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共8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篇1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当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我们这个美丽国家将来的建设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制约的,人的许多心身疾患都是与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绪、行为有关,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会使人发生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幼儿的身心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而且还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并影响到人类的素质。所以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

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 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二)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三)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幼儿生活的其他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幼儿生活的其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自然环境带有程度不等的社会性,是人化的自然。实际上幼儿出生在世,其周围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除了上述家庭环境和托幼机构环境外,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还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以及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水平显然较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五)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四、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能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1、融入各项活动之中

融入各项活动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在领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幼儿的时间是在各项活动中度过的,其心理状况、心理品质都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表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能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情况,而且有助于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各项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载体。

首先,心理健康的目标和任务要纳入各项活动的目标体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活动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寻求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恒久的东西,即幼儿学习的持久兴趣、热情,特别是要重视幼儿情绪、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把它们纳入各项活动目标。活动的重心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关注幼儿喜欢并乐于参与各项活动。如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种子”,用猜种子、找种子、说种子、制作种子标本等形式,可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态度。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项活动的全过程中。在设计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任务,体验成功。在安排活动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满足幼儿各自的心理需要,愉悦其身心。在开展活动时,为幼儿创设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进行操作体验,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幼儿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评价活动时,以激励幼儿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做的努力,关注幼儿的进步,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幼儿主体性活动的方式,丰富幼儿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和维护其心理健康。专门的教育活动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独立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因而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新颖化,多采取情境表演、故事、游戏、讲授、行为训练等不同的形式方法。例如,为了让幼儿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中班开展“有趣的表情”、“我生气”、“我高兴”、“他怎么了”等内容的情绪认知系列活动,幼儿通过看图、讨论、表演、交流、猜想等方式,了解情绪的不同表现和作用,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使自己保持愉快的情绪。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树立自信”、“战胜困难”、“友好交往”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家庭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隐形教育,能对幼儿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通过家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

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已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四)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

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机构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托幼机构环境创设必须给幼儿轻松、愉快的感受。教师应尽可能的关爱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为: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良好等。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儿童成长过程显现出来的幼稚心态和偏移行为误归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3、以社区为依托,实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小的社会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各社区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对幼儿发展计划。如:以“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家庭教育铺导站”、“家长学校”;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等。利用社区的力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构建面向21世纪的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在社会急剧变革、文明加速发展的现代,幼儿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全的幼儿,谁便拥有未来。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幼儿关注的力度,建立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从儿童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人际互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策划,以便使幼儿从小形成合理的心理结构,获得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心理背景和素质条件。这对于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必要的。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还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一致,当然也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徐德荣,徐晓虹,邵静芬.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互动40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篇2

一、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和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经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所至。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二、运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善于交往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儿童相交往的机会,他们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游戏活动改变了这一现象。游戏活动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在活动中他们互相给对方搭建着”脚手架”,他们互相模仿着、比试着、商量着、冲突着,在这种模仿、比较、冲突和合作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与日俱增。如:对任性、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创设趣味性强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活动,提供相关的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参与,从而改善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机。

三、捕捉幼儿闪光点,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幼儿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当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就会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因此他们大多有在同伴及教师面前表现的心理趋向。如当明吉认真上课时,我便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当王弈欺负其他幼儿时,我不急于责骂他,而是常笑着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想打人,因为打人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会很快改正,到时你就是一个好孩子,老师会分给你红花的,对不对?”一旦王弈表现好,我都会及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兑现诺言分给他红花。

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服;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有时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由于季节的变化,我们也适度增强了户外体育运动量,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也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良好个性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3.真诚地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籍,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配有《家园练习册》,在家园双方互相反馈孩子“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家、幼儿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5.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不断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在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6.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让家长们运用自如。它方便了家长的时间,减少了家长的负担,满足了家长的心愿。使电话联系成为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篇3

一、制定周详的计划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用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等方式训练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例如: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日常生活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发展。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

在身体发展方面: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使幼儿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了做模仿操等。由于我班是小班,多数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幼儿不会系纽扣,还有的幼儿串珠、撕纸等不够灵活自如等。本学期我们也将多制定些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让幼儿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幼儿增强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疾病能力。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服,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这些都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由于季节的变化,我们也增强了户外体育运动量,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也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从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篇4

