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推荐8篇)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课书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点”;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历史阶段,就是“面”;贯通单元的纵向发展线索是“线”。点、线、面构成的就是网络的结构体系。
(三)分析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
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具有各自的教育价值。历史知识通常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对以往事情的客观描述。事实性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概念性知识的基础是历史概念,是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是对历史事实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方法性知识告诉我们怎样探究历史。这类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事实性知识,有助于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四)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收益:(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要完全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是较为困难的。但一般地讲,目标的表述中主体必须明确,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及内容是要具体表示出来的。
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编写出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进而形成详细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
(五)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历史概念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确定教学难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四、教学设计三大基本问题
史密斯强调教学设计工作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第一,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第三,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达那里?(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与这三个问题对应的活动是:第一,实施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第二,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第三,开发和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五、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定位;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生、目标、策略、评价”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一)学情分析(学生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涉及、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皈依。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
进行学情分析要坚持全面性、生成性、多样性、具体性、深刻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将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2)目标表述模糊且夸大结果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既有差异又有关联,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编制要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操作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社会需要和教学环境等设计,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晰、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行为。包含四层基本意思:
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第三,教学策略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措施;
第四,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一整套问题。
(四)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坚持目的性、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过程与结果统一、可行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多元化等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评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多样、主体多元。
教学评价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包括建立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计划、试行评价计划、收集评价资料、处理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环节。
七、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历史观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一)唯物史观
(二)文明史观
(三)整体(全球)史观
(四)现代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
(六)生态史观
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 “不同的历史”。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八、三大基石
理解历史学科、理解学生心理和理解教学规律是搞好历史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历史学科应当是首要的。历史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教好历史,但优秀历史教师一定有好的历史功底。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第一要素是“历史学科素养”。
九、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一)基本理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群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其次,学生既是现时的存 在,又是历时的存在。再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就个人身份诉求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匠人”到“专家”的转变;就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主宰者”到“引路人”的转变;就与同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协作”的转变。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即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科书。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
首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始终应以“学”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成为师生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需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生长出来的稍纵即逝的资源,因势利导,演绎精彩的教学。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以“学”为中心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开放原则
十、讲授的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教学对策,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教学就教的方面而言, 是由备课、上课、辅导答疑、 批改作业等诸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 其中备课是保证这个系统达到目的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一般包括学习大纲、分析教材、了解学情、选择教法等内容. 分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 分析教材是指教师掌握教材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从而使教材信息完整地、准确地、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加强教材分析的研究, 对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系统.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不仅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功能, 更要注意这些部分知识的联系和配合.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整体出发, 认真领会、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住教材的体系.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就是要仔细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 把握住知识的孕伏和延伸. 做到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 把知识串联起来, 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以便学生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 要做到下列四点:一是通读教材, 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积累感性认识;二是画出教材知识体系图, 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三是明确每一知识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演练分析教材的全部例习题.
二、把握教材纳重点、难点和关键
为了保证学生系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析教材时, 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 教材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 是知识结构的枢纽, 学生认识中的转折. 确定教材的重点依据两条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 一般地说, 教材的逻辑结构中占据相对重要地位的“前提判断”, 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定律、法则、性质、公式) 是教材的重点. 例如, 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的概念, 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四则运算的主要法则, 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常见图形的基本特征等. 这些内容,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对进一步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二是迁移性原则. 一般地说, 教材中要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贯穿数学教学内容的中心线索, 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成分, 因此, 也是教材的重点. 例如分析法、综合法、化归法等;集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方法对学生数学观念、数学思维等数学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的重点是一个相对概念, 有范围的大小和层次的高低之分. 它一般是和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联系在一起的.
2. 教材难点
教材的难点指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 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 教材的难点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确定的. 因此, 它具有差异性. 同一段教材, 对学生甲是难点而对学生乙可能不是难点. 一般情况下, 教材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理解掌握和易混淆出错的知识点. 如, 多位数除法中的试商方法, 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几何中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分析教材时把握难点就是要找出教材中哪些地方是学生难理解和难掌握的, 并对这些内容做深入研究, 找出处理难点的对策.
