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篇1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很难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争辩、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表示赞赏。即使偶尔失误,教师也应宽宏大度,热情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融洽感情,沟通心理,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情。如教《孔子游春》一文时,我问道:“结尾处孔子问颜回:‘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颜回的‘志向歌’里会唱些什么呢?老师真想知道,请你来扮一次颜回,将歌词补写出来告诉大家,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说,好吗?”学生听后顿时来了兴致,他们饶有趣味地写着说着,场面令我惊喜不已。黄晓丹第一个站起来说道:“生命是一首激昂的歌,志向是歌曲的主旋律,我为他人献爱心,助人为乐是首要„„”周晶也迫不及待地说:“我不求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只求平淡而有意义;人最幸福的事是乐于助人„„”就连平时不大敢举手发言的高丽娅也说:“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花朵、树木都显示出了它们应有的本色,我也愿和大自然一样无私奉献我的一切。”最怕写作文的葛金龙朗声道:“泗水河畔风景好,请让我来唱一唱,我愿助人为乐,不为自己表功。”„„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们对孔子的话体会深了,对颜回的为人也更了解了,对什么是“志向”也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被唤醒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提高他们对文字的感悟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我的油布伞》一文时,我们和文中的小作者一起享受着妈妈的关心、妈妈的爱。妈妈熬夜织布,不辞辛劳,终于有一天带回了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又举起,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但当我“偶一回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多么慈爱,多么勤劳的娘啊!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老师的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说:“娘啊,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娘,我为您骄傲!”有的说:“娘,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地学习,让您将来能过上好日子!”还有的说:“妈妈,我爱你!我会永远收藏好这把伞!”„„这种语言催化使学生早已蓄积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在教学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

三、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创新型学生

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指出:“创新型学生在集体中是不太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也很小。”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做教师的往往迷信于自己的“绝对权威”,喜欢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课堂上,教师欣赏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对于学生上课“插嘴”和提一些“古里古怪”的问题,动辄训斥,轻易否定。倘若学生问到一个恰恰是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便会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这些都是残害学生创造力的错误行为。其实当这些学生“反对”老师的时候,正是他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简单地采取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的态度,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创新意识也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始于想象。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拘泥于自己的见解,甚至不拘泥于教材,勇于肯定学生哪怕点滴的创新意识。我们应该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甚至越轨的行为中,很可能包含儿童创造力的幼芽,教师应该剖璞见玉、善意引导、扬其长而避其短。教师要不怕被学生问倒。陶行知说过:“好的学生在学问与修养上,每每喜欢和老师赛跑,学生有一天能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后辈应有之希望。”今天学生的一个新想法,一条“怪”思路,也许就是燃起明天一个发明的“火星”。我们教师有责任为这些创新型学生走向创新之路铺设“地毯”,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地将教学效果提升上来,更好地符合教学的需要.但是以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为基础,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创新效果,就要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还要从实践出发,真正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首先要制订好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是对学生综合发展进行推动的一个部分,对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猜测能力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通过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来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将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掉.所以在进行目标确定的时候,不仅要认清操作知识技能具体需要哪些,还要强化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的情况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有很大关系的,并且决定着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创新首先应该制订好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订规则

首先要深入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才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准确.

(二)贴近实际教学情况来制订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将这个重要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来制订教学目标,在制订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原则,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具指导性.

(三)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来进行创新,只有对实际教学发挥了促进作用,才能证明教学目标确实具有实效性,才能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方法得到升华.

三、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在课堂导入工作方面要做好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导入工作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为了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获得积极的效果,我们在导入过程中要贴合实际内容并且足够精炼,这样一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思维发散开来,二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有欲望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打好后续课程开展的基础.所以课堂导入对于一节课程来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部分着手.

(一)通过情境创设来将兴趣激发出来

在课堂导入环节想要保证课堂导入真正发挥出效果,就必须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目前数学教学是非常枯燥的,而情境创设则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二)利用操作演示使学生产生初步感知

小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从他们这方面的特点考虑,教师必须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亲自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体验到探索新问题的愉快,开启智力之门.