幼儿绘画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是成人了解孩子心理的窗口。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裁体,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他将我们带入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幼儿画面的内容可以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时常关注幼儿心理变化才能培养出幼儿健康的心理,所以,通过幼儿在画面中的表达观察幼儿心理发展状态也是老师应该注意和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幼儿绘画与幼儿心理

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时期的每个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绘画出不同的画面,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画面去纠正幼儿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利用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所以绘画和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绘画心理解读的学术理论是引自日本末永苍生老师的色彩心理学,该项目的创始人末永苍生先生把四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最终这项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以瑞士荣格研究所为首,开始被国际关注。

绘画心理,是通过孩子的绘画作品,结合孩子选择的画材、颜色、象征物、涂抹方式、涂抹位置、空间构成来解读孩子的心理状况、兴趣和特长。这是一种比较专业化的研究,但是也是成人对幼儿心理发展在绘画中的一种解读和对孩子心理的基本了解。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绘画基本特点以及对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心理的表达。

二、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幼儿绘画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2--4岁):突出特点:幼儿没有明确我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画出的线条轻淡、杂乱、不成形。

(二)、形象期(图式前期)(4--7岁):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目的、意识地进行绘画,画的形象也基本成形。同时,对于物体形象和颜色的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处理也开始有明显发展。

三、幼儿绘画心理解读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他们不像成人那样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这时,孩子们情感的困扰就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赋予可见的形式。儿童的情感没有秩序,他们的欲求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情感和欲求会因为各种原因变得很极端,或是反复被压抑,潜藏在意识的最深处,一旦超出承受范围,心理就会产生问题。绘画对于儿童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画法、构图、象征物、色彩和画材的选择等都是有含义的,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解读会更加确定孩子的心理活动,能了解到何时能培养某种潜能,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为幼儿与父母间的沟通和相互交流又开辟了一条道路。

《儿童绘画心理学》中研究结论以及教师研究表明,儿童绘画、构图及其色彩的运用的不同,会出现以下几种基本情况:

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画面生气勃勃、幽默、自然、富于感情,形象高大,线条生动,色彩浓艳。可以说,画中人就是他们自己。

有中度自尊心的孩子,画面有些拘谨,形象不大方,重修饰,不自然。

有低度自尊心的孩子画画呆板,形象拘束渺小,缺乏想象力。

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用色习惯和构图特点,往往能够映射出幼儿的心态特征。例如:有的幼儿喜欢用冷色调,黑色、灰色充斥整个画面;有的幼儿用色很单一,不会换色;这些用色特点通常反映出幼儿的情绪情感波动较大或比较喜欢沉默、独处。还有的幼儿把人画得很小放在一个角落,有的小班小朋友涂色居然能一点都不涂到线外,这类画面往往表现出幼儿的胆小、拘束与不自信。

经过研究,在孩子画形上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多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但缺乏耐性,容易急躁、发脾气,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喜欢画圆形的孩子:凡事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善于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他们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很丰富的想象力。喜欢画折线的孩子:分析能力比较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但容易陷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之中,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让父母难以捉摸。

这些都是成人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来解读和归类的一些最基本的幼儿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仅为其中的几点基本点,要了解更重要的我们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引导,走出不良心理,走向阳光生活。

四、从绘画教学引导幼儿心理发展

(1)用鼓励的眼神欣赏孩子的画,培养其自信。

儿童天生就喜欢绘画,色彩能为他们带来情绪的安定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爱画画是因为没有美术天分,其实不然,由于家长和老师干涉、批评和相对评价过多,孩子不喜欢画画那是必然结果。绘画行为实质上是反映儿童认知的过程,如果我对孩子的作品多给予肯定和赞美,孩子的天生创造力就能够发挥到极致。

有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会听到他们说“我不会画”“我画不好”“你帮我画吧”这样的语言,这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给予的压制和干涉过多造成的,使孩子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起初画得不一定很像,但是非常自信,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美。所以成人的评价态度很重要,每一个眼神,每一句鼓励,都会使孩子的心灵更加阳光,信心更加十足。

