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

郴州市第十一完全小学

郭颜颜

摘要: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课设计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是衡量一个老师能否按照一定目的、有计划、有指导进行训练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基于对练习课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于是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练习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关键字:数学;练习课

练习课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一、练习课的地位和作用

练习课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练习课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

二、练习课设计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对新授课极为重视,而对于练习课则重视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中,展示给老师看的大部分是新授课。而专门研究练习课的公开课却少之又少,新授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问题解决数学模式深入实施。而练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模糊不清,单调重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简单地将练习课的教学功能定位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上。在日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就是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么根据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要求片面设计多多层练习,一连到底,要么与书本、练习册的习题为主,“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这样的练习课毫无新意可言,课堂教学单调低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不到确实提高。更主要的是与新课程提高能力,激发兴趣的理念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多数的练习课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掌握如何。

2、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3、层次不清楚。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4、形式单一,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

5、不重视反馈。对练习结果心中无数。

6、不讲究效率。原因:一是教师对练习课的功能特点认识不够,导致对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还不到位;二是对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

三、练习课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2

片断一:

教师出示解决的问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200米, 宽100米。小明沿着操场周围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教师请了一位学生板演, 他是这样列式的: (200+100) ×5。从学生的板演中看出来, 在他的脑子里对长方形这个概念还缺少深刻的印象, 教师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帮助他理解题意。

教师:200+1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长加宽的和。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右图所示:

教师:你们觉得这是长方形吗?

生:这不是长方形。

教师: (200+100) ×5意思就是在这两条边上来回走5次。 (同时配上手势) 可是题目告诉我们小明是沿着操场跑了5圈。操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题目告诉我们操场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与题目的意思一样吗?还差什么呢?

生:还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教师:是啊, 要再画一条长和一条宽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教师边说边把图形补充完整) 如右图所示:

教师:知道这个算式错哪里了吗?应该怎么改?

生:要在200加100的和后面先乘2再乘5。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帮助这位学生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 以及做错的原因, 使这位学生加深了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也加深了对长方形特征的理解, 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 学生能自觉运用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片断二:

教师出示问题:小英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 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将它围成一个长15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这题的第二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是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求宽的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是想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 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快乐。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 只有四五名学生举手, 教师请其中一位会做的学生上来板演, 学生是这样列式的:15×2=30 (厘米) , 40-30=10 (厘米) , 10÷2=5 (厘米) 从这位学生的解题步骤上看出来, 他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于是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下面的图示流程:

画完后, 教师请听明白的学生再一次说说每步的意思:先算两条长共有30厘米, 再从周长40厘米中减去30厘米 (教师用黑板擦擦去两条长, 表示减去的意思) 得10厘米, 就是剩下两条宽, 最后用10除以2得5厘米。也就是一条宽5厘米。

通过图示与讲解, 有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由不懂变懂了。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40÷2-15=5 (厘米) 。教师问学生这种方法知道什么意思吗?只有几位学生表示看得懂, 大部分学生说不明白。

教师是这样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图示流程如下:

教师边画边讲解:40除以2就是把长方形的周长平均分成两份, 算出其中的一份, 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再从和里减去一条长, 剩下就是一条宽了。

生: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看懂了。

点评: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巧妙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可以让学生看得见的图形,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 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 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 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 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 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量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3

