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意境创造(共7篇)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观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情有别,“会心”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即是“会心处不必在远”。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而园林的构思和形成已远远超出了文人以园林自乐的狭小范围,而形成了人类躲避尘世、享受平等的大同世界,尽管它是诗人的一种幻想,但意义和影响却十分巨大。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衬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以中国诗词和绘画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并追求造园意境的深远。
对境界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注重神品和韵味,并在造园中追求山水诗那种蕴含神往的境界从而达到“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历来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中受到启发和联想,他们在游历中品味“晚年秋将至,长月远风来”的诗意或借助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诗句以抒发出一种高雅的情操和深远的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刻意追求虚幻空灵,力求完美地创造出风拂香四溢,云化雨落地,红裳绿盖,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回味空间。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注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自然山水的形式美的同时,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当置身于江南古典园林中,你不仅要靠五官去品味古典园林的娟秀和婉约,更要用心领悟或想象园林中所特有的诗画意境美,感受春夏秋冬、雨雪雾晴中不同的景观美,让自己凭感觉可以感悟物质空间升华到成为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变化,此外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并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千年的封建禁锢和宗教法统的深远影响,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大多含蓄、隐晦,创造中追求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那种耐人寻味的意趣,并刻意营造“深山藏古寺”和“桥头竹林锁酒家”的深远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独立的自我。体现出文人隐逸和出仕困扰他们一生的这一对现实矛盾。一方面河山有临眺之美,缨组有羁绁之苦;另一方面江湖有逃世之讥,庙堂有功名之荣。这种鱼与熊掌之间的抉择让大多文人雅士踌躇。因此他们从观万物生一道感受人生在自然中所应具有的那种和谐的韵味,并借助自然和园林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聊以失落的慰藉。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中通常动景与静景相衬托,往往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有勾勒出一副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满天地间生机的涌动。如果造园者没有依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造就这天然和谐的景观呢?江南园林总给人以静默的感觉,本来静默就是一种特殊的永恒(因此造就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我们在欣赏江南古典园林时要在静中求动,寂中求欢,以浑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去感悟古典园林的绝妙,意境的博远浩渺„„并在经纬交错相携,明暗冷暖相加,色彩明丽流动变幻中去品味古人造园的真味。
江南古典园林着重于造园的“虚和“实”,主张在“虚和“实”的结合中铸造出一种高妙的音乐上的美感和中国山水画的娟秀,力求达到天地运动变幻的自然之灵,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给这种人造仿自然的诗篇上镀上美丽的金边,让后人在品赏中回味无穷。
园林主张个性,是造园者对天地宇宙的感应,对生命的体验,只有那种独特的感应和体验才创造了造园艺术的个性和生命。
