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十二五规划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苍南十二五规划

苍南十二五规划 篇1

苍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区的交汇点,是浙江第一人口大县和资源大县,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后发优势非常明显的县份,是“大温州”南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苍南县现辖36个乡镇、875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27万,陆域面积1261平方公里,内海及领海面积3783平方公里。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1-9月份,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1亿元,财政总收入18.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预计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241亿元,基本实现既定目标,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围绕苍南崛起跨越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拓空间促提升,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坚定不移抓统筹促协调,坚定不移保民生促稳定,力促经济和社会转型,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全力构建温州南部的经济中心和浙南闽东北区际贸易中心,努力打造浙南闽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十二五期间,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总投资率58.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到十二五末,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亿元以上、投资额280亿以上(十二五期间投资总额达到1000亿)、财政总收入40亿以上,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人民生活进入小康。

二、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抓好“一带两镇三线”:一带就是主攻一条沿海产业带。我们将突出江南海涂围垦和大渔湾围垦两大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华润电厂、苍南核电、沿海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打造沿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使之真正成为苍南发展的后劲所在和希望所在。两镇就是突出灵溪政治中心和龙港经济中心建设。我们将发挥灵溪能商宜居的比较优势和龙港良好的区位优势,把灵溪和龙港分别打造成浙南闽北地区宜商宜居城市和鳌江流域中心城市。三线就是紧抓龙金大道传统产业提升线、78省道高效生态农业线和104国道市场物流商贸线。龙金大道沿线将依托传统产业和竞争较强的比较优势,构筑龙金大道传统产业提升线,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镇村和谐”的江南水乡。78 省道沿线将依托沿线乡镇的农业生态优势,构筑78省道高效生态农业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104国道沿线将依托苍南市场建设的优势,大力推进沿104国道的市场群建设,构筑沿104国道商贸物流发展线,打造浙南的“义乌”。

三、具体措施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具体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注重投资拉动。抓投资就是抓发展,苍南要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大投资,以大投资拉动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以“双十工程”为主要抓手,安排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总投资率为58.3%,年均增长达20%(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135亿,投资率达50%,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是82亿,投资率34%)。其中“双十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691亿元,明年投资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是抓好以下三项。一是抓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是强力推进江南海涂和大渔湾两大围垦工程、华润电厂和苍南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五纵七横”等重点交通设施、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和横阳支江堤防加固等重大水利设施、巴曹中心渔港和霞关一级渔港等重大渔港设施建设。其中江南海涂围垦将采取边

围垦边吹填边规划边招商的方法,加快建设进度,年内争取达到三个工作目标,即实现堵口合龙、2.4万亩“农转用”获批和第一期3600亩吹填造地开工。大渔湾围垦计划年内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二是抓工业性投入。⑴抓好117个用地面积超5000亩、总投资逾110亿元的在建工业项目和27个用地面积超1000亩、总投资逾45亿元的已对接即将落地工业项目的开竣工建设。⑵抓好80项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用地面积达4000亩已经过准入审查还未落实用地储备项目转化落地工作。三是抓房地产投资。根据地块的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程度,“十二五”期间,我县的房地产投资总额争取达到300亿元。重点开发灵溪、龙港两个大镇的新区,适当开发其它乡镇成熟区域,基本实现苍南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

为有效的扩大投资,我们将重点推进招商选资工作。重点要抓好项目前期和项目库建设,要精心包装项目去引资。实行内外苍南人互动,发挥在外苍南人的优势,鼓励引导在外苍南人回乡投资创业。特别要利用苍南的台北小镇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大力引进与我们有地缘优势的台资企业,使得十二五期间投资项目的储备、落地、建设、投产的滚动开发机制得到有效执行。

(二)注重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主线,加快城乡融合,加速推动城郊向城市跨越、农民向市民转变。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要发挥主体功能规划在整个规划中的总控作用,实现县域总规、土地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三规合一”,进一步提高县乡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灵溪要实现东扩、南拓,重点抓好新区的规划落实,县城新区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9.6平方公里,全力打造浙南闽北宜商宜居城市。我们计划把龙港的规划与江南围垦区的规划合二为一,规划面积为60平方公里(新增40多平方公里,其中围垦区近30平方公里),龙港镇实行东西互动(东边城市化,西边工业化),江南围垦区实行南北呼应(南面工业化,北面城市化)。十二五期间,规划区内计划投资300亿元,先拉开15平方公里龙港新区和15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框架,通过十年建设,促进龙港农民城向鳌江流域现代化新城的历史性大跨越。二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灵溪、龙港的新区建设,逐步推进全县城镇的老城改造工作,打造公共交通一体化工程,完善城镇道路网和水电气等公用服务设施,促进饭店、宾馆、商场等第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难题。重点要推进灵溪至龙港海城公路建设,实现灵溪、龙港同城发展,做到两城重大公共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统筹农村发展。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做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主线,以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两个中心城市、七个中心镇、一百个中心村”为载体,通过旧村改造、旧城改造和村庄整治,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农房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发展。同时,还要适时启动乡镇撤扩并工作,加大金乡、钱库、宜山、桥墩、马站、矾山、赤溪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城市生活。

(三)注重生态建设。现代不现代,关键看生态。抓生态就是抓执政为民,生态建设事关可持续发展,事关人们的幸福安康,是一件为民谋利的千秋大业。一是加强保护。重点保护好海岸线、78省道沿线和桥墩、莒溪、藻溪等生态乡镇,保护好苍南的“水缸”,同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使保护生态的乡镇不吃亏。二是加强管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进入,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河道疏浚整治力度,抓好电镀、卤制品、造纸、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和“十小”行业治理,坚决遏制褪色和废旧塑料洗涤两大污染,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三是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和“两城示范、十镇联创”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实现“清洁家园”向“美丽乡村”迈进。四要加强城乡绿化工作。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运动,加快森林进城步伐,实现绿满苍南目标。

(四)注重产业转型。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集聚、集群、集约为重点,力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带两镇三线”总体发展布局,抓好灵溪苍南工业园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在龙港西面,整合提升龙港现有的几大工业园区,形成一个5平方公里龙港西部产业集聚区;在江南海涂围垦区南面,依托巴曹的港口和电厂优势,打造对接海西和后世博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生物医药产业、临港加工贸易等临港工业,形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这三大区块将是苍南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块状产业和苍南13张“国字号”产业基地,坚持抓大育小并重,着力形成各类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在传统产业提升上,紧抓龙金大道的印刷、包装、礼品、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势及龙港、宜山、钱库、金乡等地典型的块状经济优势,借助“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等国字号招牌的辐射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培育上,依托我县的港口资源优势,加强临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的新兴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依托104国道的市场建设优势,加快传统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和新兴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发挥78省道农业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海参养殖等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来料加工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充分利用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一国字号招牌,引进台湾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促进我县的产业转型发展。三是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百项重点技术改造和百项重点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改造、装备更新、设计创新、创意发展为主要内容,积极研发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从低端盈利模式向高端盈利模式转变。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人才引进,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形成招才引才、识才用才、人尽其才的良性用人机制。

(五)注重民生事业。按照抓民生、促和谐、求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推动全县第三轮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完成龙港高级中学迁建,提高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二是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抓好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县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实现医疗机构配置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促进文化体育发展繁荣。完成县文博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大厦建设,大力建设乡村文化健身场所。四是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险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五是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认真打好计生翻身仗。六是确保一方平安。深入开展“创安护鼎”行动,加强社会治安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恶性犯罪,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秩序。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沟通,注重协调,化解积案,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注重工作保障。当前,苍南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突出的有三大难题(对上破解项目审批的难、对中破解部门办事难、对下破解政策处理难)。为破解对上的项目审批的难,我们打算抽调攻关人员,加强跑上的力度,同时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多争取上级的支持,特别要发挥在外苍南人神通广大、联系广泛的人脉优势。破解部门办事难,大力推广“马上就办”的服务理念,做到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破解政策处理难,强化镇村干部政策处理的职责,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把政策处理与干部的绩效、使用

挂钩,调动干部在政策处理中的积极性。具体工作中做以下三点:一破除体制障碍。重点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落实龙港镇“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各项举措,同步推进金乡镇、马站镇县级强镇扩权工作,使程序更少、速度更快,切实以高效率推进快发展。二加强要素保障。重点要加强土地、资金和人才三大要素保障。土地保障主要是抓好海涂围垦工程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增加土地储备资源。资金保障主要是创新融资方式,发挥苍南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积极利用银行融资,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即让”的原则,吸引民资和台资进入苍南的项目。同时今后几年,我们要保证每年2500亩以上土地出让,为今后发展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撑。三要整治建设环境。我们将以推进建设环境大整治行动为主要载体,严厉打击地霸、村霸、行霸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强揽工程、强行搬运、强阻施工等行为,全面净化建设环境,推动项目落地,促进投资增长。

