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通用8篇)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 篇1

第一章 绪论及基本概念

1.C 2.C 3.A 4.D 5.D 6.D 7.M3xa20 , MmaxMx032qa 28.N110, Q11P, M11

PaPl, N220, Q22P, M22, Mn22Pa 22第二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1.略

2.º,75MPa,43.3MPaº,50MPa,50MPaº,25MPa,43.3MPa 3.lbPlln2

Et(b2b1)b14.Ay1.365mm(↓)

5.A上0.576m2,A下0.665m2,Ay2.24mm(↓)6.NAB19.2kN,n ≥38.2,∴n =39(根)7.NAB75kN,A468.7mm2,∴选2∠40403 8.P =236.7kN,d ≥0.208m,∴取d =21cm 9.(1)45º

4[]a

(2)DyE10.E =70GPa , 11.P2.0103

12.N138.6kN,N232.14kN

CE96.5MPa<[,BD161MPa<13.N135.4kN,N28.94kN,N37.74kN

117M,229.8MPa,319.4MPa 7Pa14.N1N2N30.278P,N4N50.417P

15.N钢60kN(压),N混240kN(压),钢15.4MPa,混1.54MPa 16.螺栓100MPa,铜套50MPa 17.[P]=12.24kN

18.q =1.55MPa , 钢筒77.5MPa,铜套18.4MPa

第三章 剪切

1.b6.67MPa

2.132MPa,C176MPa,140MPa 3.n =10只(每边5只)4.n = 4 5.d =12 mm

6.a = 60 mm,b =12 mm,d = 40 mm

第四章 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1.略

2.(a)130.6 MPa ,-35 MPa;-450;140 MPa , 0 MPa , 450;

MPa

(b)34.8 MPa , 11.7 MPa;59.80 ,-21.20;37 MPa ,-27 MPa , 109.30;

MPa

(c)5 MPa , 25MPa;900 , 56.30;57 MPa ,-7 MPa ,-19.30;

MPa 3.1点: 0 MPa , 0 MPa ,-120MPa;

2点: 36 MPa , 0 MPa ,-36MPa;

3点: 70.3 MPa , 0 MPa ,-10.3MPa;

4点: 120 MPa , 0 MPa , 0MPa。4.略

5.(a)19.14 MPa ,-9.14 MPa , 31.70

(b)1.18 MPa ,-21.8 MPa ,-58.30 6.10.66 MPa ,-0.06 MPa , 4.730 7.(1)48.8 MPa 8.(1)2.13 MPa , 24.3 MPa;

(2)84.9 MPa , 0 MPa ,-5 MPa 9. 略

10.120.6MPa , 310MPa 11.略

12.45390106 13.m = 125.7 KN•m

第五章 扭转

1.略 2.略 3.(1)略

(2)DC段:CB段:BA段:max2.41MPa,max4.83MPa,max12.1MPa

(3)DA0.646º

(4)最大剪应力变小 4.A空0.51 A实5.d =111mm 6.强度满足

7.AC段:max49.4MPa,max1.77º/m DB段:max21.2MPa,max0.434º/m ∴强度和刚度满足。8.(1)D =102 mm(2)DA0.163º 9. n = 8只 10.d = 82.7 mm

11.max10.37kNm,3.58º 12.(1)[T] = 10.37 kN-m

(2)[T] = 0.142 kN-m

第六章 梁的内力

1.(a)0  a  x,Q=0;

x=2a,Q=-qa; x=2a+,Q=qa; x=3a,Q=0

0xa,M=0; x=2a,M=-qa2/2; x=3a,M=0

(b)x=0, Q=-P;x=a+, Q=-2P; x=2a, Q=-2P

x=0, M=0;x=a, M=Pa;x=2a, M=3Pa 2.(a)x=0, Q=3qa /2; x=a+, Q=qa/2; x=3a,Q=-3qa /2;x=4a, Q=-3qa /2

x=0, M=0; x=a, M=1.5qa2; x=1.5a, Mmax=1.625qa2;x=3a-, M=0.5qa2;x=3a+, M=1.5qa2;x=4a, M=0(b)x=0, Q=0;x=a-, Q=qa; x=a+, Q=-qa/2; x=2a, Q=-3qa / 2

x=0, M=0;x=a, M=qa2/2; x=2a, M=-qa2/2(c)x=0, Q=0;x=a, Q=-qa; x=2a-, Q=-qa; x=2a+, Q=qa; x=3a, Q=qa x=0, M=0;x=a, M=-qa2/2;x=2a-, M=-3/2qa2;x=2a+, M=qa2;x=3a, M=0(d)x=0, Q=16;x=2, Q=-4;x=4-, Q=-4;x=4+,Q=-24;x=5, Q=-24

