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辅导方案(共8篇)
活动名称:意志力靠磨练 活动目标:
1、了解主动对建立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向同伴积极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理解主动打招呼时可能会遇到的消极回应,学会正确归因、积极面对;尝试更主动地互相打招呼,为良好的同伴交往建立基础。
使学生了解意志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从小磨练自己的意志力。课时安排
活动年级:六年级、五年级
活动程序
一、找我的“水果朋友” 播放儿歌《找朋友》。
这些歌曲带着我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那个美好时光,这些美好的时光中不仅有熟悉歌声,更有和我们一起歌唱和玩耍的朋友们,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亲爱的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伸出你的手,主动交朋友”,来结交更多的好朋友。
1.规则:学生可以在教室里任意走动,找与自己喜欢吃同样水果的朋友握手或者击掌,尽量多地找,看看谁结交有朋友最多。活动过程中,播放音乐《找朋友》。
2.活动进行,教师观察活动中的现象,为下面的分享环
一课时 节做准备。
3.采访与分享: 对任意走动学生:
(1)你刚才和几个人握了手?有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目标,觉得满意吗?
(2)刚才的活动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的?(3)当你主动伸出手,别人的反应是什么?那一刻你的感受是什么?
(4)你看到座位上的同学主动伸出手与你握手吗?(5)主动伸出你的手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6)在平常生活中,你会经常主动和同学交往吗? 活动二:意志力训练:我能坚持。
1、全体学生按体操队形站立,每个人举起右手臂,伸直向胸前平举,身体不准晃动,坚持若干分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2、起初时间可以短一些,当有学生表示困难,难以坚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激励团体的力量,比如说:“就这么短时间是吗?大家同意结束吗?现在只过了3分钟。”。“还要不要继续”等。
3、活动进行过程中,小组教师可以在队列中巡视,看到艰难的学生,小声给予鼓励。随着时间的延长,小组教师要对自己的小组学生进行激励,可以喊口号,朗诵待句,甚至可以领着大家一起唱歌。
4、此活动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鼓励学生不断突破极限。从最初的3分钟到最后的10-12分钟。既是个人战胜自己的胜利,也是团体同心协力、相互激励的胜利。
5、解说要点
超越自己,挖掘潜能。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大家平时不注意开发,很多潜能都像地下的宝藏一样深深埋在下面,一旦遇到危机或困难,只要勇于探索,就能够激发出自己前所未有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不怕困难,否则是不会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多大的能力的。
补充说明:
教师可以身体力行,做好模范;可以给学生朗诵一些关于坚持的格言警句,让学生齐声朗诵;给学生放一些激励人心的歌曲或音乐,也可带动学生一起唱《水手》、《真心英雄》等歌曲。
分享总结:
(1)谈感受(2)团辅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不利因素预期及克服对策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 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的辅导问题和新的成长体验的创造性过程。
一堂丰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需要借助有效的活动材料, 才得以呈现。活动材料可以是促进师生关系, 辅导氛围的情境创设, 可以是团体转换切入话题的案例呈现, 也可以是带动学生体验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材料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乐于走进课堂, 走进心里。有利于课堂发展的活动材料, 是打动学生参与的兴奋剂, 是启动工作的润滑剂。
一尧围绕辅导目标袁选择材料
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归宿, 对辅导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有了明确的辅导目标, 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才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让课堂围绕辅导目标顺利地发展, 选材是关键。我们可选择与其目标相匹配的材料, 材料的安排要根据辅导目标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深入发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有择取教材的能力, 有效地挖掘深层的教材内容, 促进课堂的发展。材料的把握从学生接触的角度讲, 一般要由外而内, 从表面现象到内部原因;从震撼心灵的程度来看, 一般是由低到高, 逐渐渗透;从探索自身问题来说, 一般是由远而近, 从不认识的人到身边的人, 从别人的故事到自己的经历, 切不可直捣黄龙, 拔苗助长。只有循循善诱, 方能使学生逐渐地、自然而然地打开心扉, 自觉自愿地参与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比如小学心理辅导课《认识害怕》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害怕是我们情绪中的一种, 害怕是普遍存在而且无法避免的。为此, 教师设计一个现场的体验活动:教师拿出一个封闭的黑色的盒子, 然后有声有色地描述:盒子里装着一样东西, 它浑身是疙瘩, 碰一下, 软软的;闻一闻, 还有一股怪怪的味道, 在草丛中还会跳。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兴致很高, 猜是蟾蜍、蛇、蛤蟆……然后老师让同学们把它从盒子里抓出来, 很多同学连连摆手, 不敢上来, 一些同学哆哆嗦嗦地上来, 又下去了, 还有的伸了一半又退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伸长脖子, 双眼圆瞪, 两颊绯红, 这时老师顺势让大家分享感受:“里面不知道是什么, 肯定是很吓人的东西, 我害怕。”“我的心怦怦怦直跳, 怕极了。”“我不敢伸手, 很紧张, 头上的汗也出来了”“感觉自己的心也快跳出来了”……此时孩子们那种不安、紧张、心跳的体验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 对害怕的情绪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结果一个胆大的孩子把它拎了出来, 原来是一只跳跳球, 大家这才释然了。
教师选择的活动材料紧扣辅导目标, 那么讨论与探索才会紧扣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活动材料, 使此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有了切身的害怕体验, 对害怕情绪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尧基于生活经验袁设置材料
