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综合治理年终的工作总结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局综合治理年终的工作总结(通用9篇)

财政局综合治理年终的工作总结 篇1

XX年年以来,财政局认真贯彻市综治委、市财办创安工作精神,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完善基础建设,健全治安网络,在财政部门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治安环境,确保了我市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夯实基础,抓好“四个到位”

(一)组织领导到位。为了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机关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监察、人教、办公室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工作专班,负责协调、督导、检查工作,并对楼栋民调小组、治保小组、矛盾纠纷调处小组人员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充实,为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局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解决;2次到综治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促进了综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目标责任到位。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根据自身实际,以 [XX年]36号文件制订印发了切实可行的《某财政局XX年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单位一把手与二级单位负责人、基层所所长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时,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考核范畴,做到与财政主要工作同时规划、同时部署、同时考核、同时奖惩、同时查检督办,并将干部工资发放与工作完成情况挂钩,每月只发放80%,20%在年底实行奖惩兑现;各单位根据责任状制订本单位职责,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细化到项,责任到人,局办公室也与办公楼、家属院门卫、水电工分别签订了责任状,形成了上下联动、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一级督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的责任管理机制。

(三)宣传发动到位。凡机关综合性会议,局领导必讲综治工作,统一认识,增强防治观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综治工作。并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各类宣传教育,组织学习有关综治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切实加强财政“四五”普法教育和综治专题教育;采取出墙报、贴标语、办公开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安政策法规,使之深入人心,不断增强财政干部职工法制意识、综治工作参与意识和创安达标意识。在此基础上,做到“五上墙”。即综治方面固定标准上墙,创安领导小组名单上墙创建治安模范单位的标准和目标上墙,治保小组成员名单和工作职责上墙,民调小组成员名单和工作职责上墙,进一步突出了创安工作位置,为创安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督办落实到位。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容易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效。为此,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督办落实。一是实行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各单位每季度汇报一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二是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办综治工作落实情况,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良倾向,制定改进措施,督促整改落实;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规定对整改落实不到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一律取消单位评先资格,并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规范管理,加强“三项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门卫制度、水电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值班制度、调解治保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确保安全无事故。对机关大院、家属楼大院由门卫担任监督员,常日值班,对独立办公单位,由职工24小时轮流值班,并坚持小车进库制度,确保机关、车辆安全无事故。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今年共调解各类纠纷3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在“春节”、“五一”、“十一”等重点节假日,做到早安排,早防治,各单位现金不库存,票据集中管理,确保不断岗、不缺人。

(二)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流动和暂住人员管理,立卡建档,随时掌握变化;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坚持“四统一”,即:统一帐户,统一核算,统一审批,统一采购,确保无违纪违规事件发生;三是加强原xx练习人员管理。继续实行包保责任制,巩固xx练习者教育转化成果,使系统内唯一的一名原xx练习者从思想上、行动上与xx彻底决裂。

(三)加强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安全设施基础建设,具体做到“五个落实”:即落实办公楼、家属楼总栅门,对损坏、锈蚀的铁栅栏进行了修补;落实重要股室防盗门及有关安全设施;落实自行车、小车库;落实办公楼消防设施,添置更新了灭火器、消防栓;落实安全用电设施,对局配电房进行了维修,扩大变压器容量,添置散热空调,更新已老化线路,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加强环境建设,建成苗莆、绿化带,落实“门前四包”,“六有八无”,确保庭院管理规范,机关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

三、注重实效,做好“三个结合”

(一)与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始终坚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促进了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在系统内18个单位中,有2个创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个创建成某市最佳文明单位,11个创建成某级文明单位,4个创建成某级文明单位,创建面达100%,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系统”。

(二)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系统内党员干部建立了廉政建设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党员干部每年的述廉报告、廉政勤政考评记载、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等;定期对独立核算单位实行经费审计,对拟离任单位负责人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内部人员欠款清收力度,提高了干部职工防腐抗变的能力。

(三)与财政各项工作相结合。根据财政工作实际,强化措施,维护稳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破产改制,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及时拨付困难补助资金、安置费等,确保了某等一批企业破产改制的顺利进行;在税收入库不均衡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的需要,并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对政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部门所需的经费,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积极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开展财政监督检查,规范会计管理,维护财经秩序;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规范财政管理行为;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加大农金会借款、财政周转金及干部个人借款清收力度,实行常年征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土地财政的形成与治理 篇2

法规调整助燃“借地生财”

1980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统支统收”的财政体制转变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承包制。正如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一样,财政制度上的转变打破了“吃大锅饭”的传统财政格局,激发了地方政府广开财源的动力,地方政府独立经济利益体的意识觉醒,想方设法充实地方财政收入。

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划分比例上的一系列法规,使得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的条件日趋成熟。

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

1979年7月1日公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征收土地使用费为标志,开启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制逐步向有偿使用制转变,各个城市相继出台地方性的土地使用权法规或条例,对土地使用的收费标准进行规定,为地方政府兴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把征收土地使用费改为使用税。接着开展了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的改革,在一些试点城市推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后。

1988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原《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改为:“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土地管理法》也做了相应修改。这就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扫清了道路。

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该条例共8章54条,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以及划拨土地使用权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地方政府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以一定价格、年限以及用途出让给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将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出租,而政府则将供应土地的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至此,全国性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改革基本完成,城市土地市场全面放开。

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划分比例方面:

198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40%上缴中央财政,60%留归地方财政。

随后《财政部关于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土地出让金上缴财政部分,取得收入的城市财政部门先留下20%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建设费用,其余部分40%上缴中央财政,60%留归取得收入的城市财政部门。地方财政所留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暂时不参加体制分成。

1990年,财政部再发《财政部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上缴中央部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由地方上缴中央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由财政部根据不同地区的收入上缴情况,分批酌情返还,比例在85%-99%不等。在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土地出让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愈发清晰,绝大部分纳入地方财政收入。

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实际掌握的财政收入。

前两轮“圈地运动”

在土地市场渐渐放开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尝到了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带来的好处,再加上中国土地制度建立较晚,在制度尚不完善的初期,地方政府为追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带来的收益,着力于控制更多的土地资源,爆发了三轮“圈地运动”。

第一轮“圈地运动”(1992-1993)

1992年刚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土地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主要是政府垄断行政调配。而且土地制度也存在漏洞,如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没有界定公共利益,导致政府任意把项目套上“公共利益需要”的由头肆意向农村集体组织征用土地,法律约束的缺失助长了第一轮“圈地运动”。

