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精选8篇)

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 篇1

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接下来小编整理了2021年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报名指南的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报名要求:

具有本市户籍或本市学籍的2018级、2019级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现高二、高三年级)、职技类学校在校学生以及社会类考生均可参加合格性考试。考生可报考九个学科中未合格的科目,已合格的科目不得再次报考。

报名时间:

2020年11月8日8:30至11月12日12:00

注册及报考指南: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注册信息通过全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云平台(CMIS)提取,职技类学校未注册的在校学生需由学校统一注册。未注册的社会类考生须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进入“2021年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网上报考”页面,自行注册新用户并填写相关信息,完成网上注册。

2、已注册并取得“学考号”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确认注册信息无误后按要求选择报考科目。

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 篇2

一、考试方法

本课程的总成绩由五部分组成,平时出勤100分(占总成绩5%);平时安排两次考试,每次考试总分50分,共100分(占总成绩20%);课内实验100分(占总成绩10%);设计论文100分(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100分(占总成绩45%)。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平时出勤,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迟到和事假扣5分,有医院开设证明的病假不扣分;无故缺勤周学时,取消考试资格;平时考试,第三周和第六周各安排一次小考,用时10~15分钟,考题类型为客观题,考试内容分别为前三周的重点知识和第三周到第六周所讲重点知识。平时小考要端正考试态度,为了严格杜绝抄袭现象,考试题出A、B卷,学生必须一人一座,若有抄袭及雷同现象,该次考试成绩为“0”。两次考试平均成绩不及格者取消考试资格。课内实验:(1)学生每五人一组,利用声压计对辽宁工业大学校内及周边地区的若干测试点测定声压,对其噪声污染情况加以计量和评价,并利用所学知识给出响应的控制手段,加深学生对噪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2)学生需要上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及控制手段,排版以国家标准期刊标准格式排版,打印上交。(3)成绩评定主要根据提交的实验报告。设计论文:(1)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给出相应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都给出详细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每组4人,选出一名组长,题目抽签选。(2)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写明设计目的与意义、设计任务、设计原则、详细设计步骤及自我评价。设计说明书排版按照辽宁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格式。(3)设计时间安排两周时间,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4)最后一次理论课安排学生答辩,每组通过抽签形式选派代表进行答辩,老师和同学可以根据改组同学所作的内容自由提问,提问过程中组内其他成员同时参与问题回答。(5)根据设计说明书和答辩情况给出综合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内容包括讲授的全部内容,以主观题为主。

二、实施效果

此次《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是在原有考试方法改革“课内实验+期末考试”基础上,增加了平时成绩、阶段性考试和设计论文。原有的考试方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本次改革通过设计论文的形式,将噪声源的测定与噪声控制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本次改革弱化了期末考试成绩,将原有的知识导向性观念逐渐向能力导向性观念转变,最终实现“知识、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物理性污染控制》考试方法改革后与改革前相比,可以达到如下效果:第一,通过对室外交通噪声污染的测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知识面,尤其是通过网络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噪声污染的控制方法,达到了学有所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采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二,通过对论文格式的简单排版,使学生掌握了有关Word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进入毕业环节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阶段性考试缓解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同时,对学生平时学习也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及时消化,避免了期末考试“临阵磨枪”。第四,设计论文部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初按计划每四人一组分组完成,但有两名同学主动要求自己一组,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其中有两组设计和课内实验结果紧密结合,较好地完成了从噪声源的测定到噪声控制一系列训练过程。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设计论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了有关噪声污染控制的设计思路。通过设计论文最终答辩,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了PPT制作,为毕业论文答辩打下良好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物理性污染控制》的考试方法改革暴露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声级计数量少,一组学生人数过多,报告数据相同,造成数据处理部分雷同。第二,报告分析讨论部分不深刻,只是泛泛讲述常规的控制方法,未能结合本实验数据,就测定点的实际情况给出切实合理的控制措施。第三,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验报告的处理不认真,要加强学生实验报告的处理指导。第四,由于改革对象为大四学生,学生这学期面临着考研、找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实施起来并没有理想中那么完美,如果能将课程提到大三,改革效果会更好。

2. 改进措施。

与以往的考试方法改革相比,弱化了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其主要目的是督促激发学生的平时学习兴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力确实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薄弱,下一轮设计要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实验部分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上交的报告已经重复修改了三次,但大部分同学的讨论部分仍然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建议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苑丹丹,刘江红,荆国林,等.环境工程专业《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226.

[2]顾莹莹,王志伟.环境工程专业《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6.