生活就是辅导, 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系。在观摩心理课时, 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堂心理课成功与否, 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愿意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 学生的分享内容是否来自于真实的自我感悟。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引起学生的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依附材料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儿童发展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矛盾, 成为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 进而引发新思想和新观点。因此, 选择材料, 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二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谁的救生圈》中的角色选择, 教师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更改了原先的人物角色为动物, 并且是学生熟悉的小猫、青蛙、鱼、鸭、鸡等小动物。由于学生在活动前对这些动物有一定的认识, 活动中学生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 表现出喜看、敢说、愿做的学习态度。
三尧聚焦兴趣热点袁拓展材料
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 兴趣是认识过程不可分割的要素, 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兴趣先于认识, 就像兴趣由于认识才得以实现一样。”因此,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时, 学生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分享效果。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胆量来分享, 这就需要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成功和乐趣的体验, 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所以, 在设计辅导课时, 尽可能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讨交流的素材。生动的情节、鲜艳的画面、具体形象的角色, 矛盾的焦点都能使学生乐于理解并接受, 特别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人、事、物。例如,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会赞扬”中, 在小品表演:“小明考100分, 爸爸没有表扬他, 还对他说, 是偷看的吧。”之后, 老师让学生谈看法。在这里, 老师问“假如你是小明, 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假如你是小明, 你怎么想?”等等。本课此处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很想得到表扬但却得不到时的负性情绪反应。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我们会碰到。此时如果让学生来说自己, 碍于面子, 很多学生可能会抗拒, 不乐意分享, 以他山之石来发表看法, 抒发情绪, 是学生愿意的。因此, 抓住重点, 聚焦矛盾点, 能有效地达到辅导目标。
四尧捕捉敏锐资源袁转化材料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情况, 辅导活动过程中很可能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它与我们预设的教案在程序表现上会有冲突, 但它却对学生就近的辅导有独到的作用, 它可能就是课堂的亮点, 它所延伸的也许就是一个生动、现实的心理广场。因此对于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学会观察, 学会倾听, 随时捕捉新信息, 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辅导, 有助于心理辅导活动目的的真正落实。
如在一堂《优点轰炸》辅导课上, 一位学生却懊悔地谈到因自己的误解而伤害了从小玩到大的最好朋友, 直到今天这位好朋友仍不愿理睬他, 而他也一直对自己所犯错误耿耿于怀。此时, 我察觉到他的眼里闪着泪花。就随即问了一句:“你的这位朋友现在还在这个班吗?”他点点头。我的脑海马上闪现出了给这个同学改过的机会, 让昔日的两位好朋友重新走到一起。于是, 我用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他把压在心中的话大胆地说出来。在他的真情诉说中, 他的好朋友终于慢慢地站了起来, 走到他的身旁, 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顿时, 在场的同学都不约而同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教师瞬时引导, 能够坦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也是一种优点。化解同学间的矛盾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但我及时捕捉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非常真实、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并巧妙地加以引导, 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交流和升华。作为教师, 只有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 及时捕捉各种生成出来的信息与资源, 选择运用, 灵活调控, 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真实的生命活力。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关键的“设置”
1、平等和尊重。这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时刻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
2、鼓励和守密。心理学认为:鼓励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起促进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基于信任而吐露的心声应给予一定的保密。
3、参与和分层。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参与,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同时,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种现象:
1、沉默是金。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力求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尽可能暴露自己最深层的情感,尽可能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以便使自己能被大家如实地看待和评价,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
2、言多必失。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出于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信任。因为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遇到这种情况,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对学生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使每个学生知道说出心里话是安全的,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戴上一幅假面具,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辅导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正常教学目标的实施;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中止了活动的进程……。此时,孰轻孰重,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答案是明确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生成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较之预设目标来得更为重要,更有现实意义。辅导教师此时需要做的是: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产生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润物细无声。当一种教育不被学生察觉到是教育时,也许这种教育影响将是最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以此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创设心理情景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游戏、讨论沟通、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行为训练、心理短剧、心理测试等。