在1992年,全国掀起一股“开发区热”,全国各地大搞开发区建设。据建设部公布的资料,截至1993年3月,中国内地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镇城区用地面积总量还多出0.16万平方公里。

1994年中国推行财政分税体制改革,财政收益分配的格局再次变化,中央政府上收地方政府部分财权,地方政府仅保留几个固定财政收入的小税种,其他税种要与中央政府按比例分成。地方政府的优质财源被向上集中,但是与土地相关的税收和非税收入得以保留,这就使得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政府快速创收的最佳路径,激起了地方政府“借地生财”的冲动。

有一种说法认为土地财政是被分税制“逼”出来的,将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过错推卸到中央部门集中财权上,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狂热早在1992年就表露无遗。

第二轮“圈地运动”(1998-1999)

如果说分税制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地生财”,1998年开始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更让地方政府乐此不疲。1998年《土地管理法》针对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漏洞进行修正,把征地审批权力收归上级政府。但是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依附土地的商品房进一步放大了土地价值,房地产业兴起,政府对土地开发的热情高涨,为了规避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征地审批权上升到国务院层面,一些地方政府把征地范围化整为零,分批上报上级政府审批,绕过法律规定继续巧用各种名目圈地。

2000年以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强,行政划拨仍是最主要的供地方式。即使是有偿出让,市场中95%以上的土地也是以协议方式出让。直到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才开始真正执行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有偿出让率开始大幅提高。地方政府的供地方式逐渐从行政划拨转化为有偿出让,尽管是协议方式出让为主,有偿出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远比无偿划拨土地收益高得多,土地的价值渐渐显现。

土地财政应运而生

地方政府真正从“借地生财”到依赖土地财政的转折点是2002年。从趋势图上来看,2002年—2003年土地出让成交收入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并从此一路高歌猛进。从这一数据来看,说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转向土地财政是站不住脚的。分税制始于1994年,虽然1992年—1994年土地出让成交收入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的比例一度高企,形成了中国第一次房地产小高潮,但随着1993年海南楼市泡沫崩溃,房地产进入低谷,后来近10年该比例都不高。拉开土地财政序幕的是2002年,当时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圈地运动”。

第三轮“圈地运动”(2002-2003)

2002年以后,土地市场机制逐渐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格得到充分体现。一些地方政府不仅越来越依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其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诱惑下,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为名,大肆征用、圈占、开发农村土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2003年,全国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园区)6015个,规划面积3.51万平方公里,现已撤销2426个,整合294个。这仅仅是清理出的违法用地,可以说是第三次“圈地运动”的“冰山一角”。第三轮“圈地运动”的危害远超过前两次。

三轮“圈地运动”下来,耕地资源锐减。为保护中国耕地资源,中央出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出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耕地红线,是指能够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总量底线。国土资源部用卫星影像动态监察耕地,严惩违法占地。圈地运动算是平息下来,土地供应数量受到限制后,地价的革命又拉开序幕。

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使土地供应制度由划拨转向有偿使用,而2004年“8.31大限”则把“招拍挂”公开出让方式推广到土地市场,协议出让土地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土地出让中的腐败行为,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在2004年8月31日后,经营性土地全面实施“招拍挂”的公开出让土地方式,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8·31大限”被舆论认为是中国“土地新革命”和“阳光地政”,中国的土地出让方式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从行政划拨为主的供地方式,到协议有偿出让土地,再到完全公开市场化的“招拍挂”出让方式,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得到体现。土地使用权价格的日益上涨,带动土地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不断增长。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土地财政运营加速发展,地方政府对土地相关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的依赖渐渐加深直到欲罢不能。

土地财政治理艰难

中国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中国香港的土地批租制,这种制度安排类似把若干年的地租贴现一次性收取,能迅速聚集财富,使政府能有充实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但香港政府并没有陷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局面,根本原因并非是香港政府没有参与“分税制”而保留了财力,也不是香港的城市建设支出不大,而是香港政府把土地收益纳入基金管理,及时公开土地收支的相关信息,接受民主监督,杜绝了支出使用的随意性,打消了政府“借地生财”获取短期利益的强烈冲动。公开地方政府土地相关非税收入的支出明细和加强收支监管成为了舆论呼吁的治理方向。

针对饱受诟病的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和土地出让收入“小金库”等问题,中央政府相继出台措施加强监管,近年来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奈何地方政府已是泥足深陷,导致相关政策收效甚微。

早在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就提出预算外资金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和取消“小金库”,尽管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是实质上只是把收与支分开,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土地出让收入依然是地方财政预算外的“小金库”。

到2004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非税收入管理,明确把土地出让金收入划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范畴,隶属于非税收入。文件明确提出政府非税收入要分步纳入财政预算,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被点名要纳入财政预算,而土地出让金属于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可谓“逃过一劫”,仍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在地方国库中设立专账,专门核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情况,明确要清理地方政府“第二财政”的“小金库”。但是2008年,审计署公布对18个地区财政预算管理进行审计抽查的结果,抽查的10个省本级、23个市本级和41个县,2007年有848.26亿元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其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土地出让收入626.42亿元,占上述848.26亿元的73.9%,土地出让收入“体外循环”机制难以改变。

2009年,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出让收入要不折不扣地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土地出让收入要求及时足额征收,严格执行1 0个工作日划转地方国库的规定。

2010年财政部下发《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包括土地出让金在内的政府性基金进行全面预算监管,并纳入政府预决算,受本级人大监督。在政策一再重申下,土地出让金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才公之于众,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

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年终总结 篇3

一、市政府信息公开总体情况

20xx年市财政局通过局门户网站公开信息155条,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工作动态、应主动公开文件、财政预决算报告、财政公告及机关作风建设等内容;通过市网站公开信息12条,内容主要包括预决算报告、财政工作动态等;通过新闻媒体、报刊等公开信息4条,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送交政务公开办应主动公开的规范性文件9件;积极参加“朝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就《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和《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两个文件中涉及财政部分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新闻发布。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点推进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

按照省市对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的相关要求,市财政局印发了《转发关于推进市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xx年市本级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xx年市本级决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全市财政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内容、主体和时间等。通知要求政府预决算公开由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市直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市财政局将在门户网站公开政府预决算、市本级汇总“三公”经费预决算。市直各部门需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并保持长期公开状态。没有门户网站的部门在市网站公开本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截至目前,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情况如下:

1.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情况。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政府预决算信息已按上级要求均在本级网站上进行了公开。

