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学校园文化(推荐10篇)
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位于遵义县洪关苗族乡,是遵义县苗族集中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自2002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我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号)的精神,结合新课程纲要中强调的对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成果及现代生活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整和人文、自然、现代学科知识,以传承和弘样苗族文化为己任,以挖掘和创新苗族文化为着力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落脚点。结合我校实际,在探索“苗族文化进课堂”的教育教学实验中,做了有益尝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级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
为了加强对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工作,遵义市、县教育局、县民宗局领导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2007年,遵义县民宗局主持编撰的《遵义县苗族》一书,全面介绍我县苗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苗族优秀人物,为我校继续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材。2001年,遵义县政府投资修建洪关苗族乡“踩山坪”,为我校学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学校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确定了有一定专长的老师为成员并担任“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兼任教师。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近期和长远规划,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制度、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课内打基础,课外搭建活动平台,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
根据我校苗族学生大多数只能听说不能读写苗语的现状,开设苗族语言培训班,教学苗族语言。在练习苗语时,学习苗族相关知识,了解苗族风情习俗、民间文学(民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练习民间艺术(吹芦笙、爬花杆)以及苗族歌舞、体育等。
同时,我校以洪关苗族乡“打造苗族文化,形成苗乡特色,开启旅游资源,创建示范品牌”的办学特色为契机,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具体做法是:教学生唱苗族民歌,组建苗族民歌合唱队。教学生跳苗族舞蹈队并组建学校舞蹈队。以“踩山坪”为活动平台,在迎接中外交流、上级来访、观光团队的活动中展示,调动师生参与热情,提升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品位。2002年,我校举行大型苗族综合文艺表演,迎接香港大学生访问,成功地向外界展示和宣传了我乡民族民间文化魅力。
三、构建教学过程模式,加强校本教研,确定教学内容。继2004年苗语班开设以来,我校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根据我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挖掘苗族文化,把培训苗族歌舞,开展苗族特色体育,培训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流程及着装礼仪,在教学中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模式。
1、由教导处统筹安排:每周安排两节苗语课、一节苗族歌舞蹈课、一节综合实践课。
2、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教学、苗族风情习俗、苗族歌舞、体育、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
四、加强交流合作,挖掘苗族民间文化内容。
五、总结过去取得的成功经验
1、加大管理力度,以管理促进发展。从2002年起,学校一是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制度化;二是要将此项工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对该工作不重视或工作不力的领导和教师,年终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对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师,在年终考核给予加分,在晋职晋级中优先考虑;三是要积极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检查和监督,严格按照方案做好相关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职工意识。建立发展和保护苗族文化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前提。通过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大家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文化,建立宏观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积极的文化教育观和文化价值观,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应尽的义务,成为大家自觉履行的光荣职责。
3、逐步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教学体系(目的、教材、评价标准等)。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关键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其次,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将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认真总结,积极交流,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我校民族文化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文化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在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文化活动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灵活多样、欢快轻松,更加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
六、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师资力量缺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民族文化教师提高认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普及民族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2、金费投入不足。进一步挖掘苗族文化知识,把培训苗族歌舞,开展苗族特色体育,培训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流程及着装礼仪,在教学中注重苗族历史知识,民族政策和相关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的讲授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有相应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设备,而我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民族服饰、体育教学器材都相当缺乏,有待进一步补充。
3、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缺乏。现实中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苗族汉化较为严重。不光是汉族对苗族文化不感兴趣,就连民族中大部分年轻人普遍对苗族文化缺乏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加之在汉族文化处于强势的今天,许多苗族青年放弃了本族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完全被汉化了。
4、缺乏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氛围。很多汉族教师不会简单的苗族语言,不会唱简单的苗歌,不懂苗族文化,整个校园苗族文化氛围不浓厚。在体育竞技、文娱活动中苗族民间文化项目不多,缺乏对原生态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七、今后的打算