造园艺术注重模仿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创造出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山与水的参错,以及由人造的建筑园艺,力求在方寸之间产生万千新奇的变化。
江南古典园林轻巧,纤细,玲珑剔透。总体感觉淡雅,色彩处理较朴素。多选用灰、栗皮、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远宁静虚幻空灵的感觉。
江南园林中仿自然而设的“声”景,一般由泉流、松风、鸟啭,虫鸣组成。他们或借助水的流动,或依赖木的繁盛,或依靠草的丛集,触机而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如果不是惠心颖悟、澄怀脱俗的人是很难意会那种不可言传的情趣的。
在不同的季节欣赏江南古典园林,你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无论季节怎么变换,你都会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春天的桃溪,夏日的莲荷,秋天的桂菊,寒冬的腊梅,随着景色花木的盛开或凋谢都会让游人寻觅到不同的乐趣,都会在江南园林中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地感染着。
春风和煦,桃花杏花烂漫,绿杨深处莺儿啼;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与情人漫步在如此佳境的江南园林中,心都醉了。
夏日渐长,抚苍松,坐翠篁,南风不用蒲葵扇,放开短发迎朝霞,洗涤尘襟纳晚凉,与三两好友乘月色倚坐在荷花出池边,一晚的清香无眠。
秋月清朗,白平洲,红蓼汀,芳菲黄菊开三径,风前倚石吹长笛,月下焚香抚玉琴,在如此淡雅的景致中,可以忘却人世间的烦恼。
冬景残余,开窗积雪千峰白,绕屋梅花几树疏,兴致来时与知己红泥火炉温黄酒,笑谈人生数风流。
一、苏州园林的含义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发源地。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苏州园林的含义是在特定的地形和自然条件下, 将山石, 水体, 植物, 建筑等组成多彩的景象空间, 在不同的观赏点都能取得赏心悦目的画面。在这个环境中要可居, 可赏, 可游, 即既要满足造园者居住, 游赏的功能。又要通过建筑, 山水, 植物来满足造园者的思想意境的表达。
二、意境的含义
意境通常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在苏州园林中, 意境的含义是由两部分组成:实境与虚境, 实境是指“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虚境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实境是园林构成要素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灯。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 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 虚境不能凭空产生, 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 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 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 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苏州园林的造园的精髓即师法自然, 创造意境。师法即是向自然效法, 创造意境, 何为意, 何为境。笔者以为, 意即是造园者的思想, 境即是造园者所创造的环境。
中国传统山水、诗、画提炼的意境情趣构图布局理论, 为苏州园林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园林不仅仅是利用客观的自然山水之美, 而是通过有意识对大自然美的提炼、凝聚、叠山为石, 挖土为池, 栽树植木, 择点构筑等创作实践, 创造出的山水园林。更完美的反映造园者的审美情趣和居住, 休憩的需要, 呈现了很高的文化品位。
三、苏州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
造园的文化表达烘托意境, 江南的建筑是一种文化, 文化体现在建筑上, 江南文化, 美在环境。古典园林是文人园, 是一种用工程技术手段来创造的特殊的艺术, 极其讲究诗情画意, 它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观者通过联想和想象, 身如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园林景观, 就是把园主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的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寄情于景, 寓景以情, 情景交融, 这种情景关系在园林中得到完美体现, 思想感情和园林景观相交融, 又产生出新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与原理景观相统一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就是意 (园主的思想感情) 和境 (园林景观) 的结构, 意与境即园主之情与园林之景的结合。