2、发展在于活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活动”是“发展”的生命动力所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以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只有活动才能打破课堂环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活动过程,不断增强辅导活动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3、当好催化剂。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在于团体动力因素之应用与掌握,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是其精妙之处。教师可以采用充满鼓励支持性的语言、归纳提炼性的表述以及公平信任的态度创设一种师生共融的氛围,培植一种风气,逐渐养成一种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投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每次活动后辅导者要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畅谈活动感受。通过经验分享使学生将他人体验与自我体验加以整合,提升认识的高度,深化教育的效果。互动的前提是参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集体的小结活动,相互之间的评议活动等机会,将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表达出来,共同分享。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活动课程,这将激发起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在心理辅导活动的每时每刻,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较深的自我开放与自我体验中,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成学生的自我成长。从这个层面而言,心理辅导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和陪伴者,心理辅导活动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你和我、齐心协力——合作与竞争 活动设计理念:
现代家庭中的儿童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个个都是父母眼中的“宝”。家里的“小皇帝”,所以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在人际交往上也就稍显被动。加之青春期的到来,小群体的现象比较突出,排斥一切不属于团体的同学,嫉妒团体同学与其他同学交往等等,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也是一个需分工合作,携手并进的世界。一个人要想在一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合作和竞争的精神。教会学生合作,是人际交往发展中重要课题。所以在新建立的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要在一个彼此陌生疏远的人群中快速地建立起一个团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这个团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发地分工、合作。最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当他们完成了任务时,团体就会建立起来。他们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忽略了性别、年龄、力量等因素,全组一条心,大家创造性的发挥了全组智慧,共同克服了困难,解决了共同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同学们学会了解同伴、欣赏同伴、增强团体荣誉感。活动目标:
1、让同学们进一步融入这个团体,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2、学会调节自我,释放学习压力。
3、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活跃气氛。
4、使团体学生彼此信任、彼此欣赏、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5、强化合作意识,以团体的协作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感受团结的力量,体验团体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活动难点:
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合作,如何进行团结合作,培养合作能力。活动时间:60分钟
活动形式:引导、游戏、讨论、互动、合作、竞争 活动对象:初中生
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课件、小蜜蜂、音乐、扑克牌、活动室布置 活动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将和大家共同开展一次充满活力,充满趣味的活动,活动主题是“你和我、齐心协力”。在活动中,需要大家按照我的指示,积极配合,你们能做到吗?
2、我们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先请同学们用5秒钟之内,男女相间,手拉手,以我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圆圈,(学生演练,老师倒计时5-4-3-2-1),我们把围成的大圆圈叫做“爱心圆”。
3、同学们在原地坐下听老师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规则,希望同学们严格执行。
誓约
(1)注意安全(我们保证在活动中注意安全!)(2)注意集中(我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3)注意倾听(我保证表现最高品质注意倾听!)(4)暂停评价(我保证对别人的观点暂停评价!)(5)坦诚开放(我保证对所有的同学坦诚开放!)(6)积极配合(我保证表现在活动中积极配合!)
起立宣誓、郑重承诺与签字认可。签署姓名:———
温馨提示:如果你选择了当旁观者,你就选择了做收获最少的人!老师提醒同学们一旦签署誓约则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
二、热身活动
相见欢——找伙伴(10分钟)(音乐:相信自己)
1、每位同学都会拿到半张扑克牌(一张牌分二)。同学们在放音乐开始去找到拿同样扑克牌的同学做伙伴。然后两人就面对面的站好成两组,等音乐结束以后我们来评谁最快找到自己的伙伴,谁是最后一个找到自己的伙伴(分享原因)。
2、相见后面带微笑,配合老师的口令1、2、3、4、5分别做动作。(1)同学们伸出右手相互握手,并说“你好,我的名字叫——!”
(2)同学们伸出双手相互握手,并说“很高兴认识你,你的气色很好!”(3)同学们相互拥抱,并说“我们是好朋友,加油!”(4)同学相互伸出大拇指举起,并说“我们是最棒的!”