1、树立民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建立民族文化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建立,引导大家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文化,建立宏观的文化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文化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吸纳关系。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积累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区别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是其他文化不能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注重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的东西,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将素质教育与终身民族文化教育有机衔接,使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3、认真作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文化大都源自民间,教师要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并引进课堂教学,以繁荣我国民族民间文化。
4、多渠道筹集资金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乡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民间捐资助学等方式,多渠道资集资金,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5、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而教师理所应当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发挥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近五年来,我校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认可。我们相信,过去成绩仅仅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新起点,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凤凰中学是凤凰镇一所多民族学生共同就读的学校, 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学生。虽然学生大都传承了农村家庭勤劳、善良、淳朴的家风, 但是, 学生的文明行为比较差, 打架、厌学、逃学现象比较严重。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 需要学校通过课程的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方式, 全方位营造育人环境, 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加以解决。
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
学校发展需要、学生需要和社区发展需要是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海南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 需要尽快提高人口素质, 构建世界一流的人文环境。所以, 我们需要努力寻找一条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适应的有效途径, 保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为凤凰文明镇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 凤凰镇各民族的家庭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陋习, 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学生需要我们引导学会去糟粕, 取精华, 重构家庭、社区新的文明观念和文明秩序。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 培育文明行为, 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家庭成员, 进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园、和谐社会。基于此, 开发校本课程应以素质教育为重要模式、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 充分挖掘凤凰镇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 以“寻找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家园”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首先, 针对多民族学生同校共学的实际, 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广泛参与各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一方面培养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风俗、价值和信念等的理解与接受, 承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消除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语言、宗教等的理解与接受, 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并养成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本土意识。其次, 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 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为, 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第三,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意识, 通过民俗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标准。第四, “寻找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家园”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促进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研发的主体, 教师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要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 把每一位教师推向教育教学研发舞台, 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 使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更有效率。
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凤凰镇的人文资源深厚, 有《涯州志》、《榆亚别集》、《三亚年鉴》、三亚市历史博物馆、凤凰镇启园艺术园、回族民间故事传说、黎族的《甘工鸟》、《鹿回头》、《船型屋》、黎族民歌、儋州调声、苗族歌谣、黎族竹竿舞、舂米舞、双刀舞、民间谚语、民族美食、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礼仪风俗等等。
三、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为四个主题: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民情风俗、民族艺术。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形成尊重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建设文明家园的思想意识;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自信心和浓厚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习家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民俗风情, 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智慧, 养成文明行为。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开展, 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质疑解疑,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 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 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做到难易适中, 形式丰富, 内容新颖,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6.开放性原则:可根据需要选择在课堂、校园、街道等场所进行, 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校本课程的性质和框架
“寻找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家园”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利用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充分展示了三亚市的人文特点和学校特色, 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实施要求