(单位:kN)

x=0, M=0;x=1.6, M=12.8; x=2, M=12; x=3-, M=8;x=3+, M=28;x=4, M=24;x=5, M=0(单位:kN-m)3.(a)x=0, Q=P; x=l/3(左), Q=P; x=l/3(右), Q=0; x=2/3(l左), Q=0; x=2/3l(右), Q=P; x=l, Q=P

x=0, P(上);x=l/3, P(下); x=2l/3, P(上), M=2 Pl /3(逆时针); x=l, P(下)

(b)x=0, Q=-3; x=1-, Q=-3; x=1+, Q=4.2; x=5, Q=-3.8; x=6, Q=-3.8

x=0, P=-3(下); x=1, P=7.2(上); 1

(b)x=0, M=0; x=a, M=-qa2; x=3/2a, M=0

第七章 梁的应力

1. I-I截面:A=-7.41MPa , B= 4.93MPa , DA , C=0.II-II截面: A= 9.26MPa , B=-6.17MPa , DA , C=0.2. max250MPa 3.(1)No25a工字钢

(2)两个No22a槽钢

4.(1)M2.03kN·m , M5.38kN·m.(2)A10MPa , M4.09kN·m.5.(1)24mm(2)cmax84.7MPa

6.(1)q4.18kN/m.(2)D19.4mm , qmax15.7kN/m

7. max12.6MPa , a8.6MPa 8. max158MPa , max24.9MPa 9. max6.88MPa , max0.75MPa 10.(1)右图所示的放置形式合理。

(2)F7.27kN

11. A截面: tmax20MPa, cmax40MPa.C截面:

tmax32MPa, cmax16MPa.A截面:

当b上 100mm时 , 上 =0.6MPa

当b下 =25mm时 , 下 =2.4MPa 12. 略

第八章 梁的变形

1.略

Pa2Pa2(3la),B2.(a)fB

2EI6EI(b)fBmaama(l),B EI2EI21v3.相对误差为:max

3l3Pl34.fC

256EI5.(a)fPaP(3l216al16a2),(24a216al3l2)48EI48EIqal2ql2(5l6a),(5l12a)

(b)f24EI24EI5qa4qa3

(c)f,

24EI4EI

(d)fqaq(3a34a2ll3),(4a34a2ll3)24EI24EI3Pl1l2Pl12PllPl13l26. f()(l1l2),2(2l1)

3EI1I2EI22EI1EI22Px2(lx)27. v(x)

3lEI8. a2l/3

第十章 强度理论

1.(a)r3100MPa

(b)r3100MPa,∴ 相同

2.r132.4MPa,r233.1MPa,强度满足。3.(1)略

(2)[] = 0.577[4.(1)[P] = 9.8 kN

(2)[P] = 2.07 kN 5.r398MPa,r484.9MPa,∴强度满足。6.r4175MPa

第十一章 组合变形

1.略

2.№.40C工字钢

3.(1)max9.98MPa,min9.98MPa(压)

(2)max10.7MPa,min10.7MPa(压)4.max62.5MPa,fmax5.74mm

5. 8倍 6.(1)略 ;

(2)P = 1837.5 kN , e = 17.9 mm 7.№.16工字钢

8.a13.89m,a23.5m

9.略

10.23.5MPa,18.3MPa,max21.7MPa 11. d ≥5.97 cm 12.r3197.7MPa,强度不满足。13.Pmax800N

14.A点:max293MPa

D点:r372.1MPa,r467.5MPa

∴ 强度满足。

第十二章 压杆稳定

1.(a),(c)

2.Fcr12540kN,Fcr24710kN,Fcr34830kN 3.(1)Fcr355kN

(2)b / h = 0.5 4.(1)Fcr16.8kN

(2)Fmax50.4kN 5.Fmax18.6kN 6.[ P ] = 24.5 kN 7.[ F ] = 26.6 kN 8.[ P ] = 1948 kN 9.[ P ] = 378 kN 10.d = 180 mm 11.梁:max163MPa

柱:79.6MPa,[cr]83.2MPa ∴ 结构安全。12.n1.75,nw4.08

第十三章 动荷载

1. 均安全 2. 48.4MPa 3. 154.7MPa 7 32PH22 4. al113322d16la8al2P()4343EdEbhGdPl5.

4W48(v2gl)EI11 3gPl6. 两梁的最大应力之比

CD1 AB2UCD1 UAB4两梁的吸收能量之比

附录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1. 形心距离上边95mm,Iy = 2.08108 mm4 ,Iz = 2.05108 mm4 2. Iy = 5.901010 mm4 , Iz = 1.971010 mm4 3. b =143mm 4. Iz2 = 0.224bh3

附录Ⅱ平面应力条件下的应变分析

1.max800106,min200106,max60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 篇2

第2题 (25分)

(2) 不会波动, 证明见详细解答.

(3) 可以, 许用荷载最多可提高76.7%.

第3题 (25分)

(3) 长度2L小于200 mm的杆水平放置的平衡是稳定的.长度大于200 mm的杆水平放置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处于角度上的平衡是稳定的.)