(5)同学们双手相互亲拍双肩两下,并说“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
3、找到伙伴成为好朋友进行相互了解,倾诉烦恼,分享快乐。
三、齐心协力(30分钟)
游戏一:人椅——众志成城(音乐:战胜自己)
1、全体学同学分两组围成两个圈。每位同学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听从老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同学的大腿上。坐下后,老师再给予指令,让学生们叫出相应的口号:“例如“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不松垮。
2、同学讨论
(1)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身体和声音是否也相
继出现变化?是否及时加以调整?(2)是否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的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最后出现什么情况?(3)要在竞争中取胜,有什么是相当重要
游戏二: 心有千千结——解开心结(音乐:改变自己)
1、同学们分成12人左右一小组,每组同学牵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同学们放开手,随便走动和不相邻的所有同学握手,老师随时叫停,所有同学站停不动。在牵回你的左边和右边的同学的手编制成一个网,从而形成许多结或扣。听口令小组竞争开始解结直到恢复成一个原圈。期间你们的手不能够放开,但是可以钻、跨、绕、等方式解结。
2、分享
(1)第一组同学是如何解开的、在这个活动中谁贡献了智慧?(2)要解开结,靠的是什么?在这个活动中大家感悟到了什么?
(3)在解结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抛弃,不放弃,小组成员是一起想
办法,尝试各种方法,还是有一个突出的领导者? 游戏三:坐地起身——站起来(音乐:站起来)
1、同学们分成4人(8人、12人)一组,背靠着背,手挽着手坐着。老师叫游戏开始,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一起努力站起来,(不能把手分开,更不能借助手的帮忙站起来)。小组比赛看哪组先成功,一次,再次站起来。
2、感受:
①第一组同学描述一下是用怎样的方法站起来的?成功完成这次任务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同学讨论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四、结束活动
我们来跳舞吧!(5分钟)(音乐:兔子舞)
最后由老师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跳兔子舞,然后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跳舞!感受团体的气氛,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五、学生总结(5分钟)
1、同学们分组讨论,同学们谈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2、同学们课后写活动感想。
六、辅导老师总结(5分钟)
活动作用机制
分享——“和别人一样”的体验
感受——“和别人不一样” 改变——旧的思维方式
学会——生活的技能
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大家的努力也越来越多。在活动过程中大家忽略了性别、年龄、力量等因素,全组一条心,大家创造性的发挥了全组智慧,共同克服了困难,解决了共同面临的问题,也让大家充分体会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活动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大家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七、结束语(音乐:团结就是力量)
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就能不断创造奇迹。最后,让我们以《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首歌曲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吧!
祝同学们,了解自己,收获友谊,美妙回忆,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度过这愉快的活动课。谢谢!
八、建议与说明
1、团辅对象男女比例应协调,活动时男女生可穿插排列。
2、可设1名辅助人员,帮助主持者协调现场气氛。面带微笑,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
3、主持者应主动引导团辅对象进行体验分享,出现冷场时可直接把活动的意义、体现的心理学原理告诉给团辅对象。
4、在团辅过程中主持者应灵活应变,可适当改变活动环节。但不要偏离主题。
5、做好反馈调查、对活动进行总结归纳。
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周敏
一、活动主题
叩开心门,读懂你
二、团体规模
8-12人,4人一组
三、活动对象
每次一个班级)
四、团体活动时间、场地
2016年4月7日
14:00-15:30
五、活动整体目标
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踏入大学生活的首个必选课。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核心骨干,是班级建设的中流砥柱。但是很多班级出现了班委不和,信任度过低,团队意识薄弱,相互不理解等问题,进而导致班级人心涣散、学生管理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活动中心计划针对班级、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借助团体心理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搭建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平台,消除彼此间的心理隔阂,熔炼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更加高效地为学生、班级提供服务。具体目标如下:
1.促进成员自我探索能力的提升;
2.搭建沟通平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壁垒,增强信任感;
3.为参与成员心理“减压释负”,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
六、团体活动具体安排
活动一:十指连心 1.活动目的
1)体验与感悟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消除彼此心理防御; 2)提升成员自我探索能力;
3)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学习组员之间的配搭; 4)增强成员间的了解,促进彼此深度交流。
2.活动时间、场地
14:10-14:30 12人大组完成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眼罩每人一个、椅子每人一张、背景音乐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将椅子围成圆圈,成员围圈而坐,宣布游戏规则;
2)成员戴好眼罩,确保眼前是全黑的,所有成员起身站立,游戏开始; 3)与周围的人握手,寻找一双自己从心底愿意握住的手,期间如果自己或者对方犹豫可以放弃,继续寻找,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期间必须保持安静不可发出任何声音,不可有除了握手意外的任何肢体交流;
4)找到合适的搭档之后,两人在助手的指引下找到合适的椅子坐下,期间不可摘下眼罩,直到所有的人找到搭档并落座。
5)游戏分享。自由分享活动中的感受,讲述原则搭档的理由,主持人做总结。
