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精选7篇)

《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 篇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成绩 教学班号0 2学号2 0 1 3 2 1 0 7 2 1姓名张 一 凡要求:

1、阅读相关军事材料,撰写一篇军事题材的论文,纯网上下载不得分。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3、题目自拟,论文正文前有内容提要(200-300字)。

4、写出关键词。

5、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

6、正文后附参考文献。

题目:

提要:我们经常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激光武器其实早已被研发出来,而且激光武器因为它以光速传播、单发成本低、没有核污染、不会留下热信号等优点必将成为现代战场上的宠儿。而且许多国家的实验机已经成功。

关键词:

1、激光武器

2、现代战争

正文:我们经常在科幻片里看到,战士们拿着激光枪。当扣下扳机的同时目标已经被摧毁,完全没有躲闪的时间。这就是激光武器。你以为我们真的只能在电影里看到吗?那你就错了,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英国军舰或陆上已有实验性战术激光武器装备!

现代战争的军事特点有:

第一,战场时、空“禁区”的限制大为缩小,作战行动更富于突然性;第二,现代武器破坏、杀伤作用增大,战争异常严酷;

第三,战场空间愈加立体化、多维化,无形战场的角逐更加激烈;第四,战争的物资消耗巨大,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困难;

第五,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出现,使现代战争指挥方式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另有军事专家则强调现代战争具有

第一,广延性--战场范围广大,前后方界限不清,大规模交战波及战争双方的整个领土及外层空间;

第二,多变性--战场态势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斗争炽烈,对快速反应要求更高;

第三,交叉性--战场犬牙交错,战线模糊不清,复杂的交战将在多层次展开;

第四,立体性--战场的立体化突出,空中、海上、海下、地面、外层空间的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

第五,破坏性--火力强、破坏大、消耗多、各项保障复杂;

第六,分散性--军队进一步疏散配置,作战行动将表现为大兵团统一控制下的群体分散独立作战;

第七,机动性--军队的流动性大,遭遇战的可能增多;

第八,连续性--战役战斗的间隙缩短,打破昼夜界限。有的则强调电子战,有的更强调“快节奏”,有的注重政治和技术因素,有的注重经济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然而,不管现代战争的特点到底是第一个观点的五种,亦或是第二个观点的八种。他们都拥一个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 都不可能离开“高技术兵器”。

我觉得此处所指的“高技术兵器”主要以高能激光武器为主。因为激光作为武器,有很多独特的优点。首先,它可以用光速飞行,每秒30万公里,任何武器都没有这样高的速度。它一旦瞄准,几乎不要什么时间就立刻击中目标,用不着考虑提前量。另外,它可以在极小的面积上、在极短的时间里集中超过核武器100万倍的能量,还能很灵活地改变方向,没有任何放射性污染。另外一个重要优点是单发成本相当低,每发仅1000-3000美元。

这些有点足以让军方在战争中占据优势。拿一些实例来说,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海军成功地进行了舰载中波红外高级化学激光武器(MIRACL)的陆上试验。其中的主要部件包括氟化氘(DF)中波红外化学激光器功率(220万瓦)和“海石”光束定向仪(孔径1.8米)等。经3年时间组装起来的MIRACL高能激光武器于1987~1989年间,在白沙激光武器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打靶试验,其中包括摧毁一枚飞行中的2.2马赫的“旺达尔人”导弹的试验。如此高的导弹拦截价值难道不足以取代传统拦截武器吗!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专委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激光我们要加点

力,花多点力量。防御,打飞机、打坦克,将来主要靠它,肯定用得上。有一个华裔科学家告诉我,现在美国已经试验成用激光打卫星,已打下一个来。将来打坦克用激光,将来空中战争是激光时代,空间激光时代。据说成本比其他武器都低。”

由于高、低功率激光武器在未来战场上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再加上中国在激光技术上的悠久历史和雄厚技术基础,所以其发展起来越来越快。并且近年与别的激光技术强国有越来越多的交流,这也会更好、更快的促进中国激光技术的发展。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中国将会拥有最强大,最健全的激光武器,并且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以上种种,不论从成本角度、时效性、威力、污染小、基本没有热源,来考虑

都足以说明现代战争的主导武器为高能激光武器。

参考文献

[1]仁耀,中国激光武器研究,光机电信息,2007,06:50~51

[2]蔡喜平,二极管泵浦固体成像激光雷达的研究[J],激光与红外,1999(05)