(三)以旧引新

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办法就是使用以前的知识和定理,来将新的概念和知识引入进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以旧引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课堂导入效果,让学生通过多思、深思、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结论.

(四)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适当地进行提问环节的设置,也可以将课堂效果改善不少,是值得我们推广使用的重要手段,并且是与课堂导入教学的需求相符合的.譬如:分数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解题中,学生往往因审题不清出现错误.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应用比较,找异同点,突破难点.先对“数量”与“分率”进行的比较.A:一条绳子长60米,用去五分之一,还剩多少米?B:一条绳子长60米,用去五分之一米,还剩多少米?分析比较:两题只有一字之差:显示两题的解法完全不同.

四、挖掘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教师在进行学习材料选择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慢慢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来进行教材的合理选择,还要创新改变一下教材的侧重点,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工作: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有内容培养思维

在教学创新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材选择,在认识到这一点后,选择小学数学教材的时候,就要保证教材中有内容培养思维,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发散.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需要有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计算能力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材中应该有内容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有内容将新旧知识接续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中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要良好地衔接起来,所以要选择其中含有衔接新旧知识内容的教材,这样学生在接触到了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无所适从.

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以教学实际为基础,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以实效性为目的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对教学创新的效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教学实效提高做出的贡献进行衡量,保证创新以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预期的要求相符合.

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效果.

在教学进行了创新以后想要推广这些创新经验,必须要先验证创新的成果,保证创新成果达到了预计的标准才能进行.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对那些后进生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合多媒体来进行现代化教学.

如今计算机技术快速地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现代教育中多媒体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不仅提高了数学知识的生动性、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新课标中指出,在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原则以后,要进行与小学数学教学相关的视听教材的编写.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编教材中的问题使其成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原本枯燥的计算题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起来.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探索,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与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相符合.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不但要将教学水平提升上来,还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以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全面的创新氛围.本文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方法和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材创新构想与实践——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4(0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学;音乐课堂;创新教育

一、音乐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概况

1.1音乐教育的内涵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组织的乐音对自我情感进行表现,如何能够通过美妙的音乐来进行自我心灵的展现。对于学生的“心灵”而言,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文字”,而音乐教育则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引导,通过音乐所展现的一种美育的功能性特点去对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1.2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新则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且具有价值的事物的一种发展过程。而对于音乐中的创新而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意思是对人们内心深处正在沉睡的内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对人们的创造欲望进行激发,加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对人们的创造能力不断进行加强和提升。对小学音乐课堂进行音乐创新教育,就是运用这种具有创造和创新的典型特点,在对儿童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同时,对其内心深处具有创新精神的火花进行点燃,从而开发潜在的智力进而思维模式,启发创造,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小学课堂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2.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高,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随着现今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教学方法已经对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对于传统教学当中的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灌输的方式已经很难再适应现今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对于教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来说,音乐依然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理论需要直接对学生进行传授,而音乐所具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典型的性质,则更需要学生依靠自我的想象力去进行自我的再创造。

2.2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对于音乐的教学方式而言,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无权威的教学、学习机制,在课堂中体现一种自由、和谐且具有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体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审美信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学之间的平等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逐渐将自己从一个“教书匠”演变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

2.3增强教学中的民主意识

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应当着重体现教与学之间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最终学生的人格,能够更好的维护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不管学生对音乐是否具有一定的天赋,也不管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优势,都应该接受他们所具有的被音乐教育的权利,去真正热爱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3.1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环境

想要实现创新教育,其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基于学生自由、宽松想象的空间,则很难实现自我创造。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没有一定的压力、负担的情况之下,其心理及思维活动方式都会相对比较活跃,而这时候便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联想。因此,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应当主动的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消除学生心理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愉快的方式更好的学习和想象。