第4题 (30分)

(2) 可以, 原因见详细解答.

(3) 除了温度补偿片, 至少还应该贴3个应变片.J截面的上顶点处沿轴向贴一个应变片ε (1) , 另外两个应变片ε (2) 和ε (3) 应该贴在J截面水平直径的两端处, 并沿着与轴线成45◦夹角的方向上粘贴.

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研究 篇3

【关键词】学习策略 英语听力 训练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听力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当前环境下加强对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出适用于日常教学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一、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评估和调整,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过程的管理和调控,而听力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学习者对认知行为的积极调控能力,因此对于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来说,元认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特点与学生商定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及进度控制表,使广大学生们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时间和进度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该种情况下不仅学生能够通过自评及反思来进行自我监控,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加强了自我监控意识的同时,达到提升听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二、速记策略

从本质上来看,速记策略是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记忆策略的外在表现形式,听力理解的过程主要是由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以及长时记忆组成,而信息的加工则主要是依靠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但是受制于短时记忆容量以及存储时间的限制,听力者需要采用相应的策略来进行长篇文章中的细节问题记录,例如涉及到数字的年龄、时间、地点等信息。在进行听力学习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英语本身特有的呼吸停顿及节奏,从而进行所需信息的快速记录,该种速记情况下记录的单词可以采用缩略语、数字代号或者是自己能够识别的符号代替,随后在听力结束后进行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的组合及编码,最终更好的进行语篇的理解。

三、预测策略

1.在根据相关标题及选项内容基础上进行听力内容的预测,从而帮助自身更好的进行全文大意指导,以便在听力过程中寻找相关的词汇及背景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听力问题及类型的预测,以此来明确听力过程中的关注重点,特别是通过对备选项信息的理解,来预测或者是把握和推理整篇听力材料的中心思想。

3.在听力过程中根据听力材料中的连接词或者是语音语调等信息,对听力材料大致内容及背景的预测。预测是听力学习过程中极具趣味性及挑战性的环节,有效的预测能够帮助听力者直击问题关键。

四、概括总结策略

大脑对于感知信息的存储主要是通过信息加工处理随后进行长期记忆保存的,对于英语听力学习来说,将听到的各項语音信息进行概括性总结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加工方式,并同时能延长其在头脑中的保存时间。在日常听力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语音信息加工、概括、总结及再现的能力,从而帮助其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印象,最终提升学生英语听力过程中的信息快速提炼能力,避免听力过程中学生进行破碎语音信息的记忆,从而丧失了对整体的把握。

五、重复策略

从信息形成的过程来看,重复是一种感知信息进入短暂记忆,并通过信息加工后转变为长时记忆,随后再次提出并输出的过程。在以上过程中,通过听力者通过对听到的单词及关键信息的加工与再现,有效的加深了听力信息在头脑中的长时记忆,并在进一步的信息提出输出过程中进了巩固。因此在日常的听力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策略的应用,加深学习听力过程中的记忆能力。例如采用让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跟读或者是复述的形式,帮助其提升语音材料深入记忆能力。

六、社会情感策略

1.情感策略是指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对自身焦虑情绪以及紧张心态的调整,从而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听力状态。以往的听力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将听力过程中感知到的词、义、形结合在一起,会相应的造成学生听的懂却不能对语音材料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最终导致学生听力过程中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所以,在日常的听力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创造出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并采用启发式、鼓励式的教学手段调动其学生的听力积极性。

2.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还可以适当的对听力材料进行讲解,例如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材料理解。同时对于语音中的弱读、连读、单词重音等语音知识的讲解也极为重要。

听力学习策略训练在大学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以上策略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将其分裂开,各个策略之间应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应将以上策略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运用到听力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孙盛萍.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及其培养[J].林区教学,2014 (11):41-42.

[2]刘冠华.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3(2):93-96.

*广东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任务型英语听力三维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WYXM0061)。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 篇4

1、环境的材料的定义,类型,模型、性能,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环境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环境性能数据的基本原则。

环境材料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材料。

类型: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生态建材,环境降解材料、环境工程材料。

模型:输入输出法 线性规划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数学分析法 逆矩阵法 性能:环境性能 使用性能 经济性能

研究的内容;从环境的角度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等用途和其环境负担之间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系统 研究环境材料的意义:1观念:培养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人才

2预测工具:有助于决策者的选择,指导开发 3评价:寻找具有最低环境负荷的材料

4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5国际竞争:环境材料的研究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国际

竞争相联系

研究现状:

1)、环境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

2)、开展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建立材料环境性能数据库。

3)、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

4)、开发具有优良环境协调性的新型环境材料。

5)、研究开发环境净化和环境修复材料。发展趋势:(1)材料的环境性能将成为21世纪新材料的一个基本性能;(2)用LCA方法评价材料产业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三废排放等;

(3)结合资源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和再生资源化;