文化又体现在中国绘画, 诗词文学等方面, 苏州园林充满了山水画的意境, 充满诗情画意, 犹如一首诗, 一幅画。
如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在宅前屋后, 庭院内种植竹子,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竹似贤何哉?竹本固, 固以树德, 君子见其本, 则思中立不倚;竹心空, 贞以立志, 君子见其节, 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可见君子之所以爱竹, 乃是因为竹有君子立身处世原则和君子品德。
如狮子林, “园内有竹万竿, 竹下多怪石, 状如狻猊者, 林木翳密, 盛夏如秋, 虽处繁会, 不异林壑”。园主在造园中借构筑诗情画意的园景, 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理想, 满足生活的享乐。
四、苏州园林的建筑意境表达
苏州园林的建筑类型有亭、廊、台、楼、阁、榭、堂等, 如计成所说:“园屋异于家宅。”在古典园林中, 建筑的功能不仅是住宅。所谓“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宜者, 宜于人、宜于境也。
传统建筑形象的特征, 还突出地表现在屋顶的形式上, 或简朴, 或轻快、或庄严舒展、或玲珑飞舞等等。古代多以借建筑语言象征人们某些社会意识或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在园林建筑中建筑形象突出地体现在屋顶的形式上。硬山、悬山、十字脊、卷棚等。以及象征画舫象征舟的建筑。园林建筑中象征舟的建筑, 前为架于水上的台, 台后为空灵的卷棚顶之亭, 亭后接以两坡顶的房舍, 两侧为和合窗, 房后是三面筑墙上层向前开敞的翼角飞扬的楼阁, 这些体量不同, 形式各异的建筑组合成“台如凫, 楼如船”的象征性建筑。这种象征性建筑似舟飞舟, 在这似与不似之间, 达到神似的意境。夜晚, 月色朦朦, 微风习习, 水波粼粼, 或坐舱中, 对酌吟咏;或立船头, 披襟当风, 都给人以泛舟江湖的旷如之感。如南京煦园的不系舟, 苏州怡园的画舫斋等。
建筑交织融合在山池, 花木之中。亭台楼阁与似然环境构成整体的画面。园林中建筑的位置可以有助于明确景观主题和意境, 强化景观的作用。如拙政园的荷凤四面亭, 四周莲荷, 花光四照, 水石俱香。
苏州乐圃, 有山有水, 有池有桥, 杂树荫郁, 高或参云, 在或合抱, 花卉则春艳秋染, 冬煜夏箐。
五、苏州园林的山水意境表达
苏州园林有别于其他景观艺术在于真山真水, 在有限的空间里, 对大自然的景色, 经过加工, 提炼, 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如留园西部的土石假山, 山上林木森森, 山南环以之字形小溪, 犹如《桃花源记》中“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计成在《园冶》掇山中记道“信足疑无别境, 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 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 咫尺山林, 妙在得乎一人。”意思是信步所至, 山穷水尽绝疑无路, 仰首观止, 别现空灵有深情。蹊径盘曲而绵延, 峰峦奇秀而苍古, 方方胜景如画卷, 咫尺山林若天成。如狮子林。通过蜿蜒曲折, 错综复杂的洞穴相连, 增加游人兴趣, 以佛经狮子为拟态造型, 进行抽象与夸张, 构成石峰林立, 崖壑曲折, 峰回路转, 游人行至其间, 妙趣横生。山顶石峰, 千奇百怪, 令人联想翩翩, 山上古柏, 古松枝干苍劲, 更添山林野趣。
在苏州园林中水所表达的不仅是水本身的景观, 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沧浪亭》,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名园为沧浪亭, 并作《沧浪亭记》, 以诗人欧阳修对吟的联句“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尤为人们传咏。
六、苏州园林植物意境表达
花木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不同园林里植物的景观各不相同。花木的配置或直接模仿自然, 或间接从传统山水画中得到启示。在造园中多利用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 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苏州园林中常用的植物有松柏、竹、梅、桂、桃、柳、荷等。
如拙政园中塘前水池植莲花, 塘后临水平台观赏。莲荷出淤泥而不染, 清香浓郁, 香远益清, 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与人的高洁的品格相契合, 从而形成了远香堂的意境。如留园五峰馆的对联“与菊同野, 与梅同疏, 与莲同洁, 与兰同芳, 与海棠同韵, 定自称花里神仙。一方面表达了植物本身的自然美, 同时, 不同花卉各自独有的特征被赋予人格的意义。即人的品格, 理念, 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 理想的追求和感情的抒发。
参考文献
[1]张家骥.园冶全释.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8.