3.2对学生的认识兴趣进行激发

“兴趣”是人体当中带有一种趋向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只有某个人对某件事物具有兴趣的时候,才会进行自我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良好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兴趣去主动的对课程进行学习和探头,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3.3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当中应当确定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设定一定的目标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进行钻研和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困难的时候,运用良好的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原有的困难,达到一定的突破。

3.4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因其具有良好的传输功能和独特的优势,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逐渐活跃开来,而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的都比较快,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会极为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同学当中最先发现的人之一,而对于计算机教学方式而言,他可以帮助学生将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具体话、立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冲破障碍。

【参考文献】

[1]孙佳宾.论音乐创造思维中的哲学意识及其思想属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2]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够重视。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谈到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础知识扎实,善考试,但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等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却一次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缺乏创造型人才,实际上是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密切相关的。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导致了我们不能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自2000年——2005年,我积极参与了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工作,作为语文学科的实验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反复探究,通过研读,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目前,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其理由是:

1、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1)、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2)、小学语文教材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造精神。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3)、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侯并非都是人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文”。小学语文教材大约由300篇课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

2、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向左。一千个哈姆雷特,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解释,可以几种方法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同是名家朗诵同一段精彩的文章,其速度、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绝不会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2)、作文更离不开创造。听与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是说话的常情;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说话的大忌。(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如此种种,比如,读了《小摄影师》问学生: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骆驼和羊》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画杨桃》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读了《穷人》让学生编故事续写《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之后》,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三、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更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可以用来发展人的创造力,也可以用来堵塞人的创造力。运用之功,全在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策略》

中州古籍出版社

韩和鸣

房鸿烈

主编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

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篇5

解析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蔡娟

摘 要: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美术课创新可以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入手,突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存在注意力不稳定、无法与兴趣保持长久的密切。而兴趣又是引起注意力的关键因素所在。比如在学习“重复构成”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并以图案是由简单图形构成而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此节课的内容就是用简单的图形来创作图案,并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重复组成的方式,让学生大胆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去设计并创造出独特的图案。

二、鼓励学生创新

美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在学生创作绘画的时候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比如:“你的设计真独到,有创意”“你的想法真不错”等等,通过语言上的鼓励,激发起学生对创新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应该以自身的示范作为例子当成学生模仿的对象,因为孩子都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只要求学生去模仿课堂中的示范画,学生容易丢失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

三、打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机结合而产生共鸣的,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潜在能力,并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会经常为了研究而忘记时间,而且还可以从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中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孩子天生具有创造的能力。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亲和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到外面的世界去仔细观察,打造出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活跃起来。并且还可以通过音乐、实物演示、生活情境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美术的教育中感觉美并领悟其中的内涵,为激活美术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育中,创新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当代美术教育是复杂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无法无条件适应所有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完善新世纪的美术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篇6

关键字: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明。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的贡献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比例为视觉8 3%,听觉1 1%,触觉1%„„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录音、实物等多种多媒体素材,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观察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以适当的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多媒体在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此来创设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和画面往往比语言文字更为形象,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可以让情感得到最直接的调动。如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元素展示华山的“高”和“险”山路的“陡”“窄”再配之以各种适合登山之用的音乐,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配乐朗诵更能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结合的不足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缺点,如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阻断师生间直接情感接触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按照一定原则以实现二者更好的整合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提升教学质量。

原则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然而,现在有些讲究形式的课堂、多媒体课件却成了主体,课文的内容多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跟着教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的语文课本放在桌子上成为摆设。教室光线昏暗,学生看不清课文,也无法记课堂笔记,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和机会。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分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次,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工夫,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更多关注学生思维与情绪的变化。简要地说,教师语言应该做到“言中有情、言中有趣”。

原则二:直接交流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的激励,远比教师口头的表扬要强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隔断了师生间直接的情感接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这样严重阻隔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为此教师在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应注意和学生的直接情感沟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活”的老师和“活”的课堂和“活”教育。