2.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情况。市本级公开情况:20xx年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涉及的部门共为66家,其中,已经公开的部门64家,未公开的部门2家(市公安局、市纪检委);20xx年部门决算公开工作涉及的部门共为66家,其中,已经公开的部门65家,未公开的部门1家(市公安局)。各县(市)区公开情况:各县(市)区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做好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公开。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公布20xx年全市性及市本级部门和单位非税收入项目目录的通知》(朝财非〔20xx〕174号),并在局门户网站近期文件栏目进行了公示。

(三)积极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20xx年市财政局按照行政权力运行制度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清权确权、编制流程图和查找廉政风险点工作,确定行政权力168项,制作业务流程图182张,在局门户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20xx年市委市政府对简政放权和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市财政局按照要求开展了行政职权自查清理及简政放权等有关工作。截至目前,市财政局保留行政许可项目2项(代理记账机构批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核发),待确认非行政许可项目1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审批,省厅尚未下放);在20xx年行政权力事项基础上,确认下放非行政许可1项,取消其他权力23项,合并其他权力14项,内部职权调整其他权力3项,新增行政处罚15项,新增其他权力83项(含子项),另外取消收费项目1项。目前,市财政局(国资委)共有各项行政权力事项190项,其中行政许可2项,行政征收1项,行政确认3项,行政强制2项,行政处罚65项,其他权力117项,同时保留收费项目1项。以上行政权力事项待上级审核确认后,将对门户网站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行政职权目录做相应的修改,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社会监督。

(四)做好5.15政务公开日宣传工作

一是做好单位内部宣传。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开载体和平台,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主动公开的意识。在局门户网站首要位置了省长李希《深化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讲话及于言良市长《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建设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讲话,使全局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认真开展对外宣传。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编制了财政业务宣传单和业务指南,在市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服务大厅免费向群众发放,并接受现场咨询,方便群众了解财政业务及办理流程等相关信息;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是我局对外联系较多的业务工作之一,服务的对象多为普通群众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为了更好的方便群众办事,我局将会计培训、考试、办证等事项的办理流程、所需资料、办结时限等相关内容汇总整理,制作成宣传单在行政审批大厅对外窗口进行发放。据统计,共发放宣传单200余张,业务指南100余本,其他资料100余份。

(五)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一是做好网民互动。充分发挥局门户网站宣传主渠道作用,主动、及时发布新出台的财政政策与法规规章、新制定或修改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财政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财政资金支出主要用途、财政主要业务流程和办事程序等相关财政信息,增进公众对财政工作的全面了解。在门户网站公开了电子信箱,接受群众的咨询,同时认真做好市网站留言板、12345市长热线及民心网等留言板的回复工作,及时回应群众提出的问题,为公众提供顺畅的政民互动渠道。二是重要决策出台前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20xx年市财政局在建立健全机关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了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市财政局起草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市直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实行财务统管的意见》,《朝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三公”经费、差旅费管理办法等,部分制度办法在出台前,通过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征求意见、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充分征求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各项制度办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做好重要政策解读。5月28日在朝阳日报刊登了《规范内部控制 建立廉政机制--市财政局局长陈世英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答记者问》,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实施的背景、意义、内容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六)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

20xx年市财政局共收到依申请公开1件,经与市政务公开办请示沟通,在规定时间内出具了《非本机关政府信息告知书》,告知了申请人。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

市财政局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局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局内各科室、各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并设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

(二)创新载体。

不断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创新工作载体,逐步形成以局门户网站为主,以朝阳市财政局政务微博、局内LED电子显示屏及各窗口单位宣传栏等为辅的政务公开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当地主要媒体,适时发布相关财政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努力营造社会和群众了解财政、理解财政、支持财政的良好氛围。

(三)制度保障。

为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建设,20xx年市财政局制定了《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市财政局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制度》、《市财政局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市财政局政务公开管理制度》等制度办法,对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信息管理、网站建设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要求。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也是形同虚设。20xx年以来,市财政局切实抓好各项制度办法的落实工作,强化制度执行。目前,各项制度运行良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推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20xx年工作安排

市财政局年终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篇4

20__年,我局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__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具体对照《__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__年政务公开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闽政办〔20__〕83号)及《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__年政务公开工作主要任务责任分工的通知》(厦府办〔20__〕88号)有关内容,结合我局具体工作,及时主动公开相关财政信息。其中,我局对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市、区两级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预决算、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情况、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经营业绩考核有关情况、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监督检查情况等信息进行重点公开,切实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

一、推进“五公开”情况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知情权,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我局积极推进“五公开”。

一是在“__市财政局”官方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集中展示并公开我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二是在我局门户网站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前置审批事项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结果、收费目录清单情况。三是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决策事项,在决策前我局各相关处室会通过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征求意见”栏目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或者通过在网站上发布征求意见通知、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及时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我局在落实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主要表现为多载体,宽领域,重民生。多载体即我局不仅通过官方门户网站,也通过“__财政”微信公众号落实政务公开。同时,我局每年还印制大量的公共财政服务文本分发给社会公众。宽领域即我局政务公开所涉及的范围广,涵盖了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减税降费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运营监管信息公开、预决算公开、民生支出信息公开等等诸多方面。

重民生即我局政务公开工作以保障民生为重点,对财政工作所涉及的惠民、便民政策及资金信息进行主动公开。例如,在局门户网站开辟“两创示范”子网站,发布相关政策、申报通知及各地双创工作经验等,为小微双创企业提供交流、学习和互动平台。

二、开展政策解读和回应社会关切情况

在推进政务公开的过程中,我局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工作,切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是在官方网站上开设“公众参与”专栏,下设“处长访谈”栏目,定期邀请相关处室负责人开展政策解读工作。同时,我局门户网站还开设“政策解读”专栏。政策解读材料、解读方案与政策性文件一同报批,严格保证解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为确保政策解读的时效性,我局规定解读材料一般在文件公开后3个工作日内发布。截止目前,今年我局一共举办了八期“处长访谈”,分别由我局农业处、基本建设与债务处、资产处等处室负责人对公众所关心的政策性问题进行权威解读。

除了处室负责人,我局主要负责人也通过“在线访谈”等形式带头宣讲政策,我局陈向光副局长7月20日在__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解读《__市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我局林志成总会计师7月20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预算法》及预算管理改革专题宣讲。

我局叶茂伟副局长11月23日在__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解读《__市担保有限公司农业担保分公司实施细则》。我局还注重发挥主流媒体及新媒体作用开展解读政策,通过“__财政”微信公众号、现场咨询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和宣传财政民生、产业扶持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我局注重加强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回应制度机制建设,于2014年修订《内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实施方案》和《__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2013年印发《__市财政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妥善重大政务舆情事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上级转发的舆情处置单均按照要求进行合理、有效回应。

