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学法论述题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学和教学法论述题(精选6篇)

教育学和教学法论述题 篇1

1、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罂粟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地全面的系统的。根据一定要求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有效的组织教育活动(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是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教育者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既掌握丰富的知识,又懂得教育规律,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2、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有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以学生实际出发,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3,、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认识的主体性。现代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2)教学目标的多维发展性。从培养对象看,现代教学既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又要实施大众教育。从人的素质结构看,关注领域宽广,强调发展理性能力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智慧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操和劳动能力(3)教育男内容的整合性。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不断整合人类文明成果,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因而,注意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4)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中,为了有效地传递文明经验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人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使得教学模式总体上呈现日益丰富多彩的态势。(5)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媒体、工具盒设备,他是教学活动得

以有效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应用方式。(6)教学评价的全息性。就是局部要素包含系统整体的全部信息。现代教学评价的全息性表现在第一,从评价所获得的局部信息中可以对整体进行判断。第二,教学评价信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5、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首先合理确定重点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其次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再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3)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一,课堂驾驭能力,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三语言表达能力(5)教学效果和特色:富有成效和特点。

6、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人心的新目标和任务,目标要循序渐进,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来推动班集体的逐渐形成和巩固发展。(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从中选拔学习较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原位同学服务,能以身作则在同学中有威信的同学担任(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变现为积极向上、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兴趣广泛、生动活泼等。(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组织共同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设计各种活动。教学法

1、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新要求。(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生学生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威力啊的重要对策。(3)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注重研究教法又注重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应注重激情引趣。(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2、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备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离不开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发展;影响学生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发展。(3)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思想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统一。(2)教学过程观:启发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等。(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基础上,承认学生差异性。(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5)知识观:坚持知识获得过程是传授和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4、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终生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程度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代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据统计国外已有20多个教学模式,而我国在教改实验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有10几种。(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

5、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1)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程、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其基本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分析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在开放的情况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和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分析教师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2)书写规范、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子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准确、清楚、美观大方。(3)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准确,能正确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意图。(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板书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繁简适中,逻辑性强。(5)突出重点,有鲜明性。必须突出重点,抓住要领,留下清晰深刻印象。(6)合理布局,有计划性。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7)形式多样,有趣味性。教师板书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7、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质性评价统整代替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性方式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来的僵化、简单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评价方法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于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差异。发展性评价要求改变划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积极个性化反映,突出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 差异和个性特点。(4)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试题不能孤立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富有真实性。(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更全面了解学生。(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8、分析合作评价的操作策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篇2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客观选择题,必须准确把握全文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要特别重视对文中重要长句和中心词语的理解,做选择题要注意:将题干与原文比较,将题干与选项比较,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将选项与原文比较。选项中,通常出现的干扰是: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主要涉及到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的副词,对这些干扰项的设置角度,要了然于胸。另外,论述类文本还要分析文中运用材料的情况,运用材料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对应。

简答题,一般是要求归纳文章的观点,而不要求“鉴赏评价”。因此,做题时要紧扣文本内容,紧跟作者思路,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脱离文本作答往往会造成偏离题意或理解失误。我们提倡用文本中的语句或压缩文本中的语句作答,不要随意更替原文中的中心字眼,以免造成语意上的偏差,要尽量就文章中的原句进行概括。

另外,平时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热点问题,对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要适当关注。提升文化品位,开阔文化视野,同样有利于解题。下面将近年高考试卷上的议论类文本作简单的归类。

【文艺论文】

论述创作规律:如,《诗与歌词》(2009年全国Ⅲ卷),《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2009年辽宁卷),《诗与直觉》(2008年广东卷)。

讨论艺术现象:如,《昆曲》(2009年北京卷),《艺术上的“变形”》(2008年宁夏/海南卷)。

作品(人物)评论:如,《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江苏卷),《“龙城”还是“卢城”》(2007年山东卷)。

【文化论文】

学术文化现象:如,《说“异”》(2009年江苏卷),《甲骨文解谜》(2009年全国Ⅰ卷),《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2009年全国Ⅱ卷)、《专家与通人》(2009年上海卷)。

历史文化知识:如,《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2008年山东卷)。

天文知识,关于“盖天说与浑天说”(2008年全國Ⅰ卷)。

社会生活现象:有关“居民健康”与“健康国家”的文章(2009年天津卷)。

【自然科学文体】

科技探秘:如,讨论“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2009年重庆卷),《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2008年安徽卷),关于“人类的左右大脑的不对称”(2008湖南卷)。