附件一

苍南县“十二五”十大建设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十二五”投资(亿元)2011年投资(亿元)竣工时间(年)1 海涂围垦

造地工程 江南海涂(4.4万亩)和大渔湾(2.4万亩)围垦工程、吹填及软基处理工程 61.8 3.2 2015 交通道路

建设工程 建设沈海高速公路苍南段(70亿元)和南金公路苍南段(17.8亿元),建成灵溪至海城公路(9亿元)等 109.3 7.5 2015 县城新区

推进工程 规划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9.6平方公里,重点推进核心区“两江一湖”景观绿化带、“两馆一院一堂”、火车站前广场开发等公建项目及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50 5.9 2015 龙港新区

建设工程 拉开龙港新区框架(15平方公里,包括临港新城北区),重点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56 4.9 2015 工业园区

配套工程 苍南工业园区(6.7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基地(15平方公里,包括启动区、民营科技城)、龙港城西工业园(约5平方公里)及龙金大道传统产业提升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0 2.5 2015 商贸物流

提升工程 建设汽车贸易城(102亩)、家电市场(120亩)、海鲜城和大卖场(55亩),扩建浙闽水产城(120亩)、农贸综合市场(40亩),建设龙港物流基地(500亩)、浙闽边贸物流中心商务楼、顺达物流仓储中心及码头工程(填海150亩)、百一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工程(50亩)等 34.6 8.8 2014 能源基地

打造工程 苍南发电厂、风电场,建成500KV输变电等16座及线路工程。争取实施苍南核电工程 167.3 13.1 2015 水利港口

设施工程 霞关一级渔港二期、巴曹中心渔港等7个渔港及巴曹商港、霞关对台贸易港口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县标准海塘加固、横阳支江堤防加固、夏桥水闸、朱家站水闸等防洪除险工程建设 22.3 2.4 2015 旅游休闲

综合体工程 开发渔寮(含雾城)旅游度假、炎亭海口度假村、“世界矾都”矿山公园建设,赤溪凤凰湾旅游、完善提升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20.3 3.1 2015 10 “海西”桥头堡打造工程 打造台北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阿里山农庄等对接“海西”平台建设,重点实施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18.6 1.4 2015

合 计

560.2 52.8

附件二

苍南县“十二五”十大民生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十二五” 投资(亿元)2011年投资

(亿元)公共教育 优先工程 迁建龙港高级中学(186.6亩)、县民族中学(86.4亩)、县机关幼儿园(25亩)以及新建灵溪和龙港新区学校6所。改造38所中小学危房校舍。7.97 1.42 2 医疗卫生 惠民工程 迁建县一医(150亩)、县三医(63亩),建设乡镇卫生院17所和村卫生室(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227家。6.30 1.18 3 城乡交通 便民工程 加快全县客货运输站场体系建设,新建苍南汽车北站(42亩)、龙港客运中心(68亩),2015年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60%,实现城乡“路、站、运”一体化发展。4.31 2.15 4 文体设施 建设工程 建设县体育中心(建筑面积2.75万㎡)、龙港体育馆(建筑面积3万㎡),新建县文博馆、浙南书城、龙港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1万㎡)。加快广电中心建设(建筑面积1.5万㎡),实现全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5.17 1.70 5 社会保障 安民工程 新增日供水能力3万吨,增加覆盖15万人口饮水安全。新建灵溪中心养老院和龙港养老康复中心(建筑面积各5万㎡)。全县100%社区、村达到 “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实现社保全覆盖。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4.20 4.85 6平安创建 基础工程 迁建县法院和检察院,新建县信访大楼、公安局技术和指挥中心大楼,基层派出所用房建设项目3个、安装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前端监控设备300台。3 0.56 7 生态文明 创建工程 深化“清洁家园”活动、启动“美丽乡村”行动,实施“五沿”绿化工程,建设灵溪、龙港和巴曹三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新建县第二垃圾发电厂,龙港新美洲垃圾场生态改造工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2.35 3.07 8 城乡住房 保障工程 改造老城(建筑面积60万㎡),农村危旧房改造5万户,建设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廉房、“两限房”等(建筑面积145万㎡)。44.15 10.6 低收入奔 小康工程 实现基本消除13.9万低收入农户的总体目标,每年重点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培育效益农业示范村10个、来料加工专业村5个。加大下山异地脱贫力度,每年实现搬迁下山移民0.4万人。10.25 2.05 便民服务 建设工程 新建县级和龙港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楼、县人民大会堂,建设城镇公园广场4座(占地面积58公顷),空白乡镇邮政普遍服务设施6个。2.79 0.84

合计

苍南十二五规划 篇2

在江西省渔业局日前完成的“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中,将“压缩捕捞,发展养殖,主攻加工,搞活流通”作为渔业发展方针,渔业发展的思路为: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环境友好、产业发展、渔(农)民增收这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主攻加工战略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两个重点;确保3大安全,即确保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抓好4条鱼,即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抓好大众鱼(常规鱼)、小康鱼(特色鱼)、创汇鱼和休闲鱼这4条鱼;培植“一大十特”特色产业,“一大”即以“七大家鱼”为重点的大宗淡水鱼,“十特”即重点培植鳗鱼、虾蟹、鱼、鳜鱼、黄鳝、珍珠、黄颡鱼(乌鱼)、龟鳖、棘胸蛙(娃娃鱼)及丘陵山区小型鱼类等十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渔业的外向度,打造现代特色渔业产业链, 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全省开发水面200万亩,使养殖面积达到75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0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 0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养捕业)产值400亿元、第二产业(渔业加工和建筑业)产值300亿元、第三产业(流通与服务等)产值300亿元;水产品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0 755元。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渔业;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构建平安渔业,提高渔业安全保障水平等6个方面。并结合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提出了渔业10项重点建设工程,即:现代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水产原良种繁育工程、水产品加工与出口工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程、水产品质量监控工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渔港工程、渔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渔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程。同时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3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十二五规划 篇4

新华网于11月14日23点39分刊发了李克强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阐述----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下是文章全文:

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今后5年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理解《建议》的精神实质和“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国际环境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政府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潜在危害和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难以实现赶超,甚至陷于被动和落后。

三是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通过改进和完善已有架构,形成一个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已成为各方共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调整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所增强。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国内环境的新特征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

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受土地、水、自然灾害等多重制约,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难度较大,加上市场流动性较多、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也不足。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提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党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是指导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关起门来搞建设转向通过开放促发展,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新世纪以来,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迈出坚实步伐。

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

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国际国内相互影响中把握主动权,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党心民心,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建议》精神的关键。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年、几十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其二,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总结。早在“九五”时期,中央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其三,这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只有10年时间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早转早主动,能够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晚转则被动,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发展全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也是改革。《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规划主线的具体体现。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就会重量轻质、不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促转变,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谋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发展。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中的转变,也是调整结构、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我们要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多功夫、见更大实效,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促进经济转型,也要创新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中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调整经济结构既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又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突出矛盾,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扩大内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起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业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也就必然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再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但如果投资率过高,各方面条件难以承受。应当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管好用好政府公共投资,引导投资向重点领域倾斜,建设好关系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

二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城乡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这事关全局。要搞好主体功能区等规划引导,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在创新路径上,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集中力量组织攻关推进原始创新,努力取得突破;对能够引进的技术,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搞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缩短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相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纲要,覆盖了“十二五”时期。要以这些规划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要把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我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就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现在,我们既需要也有条件加强社会建设。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好这方面工作,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两类性质的服务。基本的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保基本,应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使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随着发展而逐步提高,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长期运行下去。非基本的部分,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调控办法,通过发展相关行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建设,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集中财力,履行保基本的职责。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应注重利用市场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领域既有事业也有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近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必须深入推进。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近期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随着社会结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可能进入多发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更大挑战。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要针对社会安全保障的新形势,强化抗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五规划 篇5

刺激内需涉及:零售百货、服装、食品饮料等

7个值得跟踪版块: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高端制造业成为重中之重。上述的产业中均和制造业有所关联。其次: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以伤害,南通,舟山为重点;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机床(000410)的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骑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有事,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2015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和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自主品牌骑车将成为中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基石,国家将大力扶持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及支持研究开发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汽车。具体包括:第一,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至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