[3]晓薇,中国激光武器的应用,科教文汇,2005,06:20

《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 篇2

1《永别了,武器》的创作背景

创作源于生活。正如美国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席华尔所言:“悲剧创作是艺术家采取行动的一种方式,反抗命运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在很多伟大的悲剧中可以感到艺术家似与剧中人声气相通而直接联系。”[1]海明威的很多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永别了,武器》也不例外。该小说是根据他自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创作的。海明威在高中毕业后,怀揣英雄梦想,立志要参军作战,但最终因为视力原因而被红十字会吸纳为救护车驾驶员前往欧洲战场。1918年月,海明威因为严重的膝伤而住院疗养。在住院期间,他爱上了一名美国护士,尽管最终求婚被拒,但这段情感经历还是给他本人以及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塑造了一个美国军官亨利的形象。亨利在当时政府的宣传和鼓动下,为了“神圣正义”、“自由民主”而来到前线战场。后来因为受伤住进战地医院。在医院治疗时,亨利遇到了来自英国的护士凯瑟琳并与之上演了一幕凄美的爱情悲剧。

由此可见,《永别了,武器》带有非常明显的自传色彩。历史上,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动荡和危机的时代。一战爆发后,很多年轻人为了实现心中的英雄梦而走上战场。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战争只是相互残杀,战争夺走人的生命,战争也毁灭人的信念。从最初的为理想而参战到最后意识到战争毫无意义,海明威的领悟代表了当时一大批美国青年在精神思想上的转变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明威创作了小说《永别了,武器》。

2《永别了,武器》的书名题目

《永别了,武器》的原著书名(A Farewell to Arms)本身已经暗示了这部小说中战争与爱情的双重线索。中文译语只能体现出“战争”这一条线,但是在原著中,英文单词“Arms”本身就有两种意义:“武器”和“臂膀”———“武器”自然是和战争相连,而“臂膀”则是指爱人的臂膀,借指爱情。正如原著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人生的悲剧不仅在于从战争中逃离出来,跟武器永别;也在于和爱人分离,跟爱情永别。

3《永别了,武器》的情节发展

3.1 亨利和凯瑟琳的相识

《永别了,武器》以主人公亨利在意大利参战开篇并展开情节。一开始,亨利并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反倒觉得“我知道我不会死的。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于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危险性。”亨利在当时社会思潮的感召下,只是单纯地怀着年轻人的英雄梦赶赴战场。亨利在战场上开救护车,这一稍显轻松的任务让亨利觉得有些无聊。为了打发时间,他经常和牧师还有雷纳尔一起打牌、喝酒。正如小说开场时对景物的描述“路上除了落叶外,白白漫漫,空无一物”,此时的亨利,消极颓唐,百无聊赖。

为了摆脱战争带来的孤独和空虚,亨利借酒精和女色来麻木自己的神经;正当一切都不凑效的时刻,凯瑟琳出现了。战争带来的爱情并不全都是因为彼此一见钟情或心心相印的,战争中更多的爱情是出于人们为了逃脱某种束缚或为了获得某种慰藉而选择的一种寄托,小说中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也是这样产生的。[2]在战地医院里,亨利一开始对待凯瑟琳只是逢场作戏,认为他们之间的接触像是“桥牌游戏”。而对凯瑟琳来说,她在战争中失去了相恋8年的未婚夫,亨利的出现正是她需要的“镇痛剂”。可以这样讲,亨利和凯瑟琳最初的交往是他们两个人在战争中为自己找到的“庇护所”。在战争这一特殊土壤中滋养出的爱情之花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别样盛开”。

3.2 亨利和凯瑟琳的相恋

随着亨利和凯瑟琳接触的增多,两人之间的感情悄悄有了变化。伤好之后,因为战争需要,亨利回到前线,他承认“我看不见她,我心里觉得空虚。”当他因伤再次住进医院治疗而遇到凯瑟琳时,他终于发现自己“爱她爱得疯了”。与其说是战争使得两个人聚少离多,因而阻碍了感情的发展;倒不如说在战火的硝烟炮弹中,两个人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上一阶段中,亨利和凯瑟琳为了在战争中找到各自的“庇护”而开始了交往;在这一阶段,他们在经历了战争的枪林弹雨后终于开始细心呵护这朵悄然盛开的战地玫瑰。后来亨利养好伤需要重返战场,这时凯瑟琳发现自己怀孕了。在和亨利依依惜别时,凯瑟琳表示一定会找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还嘱咐亨利不要为此担心;在战场上,亨利也一直把凯瑟琳送他的护身符带在身边。由此可见,此时的这对恋人已经开始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从最初的“桥牌游戏”发展成了他们彼此的精神支撑。