三、政务公开组织领导和考核监督情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工作要求,我局于2008年初成立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提高群众满意率,经研究,调整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局办公室,配备三名工作人员,并在办公地点设置了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

为推动政务公开的工作落实,我局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联络员制度,要求局机关各处室和局属事业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处室、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联系、沟通、协助局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开展工作,目前,我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务公开协调机制,且将政务公开纳入我局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占据一定分值比重,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效推进。

四、政务公开制度机制建设情况

为规范我局政务公开工作,提高财政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正当权益,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__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__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暂行规定》、《__市财政局政府公开信息送交暂行办法》和《__市财政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操作细则》等制度,并对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主动公开、申请受理、保密审查、信息送交等各个环节的程序予以明确和规范。同时,我局还建立了利益相关方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制度及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20__年1月至10月,我局共开展4次大规模民意征集活动。

我局结合财政工作实际,于2008年4月制定《__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__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试行)》和《__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说明(试行)》,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受理、投诉的渠道和程序,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并将政府信息分为组织机构、规范文件、预算决算等十大类。同时,在我局门户网站上设置“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布并及时更新以上政务信息。

在政务公开机制建设方面,为推动政务公开的工作落实,我局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联络员制度,要求局机关各处室和局属事业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处室、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联系、沟通、协助局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开展工作,使之成为我局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和联络员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层层推进、层层落实,逐步形成“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综合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监督监察”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五、政务服务开展情况

我局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向网上办理延伸,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业务、提供咨询,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行政确认等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网上终审。同时,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公开业务办理程序、标准、时限,在政务服务大厅公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办理时间、地点等信息。制作标准化办事规程并在财政局门户网站公布,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公开具体业务办理情况。我局努力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办事平台与部门业务系统融合,实现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预决算审核与部门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传输。我局在门户网站上设立政务公开专栏,分专题梳理汇总重大政策情况。开通“__财政”微信公众号,并定期更新微信平台内容,以确保政务公开情况得到落实。

六、政务公开平台渠道建设情况

我局主要的政务公开平台为“__市财政局”官方网站及“__财政”微信公众号。其中,我局门户网站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政策解读”专栏、“处长访谈”专栏等等栏目,定期向社会公开相关重要政策、文件及信息。我局微信公众号开设“热点栏目”板块,下设“通知公告”、“规范文件”两个子版块,与我局门户网站相连接,及时公开相关财政工作信息。

七、政务公开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信息公开

我局在门户网站开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专栏”,公开PPP相关政策及项目信息,范围涉及PPP项目试点建设、项目采购及具体实施情况。PPP具体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项目PPP实施方案,指定下属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实施机构,并指定有关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方出资代表。在采取公开招标等竞争性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时,在招标文件里已公开社会资本参与方式、回报机制、项目实施情况等。今年我市已实施的翔安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招标已按规范程序公开相关信息,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具体信息可在__市政府采购网查询到。近期拟实施的翔安南部新城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拟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及__市政府采购网公开发布。

(二)推进减税降费信息公开

1. 加大对支持小微企业、促进就业创业、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公开力度

一是在__市财政局门户网站、“__财政”微信公众号发布《__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二是通过__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处长访谈”栏目对小微扶持政策进行解读;三是在__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开辟“两创示范”子网站,发布相关政策、申报通知及各地双创工作经验等,为小微双创企业提供交流、学习和互动平台。四是国内首创“科创红包”政策,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五是编制“扶持政策汇集”在__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公布,在首页显著位置提供链接,公开税收优惠及减免相关政策。六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主动推送功能,通过“__财政”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产业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知晓度。

2. 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

一是按照中央和省部署,认真做好涉企收费清理及检查等专项工作,通过部门自查、牵头部门汇总核查等方式,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降成本、优环境”的部署,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编制并公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要求执行中收费项目发生变化的,各执收单位应及时函告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对目录清单进行更新。三是在__市财政局对外网站上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专栏,及时公开中央、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政策。

(三)推进国有企业运营监管信息公开

国有企业运营监管信息主要都在国资委公开,涉及我局的公开情况主要如下:一是配合预算处通过__市财政局网站公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和国资预决算情况。二是每月向财政部报送国有企业效益月报,由财政部资产管理司汇总在财政部官网中公开。三是通过__市财政局网站,发布国有资本管理的相关制度及通知。

(四)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

1.推进市、区两级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预决算公开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__]13号)、《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财预[20__]123号)等文件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切实做好财政预决算公开

我局于规定时间内在市政府网站、我局门户网站公开了经市人大审查批准的20__年市本级财政预算17张表格,内容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及本级政府转移支付安排情况;除涉密信息外,市本级支出预算全部细化公开至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基本支出公开到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按险种公开全市社保基金预算收支表;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

20__年__市本级财政决算经人大会批准通过后,我局同样于规定时间内参照预算公开的范围、体例和内容进行公开。区级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比照市级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口径进行,有关公开情况纳入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2)深入推进部门预决算公开

我局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工作,代拟了《中共__市委办公厅 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预决算批复后20日内公开部门预决算信息。其中:部门预决算支出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中的基本支出细化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据统计,除涉密部门外,我市八十余家市级预算单位已公开20__年部门预算、20__年部门决算信息。

(3)继续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公开

我局汇总并在门户网站公开了20__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三公”经费总额,以及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分项数额及年度间增减变化说明。“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为1.6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减少0.1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0.2亿元,公务接待费0.2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1.2亿元。从舆论反映看,市级“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工作总体比较平稳,整体效果和社会反响较好。

2. 推进区、街道(镇)级部门和单位重点公开民生支出情况

财政局综合治理年终的工作总结 篇5

XX年,尽管我县财政收支情况同比完成较好,做到了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支出,但与全县发展和改革的需求尚有差距。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脆弱,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财政增收压力增大。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还不够规范。

(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刚性增支和政策性减收愈加突出,比如政策性增资和增员增资保障经费支出将进一步加大。

(三)重点建设投入逐步增加。县级财力难以满足支出的需要。

(四)发展建设需求与县级自身财力保障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历史债务沉重,还款付息任务重压力较大,债务风险突出,融资能力降低。

(五)个别部门对深化财政改革有畏难情绪,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调动部门积极性。

三、XX年工作要点

XX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思路和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做好财政各项工作。

