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共7篇)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篇1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分析供应链的管理绩效,以及管理投入所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是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和纳入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这一指标,能够有效补充和完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得出制约整个供应链运营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供应链的动态优化提供依据,同时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配提供参考。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其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方面.国外代表性的研究有Douglas M.Lambert等提出从管理结构、管理策略和管理环境3方面衡量供应链管理成熟度;PMG()将供应链管理成熟度分为关注部门职能阶段、内部整合阶段、外部整合阶段和跨企业合作阶段4个级别,并结合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M),对供应链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我国对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东南大学的赵林度教授不仅强调了设置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这一指标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表现中的供应链柔性和敏捷性;同济大学的霍佳震教在系统地论述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同时,把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这一指标也包含其中。另外,杨军强从运营过程、管理过程、运营及管理效果3个方面建立了供应链成熟度测评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赵道致、张强、孙建勇则将MIcK一4FI资源运营模式引入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研究。

2 构建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在深入分析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既考虑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衡量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相应指标,又考虑供应链作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所对应的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指标,进而得到关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目前存在着很多的观点,本文采用我国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的定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基于上述供应链管理定义的内涵,本文将从供应链管理的主要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出发,并在其中贯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具体表现,来研究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指标选择问题.另外,鉴于创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也把创新这一职能考虑进去,衡量并选取相应的反映供应链管理创新的指标。

2.1 基于供应链管理计划职能的指标选择

(1)目标一致性.指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制定计划时的目标一致程度.供应链上各节点所设定的供应链运作目标的一致程度能够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度。具体地,可以从是否以整体最优为首要目标和人员价值取向一致度2个方面来衡量供应链目标的一致性.人员价值取向一致度指的是各个节点的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在处理供应链条上的各种事务,包括矛盾、冲突、关系等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这是一个较为根本的问题,能从较为深层次的角度来反应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人员所持有供应链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其相关计算公式:人员价值取向一致度=具有一致价值取向的人数÷员工总数。

(2)作业计划统一率.因供应链上各节点负责不同的工作,所以各自制定的作业计划难免在连接整个链条上的实际操作中出现冲突,这就要求各节点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供应链的其他节点,以保证整个链条上作业计划的衔接性和统一性.计算公式:作业计划统一率=一致的作业计划÷供应链上的所有作业计划。

(3)预测准确性.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在作计划时需要对未来的生产,顾客的需求及竞争对手、市场等外部环境进行预测.相关计算公式:预测准确性=偏差较大的预测÷所有的预测。

2.2 基于供应链管理

组织职能的指标选择管理中的组织有2个基本要求:①按目标要求设置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具有一定柔性的组织系统;②按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程,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1)组织变革度.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元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的发展要求.计算公式:组织变革度=内外环境变化周期内组织变革的次数÷周期时间。

(2)先进技术使用率.为保证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等的畅通,需很多的技术手段如网络、条码技术等作为支撑,先进技术使用率可衡量供应链组织设计和运行的先进性,越先进则意味着其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度越高.计算公式:先进技术使用率=某一定时期内使用的先进技术÷该时期内所有在用的技术。

2.3 基于供应链管理协调职能的指标选择

协调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协调也可以通过调整人际关系、疏通环节、形成共识等途径来实现平衡。

(1)节点问企业文化兼容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与作风的指导思想,若各个节点问的企业文化不兼容,则文化差异会转化为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加大管理难度旧].对于该指标的衡量则可设定不同等级,并对每一等级设定分值,然后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和打分。

(2)节点间企业合作关系.现在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需要互相合作,将信息与资源进行集成与优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而节点间企业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间的信任度和风险分享度上.信任度同样可以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估.风险分享度的计算公式:风险分享度=节点间共同承担风险的次数÷发生风险的总次数。

(3)沟通畅通性,节点问畅通无阻的沟通是供应链上的“三流”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由于沟通和信息传递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里选取以下几个指标对其进行衡量:信息准确率、信息时效性、以及信息系统先进性.计算公式:信息准确率=信息正确传送次数÷信息传送总次数;信息时效性=及时传送有效信息次数÷传送有效信息总次数;信息系统先进性=该时段内总销售收入÷该时段内对信息系统总投入,

(4)柔性.柔性可认为是供应链管理协调成熟度的主要表现.选取产品柔性、时间柔性、数量柔性和联接柔性4个指标对其衡量.其中,时间柔性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数量柔性主要是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需求数量变化的适应能力;而联接柔性反映了供应链所能规避节点间所发生冲突的能力.计算公式:产品柔性=新产品数量÷产品总数量;时间柔性=对顾客需求的平均响应时间;数量柔性=可满足的需求÷市场需求总量;联接柔性=1÷该时段内发生冲突的次数。

2.4 基于供应链管理控制职能的指标

选择控制职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这里主要从财务、产出和资源3个角度出发,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

(1)财务角度.财务直接关系到各节点的经济利益,所以有必要进行评估以找出那些偏差过大的指标,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及时纠正.成本和收益是2 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且易于测量.成本表述为成本节省度,描述的是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所节省的成本;收益则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计算公式:成本节省度= 该段时问内节省的成本÷该段时间内发生的总成本;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100%。