3.3 亨利和凯瑟琳的永别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亨利的厌战情绪越来越明显,终于在卡波雷托战役溃败大撤退时,他纵身跳河逃生,从此告别了战场。后来,亨利在斯特雷萨找到凯瑟琳,迫于被意大利警察抓捕的压力,两人雨中划船逃亡当时的中立国瑞士。在瑞士蒙特娄山坡的小木屋里,亨利和凯瑟琳体会到了来自家的温暖。从本质上来说,亨利是一个战场上的逃兵,在他纵身跳河的一刹那,他作为一名军人所持有的“荣耀”、“神圣”等等信念全都灰飞烟灭。只有他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才是他人生的全部意义。凯瑟琳也把自己当做在婚姻中幸福的“亨利夫人”,在医院里填单子时,她在自己的姓名一栏填上“凯瑟琳·亨利”。虽然因为战争的原因,两人不能结婚,但是这时的两人,已经把他们的感情升华到了婚姻和家庭的高度。

随预产期的临近,他们搬到山下的洛桑。正当我们期待那朵风雨中的战地玫瑰开花结果时,命运之手毫不留情地将它折断———凯瑟琳生产时不幸难产,孩子夭折,自己也因失血过多而去世。尽管在危难时,亨利向上帝祷告,依然没有挽留住自己爱人的生命。爱情玫瑰在战争背景下苦难中开花,竟是为了这最后的悲怆。随这朵战地玫瑰的凋零,亨利的精神支柱也彻底坍塌。

4 小结

从《永别了,武器》的创作背景、书名题目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爱情故事情节发展来看,战争和爱情这两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并行,共同谱写了一幕悲剧。“因此到最后,我们感到我们读的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两个。”[3]

面对爱人的痛苦,亨利感慨:“我可怜的宝贝儿凯瑟琳,这就是这个陷阱的结局,男女彼此相爱的结果。”这个“陷阱”到底指的是什么?当读者都在谴责战争毁掉了这对有情人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作者站出来,解答了所有人的疑惑。1948年,海明威在为《永别了,武器》(纽约版)所作的序言中写道:“作品是一场悲剧这个事实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局。”[4]

在米兰战地医院开始的爱情,落幕于远离战火的瑞士。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是战争毁掉了一切。海明威在战争的背景下书写的这一爱情悲剧,是想借亨利之口告诉人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那木棍上的蚂蚁一样,在“世界末日”到来时,“纷纷坠入火中”。即便是在和平地带,远离战火,悲剧依然无法避免。这正如文学评论家肖恩?奥弗莱茵所指出的那样:海明威作品的主题是“反映人的本质及其永恒不变的悲剧性”。[5]

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位极具悲剧创作意识的作家。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借助战争和爱情两条线索,谱写出一幕关于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爱情悲剧。本文从《永别了,武器》的创作背景、书名题目以及情节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探索战争和爱情这两条线索是如何共同作用来体现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的。

关键词:悲剧意识,创作背景,书名题目,情节发展

参考文献

[1]Kurt Singer.Hemingway:Life and Death of A Giant[M].Los Angeles:Holloway House Pub,Co,1961.

[2]T.S.Matthews.A Farewell to Arms[J].The New Republic,October 9,1929.

[3]Young Philip.Ernest Hemingway[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1964.

[4]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序言[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48.

