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席慕蓉答案(精选9篇)
乡愁
①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②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③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上面的这首诗是如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的?
2、具体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3、诗中运用“一支”“一种”“一棵”等数量词,说一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案:
1.写了故乡的三种事物,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乡愁.分别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这三种事物进行描述,从而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2.三幅.
一、儿时回忆:月光笼罩笛声悠扬
二、少年离家:雾里送别渐行渐远
三、永远的牵挂:乡愁化作树 扎根在心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的笛声唤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时,便想起遥远的故乡,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时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的和谐。诗人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却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升华,而且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地区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内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和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歌燕语;塞外的美是刚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般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席慕蓉作为著名的当代诗人,创作无数,其中,尤以“乡愁诗”见长。这与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绘画出身的她在创作诗歌时无疑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影响。她能够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进而挖掘乡愁诗中的“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从而使得乡愁诗作的高度得以进一步升华。
(选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学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席慕蓉的诗,不少同学都很喜欢。你细细品味过其中的韵味吗?“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这些通常只在绘画作品中才被强调的因素出现在她的诗歌中,使她的诗作带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别美感。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还能有哪些发现与收获?
读有所思
1.你如何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句话?
2.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英文: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的优秀诗歌
抉择
作者: 席慕蓉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
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无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
赏析:
全诗中透露着作者抉择与某人或某事某物可能发生的相遇,因为可能与它相遇是现在这个结局自己是否要后悔抉择了与它相遇....就是说,假若重来一趟,“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这里表述的是作者在假设自己自己若要来这世上,只是为与某事物相遇,作者在抉择“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这里可能是如果相遇会发生的事,作者描写的优美,同样告诉读者,来这世上只是为了那一刹那的甜蜜,明显是亏的,那要不要相遇呢?作者在抉择要不要相遇呢?“那麽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这里是作者已经做好抉择要相遇了“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作者感到仅为了与它相遇,仅为了一刹那的美丽和甜蜜,相遇也是值得的,作者已为自己的抉择感到无悔“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作者的心态是像回首往事情景的感觉,就像每个人回首过去去想假若,假若我来到这世上只为了与我爱的事物相遇,人生之所爱相遇,还要不要相遇,就是在抉择啊,可是就算我来到世上只为如此,我也不感到后悔,因为在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最珍爱的事物,都有自己封在心底最甜蜜最美好的事情,为了与它们相遇,只为来到世上也绝不会后悔了。即使生命中只有那么一点萤火般的细小的美好,当它为之照亮你的心灵,也可以是星河般的美丽。我们的人生可以抉择是否与之相遇,但一定不会后悔的。
原文为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後 再缓缓地老去 。
错误
作者: 席慕蓉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
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 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 这不是
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
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
然后将你
将你一笔抹去
赏析:
这首席慕容的《错误》每次读来都是一次悲伤的体验,纠结的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席慕容用极为柔软的笔触点画得特别清晰、特别深刻。寥寥几句,就凸显了主人公相忘不能忘、想爱不能爱的复杂心情。每读一次,心就随着欺起伏一次,痛心于主人公的纠结,纠结于主人公的痛苦,痛苦于主人公的心痛。主人公心里想着好多好多假如,假如着自己从来没有与”你“相遇过,假如自己最终把”你”给忘了,但最后他放弃了,他推翻了自己的假如,他忘不了“你”,他不能停止爱“你”,他输在了自己的心跳上。他又无能为力,只有继续痛苦地爱着你。既不能与你相守,又不能忘记你,只能在心里默念你的名字几千遍几万遍,一直寂寞地爱着你。特别是最后心酸地说:我们之间没有随便传说的故事或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那样简单,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一笔抹去,我始终不能忘记你。多么心酸的独白,多么动人的感情,多么纠结的内心,多么无奈的话语。主人公只能痛苦着,并且把这看成是个错误,一个令他抑郁终生的错误,一个永远改正不了的错误。
戏子
作者: 席慕蓉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赏析:
本诗是借用“戏子”这一职业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中,内心不愿触及却不得不触及的事物的真切表白。
本诗的诗眼在:“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和“亲爱的朋友,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表明那颗戏子的心才是我,我那涂满了油彩美丽的面容和故事里的爱情都不是真我,“我只是个戏子”,而不是这戏。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真切的表明了作为故事的扮演者“戏子”和故事里的“美丽、爱情”没有太多的关系,或许可以借着别人的悲伤默默的流几滴自己凄凉的眼泪。