(2)产出角度.主要涉及产品和客户2个方面.产品主要包括质量可靠性和准时交货率2个指标.而客户主要选取客户满意度这一指标.对于其测量,可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顾客进行顾客满意度的回访,并纪录其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质量可靠性=1÷该时段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次数;准时交货率= 该段时问内准时交货的次数÷总交货次数;客户满意度=所有客户的评分之和÷回访的客户总数。

(3)资源角度.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拥有很多资源,这些资源须在合理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浪费或过度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性.这里主要选取资源利用率这一指标对其进行衡量.计算公式: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的资源量÷所拥有的资源总量。

2.5 基于供应链管理创新职能的指标选择

创新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旧的管理方式、制度等进行改良、改造和更新的过程。鉴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估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制度、观念等的创新则需要较长时问,所以在此只考虑技术创新,其具体衡量指标则选取研发投入回报率和新技术采用率这2个指标.相关计算公式:研发投入回报率=研发产生的回报÷研发的总投入;新技术采用率=新技术产品产值÷产品总产值。

3 基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对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值进行测量,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应权重,然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那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指标如目标一致性、节点问企业文化兼容性等进行定量化,最后通过对各指标和相应权重的乘积进行加总得到最终指标值,即综合评价指标值=单指标值×相应的权重.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

(1)根据各指标间的关系,建立目标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本文将选择其中一个指标集,如表2所示,即以从协调角度出发的指标为例来对余下的步骤进行说明。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判断矩阵是AHP的关键一步,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问的相对重要性.假定A层中因素A1与下一层中因素。有联系,则构造判断矩阵见表3。

其中,bij是对于Ak而言,Bi对口,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bi的取值根据所选择标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人们所采用的标度为1―9标度法.其含义:bij=1,表示B1与Bi一样重要;bij=3,表示Bi稍微重要;bij=5,表示Bi比Bf明显重要;6if=7,表示Bi比Bf强烈重要;bij=9,表示Bi比Bi绝对重要.它们之间的数2,4,6,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相应的类似意义。在1~9标度下,判断矩阵见表4.请专家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对照表所列出的标度得出相应数值,按1~9标度进行打分,并将比较结果填入权重调查表.对调查表进行处理后,得到判断矩阵,并运用 AHP求得指标权重.本文从协调角度出发的矩阵见表5,其中B,表示从协调角度出发,B,ci为其二级指标层,表5中。i即为其指标问的相对重要性.另外,在一致性检验时采用如下公式:c。=C。/R,,其中c1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1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具体计算公式:C1= (An)/(n1),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A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R1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n=1~9 时,R1=0,0,0.58,O.94,1.12,1.24,1.32,1.41,1.46.当CR<0.1时,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应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中的元素。

(3)建立模糊评语集合V=(V1,V2,V3,V4)分别表示指标的评语为“优、良、中、差”。

(4)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并建立隶属度矩阵R属度矩阵R。可通过专家调查法或德尔菲法得到。

(5)模糊矩阵运算.首先对各子因素层指标B3Cij。的隶属矩阵R。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二级指标B3,Ci对于评语集y的隶属向 U=yiiRi=,则一级指标隶属矩阵R,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矩阵A3=(y1,y2,y3,y4),然后按模糊关系运算式u=A,R= (b1,b2,b3,b4)进行运算,最终得到目标层指标B对于评语集y的隶属向量u,即认为该供应链管理协调功能为优的比例为b1,为良的比例为b2,其他以此类推。

(6)综合评价.对于每一级评语Vj(j=1,2,3,4),赋予一个分数值Z=(10,7,5,3),由此求出u中各分量6i的加总分值(记为 M),即M=b×10+6:×7+6,×5+b×3.根据M的分值确定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对于其他的各个职能的指标值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用相应的指标值乘以其权重,由此即得出基于供应链管理职能成熟度指标的最终测评值。

4结论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篇2

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溯源与特性

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 (SEI) 推出的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一套标准 (Paulk等, 1993) [1], 其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早前的产品质量控制原则。Walter Shehwart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有关质量的统计控制原则, 统计控制的原则是质量运动和软件过程运动的主题。W.Edwards Deming、Joseph Juran和Philip Crosby进一步发展和验证了Shewhart的思想, 特别是Crosby提出将质量原理转变为成熟度框架的思想, 用质量管理成熟度网络 (QMMG) 描绘了质量实践的5个演进阶段 (Fraser等, 2002) [2]。随后Humphrey将Deming的原则、Juran改进的内容以及Crosby的成熟度量化结合在一起, 运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 增加了成熟度等级的概念, 并将这些原理应用于软件开发, 逐渐发展成为能力成熟度模型。