[2]刘少宗.园林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刘敦帧.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分享
作者:逍遥 鸟人 已被分享5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B]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B]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B]
(一)、江南园林
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浪沧厅等。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二)、北方园林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的。
北方园林的崇山性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山体面积较大,高度较高,当然,清代皇家及贵族也有权力、财力以及人力营造如此雄伟的山。如北海的琼华岛、御花园的堆秀山、景山公园的景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景观效果最为有名的泰山和长城都是山景。泰山在岳位居第一,泰山封禅是历代皇帝的最爱,园林中的孤立土山概取象于泰山。长城因地处燕山、连接隘口而闻名中外,园林中常有城关一景,就是长城的写照。
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有地方特色,太湖石虽是审美中最得宠的石材,但它并不十分普遍,因为此地远离江南。于是,北京一带较少,在山东一带相对较多。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人称北太湖石,倒是最为普遍的,因为此石就产于北京市的房山区,从开采到运输较为方便,不过,房山石在山东倒不十分普遍。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得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
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因为耐寒性强,能过冬。灌木类有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现代公园中,许多冬青类篱式灌木常作为界边材料和冬季景物。四季景色差异性最大的主要表现于植物上,春来万物复苏,树木吐绿,仲春开始,百花齐放;夏季柳树成荫,荷花盛开;秋季枫槭变红,群山尽染;冬来万木凋零,雪花纷飞。
北方园林的构筑物与自然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温度和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上。北方寒冷,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如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不论是围墙还是屋墙,窗子极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墙与柱的关系,柱子不如墙宽而被包在墙体之内。
地暖、空调等暖气设施不仅用于建筑室内,而且用于草地的过冬。室内外水池在冬天保持不结冰除了用地暖外还用了高强度的驳岸和池底砌筑手段,如材料用高标号水泥,水池配筋加密,以防结冰或胀裂。
建筑屋顶都用了厚檐、吊顶,在望砖望板上的泥灰较厚,多层,瓦用厚筒瓦,出檐很浅,主要是为了防寒而不是为了泄水。梁架较粗,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冬天的积雪。
建筑的坐南朝北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尤为重要,冬天时间长,北方寒流来临之时,正值万物休眠,人们把建筑作为最佳的庇护所。以防寒为主的建筑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开门开窗,北面极少开窗。
(三)、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晖园、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B]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B] 山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水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咕咾石山。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字画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可园邀山阁联“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正门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人境庐息亭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惠州西湖六如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够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植物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岭南园林文化[/B]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四)、巴蜀(川西)园林
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更接近民间。主要分布四川:杜埔草堂、望江楼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私家园林
班级:园林1001姓名:谭力学号:20107792课程名称:《园林建筑构造实训》指导老师:彭博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
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
