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片段教学反思

2025-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马光片段教学反思(精选8篇)

司马光片段教学反思 篇1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

师:“慌”是什么意思?

生1:紧张。

【感谢您浏览本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本网)网址是】

生2:害怕。

师: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紧张害怕?

生1: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他们可能会喊些什么?

生1:救命啊!救命啊!

生2:快来人哪!有人掉进大水缸里啦!

师:你能读出他们的紧张害怕来吗?

生1:读,(语速太慢)

师:一点都不紧张不害怕嘛。

生2:读。(很到位)

师:没错,这就是慌的样子。

再点名读

齐读。

……

生1: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你这块石头不够大,砸不破水缸。

生1:读。

师:换了块大石头,但没有用力砸。

生1:读。

师:对了,这才是课文中写到的司马光。谁再来试试?

点名读,齐读。

【感谢您浏览本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本网)网址是】

司马光片段教学反思 篇2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司马光片段教学反思 篇3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书后目标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默读,在旁边画画、写写?(生阅读批注)

师:你们的自学很成功,能抓住关键地方,看见文字背后的内容。那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生:老师,我从两个感叹号看出了他在发愤写《史记》。因为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他要活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会痛下决心,发愤写《史记》的。

师:自己的感受是最珍贵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请你读出这两个含有感叹号的句子。

师: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能说出这句话中隐含的其他语言吗?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父亲的遗愿还没完成。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不会就这样被压垮的。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要完成我心爱的《史记》。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要忍,要坚持。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我不能死得比鸿毛还轻。

师: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呢?

生:比如,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自暴自弃,自杀了,这就是比鸿毛还轻。

师:那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呢?

生:就是死得有价值。

生:比如邓小平爷爷,他一生为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死了还把眼角膜捐献出来,这就是重于泰山。

生:比如说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了,这就是比泰山还重。

生:比如说王二小,他为了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不惜牺牲自己,这就是比泰山还重。

师:你们理解得很透彻,就是这样对比着去理解,谁能把这句话读给我们听听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生读,再读,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真实感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一个字去挖掘,还有的从课文的标点符号去考虑,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在探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所以还给学生自主的课堂是有效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4

司马光这节课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是第一次出现的小古文,因此,认识小古文、初步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一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着眼于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设置了“课前准备”环节,让孩子们温习背诵日积月累里优美的词汇和谚语,然后以“优美的语言犹如悦耳的铃铛,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开场引领孩子们齐读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力量和希望”,然后切入课题,引出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司马光。本节研讨课主题是“传统文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加入了“司马”——复姓——温习姓氏歌以及介绍历史上这一姓氏名人的环节。

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之——“读”的环节了。但是,读有读的难处,越是简单的读,越要把读的层次掌握好。本单元要求孩子们初步掌握“默读”,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前出示自读提示,对“默读”作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教师范读,生字读写教学,层次分明,由浅至深逐步过渡。在设计第二个环节读出节奏的时候,我先以第一个环节的最后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引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停顿符号,从而发现不同停顿符号停顿时间不同的特点,然后让他们依据这样的规律来练习朗读。课后题中明确提出让孩子在跟读的过程中读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准确把握住学情,直接指名生起来读,又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顺序是错误的。看似这样不起眼的一个读,但是错误的顺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适的朗读体验,这是我在细节处理方面的顾虑不周。读的体验里,我加入了配乐诵读,带给孩子们“古典文章+古典乐曲”的美的感受。

为了让孩子们结合情境体会这篇首次接触的小古文,我精心准备了“连环画”,设置了游戏环节,并用事先分发的连环画卡片教具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注释分组探讨故事内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大家逐张讲述图片内容。接下来我设计的师“我是故事大王”环节,这是引导孩子们完整陈述故事内容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前面过于冗杂拖沓,造成时间比较紧,而我对学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读不足,居然临时起意删除这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我还有很多的缺陷,我会在磨练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将每一节课都当作优质课来上,将每一次反思后的发现作为再起航的动力,不断蓄力,不断成长。

司马光教学反思2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从课题入手,激趣导入。

新课伊始,我工整地板书课题――司马光,让孩子们一边同步书空,一边思考:司马光姓什么呀?