一般而言, 成熟度模型具有如下公共特性 (Paulk等, 1993;Klimko, 2001) [3]:简化一个实体 (entity) 的发展过程, 并将其描述为几个有限的成熟层次 (通常为4—6个层次) ;这些层次由一定的标准来界定, 必须满足这些标准才能达到某个层次;从第一层次发展到最高层次, 各层次之间具有顺序性 (即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完善) ;在发展过程中, 实体从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不断进步, 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层次。

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 除了第1级外, 其他每级都由一些关键过程领域 (KPA) 组成, 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等级都是相互依赖的, 上层包含下层的目标和实践, 每个等级是连续的, 不存在隔阂, 进行持续过程改进的组织不能跨级进行, 这就给组织进行过程改进提供了路标。这种成熟度分级的优点在于明确而清楚地反映了过程改进活动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成熟度模型描绘出随着时间的发展, 实体沿着演化路径, 从初始、混乱的阶段到成熟、有纪律的阶段 (Herbsleb等, 1997) [4]。

2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能力成熟度模型最初是用于软件开发过程能力的评价, 但随着成熟度模型的不断应用和发展, 不仅使其自身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而且还使得很多不同领域和学科内的成熟度模型被逐渐开发出来。就其自身发展而言, 如SEI相继提出了系统工程 (SE-CMM) 、软件工程 (SW-CMM) 、软件采办 (SA-CMM) 、人力资源管理 (P-CMM) 以及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 (IPPD-CMM) 等成熟度模型。虽然这些模型有助于改善组织过程, 能构造更好的产品, 提高质量, 减低成本, 但是许多模型的共存逐渐显露出弊端, 特别是由于CMM的“架构泥潭”存在[3]。2000年, CMM被一体化至软件成熟度模型整合 (CMMI) 项目, 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整合系列模型。而对于其他领域而言, 如在财务管理 (Mc Roberts和Sloan, 1998) , 现金管理 (Wilson和Sagner, 1998) [5], 技术创新、R&D效率、协作、质量管理和产品设计 (Fraser等, 2002) , 知识管理 (Paulzen和Perc, 2002;Klimko, 2001;Kulkarni和Freeze, 2004) [6,7], 服务运营管理 (Mc K-lusky, 2004) , 企业结构管理和业务过程管理 (Michael Rosemann和Tonia de Bruin, 2005) 等领域都纷纷开发出具有各自特点的成熟度模型。

而在供应链管理领域, 体现成熟度模型思想的方法也较为普遍, 具体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方法都可以被用于支持供应链创新, 评估、分析和改进供应链管理, 并根据管理流程的整合水平总结出供应链管理所处的成熟阶段且关注于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但各种方法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 有些方法仅关注供应链管理中的某个领域或环节, 如物流运营基准工具关注物流运营的最佳实践、运营卓越审计方案关注于精益生产、诊断工具主要集中于第三方物流。 (2) 有些方法从综合层面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衡量, 如供应链能力地图衡量供应链管理中的能力水平、全球物流能力诊断从全球范围对整个物流运营状况进行诊断、透明度指南在于衡量供应链管理的透明程度。 (3) 另外有些方法体现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 主要是以PRTM、IBM以及Mc Cormack等所提出的供应链成熟度模型最具代表性, 三者都指出了供应链成熟度模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性, 为供应链绩效改进和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 (4) 不同的成熟度模型基于不同的原因所开发, 具有不同的设计和内容, 而最终表现的绩效也各异, 特别是具有不同的目的 (Fraser等, 2002) , 有些是作为评价工具使用, 有些是作为改进工具使用, 还有些是兼顾二者。 (5) 从方法的操作实践来看, 各种方法操作实践各异, 从简单自我评价到大量的因果分析, 可操作性的难易存在较大不同 (Foggin等, 2004;Srai和Gregory, 2008) [8,9]。

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SCOR) 是由供应链协会 (Supply Chain Council) 所支持发, 详情见SCC网站。资料来源:作者根据Netland, Alfnes和Fauske (2007) [10]以及相关资料整理。

3 基于CMM的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架构

根据Fraser等 (2002) 的观点, 成熟度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用一些短语描绘出企业在少数成熟层级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典型行为, 其最大的特性在于易于沟通和理解, 这是其最强的优势 (Klimko, 2001)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不仅描绘出企业供应链不断成长、完善的阶段, 而且每个阶段还需要被明确地定义、管理、控制和提升。此外,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不仅是衡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工具, 而且还能识别供应链优化方案中需要得以改进的领域。根据上述方法所提出的成熟层级或阶段有如PRTM提出的成熟层级包括职能聚焦、内部集成、外部集成、跨组织的合作, IBM (2005) 提出的成熟层级包括静态供应链, 功能卓越、水平式整合、外部协作、需求供应链。而Mc Cormack等所提出的阶段包括初始阶段、定义阶段、链接阶段、整合阶段、拓展阶段;国内学者赵道致等 (Zhao daozhi等, 2006) 在评述PRTM、IBM和Mc Cormack等所提出的模型的基础上, 基于我国供应链管理情景, 以环境、资源和管理三个维度构建出3D-SCMM, 并通过建立阶段、绩效和解决方案子模型来评价和改进供应链绩效[11]。本文拟结合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思想, 构建基于CMM的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 其基本架构以及特性分别如图1和表3所示。