我国的核岛设备主要为东方电气(600875)、上海电气(601727)、哈动力集团和一重集团四家企业分享。常规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动力垄断了国内市场,其中东方电气占到50%的市场份额。东方电气核电在手订单超过400亿元,2009年公司核电设备销售收入为21.3亿元,2010年和2011年公司核电设备销售收入预计为44亿和83亿元。2010年上半年,随着核电零部件的国产化,核岛设备毛利率已经达到17%。上海电气在手订单达到357亿元,其中,常规岛在手订单169亿元,核岛在手订单188亿元。2010年上半年核岛设备毛利率已达到16%。

【节能环保】银河证券冯大军指出,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环保行业可以长期看好。其中,固废处理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5年将进入建设高峰期;污水处理行业面对目前约25%的城市和近80%的县城未建污水处理厂,市场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内人士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涉及3G、地球空间信息产业(3S)、三网融合与物联网等4个板块。

【生物】近期针对医药行业的系列“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过程中,即将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为明确的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将获得更大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生物产业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三个领域,后两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生物育种行业将集中受益。

【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是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具体包括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高端智能装备。申银万国[4.16-0.95%]认为,卫星产业、通用航空产业、航空发动机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和基础配件是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领域,建议关注其核心企业。

【新能源】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50%。山西证券指出,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天然气、核电、水电等传统能源中的清洁能源将成为主要受益方向,其中天然气将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中长期看,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将在智能电网得到发展后获得长足进展。

【新材料】中银国际陈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挖掘投资机会。一是看好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下游空间广阔的上市公司;二是从受益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龙头企业;三是看好自身具有技术壁垒、并且未来下游市场繁荣的精细化工中间体类上市公司。

【新能源汽车】在日前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已拟定。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处长吴海军在论坛上表示,下一步考虑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重的发展战略,通过财税手段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3G领域中有上海普天[14.14-3.61%]、广电信息[8.38 0.00%]、华胜天成[15.36-6.34%]、振华科技[10.73-4.62%]、烽火通信[30.29-2.23%]、航天通信[11.42 7.33%]、三维通信[14.61-6.53%]、中天科技[22.41 1.91%]、联创光电[13.39-0.67%]、中兴通讯[26.48 3.08%]、中创信测[14.72-1.41%]、长园集团[18.01-6.78%]、武汉凡谷[14.63-4.32%]、浪潮软件[13.67-4.47%]、上海贝岭[7.82-3.46%]、亿阳信通[11.15 4.21%]、新大陆[14.90 1.36%]、长江通信[13.55-3.15%]、光迅科技[32.52-4.07%]、东信和平[17.13-4.30%]等公司。

物联网领域中有大华股份[67.98 2.23%]、远望谷[25.90-0.42%]、赛为智能、金证股份[12.74-1.55%]、合众思壮、歌尔声学[36.05 3.98%]、太工天成[22.69-2.16%]、四维图新、北斗星通[42.35-5.38%]、上海贝岭、厦门信达[13.40 3.08%]、大立科技[29.49 0.99%]、东信和平等公司。

3D领域中有得润电子[15.00-4.64%]、利达光电[11.15-5.43%]、奥飞动漫[26.45-2.54%]、中视传媒[16.15-0.55%]、宁波GQY、出版传媒[12.34-6.16%]、华谊兄弟、海信电器[13.35 1.29%]、四川长虹[4.35 3.82%]、TCL集团[4.02 2.81%]等公司。

三网融合领域中有粤传媒[15.05 3.79%]、永鼎股份[12.00 3.36%]、拓维信息[30.70-5.25%]、中天科技、北纬通信[33.68-4.35%]、电广传媒[20.85 2.26%]、天威视讯[21.17-4.47%]、华闻传媒[6.05-0.49%]、出版传媒、博瑞传播[17.08-2.40%]、同方股份[23.07-6.37%]、二六三等公司。

移动支付领域中有长电科技[13.36 0.00%]、大唐电信[18.80 4.39%]、浙大网新[7.14 0.56%]、南天信息[13.52-2.80%]、新大陆、生意宝[24.48-0.69%]、恒宝股份[14.72-4.60%]、康强电子[11.02-2.04%]、证通电子[16.61-6.42%]、卫士通、焦点科技[65.30-2.00%]、国民技术、乐视网等公司。

新能源 6个细分领域受益

7月20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在能源局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透露,媒体广为报道的新能源规划最终定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现在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目前,正在按照有关程序准备上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期内累计将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据了解,“新兴能源产业规划”明确部署了2011年至2020年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

业内人士称,高达5万亿的巨额投资将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核能、风能、光伏、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等核心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各个领域一批上市公司将从中成长起来或者获得巨大收益。

锂电领域的公司有成飞集成[35.26-9.94%]、湘潭电化[19.52-10.00%]、江特电机[0.00 0.00%]、盐湖集团[28.01-9.99%]、德赛电池[31.67-5.74%]、万向钱潮[13.63-2.50%]、亿纬锂能、金瑞科技[20.67 9.31%]、西藏矿业[38.93-9.99%]、华芳纺织[13.08-5.70%]、中国宝安[10.95-2.93%]、佛山照明[17.20-4.34%]、佛塑股份[16.90-3.21%]、凯恩股份[16.15-2.12%]、中信国安[13.64-5.34%]、江苏国泰[26.27-4.85%]、杉杉股份[20.07-6.52%]、路翔股份[34.82-10.00%]等公司。

风力发电领域中有青松建化[17.87-5.95%]、金风科技[21.25-4.37%]、九鼎新材[0.00 0.00%]、湘电股份[24.12-7.20%]、科学城[6.23-6.32%]、新赛股份[15.29-9.90%]、ST能山[4.89-2.78%]、海得控制[12.24-1.69%]、深圳能源[11.73 2.71%]、粤电力A[7.12 1.28%]等公司。

核能核电领域中有沃尔核材[26.13 4.81%]、华东数控[29.29 1.56%]、兰太实业[12.42-4.24%]、奥特迅[35.72-7.41%]、中核科技[36.30 9.50%]、江苏神通、自仪股份[14.31-3.31%]、方大炭素[10.14 2.74%]、上风高科[9.81-9.17%]、闽东电力[9.45-3.57%]、皖能电力[8.56 3.13%]、海陆重工[39.96-4.49%]、科新机电、大西洋[19.51 1.35%]等公司。

光伏太阳能领域中有钱江生化[8.15-2.74%]、鄂尔多斯[16.69-8.09%]、新华光[30.01-2.47%]、乐山电力[13.25-8.75%]、航天机电[13.68 0.00%]、中环股份[15.52-3.00%]、七星电子、安泰科技[21.63-7.13%]、金晶科技[12.10-6.64%]、天威保变[26.83-5.16%]、精功科技[16.18 2.15%]、大港股份[9.26-0.86%]、孚日股份[11.20-6.82%]、三安光电[41.17-4.65%]、江苏阳光[6.13-3.46%]、乾照光电、拓日新能[24.70 2.32%]等公司。氢能领域中有厦门钨业[38.16-6.72%]、金瑞科技、同济科技[7.83-4.98%]、科力远[18.54-1.70%]、中炬高新[8.39-2.67%]、江苏索普[8.26-2.94%]、南都电源等公司。

乙醇汽油领域中有华资实业[8.19 3.80%]、海南椰岛[14.24-1.79%]、荣华实业[10.50-6.75%]、万向德农[13.94-5.04%]、ST甘化[7.55 1.75%]、丰原生化[7.94-3.17%]等公司。

新材料 7个细分领域受益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和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高速成长期,201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00亿元。

A股新材料上市公司分属建材、化工新材料、水泥制造、玻璃制造、陶瓷制造、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7大类。包括72家上市公司,从7月市场反弹以来,截至9月9日,新材料股票涨幅惊人,67家上市公司涨幅超过10%,占总数的93%。有3家上市公司已涨幅超过100%,分别包括北矿磁材[23.21-9.86%](上涨112.06%)、包钢稀土[81.54-5.31%](上涨107.56%)和横店东磁[30.90-9.99%](上涨100.96%);涨幅超过90%的上市公司有3家,分别为厦门钨业(上涨98.04%)、太原刚玉[9.99-6.98%](上涨93.8%)和中钢天源[15.99-10.02%](上涨91.27%);涨幅超过70%的股票有3家,为中科三环[16.70-8.99%](上涨76.92%)、中色股份[35.53 4.56%](上涨75.21%)、金瑞科技(上涨72.17);涨幅超过60%的股票有4家,为博云新材[22.05-5.45%](上涨69.25%)、宁波韵升[18.13-6.98%](上涨68.65%)、锌业股份[9.97-9.20%](上涨66.67%)沃尔科技(上涨62.73%)。

