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学与信息化教学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助产学与信息化教学(精选10篇)

助产学与信息化教学 篇1

林业是整个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调节生态环境、促进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等多种重任,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这些年林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工业的污染、农业的过度开垦、城市化的进程等对林业及其相关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而另一方面,低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科学研究水平困扰着林业的发展。发展林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人工造林的生态效应问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等,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离不开现代生物学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分子水平,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开展,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它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物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这一点,将在帮助林业工作者改造传统林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改善农林业生产,从其整个发展历程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分子生物学产生以前,生物的研究主要基于性状描述和分析为主,大多只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简单的生理生化分析。由于林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林木生长周期长,木本通常都较为高大,且处于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等,使得在林业上应用生物技术较为困难。随着DNA双螺旋现象的揭示,使得分子生物学逐渐发展起来,对生命现象的研究逐渐进入到分子和基因的水平,以细胞和组织培养、基因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生物技术成为改造传统农林业的重要工具,由于物种之间遗传本质的相似性,在农业上应用的生物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应用于林业的生产和科研。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生物技术是在原有生物性状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即生物科学和技术基本上是为了解决上一阶段提出和遗留的问题,因此缺乏系统性,难以解释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生命问题,因此生物技术只能在林业生产中发挥辅助作用,而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往往起了决定性作用。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有关工作的开展,分子生物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逐渐进入到基因组水平,生物技术逐渐包含更多的内容,除了对原有转基因动植物技术有更多的发展之外,还涉及基因组工程、蛋白质组工程、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高新生物技术。由于人类基因组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生物学相关数据的急剧增加,为了储存、管理、分析和利用这些大量数据,不得不借助于现代信息学技术,随着更多物种在基因组层次上的研究,生物信息学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工具。从基因识别、克隆,到种质鉴定、基因表达分析,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比较基因组学,大大拓宽了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这些在医学方面首先进行的工作,已经在农业领域初显成效,利用积累的材料和方法,科学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一些模式植物和模式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分析,如拟南芥、水稻、小麦等。中国在这方面也显示了相当的实力,如独立完成了超级稻的基因组框架图。在林业上,中国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随着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的普及,将有大量独创性的工作可以去做。

总之,生物信息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物学科之间的资源和方法上共享,实现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生命规律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有关疾病、药物筛选,它已经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提供的方法和资源,是当今发展林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方面。

2.生物信息学在林业生物技术上的应用

2.1生物信息学对林业生物技术的重要作用

生物信息学旨在存储、管理、分析和利用这些生物信息,是生物学、数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紧密结合,知识性强的学科。生物信息学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使其日益成为知识密集型的科学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借助生物信息学,生物学家不仅能存储和管理大量生物学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尽可能获取有用信息,减少费时的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技术的效率。例如科学家现在已经掌握较为可靠的计算机辅助预测植物基因改良试验的结果,从而减少在各种条件下检验基因改良植物生长的实验。因此,可以说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的捷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生物信息学技术,就无法研究生物的基因组,也就谈不上现代生物学技术。

生物信息学的的数据在不断增加,以国际著名的基因数据库Genebank为例,至2002年3月,其核酸序列已达到一千五百万条左右,涉及十万多种生物,而且还在飞速增长。特别是对于基因表达方面研究的深入,EST序列增加最大,使得核酸序列总量平均每15个月翻一翻。在这些序列中人类基因组数据占到38%,为最多。现在,其它与基因组研究有关的数据也在不断增长,包括蛋白质序列数据、基因表达数据和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等。这些工作基础对于农林业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生物信息学带来的是“知识银行”,它包括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对加快林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物种之间千差万别,但是生物在基因组层次上,往往蕴藏着很多相似的机理,因而,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家可以将在某些物种上的已有研究成果转用到其它物种上,这对林业的发展特别有用。利用基因组信息不仅可以获得生物体之间的相同信息,同时也可以区别生物体之间在微小差别,从而为农业上优良品种的筛选提供了方便。如分子标记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等(SNP)等。另外,生物信息学有助于解决很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如开展种质保存工作,如何评价转基因植物的风险等。总之,生物信息学实现了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各物种之间在种质遗传和基因调控等方面研究与应用的资源共享,开拓了研究生物发育进化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新局面,将大大加快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