(4)各种环境材料及绿色产品的开发。基本原则:(1)通用性;(2)可比性;(3)服务性;(4)预测性;

2、材料流含义、理论基础,代表性的材料流理论及其含义,材料流分析的作用; 材料流: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所投入的原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的一种定量分析的理论。理论基础: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

代表性的材料流理论:4倍因子理论(能源资源减少一半,效率提高一倍)10倍因子理论(在一代人之内将生产效率提高十倍)极值理论(最大的产出率和最小的废物排放率)

作用:1)通过材料流分析可调控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材料流动方向和数量,从而达到减少资源开采与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2)材料流分析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3)材料流分析法核算出的各项指标可以为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3、生命周期评价技术(LCA)的含义、步骤、特点、技术框架、评价过程、局限性及困难(实例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是一种评价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从原料投入、加工制备、使

用到废弃的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定量方法。

分析步骤:(1)系统和系统边界定义(2)系统内部流程(3)编目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特点:寿命周期概念 定量化 过程化

技术框架: 目标和范围定义 编目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结果解释 评价过程: 目标和范围定义 编目分析 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解释 局限性及困难(实例分析)局限性:应用范围的局限性

评价范围的局限性

范围定义:时间、地域、风险范围。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存在主观因素;标准化方面;数据的量化过程;理论不成熟。困难:客观性问题 计算机模型的局限性 数据采集及质量分析方法的标准化问题 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4、清洁生产的含义,内容,理论基础,实现的途径。

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利用等环境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使工业生产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的一种工业生产方法和管理思路。

内容:清洁能源 清洁资源 清洁工艺 清洁设备 清洁产品 清洁服务 清洁管理 清洁审计

理论基础: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生产过程最优化理论;社会化大生产理论 实现的途径:清洁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开发环境友好产品和工艺。

5、材料的再生循环研究的角度,讨论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1)建筑材料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废气、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废液造成的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原材料的开采占用大量的土地;噪声污染;对人身体的伤害。(2)地球环境对建筑材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语酸雨的影响;建筑物表面析白现象;建筑用高分子材料老化;金属材料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自然灾害的破坏。

(3)建筑材料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如石棉致癌。

6、生态建材的特点,绿色混凝土的“绿”体现在哪些方面,水泥实现生态化,从哪些方面可着手;木材、竹材的环境性能。生态建材的特点:

(1)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

(2)生产时少用或不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

(3)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保持清洁的原料、清洁的工艺和清洁的产品。尽量减少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量,或使之经有效的净化处理;(4)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有益无害,并且功能复合化

(5)废弃后使之作为再生资源或能源加以利用,或能作净化处理。绿色混凝土: 是指混凝土在生产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绿色化,即在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大量利用优质的工业废渣、再生骨料和代用骨料,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混凝土安全使用寿命,减少因修补或拆除造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减少环境污染。

目的:那就是围绕如何降低资源消耗,通过加大工业废渣利用,以及减少混凝土对环境、对人体的伤害。水泥实现生态化:(1)低环境负荷水泥添加剂(2)生态水泥生产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水泥的烧成温度。(3)降低能耗的新工艺(4)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如用废气混凝土作原料烧制水泥。木材、木材的环境性能:(1)再生性(2)固碳作用:木材生长过程中,大量的碳以固态储藏在其内部,这些碳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CO2。(3)调湿性:是指靠材料自身的吸湿性或解吸作用,直接缓和环境的湿度变化,使湿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4)视觉特性:木材的颜色、光泽、纹理、树节疤痕等。(5)触觉特性:木材的冷暖感、软硬感、促滑感都比较优异。

7、资源;能源的含义、特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技术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材料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特点:社会性、自然性、商品性。

能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特点:储量大、人口多 ——人均占有量低;发展快、消耗大——资源短缺;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能源结构和分布不合理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资源可分为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直接消耗:能源直接用于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间接消耗:包括运输、储藏、包装、管理、流通、人工、劳保、照明、人工取暖、防暑降温等。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者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效率地下,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工业废气、废水和固态废弃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加速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

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技术:1)再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回收利用能源再生回收利用

2)避害技术: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通过技术;用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代替污染较重的生产工艺 3)控制技术:污染控制技术

4)补救修复技术:对由于过去污染物排放的积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补救和修复; 对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救修复处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内涵:可持续性和发展,核心是发展,是在保证资源和环境可以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上):

开发新材料,满足材料使用性能及可接受的经济性能 同时,注意材料的环境性能,包括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小环境污染,提高其循环再利用率。

考虑材料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等全过程的环境问题。

提高现有资源效率及减少甚至避免有害污染物向环境排放。实现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管理上):

加强资源再生利用研究,特别是废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资源效率。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向零排放和零污染方向努力。

加强环境管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用资源节约型产品代替资源消耗型;用环境协调型工艺替代环境损害型工艺;采用技术先进的生产过程,淘汰技术落后的生产过程;采用现代的科学管理和经营方式,扬弃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