现代战争中的桃色武器 篇3

始作俑者:德国

大量散发性内容宣传材料是在二战进程中,德国人首先使用的。德宣传机构大量散发色情传单,企图挑拨美、法、英军队之间、士兵与后方民众之间的关系,利用宗教和种族问题对敌方施加影响。

1939到1940年冬天,德国充分利用了英军远离法比边界前线的事实,散发了大量色情传单,描绘酗酒的英国军人在平静的生活中引诱法国士兵的妻女,背面配以挑拨性的文字:“当你们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英国人正在与你们的妻子干这个!”德国广播电台也利用一切手段,散布英军不在马其诺防线内防御,而在巴黎与法国女人淫乱的消息。

战争后期,德国开始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美宣传,传单上画着美国大兵搂着英国姑娘嘲笑英国士兵的图片,下面是挑拨性的文字:“事实上,这是美国人的快活战争。”

为了强化反布尔什维克信念,纳粹宣传机构向波兰军民散发了大量色情传单,但效果并不好,没能达到让波兰人视俄罗斯人为更大危险的目的。

纳粹宣传机构在战争时期经常使用目标对象所熟悉的事物作为色情传单的载体。一些针对美军的传单以《生活》杂志的封面形式出现,上面描画出各种裸体女人,背面标题是“死亡”,再画上一个戴钢盔的脑袋,旁边是日期:“1944年11月”,另一边是“1944年的黑色日子”字样。根据对象不同,画上的姑娘分别戴上美军或英军的头盔。

德国积极煽动盟军中的反犹太情绪,战争初期散发的一张传单上画了一个头戴美军头盔的英国裸体姑娘,坐在镜子前看印有“犹太人”标题的《时代》杂志,镜子中照出她黑黑的长发,犹太人面容,一脸的狞笑,这一色情传单暗示英国人是在为犹太人而战。1940年,这种传单经日本寄到了还没参战的美国。

战争年代,德国宣传机构还以“被你们抛在家中的姑娘”为题,出版了由4张色情传单组成的连环画,讲述传奇的犹太人列维靠战争生意发财,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以追逐美国女人为乐,而他的朋友却在前线打仗。

色情传单的主要目的就是削弱敌人士兵的坚定意志,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一种针对美军的、由3张传单组成的连环画达到了这一目的,内容是当年青的美国人在前线遭受战争苦难甚至死亡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在家中享受生活。

变本加厉者:美国

在德国首先使用色情传单之后,许多参战国都使用了这一心理战手段。其中使用密度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却是美国。

二战时最有影响的色情传单是美国心理战部队散发的,而美国官方却否认曾散发过色情宣传材料。30多年后,当美国战备管理局有关二战内容的秘密档案公开后,证实了美军确实使用过“黑色”宣传手段,其中包括散发色情传单。档案证明,到1945年5月之前,美国共散发了7.9万份“性传单”,其中在阿尔及利亚散发了1.6万份,意大利巴里市3800份,意大利布林的西市4.15万份,意大利北部500份,法国3600份。另外还散发了1.35万份其它特殊用途的传单。

战争结束阶段,美国宣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散发一系列“色情明信片和信封”,约7万套,其中在意大利北部散发了6.5万套,法国350套,其它地区3100套。这些明信片和信封非常的淫秽,画上了各种奇异的、非人道的、遭到社会或道德谴责的性方式,如性变态、同性恋、人兽乱交、雏童性行为等。最著名的一套是“6张画”,共有6张色情传单,每张传单上都有一幅色情素描画,上有德语流行诗歌片断,还有德国民歌歌词“我们在家中重逢”,下面题上“6张画”,后面还用红笔注明“只供男人观看”、“只供成年人观看”的字样。主要目的是激起德国军民反战、反希特勒情绪。

美国太平洋舰队心理战部队也针对日军散发过至少一期色情传单,上面画着一个坐在藤椅上的日本裸体女人,背面文字讲述日本士兵的妻子由于贫穷被迫卖淫的故事,同时还有呼吁士兵停止抵抗、返回家乡的内容。

二战后的战争和冲突中也出现过色情传单。朝鲜战争中,美国散发过中文和朝文色情传单,画上俄罗斯士兵强暴中朝妇女的情形。越南战争期间也大量散发过色情传单,有一份传单画了一个身穿睡衣,非常性感的越南姑娘,标题是“不要放弃成为男人的权利”,宣传文字是:“你们现在唯一的价值就是希望,希望能在战争中生还,请不要放弃成为男人的权利。回到幸福生活和个人自由中去。越南政府自由力量联合起来!”