原则三:现实性原则

在语文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情感教学时,选择音像、图片等材料时,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材料,要避免人为的编造材料。二是典型的、时效的材料。很多教师只关注多媒体课件的美观性与趣味性而忽视课件的真实与实用性,使呈现的内容不仅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故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多媒体元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和情绪,必要时自己参与课件的制作,使之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当然不止以上三个原则,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多媒体的运用与情感教育之间契合中的问题,以寻求二者整合之规律或者途径,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创新教育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篇7

大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化学系在学生的创新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注重教师创新观念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教学创新理念的教师队伍, 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教师来说, 只有继承传统知识, 推陈出新, 创造性地接受外来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 才能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只有大胆学习, 不断创新,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加学生的创新体验,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郑州大学化学系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创新观念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从政策和财力上积极支持教师国内进修、出国留学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这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师生平等讨论, 鼓励学生用新方法、新视角、新理论来解答问题, 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风气, 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另外, 还可以改变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的试题形式, 实行以讨论题、分析题为主的试题形式, 并且根据学生在课堂内外提问或回答的积极性、方法的正确性、证据的可靠性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创新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 搞好典型案例教学, 充实教材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特别是探索精神,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2) 注重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要与学生自学、查阅相关资料相结合,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 (3) 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增加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前沿知识, 关注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了解他们以后从事的专业,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三、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系充分发挥科研力量强、科研活动密集等有利条件, 通过科研立项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相关课题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一方面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的科研挂钩,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 鼓励学生参与或主持科研工作, 并给予学分奖励和作为保研的重要指标。这种教学与科研的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而且使他们了解了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四、实施“导师制”, 开展个性化培养

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会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学习欲望, 所以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个性化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导师制”的实施, 在学生和专业课教师之间通过双向选择确认, 以1:5的师生比配备师资。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兴趣和志向, 指导学生制订专业课程培养方案, 参加导师建议的学术研究活动, 实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 系里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制定了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 明确了导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等, 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 避免流于形式。

五、开展专业双语教学,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西方发达国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化学系在各年级开设了特色全英语教学班, 选拔外语好、专业强的学生加强他们专业外语的培养。双语教学课程由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讲授, 在保留我国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在双语教学中推行以“学为主导、教为辅导, 同步思维、综合训练”的英语教学全程渗透模式, 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成长能力”置于首位。由于这些教师学术思想活跃, 科研基础好, 可将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带进课堂, 把新知识、新技术引进课堂教学, 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发挥基地班示范效应, 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基地班是学校为了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级人才或者拔尖人才而设立的。系里从新生入学时就选拔了一批相对优秀的学生进入基地班, 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基地班建设, 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实行基地班和非基地班学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制 (流动率约10%) , 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基地班的各项工作在全系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 对全校的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七、举办专题讲座, 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科研兴趣

专题讲座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获得大量的信息。化学系依托专业优势, 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专题讲座, 将化学与众多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以及新问题,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又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精神。听过专题讲座后,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 以心得体会、小论文、文献综述、专题报告、研讨会等形式表述其新思想、新设想。

八、增加开放设计性实验

实践出真知。只读书, 不进行实际的操作和调研, 就很难有真正的创新思维。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设计性实验, 可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应用理论知识、仪器选择与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体现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建立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有机整合实验内容, 可实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课堂实验与课外实验教学相结合, 科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基础训练与创新相结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 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思维和想象力, 让学生在实验中既动手又动脑,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经过大量的设计性实验训练, 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 而且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举措, 郑州大学化学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仅以2009年为例:全系共完成教研教改项目6项, 其中省级、校级项目各3项;“化学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项目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在“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申报中, 化学系获得16项资助, 其中国家级4项、校级12项;1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 化学系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 省厅级和郑州市科技局等部门科研项目14项;本科生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41篇。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在中职统计教学中的实践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  案例教学  社会实践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5-01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它应当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贯穿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一种既要结果,更重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在中职教学中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技能训练。