生活百科:如,关于“塑料袋”的环保问题(2008北京卷)。

本文以文艺论文为例。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是这样两个朋友:他们既互相欣赏,也常有龃龉。屠格涅夫属于西欧派,托尔斯泰属于斯拉夫派;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西方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托尔斯泰的创作则是纯粹的俄罗斯现象。在托尔斯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利他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立场,蔑视威权的贵族主义气质,批判现实的人格独立原则。屠格涅夫的身上虽然有福楼拜式的对“纯艺术”的热爱,但他本质上不是一个“艺术至上”论者,而是,像绝大部分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也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作家过于经常、过于直接地介入生活,因为这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会因为生活而牺牲了艺术。然而,对托尔斯泰来讲,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但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却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都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他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之所以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作“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赋予了被夸大的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来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屠格涅夫的创作属于具有西方气质和唯美主义的西欧派,托尔斯泰的创作反映纯粹的俄罗斯现象属于斯拉夫派;因此两人常发生龃龉。

B. 屠格涅夫像许多俄罗斯作家那样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过于经常和直接地介入生活,因而影响了创作,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艺术。

C. 托尔斯泰具有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利他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立场、蔑视威权的贵族主义气质和批判现实的人格独立原则。

D.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作品包含了作者一生都不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特别是对“文学”本身价值的追求。

2. 作者认为文学的目的和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主旨

本文首先比较两位伟大作家创作的不同特点,特别指出托尔斯泰的可贵,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指出,中国现代作家只有勇敢地生活,无畏地写作,才有可能创作出文学精品,才能跻身于高贵而伟大的文学领域,无愧于时代。

命题思路

1. 本题检测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四个选项针对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艺术创作特点出题,答题时应重点关注相关的第一、二段。

A.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之间互相欣赏的是各自的才华,常有龃龉的原因很多,如艺术追求的不同和思想意识的差别,两人分别属于什么派别并非他们意见不合的原因。本项的错误是误加因果关系。

B. 原文说“屠格涅夫的身上虽然有福楼拜式的对“纯艺术”的热爱,……像绝大部分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也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作家过于经常、过于直接地介入生活,因为这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会因为生活而牺牲了艺术”,后半部分加点的字才是原文的意思。选项将意思弄反了。

D. 原文说“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选项后半句意思与此相反。

2. 此题考查同学们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可以从第三段文字中概括提炼,不赘述。

3.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同学们对全文主旨有准确的认识。第四、五两段体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作者写作此文就是要告诉今日作家,文学是件神圣伟大的事业,并指出被私欲裹挟的作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答案

1. C

2. (1) ① 文学必须面对人的生存境况。② 文学是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

(2) ① 作家要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② 作家要为他人而写作,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③ 作家要为真理而写作,大胆地抨击罪恶,追求真理,探寻生活意义。

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篇3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2)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邓小平文选》第l卷,第3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这段话表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2)如何理解这种思想?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年2月7日。

材料二: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材料二:一三十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根据以上材科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在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摘自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 1l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二: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材料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江泽民: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载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二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在《中国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中谈到,在目前的国民革命中,资产阶级是处于主导者的地位上,而无产阶级是处于赞助者的地位上,国民革命胜利后,当然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他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又谈到,国民革命成功后,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3年12月1日。

材料二:彭述之在《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一文中指出,“各个阶级,除开游民无产阶级外,差不多是和无产阶级接近的。容易受工人阶级的暗示和领导的”,所以革命的领导权“天然”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

材料三:中国的民主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的领导来完成,而要由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来完成。