1.学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需要, 多方面设计主题活动, 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家庭内外多种形式的活动, 构建一种“课堂学习活动化, 课外活动课程化、整体活动育人化”的开放式、自主性的活动方式, 采用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调查、交流会、汇报会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成果主要以交流讨论、写作、演讲、歌舞演出、出板报、编专题小册子等形式呈现。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申请开课的教师要认真阅读本方案, 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科学安排学习活动时间, 写好教学设计和教案。开课教师须在开课前把教学设计或教案 (电子版) 提交给教务处。
3.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第一, 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活动, 要指导学生注意乘车安全和参观的礼仪, 要指导学生带上笔记本, 按照参观路线边参观边记录。记录要抓住重点, 要准确无误。第二,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调查小组。选出小组长, 制定调查计划, 拟定调查提纲, 选择调查对象, 安排调查时间, 搜集、整理、分析材料, 归纳总结调查结果, 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第三, 调查活动时间要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和节日活动时间相一致。便于学生亲临其境, 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 指导学生运用文字、照片、表演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第五,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并能按时按质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如《涯州志》、《榆亚别集》、《三亚年鉴》、《黎族民间故事集》、《中国回回民族史》、《苗族历史与文化》、《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哈佛家训》、《塔木德家训》等。
七、评价方式
注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体验, 以激励性评价为基本原则, 将评价贯穿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中, 形成多元化、立体化评价机制, 重过程、重体验。
1.分类评价。 (1) 学习态度。优秀:能出满勤, 积极参与, 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良好:能出满勤, 主动参与, 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合格:能出满勤, 态度较端正, 能参与活动, 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 实践作品。优秀:观点正确, 有创意, 材料详细, 表述准确流畅。良好:观点正确, 材料详细, 能完成作品。 及格:观点正确, 能完成作品。
2.反思性评价。课程学习结束, 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 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反思性评价后, 全班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3.综合性评价。这一课程涉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进行鼓励、表扬。
八、课程管理
1.课程由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核, 审核同意开设后, 由教务处在前一学期 (学年) 末通过教研组落实开课任务, 并将开设课程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教学任务和外聘教师的工作。
3.教师在接到学校课程开设任务通知单后, 应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在接到教务处下发正式开课通知时, 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 并做好学生出勤记录 (如有学生缺席应及时报教务处) 。
4.教师在学期第二周向教务处上交该课程教学进度表, 并按照教学进度表组织教学。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 经教务处同意后执行。
一、培养民族文化归属意识
培养青少年民族文化归属意识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让学生去感知,如儒家思想的发展、四大发明、书画领域的代表成就、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秉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当然,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只是面的铺陈,更要注意点的透析。如分析儒家思想就得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并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统治者施政的理论基础,也是当时普通民众的行为准则;对于四大发明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解四大发明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等。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深切意识到这是中华文化、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归属意识还应避免厚古而薄今,毕竟民族文化不完全是传统的东西,它还包括当今文化的一些优秀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今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归属意识也应该重视现、当代重要文化成果的教学。
二、培养民族文化危机意识
培养青少年一代民族文化危机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四大文明古国曾经盛极一时,然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早已成为历史尘封的记忆,这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民族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会走向灭亡。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如儒家文化的发展就经历了很多曲折,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儒家文化几近灭绝;南北朝时期佛学的盛行也使得儒家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唐时儒学不仅有来自佛学的·挤压,更有因皇帝为与老子攀亲而大力扶持道教所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压力;明清之际由于新的经济形态出现,儒家价值观开始受到明显的挑战,如李贽对儒家思想的否定;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儒家思想面临新的危机;现代史上“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了“批林批孔”,儒家思想再次受到冲击。学生从儒家思想面临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可以切实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着太多太多的危机。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感知当今中国文化状态来体悟民族文化的危机,如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影视方面;文化更多与经济利益挂钩而忽视自身的社会功能等。
三、培养民族文化创新意识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而又时常面临危机,如何才能保持其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古文明延续至今并融入现代文明的竞争激流,这里我们无法去作全面的原因追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驻留于某一时空,而是因时就势,不断调整和创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民族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展示一些文化现象让学生感悟。
如历经秦时浩劫的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创新发展重新焕发生机;明清之际带有封建沉暮气息的儒家思想经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创新发展而再现活力。由此可以看到文化领域的创新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近现代史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一步步向前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可以让青少年一代自觉担当起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保证民族文化的兴旺发展、生生不息。