3. 教材关键
教材的关键是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 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 例如, 认清数位, 熟记数位顺序表是读、写多位数的关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是掌握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关键;通过典型事例, 讲清正反比例的关系是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是教材知识网络中重要的“结”、难解的“结”. 把握住这些“结”, 就能使知识网络撤得开, 收得拢;就能删繁就简, 以简驭繁, 执一绳百, 举一反三;就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启发性, 做到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三、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 还要反映求知者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 要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 使学生在发现中获得理解.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知识成品的仓库里走出来, 进入生产这个产品的车间, 观察并体验科学生产的真实过程, 从而成长为—‘个能对这个过程加以利用和发展的人. ”为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 必须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重视对过程进行教学法加工. 首先要重视思维思考的过程, 比如问题是怎样发生, 怎样发现, 怎样提出的;怎样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探索、推演, 使问题得到解决;怎样由问题的解决得出结论等等;其次, 要充分启发、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 放手让他们提出问题, 研究解决问题, 并进行概括, 作出结论. 一般地说, 分析教材时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总结过程、解题的思维过程、知识的整理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四、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步骤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 首先要进行语音信息分析, 弄清教材中语言和图表的含义, 以求掌握教材的信息;其次, 要进行逻辑分析, 弄清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的逻辑结构, 以求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 要进行价值分析, 对教材内容作出价值判断, 以便确定某一具体内容在完成教学目标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后, 要进行决策分析, 即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以便进行教学设计.
(一) 言语信息分析
小学数学课本是由语言、 图表和习题组成的. 言语信息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句、图表的含义和习题的情境进行分析, 以求理解教材中每个词、每句话、每个图和每一段及每一题的内容. 一般包括语义分析、图表分析和题意分析.
1.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就是对教材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以求理解教材中每个词、每句话和每一段的内容. 一般按照词义分析、句义分析、段意分析的顺序进行.
词义分析的目标是理解每个词的含义. 在分析过程中, 要注意区分常义与专义, 如“梯形”、 “高”;原义与现义, 如“分数”;本义与近义, 如 “1 米”和 “1 米的 ‘1”’; 广义与狭义, 如“比例尺”.
句义分析的目标是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 如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和“平均分”;二是要考虑正反两面, 如分数定义中的 “这样的”;三是要考虑如何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口头语言. 段意分析的目标是理解该段的含义.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判明该段是何种性质的 (引语、解说语、启示语、结语) , 然后要考虑用何种语速、语调、音量表达出来, 是否需要面部表情和手势配合, 等等.
总之, 语义分析是掌握理解语言含义的过程.行加工转换的过程.
2. 图表分析
提供的全部信息, 它包括图画分析、图形分析和表格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 特别是低年级教材中配有很多图画, 这些图画大都是用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认识法则的. 它是实物直观到语言直观的中介和桥梁, 是学生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转折. 充分发挥这些图画的教学功能, 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因此,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时, 必须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 图画分析要求弄清两个基本问题: [1] 图中画了些什么? [2] 图中所揭示的数学知识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之—是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图形, 这些图形是教材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图形进行言语信息分析要求弄清: 这是什么图形’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如果作进—步的分析, 还要弄清:它具有哪些特征? 本质特征是什么? 如果图形比较复杂, 还耍弄清组成这个图形的基本图形是哪些? 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有哪些对应的数量关系? 等等.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多种形式的表格. 如加减法口算表、乘法口诀表、珠算口诀表、数值表、统计表、 表格式应用题、表格式计算题, 等等. 对这些表格进行言语信息分析, 要求弄清:[1] 这是什么内容的表格? [2] 它揭示或概括哪些数学知识?