一、练习课练在学生易错处,突破练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进行知识巩固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对练习的内容、要点一知半解。教师在练习课中处理这些问题时,可以挖掘教学新课时的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找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练习探究后结合教师及时的评讲、指导,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又能突破练习的难点。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画相关条件的高。本练习课在突破这方面的重难点时,教师把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等学生容易出错、难以理解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练习,让学生解决懒羊羊过马路、设计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离的问题,形象而直观地巩固了该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并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应通过设置各种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数学练习课也可以充满活力,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设计了“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看看书、量一量、拼一拼”等学生喜爱的环节;同时也创设了懒羊羊过马路、设计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离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三、由浅入深地巩固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练习方法,如教师先让学生用四根小棒自主地摆一些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说摆的方法,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动手操作和观察中总结知识要点。在复习已有知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后,再设计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等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等一般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的度数。通过复习旧知、动手量度、计算验证等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这样的练习教学也促使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整理更为系统、合理化,单元知识结构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四、先学后教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课中都设计有先学后教的教学环节,如教师设计“摆一摆、猜一猜、比一比”的教学活动中,都是先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尝试练习、思考,他们在汇报后再结合教师及时的讲解、评价,从而系统地归纳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及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规律。在设计“图形变变变”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小组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后再进行图形的拼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思考怎样才能拼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样的尝试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精神。另外设计如“折一折、猜一猜、量一量、考考你、拼一拼”等都是先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再通过练习反馈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的疑惑,最后结合教师的评讲,指导学生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要点。多样化的先学后教教学活动的设计,使练习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练习课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提升。

总之,在实践教学中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既能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应用价值,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得到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以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在练习课中学有所得,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节运用乘除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课,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本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导课开始,始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情景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

整节课,创设了多个数学情景,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的.数学情景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3、注重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

几乎每一题的训练,都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

4、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5

xiaoxue.xuekeedu.com

1、“温故而知新”这个词足以说明复习的重要性。以往的复习课我们都是让学生做题,然后针对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利用这种方法复习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缺少了系统性。

以往在复习计算时,总是出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计算,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紧接着便是大量的练习,整个过程学生一直是在进行机械的计算,可以说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而复习课的基本含义之一是“重新学习,根据这一基本含义,我进行了如下设计: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这两天老师正在退饭钱,已经退了一部分,但还是有4元钱要退给班中的5位同学。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应退给他们平均每人几元钱?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竖式计算的过程说一说。体会生活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只不过,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列竖式计算、按要求求近似值、按生活实际求近似值”,而是通过学习,让其体会到“小数除法计算;按要求求近似值与根据生活实际求近似值”之间的区别。

充分解决”0”的问题,不够商1“0”占位,末尾补“0”,中间“0”占位的问题在本节课中再次得以体现和补充学习。

2、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学生坦诚的说“我做这样类型题目的特别容易在这里弄错”“我认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从自身学会反思,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经验,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xiaoxue.xuekeedu.com

3、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分析学生的错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一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6

泾县二中

何俊峰

八年级上学期,我准备的公开课的课题是:沪科版八年级(上)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我在备课时想到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的演示尺规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四个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出示问题,节省教学时间,以便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多挤出点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借助课件出示实际问题:“在宣泾省道L(宣城—泾县)的同侧,泾川镇有两个村庄A、B,为了便于这两个村庄的住户就近看病,镇政府计划在公路边上修建一个卫生所,使得两个村庄的住户都没意见,问卫生所的所址应选在何处?”然后和学生一道简要分析这一实际问题,导入新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是新课探究环节,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活动二是引导学生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活动三是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完成第二环节。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表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临到上课时才发现教室里的投影仪画面不清楚,演示效果不理

想,这样一来辛苦设计的课件暂时也就没了用武之地了,当时感觉挺无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临时舍弃课件,用常规方法上了这节公开课。实际授课时好多准备课件投影演示的环节临时改为板书演示,比计划中多用了不少时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导入环节,事先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设置悬疑,引入新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设计意图。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能够让学生动起手,去探究去演示,虽然八(1)班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但课堂气氛还是很活跃的,我感觉这个环节的教学基本是成功的,达到了“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设计意图,只是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感觉时间上没有带紧,影响了后面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前要是事先和学生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可能要好些吧。今后我要引以为戒,尽量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率。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借助上一章所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来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尝试用几何语言说明直线CD为什么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将作图步骤中得到的条件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了相应的图形,而且学生在底下开始形成小组合作交流,并有了初步的证明思路,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当时没