8、理解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大气层中一些气体吸收了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能量并将其反射回地球表面,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即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 ℃,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措施:(1)节约能源,少用能源,减少大气中CO2的排放总量,生活中人们应尽量节约用电(因发电烧煤),少开汽车;

(2)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因为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3)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消耗CO2,加强对天然植物的综合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9、环境协调性、区域毒性水平;生态因子;环境负荷单位;编目分析;全球温室效应。

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利用率高。区域毒性水平:是指某种有毒物质因排放或泄露后对该地区的生物产生的毒害影响

生态因子:ECOI=EI/SP 材料的使用或服务性能(SP):力学、物理或化学性能(强度、韧性、热膨胀系数、电导率、电极电位等)环境影响(EI):资源、能源的消耗、废水、废气、废渣等、温室效应、区域毒性水平、噪声 环境负荷单位:资源,能源,环境污染 无量纲单位。

编目分析: 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范围定义,针对评价对象收集定量或定性的输入输出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计算的过程

全球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一些气体吸收了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能量并将其反射回地球表面,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10、环境降解材料;环境修复材料、环境净化材料。

环境降解材料:一般指可被环境自然吸收、消化、分解,从而不产生固体废弃物的一类材料。例如:天然成分的材料——木材、竹材;天然提取物——甲壳素、玉米蛋白;人工合成——生物降解塑料

环境修复材料:固沙植被材料 二氧化碳固化材料 臭氧层修复材料

环境净化材料:

1、大气污染控制材料(1)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净化(2)含氮氧化物的废气净化

2、水污染控制材料(1)氧化还原材料(2)沉淀分离材料(3)稀释中和材料(4)膜分离材料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 篇5

非晶体:构成物质的结构基元在三维空间不规则排列。

枝晶偏析:合金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速度非无限缓慢,合金元素扩散不完全,使得枝晶内部中心区域与遍布区域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铁素体(α或 F):C在体心立方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马氏体:C在体心立方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奥氏体(γ或 A):C在面心立方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珠光体(P)(F +Fe3C):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共析转变形成的产物,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机械混合而成。莱氏体(Ld)(A+Fe3C):共晶转变形成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结晶:由液相中析出具有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

重结晶:即同素异晶转变,指当温度变化时,晶体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合金:由一种金属元素与另一种或多种元素通过熔炼等方法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称为合金。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晶格类型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之为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称之为金属化合物。

加工硬化:随变形度增大,金属的强硬度显著增高而塑韧性明显下降的现象。

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到很大程度(>70%)时,晶粒发生转动,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有序化的结构成为形变织构。

回复: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温度不高时,其光学组织未发生明显改变,但点缺陷以及某些亚结构发生变化,使物理、化学性能大致恢复到变形前,这一过程称为~。

再结晶:变形金属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新晶核的形成与长大,由畸变晶粒转变为相同晶格类型等轴晶粒的过程。

二次再结晶:形变量很大时(>90~95%)或在较高温度下某些晶粒的异常长大过程。

临界变形度:使得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通常临界变形度约在2%—10%范围。淬透性:奥氏体化的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表示其大小。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塑性:材料在断裂前发生永久不可逆变形的能力。

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工艺。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又称变质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工艺方法。

典型例题:与碳素钢相比,合金钢的主要优点是什么?试分析下列钢的大致化学成分,各元素的主要作用,以及各钢种的主要用途:

20CrMnTi60Si2Mn1Cr18Ni99SiCr

优点:淬透性高,回火稳定性好,强度更高、屈强比更高、可获得特殊性能。20CrMnTi: 0.2%C,1%Cr,1%Mn,<1%Ti

Cr、Mn提高淬透性;Ti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渗碳钢 60Si2Mn: 0.6%C,2%Si,,1%Mn

Mn、Si提高淬透性;同时Si还提高弹性极限——弹簧钢

1Cr18Ni9 : 0.1%C,18%Cr,9%Ni,Cr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形成致密氧化膜;Ni获得单相奥氏体。——不锈钢9SiCr:0.9%C,1%Si,,1%Cr;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答案 篇6

评分标准 拉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1.测定低碳钢的强度指标(σs、σb)和塑性指标(δ、ψ)。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σb。3.观察拉伸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绘制拉伸曲线(p-δl曲线)。4.比较低碳钢与铸铁的力学特性。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游标卡尺 精度 0.02 mm

三、实验数据(2分)

四、实验结果处理(4分)?s??b? psa0pba0 =300mpa 左右 =420mpa 左右 =20~30%左右=60~75%左右 ?? l1?l0 ?100% l0a0?a1 ?100% a0 ?=

五、回答下列问题(2分,每题0.5分)

1、画出(两种材料)试件破坏后的简图。略

2、画出拉伸曲线图。

3、试比较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低碳钢在拉伸时有明显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而铸铁没有明显的这四个阶段。