生物类股票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类。生物医药包括的上市公司有马应龙[40.08 2.32%]、广济药业[10.70-3.60%]、中牧股份[25.16 1.82%]、益佰制药[14.59-5.44%]、交大昂立[10.00 2.77%]、通化金马[7.69-1.41%]、双鹤药业[27.77 2.51%]、现代制药[16.02-0.56%]、丰原药业[8.41-0.94%]、西藏药业[13.54-2.94%]、中创信测[14.72-1.41%]、西南合成[0.00 0.00%]、华北制药[11.89 0.00%]、三精制药[19.13 1.76%]、华兰生物[48.16-1.81%]、新华制药[7.80-1.14%]、东北制药[16.16-0.86%]、浙江医药[30.60-3.47%]等18家公司;生物育种包括的上市公司有丰乐种业[16.46-7.16%]、顺鑫农业[23.19-0.47%]、隆平高科[26.85-9.99%]、登海种业[61.60-8.61%]、獐子岛[41.38-6.72%]、东方海洋[17.42 1.34%]、正邦科技[16.70-4.30%]、大北农[43.06-5.78%]、荃银高科[40.49 0.85%]、敦煌种业[29.96-8.35%]、万向德农[13.94-5.04%]等11家公司。

建筑节能领域中有延华智能[17.07 2.71%]、金晶科技[12.10-6.64%]、耀皮玻璃[7.97-1.24%]、智光电气[18.40-1.60%]、中航三鑫[14.01-4.30%]、伟星新材[19.26-3.31%]、方大集团[10.21-4.13%]、红宝丽[14.95 1.29%]、栋梁新材[12.65-5.39%]、烟台万华[19.82 4.32%]、达实智能[30.55-1.83%]、海螺型材[11.49 2.13%]等公司。

污水处理领域中有山大华特[16.41-1.14%]、创元科技[13.46-4.47%]、东湖高新[10.82-3.39%]、万邦达[91.29 3.39%]、武汉控股[8.90-1.55%]、华光股份[17.70-3.65%]、宁夏恒力[8.61-1.03%]、桑德环境[21.61-3.74%]、中原环保[12.27-4.14%]、国中水务[10.42 4.41%]、现代投资[22.09 2.98%]、菲达环保[17.12-3.49%]、三聚环保[38.18-3.59%]、龙净环保[28.77-5.49%]、创业环保[7.04 1.73%]、三维丝[35.45-2.50%]等公司。

节能电力电子设备领域中有东源电器、国电南瑞[53.78-3.55%]、奥特迅[35.72-7.41%]、新世纪[24.59-6.07%]、台基股份[37.76-0.63%]、长城开发[12.77-5.27%]、三变科技[13.26 0.45%]、智光电气、国电南自[21.06-2.50%]、科陆电子[22.40-6.08%]、平高电气[12.46-2.04%]、金智科技[14.00-6.42%]、威尔泰[15.40-2.04%]、齐星铁塔[18.87 1.13%]等公司。

绿色节能照明领域中有中材科技[44.19 1.82%]、东方电气、粤富华、银星能源[14.58-4.46%]、京能热电[11.71-5.18%]、长征电气[11.08-6.10%]、天奇股份[13.17-1.94%]、华仪电气[14.66-2.14%]、粤富华、长城电工[9.36-6.77%]等公司。

垃圾发电领域中有东湖高新、华光股份、山鹰纸业[5.92-1.50%]、凯迪电力[13.94-5.04%]、泰达股份[8.63 5.89%]、广州控股[6.87 2.23%]、哈投股份[8.77 4.90%]等公司。新能源汽车 4个细分领域受益

“十二五”行业规划动向 篇6

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围绕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7

1 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建材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全行业继续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⑴主要产品产量和效益大幅提高

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建材工业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水泥产量18.8亿吨,平板玻璃产量6.6亿重量箱,建筑陶瓷产量78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1.7亿件,年均分别增长11.9%、10.5%、13.2%和15.7%。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7万亿元,实现利润2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5%和42%。

⑵部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大型浮法玻璃、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等先进生产技术,并具备了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12万吨超大型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及全氧燃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泥的大型原料均化、预分解窑节能煅烧、节能粉磨、自动控制以及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7.7亿吨,2010年新型干法产能达到12.6亿吨,占总产能比重81%。浮法玻璃比重达到87%,其中优质浮法玻璃比重35%。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55%。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4亿吨、落后平板玻璃产能6000万重量箱。2010年前10家水泥企业产量4.7亿吨,约占全国的25%,前两家产能已超过1亿吨。前10家浮法玻璃生产集中度达到57%。东、中、西部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占比由2005年的54%、25%、21%调整为2010年的41%、29%、30%,一批浮法玻璃和建筑陶瓷生产线在西部地区相继建成。

⑷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0年建材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5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烟气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46%和12%。建材工业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超过6亿吨,其中利用煤矸石量占全国50%以上,综合利用粉煤灰量占全国30%以上。700多条水泥生产线配套建成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800兆瓦。玻璃熔窑余热发电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及工业废弃物(以下简称协同处置)关键技术已经全面掌握,一批示范工程陆续实施并推广应用。

⑸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0年建材工业出口总额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同时,依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套技术,带动水泥工业大型成套装备批量出口,国内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工程服务领域竞争,占有国际水泥工程总承包建设市场40%以上份额。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0年比2005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总体看,建材工业快速发展仍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具体看,行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总体能耗高、排放多,落后产能规模大,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三是技术创新不足,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滞后。四是企业平均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

2发展环境

⑴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建材工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既有投资和消费结构调整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建材工业发展将由“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增长空间。未来五年,国内投资比重将有所下降,增速也将放缓,但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大规模基础建设仍将持续。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项目实施,为建材工业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对建材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品种、质量、性能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广绿色建筑也促使材料向安全、环保、节能等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抗震减灾、防火保温、舒适环保等新的功能,同时在生产和使用全生命周期内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迫使建材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的建材工业面临着进一步降低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削减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等多重约束,迫切要求建材工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建材工业核心竞争力。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总体过剩,未来市场竞争势必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技术、管理、品牌、资本等要素将决定建材企业能否有效应对国际化带来的严竣挑战。

⑵需求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建材工业主要产品需求将呈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发展速度渐趋平缓的态势。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建材工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力度,走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建材工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注:2010年数据为实际产量数;2015年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需求预测数据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及兼顾国际产业分工可能出口量。

⑵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从严控制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盲目扩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开发集安全、环保、节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材料,促进建材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坚持技术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开发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加快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研发与应用,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和物流成本等因素,立足区域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大宗产品产能。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促进形成沿江沿河产业带。在循环经济园区和城市周边,配套发展协同处置和消纳固体废弃物项目。

⑶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大力淘汰落后的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协同处置推广应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提高20%。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防范。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水泥、玻璃行业重点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4发展重点

⑴优化产业结构

(1) 优化组织结构

注: (1) 水泥基材料及制品比重指用于工厂化生产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的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例; (2) 新型墙体材料是指墙体材料中粘土实心砖以外的部分;[]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5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支持水泥、平板玻璃等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加快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和技术改造。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实施横向产业联合和纵向产业重组,通过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工程服务等,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加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等行业中小企业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引导产业链各类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形成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 优化产品结构

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发展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加快培育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 优化区域结构

水泥。立足服务区域市场,着眼降低物流成本,统筹资源、能源、环境、交通和市场等因素,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布局熟料生产基地。支持大型熟料生产企业,在有混合材来源的消费集中地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产线。在大中城市周边,利用已有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超过900千克的省份,要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着重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不足900千克的省份,结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

平板玻璃。产能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除优质浮法技术外,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重点围绕发展高端品种、提高质量、强化节能减排及深加工等环节,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线,鼓励生产加工一体化。支持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适度发展平板玻璃。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

建筑陶瓷。东部沿海地区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引导产业转移,原则上不再新建产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打造知名品牌,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陶瓷机械装备、物流、商贸会展等配套产业。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适度承接东部地区陶瓷产业转移,重点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及配套能力,培育区域品牌。西部地区可根据市场、资源、能源和环境条件,适度布局生产能力。

新型建筑材料。按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聚发展的模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在部分城镇周边合理布局若干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加工基地,推进部品化。

非金属矿。严格行业准入,加大资源保护。以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业经济区为基础,依托优势矿产资源集中地,统筹规划,建设石墨、石材、萤石、耐火粘土、高岭土和膨润土等深加工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4) 发展建材服务业

促进建材工业生产制造与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定制加工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设计咨询服务单位开展工程咨询、试验设计、装备集成、安装调试、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建材生产工程承包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业务。发展建筑陶瓷、石材等装饰及装修材料的创意设计和产品设计。推进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石材等大宗材料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探索建立建材下乡营销配送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面向建材行业的能效评估、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检测认证、科技成果推广等服务,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⑵推进节能减排