孩子们根据平常所见到“张、王、李”等都是单姓的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摆摆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疑惑地盯着我。我用红粉笔在“司马”两个字下面重重地划了的一条线,孩子们将信将疑地说“姓‘司马’”,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在“司马”旁边写上了“复姓”二字。然后适当拓展复兴的来历,“司马”这个复姓是用官职名称作为姓,司马是掌握军事的.官职,并让孩子们中午回家也用这个问题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演一演。一年级孩子,爱动,也特别爱表现,我就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问孩子们:司马光为什么这样使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较之中,攻克难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看图对比:引导学生看左面一幅插图,直观感受面对掉进大水缸里的同伴,其他孩子惊慌失措的样子;再仔细观察右面一幅插图,两相对比,感受司马光遇事时的沉着、机智和勇敢。

(2)读课文对比:当一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先让孩子们找一找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出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

孩子们说这样耽误了时间,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淹死的。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反复读一读,细细体会司马光救同伴时的沉着、机智、勇敢。

三、延伸拓展间,体验快乐。

《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6

为了鼓励大多数的孩子积极思考,我充满激情地说道,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想出了砸缸的办法救伙伴,如果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那么你们就比司马光还聪明。话音未落,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

聪明机灵的王玏首先发言,几个小朋友一起用力把缸推到,水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质疑的声音出来了,那样会把自己的头砸破的。有道理,我连忙说,况且,缸很大又有水,小朋友不一定能推的倒。不过,王玏能想出这种办法来,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王玏高兴地坐下了。

接着李娟发言,搬一个大石头放在缸边,然后站在石头上,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这次没有质疑的声音了。我连忙提出了质疑,这种方法很危险,弄的不好自己也许也被落水的小朋友拉进水缸里,不可取!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六安4名小学生手拉手救同伴结果全部溺水身亡的事件,却不曾在后来的交流中又忘记提起了。明天要再次借此话题讨论,渗入安全教育。

最近表现突出的夏雨馨举手发言,她说可以用脚踢,把缸踢破。我再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脚能把大水缸踢破吗?孩子们纷纷说不行。我对夏雨馨笑笑说,没关系。

王玏又举手有话要说,他说拿个电钻把水缸捅破。多么大胆的想象啊!我笑着说,古时候有电吗?他不好意思的坐下了。

李翔举手了,他说拿个粗棍子把缸捅破,王玏又说拿刀把缸劈开。接下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是围绕着把缸打碎,我连忙问有没有不弄破缸的好办法?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好办法,只想引导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最后让孩子们回家想出好办法,再和同学交流这个问题。

司马光片段教学反思 篇7

就因为这些特点,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 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 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 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 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 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最近, 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9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课。在教学中, 一个细节的处理, 让我不由得拍案叫好!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他没有过多的阐释, 而是通过比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 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 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 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 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 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 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 又是“小小的”、“窄窄的”, 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 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 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 “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 你认为可以吗?

生: (纷纷地) 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 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 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 与上下文不一致, 音节不押韵, 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 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你真聪明, 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 (争着举手回答) “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 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 去掉“浅浅的”, 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 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填平这浅浅的海峡, 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 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 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 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 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 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 (略思考)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 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 (边说边板书语言美。) 好, 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 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 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 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 (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 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生: (读后纷纷举手, 要求发言) 这样修改了以后, 总觉得很别扭。