4、材料和直径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其延伸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 延伸率是衡量材料塑性的指标,与构件的尺寸无关。压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测定压缩时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2.观察铸铁在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并分析原因。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0.5分)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 游标卡尺 精度 0.02 mm(0.5分)

三、实验数据(1分)

四、实验结果处理(2分)?b? pb =740mpaa0 左右

五、回答下列思考题(3分)

1.画出(两种材料)实验前后的试件形状。略 2.绘出两种材料的压缩曲线。略

3.为什么在压缩实验时要加球形承垫? 当试件的两端稍有不平行时,利用试验机上的球形承垫自动调节,可保证压力通过试件的轴线。

4.对压缩试件的尺寸有何要求?为什么? 1? h0 ?3 d0 试件承受压缩时,上下两端与试验机承垫之间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使试件两端的横向变形受阻,导致测得的抗压强度比实际偏高。试件越短,影响越明显。若试件过长,容易产生失稳现象。5.铸铁的压缩破坏形式说明了什么? 铸铁的抗剪能力低于抗压能力。

测定弹性模量e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测定常用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e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 电子万能试验机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 游标卡尺精度 0.02 mm 引伸计标距 50 mm

三、实验数据(2分)

四、实验结果处理(3分)e? fnl0(约a0?l 200gpa)

五、画出f??l曲线图(1分)

六、讨论题(2分)1.试件尺寸和形式对测定e有无影响? 无影响 弹性模量e是只与材料有关的量,与其他量无关。

2.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什么?为何要用等量增载法进行实验? 扭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的变形现象及破坏形式。2.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s和剪切强度极限?b。3.测定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b。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 电子扭转试验机 选择量程:钢 nm 精度 nm 铸铁 nm 精度 nm 测直径量具名称 游标卡尺 精度 0.02 mm

三、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6分)

四、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画出低碳钢和铸铁试件实验前、后的图形。篇二: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力 学 实 验 报 告

标 准 答 案

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 见教材。实验仪器 见教材。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例:(一)低碳钢试件

强度指标: ps=__22.1___kn屈服应力 ζs= ps/a __273.8___mpa p b =__33.2___kn强度极限 ζb= pb /a __411.3___mpa 塑性指标: a?a1l1-l ?100%? 68.40 % 伸长率???100%? 33.24 %面积收缩率??al 低碳钢拉伸图:

(二)铸铁试件1 强度指标: 最大载荷pb =__14.4___ kn 强度极限ζb= pb / a = _177.7__ m pa 问题讨论: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二、压缩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原理: 见教材。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例:(一)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2 问题讨论:

1、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2、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 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 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3 实验目的: 见教材。实验仪器: 见教材。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一)碳钢试件尺寸

计算长度l =__100___mm直 径d =__10___mm 截面面积a =___78.5____mm2平均(δa1)=平均(δa2)=(??1)?(?a2)= 左右两表读数差平均值:(?a)? 2平均伸长增量(δl)=__________mm 碳钢弹性模量 e? ?p?l ? mpa(?l?a)问题讨论:

1、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4篇三: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的屈服点?s,强度极限?b,延伸率?,断面收缩率?。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3.观察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屈服、强化、颈缩等),并绘制拉伸曲线。4.熟悉试验机和其它有关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

1.液压式万能实验机;2.游标卡尺;3.试样刻线机。

三、万能试验机简介

具有拉伸、压缩、弯曲及其剪切等各种静力实验功能的试验机称为万能材料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一般都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1)加载部分,利用一定的动力和传动装置强迫试件发生变形,从而使试件受到力的作用,即对试件加载。

2)测控部分,指示试件所受载荷大小及变形情况。

四、试验方法

1.低碳钢拉伸实验(1)用画线器在低碳钢试件上画标距及10等分刻线,量试件直径,低碳钢试件标距。(2)调整试验机,使下夹头处于适当的位置,把试件夹好。

(3)运行试验程序,加载,实时显示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观察屈服现象。(4)打印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记录屈服载荷fs=22.5kn,最大载荷fb =35kn。(5)取下试件,观察试件断口: 凸凹状,即韧性杯状断口。测量拉断后的标距长l1,颈缩处最小直径d1低碳钢的拉伸图如图所示 图1-4 低碳钢拉伸曲线 2.铸铁的拉伸

其方法步骤完全与低碳钢相同。因为材料是脆性材料,观察不到屈服现象。在很小的变形下试件就突然断裂(图1-5),只需记录下最大载荷fb=10.8kn即可。?b的计算与低碳钢的计算方法相同。

六、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表1-2 试验前试样尺寸

表1-3 试验后试样尺寸和形状

根据试验记录,计算应力值。低碳钢屈服极限?s? fsa0 ?fba0 22.5?1078.54?35?1078.54 3 ?286.48mpa 3 低碳钢强度极限 ?b? ?445.63mpa 低碳钢断面收缩率?? a0?a1 a0l1?l0 l0 ? ?100%? 78.54?28.27 78.54 ?64% 低碳钢延伸率 ???100%? 3 125?100100 ?25% 铸铁强度极限 ?b? fba0 10.8?1078.54 ?137.53mpa 2