2.2生物信息学在林业生物技术上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生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测序构建基因图谱,进行基因定位;为林木育种提供基因材料和转基因方法;进行高通量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和比较等。

在林业上,为了保持水土,在构建防护林时,科技工作者优先考虑的是生长繁殖能力强,能耐各种胁迫的树种,最好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由于在现实中选择具有这些优良特性的树种是很困难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转基因树木,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人们可以考虑直接将其它物种的耐胁迫相关基因甚至基因调控途径转入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中,特别是一些调控序列,由于存在基因序列的保守性,甚至可以考虑将动物的有关调控基因转入植物,从其后代筛选抗性植株。实际上,从事农业研究的科学家已经从基因组学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例如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基因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人们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基因,这些基因有的可直接用于作物遗传改良,有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物的相关基因调控机理。在林业上的相关工作较少,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尝试,如我们知道,拟南芥的LFY基因是重要的花分生组织调控基因,当过量或异位表达时,可观察到拟南芥在不同位置提前开花,Pena L.等将这一基因用于柑橘类的改良,结果大大缩短了繁殖周期[1]。这一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林业科研工作者都知道,林木生长周期长,树体高大,研究起来比较困难,特别对于经济林,这又往往是制约生产经营的瓶颈,而

这方面的研究极有可能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即培育出速生、矮小的经济林木。中草药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深入进行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研究,揭示中草药所具有的独特功效,生物信息学将在其中大显身手,其研究的方法有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近来热门的高通量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检测疾病产生和治疗过程中复杂的基因相互作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用。在加拿大,它们开展了白杨和云杉的基因组研究,已便改进材质等,另外,他们还利用生物的基因组信息研究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它们研究了云杉蚜虫的基因组和其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利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害,从而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在澳大利亚,已经开展桉树的基因组测序,正在克隆相关的功能基因,澳大利亚政府希望通过从基因组层次的研究,使本国的林业占有技术上的优势,从而在产业上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欧洲,欧盟的农业发展计划纲要里提到,生命科学、信息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点是知识经济的前沿,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和动物的基因组及其相关性研究,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包括病虫害防治、分子标记、基因组测序等。毫无疑问,上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产业化都离不开生物信息学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林木基因工程的开展,很多人对转基因树木的生态效应表示关注,有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甚至动手破坏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围绕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离不开生物信息学的参与。生物信息学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转基因植物或外来植物对本地种群遗传的影响、基因逃逸或基因突变对生态环境和种群生存的影响、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的系统进化和保护对策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生物信息学为我们提供了材料、依据和方法。

3.前景分析

林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打破和其它学科的之间的界限,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用生物技术改造林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如木材材质的改良,开发适合的树种,以减少对天然林的破坏;改善经济林的品种和品质,使其起到美化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作用;开发耐低温,盐碱的树种,建造防护林带;还有,在林业的病虫害防治方面,尚有许多难题,如马尾松的松材线虫治理以及其它经济树种的各种病虫害等。模式植物的已有研究为林业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和方法,离不开生物信息学的手段。例如拟南芥基因组比较紧凑,利用其基因资源可以直接改良林木的品质,另外,可以利用其中的同源序列,特别是大量的EST序列,再结合基因组文库,可以直接克隆到相关功能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已有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数据预测现有序列的蛋白质结构,提供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功能模型等。从农业粮食品种基因改良的已有经验来看,不少野生林木品种的基因对于目前林木良种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这些资源必须加以保护,而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因组相关研究,如分子标记,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同源基因的克隆甚至基因组测序等等。

当然,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障碍,例如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核酸纯化等都较为困难,这就影响了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调控林木的生长发育,从而在不同程度解决上述问题。发育生物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胚胎发育,分生组织形成和花发育等。这些重要的生理现象在物种之间往往是比较保守的,因此借鉴模式植物的研究成果,必将有利于林业在这方面开展工作[2]。值得指出的是,生物信息学已成为研究生物发育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不仅仅是因为生物信息学提供了物种之间基因信息的比较等,更为重要的是生物的发育过程必然涉及生物基因组信息的程序性调控、大量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生物信息学,加快林业科学研究步伐,当务之急是培养掌握生物信息学思想和方法的林业科研人员,我们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当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