在评价供应链当前的成熟阶段之后, 企业必须努力达到下一个阶段或更高的阶段。本文主要从阶段描述、成功定义、顾客参与、新能力培育、支持角色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来确立供应链绩效改进和创新方向, 具体如表4所示。

4 结论

成熟的标准杂文随笔 篇3

遇事表面冷静之人,不一定是成熟之人。他们把事情埋在心里,用其他方法途径试图冲淡其对自身造成的影响,等事情迫在眉睫之际,想出最坏结果,才去用乐观态度安慰自己,让自己渐渐接受生活考验。细想发现,他们并未解决此事,只是以更好心态无条件接受。

遇事表面嘻哈,不一定是不成熟之人。他们表象只是保护色,让外人不用为他们操之过劳。他们是会思考会独处人群,在外人看不到时候,已解决好问题。当外人感慨事情为何突然解决时,边拍他们肩膀边道:你这小伙子/小姑娘运气真好。

所以我说看人不要看表面,更不喜欢说看颜值。提到颜值就说来话长。改天专门写篇颜值的文章,以示三观。

再绕回到“成熟”二字。不以遇事状态评价一人是否成熟,而是看这人是否去尝试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乐观是种态度,一畏乐观是消极。问题不会因你拖沓而自我散去,它们会萦绕着你,包裹着你,慢慢使你屈服。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篇4

供应商的管理制度

1目的本程序规定了对提供产品的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其符合公司安全管理的规定和要求。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向公司提供设备、劳动防护用品、消防、气防器械的供应商的管理。3术语

供应商:为公司供应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4职责

4.1 综管部负责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对供应商的安全管理负主要责任,负责制定、修订本

程序;负责对所购产品进行符合安全要求的验证,并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

4.2安全部负责确定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并对其实物进行评审;负责对消防、气防器械进

行评审。

4.3 生产部、安全部负责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评审,确保其符合健康的要求。

4.4 使用部门应检查、评价供应商安全表现,并将其表现反馈至综管部。

5、管理办法

5.1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

5.1.1综管部负责收集和审查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料,填写“供应商安全健康资格调查表”

内容包括:

a)供应商的资质证书;

b)供应商以往的业绩;

c)了解供应商安全计划、实施程序和管理情况(包括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保

证体系等);

d)产品的性能和产品供应的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

e)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质量保证书;

f)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5.1.2供应商(供方)评价

5.1.2.1综管部负责组织对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报总经理室批准。

5.1.2.2 综管部负责编制“合格供应商名单”,报总经理室批准。提交一份由安全部标准化

系统协调员备案。

5.2选择供应商

5.2.1综管部进行物资采购以及发生招、投标业务时,应优先选择“合格供方名单”中的供应商。

5.2.2当出现生产及检维修等紧急情况时,凡需要在合格供方名册以外进行采购时,应经部

门经理审核,最后交公司总经理审批。

5.3 签订合同

综管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查供应商在合同条款中所包括的安全内容: a)明确供应商对所提供的产品应执行的有关规范、标准;

b)明确供应商对所提供的产品应承担的责任;

c)明确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的处理措施;

d)对产品出现的问题应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等。

5.4 产品验收和验证

5.4.1 采购的设备、劳动防护用品、消防、气防器械由安全部、生产部负责验收,符合要求的入库。不合格的作退货处理。

5.5供应商(供方)管理

5.5.1综管部每一年根据设备、劳动防护用品、消防、气防器械的供货质量、价格、安全

管理和交货情况,组织安全部、生产部对供应商的安全、质量表现及产品售后服务进行评价,对有关的危害及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考评结果实施优胜劣汰。

5.5.2由综管部填写“供应商一年评价情况表”,经公司总经理审批。综管部据此编制新的“合格供方名册”,经批准后提交一份由安全部安全标准化协调员备案。

6相关记录

供应商安全健康资格调查表

供应商安全资格评审记录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篇5

对于项目导向型的建筑企业来说,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在项目的管理能力中,质量管理能力作为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过程中必须要提高的一个,高水平的质量管理能力必将使企业获得成功。

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鉴于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现阶段诸多建筑企业普遍的做法是通过ISO9001:等质量体系认证,该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把质量放在出发点的位置,从质量这个出发点展开项目管理活动,进而使项目能够整体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此需要注意 以下两个问题:(1)ISO9001:2000质量体系是一个通用标准,其源于传统制造行业,是经过提炼和归纳而成,并且其展现的是常规化、一般性的质量体系,当在工程项目上使用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型;(2)ISO9001:2000质量体系的评价结果只是单纯的通过与否,并不能给出建筑企业所在的管理等级,也没有点出企业日后发展与改进的方向及可能的途径与方法。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篇6

一维条码技术因其快速、准确、成本低、易于制作、不接触、高可靠性等优点,迅速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维条码识别技术除了具有一维条码的优点外,还具有信息含量大、准确性高、保密性强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可以脱离数据库支持等优势,目前已经在各种票证上得到广泛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与航天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必定会大大提高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数据录入、实物识别的效率,提高物资供应链运作效率和准确性。