七、思考题

1. 根据实验画出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曲线。略

2. 根据实验时发生的现象和实验结果比较低碳钢和铸铁的机械性能有什么不同? 答:低碳钢是典型的塑性材料,拉伸时会发生屈服,会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断裂前有明显的颈缩现象,拉断后断口呈凸凹状,而铸铁拉伸时没有屈服现象,变形也不明显,拉断后断口基本沿横截面,较粗糙。

3. 低碳钢试样在最大载荷d点不断裂,在载荷下降至e点时反而断裂,为什么? 答:低碳钢在载荷下降至e点时反而断裂,是因为此时实际受载截面已经大大减小,实际应力达到材料所能承受的极限,在最大载荷d点实际应力比e点时小。3 实验二 压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低碳钢的压缩屈服极限和铸铁的压缩强度极限。2. 观察和比较两种材料在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实验设备、材料

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压缩试件。

三、实验方法

1. 用游标卡尺量出试件的直径d和高度h。

2. 把试件放好,调整试验机,使上压头处于适当的位置,空隙小于10mm。3. 运行试验程序,加载,实时显示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

4. 对低碳钢试件应注意观察屈服现象,并记录下屈服载荷fs=22.5kn。其越压越扁,压到一定程度(f=40kn)即可停止试验。对于铸铁试件,应压到破坏为止,记下最大载荷 fb =35kn。打印压缩曲线。

5. 取下试件,观察低碳钢试件形状: 鼓状;铸铁试件,沿45?~55?方向破坏。f△l 图2-1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曲线

四、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表2-1 压缩实验结果 4 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 ?s fsa0fba0 ? 22000 ??10/4 60000 2 ?280.11mpa 铸铁压缩强度极限 ? ?b ? ??10/4 2 ?763.94mpa

五、思考题

1.分析铸铁破坏的原因,并与其拉伸作比较。

答:铸铁压缩时的断口与轴线约成45?角,在45?的斜截面上作用着最大的切应力,故其破坏方式是剪断。铸铁拉伸时,沿横截面破坏,为拉应力过大导致。2.放置压缩试样的支承垫板底部都制作成球形,为什么? 答:支承垫板底部都制作成球形自动对中,便于使试件均匀受力。

3.为什么铸铁试样被压缩时,破坏面常发生在与轴线大致成45?~55?的方向上? 答:由于内摩擦的作用。

4.试比较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在压缩时的变形及破坏形式有什么不同? 答:塑性材料在压缩时截面不断增大,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但塑性变形过大时不能正常工作,即失效;脆性材料在压缩时,破坏前无明显变化,破坏与沿轴线大致成45?~55?的方向发生,为剪断破坏。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简介 篇7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起源于1984年由钱伟长院士所创建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1984年建立了固体力学博士点及流体力学硕士点;1985及1996年,应用数学和力学以及应用力学学科先后被列入上海市教委第一、三期重点学科;1991年设立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建立流体力学博士点;1996年上海大学创办“数学物理力学综合班”;1997年成立了力学系;1998年“应用数学和力学”被教育部门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同年设立力学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设立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应用力学学科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5年应用力学学科再次成为上海市优势学科;2006年获准设立上海市环境与能源中的关键力学问题重点实验室;2007年流体力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应用数学和力学”被列入教育部门“21 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目前,中国力学学会的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与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等都设在上海大学。

科学研究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目前共有教师及科研人员(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钱伟长先生、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戴世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钱跃教授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立群教授等。

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格子玻尔兹曼理论与方法、交通流动力学、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工业及城市环境流体力学、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材料和结构的力学理论和实验、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界面力学和微纳米力学以及复合材料力学、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等。今后,在强调非线性力学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将致力于重点开拓力学学科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交通科学、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55)项,同时还承当国家“973”项目、国防1 15预研、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浦江、曙光和启明星等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等以及企事业资助的众多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19)项。钱伟长教授任荣誉主编、周哲玮教授任主编的《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被美国力学科学院评为世界上17种力学核心学术期刊之一,并进入由美国I S I根据引用频次遴选的中国25种主要期刊,是中国百家重点期刊,中国高校精品期刊。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独立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良好合作精神的力学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近20年本学科共培养了(290)名硕士、(120)名博士。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热忱欢迎有志之士来本学科学习与工作!