(2)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经历两种时期:情绪性发育时期和知识性发育时期。只有得到了情绪的发散,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静不下来的原因。当儿童处于情绪性发育时,以发散为主,他们的画很少有计划性,随意挥毫,不考虑别人是否能看懂,画面是否美观,全凭自己的想象。当儿童处于知性发育的阶段时,精力非常集中,能够描绘出有形态的较细致的图画,还能创作出精细的手工作品,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当儿童处于情绪性发育时,起初没有大小比例、透视构图。渐渐的,通过自由绘画表现的心灵成长,“近实远虚、近大远小”这种美术概念,通过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必定会领会的,绘画技巧也会随之提高。教师将目标锁定在促进幼儿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价值观上。树立以想象力的发展为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的绘画技巧了解和引导幼儿心理发展。

(3)用色彩带动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

作为绘画指导,教师应当很好的了解不同颜色所传递的情感。如:橙色:令人激奋的色彩,具有轻快、热烈、温馨感,喜欢橙色的孩子乐观向上,画面传递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紫色女孩比较喜欢,给人神秘、压抑感,喜欢紫色的孩子内心世界较丰富。黑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肃穆、寂静、悲哀感。当孩子情绪被恐惧和压抑所笼罩,则黑色使用率明显增加。

在教学中,针对孩子喜欢的色彩的不同,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色彩,在请幼儿放松心情,引导幼儿观看画面或感受故事等等,让孩子释放心灵中不好的感觉,寻找原始的快乐与阳光,再去引导孩子用最美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心理。

总之,绘画教学将不再是单纯的绘画教学,它将是成人与幼儿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我们要正确解读孩子的绘画,关注和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 从幼儿园绘画教学关注幼儿心理发展》

乌市十三中幼儿园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5

汨罗市长乐中学 何 洁

摘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工作

正文:我以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因为我连自己的尊严都保护不了。我觉得自己四周都是魔鬼,在家里常常被妈妈打,加上这种压力,头脑里便产生了一种想死的念头。

经举报,吴X同学在回家路上偷偷吸烟,教育后,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每当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然而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

刚开学一个月,有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也能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上课不认真,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但面对处于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青春发育时期。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表现,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及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 都隐藏在心灵深处,由此诱发了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

一、学生的逆反心理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

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合理疏导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网瘾青少年”便是范例。

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03后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加之留守的缘故,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心中的纠结没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严重的可能精神崩溃。

三、现行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阳光招生”的进一步实施所带来的激烈升学竞争,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2 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对学生实施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怀柔”政策,然而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有时好象泥牛入海一样毫无作用。我一直在考虑: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除了批评教育、请家长协助教育,我们老师还能做些什么?

自第三次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19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任务、实施途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等提出了要求。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起来呢?。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教师。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因此,心理辅导首先从教师开始。

二、学生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三、进一步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例如:营造宽松的氛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开展公平的竞争等。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施工”中,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这就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育人的长期功效在点滴的培养中收到成效。

幼儿园小班家长关注的五个问题 篇6

上幼儿园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孩子在幼儿园一待就是一天,没有了家人的呵护,孩子能适应吗?很多家长反映,他们最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发生意外、受到欺负,他们想知道幼儿园到底有没有安全隐患,孩子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作为家长,他们能做些什么。为此,我选了几个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一:憋尿。

在幼儿园一般都有固定的时间集体入厕,不过,幼儿园三个老师至少看几十个孩子,不同的孩子又有不同的生活特征,照顾不周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平时要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幼儿园的状况;接送孩子的时候多问问老师,孩子在园里有没有什么“异常”,告诉老师孩子的一些特殊生活习惯。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鲁杰说,孩子之所以憋尿,是因为他们把上厕所和受批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消除孩子对上厕所的恐惧,对上厕所的问题进行正面强化。

问题二:尿湿裤子。

小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尿裤子的情况。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孩子学会说“我要小便”,“我要拉臭臭”;告诉孩子如果老师工作忙,没听见,要拉着老师的衣角,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孩子总是尿湿裤子的话,家长要提前告诉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要准备一套干净衣裤给孩子备用。