助产学与信息化教学 篇2

反思一:是不是逢课都要搞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进入了数学课堂, 在多媒体的召唤下, 广大教师都投入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实践中来, 以至于教学必须要多媒体, 上课必须有课件, 似乎没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就上不好数学课了!更有甚者, 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也都将是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效果的评定标准, 这更为盲目整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借助于多媒体方式来提高课程的展示效果, 达到传统说教方法而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 技术整合只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必须从尊重学科规律出发, 正确对待整合教学的开展。

反思二:课件是主角还是配角

课件作为实施课程整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正确应用课件, 目前存在着很广阔的讨论空间。在教学中, 有的课件贯穿整个课堂, 显然成了教学的主线;有的课件花样繁多却不突出对重点知识的深入;有的课件内容全面, 完全替代教师板书……笔者认为, 课件必须为教学设计服务, 是教师教学闪光点的强化, 课件在教学中必须是配角, 更不应成为课堂中的师生教学的剧本。

反思三: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 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了, 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到底是演员还是观众呢?

学习是一个交互过程, 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数学的学科特点必须突出强化学生的实验验证技能, 必须要求学生多做多练。所以, 如果学生仅仅把当做自己是看电影的观众, 就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鉴于此, 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 还原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的真实目标, 不要以上纲上线的方式要求教师盲目片面地追求表面效果。教师教学的主要精力必须以教学设计为主体, 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为这个主体而服务。

(2) 提高课件的研发水平, 增加对教师们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或是至少以区县为单位统一学科的电子教案, 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和教学效果。

(3) 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 这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开展教学就是为了有效地刺激学生参与教学, 并认真进行交互过程。只有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的学与教 篇3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的学与教 有机结合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型教学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它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个性化的特点。网络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到以上特点,考虑到教师作用的转换,尽量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特性,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将知识本身、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校园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教育得以优质高效、无时空限制地进行。教师确定主题,学生们自己在网络上查找有关主题的相关信息,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然后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个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可以肯定,这种利用网络进行的交互式教育使他们从枯燥无味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中解放出来,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育是一种以单向传授为主的知识传播。教师始终是传播的主体,他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速度,学生的主动性是极其有限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可以和教师讨论,但必须得先听完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然后根据教师的讲授内容来讨论。而信息化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像是“量体裁衣”,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自己主动安排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自主决定听课的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和进度。他们可以自由地利用最新信息资源,自己进行专题研究,提高了解新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教育更加接近社会需要,使学生了解社会越真实广泛,学习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就越明确,走出校门后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网络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网络教育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其校园是一个“虚拟校园”,这种虚拟教学环境打破了教学的地域、时空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参与网上学习。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也不需要担心自己原有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二、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新型学习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下,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一)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材料

这是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虽然目前不能代替图书馆,但网络的确有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如查询的快捷性,资源整理的便利性,资讯即时性都胜于图书馆。

(二)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探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可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创造性。

(三)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问题不能深入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都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它不但提供了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还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四)利用网络工具展开自我学习的评价

网络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还有许多提供学习的工具,特别是教师制作的专题网站,具有很强的学习功能,例如,学生可以发布作品供他人交流评议,而专题网的测试功能,由于反应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学与问教学反思 篇4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5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吗?--

知识是学习得来的,也是问来的。所以有人把知识又叫做“学问”。

板书: 18、学与问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词语。

“鸡 缤 瞬 察 菲 辅 翱 翔”

“缤纷 瞬息万变 翱翔 辅导 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将生字组成新的词语或成语跟大家交流。)

2、指明朗读课文。

师:化那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读通顺,读流利,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谁来朗读课文(自己选择认为读得比较流利的段)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评价。

4、 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获。

(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读句子,交流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你知道哥白尼吗?(师简要介绍哥白尼)哥白尼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其最初的原由是什么?

师:虽然很多人知道,学问就是学与问,知识不仅是学得的,也是问得的。但在显示生活中。人们往往较多的重视学,而忽视“问”。殊不知“问”在知识的获得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以什么来证明这一个观点呢?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一个问题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下面内容的要点。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完成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学问”?

2、出示: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上面的句子。

讨论:什么叫“相辅相成”?

你能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中问”?什么是“问中学”?