活动二:开心对对碰
1.活动目的
1)引导组员更加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2)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提升组员人际沟通的能力; 3)让组员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2.活动时间、场地
14:35-14:50 团体实训室
3.活动道具
白纸(A4纸的1/4)每人一张、签字笔若干、学员证每人一个、背景音乐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每人按照主持人的要求给自己取一昵称,把自己想象成一盘菜、一株植物、一种动物,通过文字或者画画,表示在白纸上,将画好的白纸插入学员证的一侧,要求画面朝外;
2)每人抽取一张扑克牌,按照主持人提出的要求,找到搭档。然后把自己卡片讲述给对方,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游戏分享。自由分享活动感受,引导组员思考自我与他们怎样建立关系。活动三:红色轰炸
1.活动目的
1)引导组员善于发现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人; 2)体验和感悟赞美与被赞美的感觉,提升自我认同感; 3)4)学会彼此欣赏,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培养组员正确对待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2.活动时间、场地
14:50-15:10 5-6人一组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背景音乐、椅子、学员证每人一个、白纸(A4纸的1/4)每人一张、夹子每人一个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所有成员围圈而坐,接受赞美的同学坐在圆圈中心; 2)按照座次每人讲出中心位置同学的两个优点; 3)每个同学轮流坐在中心位置接受他人的赞美; 4)游戏分享。自由分享赞美他人以及被赞美时的感受。活动四:信任之旅
1.活动目的
1)引导组员体会,日常生活中身体上的残障所带来的不同和困难,感受互相帮助和关爱;
2)培养组员的沟通能力,提高沟通技巧; 3)体验信任对于完成任务的作用; 4)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感。2.活动时间、场地
2016年4月7日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眼罩;用于捆绑双手和腿的绳子;装有饮用水的杯子;笔和A4纸若干。4.活动规则与程序
1)小组成员现在要共同穿越一段充满荆棘的路途(工作人员事先设计好的设有障碍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在任务中,每个组员都是丧失语言能力的哑巴,要求组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语言交流。可以有非语言的交流,比如眼神、手势等;
3)每个小组由四个同学组成,这四个同学分别扮成三种残疾人的角色:盲人、上肢残疾者、下肢残疾者,并且这三种角色同时都是哑巴; 4)每个小组中扮演成盲人的组员戴上眼罩,确实保证眼前是全黑的;扮上肢残疾者的同学将双手用绳子捆上,小臂与手都不动;扮下肢残疾者的同学将连个人的腿绑在一起,变成两人三足;
5)每个小组中的组员依次排好队。队伍的顺序依次是:盲人、上肢残疾者、下肢残疾者;
6)在穿越障碍的过程中,还要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沿途会事先放置一些水,全组人员在过程中要保证每人喝到一次水(导师组提前准备好水杯,每人一个,一瓶饮用水);第二,每个组员要在一张白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自己完成,不能由人代写(导师组提前准备好白纸和彩笔)。
7)完成任务后,所有组员回到原地,鼓励每一个人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分享在游戏过程中所感、所想、所思。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沟通?我们是如何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我们是如何开始信任的? 活动五:我的“角落”
1.活动目的
1)启发组员思考自我对理想和目标的探索; 2)引发组员思考自我的价值选择; 3)激发组员思考过程和结果的关系。2.活动时间和场地
15分钟左右
团体心理辅导室 3.活动道具 无
4.活动规则与程序
1)所有组员在室内随意走动,注意观察室内的一切陈设和现象; 2)一定时间后,主持人喊“停”,组员停下来,手来手围成一个圆,每个组员都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并环顾室内环境,在自己心目中选取一个中意的“角落”。
3)这个角落可以是室内的一个地方、一件物品或者一个其他有形的东西等,形似不限,只要在室内,自己觉得中意。选定好以后默记在自己心中,不要告诉别人,不要与人交流,游戏始终不能讲话。
4)导师询问大家,保证在场的每个组员都有了确定的“角落”,要求每个组员尽量用自己的身体的任何部位去够到自己选定的“角落”,条件是不能与两边的人松手,即全体组员仍然要保持刚才的牵手状态,主持人喊“开始”。
5)够到自己的“角落”的组员,务必要占领自己的“角落”,不能轻易移动; 6)没有够到自己“角落”的组员,要继续想办法尽量够到自己的角落,但是仍然不能松手,不能讲话。
7)游戏分享。
战胜偏科,我一定行
一、设计背景
初中学生偏课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学生喜欢数理化,而对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一筹莫展,而有些学生则恰好相反,找其谈话,总以一句“兴趣使然”作为回答。“兴趣”已成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依据。只是在初中阶段,各门科目都属于基础学科,没有孰轻孰重之理。这时候,摆在我们心理辅导教师面前就有了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偏课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本次心理健康辅导就以此为出发点,秉着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原则,制定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
驱逐偏课心理,挑战自己,我能行
三、活动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偏课现象的危害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肯定学生的长处,并强化他们挑战自己的信心
四、活动辅导的对象:
有偏课倾向的初中部分学生
五、活动准备:
一则笑话,一些空白卡片
六、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则笑话,导入课题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很愚蠢,又很固执。有一天,他到邻村去拜访另一个财主,见到这个财主住的是一幢新建的三层楼房,这楼房建得高大雄伟,宽敞明亮,很有气派,他十分羡慕。于是回到家后,他把建造那座楼房的木匠找来说:“你也照那个样子,再给我造一幢,成吗?”木匠答应了。不久,这个木匠组织了其他木匠备齐了工料,打好了基石,就从地面上垒起了砖来。这个大财主恨不得楼马上能建造成,天天到工地来。可好多天过去了,楼房还没有建起来,他就生气地质问那个木匠:“你们这么多人忙乎着,准备干什么?”木匠听他这么说有些惊奇:“你不要造三层楼房吗?’大财主急忙说:‘你们搞错了,搞错了,我只要上面那一层,不要下面两层,你们把第三层建造出来就行了。”原来这个大财主他想建造的竟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中楼阁”呀!针对这则笑话,请同学谈谈你对这则笑话的看法:
1、这个大财主的空中楼阁能造成吗?为什么?