有再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和表达的时间,而是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使学生的探究流于表面,深度明显不够。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时,同组的数学老师也直接指出了这一环节的存在的问题,确实值得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三是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这一活动环节前一部分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猜测,并形成命题,感觉挺好的,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寻找规律,并形成命题。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的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环节后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证明所猜测的命题是真命题,从而形成定理。考虑到后面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环节和课堂开放式小结需要时间,我临时改为让学生将这一命题的证明留到课后去完成,虽然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但如果合理调节前面几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支配安排,还是能够挤出这一命题证明的时间,毕竟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一部分。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对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很快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

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设计意图。

最后课堂小结环节,与学生一道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并由学生代表口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虽然学生数较少,但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好的,能大声和老师一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积极举手发言,使我更加感叹前面活动环节对他(她)们的引导过多,剥夺了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优化,练习设计,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提高练习课教学的实效,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我就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课的优化设计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优化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 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 比较笼统, 不够精确, 这个特点在他们做数学课堂作业时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生动性不强的数学题缺乏兴趣, 做题时注意力不集中, 找不到有效的解题思路, 只看题目大概意思就做题, 致使错误率较高。

如:在教学《9加几》的练习课时, 可以组织学生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 每组都有一个学具盒, 一个学生一只手拿9个小棒 (或圆片) , 另一只手再抓几只, 让学生先猜一猜, 再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小棒。将算式写下来, 并根据这个算式, 写出另外三道算式, 复习之前学过的一图四式。同桌交换游戏, 最后组织全班性的交流, 将9加几的不同算式罗列出来, 并寻找其中的规律, 怎样能更快的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规律。

此外, 还可以针对学生新授课的作业情况有的方矢, 要注意收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 把其中典型的错例展示出来, 让学生“会诊”, 练习时要求学生先指出错误及错误的原因并加以订正,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出怎样修改, 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并掌握这道题的解题方法了。

二、优化练习课的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一种讲练结合型的课,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六个环节:巩固阶段分为基本练习和反馈练习两个环节;深化阶段分为变式练习和引伸练习两个环节;综合阶段分为综合练习和形成性练习两个环节。

巩固阶段, 这是练习课的起始阶段, 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通过基本练习和反馈练习, 进一步巩固新授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针对新授课后的作业反馈情况进行改错讲评, 补差补缺, 形成初步的能力。

深化阶段, 这是练习课的中心阶段, 这一阶段的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 为后继知识的教学作准备,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点在于学生独立练习, 多思考, 多探索解题规律, 掌握解题方法, 深化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

综合阶段的练习目的在于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全面反馈学习情况。

例如在教学《认数》的练习课时, 先认一认计数器,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会正确的数、读11-20各数;在此基础上深化练习, 解决按照顺序填数, 并能又快又准的说出数的组成;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 培养数感, 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三、优化练习课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自控性较差, 多数时候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 学生容易心不在焉, 容易纪律松散。因此, 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易吸引学生的素材, 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

如:在教学《统计》的练习课时, 可以加入必要的故事情节, 如大象过生日、森林动物运动会、儿童节庆祝活动节目等。如此创设情境, 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中去, 受到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可见课堂上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游戏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中练, “玩”中长知识, “玩”中增长才干。

2、练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调动学生的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智能,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切入点 篇8

一、练习课的设计

1、明确练习要求

练习课的教学同样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对现有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明确并突出本章内容的重难点。再次,教师还应明确本节练习课中学生的情感目标,如学生的体验、自信心的树立、对数学的喜爱等。练习课中,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或过于简单的重复。

2、精选练习内容

练习课中要练习的内容需要合理的选择,比如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能力。二是难以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此外,练习课的内容在呈现时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即“巩固——深化——综合运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所谓精选练习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精选选择练习题或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使学生通过做适量习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要精选数学练习题,我认为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