四、培养民族文化开放意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文化也无法抗拒这股潮流。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开放意识也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因为开放推动文化发展的史实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中选取一部分让学生去体会。如唐朝政府派玄奘赴天竺取经,对外来文明采取开放的态度,进行主动的吸纳和改造;另外将本民族文化进行积极的外传,广泛地接受日本、朝鲜等地区的外来学习者—一正是由于有了如此的文化政策,唐代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大度,且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色彩。
除了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外,还有一些文化流派自身的开放也可带来本流派的发展。如儒家文化在汉代因吸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而获得发展,在宋明时期因吸纳佛道思想而臻于成熟。在近现代史上,我国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我国民族文化向现代转型。通过这些史实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开放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另外,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些负面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文化的专制闭塞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如秦时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空谈义理都造成了思想学术界的死气沉沉、万马齐喑。当然,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开放意识应注意让学生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理解文化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本民族文化,切忌文化开放之下对本民族文化的妄自菲薄,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就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励志民族中学“创建节约型校园”系列活动简报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部署,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办学发展方向,我校强化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每一个师生的行为习惯。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我励志民族中学在学校上下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良好风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建设节约型校园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生活中的主题。我们牢记“节约校园,从我做起”的青春诺言,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纲意识,用实际行动厉行节约,珍惜资源,共同创建我们的节约型校园。
为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增强学校团队意识,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创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办学品位,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根本,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我校师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发掘学生潜力,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引导师生以奋发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新的工作与学习中。
二、活动主题:文明塑造心灵 文化引领校园
三、活动内容及负责人:
1.班级庆五四手抄板报评比(团委、学生会、各班班主任)
2.师生书法、绘画比赛(教导处、美术组、各班班主任)
3.青年教工“展师表、铸师魂”演讲比赛(党支部、团委、各年级组)
4.师生趣味运动会(工会、教导处、体育组、各年级组)
5.青年教工篮球比赛(工会、办公室、体育组)
6.“中华名篇经典诵读”大赛(政教处、团委、语文组)
7.五四文艺汇演暨表彰大会(办公室、团委、音乐组等各部门)
四、相关活动安排与说明
1.手抄报评比:
内容:文明塑造心灵 评比检查时间:4月20日
评比检查人员:政教处、团委、学生会人员
奖项设置:初中各年级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高中部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2.师生书法、绘画比赛
比赛内容:
绘画:画种不限,儿童画、色彩画、国画、纸版画皆可,篇幅为8K纸张; 书法:风格不限,分毛笔、硬笔两类,书法字体不限。
参赛对象:全体师生。
参赛要求:
①绘画书法内容要求表现学生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绘画作品必须是反映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事物。严禁教师代笔或帮助学生涂色。
②书法、绘画作品背面右下角请务必用铅笔注明班级和姓名,以便于评奖。③各班参赛作品不得少于4幅(两项各二),参赛作品必须在4月22日之前上交到教导处办公室牛玉军老师处。
④参赛办法、表彰及奖励:本次比赛分为书法和绘画两个组,分别对书法和绘画比赛进行设奖。届时,将分初中部设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九名。高中部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对获奖的选手将进行表彰,其中的优秀作品将在学校宣传窗中展出。
⑤考评小组。由牛玉军老师负责组织美术老师及部分老师对作品进行评选。
3.青年教工演讲比赛(党支部)
比赛主题:展师表、铸师魂。
比赛时间:2012年3月26日—4月26日进行预决赛。
比赛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工全部参加比赛。
设定奖项: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若干名。
4.师生趣味运动会
比赛内容:体育组商定。
比赛对象:各年级组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
比赛时间:待定。
5.教工篮球比赛
比赛要求:
比赛时间:
设定奖项:
6、“中华名篇经典诵读”大赛
比赛目的:增强师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能力,检验开展“读经承雅,国学润育”活动的成效。
比赛内容:语言面貌、临场发挥、综合能力展示
参赛程序:各年级组应组织初赛,并按给定名额报送团委;团委组织全校性比赛。
年段名额:每年段2个节目(不同班级)
设定奖项:初中设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高中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比赛时间:2012年4月 17 日下午
7、文艺汇演暨表彰大会
1.演出目的:展示师生风采 活跃校园文化
演出内容:体现当代中学生风貌,大力弘扬主旋律;分为“唱响红歌”、“经典诵读”、“才艺展示”三个环节,其中第三环节如采用舞蹈形式,须为民族传统舞蹈,且人数不得少于4人,话剧节目须8人以上;
节目选拔:由班级进行初选,报送音乐组审核。
设定奖项:
节目报送:
演出时间:
2.表彰大会:
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学校, 如何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 如何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共同发展,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是学校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十一五”期间, 学校独立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研究中, 学校认识到,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特征, 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按照内在规律协调运转的最佳状态。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共同体内部及民族共同体与外部不同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族自身和谐、民族与民族和谐、民族与社会和谐、民族与自然和谐。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认知, 学校不断突出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彰显民族和谐教育特色。
以和谐共建为载体, 在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学校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 成立了“民族学子爱心助学资金会”, 以减免学费和师生捐款的形式, 对有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资助。每年召开少数民族学生表彰会, 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表彰, 助推他们的成长进步。多年来, 学校一直保持了少数民族学生100%上大学的良好态势。