(一)巩固和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抓好增收工作

全力支持能源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充分发挥投资拉动对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力度,确保各项税收及时入库,加强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工作,继续完善收入目标责任制,及时落实收入任务,促进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深挖增收潜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大局,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整合农业投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大计生、卫生、体育、文化、广电、政法等部门经费保障,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支持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平安***建设进程。

(三)强化预算约束,努力做好节支工作

继续倡导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统筹安排好支出,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严格按编制和政策标准执行人员经费,严格控制会议经费和责任制奖励经费,严格按照车辆编制数预算和控制车辆经费,严格监管业务费、接待费和学习考察费用。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跟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大财政管理改革力度

以改革创新为主,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部门预算试点改革,建立和完善县级部门预算改革机制。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建设体系。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开展各项配套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五)继续争取上级支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我县的经济基础较为脆弱,财源比较单一,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仅靠自身的努力是无法摆脱财政困境的,必须加强向省市的汇报反映力度,争取省、市财政的关心支持。同时争取省、市对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教育、卫生、计生、农业、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支持。

(六)切实加大财政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重点加强对社会保障、国债、扶贫、支农、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的跟踪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性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建设性支出从项目立项、申报、资金拨付、建设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实行动态监管,对每项专项资金都明确落实问效责任。各财政所要加强资金管理,今后,县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的财务检查力度,切实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对所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每年将联系配合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个财政所进行全面审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财务行为。

(七)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

认真编制和执行政府采购预算,严格依法采购。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逐步形成流程规范、权责明确、效益良好、监管有力的管理体系。加大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和检查力度,未经批准或未经统一采购的一律不办理相关手续。

(八)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与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建立运转高效、作风务实、纪律严明、规范有序的财政运行机制,树立讲团结、讲奉献、讲友爱的和谐氛围。同时,要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根据工作能力,加大干部职工轮岗力度,对一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同志要进行培训和调整,对一些重要业务股室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

(九)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展现良好对外形象

根据省、市财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为更好地总结、交流财政部门在新时期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采取措施,加大财政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广泛宣传,为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财政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注重整合资源和力量,及时上报工作信息,准确反映工作动态,努力营造我县财政工作新局面。

让综合财政监管发挥实效 篇6

管理上的缺失

在对外投资管理中,一是对外投资账面未反映,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如某科研院所以专利技术出资方式与其他公司(自然人)成立了四家有限公司,其中三家公司合计1282万元的对外投资未在财务账上反映,占该所全部对外投资的80.28%,最早的一家公司已成立16个月。二是未尽责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能。对于对外投资后形成的股权管理,未及时派驻投资方代表、未及时掌握参股公司财务经营状况。如某科研院所未严格要求参股公司报送相关财务数据,未严格要求参股公司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导致无法及时掌握参股公司财务经营情况。

另外固定资产账实、账账、账卡不符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单位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沟通不畅,新增资产不入财务账、不纳入资产系统管理;或是对报废、调出的资产不及时核销、不进行账务处理;部分资产管理部门还存在未能坚持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卡片管理不够认真细致等问题,造成单位固定资产家底不清。部分单位资产处置程序不完善,处置收入未及时上缴财务;固定资产核算不当,存在未按固定资产实际购置成本入账、未及时确认固定资产、已竣工决算未批复的基建工程未及时估值入账等问题。如某事业单位两项基建工程分别于2006年2月和2009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其账面结算金额合计1264.78万元。决算书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后因故未得到批复,截至检查日,该单位一直未将上述资产估值入账,未入账资产占其现有固定资产总额的37.47%,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数据严重失真。

房产出租出借管理不到位。一是部分单位的房产出租管理不严格,存在未严格履行租赁合同、未履行公开招租程序、未缴交相关税费等问题。二是出租出借审批监管缺失。部分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未履行审批报备手续,个别单位化整为零,逃避监管。如某事业单位将房产租给某公司,实际租期5年,但为逃避关于一年以上的房产出租需由上级审批的规定,该事业单位与该公司每半年签订一次合同。三是出租收入管理不合规,存在坐支房租收入、房租收入未在账上反映、签订虚假合同,转移收入等问题,如某事业单位将房产租给某公司实际租金6.5万元/月。但双方签订虚假租赁合同,合同租金为3.5万元;另由该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与某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合同,规定某公司每月支付给下属企业物业管理费3万元。

制度不到位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热衷于对外投资,却忽视了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尤其是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重事前评估,轻事后管理”,在对外投资前,大部分基层预算单位都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科学论证、公开决策的基础上做好资产评估和履行主管部门的审核审批手续,但对外投资后形成的股权则疏于管理和反映。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部分财务人员有关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会计核算不严谨;个别单位管理意识淡薄,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在实处,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及时,人员更换不清点、不交接,资产使用人、责任人不明确。

上级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与下级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有的基层单位属于四级甚至五级以下预算单位,其下面还有诸多非独立核算单位或者下属企业,单位层级多,监管力度逐级消减。而目前主管部门组织的内审大多只注重财务审计,资产专项审计寥寥。另一方面是资产使用人的权责不清。部分单位将国有资产视作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只追求部门一己之利。或者认为资产是国家的,资产收益跟个人没关系,从而放松资产管理甚至“康公家之慨,谋个人之利”。

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资产在购置时就直接列支出,在账务处理上不计提折旧,缺乏后续的会计核算和绩效考核,报废时也只是简单会计处理。这就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忽视资产的后续管理,也造成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从考核。

综合财政监管

所谓综合财政监管是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预算、资产、财务及其他财政管理事项的全面监管,资产监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综合财政监管工作中强化基层预算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规范、保值增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施动态监管,确保资产安全。专员办应结合综合财政监管的要求,对基层预算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监管。全面掌握基层预算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情况,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重点关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处置情况,保障国有资产及其收益安全;定期组织对基层预算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专项检查,为完善管理提出专业建议;强化资产管理的公众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欢迎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和建议,全面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健全内控制度,确保操作规范。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契机,督促基层预算单位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资产方面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等。专员办应结合综合财政监管工作,加强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一方面检查基层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督促基层预算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加强信息化,确保运转高效。一是加快财政部综合财政监管操作系统的研发步伐,丰富资产监管模块的功能与应用。综合财政监管的资产监管强调要对基层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监控,就必然要求监管操作系统开发时,在资产监管模块要充分考虑数据导入、数据共享、实时监控、数据分析、问题预警、综合利用等各种功能。二是鼓励基层预算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系统,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四)推行绩效评价,确保资产绩效。建议由部里在综合财政监管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基层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授权专员办重点对基层预算单位的资产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在综合财政监管系统操作平台上增加绩效管理模块,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基层预算单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资产利用、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通过绩效辅导及监控、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结果运用等,达到提升基层预算单位管理水平目的。