3、课文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

“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

谁能举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齐声再读该句。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引读第三自然段。

师:哥白尼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呢?

1、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出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 讨论:

联系课文或者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朗读课文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导读:当我们心中有疑问时,积极地请教别人,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 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从沈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像沈括这样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努力求得问题的答案的故事,你还知道些吗?讲给大家听听。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

2、出示: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是什么意思?说说你觉得这句话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六、总结全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3、 质疑:

学完了课文,你还想要跟大家交流些什么?

板书设计:

18学 与 问

学问--知识 学中问,问中学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咱们六(2)班的王老师可有学问啦!我们还可以说王老师有?(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师:老师知道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情况如何。在检查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出示生字词

不懈追求 瞬息万变 沈括 相辅相成 翱翔

芳菲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五彩缤纷

(1)指名读(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3)齐读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不错!其实在读书时,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思考两个问题:1找一找文中写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2文章重点写学还是问?

(1)指名回答1,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我们平时恐怕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那是不是说问不重要呢?引读上面两句话。

(3)是啊,学、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问)

2、课文围绕“问”,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答,板书:为什么问 怎么问

3、为什么要问呢?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板书“为什么问”)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首尾呼应)(3)齐读。

4、小结:通过读书,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思考:我们该怎么问呢?(板书:怎么问)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

(3)、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让读者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说理+举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读了心服口服!(板书:说理+举例)4、3人小组把2——4自然段轮流读读,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写法。

5、指名读这2个事例。

四、总结全文

1、两位名人的事例教育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句子,齐读(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问。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4、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谁来读读。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学与问

为什么问

怎么问

助产学与信息化教学 篇7

一、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 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等特点广泛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改革逐步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教育部已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课在施教过程中举步维艰, 教学研究明显滞后, 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和结构, 沿袭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

二、树立育人新理念

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针, 正确的育人观将指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因此, 正确地理解新课标, 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新课标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其中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知识素养 (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基础能力素养 (利用信息或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素养 (信息技术人文修养, 辩证的信息或信息技术价值观, 良好的信息或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在此之下, 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也可以从3方面来概括: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力性目标)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认为,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提升信息素养是发展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就是在具体的信息问题中帮助学生提升。信息能力是指根椐实际需要, 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应以学生信息能力提升为主线, 以提出问题为探究起点, 通过信息的获取与管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等主题活动, 发展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倡导教学新思维

教学论告诉我们,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因素, 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整体效应,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系统的四大基本因素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 精通专业, 熟悉教材, 了解学生, 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组织好教学, 并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必须具备加工信息的能力, 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 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具有可传递性。教学手段则是使教学得以有效地传递信息,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它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系统中各个因素虽然有它们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但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研究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基本因素和它们的组合, 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每一个基本因素的作用, 又使这些基本因素形成最佳组合, 使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在操作层次上, 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应尽可能提高上课效率, 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是每位老师想努力实现的, 作为本课程教师, 笔者就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抓好教学谈一些看法。

首先, 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分析现行教材, 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指南, 是在知识范围、基本技能与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对信息技术课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原则的掌握、教学环节的运用等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唯一标准。教材从内容上一般分两个方面, 即基础教学和应用教学。基础教学是前提, 应用教学是根本, 能力培养是目的。分析学生, 就是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其次,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原则: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的原则;在应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以兴趣小组为依托, 营造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再次, 教学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现在提倡教学形式多样、新颖, 但不能为新而新, 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要以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为前提。笔直曾参加湖北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活动, 发现部分老师在导入新课时, 所播课件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但似乎与授课内容没什么直接联系, 颇感意外。作为优质课, 其新颖性、准确性、规范性不容置疑。为求新而舍本逐末, 我们以为不可取。我们常用的主要教学形式有:

(1) 常规教学。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如Windows、Word、Excel等, 可用幻灯片形式确定本节课的课题、任务、知识点, 然后逐步拓宽、细化。

(2) 测试性自主学习。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一些较易掌握的知识或操作制成课件, 学生上机时可自主学习、自我测试、自我评价, 寓教于乐。