——摘自《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出来的观点存在什么错误?(2)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3)中国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第三专题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我国的经验,农民这种在生产上逐步联合起来的具体道路,就是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这种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二: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联盟的政策,不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或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都是必要的,正确的,是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但是这样做,并不是不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结成和继续这个联盟,为了借助国家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就需要对资产阶级偿付一笔很大的物质代价„„这是从我们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政策。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改造问题的决议》。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为了完成材料一中所说的改造道路,我国对农民采取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所说的为了结成和继续这个联盟,“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分别采取的是什么政策?(3)新民主主义社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取得了哪些主要经验?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专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战争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资料来源: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党走过曲折的道路。1956年9月召开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得虽不太准确,但它的基本着眼点是正确的,突出了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这一现实。但是,党的八大路线未能得到全面坚持与贯彻。国际上的波匈事件,国内反右斗争的扩大化,长期领导阶级斗争形成的政治经验和力量,很快动摇和改变了党的八大路线。这种动摇和改变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不断受到了“左”的干扰,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没社会主义”的路线,虽然反映了党和人民希望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良好愿望,但却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50年代末批评反冒进、庐山会议的“反右倾”斗争、60年代国际上“中苏论战”等因素的影响,使毛泽东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不清醒的估计。导致八届十中全会重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随后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四清”和“社教”运动,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1969年,党的九大全面肯定了我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只字不提发展生产力,不提经济建设,全部内容在于强调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其危害和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改革,大胆开放,努力奋斗,使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重大事件,然而由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们经受住了风浪,站稳脚跟,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我们任重而道远。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材料二: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来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显示,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据世界银行估算,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2,1995年为0.38,2000年达0.458。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0.35至O.48之间,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而且,由于中国在过渡期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收入,实际贫富差距情况可能。比调查数据所反映的还要严重得多。

材料四: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三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及其实现规律。(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目前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摘自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摘自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阅读下列材料并撰写文章

阅读材料:从2008年8月12日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率先启用2002式机动车号牌。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有车一族的热烈追捧,不少人连夜排队,选择自己喜爱的号码。谁是汽车牌照号码出卖的“始作俑者”,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知道钓是,出卖汽车号码早已成为一种规则了。笔者所居的首善之区,一些所谓吉利的号码,一些特殊的号码,一些易记的号码,是不是通过竞拍我不知道,但这些号码好像都不是随便什么人可得到的,也不是“抓阄”可得到的,而都是一些有“背景”的人物的专利,至少前些年是这样。

不独汽车牌照号码,电话号码也同样有过这种竞卖的纪录。吉利的号码,特殊的号码,易记的号码,你若不是有面子的人物又想得到,就得多拿银子。就是那些登不了拍卖大雅之堂的号码,也按号论价。原则当然是,有所谓不吉利数字的号码便宜,没有不吉利数字的号码就相对贵一些。这已经成了被社会所接受的不言而喻的规则。

前不久又从媒体上获悉,某市把一些人行道地段出售,买到者即可在此设摊摆点。此事颇引起争议。出售者称,这是为了给一些无业者就业提供方便,从而也方便了市民消费;异议者称,这不是把占道经营合法化了吗?但人们也只是从这个层面上争议。而对于人行道这种公共资源某个部门有没有权利出售,则好像不曾涉及。

这背后实际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汽车牌照号码、电话号码、人行道地段、公交站名这样的公共资源能不能出卖?政府某个管理部门有没有权利出卖?人行道地段,通常都经过人工建设,要花一定的钱,但这钱是国家投入的,并非某个部门投入的,它有什么权利处置?而汽车牌照号码、电话号码,连任何投资都不用,就可源源不断地要多少有多少,一些部门有什么理由拿它卖钱?城市的公交站名乃是一种地域的定位和标识,一般都是承接原来的地名而来,并非某个部门自己的创造,它怎么能拿来卖钱?如果站名可卖,地名岂不同样可卖?城市的街道名也可卖给个人或企业了,推而广之,省名、县名、乡名、山名、河名、湖名、景点名,也都可如法炮制出售了,这世界还不乱了套?这样下去,谁知道还会有哪些公共资源会被出卖,而本来拥有公共资源的普通老百姓,真的要成为身无立锥之地的“无产阶级”了。

——资料来源: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根据以上材料撰写文章:

(1)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就启用2002式车牌申领方式改革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弊端的对策,并就对策进行论证。

要求: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1000字。

(2)在目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只要我们愿意和善于做群众工作,就没什么化解不了的问题。请你根据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和感悟,并联系实际,以“真心、真情、真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90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6-8

专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根据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在回答记者“平常怎样句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政党制度”时,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的发展实践两个层面介绍了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需要有人来带个头。要成为带头的政治力量得符合两个标准:第一要稳定,第二要不保守,善于接受各方监督。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支力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没有人要拉其下台,所以稳定;另一方面,有人在不拉其下台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监督,使其不保守。不以拉其下台为目的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是为了执政党把工作做好,有利于执政党地位更巩固,执政党显然乐于接受。相反,如果以拉下台为目的,这种监督之间就缺少信任,一方不得不对另_方掳够争旬谚郝要劳惕,仔细思考,其居心何在,是不是为了取而代之,这样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中国的政党制度既有利于政治力量的稳定,又有利于接受监督。