作为失根的一代, 席慕容和其他台湾文人一样, 抒写乡愁、乡恋及乡情, 成为她诗作中最动人的一页, 也构成她创作的精神资源。抒写乡愁, 历来就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个母题。故乡, 可以是具体的一城一村, 也可以延展为一种抽象的家园故园意识。陶潜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是寻求心灵的归宿;杜甫的“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对国破的深刻痛惜;李煜的“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对往昔家国不堪回首的留恋;崔灏的“ 日暮乡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羁旅在外游子的乡愁。故乡, 往往是远游者的精神家园, 是永远不能释怀的心灵归依。
席慕容在11岁就离开大陆了, 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 几十年的岁月与南方一个岛屿厮守着。对精神原乡永恒追问与寻根意识, 使她创作了有独特魅力的乡愁诗。她那首短短的《乡愁》一诗, 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这首诗, 里面涌现出“ 清远、模糊、雾里、离别”, 这些飘渺不定的词, 说明席慕容心里的故乡是想象的、虚幻的,却又带有挥之不去的愁绪和深深的眷恋。她的乡愁既不同于台湾诗人余光中、郑愁予的, 也不同于女诗人蓉子的乡愁, 可以说是席慕容似的乡愁。读席慕容的这首《乡愁》诗, 自然会联想到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式的乡愁, 是具体的以实物为依托的情感。他于1949年21岁的年纪离开大陆, 一别几乎是半个世纪, 其乡愁的根在大陆, 他对大陆的记忆是清晰可观的。蓉子出于1928年, 在大陆参加工作后去台湾。她的乡愁也是带着对早年生活过的大陆的可触可摸的情感记忆, 她的《晚秋的乡愁》写出了锥心的思乡之情“: 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的瓶内/ 在刻镂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而虚静落下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__________淡淡曳过/ 风轻轻摇过山头/ 水悠悠溜走/ 有琵琶声的哀怨滴落在水上/看青春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 以及壑奔冽的光有一种可能触及的悲凉啊!/ 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每一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相比之下, 席慕容的乡愁是“ 模糊的惆怅”,是对于根的苦苦追寻, 对还乡的热烈向往, 对祖先文化的深厚的热爱。同时, 她的乡愁诗特殊的韵味还表现在她特殊的身世上, 带有民族色彩。她是蒙古族人, 蒙文名字是穆伦·席连勃, 意思是“ 大江河”, 也即她故乡草原上流动的那条希喇穆伦河。她的外婆是宝尔吉特光濂公主, 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父母和叔叔们都是在蒙古家乡长大的, 自小她就濡染上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她说: “ 我是蒙古人, 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 很早就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所以, 她怀着一颗浪漫的、富于想象的心灵去不断地追问她的故乡, 描画着故乡的神貌, 歌唱着故乡的美丽。她早年还在欧洲留学时, 就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 那首《命运》写道“: 海月深深/ 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 正芳草离离/ 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 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 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 飘扬今夜扬起的是/ 欧洲的雾/ 我迷失在灰暗的巷弄里/ 而塞外/ 芳草正离离”这是一幅富有浪漫情怀的思乡图, 带有时空的交错(欧洲———塞外);带着空灵的幻象(我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牧羊与心爱的人相会);多彩的意象增加了诗的韵味(湛蓝、雏菊、梦中的白、芳草、红裙)虽身在海外,心儿却从没有停止过对遥远故乡的呼唤。做不成一个完完整整的蒙古人的惆怅, 没有见过故乡的遗憾, 使席慕容的乡愁诗情思缥缈, 充满了美丽动人的忧伤, 如《高速公路的下午》、《山塞曲》、《长城谣》、《狂风沙》, 就是最动情的几首。《高速公路的下午》以超现实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来表达思念故乡情思“: 路是河流/ 速度是喧哗/ 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 射向猎猎的风沙(他们说这高气庄是从内蒙古来的)/ 衬着骄阳顺着青草的呼吸/ 吹过了几许韶华/ 吹过了关山万里(用九十公里的速度能追得上吗)/ 只为在这拐角处与我相遇使我屏息/ 呼唤着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 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在《出塞曲》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这首诗还被谱成了曲子, 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在《长城谣》中, 带有历史的沧桑感, 无比激情地抒发对故乡塞外的思慕“: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 你的风”。此种乡愁不仅针对内蒙古, 而是延及长城和黄河为象征的整个中华, 有了更阔大更丰富的时空容量。在《狂风沙》一诗中, 表露出对于父母家乡的无限神往之情, 带着淡淡的惆怅“: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 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 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根刺处处存在, 想把它藏在心灵的角落, 却无论如何办不到, 每每触景生情, 念及故乡的名字, 心中的刺就会隐隐作痛。这也是处在两难夹缝中诗人的心态: 寻根无着, 乡愁辄起, 想寻找自己的位置, 却故里难归, 做着异乡的流浪者, 又是家园的陌生人, 凸显了作为一个现代人, 失去根的灵魂痛苦的挣扎。诗中的乡愁与中国人热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分不开。正如向明先生所说“: 树木把根蒂扎到土地的心坎中, 于是土地成为叶子坠落时最后的归宿;人把魂梦交给了故乡保管, 于是故乡成为漂泊时牵萦的呼唤。”席慕容的思乡恋土情结建立在以“ 家”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中, 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理想主义追求。席慕容抒发乡愁乡情的诗作与她的爱情诗相比, 除了共有的浓情瑰丽、柔情缱绻之外, 还流露出一股豪气, 这与她身上流淌的蒙古族血脉不无关系。塞外芳草、沙浪驼影、猎猎风沙、万里关山,对这些美丽景象的向往, 添就了作品的浪漫情调。席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 在抒写“ 乡愁”的这一共同的母题中, 把命运的无常、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 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 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两千年前东汉末年一群流离伤乱的中国人写 的《古诗十九首》, 在她13岁的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她此后的人生里, 也经历了漂泊流浪。她说“: 在长年离乱的不安与无奈里, 给自己找到的最后的平衡点罢。还记得11年前《, 七里香》刚刚出版的时候, 有了许多反应, 更有人认为像我这样生活幸福的人, 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怎么可以写出这些诗来? 只有痖弦, 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 “ 什么叫做无忧无虑? 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 没见过自己的家乡, 不认识自己的语文, 这生存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所以, 席慕容感到“, 在自己的家园里扮演着 永远的异乡人”。这是人生恒常的困境和本土的困境在她心里的投影, 也是在现代社会中体验到的孤独感和具体乡愁的凝结。