2 航天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对二维条码识别技术的需求

航天型号产品配套关系十分复杂,有的航天器由上百万个零件构成,物资种类有数万种,涉及数千家配套厂商,对于重要物资还要求可追溯到科研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航天企业为了满足国防武器系统多元化的要求,科研生产从过去的大批量、单品种的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种的模式转变,企业科研生产管理逐步采用MRPII、ERP或供应链系统,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在物资供应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交接过程都要对产品进行清点、检查,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量特别巨大,但是现阶段航天物资供应的大量数据录入、传递仍然停留在手工状态。

手工采集、传递大量繁杂的数据耗时耗力,易出错、效率低,识别物资、产品上的型号规格、批次、质量等级等信息,还需要人工查看实物,在实物检查、交接等频繁的流转过程中难免会对实物表面产生磕碰划伤或污染,人体反复接触静电敏感器件有可能造成静电损伤,对航天产品的可靠性带来隐患。

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应用中,由于各个环节的统计数据滞后,会造成统计数据在时序上的混乱,无法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企业把二维条码识别技术与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通过条码实现对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和采集,方便、快捷、准确掌握物资在采购、检验、仓储、配送、运输、销售、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实现物资供应数据实时更新。

二维条码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各种管理费用,而且条码扫描信息不接触产品,减少对实物表面损伤和静电损伤风险。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在科研生产管理中所发挥出来的速度快、准确率高、保密性强等优势,无疑会极大提升物资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巨大的政治、军事效益。

3 航天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二维条码有关标准化问题

3.1 二维条码码制的选择

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首先要选择适用的二维条码类型。国外已公开发布了20多种二维条码标准,仅ISO/IECJTC1 31就颁布了PDF417、QR Code、Maxi Code、Data Matrix、Aztec Code和系统一致性标准、二维条码符号印刷质量标准、二维条码识读器测试规范等标准。我国自2006年以来开始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条码标准,如,GB/T 21049-2007《汉信码》、GB/T 27766-2011《二维条码网格矩阵码》、GB/T 27767-2011《二维条码紧密矩阵码》。在这些条码中,PDF417技术成熟,但字节容量较小,QR码、DM码、GM码、汉信码在字节容量、纠错等级、识读角度、抗污损能力上虽然存在差别,但都能与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集成。DM码没有国家标准可依,对汉字的支持较弱,且存在专利隐患,厂商支持较少;GM码有国家标准,也存在厂商支持度不足的问题,基本上由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支撑;QR码标准开放,产业链成熟,在我国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汉信码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条码,有国家标准支撑,性能略优,专利开放,在二维条码中支持汉字性能最强,技术支持厂商也在不断增加,并在医疗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相比较而言,QR码和汉信码能够满足航天企业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需求,在知识产权和保密性方面,汉信码更具优势。

3.2 二维条码应用过程涉及的标准

实际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除了选择适合的二维条码码制外,还需要制定二维条码的应用标准,没有二维条码应用标准,就不能实现二维条码与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集成。

二维条码应用标准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条码编码标准,二是条码使用标准。条码编码标准主要规定条码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和格式要求。条码编码标准主要为计算机运算提供依据,计算机程序依据条码编码规则把数字信息生成条码;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扫描条码,计算机程序依据条码译码规则把条码还原成数字信息,实现信息的转换。数字信息转换是通过编码和译码过程完成的,编码和译码就需要统一数据格式。

二维条码使用标准主要规定条码在应用中需要统一规范使用的要求。条码使用标准主要为条码使用人员提供依据和指导,如果不建立统一的使用规范,会导致使用过程的无序化。所以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就要依靠物资条码编码标准和条码使用标准的支撑,并且两个标准配合使用,缺一不可。当前,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航天标准还都缺少二维条码的应用标准,航天企业应尽快制定二维条码应用标准。

3.3 二维条码编码标准

二维条码的编码标准是条码应用的基础,不同的编码规则规定了不同用途的条码数据格式、含义及编码原则。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需要综合考虑信息格式的固定性、条码的永久性和简洁性。固定性是指同类事物对应同一个信息表达格式,以便于不同系统间数据库共享和交换信息。永久性是指事物信息的条码形成后,只要事物信息的属性不变,就不再更改,并且是终身的,事物属性变化的,应该重新形成新的条码。简洁性是指条码表示的内容要精炼、简短,二维条码虽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但是信息量越大,条码面积越大,使用越不方便,条码承载信息内容越少运算越快捷,一般不宜超过200个字节。

只有规范了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格式,才能按规范的数据属性格式形成条码,只有把数据信息形成了条码,才能实现自动识别和采集。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应用二维条码的事物有:物资、产品、工位、人员身份、库房货位、托盘、运输车辆、供方和顾客基本信息、作业流程、各种单据证件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标准Q/QJB224-2013《物资信息二维条码编码规范》基本把上述事物的二维条码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字节长度以及各项信息填写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各类条码中,管理难度最大的是物资条码。根据物资的不同性质,可以在条码中嵌入物资代码、名称、规格型号、质量等级、批次、生产厂商等信息。Q/QJB 224-2013《物资信息二维条码编码规范》根据实际应用,还规定了每项数据填写的格式要求和最长字节长度,实际填写数据信息时可少于标准规定的字节长度,以提高条码应用能效。