通讯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89信箱(邮编200072)

电话:021-56331451/56333085

电子信箱:siamm@mai l.shu.edu.cn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答案 篇8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材料

1.接受美学理论介绍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起的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德国康茨坦大学的姚斯(Robert Jauss)和伊塞尔(Walfgang Iser)两位教授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它认为: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是文学读者接受的历史。强调文艺作品并不是为读者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位,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是接受美学在文学理论上的新建树。伊瑟尔指出了意义空白和意义为定性理论,姚斯指出了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理论。

2.大学英语阅读材料现状分析

Krashen(1982)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材料。刘润清教授(1996)认为“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以下阅读理解技能:①辨认重点事实(Recognizing important facts);②确定中心思想(Determining the main idea);③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Drawing logical conclusion);④作出合理判断(Making sound judgments);⑤快查特定信息(Scan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⑥猜测生词词义(Guessing unknown vocabulary)。在各类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占40%,同时它也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一项。

英语阅读是学生充实丰富自己,获取知识,扩充视野,完善发展能力的良好途径。但是很多学习者因为受功利为了过级,或者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的影响,把学习英语变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役。英语阅读材料的选用对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材料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内容滞后,与现实脱节。有些英语阅读材料所呈现的是几年前的内容,又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关;(2)生词量太大,篇幅太长。一篇1000字左右的阅读材料对于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可能会遇到40到50个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单词,太多的生字抑制了阅读的速度,挫伤了阅读者的积极性,妨碍了阅读效率的提高;(3)句子结构复杂,学生认为理解困难;(4)有些材料专业性太强。查单词变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教师不讲语法,不分析句子则授课难以进行下去。

这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根据应惠兰1999年对浙江大学97级非试点班部分学生中进行的的调查表明:58.4%的学生认为最能影响阅读兴趣的因素是阅读材料本身。在教材、教学法、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等有关阅读课的各方面中,82.3%的学生认为最不堪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乏味。显然,阅读材料的选择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好的材料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大增;不好的阅读材料,可能会把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扼杀掉。

3.“读者中心论”指导下大学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

接受美学理论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位,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是在文学理论上的新建树。读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本地的读者。这就给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角色作了定位,即“以学生为中心”。

陈琳(1996)提出了真实材料兴趣自读法SARP(Self-access Authentic Reading for Pleasure approach),认为应让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自己选择适合的真实材料,以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教师则应尽量创造时间和空间,提供正常的阅读环境和真实的阅读材料。应惠兰(2001):“学习者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这种标准一般由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语言水平、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决定。当阅读材料在各方面较为符合他们的情况时,阅读会带给他们非常强的满足感相反,当材料在各方面与学习者本人格格不入时,情形就非常糟糕,非但不能激发阅读兴趣,反而会使学习者心生厌倦,对阅读产生不应有的反感”。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个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自己认为较为合适的材料作为教材提供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讲解词组、句意,惟恐学生听不懂。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提供的材料经常与学生的阅读期望脱节,从而导致阅读课枯燥乏味,阅读效率极低。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Clarke & Silberstein (1987)指出应选择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相适合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真正符合学生的兴趣,水平,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有所收获提高,而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4.“期待视野”指导下大学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

接受美学的奠基人Jauss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经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的理解结构和先知框架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上所说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理解程度、接受效果的限制。当读者阅读文本时,这种期待视野能“唤醒对已读过的作品的回忆,把读者带进一定的感情状态,并随着作品的开端引起对‘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Jauss,1982:23)。它涉及到读者既有的阅读经验以及个人的社会人生经验,使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成为可能,又要求作品具备一定的欣赏价值。期待视野决定着读者对接收对象——文本的选择。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文本,才能够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

一部好的作品就应不断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使其正面失望。这是因为,读者的视野在时刻期待着更新,只有一部包含更新因素的作品才有助于读者确立新的视野,进而获得审美愉悦,达到心灵的净化。但是,过犹不及。作品在使读者的期待视野正面失望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aesthetic distance)。如果这种距离过大,作品的先锋意识太强,那它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就难以融合,理解就出现了困难,读者便会对作品趋于漠然或厌恶,从而出现抵制接受。材料如果一味地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意蕴等,都在读者的预期之中,一切不出所料,读者除了能获得一种井底之蛙般的所谓先见之明的满足外,其阅读过程相当轻松,没有任何的创造之感。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材料应该与读者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合,内容至少应当在某方面带来比读者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更丰富的东西。要在适应读者期待视野时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遇挫,接触一些已有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从而补充、更新原有的期待视野,使之在吸纳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样的阅读,读者可能会因期待的暂时受挫而不适,但很快会因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大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和满足。欣赏在张弛有序、迭宕起伏的节奏中进行着,读者会从中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

除了材料选择的合适与否,阅读量也值得引起注意。根据Krashen(1985)的输入理论,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可理解输入”而产生的,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可理解性、趣味关联性、非愈发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这四个特点。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获得的可理解性输入越多,那么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就越能取得进步。由于阅读是提供诸如词汇、短语、语法、文化等可理解性输入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阅读材料以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Clarke.To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 reading class[A].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87.

[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3]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4]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1985.

[5]陈琳.真实材料兴趣自读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1996,(3).

[6]刘润清.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7]应惠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上一篇: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总结下一篇:电气工程系学生工作考核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