以环境营造为途径, 陶冶民族文化素养, 培养爱国情愫。学校特别注重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 渗透民族教育元素。建有“团结希望之花”主雕塑, 连续的“人”字形构成花瓣, “手拉手”聚拢合围成含苞待放的红色花朵, 层层叠叠, 生机勃勃, 象征着民族团结, 金色的花蕊在阳光下闪耀, 寓意各民族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茁壮成长, 希望之星将从这里升起。“民族知识长廊”和“民族风情”浮雕, 介绍56个民族的基本概况及风土人情;“民族之光”历史文化浮雕, 展现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9位代表性人物和祖国的“四大发明”。校园辟有近现代著名人物雕像群。楼道走廊内, 装饰有名言警句、诗词名句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师生信步其间, 如同徜徉于历史与民族进步的长河, 不经意间感受着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陶冶。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 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校本课程建设中, 多角度、多渠道地深入挖掘, 构建以“民族和谐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多年坚持开设民族教育常识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民族常识读本》。2009年, 学校又编写了它的姊妹篇——《以人为镜·以史为鉴》, 介绍为民族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 并通过课程开设,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向先辈学习, 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教育活动为平台, 寓教于乐, 营造氛围, 培养民族情感。学校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浸润其中, 了解各民族文化与历史。每年设立民族团结教育月, 举办“民族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组建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队等文体社团;开展毽球、陀螺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活动;自编武术操作为校操等。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自然地收获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内涵与途径
学校打造的“民族和谐教育”特色是指: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 以培育优秀民族人才为目标;秉承“以人为本, 激发主体, 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 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以文化润泽师生, 使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融、和谐共建、和谐发展。“民族和谐教育”有两个显性标志, 一是“民族团结教育”:借助环境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等途径, 强化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责任、促进民族团结;二是“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以和谐文化建设为载体, 以培育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为目标, 使学校成为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融、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学校按照天津市教委提出的“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 着力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实施民族和谐教育特色创建工作。
一是精神文化建设。将通过三年的特色建设, 努力实现以“一训三风”为主要内容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 实现以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做好“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的创建”课题研究工作, 推动民族和谐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继续办好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民族园》, 继续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教育月等活动, 为各民族师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释放激情、共享和谐的平台。同时, 创新载体和形式,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完成修订校歌、编纂学校年鉴、增设LED电子展示屏等工作。
二是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指导思想, 坚持多元评价, 围绕学校特色建设, 修订、充实、完善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资分配及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完成新的《民族中学管理制度汇编》。以民族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制度, 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多元评价系统。编辑完成《民族中学民族礼仪读本》、《民族中学学生诚信手册》。
三是课程文化建设。以“和谐教育”思想为统领, 努力构建“和谐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创设高效和谐课堂。坚持以课程彰显特色, 深入挖掘国家和地方课程中的民族教育元素, 在学科德育中突出民族教育;以“民族情”为主线, 积极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主要包括民族科学、民族文化、民族体育与艺术3大类, 共15门, 建立具有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逐步将特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 实行走班制, 进入“民族情”特色课程实施阶段。
四是行为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 不断提高教师的民族政策水平和民族文化学识, 涵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使教师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的民族教育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主动性,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 以班为单位开展对不同民族既往历史、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发展现状的研究, 深化对祖国56个民族文化与发展的认知, 逐步将研究成果汇编成班集体活动课程——“民族风情”。加强民族和谐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以“鉴古方知今, 爱国须爱乡”为主题, 积极联系, 拓展建立包括梁启超故居、李叔同故居、天津民俗博物馆等在内的一批新的民族教育基地, 为学生感知历史、升华情怀创设广阔空间。主动干预、积极引领, 通过“三校”教育、十八岁成人仪式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五是环境文化建设。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设计改造, 提升档次, 彰显特色, 以特色环境涵养师生民族情感,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升改造“民族知识长廊”, 使之更丰富、直观、形象, 成为学校特色精品景点。对“民族园”进行重新设计建造, 突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园林特色, 为师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休闲场所。重新命名学校现有建筑和道路, 统一学校标识, 重新装饰设计教学区、办公区和实验区, 做到既体现民族特色, 又典雅大气, 发挥好环境育人功能。利用学校大台阶, 仿造中华世纪坛的设计思路, 以台阶为载体, 建成“中华民族纪年”, 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体育馆进行整体装饰设计, 以民族体育运动、趣味活动为主要内容, 装饰大厅和场馆内部, 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六是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师生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教育, 提高师生网络文化素养。提升校园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办好民族中学网站, 增设“民族常识”“校本课程”等栏目, 完善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 更好地体现民族和谐教育特色, 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办学特色的展示平台, 成为为师生提供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组织网络文化活动的服务平台, 成为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平台, 成为学校与社会、干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层面沟通的交流平台。建立民族中学网络电视台, 丰富各民族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展现师生精神风采和学校办学特色。