[3]邓辉,武占省,曹鹏,等.《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19):158-159.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主体;问题意识;方式转变;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32-02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与时代的发展和对人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的中学生几乎每年都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金牌,但赛后研讨会上,却明显暴露出我国选手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的不足。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的理念,力图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学习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该项改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物理是一门实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够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学科.比如,物理与能源开发,能源与环境保护,高性能物理材料的应用等,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中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聪敏而好学,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总想弄个水落石出,探究性学习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如能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同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采用研究的方式学习,大部分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不再主导整个课堂教学,整个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真正的求知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经常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才会积极主动地、满怀兴趣地去思考、去探究,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现实生活、学习中如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地调动其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动手操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就会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提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思考。

教育者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创新。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给学生创设追求创新、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对其心智产生刺激,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所学信息主要由外部呈现或提供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习者处于机械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习惯依赖和等待,失去应有的锐气和活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探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的个人摸索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多数学生在提出问题以后,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研究探索,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自我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达到学会研究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变革,即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现者和探究者。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

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充分健康发展

课堂上,在这种模式下建立起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差别,教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中间,共同讨论问题。这种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见解、质疑问难的科学求实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在创设新情境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高中物理验证性实验分析 篇4

黔西二中 朱东海

仔细分析和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高考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已明显加强,而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就是对学生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考查。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但其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思想均来源于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因此,要想做好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就必须要认真研究和体会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而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中,验证性实验所占的份量是最重的,所以,深刻理解和掌握验证性实验是做好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基础。

1、在学习验证实验中体会实验思想

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我们提出了猜想和假设,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如果正确,假设才可上升为理论。反之,我们要验证某一物理理论或物理规律,就要从生活中寻找出符合这一物理规律特性的物理现象,这个物理现象必定在中学实验室可以实现,同时又要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并能测量出有关的数据。因此,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前提,就是要创设好物理情景,这就是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思想。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创设出多种物理情景,而其中让物体自由下落在中学实验室很容易做到,过程也简单。我们只要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及对应的速度,就可以进行验证工作。物体下落的高度可由直尺直接测量出,而物体速度的测量在中学实验室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打点计时器,让重物带动纸带作自由下落,根据纸带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及对应点的速度V,通过V2=2gh来验证,从而设计出了验证方案。

2、在学习验证实验中体会实验方法

在教科书中的验证实验中,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实验方法,而这些实验方法在我们研究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中经常会用到,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实验方法。如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在中学实验室很难测量,而该实验中采取了“转换法”,即把两个小球置于水平高台上,让两小球作对心正碰,碰

后两小球从同一高度作平抛运动,飞行时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替代了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把速度的测量转化为位移的测量,而位移的测量在中学实验室很容易实现,从而使实验顺利进行。

又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的大小即与外力的大小有关,又与物体质量有关,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先让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然后再保持外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从而很好地完成了验证工作。

3、在学习验证实验中重视实验的验证条件

物理规律的形成,通常会有一定的前提或必备条件,在验证工作中必须要落足这些条件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忽视或不注意的。如在验证力的合成法则的实验中,实验的条件是“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在两个分力和一个力分别作用下,同一弹性绳的同一端点必须到达同一位置才能满足实验的验证条件。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只有重力做功”是实验的验证条件,而实验中阻力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阻力做功过大时,实验误差大,实验将失去意义,为此,实验中要求铁架台竖直、架稳,且小球选用质量大、体积小的重锤,使重力远远大于实验中的阻力,阻力做的功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满足了实验的验证条件。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为保证两小球碰后能分离且在空中飞行时间相同,实验中选用了两个同种材料做成的质 量较大的弹性小球而不是橡皮球、塑料球。

4、在学习验证实验中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科书中的验证实验中含有定量验证实验和定性验证实验,其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定量验证实验的数据处理通常采用代数计算法。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根据计算求出增加的动能和减少的重力势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来完成验证工作。要注意的是定量验证实验对实验数据误差的要求较一般定量实验高。一般的定量实验是通过测出某些物理量,利用代数计算法求出某些所要求的物理量。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是通过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求出该电阻的阻值,其测量值的准确程度如何是很难比较的,只能反映出其真实值大约所在的范围,因此,是个近

似值。而定量验证实验则不同,其测量值是有参照物的,即要比较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是否相等,因此,测量误差的要求相应地也较高。

定性的验证实验的数据处理通常采用图像法,即根据实验数据,通过描点的方式把它们的物理属性显示出来,去验证我们所要验证的物理规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就是利用了a—F图像来验证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所要注意的是,描绘的图像通常为直线,其目的是更便于总结出所要寻求的物理规律,如果描绘出的图像为曲线,我们就要进行“化曲为直”的工作,如利用a—图像来验证加速度的大小与质量成反比。图像描绘后要注意分析直线的斜率及直线与纵(横)坐标的交点的物理意义。

5、在学习验证性实验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验证实验的学习,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论认识及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从中学会了其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究实验和设计实验奠定了基础。