财政所年终工作总结 篇7

今年以来,依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布置和部署,我们财政局系统深化展开了“三提”活动,即“提振ròutǐ、提升形象、进步执行力”。在局指导、所指导的精心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党中央、省市相关材料和政策,学习了周jú长在全局集训会关于“三提”活动的讲话ròutǐ,并依照jú长所提的根本目的请求,在实践中认真体会,把握关键点,着力提升形象、进步执行力,瞄准一流规范,虚心学习思考,努力把学习活动成果真正转化为详细工作实绩。

半年来,我恪守劳动纪律,按时缺勤,出满勤,有效应用工作时间,据守岗位,需求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了各项工作能按时完成。另外,经过近两个月的脱产学习,我的职业操守有了质的蜕变,爱岗敬业认识加强了,义务感和事业心变得Ji烈了,工作更用心了,总能认真担任地看待每一项工作,并努力去做、尽力去做好。

二、努力搞好村务管理,当好“管账婆”。

我的工作岗位是乡村双代管会计,分管的村账由九个村增加至十三个村。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的目的,发扬开辟创新ròutǐ,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半年来的各项任务:

1、与各个村做好x年度的财务报帐,为迎接省的税改验收把好关。当新年的鞭炮声还没完毕时,我们全部员工就投入到新的工作日/程中,为迎接省税改验收,我们各就各位,加班加点,对所辖各村的财务收支停止催促报账,对每笔收支认真审核,关于各项专项建立资金如通村公路,村部建立等做到专项专用,对不正轨的发票坚决不予授理,认真执行有关财务政策,收支合理标准化。经过一个月的鼎力奋战,我们全面天文顺了各村x年度的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状况,经过省级的验收。

2。不遗余力做好三资清算。五月份,依照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对全镇各村的资金、资源、资产停止了全面清算,对一切农户的债权债务从发作时间、性质,用处停止全面统计,这项工作繁琐而复杂,工作量大,仍在停止中,固然我被抽去脱产学习,但我仍应用休息时间回所打理填写各种材料,保证所在各村的工作进度。

三、刻苦学习,担得起重担。

财政所是镇党委、镇政府的后勤部,义务大、担子重,经常是大众看高一格,指导厚爱一分。因而,要胜任本职工作,就必需刻苦学习,加强身手。一是端正学习态度,不时增强政治学习,增强理论涵养,升华思想境地,武装头脑,为实践工作带给理/论支持。二是用心参与局内、所里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努力学习财政业务的学问、技艺以及关于财政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学用分离、学致使用,进步本身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使本人成为“多面手”,成为一个工作上有本领的干部,对指导交办的任务不只担得起,而且跑的快,做的好。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固然获得了必须的进步和成果,仍有很多缺乏:

一是有时工作的质量和规范与指导的请求还有必须差距。二工作主动性不强,有时工作没打提早仗,上报状况不够及时。

2020年财政系统年终工作总结 篇8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局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扣积极财政政策落实落地,战疫情、强保障、促发展,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财政新的贡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聚焦政治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一是突出政治建设,树牢政治根基。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政治任务,提升理论学习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理论武装工作。二是深入推进警示教育,紧绷纪律之弦。组织X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X次集中学习,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深入学xxx省纪委有关案件的通报。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四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换届选举。组织召开机关党委换届选举和机关纪委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机关委员会,成立了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了新一届机关党委委员和第一届机关纪委委员。五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疫情防控期间,XX局局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身体立行,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疫情防控以来,XX局局共组建X余名党员志愿者储备队伍,选派X人次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局属X个支部共X人次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疫情防控工作。

(二)聚焦疫情防控,全面落实财政职能作用

一是统筹保障防控经费。

市本级财政共拨付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专项经费X万元,安排工作性经费X万元。二是建立资金支付“绿色通道”。成立XX局局春节期间疫情防控经费支付保障小组,加强与人民银行、国库代理银行协同配合,对中央、省、市县疫情防控资金即到即办,确保疫情防控资金第一时间支付到位。三是建立采购“绿色通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物资采购“绿色通道”相关要求,确保防控物资及时到位。截至目前,我市通过绿色通道采购负压救护车、防护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共计X万元。四是配合部门落实政策。积极与市卫健委会商制定方案,及时分配下达中央、省疫情防控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已拨付各县市区及市卫健委中央、省疫情补助经费X万元。配合人社、卫健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临时性工作补助和一次性慰问补助X万元。五是加强市县财政联系。牢固树立财政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对县市区财政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时传达省、市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和工作部署,督促县市区财政做好本级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和各项政策落实工作。

(三)聚焦收入目标,不断加强收支管理

今年以来,受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叠加影响,我XX局收入呈低位运行态势。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XX局局积极主动作为,加强财税协同,采取强化收入调度、加强包保服务、全面堵漏挖潜、严格督查考核等各项措施促增收、保增长,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我XX局收入累计降幅逐步收窄。我XX局收入完成X亿元,同比下降X%,较去年同期,累计降幅(-X%)收窄X个百分点,较X月份累计降幅(-X%)收窄X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X位,收入增幅居全省第X位,增幅较一季度提升三个位次。受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短期内我XX局收入仍将低位运行,但累计降幅将逐月收窄。

(四)聚焦“三保”任务,全面落实“六保”工作

面对财政减收影响,按照“保主、保重、保基”的原则,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统筹盘活存量等方式,集中财力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求。一是建立县级“三保”动态监控反馈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约谈机制,切实压实县级“三保”保障责任。二是强化县级“三保”预算管理,预算安排时打满打足、不留缺口(X年我市县级“三保”支出预算安排X亿元,超支出需求X亿元);强化县级支出预算审查,市级对县级“三保”支出预算审查实现全覆盖;预算执行中“三保”支出优先保障,切实兜牢“三保”底线。三是强化县级“三保”库款监测,密切关注县市区库款规模和保障水平,对过低的地区及时提示预警,协调加大库款调度规模。制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工作方案,着力提升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与职能部门工作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工作。