专家点拨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名族音乐文化
一、现代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隨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进步,西洋乐器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的家庭中,中学生从小就在西洋音乐氛围中长大,对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接触和学习的比较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随时随地的对世界性、多元化的音乐进行学习,但是,作为拥有着古老文化传承的中华儿女,却很少有学生懂得传统民族音乐。特别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钢琴、小提琴等课程,学习的音乐曲目也大都是贝多芬、肖邦等作家的世界名曲,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对传统民族音乐很少涉及,中学生没有接触传统音乐的机会,自然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民族音乐面临着被遗忘的境地。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大力普及民族音乐,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广大中学生群体中掀起一股民族音乐学习风潮,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二、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中学的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从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开始,提起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学生也很难对民族音乐产生很大的兴趣,在现代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族音乐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想到民族音乐,都会觉得是很古老,很陈旧,很没趣的东西。因此,首先需要转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看法,消除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偏见,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民歌开始,让学生通过这些民歌来接触一个全新的民族音乐世界。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从中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名曲入手,由表及里,在经典名曲的学习和品味中,可以不失时机的穿插一些时代新歌曲目,通过将新歌同经典名曲进行对比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性的传统音乐教育,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学习,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
2.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中,可以安排音乐实践教学课程,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课题探究或者音乐创作活动,通过这种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中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背景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某一经典曲目进行改编和演绎。在这样的课程环境下,学生会主动配合,积极合作,对经典曲目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曲调风格、演奏乐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对整个名族音乐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切的体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改变之后,还可以进行小组表演评比,学生进行自主表演,其它小组进行评判,对每组学生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自主的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促进民族音乐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3.进行民族音乐拓展学习
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多种乐器和音乐风格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多样,博大精深,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都有所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特征。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对不同时期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成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这些音乐拓展学习,学生对整个民族音乐形成了系统的认识,产生了理性的学习动力,民族音乐学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能开展的更好。
三、结语
民族音乐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是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中学音乐教学工作中,重拾民族音乐文化十分有必要,让民族音乐传播在中学音乐课堂上,流淌在每个中学生的心里,真正弘扬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畅.民族音乐文化在安徽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金田,2013(1)
[2]童晓红.浅谈如何加强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学[J].华章,2013(24)
作者简介:
关于开展2012年校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通 知
各教研组: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用研究带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于2012分别向省市教科院申报研究与实验课题,现以批准立项。其中国家级课题一个:《“少教多学”在现代文中的运用》(责任人:杨常春);省级课题三个,分别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研究》(责任人:任德元),《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研究》(责任人:张家红),《高中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责任人:田江燕);市级课题四个,分别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责任人:田江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责任人:祝修玲),《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责任人:吴圯),《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责任人:罗会宁 吴万军)。现将开展本学校本课题的申报工作,希各教研组认真组织,至少每个教研组申报一个校级课题,确定课题负责人,于本周内到教科室领取课题申报表,进行课题立项,及时开展课题研究实验。课题见《印江民族中学中学校本课题选题参考指南》。
印江民族中学教科室
时间:2010-4-27 8:00:14 来源:古沟民族中学 陶茂林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召开的这次教师“一助一”结对帮扶学生见面会,是我校教师践行师德建设活动的具体体现,为使活动收到实效,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师及在座的受助学生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希望全体教师认真履行好赋予我们的帮扶责任和义务,在帮扶活动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怀有一颗不图回报的爱心,自愿付出。
2、愿意资助被帮扶人就学,期限至少到本校完成学业,如期间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帮扶该学生,应提前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原因。