师: (追问) 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 (仔细琢磨) 这样太直白了, 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 “那头”也是指家里, 但是, 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 诗歌如茶, 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 别急着下肚, 慢慢地品味, 这悠长的味道啊, 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 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 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 忧伤的乡愁, 通过琢磨品味,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 内蕴丰富的魅力, 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 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 我们再学习诗歌, 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片段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 学生一读就懂, 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乡愁》却并非易事, 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内无瑕斑, 外无纹痕, 而且十分透明, 一眼便可看穿, 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 别人也都看见了, 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 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 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 就这浅显之作, 以十几岁学生的年龄阅历, 能否体味和感受那种“把我烧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么, 怎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构思之高妙?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 一定要读得仔细, 品得仔细。但是杨老师有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读, 如何品?如果单单是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 那么, 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杨老师还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 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杨老师更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 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 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于是, 他以诗人的胆识选取了改写。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 他选取品味语言、结构和意境这一重点, 但是, 如何突破这一重点, 他通过三次改写, 在三次改写中, 真正让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 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去掉,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词语的重要性, 有了这些词语, 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 而去掉这些词语, 语言顿时变得枯燥单调。所以, 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 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等语言美。

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 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 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诗, 味同嚼蜡。从这里, 学生感受到, 原来, 诗歌的韵味啊, 还全在诗歌的结构中。所以, 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 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 把整首诗都改写成大实话, “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这一简单改写, 看似游离了诗作, 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 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 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 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读诗”, 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 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 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 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 慢慢浸润, 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 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认识线段”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8

片段:亲身经历,自主建构

教师出示一根弯弯曲曲的毛线。

师:谁能知道这根线段有多长?

生:将毛线拉直,就可以看出究竟有多长了。

师:怎么做就能拉直了呢?

生:用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端,用力一拉就行了。(学生活动,将毛线拉直)

师:现在的毛线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的毛线是弯弯的,现在是直直的。

师:谁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样子?(指名学生上黑板借助直尺画)

师:黑板上画的这条线和毛线一样长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

(活动:将毛线和黑板上的线重叠在一起,发现学生画的线偏短或偏长)

师:怎么办呢?

生:将画的线延长一些(或擦去一些)。

师:这条线能不能再向两端延长了?能不能缩短了?想想办法,在黑板的这条线上做个什么记号就可以表示不能延长、也不能缩短?

生:写几个字;在线段的两端打勾做记号;在两端画两条小竖线……

(教师评价,并在线段的两端画短短的小竖线。)

师:现在这条线除了直直的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两端还有两条小竖线。

师:这两条小竖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不能随意地向两边延长或缩短了。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作线段,两端的小竖线叫作端点。

反思:如何帮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比划毛线长短时感受将毛线拉直的重要性,在认识所画线不能延长或缩短时体验端点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线段“直直的”特征。学生在“创造”端点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端点的重要作用,也深刻体验到线段长度是固定的。

片段:联想推理,深化理解

师:这条线,被挡住了一部分,你能确定它们是线段吗?

出示:

生:图(1)不是线段,露在外面的已经是弯曲的了。

生:线段要有两个端点,图(2)露在外面的线虽然是直的,但左边没有端点,它也不是线段。

生:图(3)不一定是线段,如果挡住的部分是直的,而且右端有端点,它才是线段。

师:学习数学,有时候不能只看问题的部分,更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判断。

反思:开放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的脑图,脑图的形成、辨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线段特征深化理解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片段:角色反串,强化运用

师:如果你是一条线段,你打算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呢?

生:我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生:我有时候长,有时候短;有时候是竖的,有时候是横的,还有的时候是斜的。

师:怎样才能把我画出来呢?在数学上哪些地方能见到我呢?

生:连接两个点,就能把我画出来了。

生:只要物体的边是直的,沿着边就能把我画出来了,但不要忘记我有两个端点。

生:在数学上,我的功劳可大了。正方形就是由四条像我这样的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

反思:一节课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组织不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具有趣味性的角色反串——让学生扮演“线段”,作自我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迅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深入掌握线段特征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语言进行介绍,去粗存精,有效提炼出学习的重点。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同时,升华了对线段的理解;学生“自我”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梳理、小结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初建模型、正反辨析、充分想象、深刻理解、自主介绍,建构了线段概念,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层层深入,发展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下一篇:描写花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