3.4 二维条码使用标准

ISO针对不同使用对象、使用条件、数据内容和格式等制定了一些二维条码使用标准,如:ISOTC122制定了包装标签二维条码标准、ISO TC 104/SC4制定了集装箱电子封装标准、ISO TC 23/SC19制定了目标追踪标准、ISOTC 122/104制定了物流供应链领域中的应用标准等。我国GB/T 14257-2009《商品条码条码符号放置指南》主要规定了一维商品条码符号放置的通则和条码放置指南,GB/T 199462005《包装用发货、运输和收货标签的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主要规定了一维条码和PDF417货签条码的设计要求、数据表示格式、标签材料、质量和规格等内容,目前我国还缺少二维条码使用标准。

条码使用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条码标签、条码印制、条码放置等要求。由于二维条码技术是一项通用技术,航天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和国家二维条码相关标准,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借鉴一维条码的使用标准。

条码标签按基材或印制方式分为:纸质条码、塑料条码、金属条码、陶瓷条码、其他条码。标签基材主要考虑在产品有效期内保持标签不受环境的影响,如:热、光、污染、潮湿、磨损、撕裂、卷缩、腐蚀等对条码可读性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条码标签应选择适合基材。

一般情况下,条码标签的宽度应在50mm~90mm之间,标签高度应在35mm~60mm之间,同一单位可以制定几种不同尺寸的条码标签,根据产品或包装尺寸的要求可适当选择,但不宜过多。

条码符号要求条(点)与空的颜色反差越大越好。不同颜色对光的反射率不同,一般来说,浅色的反射率较高,可作为条码符号的空色,如白色、黄色、橙色等,深色的反射率较低,可作为条(点)色,如黑色、深蓝色、深绿色、深棕色等。白色作空,黑色作条(点)是较理想的条码颜色搭配。二维条码符号的条空(点)的颜色搭配选择可以参考GB/T12904《商品条码》规定的条码符号条空颜色搭配参考表。

条码印制的最小模块尺寸不低于3个像素/模块,根据条码标签的尺寸,条码尺寸可适当放大。二维条码符号印制的条空(点)反射率、对比度、尺寸误差等决定了条码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条码符号印制质量应符合GB/T 23704《二维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按条码和条码标签放置方式分为:粘贴方式、悬挂方式、在包装或实物上直接印制方式等。在物品有包装的情况下,一般情况选择利用大批量连续印刷的方法,把条码印刷或贴在包装上,也可将条码制成挂牌悬挂在物品上。条码和条码标签的放置、粘贴或悬挂位置要保证条码符号不变形,且便于识读和操作为准则,一般宜放置在不易受破坏、折叠或皱折的位置,标签上供人识读的条码应平行于产品或包装的底部。条码和条码标签与产品或包装边缘保持适当距离,以减少标识损伤。条码标签放置应避免选择会使条码变形和受损伤的地方,如有空、口、线、缝、钉、褶皱、隆起、粗糙的地方,转角处或表面曲率过大的地方,会被遮盖的地方。

二维条码直接标印技术是在实物表面通过针打、激光刻蚀等方法,标印永久性的条码标识。在实物上直接标印二维条码方式是最具是可终身追溯的标识方法。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是最早在零部件上直接标印二维条码符号的机构之一。NASA已经发布了条码直接标印技术及其应用的标准NASA-STD-6002B《在航空航天零部件上应用DataMatrix符号》和技术手册NASA-HDBK-6003A《使用直接零件标印方法/技术在航空航天零部件上应用Data Matrix符号》,这些标准被许多有质量追溯要求的行业所参考借鉴。

常见类型包装上的条码和条码标签的放置可参考GB/T 14257《商品条码条码符号放置指南》,但是目前国内航天型号用产品实物上一般不允许印、刻或张贴多余物,在最小包装或纸质文件上打印或张贴条码是最简洁的条码放置方式。

4 结语

航天企业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除了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条码符号标准外,为了防止受制于人,还需要制定企业内部统一的二维条码编码标准和使用标准,才能实现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应用集成,通过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实现物流与供应链有关数据的自动识别、采集和同步处理。

参考文献

[1]庚桂平.二维条码标准化工作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0,(2):31.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标准 篇7

国卫医发﹝2018﹞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为加快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我委组织制定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属于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眼科医院由省级或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健康体检中心的审批权限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确定。

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规划引导,鼓励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建立规范、标准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三、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纳入当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落实相关管理规范与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四、在本通知印发之日前成立的面向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消毒供应机构,应当按照本通知要求于2019年6月1日前完成相应调整,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五、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应当与区域内的其他综合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畅通转诊渠道,加强技术协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附件:1.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2.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3.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4.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5.眼科医院基本标准(试行)