(五)聚焦重点任务,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1.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一是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等问题整改。根据牵头整改的X项问题,细化X项具体整改任务,采取“周统计、月分析”方式调度日常整改工作。X月中旬和X月上旬,XX局局分别对县市区财政局牵头的X项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导和验收评估。目前,X项牵头问题、X项配合问题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二是持续加大财政脱贫攻坚投入。X年全市安排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亿元,其中:中央资金X亿元、省级资金X亿元、市级资金X亿元、县级资金X亿元,较上年投入X亿元增长X%。计划统筹整合资金X亿元,已整合X亿元,计划整合资金数较上年X亿元增加X亿元。三是提升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截至X月底,X年全市资产收益扶贫投资规模达X亿元,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贫困村X个,村均增收X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人,人均增收X元。

2.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生命线。严格规范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截至X年X月,我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并对外公布的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落地项目投资额X亿元,落地率X%。国家示范项目X个,投资额

X亿元。并及时办理了颍州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PPP等X个变更、入库及退库等项目。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导向,统筹安排X万元对全市符合条件的X家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进行奖补,3.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第一要务。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债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全市债务余额低于债务限额,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与此同时,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债务资金,X年,我市已有X批次非标专项债纳入省财政厅项目库管理(含X年项目),涉及机场、铁路、医疗卫生、教育、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共计X个项目,总投资X亿元,已发行非标专项债券资金X亿元,其中,X年发行债券资金X亿元,X年发行债券资金X亿元。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编制第三批非标专项债入库材料。

(六)聚焦复工就业,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结合市委市政府“优良作风建设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定X项政策,加大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力争将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一是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围绕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X-X月份全市新增减税降费X亿元。二是及时办理产业奖补资金兑付。建立政策奖补指标办理“绿色通道”,及时办理奖补资金指标手续,支持转型升级发展。截至目前,市级共兑付工业、农业、服务业、创新创业及人才发展奖补资金X亿元,正在公示的还有X亿元。三是组织审核,积极争取贴息资金。全市共X家企业申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资金贴息,贷款金额X亿元,申请贴息资金X万元。四是加强续贷过桥资金管理。截至X月底,我市续贷过桥资金投入X亿元,共为X家企业累计提供周转贷款金额X亿元,资金周转率X,自开展使用续贷“过桥”资金以来,我市共为X家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累计周转贷款金额X亿元。五是积极组织直接融资及科创板省级财政奖励资金申报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功能,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引导我市企业申报省级直接融资财政奖励资金。截至X月底,共获得直接融资省级奖励资金X万元。六是加大就业创业资金支出力度。X统筹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X万元。截止X月底,已拨付市人社局就业创业专项资金X万元。七是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会同市人社局出台X年“接您回家”系列活动方案,保障“接您回家”系列活动经费X万元。

(七)聚焦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与去年相比,今年民生工程新增X项,完善X项,调整和退出X项,继续实施X项,仍然实施X项民生工程。X年,经县市区、市直部门测算,我市民生工程财政投入预计为X亿元。X-X月份,全市各级财政共到位民生工程资金X亿元,占计划投入X亿元的X%。其中:中央资金X亿元,省级资金X亿元,市县资金到位X亿元。全市累计拨付资金X亿元,已拨付资金占到位资金的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受疫情停产停工影响,我市税收收入减收明显,尤其春节前后是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消费旺季,由此带来的减收是不可逆的。加之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占比相对较高(X%,比X、X等市高出近X个百分点),所以减收影响与其他地市相比更加明显。疫情期间的减税降费政策带来新增减收。从往收入情况看,一季度我XX局收入规模约占全年的X%以上,今年一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目标的X%,低于往年X个百分点以上。二是支出保障能力减弱。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明显,地方可用财力大幅下降,支出保障压力逐步增大。从全市看,各县市区也面临同样的压力,个别县区形势可能更为严峻,部分县区库款低于警戒线,市直和部分县区接近警戒线。

三、2021年工作打算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党中央“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的第一个百年之期,是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可以说是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2021年,全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必胜信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以出色工作成绩向党的100岁生日献礼。

一是强化收入调度。

依托全市网格化、全覆盖的收入分析财税库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判收入形势,依托客观实际,做好科学精准预测,合理制定收入计划,依法依规科学调度,确保财政收入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预期。

二是加强包保服务。

建立包保联系机制,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建立重点税源包保机制,XX局局建立班子成员“一对一”包保联系县市区工作机制,税务部门建立纳税服务包保机制,支持企业加快生产,及早达产达效,夯实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基础。

三是全面堵漏挖潜。

协调配合税务部门,深入开展税源摸底排查、及时掌握税源变化;强化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税收管控,加大房地产及土地出让市场服务保障;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涉税案件(尤其是X涉税案件)办理,力争税款及罚没收入及时入库。强化非税收入征管,深入开展非税收入征收单位银行账户专项检查;对年初预算确定的非税收入任务,倒排时间节点、量化责任,确保非税及时实现。

财政局综合治理年终的工作总结 篇9

审计署最新公布称2012年末全国地方债务余额10.88万亿元,截至2012年底,债务余额与GDP的比率为36.7%。地方债局部风险较大。

中央政府已在不同场合表示要严控债务风险。特别是,中央组织部于近期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并提出,考核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等问题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而刚刚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地方债急剧增长背后所累积的金融和财政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颗“毒瘤”。

化解这样一个规模庞大、错综复杂的地方债务问题,同时又要满足地方政府持续的融资需求并非易事。对此,专家们在受访时均指出,如何科学有效地化解巨大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合理控制未来的政府负债形式与规模,使地方政府财政状况逐步恢复正常状态,是影响未来5~10年我国财政与金融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地方债风险扩大与公共经济需求左右为难

目前审计署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范围,除了融资平台债务,还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转贷、外债转贷、农业综合开发借款、其他财政转贷债务中确定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粮食企业和供销企业政策性挂账。

2011年审计署公告显示,各地共有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而央行2011年6月1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

由此可见,审计署审计范围包括的融资平台,比央行统计数少了3000多家,直接缩小了债务审计的范围。

尽管如此,目前,地方政府在直接债务上主要的融资方式,除了国债,还是利用土地抵押开展的银行贷款。土地财政成为当前地方财政中最核心的内容。政府的还债来源几乎全部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到目前已进入集中还贷期。

对此,一些省份的财政预算报告已经显露出担忧。如浙江省财政预算报告称,“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一些市县财政资金调度的压力较大”;而湖南省预算草案则直接指出,“偿债压力很大,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行存在隐患,财政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上万家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来源。过去数年间,地方政府设立融资平台企业的行为逐渐无序化,既不讲求科学的治理结构,也不遵循市场化的经营规则,把土地资源当做‘护身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孔志峰向《小康》记者指出,这样最终的结果,是这种企业化的债务风险,最终成为财政的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