中在这一带。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
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
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
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弁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总的来讲,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如苏州拙政园,园中心是远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人们在堂内可以通过窗格观赏园景。远香堂的对面,绿叶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腊梅;东隅,亭亭玉立的玉兰和鲜艳的桃花,点缀在亭台假山之间;望西,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倍觉雅静清幽。国内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植树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珑活泼,给人以轻松之感。
具体而言,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造成风格上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
(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
(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
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
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
(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感。
在我国的古代园林建筑中, 苏州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因其众多的园林数量, 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 变化多端的景色分布, 吸进了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游览。本文试图在对苏州园林建筑景观的创作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园林建筑设计的意境美的创设。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建筑景观创作分析
(一) 园林景观的诗意化
苏州园林的建筑景观设计受到我国传统建筑布局、建筑文化设计的影响, 更多的以文化渗透和通过建筑布局的设计来进行意境的创设。我国的大多数的园林都是在文人墨客的参与之下创造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建筑, 园林里面的景观无不渗透着山水诗意。
(二) 园林景观的动态特点
苏州园林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艺术性和建筑技巧展露无遗。游客们在园林里面观看, 景随人动, 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形成了苏州园林建筑设计和景观变化的动态美感。
(三) 园林景观意境美追求的无限性
由于每个园林占地空间的有限性, 使得苏州园林并不具有很大的规模。但是在整个园林景观营造的过程当中, 通过写意等手法的使用, 以及联想创造的实施, 使得景物之间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让园林的有效空间变成了无限想象和游览的实际状况。
二、苏州园林的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的研究
苏州园林的景物是按照游人的视野和心理感受进行设计的, 尤其是视觉的感受, 有着综合触觉和动感体验的性质。因此, 苏州园林在表现景观造型特点的基础上, 以视觉的享受为主进行设计。研究建筑风格带来的意境享受, 使得各种造景要素和构景设计完美结合, 景物与视线的结合更加巧妙, 使用对景、敞景、漏景等处理方式使整个园林景观错落有致。
(一) 苏州园林对景设计解读
苏州园林的古典建筑最常使用的就是对景设计方式, 即通过在重要的观赏位置进行有意识的景物组合, 形成错落有致、巧夺天工的景物群。随着曲折平面的移动, 景物依次展开。苏州园林的对景设计按照道路、廊等前进的方向来进行空间的变换, 所以沿着这些方向组成的对景设计是最为常见的。如拙政园里的枇杷园整体的对景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苏州园林除了正面进行对景设计之外, 在走廊两侧的墙上开设景观窗口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效果。园内的建筑物一方面是建筑的杰出代表, 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别致的观赏对象, 从建筑艺术和自然两方面实现了意境美的创造和构建。
(二) 苏州园林敞景设计解读
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 注重景物和参观者的视野尽量不受限制和约束, 形成了一览无遗的别致景观, 这种设计理念被称为敞景。敞景设计能够给参观者带来宽广的视野, 使之从中体验豁然开朗的景观, 同时也扩大了景域, 使得景深的层次更加明晰, 容易激发游人的心理情感, 从而获得园林景观的整体形象视觉感受。这种敞景式的设计在苏州园林很少是单独进行的, 大多数是为了形成一种视野的强烈对比, 而和其他的框景、漏景等设计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三) 苏州园林分景设计解读