二、练习题的探索

1、安排要循序渐进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性格千姿百态、性格各异,他们都有各自不同家庭生活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区别,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发展潜能,更何况只能的形成都有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安排练习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学生思维能力、学习差异、不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

2、注重题量的交替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量的练习能到达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能的目的。教师安排练习要做到目的明确,决不盲目地多安排练习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练习材料等来确定分量。练习量少,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练习量超负荷,也不可取。如有些教师让学生抄写试卷、抄写练习题,更有甚者“错一罚十”的变相体罚,迫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龙飞凤舞,练习变成了沉重的担子,练习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丧失学习兴趣,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贻害无穷。

3、插入竞争性练习

竞争的结果可以满足人们自尊和获得成就感的需要,让人在成功中体验到喜悦和快乐,可以激发人们力求上进,奋发努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竞赛、竞争性练习可以使学生对获得成功的声誉的动机表现更为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涉及一些比赛性练习,如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女之间,比一比、赛一赛,诱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的老师就在班级进行了抢答比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在游戏式的练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能动性。既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再比如在高年级学习2、3、5倍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随便说一些数,老师能很快的判断这个数是否是2、3、5的倍数。到这,很多学生也想跃跃欲试。我想,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我激发起来了,他们的表现告诉我,他们已经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了。每个人都竞相表现,想猜猜老师的方法是什么。而这种情况下的我,并没有直接的告诉他们这些数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归纳。最后的环节是让他们根据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去思考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样的安排,正是应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争强好胜的决心,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4、渗透交流性练习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通过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很多习惯,如: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主动参与等。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对知识的理解有快有慢,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对同样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化。所以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试着布置一些交流性作业,然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负担,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分量,讲究布置练习的策略,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练习的负担,而且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总之,在设计练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是会遇到的障碍,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内部的解题兴趣,才能使练习课的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认数》补充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数级,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等知识。

2、进一步巩固“十进制计数法”熟练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十进制计数法”的熟练读写。以及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你知道微米吗?

微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毫米是1微米的一千倍。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100微米,细菌的.大小约是1~2微米,烟尘的微粒直径还不到1微米,而病毒的直径有0.25微米左右。算算看,1米等于多少微米?

二共同探究

1、填空题

⑴6872546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8在()位上,表示8个()。这个数是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⑵由8个千亿和8个千万组成的数是(),这是个()位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⑶620700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是五千一百一十亿平方米。

⑵20我国进口的部分油料数量为:大豆是二千零七十四万吨,豆油是一百八十万吨,菜籽十七万吨。

3、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5000000吨。

⑵联合国预测2075年的世界总人数为10000000000人。

⑶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000000个至14000000000个。

4、用“万”和“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50498≈326500≈2798000≈7650000000≈2045890000≈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0□000≈60万47□000≈47万100□000≈100万。

三共同小结,说说又有哪些收获

⑴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大数木的资料。

⑵思考:用4个“9”和4个“0”按下面要求写数,能写多少个?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②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④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反思:

本次练习是学生在认识了整万数,整亿数以及近似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故事引入微米,通过举例如:一根头发的直径细菌的大小,烟尘的直径,病毒的直径让学生了解微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练习中设计了三道填充题,两道写数题。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以及数的大小写的转换。并且突破写数和读数中关于“0”的读写难点,为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大下基础。

3、重视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练习中按排了改数和写近似数,意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感受近似数,理解近似数。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丰富了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浅谈 小学 数学 练习 体会

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如何优化数学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具体做法是: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二、练习设计要与学生信息反馈相结合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实行控制,免使行为偏离目标。为此,我们在练习课的练习设计上,注意了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三、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因此,我们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历来,练习课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新异、形式多样、容量充分,这种一练到底的练习课实质上不过是几种层次习题的排列而已。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

为此,我重点研讨了四个问题,一是确定练习课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二是基本环节在空间上的序列,三是根据最佳时域理论划分练习课中的时间,四是练习题型与练习形式。