(1) 加大节能降耗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对现有生产线实施节能改造,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建材工业能效水平。

(2) 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坚持减量置换,推进兼并重组,加强技术改造,支持“上大压小”,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落后水泥生产线、水泥粉磨站以及落后平板玻璃生产线。2015年末,水泥、平板玻璃等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3) 推进清洁生产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优化工艺流程,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控制生产全过程污染物的产生、治理和排放。重点推进窑炉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源头消减,减轻末端治理压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高效除尘技术与装备,加强生产过程粉尘排放控制,降低粉尘排放量。推广降噪新技术,降低声污染。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力度,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水污染。

(4)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建材工业无害化最终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建立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以及城市和谐发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协同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减少资源消耗,鼓励综合利用矿渣、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尾矿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产品,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发展绿色矿业,强化非金属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⑶加快技术进步

(1) 加强自主创新

重点突破制约建材工业的窑炉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以及低品位原燃料利用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加快研发促进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

(2) 推进技术改造

支持建材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完善、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水泥。对新型干法生产线实施以余热发电、协同处置、综合节能、粉磨节电、高效收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减排等为主的技术改造。

平板玻璃。原料优化和标准化控制、配合料高温预分解、全氧燃烧、熔窑余热综合利用、烟气脱硫脱硝、生产线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改造。

建筑卫生陶瓷。陶瓷砖干法制粉、薄型化、一次烧成,卫生陶瓷高压注浆、真空挤出等技术改造。

墙体材料。以节能型隧道窑逐步替代轮窑、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为主的技术改造。

非金属矿。以超细超纯选矿加工、尾矿综合利用和改性复合深加工为主的技术改造。

(3) 完善标准规范

加快制修订特种玻璃、精深加工玻璃、特种玻纤、水泥基材料及制品、防火保温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特种陶瓷、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等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强与应用标准衔接。制修订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协同处置、产品质量、包装贮存运输使用、安全卫生防护等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标,提升国内相关标准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5重点工程

⑴节能减排工程

工程目标:推动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到2015年水泥、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主要行业能耗和排放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在大中型建材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升能效水平,最大限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推广和应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制订主要行业能耗标准,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对不达标企业实施节能专项改造。推广高效减排技术与装备,重点推进窑炉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源头消减,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⑵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开展协同处置,利用水泥窑帮助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压力,减少土地占用,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最终处置,推动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主要内容:选择若干座大中型城市,依托周边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对水泥熟料生产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各类废弃物的预处理设施,开展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争取到2012年,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协同处置生产线,到2015年,部分中等城市周边布局协同处置生产线。

⑶产能优化工程

工程目标: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亿吨,淘汰落后平板玻璃产能5000万重量箱。

主要内容: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行业准入条件,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和国家财政支持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完善落后产能压缩和疏导机制,确保淘汰落后和产能优化工程目标实现。

⑷绿色建筑材料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支撑,适当提高建筑材料耐久性,推动绿色建筑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结合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旧城改造、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等专项工作,以节能门窗、节能墙体、节能屋面系统为重点,生产并推广使用低辐射镀膜中空/真空玻璃制品等建筑节能玻璃、外墙用防火保温材料、阻燃隔热防水材料、轻质节能墙体材料、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及制品,以及新型抗震节能集成房屋。

⑸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培育工程

工程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以产业技术进步为支撑,推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发展。

主要内容:实施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及制造规模化。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超薄屏显基板玻璃等特种玻璃,特种玻璃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高性能无机纤维,风电叶片、高压容器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石英陶瓷以及陶瓷分离膜等特种陶瓷,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和特种石墨等其他新材料。

⑹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工程目标:创建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为特征的建材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主要内容:在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基础好、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地区,依托龙头企业,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壮大主导产业,完善研发设计、信息网络、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链配套体系,创建若干玻璃、陶瓷、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等生产精深加工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6保障措施

⑴强化规划指导

本规划由工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要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年度计划的衔接,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核准或备案相关建设项目。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制订省级建材工业规划,并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⑵创新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建材工业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强化行业运行监测, 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加强行业管理, 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⑶完善产业政策

制修订水泥、玻璃、非金属矿、新型建筑材料等行业产业政策, 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管理办法。研究制订鼓励发展的绿色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目录。研究制定鼓励协同处置的相关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严格行业准入管理, 推进能效对标和清洁生产审核, 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在项目核准 (备案) 、财税、信贷等方面统筹对本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示范工程的支持。

⑷加强质量管理

推动行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 深入推进水泥、玻璃、防火保温材料等重点建材产品的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 制修订建材产品标准。结合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规程与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建设行业诚信体系, 培育知名品牌。

⑸加大资源保护

加强非金属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在矿山开采、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产品质量、能源消耗、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等方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萤石、耐火粘土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 实行生产指令性计划管理, 严格生产总量控制。研究建立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⑹推进国际合作

鼓励进口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严格控制水泥、平板玻璃等初级产品出口, 支持扩大建材工业高附加值产品及装备出口。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 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工程总承包, 开展境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合作和投资建厂, 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搭建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营销体系和技术输出的专业服务平台。

附件:5个子规划

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件1:

1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⑴产量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国水泥产量18.8亿吨,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100亿元,利润总额6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和58%。

⑵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为12.6亿吨,是2005年的2.6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占总产能的81%,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的产能占57%。五年淘汰落后产能3.4亿吨。2010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中,中部地区占25%,西部地区占56%,中西部布局进一步优化。

⑶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大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熟料产量过千万吨的水泥企业有22家,合计产量5.4亿吨,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5.8%,其中有2家产量超过1亿吨。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4.7亿吨,占水泥总产量的25.3%,较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

⑷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通过淘汰落后,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水泥助磨剂、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2010年每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至115千克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2%。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55%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余热发电装置。建成一批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各类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⑸技术进步加快

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高效篦冷机、窑尾斗提机等关键设备取得重大突破。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辊压机粉磨系统、变频调速系统、袋式除尘、水泥助磨剂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协同处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实现了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装备国产化。水泥大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广泛参与海外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带动了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批量出口。2010年我国水泥工程建设占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

但与此同时, 当前我国水泥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发展滞后,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二是落后产能规模仍然较大,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部分地区重复建设, 产能严重过剩。四是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薄弱,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仍待提高。五是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备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0年比2005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2 发展环境

⑴环境分析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泥工业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拉动内需,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水利、农业及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水泥需求继续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对水泥、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在质量、品种、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水泥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⑵需求预测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内市场对水泥总量需求将由高速增长逐步转为平稳增长,增速明显趋缓。但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发展加快。预测水泥年均增长3%~4%,2015年国内水泥需求量为22亿吨左右。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水泥工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产能扩张,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开发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水泥工业转型升级。

⑵基本原则

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水泥工业产能过快增长,把调整水泥工业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协同处置,加大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力度,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创新水泥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⑶主要目标

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协同处置取得明显进展,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42.5级及以上产品消费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

备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0年比2005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4发展重点

⑴推进绿色发展

(1) 加强资源保护

加强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保护。鼓励水泥企业拥有自备矿山,稳定矿产资源保障,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低品位矿和尾矿利用水平。实施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2) 推进节能减排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综合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着力减少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建生产线必须配套建设效率不低于60%的烟气脱硝装置。严格控制粉尘排放,推广减排降噪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

(3) 推动延寿减量

加快提升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的综合性能,延长安全使用寿命。鼓励使用高性能、高标号混凝土,减少普通水泥使用量,力争2015年42.5级及以上产品消费比例达到50%以上。逐步增加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白水泥、抗盐卤水泥、油井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满足重点工程建设的特殊需求。

(4) 发展循环经济

继续推进矿渣、粉煤灰、钢渣、电石渣、煤矸石、脱硫石膏、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选择大中型城市周边已有水泥生产线,建设协同处置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普及和应用。推广应用水泥窑尾气生产轻质碳酸钙、养殖藻类减排二氧化碳并再生能源等技术。

⑵调整优化结构

(1) 延伸产业链

支持优势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优化技术、品牌、管理、资源、市场等要素配置,着力做强以水泥熟料为龙头的主业,加快拓展骨料市场,重点发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统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服务、商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做大相关多元产业。

(2) 提高产业集中度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大力整合中小水泥企业和水泥粉磨站,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若干家集研发、设计、生产、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物流贸易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2015年末,力争水泥企业户数比2010年减少三分之一。