2、从这则笑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是不可能建成的,告诉我们:离开了基础,万事想成功也难。
教师引申:其实我们的学习就好比盖房子,盖房子要打好基础,三层楼得从第一层盖起;学习也如此,也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在初中阶段,各门学科都属于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就会影响你的学习,甚至你的一生。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大家学习中普遍出现的偏课现象。
(二)、认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在座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学科,请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看待这门学科的,以及你想给那些没有学好这门课的同学的建议。(目的:使学生认识到每门学科都有它的重要性。)
听了大家的介绍,汇总关于偏课的危害。
1、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在学科方面出现“跛腿”现象。那样会影响中考总分成绩,觉得在某一领域总会“低人一等”。如有的学生不学语文,以后在工作中,连一个招牌都不会写,也写不出。
2、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缺一就会觉得不协调。正如人缺一只手或一条腿一样,你就会觉得很多不便。
教师引导:偏课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在座的大家想想法,我们共同来寻找战胜它的方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摸清这一敌人的底细。
(三)、探讨形成偏课现象的原因
说说自己为什么会偏课。不外乎这几种原因:
1、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有太多的失败记录,没有成就感;
2、学好主课就行,副课不学又没影响,中考又不考或者比分占得少。
(四)、寻找对策,战胜偏课
1、肯定自己,增强信心
给自己作一番心理建设:我是非常棒的,能把大家眼中这么难的数学(举自己擅长的学科)学好,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教师引导每个学生分别给自己的同学写一句赠言,以赞美性的语句为主,比如:你真厉害,竟然能把数学学得那么好,我得好好向你学习。
2、寻找挑战,体验更大的成功
“我不仅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非常棒,我还可以证明给大家看,在其他方面我也一样可以表现得很棒。”
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薄弱学科制定一个近期努力目标,比如:这一星期内,我英语单词默写要过关,我一定能做到。
教师的话:战胜偏课,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坚定信心,你肯定能成功。
(五)、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心理辅导,我们一起探讨了大家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的偏课现象,在我们初中阶段学习中,偏课现象是要不得的,每门学科都是基础,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希望大家能不断地挑战自己,记住:战胜偏课,你一定行!(六)、课后反思:
(1)、辅导对象的挑选要注意:以有一门学科较擅长,而其他学科相对薄弱的学生为主。
(2)、本次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一步步认识到偏课的不可取,切不可教师越俎代庖。(3)、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适度地进行一下总结,以表示教师与学生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并能不时地为他们鼓劲。
细节一:相信孩子的力量
2015年下半年, 我校一位同仁为了准备省赛, 将 《我是守规小公民》一课试上了好多遍。 这节课的暖身游戏之后, 学生要重新分组, 她说出分组规则的同时指定了各组位置。 这样的安排在我们看来并无不妥之处, 而且随堂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秩序井然。
后来, 我们邀请一位资深前辈指点时, 她针对这个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按照规则分组? 心理活动课不就是最需要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吗?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执教老师再次试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组。 结果我们惊喜地发现:有的孩子举着纸牌高声叫喊, 有的孩子则四处寻找, 还有的孩子在原地四处张望, 也有的自己先确定好小组位置在那里静待……当一组孩子终于坐到一起时, 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激动和自豪。 小组的位置布局虽然不那么合理匀称, 但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这不是我们最期待的一幕吗?