6.眼科医院管理规范(试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5月17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是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部设置的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室和面向医疗器材生产经营企业的消毒供应机构。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承担医疗机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洁净手术衣、手术盖单等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并开展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出具监测和检测结果,实现全程可追溯,保证质量。

一、科室设置

至少应当设置消毒供应室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管理等职能部门。

二、人员配置

(一)至少有1名具有消毒供应管理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护士。

(二)至少有1名具有5年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经验的护士。

(三)至少有3名具有3年以上消毒供应工作经验的护士,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至少有2名消毒员,按规定取得相应上岗证。

(五)至少有2名专职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及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六)具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其他技术人员及其他工作人

员。

三、基本设施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总面积85%,应当具备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施、应急供水储备、蒸汽发生器备用设备、压缩空气备用设备等,重要医疗设备和网络应有不间断电源,保证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正常运营。

(二)设置1个硬器械(金属、橡胶、塑胶、高分子材料及其他硬质材料制造的手术器械、硬式内镜等)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流水线的,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三)设置1个软器械(手术衣、手术盖单等可阻水、阻菌、透气,可穿戴、可折叠的具有双向防护功能的符合手术器械分类目录的感染控制器械,不含普通医用纺织品)清洗、消毒、干燥、检查、折叠、包装、灭菌、储存、发放流水线的,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四)设置1个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干燥、储存、发放流水线的,建筑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

(五)开展医用织物清洗消毒,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及标准。

(六)应当设净水处理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七)应当设配送物流专业区域,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

米。

(八)应当设办公及更衣、休息生活区,占总面积的10-15%。

(九)应当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处,实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十)开展微生物或热原等检测,应设置检验室。

(十一)应当设置污水处理场所。

(十二)相应的工作区域流程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四、分区布局

(一)主要功能区

去污区,检查、折叠、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及配送物流专区等。

(二)辅助功能区

集中供电、供水、供应蒸汽和清洁剂分配器、医疗废物暂存处、污水处理场所、集中供应医用压缩空气、办公及更衣、休息生活区等。

(三)管理区

质量和安全控制(包括检验室)、医院感染控制、器械设备、物流、信息等管理部门。

五、基本设备

根据规模、任务及工作量,合理配置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及配套设施。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

(一)清洗手术硬器械(金属、橡胶、塑胶、高分子材料及

其他硬质材料制造的手术器械、硬式内镜等)应当配置以下设备设施:

1.污物回收器具、分拣台、手工清洗池、压力水枪、压力气枪、无油空气压缩机(装有0.01μm的过滤网)、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扫码设备等。

2.机械清洗消毒设备:隔离式(双扉)清洗消毒机、根据业务量选用单机或隧道(长龙)清洗消毒机、超声喷淋清洗消毒机、不同频率的变频式超声清洗消毒机(30-40kHz和80-100kHz)、清洁剂自动分配器、车辆及运输容器的消洗消毒设备等。

3.检查、包装设备:应当配有带光源放大镜的器械检查台、绝缘性能检测仪、包装台、器械柜、敷料柜、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热封机及清洁物品装载设备等。

4.灭菌设备及设施:应当配有压力蒸汽灭菌器、洁净蒸汽发生器、无菌物品装卸载设备和低温灭菌装置。

5.储存、发放设施:应当配备无菌物品存放设施及运送器具等。

6.专用密闭洁污分明的运输车辆。

(二)清洗软器械(可阻水、阻菌、透气的手术衣、手术盖单等,可穿戴、折叠的具有双向防护功能的符合手术器械分类目录的感染控制器械,不含普通医用纺织品)应当配置以下设备设施:

1.污物分类回收器具、检针器、扫码设备等。

2.机械清洗消毒设备:隔离式(双扉)洗衣机、根据业务量选用单机或隧道(长龙)洗衣机、清洁剂自动分配器、车辆及运输容器的消洗消毒设备等。

3.干燥机:洁净干衣机(带空气过滤装置)、隧道式整烫机等。

4.检查折叠包装设备:手术衣立体光检机、带光源的敷料检查光桌、手术衣自动折叠机、打包台、追溯系统、打捆机、封口机、转运工具等。

5.灭菌设备:压力蒸汽灭菌器、洁净蒸汽发生器等基本灭菌设备。

6.储存、发放设施:应当配备无菌物品存放设施及洁净密闭运送车及器具等。

7.专用密闭洁污分明的运输车辆。

(三)清洗软式内镜应配置以下设备设施:

1.污镜回收器具(车)、内镜手工清洗池、测漏装置、压力水枪、压力气枪、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扫码设备等。

2.机械清洗消毒设备:隔离式(双扉)内镜清洗消毒机、超声喷淋清洗消毒机、不同频率的变频式超声清洗消毒机(30-40kHz和80-100kHz)、清洁剂自动分配器、车辆及运输容器的消洗消毒设备等。

3.检查、包装灭菌设备:包装台、器械柜、敷料柜、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热封机及清洁物品装载设备等。