从实践上看,现行的政党制度已经保证中国实现了连续30年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是已知数;换个政党制度是未知数。当然,这个已知数里肯定有些问题,但是这个已知数总体上是好的,是可以接受的。既然已知数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感觉还不错,为什么要找未知数来代替呢?很多外宾是认同这一点的。

——资料来源:《多党合作制度保障了30年的两个奇迹——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载《人民政协报》,2008年11月5日。

根据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的政党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曾经指出“民族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基因概念,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而是一个种族;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必然落后。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必然异化,不打自垮。所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世界各民族的身份证和标示。”

——资料来源:杨叔子: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人民网,2004年10月17日。

材料二:从世界历史来看,19世纪是比生产力,20世纪是比制度,21世纪比的是文化,未来的发展是以文化论输赢的。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恢复、重建和崛起,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杠杆——文化和教育,造就了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日本人骄傲地说战争可以打掉高楼大厦和厂房设备,唯一打不掉的就是国民素质,所以,尽管Et本没有煤和铁,但有一流的钢铁公司。为此,“文化立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资料来源:袁华明:《对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学习月刊》,2005年第11期,第16页。

材料三:在国外,文化产业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大国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GDP甚至超过中等国家全国的GDP,美、El、欧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30%以上。据文化部资料,美国文化娱乐产品已成为第一出口项目;日本的音像产业成为国民生产的第二大产业,已超过汽车工业的产值;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5%。

——资料来源:袁华明:《对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学习月刊》,2005年第11期,第16页。

材料四:201 1年10月15 Et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根据材料一、二、三、四请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必然异化,不打自垮”这句论断的思考和理解。

2)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现状的认识和思考。3)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员,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你觉得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又该如何具体落实和做到呢?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资料来源:《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根据材料一、二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谈谈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2)我们应如何贯彻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议。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总统府”以视讯方式向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年会”发表开幕致词,全程用“台语”发言,极力鼓吹“台湾与对岸,一边一国”,以及“公投决定台湾前途”。陈水扁称:“台湾不是人家的一部分,不是人家的地方政府或一省,也不能成为第二个香港和澳门,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只有2300万伟大台湾人民才有权利对台湾前途、命运、现状作选择或决定„„公投是基本人权,也是2300万人民基本人权,不能限制,大家应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后替台湾走出一条民主自由之路„„”

材料二:1999年,李登辉公然将两岸关系说成是“国与国关系”,这是他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进一步暴露了他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本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绝对不容分割。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仍然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我们一直在积极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两岸直接 “三通”,推动两岸进行政治谈判。但是,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很清楚,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时任台湾当局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2)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3)“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摘自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二:观察家认为,90年代前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之势正在被打破,东亚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极。„„尽管目前东亚发生金融动荡,但不致影响东亚(一般指东盟、中、韩)作为世界经济一个增长中心的地位。还在1995年,亚洲的出口额就已分别与美欧相当,高出日本一倍,成为与美欧并列的世界四大贸易中心之一。就经济规模而言,东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已超过日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到2010年还将超过欧美。——摘自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今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l世纪的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法国希拉克总统5月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李鹏总理和桥本首相1997进行了互访,确定两国建立“迈向未来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10月,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此外,11月叶利钦总统和桥本首相在西伯利亚进行了正式会晤,双方决定争取在2000年前签署和平条约,从而打破日俄之间长期冷淡、僵持的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

——摘自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亚欧会议3日通过在伦敦举行的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亚洲金融和经济形势的特别声明。声明一致要求要研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出资等问题。可以说,这次会议取得的划时代成果是抛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出资国美国,由亚洲和欧洲共同携起手来,对美国布下包围网。过去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出资,“若撇开最大的出资国美国是不可设想的”(日本金融人士语)。然而,这次利用美国不参加亚欧首脑会议的机会,亚洲和欧洲国家作为既成事实,已经成功地对增加出资问题形成了多数意见。英国政府人士说:“欧盟和亚洲合起来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比率的60%,约占18%的美国已逆转为少数派。”于是就可能撇开美国最大限度地充分运用亚洲和欧洲磋商这种亚欧首脑会议的框架,制定有利于亚洲本身的克服危机的方略,这种方略是与美国的想法不同的。