在席慕容的心中, 一直萦绕着一首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那是有一天她听到三岁的小女儿在新竹幼稚园唱了一首歌, 引起自己几十年来对家国的忧患、自己流浪的辛酸的伤怀。她心绪翻滚地写下了《有一首歌》“: 我说不出它的名字, 也唱不全它的曲调, 可是, 我知道它在哪里, 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 风沙特别大的黄昏, 或者是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 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草原, 或者在刚亮起灯的城市里, 在火车慢慢驰开的月台上, 在一个特定的刹那, 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 那个缓慢却有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 那是我的歌———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从中, 我们深切地理解到了敏感多情的女诗人心中那永恒的遗憾与永远的追寻, 她的乡愁不再是一种寻常的、狭窄的离乡之愁了, 而已扩及到整个人类的历史, 有着高远的情怀,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漂泊与寻根: 一条河流的梦
席慕容常年在台湾, 没有见过故乡的遗憾使她常常有一种命运的漂泊感。因此, 与生俱来的草原情结一直缠绕在她心中。对乡情的眷恋, 与她从小受到外婆与父亲及家里其他长辈的深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外婆不知多少次地给她讲过故乡有一条希喇穆伦河, 她铭记在心, 对这条河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知道, 她的外婆、母亲都是在这条河边诞生的,她爱那条河, 也是爱那浓浓的亲情。她羡慕外婆的经历, 外婆曾经是能骑善射的公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为席慕容《七里香》所作的序《江河》一文的开头中, 对席慕容的描述是“: 猛地, 她抽出一幅油画, 逼在我眼前。‘ 这一幅是我的自画像, 我一直不没有画完, 我有点不敢画下去的感觉, 因为我画了一半, 才忽然发现画得好象我外婆———’而外婆在一张照片里, 照片在玻璃框子里, 外婆已经死了13年了, 这女子, 何竟在画自画像的时候画出了记忆中的外婆呢? 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讯息呢? ”席慕容把自己画成了记忆中的外婆, 在她的潜意识里,涌动的是与外婆血肉相连的情感, 暗示的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她将自己的身世与那片遥远的草原、与那条养育了自己祖辈亲人的希喇穆伦河紧紧牵连着。
13.(4分)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③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14.
(1)(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2分)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2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15.(6分)
夏日草原
席慕容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的,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声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罢?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泓弯泉极尽曲折的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蜿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罢?
席慕容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条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好几次,有爱管闲事的,或者好心的女孩子劝我:“阿容,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或者:“阿容,你该换拖鞋啦!”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③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的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告诉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吗?”
④而这是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
⑤大学毕业时,课比较少,家住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有时候我可以一直走下去,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⑥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我的下午都是排的满满,别有用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⑦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⑧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着笑地对我说:“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⑨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干,有时甚至给我放在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⑩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我的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8、通读全文,写出“我不愿丢弃这双旧拖鞋”的具体原因:(3分)
19、结合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6分)
(1)第①段画线句子。
(2)第⑦段画线句子。
20、选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3分)
21、请你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在第⑧段后续写当时的情景。(60字左右)(4分)
浅浅的 窄窄的 小小的 矮矮的
2、这首诗把乡愁比做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这首诗中表示时光变迁的词语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
4、诗中的“海峡”指的是 。
答:诗中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5、对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最为准确的句子是(B )。
A.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
B.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
C.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
拓展阅读:阅读理解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 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