4.灭菌设备及设施:应当配有压力蒸汽灭菌器、洁净蒸汽发生器、无菌物品装卸载设备和低温灭菌装置。

5.储存、发放设施:应当配备洁净内镜干燥储存柜(洁净干燥空气及温湿度可控等功能)无菌内镜、活检钳等手术器械无菌存放设施及运送器具等。

6.专用密闭洁污分明的运输车辆。

(四)质量检测设备:温度压力检测仪、热原检测装置、水质检测、有害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消毒灭菌效果检测设备等装置。

(五)信息化设备:具备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追溯管理系统、报告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

六、管理

建立医疗消毒供应中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实施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至少包括设施与设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记录追溯和文档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品管理与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环境卫生质量控制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洗消毒灭菌监测等制度,并制定与消毒供应相适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流程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并有记录。

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为加强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水平,保障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安全,规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特种设备安全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病人、医务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YY/T0506 1-7)、《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WS 301.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01.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01.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 508)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不包括医疗机

构内部设置的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室和面向医疗器材生产经营企业的消毒供应机构。

一、机构管理

(一)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当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依法为医疗机构提供复用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供应服务。

(二)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当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并落实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当设置独立的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质量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负责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对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以及影响复用医疗器械、器具、物品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预防控制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物外泄及医院感染。6.对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监测和检测报告书写、保存、信息记录等进行督查指导,并保障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清洗剂、仪器耗材、辅助设备进行检查,对清洗消毒灭菌供应部门进行质量验收和审核,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财务部门要规范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监督,开展财务分析。

(五)后勤管理部门保障水、电、压缩空气、蒸汽供应质量及日常维护,定期进行设施、管道的检修维护,对设备的各类数字仪表如压力表、温度表进行校验,并记录备查。还应当负责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

(六)由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压力蒸汽灭菌器及供电设施设备进行日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并记录。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并将定期检验合格标志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二、质量管理

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符合《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基本

标准(试行)》的规定。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计划,使工作人员具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维持与持续培养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培训记录。重点做好特种设备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保障所有人员的职业安全。

(三)应当依据ISO 9001, YY/T0287-2017《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建立并实施医疗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体系,遵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WS 301.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01.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01.3)、《病人、医务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YY/T0506 1-7)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落实复用的诊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检查保养、折叠、包装、灭菌及储存运输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标准操作与维护规程,持续改进医疗消毒供应质量。

(四)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接受其他医疗机构提出的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申请时,应当与提出申请的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物品运送交接等环节,加强现场交接、质量检查及验收工作并完善签字程序,规范管理,保证安全。不

得接受一次性消毒物品进行消毒复用的申请。向申请的医疗机构提供无菌的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时,应当提供相关的监测和检测结果报告。必要时,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提供与监测和检测结果相关的技术解释。建立质量保证措施,制定预处理、回收、清洗、消毒、干燥、折叠、检查包装、灭菌、储存、运送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

(五)加强对器械处理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活动,定期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结果与记录实现可追溯。对检查中的问题,定期总结分析并采取措施持续改进。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于使用的原则开展消毒灭菌供应工作,保证质量。

(六)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出现危急突发事件时能够提供及时、安全的无菌物品服务。

(七)建立追溯跟踪制度、保留时限制度、无菌物品缺陷召回制度等,保证质量,满足医疗需要并持续改进。

(八)参加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质量评价活动,接受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九)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执业资格。接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

(十)灭菌设备及清洗消毒设备,应当遵循WS 310.3和ISO

17665等标准要求,每年对灭菌程序、清洗消毒程序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

(十一)建立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要求,见WS310.1附录A),建立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具备与所服务的机构信息系统联网的能力。应当采用信息系统对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进行质量控制和实现质量可追溯。

(十二)建立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报告发放制度,保证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报告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不得出具虚假监测和检测结果报告。

(十三)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保存。

(十四)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合格报告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十五)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在与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时,应当对诊疗器械回收、运输、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流程等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应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对意见和建议要有反馈和改进措施。

三、安全管理

(一)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设置并严格遵守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与安全操作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应当设专人按照相关规定负责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与其他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之间物品交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交叉污染。

(三)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则,符合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洁污分流、不交叉、不逆流。

(四)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应当划分为工作区、辅助工作区和管理区。

(五)各工作区域换气次数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六)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加强对特殊感染复用器械的回收、运输、储存、处理相关管理。

(七)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对产生的污水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

(八)应当按照标准预防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如:圆顶工作帽、口罩、面罩、防水的隔离衣、专用鞋、防刺伤的手套、洗眼器、防噪声耳塞,防止有毒气体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等泄露的应急防毒面具和报警系统等,加强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九)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做好记录存档,实现可追溯。

(十)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安全。定期举行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安全和消防安全演练并保存记录。

四、监督与管理

(一)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监督管理,卫生健康监督机构每年现场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整改。

(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1.对医疗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2.查阅或者复制医疗消毒供应中心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3.责令违反本规范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上一篇:《守护梦想》读后感600字作文下一篇: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