那么在中职统计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学习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意识、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学生有心向学,教师才能有的放矢。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引导。统计学看似难以理解,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花些心思,创建实际问题情境,便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每个人都会对某些现象或问题会产生好奇、兴奋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只有有了这种欲望,才能激发学习的潜能,从而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分析、思考、探索、并掌握知识。

2.案例讲解

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际事件之中,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同的章节选用不同的案例,在真实案例的练习过程中,通过个人分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实际问题,如何解读分析结果,并尝试针对所得结果对案例提出独特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解、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结合实际中的各种问题,使学习更有侧重,保证学到的知识能活学活用。同时,由于结合了形象具体的各种案例,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理解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对已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延伸,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社会实践

社會实践是统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在实践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社会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为适应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向导,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于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所学到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才会是社会所需求的,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商机与危机并存,信息资料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开展统计调查。因此,必须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同时训练学生实际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安排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展开一场校园调查。

4.小组合作

一个有效的团队是出色完成调查实践工作的前提。中职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也没有团队合作的经验,需要教师来指导学生如何组建团队。以性格互补的方式来选择组员,组员之间要分工明确,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发挥自身优势。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团队,引导学生解决团队合作中产生的问题,使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有所提高,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整个校园调查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选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开展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得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有效交流以达到圆满完成任务的目的。工作期间,成员间要及时交流,表达各自的观点,并且在实践中学会分工与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优秀品质。小组之间也要展开竞赛,增强竞争意识,以面对今后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又能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创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不单纯拘泥于传统模式下的“以分数论高低”的形式,而是要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察。

例如,在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章节学习的最后,根据学生在校园调查实践中的表现与成果,从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已经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与团队精神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学评价也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我们可以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教师对小组完成成果的评价;第二层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第三层则是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最后,将三个层次的评价取重叠的部分,就能得到最客观有效的评价结果,这样的结果也最能使学生信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主观上重视创新教育,就一定能发掘并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将培养学生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学生在接受了创新教育后,也定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庆,统计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A].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10期

[2]李立清、谢小芸,项目教学法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B].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7期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9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改革活动,以期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创新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问题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课程的具体反应就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语文作文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多样的。根据这两点可知,传统语文作文课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运用简单课程结构、僵化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模式,语文作文教学无法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抑制,学生无法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1.2小学语文作文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创新能力差

教师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应当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若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教师只将大纲上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对于学生知识领悟和感受缺乏应由的重视,语文作文课堂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也无法充分感受到语文作文学习的精彩。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详细剖析作文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而对学生个人理解作文造成影响。在写作上仍采用静态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这样的教学很难收获成效,这是与语文教学初衷相悖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作文教学形式进行改进,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语文作文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1.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动性不强

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师的知识水平仍有待提升,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扭转,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同时强化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其他优秀作文的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具有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知识的益处,传统教材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很难满足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以教师不应当将作文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当通过这个平台传授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给学生。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途径

2.1转变教学方法

为了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当将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有积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进行作文学习,让学生充满活力的进行作文写作。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的作文知识,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课内知识、课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实践和课本,进而推动学生作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学习能够将学生的知识扩展和充实起来,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它只能够将大致的方向和参考数据给予学生,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学习来掌握其他作文知识。

2.2拓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应当对作文课的运用进行拓展,对于不同内容综合学习充分的重视,相互融通语文课程的所有内容。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相对单一,和其他课程内容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仅仅是掌握语文作文知识,语文作文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被弱化。实际当中描绘现实世界是语文作文课的重要作用,相应的其他语文课程内容也能够反应出来。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务都能够和作文联系起来,同时文章写作也将其他课程内容表达出来。语文作文应用于需要读书写字的任何地方,应当将其他语文学科相关知识适当的用写作文章表现出来,进行综合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提升语文作文能力的过程中了解到语文其他知识。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其特点包括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综合性、文学性、思想性。其作用也不尽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进行生活各项活动的工具。

2.3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讲课方式

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不同的讲课方式相对应,有效的讲课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学习内容和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对于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为了能够有效推进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满足语文教学的广泛性、统一性要求,应当采用多重性的语文作文讲课方式。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都采用单