3. 题意分析
题意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配备的习题的内容含义进行分析, 从形式上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有三种, 即式题、文字题和应用题. 分析题型时, 对于前两种题, 重点在于弄清题目的要求. 如, 教材中经常出现下列两种题目:一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是 “用相同的时间, 看谁算得又对又多”. 这两种题有两个共同要求: 一是教学大纲中所说的, 要求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计算;二是引入竞争机制.要求学生比—比,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两者又有差异, 前者是指对于相同的内容, 看谁算对全部题目而所用的时间最少;后者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 看谁算对的题目最多. 分析应用题的题意, 主要是弄清应用题的题材内容. 即应用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给了哪些条件, 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等等.
总之,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也是我们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的基本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如正与负、乘与除、加与减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充分挖掘这些因素, 利用这些索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也可培养学生用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数学, 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李春梅.呵护孩子的思维活动[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3 (02) .
[2]王金法, 蒋明玉.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3 (04) .
[3]解有明.漫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吉林教育, 2014 (09) .
【关键词】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 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4]侯冬玲,时俊卿,李耀华.“中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3(9).
第一册教材的口语交际自成体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让学生动手
本册口语交际注重语言实际,强调在动手实践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听、说的训练。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我会拼图》、《我爱画画》《有趣的游戏》等内容,要让学生动手拼、动笔画、亲自做游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小组比赛、全班交流。
二、要让学生动脑
在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把动手操作或活动的经过说清楚。如《有趣的游戏》,在学生进行贴鼻子游戏之后,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参加贴鼻子游戏的都有谁,自己在贴鼻子的时候眼睛怎样,有什么感觉?当把小丑的鼻子贴上时大家有什么反应?自己贴的结果怎样?这次游戏玩得怎样?等等,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要让学生动口
口语交际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动口说,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四、要让学生动耳
反思总结
必修一第四单元包括《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这四篇课文都属于实用文体。
对于新闻,学生在初中时就学过毛泽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所以学生对新闻的特点结构已经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针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本文属于新闻类文章,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积累: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三、信息筛选:学生速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列出“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文中的记录。
四、能力提升: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五、合作探究: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你觉得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本文是如何处理对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报道的?
六、分析鉴赏: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根据新闻的特点,就我校发生的新鲜事写一篇短新闻。
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其次,应充分反映新课标的思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假如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看过的关于纳粹的故事,说说亲身感受,让文本更贴近生活。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在网上寻找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一课除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历史知识了解文章的背景。四是走向聪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答应他们多角度思维,得出多种答案。
再次,语文学习应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聪明火花。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针对这些,在他们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答错时要适时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假如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爱好。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如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 王德梅
(A原教案摘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辨证说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联系个人及社会生活实际运用这一方法的能力及自觉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学会独立思考、开拓创新。
二、教学重点
把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把他们与社会生活及人生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科学思维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
辨证思维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实际,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多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目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析与综合。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板书)1合理想象及其作用(板书)师问:什么是合理想象?