色情传单的负作用

但是,使用性话题,散发色情传单,并不总是能够达到涣散对方军心的目的,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美军最初在越南散发类似材料时,没有考虑到文化越复杂,性表现受限制越多的因素,一些传单只会激怒稳重和保守的越南人,他们认为使用色情传单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和下流的标志。因此,美国专家在战争后期散发的性传单中只能画一些身着民族服装的、年轻的越南女人,避免使用裸体画像。美国还在1981年向朝鲜军队散发的传单中出现过类似错误。

因此,正确使用性内容宣传手段,必须考虑到社会、文化、伦理、宗教和其它因素,才能起到这一特殊心理对抗手段所能起到的效果。无论如何,“性道德”總是文化中较为传统的部分,背叛它会被认为是病态,相反,只要谨慎使用,拿人的性恐惧心理和道德理智做文章,打出保护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口号,总会得到积极的回应,能轻易地损害政治和军事对手,所以,主要大国的心理战专家绝不会完全放弃这一手段。

《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 篇4

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这一点,在读了是由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所写《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之后感觉更为深刻。

这本书主要是从美国人的视角,通过朝鲜战争中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来评论整个朝鲜战争的。

在这本书中,美国人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国在这次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个总指挥,犯了致命的错误,他狂妄自大,完全不把朝鲜问题放在眼中,过于追求虚荣,用人不当,战士经验不足、战争物资缺乏等等。

但是战争的物资匮乏,中国应当比美国要严重得多;说到武器装备,空中掩护,运输补给,更不是差一个数量级,应该是差二个数量级以上,即便这样,美国人还是没能占领朝鲜,差别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于精神。

在《血战长津湖》一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时间仓促,志愿军战士穿着的是中国南方的冬天薄棉衣,穿着的是难抵低温的胶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候下,积雪深及大腿。为了躲避美军的飞机轰炸扫射,不能在白天运动。只能在晚上行军,还不能点火把、开车灯。

志愿军缺乏机动车辆,靠的是自己的两条腿,而美国有充足的机动车辆、坦克、装甲车,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公路上横行。

志愿军战士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冻得僵硬的土豆,咬都咬不动,志愿军战士们只能把土豆放到腋下暖热再吃,。。。。。。即便是这样,还不是每顿饭都有吃,都供应得上。

但是,只要上级一个命令下来,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执行。在长津湖这场战役中,大范围的跑动穿插、阻击、进攻,战役结束时,15万人的第九兵团伤亡达9万人,而其中有大多数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被冻死、饿死、累死的。。。。。。

对此,美国人是如何评价的呢?“尽管缺衣少穿,也没有其他的物质享受,中国军人被证明是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的斗士。”与美国士兵在战场上的享受相比,中国士兵可以说是在地狱。然而,美国士兵对寒冷的天气、冻伤、死亡和后勤供应充满了抱怨。 而中国士兵没有。从当时到现在,从来没有听到中国士兵的任何抱怨。”

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困难、不畏死亡也要达到自己目标的精神。

《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 篇5

抗疫精神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行为体现

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实践中的精神凝练,其行为实践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集中体现。在大自然灾难面前,人生来渺小,但它促使我们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反省。人民英雄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体现。面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所表现出的高传染性以及病理特征,我们对其还不甚了解,这要求我们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在疫情防控期间,虽然病魔的肆虐让人恐慌,但却出现了很多逆行冲上前线的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他们所表现出的奉献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例如,抗击非典老英雄钟南山,以八十岁高龄再次出征,他在采访中激动感言“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并留下悲恸的眼泪;抗“疫”战线上,身患渐冻症、妻子被感染却还坚持在最前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因抗击疫情一次次身先士卒却最终倒在病床上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他们用自我坚定的力量,让抗击疫情的精神旗帜在人民的心中高高飘扬。

疫情虽然隔离了武汉,但却打通了精神桥梁。一批批逆行者在抗疫精神的感召下不断驰援武汉、湖北,医疗“国家队”、华西、湘雅、复旦、中山等全国医学高校齐聚武汉,共克时艰。截止2月10日,全国有123所高校的287家附属医院派出了7924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和湖北,另外还有全国高校350多家附属医院全面投入到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中。此外,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人类未知的病魔面前,虽然每个人渺小,但是大家所汇集的抗“疫”精神力量必定会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