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篇5

即便你做不上来,也要写该部分对应课本中的基本物理公式。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带入题中的符号。比如说题目中电荷量是e,你在答题纸上写q往往就不会给分了。阅卷中我们老师们都严格遵守采点给分原则,也就是说,你写对了几个物理公式(与答案一样),即便没有计算,我们也给对应的分值。这是阅卷的规则,谁都不能改变。

2.重视画图

解题过程中要受力分析、研究运动轨迹的,一定要画图,养成画图的好习惯。图像画出来虽然有时候是没分的,借助于图像来分析题意很方便。另外,物理题的答案并不是标准的,有的时候你写的与答案不一样,老师们怎么理解呢?看图是一个捷径。答题纸上的内容是给老师看的(是你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不要给老师们的阅卷制造困难,图一定要画。

见到很多学生不画图,也没有个依据,就直接来个物理公式。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莫非是抄别人的?相信判你卷子的老师也是一样的。

3.物理试卷中几乎没有多选题四个选项都是对的

物理多选题,基本上是不会有四个选项全对的,除非是非常老旧的题(90年代的高考题)。如果你物理成绩很差,我建议你把多选题都当成单选来做,这样更有利于得分,特别是多选题的最后一道题。

4.不会的暂时跳过,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同学们在考场上要注意解题时间的分配,没有思路的题先跳过去。建议多选题的最后一道先跳过,实验题的最后一个空,解答题的最后一问更是要留到最后再做。原因不解释了,大家都知道,不过王尚老师想说的是,真正的在考场上认真去执行的同学还是少数。

5.看不懂题意的,联系课本考点

物理题联系实际的很多,比如天体联系宇航的,磁场联系粒子加速度器的,等等。这些应用问题很难理解,一个诀窍就是联系课本的考点。高中物理wuli.in题万变不离其宗,考点还是源于课本。在考场上监考的时候王尚老师就发现很多同学在那里天马行空般的思考,完全脱离了课本,这样怎么能做出来呢?

6.联系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典型题

和上面的建议类似,遇到难题,无从下手,就回忆下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一些典型题,总是有类似的地方的。物理题本身就是有规律的,很多思考方法和切入点都是类似的。另外,笔者提醒同学们可以到物理自诊断学习系统中去看我们总结的解题思路,帮助你梳理考点,搞明白定理定律、物理公式的使用。

物理不好的人5大特征

特征1:物理逻辑思维混乱

物理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思路在做一道题目的过程中占了90%的作用,其余10%顶多是读题加计算。所以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把物理的运动过程以及解题思路搞清楚了,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物理。其实看过答案我们会发现,公式其实很简单,但思维过程就是想不到,所以物理差必须训练空间立体思维。

特征2:物理差文科好

一般物理学不会的人,文科都比较好,人的左右脑开发的功能不一样,文科好的人越发喜欢做语文、英语类科目,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文科上,所以更不愿意去学物理,也不想动脑思考物理,即使学了也是被动的,效果很差,因此物理成绩上不来。

特征3:对物理学科认知有误

刚上初中的时候,物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某个阶段会突然增加难度,然后就不会了,进而也就不想学了,有了知难而退的想法。另外,物理知识点特别多,公式也比较复杂,尤其是物理过程更难理解,对很多同学来讲就是这么想都转不过弯来,所以不知道物理到底该怎么学。

特征4:物理差的人没有韧劲

物理很难,出题也很活,很多课本知识点不会原封不动的考,而是灵活运用,这就难倒了一大票人,所以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要有韧劲、要坚持、要勤奋、要持之以恒,只有钻进去了才能体会到物理的奥妙,学起来才会越来越轻松。

特征5;物理学不会女生居多

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对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7

但在普通高中, 不少探究讨论流于形式,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去, 热闹的是课堂气氛, 冷却的是学生思维, 教师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那么, 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 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好探究性教学的开放度呢?

一、启发与讲授结合, 接受与探究互补

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并不排斥启发性的讲授, 与灌输式学习不同,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更强调讲解的启发性, 尊重听讲者的参与、领悟和反馈。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能笼统地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也不能说就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讲授法是以教师用语言系统地讲授、辅以直观演示, 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或形式, 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着不可否定的优点, 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知识, 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 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 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法在教学重点、难点、小结和归纳等方面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纯粹的“黑板加粉笔模式”的讲授容易造成“填鸭式”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 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探究性教学通过学生的提问、质疑和讨论, 训练其科学逻辑思维能力, 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在体味乐趣和主动探索中学习,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探究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 不可能将学生所学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其知识积累的过程, 许多知识学生有直接经验, 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升华, 间接地获得他人的经验、结论, 然后再总结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两者结合时应做到“讲中有探、探中有讲”。