生: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生: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看教材30页的《资料卡》。
师讲解:爱因斯坦看到两列火车的相对静止,想到人追着光线跑,光速会不会因此减低,人跑得极快,光会不会不动,就是合理想象,最终导致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伽利略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设想把一轻一重的物体绑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很多发明创造,很多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萌芽于合理的想象。
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31页的插图。
师问:伽利略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伽利略就是采取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他先设想轻物下落和重物下落两种情况,再把轻物和重物绑在一起,把三种情况综合起来,发现了其中的矛盾。
媒体展示:
伽利略和他的助手们
让学生举有关合理想象或非合理想象的事例
师评价:这个事例中科学家运用了合理想象,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例子很好。
师:欣赏古诗一首(屏幕展示)《 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就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展开想象(回答略)
1、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板书)
师讲: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推出科技发明创造,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学会创新是每一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师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阅读教材32页第一段。
生答: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师归纳: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请同学举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讨论:同学们如何理解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讨论略)师总结: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象力、强烈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等显著特征。它常常打破逻辑规则,往往出人意料,不受固定程式的约束。
创造是人的天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很好地把握辩证法,注 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3、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板书)媒体展示 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多问几个为什么。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向来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创新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第二,要敢于超越。前人总结的理论,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还有其他复杂的情形。学生举例:
第三,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想象不是凭空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是脱离科学的轨迹。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
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灵感与顿悟,是长期沉溺于研究对象之后的豁然开朗,但他决非一时之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
第五,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更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例如,关于基因“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合理想象,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它的正确性就在于能极好地解决有关现象。
扩展:联想和想象是有区别的。学生讨论发言后,媒体展示: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较具体。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作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用所学知识说明:
(1)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青年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B反思)
反思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实现创新的方法。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不迷信权威,要敢于突破旧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具有怀疑精神;必须反对凝固的、僵化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使学生明确创新不是否定一切,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把创新与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C改进措施)
本课设计改进措施如下:
1.要多开放教学过程。由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2.要多开放教学内容。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要多开放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多元感受,使教学成为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4.要多开放教学形式。运用了多媒体、诗歌赏析、名言赏析、讨论、边讲边练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 这门课综合性与实践性极强,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自信心和教学水平, 最终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 对本课程探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 48个学时。课程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用性。
1.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要过心理关。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 加之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所以驾驭教学的能力较弱。同时, 他们能够认识到作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期望通过学习和训练, 在教学技能水平上有所提高。但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 就意味着在教学中不能顺利讲授沟通,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当前的学习状态, 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潜在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 需将心理素质训练贯穿始终。