《战争中的武器》读后感 篇6

一位参与火神山医院项目建设的工人,拿到7500元工资后毫不犹豫地用这些钱买了145箱牛奶,捐给医务人员补充营养。

他叫骏名良,37岁,湖北阳新人。他说自己只读完了小学,没怎么看书不懂太多道理,“现在国家困难,一线医务人员这么辛苦,我想出点力”。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呢?10天造一座医院的基建速度,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像骏名良这样的普通人,“大年三十接到紧急任务,放下筷子就来前线建医院了”。他们在“云监工”们的镜头里,如蚂蚁般大小,夜以继日地忙碌。他们特别普通,特别朴实,又很了不起。

李晖,25岁,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友医院的护士,在得知所在医院被征用为发热病人的指定医院后,她主动申请去战“疫”一线。她在请战书中这样说:“如果遭遇不幸的话,捐出我的身体来研究和征服病毒。”她说虽然自己也很害怕,但决不会在关键时刻成为逃兵。

大疫当前,还有千千万万像李晖这样的医护工作者。被称颂为“白衣天使”“战士”的他们,脱下防护服、白大褂也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要面对柴米油盐的普通人,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有着亲密爱人、温馨小家。在生死关头,他们挺身而出,白大褂给了他们勇气,也让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的身影。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每一个平凡善良的人行动起来了——

“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快递小哥汪勇生长于武汉,当地封城后,他志愿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出行、用餐、筹集防护鞋套等医疗物资……平凡岗位,力所能及,他们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解决着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这是最新鲜的!我只有这么多了。”45岁的秦师傅是武汉的一位菜农。大年初三下午,他骑着农用三轮车赶到北京和上海医疗队所在的酒店,车上装了24箱蔬菜。他不会用导航,骑了40公里,一路问路找到酒店,尽管脸和手都被风吹得通红,但这个质朴的农民很开心,坚持不要钱。

“口罩是我拿来捐赠的,不是卖的。”陈雪燕,四川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的医生。疫情发生时,她正在尼泊尔旅行,得知老家口罩紧缺,她立刻跑遍附近药店,买了5800个口罩。太多了,不好拿,她扔了自己的一些衣服和洗漱用品,腾空行李箱来装口罩。返回隆昌后,她将口罩全部免费送给一线工作人员。

“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尽到的最大努力了。”5000公斤萝卜、1500公斤西红柿、5万公斤大葱、一小车黄瓜,还有青菜、豆角、苹果……来自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的菜农们,得知封城后的武汉物资紧缺,连夜采摘装车,竞相前往驰援。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

截至2月25日24时,湖北累计治愈出院新冠肺炎病例已达20912例,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下降。除湖北以外,当天全国新增确诊病例5例,已连续两天保持在个位数,26个省份实现零新增。

“傻瓜武器”开启智能战争时代 篇7

其实,奥妙不在女孩身上,而在枪上。这是一款“智能步枪”,是当今科技含量最高的远程狙击步枪,可以让从未使用过枪械的人很快变成神枪手。

“傻瓜步枪”的核心技术

“智能步枪”又被称为“傻瓜步枪”,一如人们日常使用的“傻瓜相机”,是IT时代的产物。在2013年底美国射击用品博览会上,“傻瓜步枪”首度亮相,这是由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追踪点公司研发的新品,公司CEO约翰·麦克哈尔的理想就是“让人人都能变成狙击手”。

按照追踪点公司的说法,“傻瓜步枪”的正式名字是“X系列PGF自动瞄准狙击步枪”,其中“PGF”是英文“Precision Guided Firearm”的缩写,意为“精确制导火器”。麦克哈尔在开发这款步枪的过程中采取“拿来主义”,借鉴了早已在狙击武器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萨加恩公司的高精度狙击步枪,再把自己拥有专利的NTS(网络追踪瞄准镜)安装到枪支上,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据麦克哈尔介绍,“傻瓜步枪”的核心就是“四大件”,即网络追踪瞄准镜、自动调节扳机、自动标记按钮和枪管校验系统。“说白了,过去狙击手凭经验和训练才能获得的精确射击能力,如今全由智能化系统来完成,一切皆归自动瞄准,你要做的只是按照步骤扣动扳机。”具体而言,网络追踪瞄准镜是“傻瓜步枪”的核心技术,它由光学器件和微电脑等组成,射手从这个瞄准镜里可以看到裸眼无法看到的远距离目标,并从屏幕上获悉目标的距离、风速、倾斜角度等信息,通过分析和测算确定射击的方式和时间,开枪时,可根据当时的环境情况自动调节弹道使之准确命中目标。这款瞄准镜还可以像“谷歌眼镜”一样,内置Wifi网络连接系统,通过它与埋伏在其他地方的战友进行配合,与战友配备的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联机,实施信息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智能步枪还有自动识别“主人”的能力,可防止敌人特别是恐怖分子盗用,智能步枪的电脑能自动核对使用者的密码或手掌纹,如果与授权使用者不符,智能枪将拒绝“工作”,甚至自毁。在战场上,智能枪还能通过卫星跟踪士兵的行动,显示射击方向,记录下每次射击的具体情况。电脑采集的数据或图像也可经无线电波传回指挥部,帮助指挥官了解战场情况,以便更好地实施指挥。