如, 教师在教学右手定则时采用了探究性教学, 通过实验得出磁感强度方向、导体相对运动方向, 以及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三个方向的关系。结果, 这节课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 但直到下课, 学生还是没有能够得出右手定则。学生对右手定则的探究在这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对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此处应该合理地将启发、讲授与探究相结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首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找出三个方向, 并把这三个方向用立体的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比较左手定则, 最后让学生探究这三个方向的关系, 并总结出相应的右手定则。这样, 基础中等的学生都能够总结出这三个方向的关系, 学生从直观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 有了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结论。

二、选择探究知识点, 为学生提供点接桥梁

普通高中的学生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都比较低,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探究, 那么可以想象教学效果将会很差, 学生学习成绩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学生对学习物理就没有信心,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 我们对这类层次的学生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就要合理选择探究的知识点, 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要全部放开, 应就其中一点或几点给学生以探究的机会。

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条件”时, 教师试图让学生以完全探究者的身份得出用磁通量描述的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 并没有先给出磁通量的概念定义, 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验能找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并以此条件为基础, 提出需要这样一个物理量:描述穿过某个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磁通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学生完全不明白, 不仅没有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更谈不上找出磁通量这个物理量了。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实验, 找出其中能引起感应电流的一些情况:闭合电路的面积不变, 磁场变;磁场不变, 而闭合电路的面积发生了变化;闭合电路的面积和磁场都发生了变化。接着, 让学生思考以上三种情况, 并提出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这个新的物理量应该如何定义。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有了热情, 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解决问题, 并最后得出结论。

三、注重教学过程, 更要注重教学结果

在对新教材内容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在认识上容易认为探究性教学只重过程, 不重结果, 或者笼统地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行动方面则注重探究的过程, 而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方面却只是走走过场。其实, 过程和结果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在探究性教学中是同样重要的。

首先, 科学概念和原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 任何探究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 自我探究能力较差, 更应该重视知识本身的作用。无论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证据, 还是分析资料、概括结论、表达交流, 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 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 只能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 必须以知识的教学为载体。没有知识, 探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 我们说过程和结果具有同等的地位, 并不是说, 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 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完全均等的地位。这种同等的地位是总体而言的。完全有可能在某一个探究活动中, 知识的地位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在另一些探究活动中, 探究过程的地位更为突出。

高中物理设计性实验复习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设计性实验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069

物理与实验的关系密不可分,物理学中的定律大都是经過实验探索得到的。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借助实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近年来,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高考物理考察的主要能力之一,强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迁移能力等,这就要求高中物理复习要重视实验复习。

一、进行随堂实验。将实验课与复习课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随章节进行复习,将实验课与复习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教师就可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怎样证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s2、s3、…、sn,假如加速度是a,试证明:△s=s2-s1=s3-s2=…=sn-sn-1=aT2。③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个0.1秒内运动的位移见图1所示,此物体是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当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组实验,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而在复习牛顿第二定律后,就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①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小车所受拉力才等于小桶与沙子的重力。桶与车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这与运动状态有关。只有在沙与小桶的总质量小于车与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够近似地取沙与小桶的总重力为车的拉力。②实验时没有认识到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与滑轮及轴之间的摩擦力是出现误差的原因。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承受的合外力成正比。③使用图线法分析实验中的数据非常形象,就能使学生找到物理量间的关系。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中学物理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可打乱书本的次序,将相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

二、注重实验原理。探索改进实验步骤

从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目的设置来看,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认真做好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就可借助已学的知识与原理,在题设条件下,按照题设的要求制定实验方案,随后就可着手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还需要重视实验原理,以探索的眼光来改进实验步骤。在实验复习课上,就应当要求学生学会寻找目标,如找出实验设计原理中的问题,找出处理数据时出现的问题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取知识,如此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个实验都有可细细思考的地方,有的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可以颠倒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的必然性,只要学会分类,前后顺序就能够清晰明确。还有一些实验的步骤是无法打乱的,例如打点计时器是应当先打点后放手,还是应该先放手后打点等,这样的实验就可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当学生适应了此种学习方式后,学生就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

三、改变实验形式。提高形象思维水平

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就可让学生自选实验或者演示实验,还可将一些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此外,还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流程与方案,优化实验课程,通过不同的方式创新实验,包括改进教具,与安排实验层次等。例如在准备实验时,实验仪器不一定非要按照教材规定来准备,应当多让学生自己挑选,或者给学生一定类型的器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尽量多做几次实验。且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也应当尽量简化,可列出实验提纲。例如在复习“静电现象的应用”时,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在最初学习时,教师已经按照教材中要求的器材完成了演示实验。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让学生挑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最终学生用废旧的泡沫完成了实验。用一个带电体接近用泡沫做成的小球,发现它能被吸引,表明带电体能够吸引小物体。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与实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与实验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趣味足球赛宣传单下一篇:人民日报:今天我们如何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