首先, 引导学生对影响教学的心理障碍成因进行分析, 多是由于焦虑、害羞、自卑等心理因素。其次, 让学生了解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要抓住当众教学的机会, 学会坦然面对众人关注的目光, 在教学前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鼓励学生教学实践前进行强化自信心的训练, 坚持“我能行”, “比上次情况好多了”等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将注意力放到自己所传授的动作技能内容上, 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最后, 作好心理准备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练胆训练、从开始课堂上“一分钟”目光对视训练, 到班级内20分钟微课演练再到体育教学实践, 逐步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经过逐步的训练, 在期末考试中, 可以看到学生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2.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发展和教改的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保护与帮助及纠正方法、教案的编写设计、教学观摩、试讲、说课等内容。为了突出课程实用性及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基础知识, 同时注重更新课程内容, 将教师资格专业技能考试、招教考试、岗位竞聘及公务员面试等体育教学技巧及答辩技巧融入教学内容, 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 先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法辅导, 讲解中学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课堂教学技巧后, 加入微课试讲内容, 主要是考虑到在当今就业形势愈加紧张下如何从职场竞聘中脱颖而出, 从微课试讲的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等方面逐一分析, 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入职打好基础。在教案设计部分,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教案设计构思模式, 同时加入招教考试面试时各省真题分析, 使学生在备考前作好心理准备,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多样化
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热点问题课堂辩论法
在理论课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或最新热点话题进行课堂辩论, 例如体育教学目的是增强体质;现代体育教学要体现快乐体育;学校体育课中应取消单杠、双杠、跳山羊、标枪等危险系数较高的传统项目;教学中要淡化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教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必须注重学生兴趣;大中学生体测应取消长跑项目;体育与健康课要为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承担应有的责任等问题。由学生自己组织, 全班成员分为正反两方, 围绕特定论题各抒己见, 在课堂辩论中, 以学生发言为主, 教师适当引导, 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中, 大多数发言同学都很客观地表明各方观点,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堂辩论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深化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特别是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模拟情境训练法
模拟具体的课堂情境, 组织学生轮流分组演示, 让学生表演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体育能力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或行为活动, 学生整理出一些常见的教学情景: (1) 调皮好动的小学生; (2) 注意力普遍容易分散的小学生; (3) 胆怯害羞, 缺乏自信的女中学生; (4) 对教学内容漠不关心, 冷淡相对的中学生; (5) 比较内向, 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中学生; (6) 缺乏组织纪律性, 喜欢恶作剧的学生; (7) 控制能力差, 总爱打断老师讲话的学生; (8) 爱听好话, 表现欲很强的学生; (9) 身体素质好,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10) 协调性差, 运动能力也很差的学生。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学生, 给授课者设置出各种教学情景和障碍,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让授课者在经历、感受中, 体会“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许多教学情景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和应对方法, 锻炼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体育教学技巧, 最后由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在情景演示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教学的技巧。通过模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能让学生理解因材施教, 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教学技巧和注意事项, 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模拟教学情境, 由教师给出特定的教学情境及问题, 如班额60人左右的小学生体育课;班额80人左右的中学生体育课;规定数量, 器材较少 (3-5个球) 的球类课;场地器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学生的某项身体素质等。教师给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后, 学生根据目标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 让学生就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各小组中每位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 时间不超过3分钟。依次发言结束后, 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 (5分钟) , 讨论后各小组选派一位代表, 阐述讨论后得出的一致教学步骤和应对措施并说明理由。这个训练项目大大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考查学生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3.观摩讨论法
在课堂观摩环节中, 选取体育优质课教学录像和往届学生教学实习的教学视频, 现场观摩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言为主, 教师适当引导, 让学生分析其教学组织的优点及其原理、缺点及解决措施。多数发言的同学都很客观地表明观点和看法, 通过讨论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大大增加学习动力。
4.分步训练法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分步进行教学技能训练。身教重于言教, 在学生练胆阶段只要求注意教态和口令, 即站姿、表情、动作、目光交流、神态和口令的训练, 在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之后, 开始进行教学实践环节, 学生逐步体会教态“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第二阶段时, 学生应根据个人兴趣或专项自选课题进行班级内教学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 每个同学限时30分钟,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学试讲的机会。逐个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评价, 及时反馈纠正后, 再进入下一阶段。第三阶段时, 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授课, 分组进行,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难度逐步增大, 但经过这几个阶段的训练, 学生大都能掌握基本教学技能, 自然流畅地进行教学实践。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
《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衡量学生教学技能的高低, 因此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教师教学不是为了考核的分数, 而是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技能实操, 能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大多数课程考试的评分标准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80%, 但《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实用性和实践性强, 可以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对于参加学校微课大赛的学生, 根据其成绩奖励适当加分。