(3) 角色互换, 讨论学习。对一些难以掌握的知识, 师生可以角色互换, 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 一起讨论, 共同解决, 借此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 实例讲解, 在模仿中创新。Word、Excel、Flash、网页设计等有很多现成的作品或实例, 教师可以拿来剖析其制作过程, 并进行演示。学生明白后, 自己动手去实践。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 比较学习, 也可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摘要: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广泛地积累教学素材, 认真地钻研教学内容, 全面地了解学生, 周密地安排教学计划, 认真地探讨教法和学法, 只有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少教多学与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少数多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03-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3 学与问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刍议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学与导 篇10

【关键词】学与导;语文课堂;和谐共生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的深入,一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转型变革正悄然发生。纵观语文课堂的种种现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今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要“还学于生”,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地位”,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教师要变“教”为“导”,教师主导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是的,要变革语文课堂形态,坚守“学生立场”,“学”是基础和归宿,“导”则为引领和提升,让语文教师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兴趣和灵感的激发者、思维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智慧的开启者,将“教学”为主变“学导”为主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受益。

一、学导课堂的“学”与“导”

如今,一线的语文教师正如火如荼地实践着“学导课堂”,努力尝试着语文课堂的转型,坚信着以“学”为本,以“导”为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是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以导代学 牵着学生走

学导课堂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语文课堂从“教”的角度转向“学”的立场,教师从“主宰者”转向“引导者”,学生从“配角”转向“主角”。可是,语文教师的主导意识仍比较强盛,导的过于强势,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给了学生学习的机会,但还是“一导到底”、“以导代学”,学生仍在老师的教学框框中游走,跳不出老师的掌控,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语文课堂的预设大大超过了生成。

2.学多导少 跟着学生跑

学导课堂应该“为学而导”、“顺学而导”。可是语文教师常常为了突出“学”,而一味地顺从学生,变成教师跟着学生跑,导致教学目标的缺失,教学也就成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语文课堂虽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缺少了教师的目标导向。课堂的尊重变成了迁就,自主成了自流。

3.为导而导 走着旧传统

学导课堂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着“为学而导”。可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改变“教”的旧观念,实施着“导”的新理念。为了“导”而费尽心思,为了“导”而生搬硬套,使得语文课堂的“导”牵强附会,改变了“导”的原本意义,这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语文课堂的和谐“学导”

学导课堂追求自然和谐,让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即学在导前、学导结合、顺学而导。学生要学得主动、积极、愉悦,教师要顺应学情,导得自然,导得恰当,导得有效。“学”与“导”应相辅相成,讲究平衡,真正体现让学于生、还学于生、助学于生,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学生利益最重要,唯学导和谐方是出路。

1.知学,引导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知学生、知学情,知学标。同时,学生对学习目标也应是明确的,当他们的目标不清晰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指明方向。

2.让学,倡导氛围

学导课堂主张把课堂的学习时间让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充足的;教师倡导自主的学习氛围,营造自主、专注、高效的课境。特级教师薛法根就是倡导者,他让学生充分学习,并及时把握学情,做到智慧取舍。这“三不教”成了他的教学宗旨: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自己能够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他营造的是充分学习的氛围,他实践的是简约、朴实、高效的课堂,他真正做到让学、还学、助学于学生。

3.爱学,诱导自主

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是自觉主动的,对学习也应是充满了兴趣与喜爱。当学生不主动时,教师应要适当诱导,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贾老师所彰显的就是学导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在求知中获得乐趣,在学习中摆脱依赖的心理,在体验中张扬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4.会学,指导学法

学导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渗透一些学法指导。如通过形声字识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一类字的规律,用“桥”字这个支点撬动了整个板块的生字教学。老师的及时指导让学生自己积累了形声字识字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自主识字奠定了基础。和谐的学导课堂中,教师的“导”具有了沟通学生生活与学习文本的作用,让学生的“学”焕发生活语文的魅力;教师的“导”具有提升学生思考力并有序推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让学生的“学”逐步提升,掌握学法,达到会学;并学会知识。

三、结论

人本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跟着学情走”。笔者坚信“以学代导”的教学最高境界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得以实现,学导课堂必将让教师颠覆原来的课堂形态,融入学导课堂的转型变革浪潮之中,让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让教学不再是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然融合,让教师走下讲坛,让学生成为主角、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黄厚江.《和谐共生教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

[2]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上一篇:浅谈PPT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食品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