影响景色结构艺术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视象方面的流动性以及景色构成的层次性。为了使景物更具有吸引力, 实际景物的设计必须充分与意境相结合, 这样可以形成含蓄有致的效果, 让游客们充分体会到“景愈露, 意境愈浅, 景愈藏, 意境愈深”, 而不是让人们瞬间对景观一览无余。分景指的是以视觉空间的表现原理为依据, 按照特定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界定或者划分, 从而形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的情境。分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景观的质与量, 使园中的景色错落有致, 虚实变换, 实现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过恰当的分景, 有利于将游客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范围之内, 使游客仔细观赏园中景物。苏州园林建筑构思的关键在于通过自然景物来体现园中的独特景观, 比如, 园中的山水以及植物都随着天气变化或季节的更替呈现不同的风情。
苏州园林中能让人充分感受清风明月的景点是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来自于宋朝词人苏东坡的名句“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与谁同坐轩又被称之为扇亭, 它位于拙政园鸳鸯厅北池中小岛的东南部, 与具有“别有洞天”美称的月洞门相对。它的前面是清澈见底的小池, 后面是青翠的小山, 环境特别幽美。小轩主要采用扇形结构, 其中的窗景以及石桌等建筑也是折扇的形状, 容易使游客产生小扇生风的遐想。
下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苏州园林中, 这一普遍的自然现象也变成了园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园中的雨景之妙主要通过雨落花叶的声音来体现。比如孟浩然的“荷花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以及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都是通过听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美丽的雨景, 营造无限的诗意情境。苏州园林中欣赏雨景的最好景点是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听雨轩前有一小池, 池中有荷花, 池边种植着翠竹以及芭蕉, 听雨轩后面也种有芭蕉, 与池边的芭蕉相互映照。不管春夏秋冬, 只要是下雨天, 雨点打在不同的植物上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游人们再结合自己游览时的心情, 就会听到不同情趣的雨声, 构造出不同的意境。比如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的“听雨入秋竹, 留僧覆旧棋”, 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中的“蕉叶半黄荷叶碧, 两家秋雨一家声”, 以及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的“芭蕉叶上潇潇雨, 梦里犹闻碎玉声”都是对听雨轩雨景的描写。
“影”具有虚拟的特点, 往往会给人一种恍惚不定或者是比较飘渺的感觉。但在苏州园林中, 各种各样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园林本身的美感。比如拙政园中水中楼台芭蕉等的倒影, 既使游客感觉真实, 又使游客感觉虚幻, 给园林带来了一种虚幻飘渺的美感, 增加了园林的自然情趣。
(四) 苏州园林建筑景观的衬托
整体看来, 苏州园林的建筑密度是比较高的, 占了整个园地面积的15%到30%。如何更好地处理景观和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苏州园林里面的建筑在景观的映衬作用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聚景效果, 尤其是一些较大的建筑群, 如拙政园的玉兰堂、五峰仙馆等等。此类建筑的厅堂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大体量对整个景观产生的影响, 多使用小院围合的建筑形式, 淡化了建筑物的外观形象, 在建筑的周围进行山水景观的点缀, 加强了山林的氛围, 使得景观向室内进行引伸。
其次是点景的效果。苏州园林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建筑物的自热性, 建筑物交织在假山池水、花草树木的自然风景之中, 按照整个景观设计的需求, 设置了不同风格的水榭, 使亭台楼阁和整个园林的自然风景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比如拙政园里面的远香堂, 被满湖的各色莲花所拥抱, 构成了整个景观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不同建筑风格的装点, 使得园内的景观更加生动亮丽, 风光不与四时同。苏州园林里面景观建筑的设置, 使得风景特有的内涵和特征得到了有效的烘托, 有助于景观主题和园林建筑意境的强化。
苏州园林的各类建筑中, 景点建筑的特色性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园林里的一亭一榭无不显示着园林山水的灵秀。例如苏州园林里面的沧浪亭主体是一座别致的假山, 山坡上面古木参天, 生意盎然。山岩之间, 藤萝缠绕, 绿树成荫, 充满着和谐自然的物趣。山林里面, 一座石柱飞檐的点亭坐落在湖中的小岛上面, 与主厅远香堂形成了隔水相观的景象。
结语
苏州园林作为我国传统建筑和园林建筑的艺术精品, 因其建筑技术的精巧细致和意境创设的博大精深, 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典范。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吸收苏州园林等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设计和建设出具有现代审美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苗鹏云.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J].山西科技, 2007 (02)
[2]何炜.苏州园林的文化解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3]樊丽.从苏州园林探求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03)