(3) 优化区域布局

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和抑制产能过剩为目标,严格控制水泥熟料产能增长,统筹资源、能源、环境、交通和市场等要素,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布局熟料生产基地。支持大型熟料生产企业,在有混合材来源的消费集中地区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产线。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超过900千克的省份,要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着重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不足900千克的省份,结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

⑶推进技术进步

(1) 加快自主创新

围绕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协同处置、绿色发展等行业共性和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研发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窑炉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支持专业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行业研究中心,提高水泥工业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进水泥产品销售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检测、咨询、培训、投融资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2) 完善标准规范

以重大工程应用为依托,依据科技创新成果,制修订与水泥质量安全、重大工程用水泥基材料、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标准规范。

(3) 推进两化融合

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水泥工业,提高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市场反应能力、自动控制水平。制订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物流系统,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5重点工程

⑴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开展协同处置,利用水泥窑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压力,减少土地占用,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加快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主要内容:在若干座大中型城市周边,依托并适应性改造现有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和各类废弃物的预处理设施,开展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⑵淘汰落后工程

工程目标:完成2.5亿吨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到2015年,基本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内容:依据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窑径3米以下的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的除外)、水泥湿法窑生产线(主要用于处理污泥、电石渣等的除外),以及无稳定熟料来源、单位产品能耗高、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粉磨站。2012年底,东部地区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任务,2015年,中西部地区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任务。

⑶节能减排工程

工程目标:推动节能减排,力争2015年行业平均节能减排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立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升能效水平,最大限度实现能源梯度利用。开展能效对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等先进技术,提高综合节能水平。推广高效减排技术与装备,重点推进氮氧化物治理,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要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对已建成的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应尽快实施烟气脱硝改造。

6保障措施

⑴强化规划指导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遵循本地区功能区划定位,加强与相邻地区及相关规划的衔接,按照本规划要求,制定和调整本地区水泥工业发展规划,并报国家工业主管部门备案。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按规划要求审核水泥投资项目,促进本地区水泥工业平稳有序发展。

⑵严格行业准入

严格执行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法规,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新增扩能项目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适度有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⑶加强质量监管

规范水泥及原辅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监控生产过程质量。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加强生产质量监管,监督执行《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未获得水泥企业化验室合格证的,不得申请办理水泥生产许可证。

⑷加大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协同处置项目在布局、准入、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⑸加强行业管理

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行业信息,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平板玻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件2:

1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平板玻璃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了向玻璃强国转变的基础。

⑴产量效益显著增长

2010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6.6亿重量箱,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845亿元,利润总额2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1%和47.2%。

⑵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010年底,全国浮法玻璃产能达7.6亿重量箱,浮法玻璃比重上升到87%,其中优质浮法产能上升到35%。浮法线平均日熔化量提高到520吨以上。西部地区浮法玻璃产量年均增长25%,2010年西部地区浮法玻璃产量比重上升到11%。2010年前10家企业浮法玻璃产量占全国浮法玻璃产量的57%。五年间累计淘汰落后玻璃产能6000万重量箱。

⑶节能减排成效突出

余热发电、烟气治理、富氧燃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建成近20台套余热发电机组。“十一五”期间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9%,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减少4%。

⑷技术装备加快发展

“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进一步优化升级,最大日产规模达1000吨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0.5毫米厚钠钙硅屏显玻璃稳定生产。光伏玻璃、无碱屏显基板玻璃、离线和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高硼硅玻璃等新产品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全氧燃烧技术具备工程应用条件。向海外总包出口18套浮法玻璃技术装备。

总体看,平板玻璃工业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普通浮法玻璃、单一功能加工玻璃等普通产品产能过剩,透明导电膜玻璃、超薄屏显基板玻璃等高端产品对外高度依存。二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深加工不足,2010年平板玻璃精深加工率仅为3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关键工艺和装备的水平偏低,制约着新品种、新材料开发和质量提升。四是节能减排技术亟待提升,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备注:优质浮法是指技术装备水平高、能稳定生产优等品玻璃;二级及以上产品比例≥70%;[]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5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2发展环境

⑴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玻璃工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为玻璃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市场空间。二是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物功能提升,需要更多高性能玻璃精深加工产品。三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需要玻璃新材料提供重要支撑。四是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增强及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迫使玻璃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⑵需求预测

“十二五”期间,国内市场普通玻璃将从快速增长转为平稳缓长,但对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将保持旺盛需求。预测2015年平板玻璃需求约7.5亿重量箱。

注:需求量包括国内需求及可能出口量。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玻璃工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以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推进玻璃生产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平板玻璃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⑵基本原则

坚持总量控制。继续严格控制平板玻璃产能盲目扩张,把调整玻璃工业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集中度。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创新管理模式,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坚持协调发展。围绕绿色建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发安全节能的绿色产品,走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之路。

⑶主要目标

到2015年,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深加工率和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自主保障能力增强,全氧燃烧技术推广应用,落后产能基本淘汰,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能耗水平进一步降低。

备注:生产加工一体化率指在深加工的平板玻璃中,由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进行深加工的平板玻璃产量占全部深加工平板玻璃产量的比例;[]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5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4发展重点

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 优化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屏显基板玻璃、光伏光热玻璃及镀膜玻璃、防火基板玻璃、高强基板玻璃、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玻璃制品、低辐射及多功能复合镀膜节能玻璃与制品、飞机与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纳米及微晶基板玻璃等高性能新型玻璃产品,发展玻璃精深加工制品,提高高端产品自主保障能力。限制普通平板玻璃产能扩张,淘汰综合能耗高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加快高端产品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2) 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环境容量、资源能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调整玻璃工业产业布局,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产能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除优质浮法外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重点发展高端品种,围绕提高质量、节能减排及精深加工,改造提升现有生产线,推进生产加工一体化。引导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向资源、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适度转移,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消费地周边或平板玻璃生产地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3) 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2015年,前十家企业浮法玻璃生产集中度达到75%,形成2~3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领军企业。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玻璃深加工产品。加快形成平板玻璃集中生产,精深加工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⑵着力推进技术进步

(1) 加大自主创新

围绕超薄、高强、无碱、高透光率等高性能平板玻璃制备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研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重点突破超薄玻璃基板成型、低辐射及多功能复合镀膜、导电膜膜系材料及高效成膜、新一代玻璃熔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用光电和光热玻璃、高强及防火等高端玻璃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及装备,抢占平板玻璃及精深加工领域的制高点。

(2) 加快技术改造

完善提升“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以品种质量、节能减排、装备改善、安全生产和两化融合为重点,大力推进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和升级。以提高玻璃熔窑能效为核心,鼓励开发窑炉烟气脱硫、脱硝和余热利用一体化技术和成套装备。优化平板玻璃生产线智能化控制水平,提高玻璃加工制品一次性优良品率,推广变频调速、封闭循环水等先进节能装置,降低产品生产能耗。

(3) 完善相关标准

依据科技创新成果,立足工程应用评价,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制定新能源、信息技术、建筑节能、交通运输等应用领域玻璃制品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相关工程设计规范制修订。

5重点工程

⑴高端产品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推动玻璃新材料和新产业发展,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建筑发展和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提供材料支撑。

主要内容:依照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依托重大工程,组织技术储备雄厚、创新能力强、发展基础好的企业开展高端产品专项研制生产,推进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屏显基板玻璃等成套技术装备产业化,增强飞机与高速列车风挡玻璃、建筑用结构功能一体化玻璃制品等高端产品的保障能力。

⑵精深加工工程

工程目标:推动玻璃精深加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玻璃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主要内容:发展玻璃精深加工,鼓励生产加工一体化。在消费集中地,或平板玻璃生产集中地,有序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完善的玻璃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针对绿色建筑需求,发展节能窗与幕墙等产品。

⑶节能减排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浮法玻璃比重提高到90%以上,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淘汰综合能耗高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主要内容: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能效对标,对不达标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全氧燃烧、烟气脱硫脱硝、余热发电、变频调速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节能减排综合水平。实施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建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示范工程。提高玻璃原料尾矿综合利用及矿山合理开发。

6保障措施

⑴强化规划指导

发挥规划指导作用。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遵循本地区功能区划定位,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制定本地区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规划。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打破市场分割。切实加强项目监管,控制投资强度与节奏,促进本地区平板玻璃工业平稳有序发展。

⑵严格行业准入

贯彻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总量盲目扩张,审慎新上扩能项目。支持发展精深加工,鼓励玻璃生产加工一体化,培育打造玻璃生产精深加工基地。调整优化平板玻璃产业结构。

⑶加大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玻璃新材料和高端产品发展。加大政策对玻璃工业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优势骨干企业推进联合重组,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⑷加强质量监管