——摘自1998年4月4日《东京新闻》。

材料五: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江泽民主席曾数次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信函,阐述中方的立场。中国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的决议,但在对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并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外交努力。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决定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摘自《新华月报》1998年第3、4期。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材料一和二、四,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2)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及其与世晃格局变化的关系。3)结合材料三和五,说明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中发挥的作用。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摘自《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材料二: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三: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后来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有战争。欧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希望自己发展起来,而战争对他们毫无好处。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材料四:欧美国家和日本是发达国家,继续发展下去,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你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发展总是要受到限制的。我过去跟很多日本朋友谈这个问题,跟欧洲朋友、美国朋友也谈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人口是四十几亿,第三世界人口大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VI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总之,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1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2)邓小平判定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8.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被公认为世界级的科技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计的贡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科研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并说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可枪毙他,也不愿意放他回中国。”钱学森不顾生命安危,历尽曲折,回到祖国。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2)你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人民要求拨乱反正,要求安定团结,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党正是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把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引上康庄大道。(《十二大文件汇编》,第14—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些地方都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及时掌握和有效运用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各级党政干部都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谈谈你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 2)如何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一位美国记者随一群国民党军队行军,使他惊异的是,这群国民党官兵每到一个村庄,都向农民宣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军队,这位记者感到很奇怪,便向一位军官询问缘由。这位军官悄悄地告诉他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是国民党的军队,他们(指农民)就不会给我们粮食吃,也不会给我们水喝,更不会让我们借宿。这位记者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在随后给美联社发的一则消息中说:共产党的军队将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他们得到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第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谈谈你对“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解和认识。

2)谈谈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11.阅读下列材料并答问题。

材料一:防止并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思想对党的腐蚀,进一步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年来,我们的党经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整党、“三反”、“五反”等运动的锻炼,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并清除了一部分混入党内的反革命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出党,大大地巩固和纯洁了党的组织。但是,敌人还未完全消灭,帝国主义及国内被打倒的阶级还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还要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各种方法来破坏我们的事业,破坏我们党的团结,企图在中国复辟。而且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处在同资产阶级又合作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因此我们仍应时刻提高革命警惕性,并进一步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

材料二:总而言之,争名誉,争地位,比较薪水,比较吃穿,比较享受,这么一种思想出来了。为个人的利益而绝食,而流泪,这也算是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个风也要整一下吧。有泪不轻弹是对的,伤心处是什么?就是工人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危急存亡的时候,那个时候可以弹几滴眼泪。至于你那个什么级,就是评得不对,你也要吞下去,眼泪不要往外头流,要往里头流。世界上是有许多不公道的事情,那个级可能评得不对,那也无须闹,无关大局,只要有饭吃就行。革命党嘛,以饿不死人为原则。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意志衰退的人,要经过整风重新振作起来。

材料三: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毛主席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因为我们如果关起门来办事,凭老资格,自以为这样就够了,对群众、对党外人士的意见不虚心去听,就很容易使自己闭塞起来,考虑问题产生片面性,这样非犯错误不可。所以毛主席在革命胜利之后再三强调这个问题,这是看得很深很远的。„„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要求党的生活严一些,团的生活也严一些,也就是说,党对党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团对团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第二,是群众的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的监督,对共产党员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共产党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

材料四:我们的党1942年开始的第一次整风运动,取得了伟大革命胜利的结果。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从革命的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正处在一个新的剧烈的伟大的变革中。社会的关系根本变化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随着变化。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要能够进一步地更好地领导全社会的改造和新社会的建设,要能够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将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为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而奋斗,必须同时改造自己。但是,党内有许多同志,并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这种新情况和党的新任务。同时,又因为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处在执政的地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有许多同志就容易采取单纯的行政命令办法去处理问题,而有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分子,就容易沾染旧社会国民党作风的残余,形成一种特权思想,甚至用打击压迫的方法对待群众。几年以来,在我们党内,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了新的滋长。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说明执政党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党的 建设?(2)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执政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胡锦涛的“七一”重要讲话中,同以上列举的三件大事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概括,是对于我们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三大发展成就的概括,也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大发展成就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面貌的科学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的新阐释、新拓展。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尖锐地指出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和“一个更为紧迫的任务”。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关于我们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三大发展成就的概括,其中,()这一崭新的理论概括,首次出现于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当前,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的“四个考验”是()。A.执政考验、社会稳定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B.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c.执政考验、改革攻坚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内外环境考验 D.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方式考验、内外环境考验