一、老套的教学方式,语文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被无情的割裂,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热情的降低,学生对文字的念想也被打消,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2.4创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际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但是多数都是教师主导模式,这样就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同时陈旧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效果产生的严重的而影响。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观念、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作文写作情况和问题,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师主导的局面,让学会进行知识的主动探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 语】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对于提升学会语文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学问题,这对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认识,积极发掘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秀娥.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J】.学周刊,2012(12)

【2】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徐娟.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篇10

一、把我受教育群体特征,提高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从内容、深度、广度、难度等来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既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优化,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再者,我想任何一个有些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感受的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的变化性。当下小学生,我认为更加开朗与灵活,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也非常懂礼貌,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但是,反过来讲,现代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的家庭教育并不科学,对孩子从小溺爱,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的状况也相对来讲比较常见。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发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滞不前,那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聪明劲儿,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激发式、鼓励式的有效引导方式,而不是主导式、批判式的强行灌输式教育。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者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理解,或者最先解题”之类的话语。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动脑、享受动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我也绝对相信我们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得潜能和优点。

二、尽量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材的朗读者加上翻译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或许可以说成是教师对教学的主观认知或者“一厢情愿”下的方式。教师如果基于自身的理解和站位来对教材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讲并不到位。反而,这样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强力灌输过程。有些知识和道理,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比如,通过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交谈和说话”,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切身体会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讲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短片来进行。另外,我认为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图形的时候,研究它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者通过购买的一些教具来对比研究。

三、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施力推动教学发展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创新 篇11

一、导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画面:“小猫钓鱼,先钓上来4条鱼,又钓了2条,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又钓上来1条鱼,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二、学知——动手动脑,充分实践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有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发现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不仅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而且在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计算”时,我出示一道题:53×6%=?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看看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看谁最聪明,想出的方法既简便又合理。”同学们情绪高涨,大胆探索,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解法。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造意识。

三、练习——联系生活,方法多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开发到最大程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开展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及户外操作实践等。使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

2.方法多样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导向性练习、自由式练习、互助式练习、发散式练习、实践操作性练习、开放式练习等。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四、拓展——加深内化,鼓励创新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要让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阶段后,我们都安排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去银行了解利息的结算,了解家庭的生活开支,绘制各种统计图表,计算班级人数的增减比例……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加深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重要性。在生活的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实践的动力。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以思维为基础,创新为宗旨才能达到教学“知”、“识”齐抓,“会”、“学”共进的目的。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实践 篇12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 “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琳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 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百分之二十五, 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百分之三十五, 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要想尽办法, 上好每一节课, 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 唤起情感共鸣, 引起学生兴趣。如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时, 我就问一个学生:“Who is the mos beautiful in our class?”这个学生在班里边找边说:“Wang Xiao Ming 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因为王小明的外号就是“白马王子”。这一问之后, 学生个个争着举手, 情绪高昂, 争着回答另外的问题, 例如:Who is younger than you?等。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 备教材, 设计每一节课, 都使其有趣味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尽量多扬少抑, 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 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对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 转为主动探索知识, 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工夫,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 能力为目标, 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 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做到深入浅出, 画龙点睛, 一语道破, 起到指导作用, 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 在学习课前预习, 划出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 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 把握好关键时刻, 恰到好处, 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 全神贯注, 认真听讲, 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 除备好课外, 教师还应精心设计, 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 讲得条理分明, 深入浅出, 使讲解富于启发性。要避免教师包办代替, 唱独角戏, 就要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 自己做总结, 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 出示一幅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学习的情况, 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 doing?When was his father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猜测,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主要单词让学生自己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四、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 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向教学科研要质量, 要效益, 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把素质教育渗透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 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总之,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 又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与创造, 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 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逐步培养其求异思维与创造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 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 要实现素质教育, 就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法。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漫云.构成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观.

上一篇:市汽车销售论文下一篇:it服务人员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