第一、准备题(5分左右)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因此,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第二、导练(12分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后只需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

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1.设计好练习。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费思索的学问,我们觉得要注意:①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②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③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内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采用题组练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教师评讲,同时可以解决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问题。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練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

3.评讲好练习。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习时。练习前的评讲,目的是唤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时的评讲,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评讲,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习完毕后教师讲评,之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评讲内容包括: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

第三、概括(3分左右)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因此,练习成果不是简单地用练习所得分数来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的。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

第四、检测(12分左右)学生练习了,教师评讲了,师生又一起概括了,这时就有必要检测一下练习效果。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预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

第五、反馈(8分左右)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是: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3.统计检测结果。(全对的、错1题的…分别举手)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题。两点说明:“导练”与“检测”中的习题类型如何掌握?“导练”中可选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让学生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灵活应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2

“学习型”课堂教学, 课堂的主线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整个课堂由“教为主”变为“学为主”, 由“个体学习为主”变为“合作学习为主”.笔者在“学习型”课堂改革大背景下大胆创新, 在数学课堂上提炼出了“三环九步”教学法.

下面结合本人的一堂课改研讨课《同底数幂的乘法》, 课型是新授课, 授课时间是2014年3月11日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幂的运算》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 学习的幂的一个基本性质, 它是学习幂的其他三个性质的基础.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作为路径, 即“课前学习活动———课堂学习活动———课后学习活动”三环节进行学习.课前学习活动环节包括预习导航、预习自检、预习随笔三步, 课堂学习活动环节包括小组活动、展示交流、当堂检测、小结质疑四步, 课后学习活动环节包括巩固拓展、效能补充两步.“教学案”变为、“学习活动案”, 把学法指导编制在学习活动案上, 以学法为指导, 学习活动案为载体, 学生学习起来有条有理, 轻松自如.接下来对“三环九步”中的重要环节进行阐述.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 学生必须要对幂的概念理解得比较透彻, 我在“预习导航”先设计基本概念题, am的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表示什么?然后换成25, (-2) 5, 由浅入深, 用填空的方式设计问题, 让学生重温初一上学期的知识点, 给新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我设计了本节课核心知识探索, 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25×22等于什么?a3·a等于什么?5m·5n等于什么?让学生寻找出底数、指数的变化规律, 然后让学生猜想am·an等于什么?让学生试着说出理由.最后通过“预习导航”学生归纳得到am·an=am+n.又试着让学生用文字归纳———“同底数幂相乘, 底数不变, 指数相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完成“预习导航”, 很轻松地完成新知识探索.学生感受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预习自检”设计了两道书上的例题a8·a3=?x5·x=?学生学以致用, 巩固了新知, 培养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再安排 (-2) 10× (-2) 13=?-b6·b6=?两题进行巩固提高, 让学生探索运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注意事项.以上两个环节由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小组活动”整个时间、空间完全交给学生, 学生是主体, 由小组长组织成员合作学习, 交流自学心得, 解决遇到的困难, 突破学习难点, 组长再对学习暂差生给予帮助指导.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讨论激烈, 是对新知识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个人给予加分, 学生激情高涨.

“展示交流”让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学、合作的成果, 学生尽情发挥.当然, 教师对核心知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给予精讲点拨, 让所有学生能理解法则.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跃跃欲试, 落落大方, 畅所欲言, 充分展示自我, 他们学习了知识, 收获了积分, 锻炼了能力.

“当堂检测”设计了抢答和砸金蛋两个形式.抢答题一以填空的形式出现:53×56=? (-2) 3× (-2) 2=?10·102·104=?a6·a5·a7=?x4·xn-1=?学生直接根据法则进行口答.抢答题二以判断的形式出现:x3·x3=2x6, x4·x2=x8, a2+a2=a4, x·x3=x3, 将学生易常犯的错误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明辨是非, 掌握法则的真谛.“砸金蛋”模仿中央电视台非常6+1, 设计了10个金蛋, 有基础题过关, 如a7·a5;有拓展提高, 如 (2y+1) 2· (2y+1) 5, a·a7-a·a4;有挑战自我, 如 (p-q) 5· (q-p) 2, (-x) 3·x· (-x) 2;还有意外惊喜, 直接得分.每个题型学生回答正确都给予不等的分值,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巩固了新知识, 培养了数学兴趣, 激发了竞争意识.