[4]阮仪三.我谈苏州园林[J].苏州杂志, 2007 (03)
一、建筑类型与特点
(一)、榭的含义:
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凭依。
(二)、不同地域水榭的形式: 1.江南园林中的水榭:榭尺度不大,常以水平线为主。
典型实例有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网师园的46濯缨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2.北方园林中的水榭:具有北方宫廷建筑特有的色彩,建筑浑厚、持重,建筑尺度较大,造型多样;如北京颐和园的“洗秋”、“饮绿”两个水榭。
3.岭南园林中的水榭:“水厅”,立秋轻快、通透,也是水榭的一种
二、建筑布局与功能
(一)、榭的功能:多以观景为主,也可满足社交休憩的需要。
(二)、榭的设计要点: 1.选址:有景可借可观之处,湖岸线凸出处为佳。2.朝向:忌西晒。
3.平台高程:低临水面为佳。4.造型:开阔、开朗、开敞。
(三)、榭的平台构造: 1.榭以实心土台作为挑台的基座。
2.在实心土台的基座上,伸出挑梁作为平台的支撑。
3.以梁柱结构作为挑台的基座,平台的一半挑出水面,另一半坐落在湖岸上。(芙蓉榭平台构造)
4.以柱梁结构作挑台基座,在岸边以实心土台做榭的基座。
5.整个建筑及平台均坐落在水中的柱梁结构基座上。
(四)、实例
芙蓉榭: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也由此而来。当年王心一营筑归田园居时,这里为一派水乡景色:“池广四五亩,种有荷花,杂以荇藻,芬葩灼灼,翠带柅柅。修廊蜿蜒,驾沧浪而度,为芙蓉榭。”现游廊尚未恢复.然小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特别是夏晚在此赏景,待到皓月当空,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小榭室内装修也甚为精美。中间置竹节圆台,周围为四只竹节圆鼓凳,梁下悬红木宫灯。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精美之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苏州狮子林石舫其实非石质建筑,而是近代混凝土结构。系二十世纪20年代最后一代园主贝润生所建,中、后舱均为两层。石舫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为古园林中的民国建筑。
三、历史文化
“榭”一般建在水边,供游人休息,同时你还可以在里面聊个天,赏个鱼,跳个广场舞之类。小小的一个“榭”,功能很多,但要问你它到底怎么来的,又为什么修成这样,估计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了。先来看看《说文解字》里对于“榭”的解释:通俗点来讲,“榭”最早的时候就是指建在高土台上的木屋,据史料记载,古人最早建屋的时候就是先垒起一个高高的土台,然后在这土台上搭起木头屋子,这样做既防潮又可抵御一些自然灾害,而这土台上的木头屋子咱们就称为“榭”,土台和榭合在一起就称为“台榭”。从春秋一直到汉,这种台榭式的建筑非常风靡,再加上当时国家又多,各国的君王们都愿意将自己的宫殿建的宏伟,壮观,于是,他们纷纷将土台垒高,有的甚至垒到百米,打造一种巨无霸的台榭建筑。我们熟知的秦咸阳宫就是典型代表。汉以后,这种“土豪形”的台榭建筑渐渐没了,特别是到了宋朝,人们巧妙的将台榭上的“榭”,即那个木制房屋从土台移到了水边,形成了“水榭”。在咱们中国的园林中,水榭基本上是“标配”,据宋代《营造法式》里记载:它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同时其屋顶一般采用有曲线美的“卷棚顶”(如下图),整个榭内的靠椅采用的是美人靠。水榭在宋朝特别流行,文人雅士们非常喜欢在水榭里吟诗作对,把酒当歌,故它们将水榭建的非常典雅,比如四周加个隔窗啊,用诗词书画妆点等等。如今的水榭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而且自宋朝开始,水榭不仅仅作为供人休息娱乐之地,很多人家还将更多的功能赋予到它的身上。
一、建筑类型与特点
(一)、舫的含义: “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
(二)、舫的基本形式: 一般下部石砌作船体,上部木构像船形,木构部分分为3部分: 1.船头: 较高、歇山式屋顶、前设有眺台。
2.中舱: 低于船头、地面标高略低、船篷式或卷棚顶式、舱侧面设长船窗。3.船尾: 两层、下实上虚、歇山式屋顶。
(三)不同地域舫的形式
1.江南园林中的石舫:南京煦同、苏州拙政园、怡园、狮子林、吴江退思园、上海豫园、南翔古漪园、青浦曲水园均建有石舫。
2.北方园林中的石舫:颐和园有清宴舫、圆明园石舫遗迹、淑春园(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石舫遗迹;济南十笏园有稳如舟船厅。
3.岭南园林中的石舫:广东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均建有石舫。
二、建筑布局与功能
(一)、舫的功能:
可供游人在其内游赏、饮宴、观赏水景、点景。
(二)、舫的设计要点: 1.重神似,忌过分模仿。
2.宜选水面开阔处,一般两面或三面临水,最好四面临水,并设桥与湖岸相接。3.“点”、“凸”、“飘”
(三)、例子
1.狮子林石舫:狮子林石舫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狮子林的石舫在体量上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在苏州各园林石舫中属于“船老大”。为此,有人认为空间显得逼仄,疏密有致不够。但是从整体布局上分析,石舫自有丰富景观层次,设置障景功能,增添园池深邃感的妙用。
2.拙政园的“香洲”两字为明代吴门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这是一座外形内观都似画舫的建筑物。苏州拙政园“香洲”约是清后期同光年间(1862-1908年)所建通长丈许,可分为三个部分。俗称“纱帽头“的头舱,约占舫长的二分之一,显得气势轩昂,颇有气魄。中舱较低,深约七尺,舱内施一堂隔扇,一分作内外两舱,两旁配置既可启合,又可拆卸的和合窗,一排木板坐凳,里面光线充足,明朗清晰。尾舱两层,状若飞举,名呼“征观楼”。登楼可以饱览四周景色。香洲毕竟不是真船而是用砖木建成的,实际上它是轩、榭、楼的混合建筑,它和周围的其他建筑物相互呼应联成一气。又因它三面临水,显得格外生动自然,确为苏州园林中舫式建筑的典范。
三、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