问题三:吃饭慢、吃不饱。

幼儿园有一定的进餐时间,一般为半个小时左右,直到孩子吃饱。不过,需要提醒家长,进餐习惯要从小培养,家长要要求孩子定时定量进餐;平时少让孩子吃零食,别让他们边吃边玩。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放学回家急着找东西吃,认为是孩子中午在幼儿园没吃饱,其实不然,因为幼儿园的午餐时间相对较早,因此距离回家的时间就长一些,孩子们活动量大,消化快,所以很多时候是在午餐时间吃饱了,等到放学时就会感到饿,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有类似的亲身体验吧!换个角度考虑,如果间隔那么长时间孩子没感觉饥饿的话,那也是很不正常的表现,孩子能吃上饭,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四:不爱午睡。

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要求小朋友午睡1—2个小时。因为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每天需要十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仅仅靠夜间的睡眠是不够的,午睡是很好的睡眠补充,即使对那些精力充沛、没有困意的孩子也是必要的。而且,处在一个集体中,孩子要学会遵守规则,如果别人都睡,只有他例外,对他的个性培养没有好处。家长应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在假期也要求孩子按时午睡。

问题五:性格内向受欺负。

怎样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成长 篇7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家长普遍存在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理, 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但由于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少耐心和方法不当, 家庭教育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 家庭怎样才能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呢?

(一) 家长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作为家长, 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必需先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要不断地反思自我, 提高自我, 根据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 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随着孩子的成长, 做家长的更要不断地学习, 做到与孩子同步, 与孩子共同成长。

不注重学习会使父母在孩子面前, 失去知识权威的优势, 就无法承担教育者的角色。我经常与家长们共同交流, 家长们也各抒己见, 表示在学习型家庭里, 父母与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体, 这两个主体的主体性需要培养与建构, 特别是父母应放下架子, 老老实实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 向孩子学习, 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终身学习中, 成为孩子的楷模。与孩子共同成长, 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的模仿能力强, 父母的言传身教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二)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在家长们都忙于工作, 孩子大多数都是有爷爷奶奶来教养, “隔辈亲”最能体现出他们对孩子的腻爱, 他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 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很少管教, 也不方便管教。“多吃肉, 多吃饭, 你还想吃什么我给你买、那脏、危险别去!”这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说的话。就像大夫说的“现在的孩子们生病, 没有饿生病的都是吃生病的, 吃的太好、太多、垃圾食品过多、缺乏运动。”要让孩子多吃些多样化的食物, 均衡搭配。要多让孩子出去玩, 不要怕脏。现在的孩子都特别的聪明两三岁的孩子就会玩手机、电脑等。有些家长把这当做骄傲, 他们都知道这对孩子的身体伤害有多大, 可是又有几个去制止?

孩子的身体健康, 往往家长只重视表面缺陷, 对幼儿后天引起近视、驼背、罗圈腿等异常情况才得以重视, 如果家长能在孩子成长中及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 就可以避免引起后天的缺陷。

(三) 家长要从小给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

例如前几个月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 一个研究生为了争出国进修名额, 竟然给指定名额的室友喝的纯净水里下老鼠药, 后果可想而知。一个研究生二十多岁了, 思想那么极端、那么幼稚、嫉妒心那么的强, 这是为什么?跟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小就多给孩子交流, 多给他一些磨练, 自理的机会。就不会长大后举动那么不理智,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句话, 要学会做人。

(四) 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 交朋友。

3到6岁的幼儿, 不需要要求他们那么多, 但是家长和社会的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要。要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 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 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 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 不厉声斥责, 更不能打骂。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 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 促进其平衡技能的发展。家长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 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经常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 如参加亲戚朋友聚会, 多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 使幼儿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三岁看到老”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话, 可以见得, 幼儿从小的教育和习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让我们陪他们一起度过, 该放手的时候放手, 该提醒的时候一定要提醒。