在心理活动课上,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 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 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 决定他们在活动中能不能获得心理体验,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机会,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时至今日, 只要没有特殊原因, 分组的时候我们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拼凑”。 从最初的担心到如今的常态化, 我想大家的理念无形中被“刷新”了一次, 成长了一些。
细节二:及时地捕捉和接纳
针对四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我准备了一节名为《我们都很棒》的课。 暖身活动是一个名为“猴子和鳄鱼”的手指游戏。 当游戏结束和孩子分享感受时, 大部分孩子都觉得好玩、有趣、开心。 可是一位女生却站起来说:“我很难过, 这个手指游戏我一点儿也不喜欢! ”针对她的回答, 一半是好奇, 一半是讶异, 我随口问:“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 ”“因为鳄鱼把猴子都吃了!它们太可怜了! ”我随即问了一句:“如果是你, 你会安排什么样的结局? ”她说:“鳄鱼没有把猴子吃掉, 只是把它们全吓跑了!”“这样结局你感觉怎么样? ”“我会觉得舒服一些……”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女孩子虽是无意, 却做了一次“课堂捣乱者”, 她的情绪呈现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悖, 让原本流畅的环节迂回曲折。 但学生愿意在心理活动课课堂上“自我暴露”, 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这个关注孩子情绪的契机, 要用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与之交流, 让其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允许“节外生枝”, 允许不“随波逐流”的情绪, 教者决不能武断生硬地一带而过, 否则会让孩子原本微启的心门永远套上枷锁。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 我仍然执教这节课。 课前, 我让孩子选好不同颜色的分组卡片, 留作下面环节中分组使用。 也许是出于好奇, 也许是因为我的疏忽, 许多孩子一拥而上抢了起来。 这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安静地站在一旁, 等其他孩子拿完后才过去, 结果只剩下一张纸, 丢在地上满是脚印……她很委屈地捡起那张纸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此时, 这位女生的情绪变化需要我积极关注, 但是如何处理, 才能让其他孩子既明白道理又不打消课堂积极性呢? 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一番对话:“孩子们, 拿到卡片后心情如何呢? ”在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回答时, 我相机点名请那位女生说说她的心情, 并解释一下原因。 当孩子们得知真相时, 都显得有点儿不好意思。 我问那位女生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她说希望大家能排队。 然后我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许多同学表示课堂上要有秩序。 这时我发现, 那位女生的脸色有所缓和, 并以积极的姿态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 整节课她都很投入。
在课堂上, 学生所呈现的情绪问题都不是问题, 而是我们相机干预的一个切入点。 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我们要尊重学生, 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 体会学生感受, 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彩绽放, 但更需要真情流露, 真实的原生态才是真正的精彩。
细节三:关注积极“生长点”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育的主导理念, 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 其中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 譬如那个自己给手指游戏编结尾的孩子, 当她的发言结束后, 我立即予以回馈:“你好善良呀! ”有的孩子说:“我相信猴子吸取了教训后, 再也不会嘲笑鳄鱼了! ”还有的说:“它们一定会知错就改的……”大家的积极肯定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不良情绪得到了合理转化。
当我们开始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支撑, 设计和开发心理活动课时, 必然会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也是这节课的结束阶段, 我请孩子们用竖手指的方式为自己的心情亮分。 很多孩子是满分十分, 甚至有的孩子大叫一百分、一千分。 这样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给分低的现象。 其中就有一个男孩子只给自己的心情打了五分, 我的回应是:“分数无所谓高低, 关键是要反映真实的情绪状况。 ”课后, 我特意找他聊天, 不仅接纳并和他分析失掉的五分, 更让他看到得到的五分蕴含的积极正向面。 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 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细节四:时刻保持价值中立
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 而心理活动课则要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 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教师不是评判者, 没有裁决权。 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 教师也应认真聆听, 不能简单评判学生想法与做法的对错, 而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思考。 让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认知, 在体验中成长心灵。 然而, 有时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也看到这样一幕。
小明在参与活动时违反游戏规则, 却取得了胜利。 他为此很得意, 而另一方学生则很生气。 此时, 教者忍不住开了腔:“你虽然胜利了, 但是你违反了规则, 这样是不对的…… ”由于老师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正义”, 其他孩子便更是“义愤填膺”, 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起小明。 最后, 他的队友们也纷纷倒戈, 加入讨伐小明的行列中。 课堂上好不热闹, 只见小明满脸通红, 异常尴尬地杵在那里, 在众人的指责声中默默地低下头。
诚然, 小明的行为在我们看来, 背离了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 但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我们要如何面对? 不是迫不及待地指责, 而是要与之互动交流, 让其由关注自己胜利的喜悦转移为分析对手生气的原因, 同时换位思考, 如果别人用这种方法赢了自己, 自己的心情会如何? 怎样才能公平, 才能化解这个矛盾? 相信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 小明一定会把“规则”二字积极内化。
一言以蔽之, 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即便是细微之处也不可忽视。 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 孩子是自主的, 是真实的。 他们能在我们的接纳和倾听下, 在彼此互动和交流中, 收获积极体验。 而这一切, 则需要我们深厚的内功和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 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的教师唯有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才能把路走得更宽更远。
摘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 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孩子是鲜活灵动的个体,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 需要教师注入信任, 相信孩子的力量;尊重并接纳孩子在课堂上的真实情绪呈现;适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 引导孩子积极成长;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前提下, 让孩子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从而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细节,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 2015 (1) .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团体活动课[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 2010 (10) .