认识与思考:

综观课堂设计片段, 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高涨, 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 运用了“三环九步”的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具体说来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古人也有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习型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活动”是主线, 教师活动只是“隐线”, 学生学习活动涵盖整个课堂, 延伸至课前、课后.

普通的教学活动, 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领, 学生感到过于枯燥, 本来生动丰富的数学课变得令学生反感, 兴趣消失.本节课教师将学习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去自觉地学习,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成就感, 置身于快乐学习之中.

二、小组合作, 让学生充满活力.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 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普通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多半还是教师指挥一切, 学生的所谓“合作”只是一堂课中教师指挥的表演而已.但本节课, 教师巧妙设计, 专门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 把课堂舞台留给学生, 把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由组长组织, 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式学习, 当然, 小组合作中有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通过与他人的“对话”, 实现“兵教兵”, 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只是组织者, 支持学生们的角色表现, 给学生以及时积分, 恰当评价.

三、展示交流, 让学生个性飞扬.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拟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 但必须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 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设计, 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本节课, 教师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舞台, 设置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环节, 课堂氛围异常热闹, 课堂效果十分显著, 连一些平时不愿意发言的同学, 由于在这节课上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也改变了自己不爱“表现”的习惯.

四、多种手段, 让学生兴趣激昂.

1. 课堂环节设置趣味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是多方面的, 因此要设计多方面的活动.”

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设置了“抢答”、“砸金蛋”等有趣的环节, 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在热烈抢答的气氛中, 一些原本不自信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因此而找回了自信, 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积极努力地进取.“砸金蛋”这种“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将知识学习渗透在活动参与中, 使得学生在很轻松、很快乐的情境中体验生活, 学习知识.

2. 课堂环节贯穿激励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

本节课, 教师采取了小组积分手段, 课前对学习活动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给予不等的积分奖励, 让学生带着竞争进入课堂学习.课堂上, 小组积分更是涵盖了整个课堂,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当堂反馈”都留给学生大量的机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的回答质量给予不等的加分,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巧妙地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 使得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就感.班级一些后进生, 组员都想着一切办法给他帮助提高, 因为他们回答问题正确, 则可以为小组获得双倍积分.课堂积分法, 培养了合作精神, 实现了竞争意识, 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也直接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 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的, 形成了谁也不想拉后腿、人人争当先进的大好局面.在这种热烈的竞争气氛中, 同学们的思维高度紧张, 没办法不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长方形磁条教学第7题。我先将磁性长方形框架吸在黑板上,描出其形状,然后拉动框架,再描出平行四边形。通过形象图示的观察,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看来直观感受胜于说教。

虽然本课变式练习较多,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反倒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单位换算成了作业难点,看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薄弱再次成为教学的瓶颈。因此再教时,我会在基本练习中补充单位换算(已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如果练习效果不佳,我还将对所有面积单位进行梳理,对换算方法进行复习。梳理图如下:

1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0000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篇14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不同教学阶段分,有章节复习课、单元复习课、期中复习课、期末复习课、毕业总复习课;按复习内容分,有概念复习课、计算复习课、空间与几何复习课、解决问题复习课、综合应用复习课等;按教学方式分,有题组引导复习课、专题讲座复习课、质疑解难复习课、自主学习复习课、试卷评讲复习课等。

无论什么样的复习形式,小学数学复习课都必须做到具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有三层意思,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5