3、要经常与受助学生保持联系,开展谈心活动,要详细了解受助学生的家庭、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帮扶活动。教师对受助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见面联系,并做好帮扶活动记录。学校将为每位教师建立起结对帮扶活动档案。期末,学校要对教师“一助一”结对帮扶学生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总结。
4、要明确帮扶活动的目的。我们这次帮扶学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奉献“耐心、真心和爱心”,使我们这些追求进步的学生,进步更快,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健康成长。但要明确一点,教师对学生的主要帮扶任务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树立远大志向,更加出色地完成好学业,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以崇高的人格来做受助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情塑造好学生的未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更好地完善自我,享受助人的幸福与快乐!我相信,我们这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一定能经得起考验。衷心地预祝教师同志们,在“一助一”结对帮扶学生活动中,都能出色的完成好学校交办的帮扶任务。
二、希望受助学生在接受帮扶期间遵守好以下要求:
1、要有一颗感激的心,把帮扶者的爱心化作学习的动力,珍惜机会,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帮扶者。
2、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要做到勤俭节约不攀比,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上。
3、要如实向帮扶者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4、要树立报恩的思想,在自己步入社会,能够自立以后,能用知恩图报的思想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同学们会在教师教师的相伴相随和谆谆教诲之下,规划并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更坚信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扎实进取,呈上一份份圆满的人生答卷,向帮扶我们的教师教师献礼!最后,让我们师生共同预祝我们的结对帮扶活动顺利成功!
毋庸置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作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首先,全体教师统一认识,明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动机很重要;明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愿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明白德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白学生的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玉溪市民族中学注重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活动体验课
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取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自然引导—反馈应用、未雨绸缪”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2.心理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是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既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给班会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给主题班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避免了与日常教学安排的冲突。针对我校班级多、心理老师少的情况,我校确定了“以学生为演员,班主任为导演,心理老师为编剧”的心理主题班会课思路。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银桥杯”主题心理班会课竞赛,邀请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参加,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
3.成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团队——“新欣”俱乐部
自我教育,即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健全完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生价值。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遵循“他助—自助—互助—助他”的过程。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个师生团体——“新欣”俱乐部。在师生中挑选部分对心理学感兴趣、热心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大方,有一定亲和力,能贯彻保密原则者为成员。其次,培训俱乐部成员,教会和激励他们认识、发展、优化自己的心理,成为自己的教师与咨询者。再次,辅导他们慢慢地将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与他人分享,在启发他人中进一步深化自我认识、激发自我成长的需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加之师生间的代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更为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心理调节方法,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辐射到了每一位学生。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实处。
我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不断减少,二是教师分层分类研究学生、个别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探索出了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堂气氛营造与问题处理、评价标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外,我校还组织相同问题的小组,进行咨询与辅导,小组活动由心理老师策划组织、“新欣”俱乐部发起、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并推举活动热心、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小组人数十余人,其成员多为有类似问题的心理困惑者;小组活动十来次,每次一课时。
6.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我校把各种建筑与美化、文化、民族化、人性化结合起来,让喷泉、花木、绿草、书林、中心花园与曲折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并通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节与艺术节,心理健康宣传周,民族舞蹈操,心理剧、民族剧表演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民族特色活动中,从而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性情、充实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了师生心理环境。
7.家庭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因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遇到了更多的阻碍。比如民族地区成年的观念较早,十四五岁就可谈婚论嫁;民族地区学生从小就会吸烟喝酒;回族学生每年把斋一个月等。因此,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注意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尤其注重与特殊家庭家长的沟通,传授处理特殊问题的心理方法等。以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仍在探索中。
(本文获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展示一等奖。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电邮:smzxlscyc@163.com)
【民族中学校园文化】推荐阅读:
县民族中学06-16
平塘民族中学11-05
民族中学6月份总结06-13
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年活动汇报材料09-12
石门民族中学2013年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09-14
元阳县民族中学控辍保学自查报告DOC06-10
中华民族文化07-28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09-10
民族文化工作计划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