孔志峰联合多位专家于2013年发布的《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投融资平台的概念本身即违反市场规律,因为设立平台的唯一目标就是融资,根本不顾及财政承受能力、项目投资效益、企业经营风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被不断推高的土地价格所掩盖,目前已经到了快盖不住的程度。

在近些年不断被曝光的案例中,有的平台企业为了达到向银行融资的目的,不惜采用将土地“一女多嫁”甚至做假账的手段;而部分银行在强大的利益吸引与内部效益考核面前,扮演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角色。“这种情况已经使部分地方债务直接演变成了未来的金融风险。”孔志峰指出。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19号文件,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了清理整顿。银监会、证监会等也发文收缩地方融资平台企业银行贷款规模。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一方面,如果彻底卡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不仅将导致一批在建的项目停工,影响地方公共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使地方的债务风险直接转化为真正的债务危机。

此外,地方发展公共经济的需求,仍然需要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作用,提供融资功能。因此,在严格执行19号文件的同时,地方投融资平台一方面积极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真正的公共治理结构和企业化管理机制。同时政府在缩减银行贷款渠道的同时,采取了信托、债券、银行业内部影子银行等直接债务的方式,以及通过向子公司提供担保等隐性债务的方式,继续履行着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功能。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长期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孔志峰指出,其实这样反而加大了地方政府负债的资金成本,虽然可以在时间上短暂延缓资金链崩盘的危险,但却使整个不良债务规模變得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危及整个国家财政的稳定。

财政资金的金融化管理

在参与《报告》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均认为,公共经济的发展将是升级转型的基础。因此,尽管已经存在着占全国GDP总额已达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务,但未来地方债务仍将受公共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根除的地方政府无限制负债投资的惯性思维影响,而呈现更为快速增长的态势。

“要确保新时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发展公共经济。”在中国财政学会公司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超英看来,在目前政府的财力结构下,发展公共经济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债务。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债务或者不允许地方政府增加债务规模,既不现实,也很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政府投融资模式,来取代现有的制度,从而在彻底化解地方债务的同时,确保公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共经济为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政府投融资体系形成以来,一直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从目前对地方债务管理的改革思路,以及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中不难发现,对地方债的管理,仍然还是要采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上的财政工具。

“从几十年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不可能消除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兜底的情况下,仅仅采取财政工具,是很难化解这一问题的。”孔志峰向记者解释道,我们认为,必须“跳出财政看财政”,换一个角度,来寻找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方法。

记者查阅发现,在英语中,财政与金融都是被称作“finance”。而《报告》中就认为,从债务的角度讲,无论是财政性资金,还是银行资金;无论是政府债务,还是银行债务、企业债务,其最终的表现形式,都是资金的运行过程。因此,尽管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在性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在表现方式上,却都是一种资金的运用。

当然,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财政作为每个国家自有资金量最大的经济主体,运用金融对资金的管理模式来管好财政资金,才能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在宏观金融运行中的正面作用。

同时,通过在资金层面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现行管理体制中的很多问题。

《报告》中还专门指出,财政资金的金融化管理,是指运用金融机构管理资金的方式方法,来提升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这些金融方式的应用,不仅不会混淆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的性质差异,而且,通过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可以形成良好的财政金融互动机制,用金融的思维来管理、运用财政资金,从而建立金融化财政管理体系,真正提高财政管理资金的能力,从而达到财政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目标。

探索产业基金加金融租赁模式

如何从最容易市场化的领域入手,形成成熟模式,再逐步推广,无疑是最简单快捷有效的改革路径。

《报告》运用“产业基金+金融租赁”模式改造现有的财政投融资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模式,来化解地方政府现有的债务问题,并用上述模式替代地方政府借债,来解决未来发展中公共经济投资问题。

“我们按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研究形成了以产业基金加金融租赁为主要金融工具,来替代现有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形成金融化的财政管理体制,化解现有的和未来的政府负债问题的一整套方案。”孔志峰解释道。

首先要明确政府投融资的范围。如果从财政资金的金融化属性来讲,只要能带来资金增值、并不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领域,都应该归属为政府投融资领域。

例如,目前我国的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基本上都属于“行政用地”,属于政府公共资产。即使有多余的用房出租,也属于非转经,要上交财政。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办公大楼和一些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越来越豪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管理中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影响了财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党群关系。

在现有体制下,要解决楼堂馆所的建设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行政手段搞几不准,同时,在预算资金上不予安排。但在目前公共部门(政府、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资金来源多渠道、各类部门“混合经济”(政府与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混岗、混合办公)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专家们认为,要化解这一问题,还得从财政的资金属性入手。

对此,孔志峰指出,在政府投融资创新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大楼,将视同一般的写字楼,进行绩效化管理。除了必须体现政府形象的“政府大楼”外,其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办公大楼,均按照商务化办公楼的价值,进行价值评估,并将这些办公大楼的性质从“政府用地”、“政府用房”转化为“商业用地”、“商业用房”。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的资产管理部门(一般归市政府的机关服务中心)按照市场化的价格,向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收取租金。再通过预算的再分配,按照“三定方案”确定的编制和配房标准,分配办公用房租金指标。

通过这样的办法,在不增加财政支出压力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办公楼超标和人员超编的问题:假设某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办公楼达到了五星级的标准,且人员超编100人,而财政则仅仅按三星级的标准,下达租房指标,那么,该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将原办公楼整体出租的办法,改住到三星级,甚至三星标准以下的办公楼,用现有人员的办公楼租金,解决超编人员的办公用房问题。

此外可以将基金管理公司替代投融资平台成为政府投融资主体。

“以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体开展政府投融资活动,已经证明有着巨大的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把这些政府投融资主体真正的企业化,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目前存在的矛盾。”《报告》参与人之一,成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李彬对《小康》记者表示。

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中最大的举债,就是土地储备融资。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土地储备基金”,以土地储备后的增值為还款来源,通过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行,来筹集土地储备资金,并用基金投资的方式,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利用土地。如果说,用基金管理公司替代现有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金融化的管理方式,解决政府建设公共经济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为公共经济的市场化、公司化运行奠定制度基础,那么,引入金融租赁公司,则是在政府投资公共经济领域中,强化其投资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在基金管理公司为政府投融资平台、盘活地方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的基础上,金融租赁公司作为物权的管理者、盘活地方政府的财政性资产,通过上述两个平台的有机组合,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投融资创新模式的操作平台。

此外,由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替代原来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使政府投融资平台改制为真正的企业,成为承担公共经济运行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

上一篇:作文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下一篇:玩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