论述题(1-5专题)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1.试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4.邓小平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作出了哪些贡献? 5.现在的农民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 6.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论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必要性。

第四专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

2.毛泽东是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并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2.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试述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和意义。

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述题(6-8专题)

1.为什么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说明为什么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历史性突破? 3.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试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6.结合十八大精神谈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篇幅不少于200字。

8.请从“民生与责任”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

9.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资料来源:2012年11月安徽合肥肥东县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笔试题 10.试论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与重大意义。1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处理上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1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12年广东省专升本考试题)13.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15.论述新时期如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6.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教育学精选论述题汇总 篇4

1.论述教育的起源?

答:

(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

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6.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7.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

答: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1.鉴定功能。2.改进功能。3.激励功能。4.管理功能。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

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16.论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要素组成。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

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17.结合实际分析学校德育如何贯彻导向性原则?

(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8.评述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

(1)模式简介: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等创立。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2)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19.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提出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来领导和组织班级。(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

20.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②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设计和建立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班主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3)协调校

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各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争取各种积极的要素支持班级工作。行动。(4)简要的评论: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1.初中男生向一女生的情书被班主任公之于众,造成男生休学,分析这一案例?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要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①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③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①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2.联系实际分析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善于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23.你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4.马克思主义关天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是什么?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了可能;(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5.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6.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27.简述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条件、机遇和对象;(2)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论述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动力再生产的手段这个角度,我们把教育纳入生产力及其存在的社会形式的范畴。

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实现,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通过人口繁衍和教育来实现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依靠教育来实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科技活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因此,劳动力的再生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能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主要是指科技劳动力(科技人才)的再生产,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

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体成正比,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社会,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越长;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随着人的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的规模随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速使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

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 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它的发展主要受生产力及其存在的社会形式的制约,应当属于生产力及其存在的社会形式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它在本质上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并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实现社会生产力及其存在的社会形式的再生产。离开了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生产力及其存在的社会形式的再生产,也就不可能进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和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正是从它作为实现劳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

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片面发展。至于获得完整发展的基本素质是指哪些方面,似乎不必强求一个统一的界定。可以把它理解为“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身”与“心”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真、善、美的完整发展。“完整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的偏移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可偏移而不可偏废,即不能只发展人的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

其次是人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各方面发展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他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都会获得一定的发展,如果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上过于低下,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失衡,不仅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也会进而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各基本素质之间关系的适当和协调,是人的发展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美。还有人的“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中的各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其内部也各自有着丰富的内涵,还可以分解为诸多素质要素。对此,个人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尽可能地追求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以避免发展的单一。必须强调的是,“多方面发展”只是一个尽可能的追求。还有一个就是人的“自由发展”,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就人的发展的完整

性、统一性和和谐性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人的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别性而言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平均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律化,更不是指所有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遵从一个相同的模式。“自由发展”的本质就是“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性。“全面发展”指向的并非是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万金油”式的平庸者。

论述德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

学科之间的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对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应使工具性学科、内容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三者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协调。课题内容的结构化要求以最有益于解释学科内容事实的基本框架和范式为依据,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探究方法为中心来编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解”,获得知识学习的触类旁通的效果。简述教育结构规律的表现。

德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得先从德育的基本功能谈起。通过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他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德育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德育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德育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论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不断加速变革的现代和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既为中小学生提供稳定性的知识内容,又使他们对迅速变化的现实和未来具有相应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确保他们掌握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课程改革应撤删传统的基础知识中陈旧、繁琐的部分,把那些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和应有潜力的学科知识容纳到课程中来,加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以使学生学会在各种问题中抽取具有永久意义的主题和线索,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在新的情境中组织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以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这一方面要求对那些不符合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及脱离现代科技知识的陈旧的课程内容,逐步加以淘汰,相应地增加、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对中小学文科课程(如语文)中的文化典籍,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地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以焕发其生命力。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在开放民族文化、沟通共享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性的动态发展。课程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载体,一定要具有民族特色。在宏观上,我们应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的普遍性基本价值观念与日常生活道德相吻合、相适应,实现民族优秀文化的再生,发挥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现化育人价值。在微观上,课程内容应具有地域性或乡土性。课程内容应在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地方和乡土特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课程的结构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之间的结构化,二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1、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