切实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引导企业强化平板玻璃及原辅料、玻璃精深加工制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强化全流程质量监控。

⑸改善行业管理

完善运行监测体系,加强运行监测,定期发布行业信息,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加强行业管理,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件3:

1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成为世界建筑卫生陶瓷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产量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建筑陶瓷砖产量达到78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1.7亿件,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5.7%。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00亿元,利润2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1%和34.8%。

产业技术得到提升。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抛光砖和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技术等日趋完善并推广。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为主向高中低档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形成了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陶瓷产区,中西部地区陶瓷生产迅速崛起。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快速成长,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节能取得较大进展。建筑陶瓷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5%,卫生陶瓷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1%。

出口结构有所改善。2010年陶瓷砖出口金额达到38.5亿美元,出口量为8.6亿平方米,年均分别增长26%和15%。卫生陶瓷出口7.8亿美元,年均增长10%。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规模扩张,企业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二是同质化严重,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出口产品多数为贴牌生产。三是能耗高、排放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2发展环境

⑴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建筑卫生陶瓷提供了稳步增长空间。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对建筑陶瓷产品需求拉动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对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提出了新要求。节能减排已关系到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生存与发展。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维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在国际市场中地位有所提升,但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可能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挑战。

⑵需求预测

预计2015年国内建筑陶瓷砖需求量约90亿平方米,卫生陶瓷需求量约1.6亿件。加上产品出口量,预计到2015年建筑陶瓷砖产量将达到95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2亿件左右。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注重增值服务,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创新发展,加强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打造创新化、创意化、品牌化、绿色化、信息化陶瓷产业,促进建筑卫生陶瓷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集聚规模与资源、能源、环境和市场的关系,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防止过度集中。

⑶主要目标

到2015年,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若干家企业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轻量化、薄型化、节水型、功能化的新型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

4 发展重点

⑴加快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陶瓷砖产品薄型化,开发创意设计新品种、以及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多功能型产品。推进卫生陶瓷节水与减量化应用,积极发展节水型洁具,倡导小体量产品。大力发展五金配件、机械装备等配套产品。

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本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实施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优做强。积极推进现有产区升级,扶优汰劣,延伸产业链,差异化发展,形成骨干优势大企业和“专、精、特、优”的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重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原则上不再新建产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培育知名品牌,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发展陶瓷机械装备、物流、商贸会展等配套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部地区依据相关产业政策,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地区陶瓷产业转移,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以及产业配套能力,树立区域品牌。西部地区可根据市场、资源、能源和环境条件,适度布局生产能力。

⑵推进节能减排

推广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技术与装备。加强原燃料运输过程中粉尘排放控制。加强能源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全行业能效水平。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科学开发陶瓷原料资源,实现规模开采和综合利用,重点产区加快原材料标准化和产业化,保护黑泥等优质资源。推广低品位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鼓励使用低质原料和工业废弃物等生产陶瓷产品。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⑶加快技术进步

鼓励创意设计,加强文化艺术等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应用,推进以研发和工业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在陶瓷砖花色图案、卫生陶瓷模具设计开发、应用整体设计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加强技术改造。推广卫生陶瓷高压注浆、低压快排水等节能减排新工艺。加强余热回收利用,对窑炉、喷雾干燥塔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行业共性、基础性重大问题,协同研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

5重点工程

⑴新产品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开发创意型、环保型、功能型新产品。

主要内容: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陶瓷薄砖(板),干挂陶瓷板,利用陶瓷废渣生产轻质保温陶瓷砖,节水型卫生陶瓷产品,保温隔热与装饰复合型集成式多功能产品等。发展蓄光蓄热等功能型陶瓷产品。发展空间配套等创意产品。培育大众知名品牌。

⑵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在主要陶瓷产区,建立陶瓷原料标准化基地,通过对矿物原料的标准化加工与供应,充分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

主要内容:选择资源条件好的陶瓷产区,建立从矿山开采、原料专业化加工到配送的协作配套体系,采用先进技术装备,配置完善的环保设施进行专业化生产,提升原料品质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分散加工造成的粉尘污染。

⑶绿色制造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主要产区综合能耗、污染物减排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以主要陶瓷产区为重点,选择若干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开展节能环保改造,实施能效对标和清洁生产审核,带动产区节能减排水平提升。

6保障措施

⑴改善行业管理

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强化新产品创意开发、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研发投入等方面信息监测分析,定期发布行业信息。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⑵推进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建立完善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品牌质量监督。⑶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在创意设计、品牌建设、产业转移、节能减排、标准制修订、研发投入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件4:

新型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生活品质、保证建筑物功能的重要物质支撑,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绝热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四大类基础材料及部品。

1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新型建筑材料保持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都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⑴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4700亿块标砖,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9%。保温绝热材料产量411.9万吨,年均增长15.1%。建筑防水材料产量10.3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0.7%。石膏板产量20.8亿平方米,年均增长23.1%。

⑵产品结构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建筑板材占墙体材料的比例由4.2%增长到8.2%,年均增长14%。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比例由44%增长到55%,年均增长5%。新型防水材料占建筑防水材料的比例由54%增长到87%,年均增长10%。

⑶产业技术进步加快

纸面石膏板、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墙体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矿)棉、硅酸铝纤维、复合夹芯板等生产设备部分出口。

⑷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0年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2.8亿吨,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电厂脱硫石膏利用量稳步增长。五年间墙体材料行业综合能耗年均降低13.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是,当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安全环保节能产品开发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城镇地区发展较快,乡村相对缓慢。四是行业管理较弱,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和扰乱市场秩序,社会责任意识仍待提高。

2需求预测

新型建筑材料需求量稳步增长。我国城乡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3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约430亿平方米,巨大的新增建设量及既有建筑改造为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提升品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环保意识及建筑工业化水平、建筑节能要求等日益提高,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向安全、环保、节能、防水、优质、美观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加快升级步伐。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服务于建筑业和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为中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材料及部品,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⑵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质量。以保障建筑物安全和品质为行业发展基本宗旨,不断提升新型建筑材料防火、抗震等防灾减灾性能。

坚持节能环保。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期待,适应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节能的新要求,不断提升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等性能。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开发安全、环保、节能、经济等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建筑材料。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资源环境、建筑结构、文化风俗、市场需求等因素,积极发展适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及部品。

⑶主要目标

到2015年,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精、产品质量优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0%。

备注:建筑板材主要包括:各类金属夹芯板、幕墙、纸面石膏板、硅酸钙板、其他各类墙体材料板材;[]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5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4发展重点

⑴加快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集防火、抗震、环保、保温、防水、降噪、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墙体和屋面系统等材料及部品。着力发展安全环保型防火保温材料、节能环保型门窗和建筑墙体。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屋面系统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墙体,与屋顶绿化相关的屋面材料及部品。

发挥大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合,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引导产业链各类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格局。在城镇周边合理布局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支持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力度。

⑵发展循环经济

对现有窑炉生产线实施节能改造,推广余热利用、变频调速及内掺燃料等节能技术。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建立与相关产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利用量。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⑶加快技术创新

在新产品、专用技术装备、建筑部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支持节能型隧道窑替代轮窑、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等技术改造,推广窑炉节能、自动切码运系统、挤压成型和液压成型等技术,提高防水卷材生产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和节能减排水平,改造升级节能门窗制造和配套技术。

制定新型建筑材料新产品标准,研究适合新产品应用的设计规范、施工规程及通用图集,加快与建筑规程规范的衔接。制定新型建筑材料部品目录,构筑标准化、系列化和专业化部品体系。

5 重点工程

⑴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为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材料支撑,推动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结合城镇及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建筑节能改造等专项工作,发展安全环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轻质墙板、硅酸钙板、节能建筑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系统、节能阻燃防水材料等,建设示范工程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⑵建筑部品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为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提供材料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向加工制品业方向发展。

主要内容:选择若干中心城市,按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聚发展的模式,支持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区, 发展部品化的新型建筑墙体、屋面系统及其它深加工建筑部品, 建设建筑部品生产基地, 推进建筑部品化。

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工程, 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主要内容:在相关产业发展集聚区, 或既有固体废弃物堆存地周边, 遵循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律, 利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的新技术, 逐步增加无害化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品种, 建设示范工程, 推进综合利用产业化。

6 保障措施

⑴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新型建筑材料行业运行监测系统,安全环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等主要产品进行跟踪分析, 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建立行业准入制度,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⑵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新产品标准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严厉查处与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市场监督,建立规范、有序、健康的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建筑市场。

⑶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部门间协调,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政策支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附件5:

1发展现状

非金属矿工业主要包括非金属矿采选和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等。“十一五”期间, 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快速发展, 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0年, 全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0亿元、利润360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34%和41%。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⑵部分矿种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底, 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企业减少到约9万家。高岭土、膨润土、石墨、萤石等主要矿种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高岭土、膨润土企业分别达到年产20万吨和30万吨的规模。

⑶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采选及深加工关键工艺和设备取得突破, 采矿机械化、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提纯超细、改性复合为代表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快速发展。石材数控加工中心、红外切机等广泛应用。

⑷进出口结构优化改善

原矿和初级产品出口比例有所下降, 加工制成品比例提高。2010年我国非金属矿业出口额130亿美元, 其中加工制品比例超过50%。普通产品进口增长趋势明显, 2010年石材产品进口额20亿美元, 年均增长15%以上。

⑸产业集聚速度加快

石墨、膨润土、耐火粘土、萤石、菱镁矿等主要产品呈现比较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石材行业已形成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80%。

当前非金属矿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统筹不足, 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依然严重, 部分关键矿种过度无序开采。二是企业“小而散”, 产业集中度低, 规模效应差。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 深加工及应用技术较弱。四是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运行监测亟待加强。

2需求预测

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和产品, 同时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的品种、性能、质量和产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非金属矿工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非金属矿工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内需求,坚持保护性开采和综合利用,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非金属矿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⑵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保护政策,合理开发利用非金属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大的重点矿种,扶持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非金属矿工业全面优化升级。

坚持扶优扶强。引导优质要素向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集聚,促进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综合利用。注重低品位、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尾矿等资源梯级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⑶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重点矿种加工利用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非金属矿加工制品业加快发展,采选企业数量减少20%,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工制品占出口比重提高到70%以上,尾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4发展重点

⑴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进非金属矿物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高性能非金属矿加工制品,开发专用化、功能化品种。

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优势骨干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整合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尽快做强做大。严格行业准入,淘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促进石材产业集聚升级。

优化重点矿种产业布局。以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业经济区为基础,优先抓好萤石、耐火粘土、石墨、高纯石英、高岭土、膨润土等重点矿种产业发展。

⑵加快技术进步

研发关键技术。发挥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创新的作用。在非金属矿资源地及产业集聚地建立专业化研发中心,着力突破非金属矿物制品关键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适应下游产业需要的精细化产品。加快石材文化创意设计和定制产品研发能力建设。

开发专用装备。加快开发大型、高效、节能且保护非金属矿物结构,满足非金属矿开采和加工特殊要求的专业化设备和成套装备。

完善标准体系。修订完善现有非金属矿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相关标准,研究制订新型非金属矿物加工制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跟踪研究相关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⑶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矿山开采。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对矿山开采进行科学设计,优化开采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治理矿区废石、废水、塌陷区,修复损坏严重的矿山生态,新开发项目要同步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加强选矿及尾矿治理。采用先进选矿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纯度和品级,提高选矿回收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共伴生矿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加大尾矿治理,鼓励从尾矿中分离、回收有效矿物或成份,支持以尾矿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开发。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鼓励非金属矿加工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工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与应用开发。

5重点工程

⑴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工程。

工程目标:掌握核心制备技术,开发专业装备,建设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主要内容:以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科研院所为主导,以示范项目为支撑,选择优势非金属矿种,开发深加工及制品关键技术和装备,在重点企业或专业基地建设精细化、高水平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⑵高端产品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快发展高性能非金属矿制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要内容:以大企业为主导,采用产业联盟等形式,鼓励下游产业向非金属矿物领域延伸整合,着重发展石墨负极材料、高效石墨发热板材,石英光纤预制棒、石英坩埚等高端产品。利用高岭土、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生产纳米无机胶凝材料和高效农药载体材料等功能矿物材料。加快发展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用高效生态环保材料。

⑶绿色安全示范基地工程。

工程目标: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和绿色产品开发,构建和谐示范区。

主要内容:选择典型矿区或生产基地,推广使用先进技术,优化矿山开采,实施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认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开发。加强尾矿治理,加大选矿尾矿的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开发生态环保节能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节能减排,消除安全隐患,推动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绿色安全示范基地建设。

6 保障措施

⑴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非金属矿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对石灰石、硅质原料、萤石、耐火粘土、石墨、菱镁矿、高岭土等主要矿种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⑵严格行业准入。

大宗产品实施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开发,控制总量扩张,加强环境治理,鼓励高水平规模化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增产能须在本地区重点矿种发展规划指导下有序发展。制定关键矿种生产行业准入条件,规范行业准入,实行保护性开发生产,鼓励集约化生产,着重发展精深加工。

⑶加强协调和政策支持。

苍南十二五规划 篇8

这一天,李克强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出席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并致辞,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但天道酬勤,辛勤的劳动必将迎来丰硕的果实。

中国古诗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说的是春天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正是展望和规划未来的好时机。

今年2月,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会晤的一项重要成果,双方领导人宣布建立城镇化伙伴关系,重点推动在城镇可持续发展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欢迎并支持举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便是落实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的重要举措。

皇家剧场是布鲁塞尔最大的剧场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的聚会场所及著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3日上午,近600名中欧双方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相约在此,欢聚一堂,以“交流借鉴、互利共赢”为主题,围绕可持续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流动性两个专题进行全方位交流。

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是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当天下午,300余名中欧高层人士在此举行能源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和欧盟27个成员国的能源部门负责人,就能源合作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作了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新进程》的讲话。“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欧双方开启了城镇化战略合作的新进程。”他的开场白直奔主题。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经受了严峻考验,世界也进行着一场“思想风暴”。世人深入思考未来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共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不仅成为中国的必需,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必需。

危机孕育机遇。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革,中欧有识之士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同步启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长计议,描绘了各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出双方在发展思路和战略导向上难得的契合,将为双方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还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欧盟“2020战略”则提出,要努力促进欧盟建设一个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主张与中国等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高层次战略对话。

人气在凝聚,共识在升华。

李克强的两个讲话不断闪现出中国“十二五”规划深度对接欧盟“2020战略”的智慧火花——中欧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一方面,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城镇化中厉行节能环保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欧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能源科技上有突出优势,需要开拓应用领域。双方具有的这些特性,恰好形成中欧战略性互补。

李克强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说,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时,就会产生显著而奇妙的效应。李克强表述生动,听众聚精会神。

面向未来,李克强主张中欧突出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为中欧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他提出三项具体建议:共促绿色发展、深化项目合作、加强管理交流。

作为此次俄欧之行的最后一场正式活动,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了有关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欧能源安全、中欧促进电力市场相关合作等共同宣言和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双方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欧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继城镇化战略伙伴关系后,中欧互为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合作更趋务实,路越走越宽,在中欧双方人士中引起强烈共鸣。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认为,中欧应抓住双方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致力于实现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盟“2020战略”的深度对接,扩大双方利益汇合点,努力寻求在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欧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他介绍说,目前有400多家欧洲企业在武汉投资,投资总规模超过20亿欧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节能减排有关。中欧之间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保方面合作潜力很大,中国地方政府与欧盟的合作项目将会得到积极推动。

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对记者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欧中的共同利益所在,即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包括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等。目前,欧中在加强城镇化合作上已取得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互动。他说,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并出席城镇化论坛,表明欧中关系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欧中伙伴关系将更紧密、务实。

欧洲一环保组织首席执行官尼克·玛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中可以通过加强双边的能源合作来分享“低碳经济”蛋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对欧中双方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李克强此次访问欧盟,出席高层能源会议,显示出欧中需要更加频繁的高层对话,通过相互了解,展开务实合作,共同开发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市场。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中欧问题专家安娜·斯塔尔对记者说,李克强此次与欧方重点就新能源、城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是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

欧洲一些媒体认为,李克强此访期间,中欧双方签署有关清洁能源、电力市场、城镇化等协议,表明中欧关系不断拓宽,双方合作得以深化。中欧双方将在建设能源节约型绿色城市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同时注意到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力促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相信这对中国和欧盟双方都有利。

……

飞机在跑道上开始滑行,我还在争分夺秒地和国内编辑部电话沟通稿情,必须赶在飞机起飞之前将所有稿件发回国内。成功了!飞机腾空而起,离开了布鲁塞尔上空,带着我们成功的喜悦,返回中国。

欧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成员国12个。经过6次扩大后,至2007年1月,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5.025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高决策机构为欧盟首脑会议,即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欧盟首脑会议主要负责制订“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其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目前,欧盟首脑会议每半年举行2次。2012年1月1日,丹麦正式接替波兰,成为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至2012年6月。

上一篇:西北民族大学什么专业最好下一篇:描写小草的优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