“会拐弯子弹”成为现实

在武器的智能化过程中,子弹的智能化比枪械要先进一些。

人们都还记得,在美国大片《通缉令》中,神秘组织“互助会”里的杀手拥有超凡枪法,他们可以通过手腕的抖动让射出的子弹在空中随意拐弯,子弹就像导弹一样绕过门柱围墙,杀死躲在掩体后边的目标,甚至还能够转一个圈打死自己。如今,“会拐弯子弹”已经成为现实,这也是当代武器智能化的一个标志。

2012年初,英国《每日邮报》披露,美国军方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具有自动制导功能的智能子弹,在发射后能够根据目标位置改变前进方向。

这家造出“会拐弯子弹”的研究机构,就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与传统子弹不同,这种子弹是使用滑膛武器发射的激光制导飞镖形子弹,它长10.2厘米,口径1.27厘米,该子弹的弹头处装有激光传感器,还装有电磁驱动的尾翼,用来控制子弹的准确命中率。这种子弹的射程可达2000米以上。

由雷德·琼斯和布莱恩·卡斯特领导的科研小组,已多次对该子弹进行模拟测试与靶场试验。同样情况下,无制导的普通子弹在1000米射程上的误差达9米,而这种制导子弹最终落点和瞄准点只相差20厘米,简直是“指哪打哪”。其主要原理是,这种“会拐弯子弹”,射出后每秒钟可调校方向达30次。“这就意味着子弹在飞行中即使调校过了头,也能在下一次再修正回来。”

据琼斯透露,美国研发智能化子弹不单单为了提高精度、威力和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减轻后勤供应的压力。“要知道,美国士兵在朝鲜战争中消灭一个敌人,平均花费5万发子弹,而在越南战争中则达到20万发,至于阿富汗战争,则更达到天文数字,这无疑让美军后勤系统承受巨大压力。”

下一步,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科研小组要和美国的工业部门一道完成“会拐弯子弹”的实用性开发,从而将其推向市场。

智能火炮也“疯狂”

比步枪和子弹“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还有重型武器火炮。

早在上世纪末,德国就研制出了智能火炮——“2000装甲榴弹炮(PzH2000)”,它拥有的菜单式操作系统可使火炮实现全自动化,能在无任何准备的阵地进行快速瞄准,全自动弹药输送装置可在一分钟内发射8发炮弹,并能在30秒内完成“行进”与“战斗”的相互转换。

2011年,美国驻阿富汗部队开始使用一种“XM395”型号的智能迫击炮。该迫击炮由美国一家公司设计制造,炮弹前端装有GPS接收机及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方向舵不断调整引导炮弹击中目标。该炮弹采用电子控制引信,能够针对不同目标采取不同引爆方式。

如今,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也在迫击炮上推出智能化“导引套件”, 它的制作成本很低,可以应用到北约军队大规模装备的60毫米迫击炮弹上。该迫击炮通过将GPS卫星制导技术和智能飞行弹道芯片集成到炮弹导引头中,使射击精度达到10米以内。

据英国《简氏情报评论》介绍,目前中国也在“智能武器”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已向国际市场投放一款被称为“GS—1”的智能炮弹,引起一些国家的浓厚兴趣。这种炮弹的专有名称叫“末敏弹”,是一种能在飞行末段自主探测目标方位、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的智能弹药。“末敏弹”采用集成的红外、激光和毫米波复合制导技术,能适应不同作战环境,即便目标实施伪装和干扰,它也能明察秋毫,准确击中目标。除了中国,现在能制造“末敏弹”的国家还有美、俄、法、德和瑞典等5个国家。

上一篇:基坑验收会议纪要下一篇:信息安全检查整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