2、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

简述课程的主要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简述教育结构规律的表现。

1、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

2、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党校学习心得和论述题答案 篇5

1、党的十八大通过了党章修正案,怎样理解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答:党章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用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更好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5年来,科学发展观又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显现。在这次党章修改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一致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项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个新的发展要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增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意义何在?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件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党的十

八大党章修正案在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写入党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全党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同心协力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观念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苏联解体实际上就是从核心价值的扭曲和蜕变开始的,正是由于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全盘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由各种错误思潮泛滥,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可以说,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粗的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人心向背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发展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在思想意识领域就是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趋势明显,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不断完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可以说,能否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也不断深化对从容就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从容就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深刻阐述,作出重大部署。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不断发展和筑牢我们的“兴国之魂”,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源于中华民族伏特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使移动电话是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交汇点、共同点,使民族的与外来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思想文化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为我国文化建设注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迸发强劲活力,不断增强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无论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都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根本任务,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不断抢占全球文化市场,打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幌子,把他们的政治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面对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只有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我们提倡的价值观念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广为人知,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才能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

二、学习心得

近期,我深入学习了十八大报告,我想以一个学生的角度谈谈我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有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第二个要点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第三个要点是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四个要点是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祖国统一、外交和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在此次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历史定位,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我们必须牢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牢记“螺丝钉”的重任,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从自身做起,为推动经济建设而尽绵薄之力。

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再者,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内涵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从我们身边比较近的来看,我们在安排计划和工作的时候应该谨慎思考,以长期发展为出发点执行。

浅谈政治高考论述题的解法 篇6

[关键词]政治论述题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6

面对主观性试题,很多考生不是不知所措、回答不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或单纯照搬书本上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导致得分率低。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论述题答题耗时长,所以我们对论述题的答题训练往往是教师分析多,学生实战少,没能培养学生根据论题独立组织材料答题的能力。二是受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的影响,学生对论述题的答题特点缺乏认识与把握,答题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政治高考备考效率,让学生从容面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分析和解答论述题呢?

一、 做题之前要先审好题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只有审好了题,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想要考生回答的是什么,考生才能根据要求写出答案。否则,就算考生将课本知识点熟读于心,答案文不对题,写得再多终究也是“正确的废话”。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高中政治学科学的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所以考题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无论题目怎么出,都围绕着这三大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就要明确设问问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是哲学,又要看是运用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抑或是认识论来解答。明确目标之后,再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就可以答题了。因此,审题很关键,记好理论知识亦不可或缺。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组成,设问固然重要,但所给的材料更是解题的关键,往往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到。那么,怎么审材料才更有效率、有质量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的类型。论述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二是图表材料。图表材料给出的信息最明了,而这类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图表数据内容的变化均与时间地点有关。因此,审图表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点,然后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一是纵向比较,比较不同时间内各主体的变化;二是横向比较,比较同一时间内各主体的不同。然后从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至于文字材料,关键就是要把意思读懂,然后给段落分层次,看这段材料一共有几层,每层讲的是什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中的内在含义,并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所在,也就是要把握这段材料的感情色彩。作者是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还是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这件事持什么看法,是“褒”还是“贬”,肯定还是否定。把以上这些信息都明确了之后,就可以联系设问和课本进行解答了。因此,考生答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要规范答题模式

政治论述题的解答知道了审题方法还不行,懂得审题方法只能说明考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阅卷老师看的不是技巧,而是考生写出来的答案。所以,答案的书写很重要。此时,就需要考生把答题的模式规范起来。那么,怎样的答题模式才算规范呢?回答论述题,最好是分点答题。如果考生的答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版字,就会显得很乱,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不能突出重点,阅卷老师需要仔细寻找其中的得分点然后打分,这样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看漏了得分点,由此就会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最好分点答题,并在每个点之前标上序号,这样答案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也会较高。除了分点答题外,还要注意采用先原理,再联系材料,最后表明观点的顺序。

另外,答题还要分轻重。一般而言,论述题的论题在理论上是不难把握的,但在高考的答题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记忆的知识上,很容易忽略论题的内容与方向,导致论述的内容偏离了论题,这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论述题的论题,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其论述的过程和内容必然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分析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是论证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题的得分高低完全取决于对这种关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考生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才有可能拿到理想的分数。

总而言之,学生要答好政治论述题,进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学习能力,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上一篇:场地租赁合同范本三下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