在考核评价中, 将学生在课堂中不同环节的具体表现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 期末考核采用微课的形式, 分为备稿微课和试讲抽签抽题两部分, 以教法学法策略、语言表达、神情体态、动作示范、教学设计等作为评定标准。学生根据考试要求准备15-20分钟的微课, 结束后到监考教师面前抽取试讲题目, 快速构思设计后进行教学技能展示, 这种方式可直接考查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结合平时成绩, 给出期末总成绩的做法也相对比较公正。
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的改革中,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以拓宽教学思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创设民主和谐、问题探究的教学氛围, 不仅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更是通过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中树立自信心, 培养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虽然课程在设计训练的方法、模式的拓展与延伸等遇到一些困难, 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不断探索适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技能的模式,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挖掘学生创造力, 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一、PEP三上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通读新版教材,并进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后,本人发现新版教材有如下特点(变化):
1、更加重视字母教学。原来只在三下、四上教材中断断续续的反复出现,对起始阶段学生的单词整体认读负面影响。我校早在2007年,就调整了字母教学的时间,在学习英语的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认读与朗读字母,在第二学期要求学生书写过关,以便学生可以“做作业”。新版教材把字母教学安排在三年级起始教学阶段,回归到了外语学习的本真,这样能有效促进单词的快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学生中不会产生诸如elephant和eleven的读音混淆了;字母、字母音、音素三位一体,单词表中注上音标,符合国情,给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
2、重视字母、单词的书写教学。从起始年级开始学习书写,能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整体感知,有效克服单词认读混淆严重的现状。从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3、强化认读要求:每个单元中都新增了字母或单词的认读版块(Read and Count; Read and match)。从教材高度,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切实体现新课标的认读要求。
4、精简内容:每单元的编排淡化了A、B、C三部分界限,但仍保持每页的上半部分为重点内容;C部分只保留下story time部分,故事内容或多或少有所改编,个别篇幅作了替换,可读性、故事性、情境性、趣味性更强;每单元只保留或调整为一首歌曲(除第一单元,另有字母歌),原来有两首;Recycle复习单元从6页减少到4页,烦琐的评价也删了,修改后 “遇梯子上,遇蛇退后” 的游戏更符合此类的游戏趣味,更具可玩性;
5、降低难度:词汇表中的关键词突出,而且以名词为主,减少其它词类单词。词表中词汇量从125个减少到64个,对话中的有些单词只要求在句子中整体理解,暂时不要求个别理解。增加了常用表达法的中文注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句子的整体理解。P.49中的Let’s do中删除了show, cut, pass, make, smell的短语,增加了 open, close的短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数数NUMBERS贯穿六个单元中的,并在U6中小结学习。
二、使用PEP三上新教材教学建议
1、加强朗读和认读。养成开口大声朗读的习惯,现在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读给别人听。重视学生对单词和习惯表达法句子的认读(中文意思理解),这是符合国情的英语教学,不要片面理解外语的习得性输入,不要片面理解“全英文”课堂教学。重视“听磁带”和朗读背诵的有效输入。 “30+10”模式的课堂教学十分钟巩固环节中可以着重朗读等训练。
2、利用并创设高效的情景开展课堂教学。避免过多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游戏活动。
3、开展小组合作。通过4-6人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全体学生参与听、说、朗读训练的机会;在课后,在新课上完的几天后或单元学习完成后,由学习小组组长检查过关,能有效养成学生“开口”习惯。切实减少并消除“被遗忘的角落”。
4、争取并组织好每周两次的英语早读课。组织学生领读、齐读等,有效克服“回家朗读作业”完成情况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处理好字母、单词拼写、音标教学的时长、时机、深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对教材、小英教学、高年级中小学衔接的理解,可以采用“先集中、后分散”或“先分散、后集中”灵活开展教学。
字母发音和书写教学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的重点之重点,是学生今后可续性学习的关键和基石。当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参加过各类校外英语培训,教师们反映字母发音错误的面广人数多,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定势费时、费力。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在吃透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教材中每个单元只出现5-6个字母的新授内容,页面底下呈现一排26个字母表,采用“小步子、重纠音、求准确、多循环”的策略。第一单元的字母歌可以延迟教唱,可以听歌听音,暂不开口唱,以防止一些学生错误发音的反复负强化,直到纠音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准确地唱字母歌。字母发音的纠正可以通过字母音的分解拼读来呈现,让学生清晰地听、清晰地拼读、清晰地模仿。小学生字母书写教学中的笔顺也要十分强调,特别是i,f,g,k,t,p,u等的大小写。
是否在字母教学的同时,渗透字母的音标拼读?分解字母的音素进行拼读有助于养成对单词发音的分解,从而有益于初步形成“音形对应”的单词观。新教材中,是否可以要求学生记住(一部分)单词表中单词的拼写了?什么阶段要求学生音标拼读过关?需要大家思考。小学语文在一年级的两个月里,完全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并能熟练拼读,是否英语音标要比汉语拼音要难?!据了解,早在四年前,上海一些学校就已要求学生在四年级时音标及拼读过关了。
三、结束语
诚然,学科教材专家尚且能对自己所编的教材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从而课标质量和教材质量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新修订的 PEP三上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更加符合以三年级为起点的小学外语学习的规律,昭示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之路不断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引下,就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没有理由不更新教学观念,没有理由不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理由不去追求教学质量的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浅谈基于.NET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09-23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09-26
语文教材分析10-21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05-27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06-30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07-15
四语文教材分析09-26
仁爱英语教材分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