“综合与实践”课与传统课堂乃至传统实践课不一样, “综合与实践”课更加重视和强调教育主题的多样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 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保护, 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具认知性和挖掘性。课程当中, 学生获得了宽泛和自由的学习空间, 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掌握学习活动, 在谋求自我独立兴趣的导向同时, 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开发, 而教师则化身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引导者。

1. 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课应当具备鲜明的综合性, 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锻造和培养, 这主要表现在:1综合包含知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 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2综合各种形式的教学, 包含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提问教学、小组教学等, 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 增加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3综合了多种教学目标, 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是最为基本的, 关键还在于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2. 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课其主旨便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汲取知识, 在行动中感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作为”, 而应当是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 通过手脑结合来锻炼自己, 开发自己。这是一种科学而且性价比高的实践过程。

3. 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综合与实践”课更加开放。首先, 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并且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课堂形式,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很难产生排斥感和疲劳感;其次, 它拥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内容, 答案没有固定性, 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推断能力, 而解答问题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 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 更加灵活, 正好符合小学生异想天开、纯真活泼的天性。

二、“综合与实践”课内容的设计

1. 拓展教学

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 借此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 为学生确定具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例如, 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一定为0,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之后, 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1×2×3×4×5×……×98×99×100的积的末尾零的个数?很明显, 这个问题与上面的教学主题相对应, 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拓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 帮助学生探究了更具有价值的主题。

2. 情境教学

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可以设定特定的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活动开始的时候, 让顾客自行选择商品, 然后告诉顾客, 现在巧克力在进行优惠活动, 优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买一包巧克力优惠六元人民币, 第二种每包巧克力价格19.2元, 买两包赠一包, 然后让顾客选择比较优惠的购买方式, 这时顾客就会快速地计算优惠的价值, 选择合理的优惠方式。在整个实践活动中, 既使学生在浓厚的欢乐氛围中度过, 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

3. 开放教学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学习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 还要去尝试认识社会, 在情感中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2011年的春节, 小明将三万元存入了银行, 定期为三年, 在存款到期的前一个星期, 小明的母亲突发急症住院进行治疗, 这使得急需用钱的小明非常为难, 所以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想办法, 解决住院费的问题。这时,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了许多方法, 在归纳出这几种方法之后, 最后学生和教师再一起讨论, 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 同时还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利息的有关知识。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虽然在“综合与实践”课中完全处于指导者和旁观者的地位, 但无可厚非的是, 教师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课堂中灌输何种理念, 以及达到何种效果, 都与教师能力直接挂钩。因此, 提高教师的素质, 将会对该课堂的实施和研究提供充足保障。一方面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包括对课堂的设计和安排, 对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 对学生特点的掌握和开发, 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另一方面, 要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 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 要让课外“综合与实践”拥有可行之机。

2.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方面, 通过对网络工具 (QQ、邮箱、视频等) 的运用, 将“综合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和教育优势传达给社会, 初步博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同之后, 广泛地汲取外界意见和建议, 以之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革新的参考。班级方面, 建立起以班级为主题的统一通信平台, 如论坛、讨论群、微信群等, 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外实践当中, 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家长也能够一目了然。

3. 改革既有教学制度

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的改革,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借此推动“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和升华。评价标准大致分为三个阶层, 第一阶层是对“综合与实践”课开展现状的评价, 即考评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而采纳了新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既定理念;第二阶层是对开展结果的评价,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该教学模式, 是否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第三阶层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评价, 主要是查看是否积累了一阶段的教育经验, 是否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启发, 并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革新。

四、总结

“综合与实践”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 它的产生与发展均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现实角度看来, 唯有推行“综合与实践”口号, 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学生的个体特点, 创设出更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环境, 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 需理性地认识到该项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 立足于综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点, 发挥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循序渐进地研究和探知教育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龚晓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 2013 (01) .

[2]刘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4 (03) .