二.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事业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儿童发展, 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们知道, 幼儿园阶段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 而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内容, 主要来自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成人的言传身教。空洞的讲道理, 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做。幼师与家长要成为共同教育幼儿的合作伙伴, 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 教师对待家长要平等、耐心、真诚, 使家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从而形成融洽的、美好的教育氛围, 更好的进行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我曾带过一个孩子叫美美, 生性胆小, 喜欢独处。她妈妈好说歹说才送来, 妈妈一松手他就大哭:“妈妈别去”。她紧紧地拉着她妈妈的手, 生怕会溜走, 但是她妈妈要上班, 最后还是得溜走, 害得她每次都伤心地大哭。我当时也挺心酸的, 抱着她, 哄她, 问她为什么哭, 她说她想妈妈。我说:“你想妈妈, 可妈妈要去上班啊, 你看这里的老师也和妈妈一样, 你看有很多妈妈, 也有好多小朋友, 你先和这里的妈妈玩, 等一会妈妈就来接你回家”。美美情绪终于稳定了好多。我因势利导把她带到小朋友中间,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唱儿歌、识字, 有时会把水果糖放到她嘴里, 她终于和我成了朋友, 一刻都不愿离开我。很快又过了一个星期, 美美几乎忘了对幼儿园的厌倦。和老师和小朋友融合在一起玩了。看到她开心快乐, 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今年暑假, 考上研究生的她来看我了, 她竟然还记得幼儿园那段生活, 如数家珍的把往事说给我听, 说她的成长和成绩与幼儿园教育, 尤其是与我对她的关心和教育分不开的, 我听了真是受宠若惊, 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我深深感受到幼儿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 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能使人终生受益, 否则就贻误终生。为此, 父母和幼儿教师在满足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重视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更应当时刻留意孩子的心理发展, 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不断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素质, 增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见解

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国家的未来,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要挑起重任,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幼儿身体、心理健康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营造舒适的教育氛围

要创造一种环境,是适合儿童的心理安全,这是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在早晨的公园,老师和蔼的微笑,友好的问候,亲情,会让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稳定情绪,建立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孩子不能得到相应的照顾,会感到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孩子会哭,会拒绝,不久后将停止哭泣,但会不高兴,不主动接触人,冷漠的表情。一些外向型的孩子会破坏玩具,殴打和其他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这说明:一个温暖的感觉和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心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幼儿园活动室内,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如大中型玩具儿童年龄特点的户外环境,逼真的动画或漫画;室内随时为孩子阅读的书的书架,书,孩子,自由的小玩具,艺术区,该地区的玩偶之家等活动,鼓励孩子们根据他们的利益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领域,建立自己的规则,建立自己的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还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让他们打开他们的手,脚自由观察,探索:什么肥皂和水会吹泡泡吗?在所有的河水在冬天?为什么秋天树叶从树上......让孩子放松自己的心态,自由的想象和思考。

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会引起儿童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关系要和睦,家庭气氛要和谐,教养态度要一致,对待幼儿要采取积极向上、正确引导,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的失败可能会获得成功,但对于培养幼儿自信心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我们要经常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学会说“我能行” 。手工活动“宫灯”制作中,许多幼儿被繁杂的制作过程迷惑,有的幼儿干脆放弃,有的幼儿还生气、发脾气,这时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帮助幼儿改善不良情绪,坚持到底从而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三、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交往是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是处于幼儿与周围人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首先,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相互交换玩具玩。平时多提供轻松、自由、有趣味的活动,教育幼儿学会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幼儿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改进的。

其次,要求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与邻居的同龄孩子、与亲戚的同龄孩子定期活动。

四、帮助幼儿认识自我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成人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产生自满或自卑心理:批评和表扬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是笼统地对人,使儿童可通过具体的反思加以改进。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幼儿还不能客观、具体地评价自己,可见,成人的评价已成为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幼儿的自我评价受整体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比如笼统单一。

针对幼儿自我评价中存在过高或过低或不知如何评价自己的现状,要注意对幼儿的评价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过高评价自己、过于自信的幼儿,就告诉他:“你虽然有些地方做得不错,但是还要继续努力,某某爱劳动,某某把自己的新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玩;某某的汽车做得特别好,你要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还要继续努力。

教师可以在让幼儿评价自己的同时,也让幼儿学习评价别人。幼儿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也正确地认识了自己,通过经常性的评价练习,提高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并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只有幼儿健康的心理形成,才能使幼儿在以后的发展中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勇于探索与创新。因此,幼儿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需要共同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向华.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

[2]邵辉.幼儿心理健康引导的策略.《吉林教育:综合》,2013(10).

上一篇:北京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下一篇:论成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