【关键词】心理辅导 活动课 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6-02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放松心情的学习课堂环境。然而,在当下很多传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活动中,却常常会发现一些只有华丽外表,注重心理活动课的形式,但是却没有将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体现出来,无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有效提升。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需要团队合作,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相互帮助等方法来促成全体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此来达到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心理辅导活动课程需要学生能够通过自省的方式来获取到相应的感受,在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让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上达成自我成长。
二、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存在误区
首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心理辅导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表现为大多数的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效果好,但是却无法给学生带来明确的心理辅导效果。其次,有一些教师把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品德课程相混淆。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品德课教学的最终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并具备有良好的素质,他们把心理辅导活动课看作是品德课的延伸。导致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生的思想行为要符合规范,教师很少以沟通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而是以教育者的身份把整堂课变成说教,从而导致学生心理紧张,使心理辅导活动款染上了浓浓的德育课的色彩。最后,目前大多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流程为:暖身活动,导入,活动分享,经验整合。课堂模式基本固定,而且小学、初中、高中都基本上沿用这套课堂模式,缺乏应有的变通和创新。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神兼备”
1.形神兼备——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模式的创新
以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在不断地实践中也显露出了自身不少的局限性。要在40分钟以内完成四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不能使学生去深入体验与分享,使心理辅导的活动过于零碎、片段化,一个又一个的活动缺乏联系,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够深入,导致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只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体验上。崔昌淑指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某个问题,但往往忽略了另一些问题。“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是其在实践和研究四阶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第一个阶段,主要解决学生对主题的初步体验,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活动有一个表层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视频、故事、简单的活动来展开。第二个阶段,对主题的第二次体验,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基本层面的认识。在教学中,把第一个阶段的活动进一步推进和分解,或把活动提高难度和复杂化,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基本问题,在情感上有所体悟。第三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积累的情感和认知的基础上,把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与自己的心理体验结合起来,走入自己的内心,而面对个体发展难题。
2.形神兼备——三阶段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三阶段把学生的体验放在首位,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学生有较为深入的体验,三阶段教学模式中一个主题活动贯穿始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与交流感受。三阶段提倡动静结合,在看视频、听故事的基础上添加心理游戏、心理剧、心声传递个别咨询等动态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动静结合将对来说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以动态活动来带动学生体验,从而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心理辅导活动应设计简单、易操作才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去实践并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与信心,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能够有较为长远的发展前景。
3.形神兼备——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是的三阶段教学模式的实质
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上要建议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要树立起有原则价值中立、无条件积极接纳、非指导性教学三种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朋友、引导者、催化剂三种角色,以此来加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原则价值中立是指要以教育为目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较明显的价值偏差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利用团队合作,同学合作,学生自我帮助等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达成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自尊心不受伤害。无条件积极接纳是指教师要在学生对心理辅导课堂上的想法时要把握好朋友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无条件的接纳学生的想法,加速学生内心世界向教师敞开。非指导性教学是指教师要把握好催化剂这一角色,以情感为基础来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升华。
心理辅导活动课时是当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方式,只有让心理辅导活动不光有华丽光鲜的外表,同时还要有内涵,只用做到有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到形神兼备,才能在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惠娟,周杨经.对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6):15-17.
[2]崔昌淑.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与专业突破[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9):10-11.
[3]钟志农.是心理课,还是思品课?或是……——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区别”[J].思想理论教育,2007,(18):80-83.
[4]朱久良.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校园心理,2009,(06):415-417.
【心理活动课辅导方案】推荐阅读:
家长心理辅导活动方案11-06
心理辅导活动实施方案10-27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活动方案07-22
心理辅导活动记录06-29
心理辅导室"读书会"活动总结11-09
学校心理节活动方案07-10
心理辅导方案09-06
教师心理沙龙活动方案09-30
幼儿园心理讲课活动方案06-03
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