[3]王秋菊.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综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7) .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6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兴趣;针对性;实效性

练习课对小学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知识的呈现是在新授课上,但知识的掌握与灵活的运用却要靠练习课来呈现。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数学练习课往往是为了练习而练习,把练习课变成了习题课。教师在练习课上一味地出示自己设计的练习题,学生在下边只答“是”或“不是”,没有目的地在课堂上“漫游”。这样既发挥不了练习课的作用,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练习课效率底下,甚至没有一点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基础

上好练习课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学生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至于该怎样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专家的建议是在每节课上创设一个生动的、学生都熟悉的情境。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张校长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求知欲望非常旺盛的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及家长的认可,都想做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至于怎么做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许多名师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这个法宝。因此,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上我们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是学习者的同时还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参与到课堂中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在学生探索成功的时候,教师要让其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将每一个题目都隐藏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做的每个题目都是在自我需要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才能使练习课上更加高效。因此,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就是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针对性

教师在备课练习课的时候要备学生,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选择习题一定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练习设计不能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践证明,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学生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否则就不是针对学生的教学,而是教师的自我表演。新课标一再强调要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都要学不同的数学,而练习课就是强化近段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过程。课上人人都要学会总结学过的知识点,要让人人在练习课上都有所收获。

三、增强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实效性

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我们学习它的目的,了解生活中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练习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要精心选择练习的内容,题目的选择一定要典型,难度适中,数量合理。

习题的设计首先就是要接近学生的生活,事例也应是学生所熟悉的;其次就是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另外,习题安排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训练,也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训练,能说出来和讲出来的;第二层是综合练习,可以设计综合性的、对比性的、变式性题目,让学生能够通过有目的的小组合作解决,及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层是拓展延伸的习题,可以设计创造性题目。比如:在设计六年级“圆面积应用的练习课”的时候,最后的拓展延伸就可以设计成“请大家自己为校园增加一个花园”,让学生明白选地、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步骤。这不但能让学生的练习随着思维的深化而拓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练习课的有效性。当然各个层次的练习还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不强求一致,学困生可以重点练习第一个层次的题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重点练习第二、三层次的内容。

四、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练习课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另外,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练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以40分钟内反馈的时间要在10到15分钟之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及时订正,防止错误加深。

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论文 篇17

一、微课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内容设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微课的内容是实现微课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微课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微课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而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在内容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或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微课内容的选择和内容呈现上存在僵化、古板的问题,使微课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课堂灌输,而这样的微课内容自然也就达不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微课使用存在盲目过度的问题

微课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换句话说,教师在应用微课的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判断是否使用微课,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重点时,可将其做成微课,以保证学生能够反复研读,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如数学概念等问题,可以直接利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完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将微课当成了“法宝”,无视知识点的具体情况一律采用微课的形式呈现,而这种盲目滥用微课的情形不仅让学生对微课失去了兴趣,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微课复习,而产生听课惰性。

3、对微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盲目滥用微课,而有的教师却对微课嗤之以鼻,他们坚信课堂讲授对于知识传递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微课已经成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因此,其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微课

1、在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新知识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熟悉课本知识,对于后面的课堂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使用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预习的重点,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例如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预习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先将预习内容制成微课,并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而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同时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标记、整理,而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如何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存在理解困难,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重点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重点的科学讲授,例如低年级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时经常出现偏差,因此某教师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将其制成了微课,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微课内容先从问题入手,即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火车票,车票上显示了发车时间为18:00,而钟面上时间的数字只到12,这会不会是印错了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的思考,教师引出了24小时计时法,并向学生讲授该计时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而学生在这样实际问题中则很轻松地理解了24计时法的含义,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知识巩固中的应用

课堂上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而微课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例如学生可以将微课内容“拷贝”回去,并对课堂教学中未及时消化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观看、研究,而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直至完全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而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结论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其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设计微课,并在课堂上合理调控与使用微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微课的帮助下深入分析知识的重难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周广洲 单位: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上一篇:精彩的动物寓言故事阅读下一篇:牙科诊所合伙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