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范文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在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的权限内,依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活动。
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其行政管理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监督。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依法对各类工商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经营行为实施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的专门机关,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要使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到具体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中。
一、要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当前,进一步加深对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有三条: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秩序规范同步进行。
2、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关键时 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中没有真正确立,在如何处理尽快发展经济与规范经济秩序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3、虽然市场经济法制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内容不尽完备,配套性不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况。
二、要加强全面学习,注重人才培养。
(一)要学习政治理论。这方面的学习,不能只是读或听,而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入心入脑,总结提高,把理论原则变成实际行动,成为指导我们言论和行动的指南,才能算是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二)要学习业务知识。现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面越来越宽,范围越来越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新标准越来越多,常常会遇到一些我们不懂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成为行家里手。
(三)要学好法律知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执法,通过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学法、懂法。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有150多部,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800多件,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必 须学法、懂法。二要立法。要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三要严格执法。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三、要在优化市场经济环境过程中贯彻落实依法行政。(1)把住市场准入关和退出关。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
(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积极参与对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农资市场、节日市场、食品市场、旅游市场等的监管力度。二要深入开展打假、打私、打骗、反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及 国家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三要大力支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扫黄”、“打非”和清除“文化垃圾”。四要规范广告市场,维护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五要严厉打击传销等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四、要加强执法纪律,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建章建制、督查评案、举报受理、违纪查处、责任追究等重要环节,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创造良好的执法办事环境,为树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威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作出努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是为学生以后人生道路做铺垫,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理论的运用能力,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本文笔者提出了对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1. 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专业性知识并加以掌握
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工商管理的理论性知识有所了解, 这种了解是抽象的, 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通过将理论知识穿插到实践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 并加深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使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得到增强, 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能有效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资质、兴趣、才能有很大的区别, 不同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实践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独有的特点, 展现学生各自的专长。同时,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使不同学生产生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学生独特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有效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问题。
3.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而且使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工商管理学中的实践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 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能使他们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占取有利地位。
二、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因素
1. 课程教材跟社会实践关系不够紧密
我国目前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过来的, 因此, 这些教材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情来编写的。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东方国家, 在国家理念和管理制度上与西方不同, 而且我国的社会理念与西方国家也有很大的脱节。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实例, 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综合这些原因, 造就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
2. 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古板
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 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否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反而使学生对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产生抵触厌烦心理。
3.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 大部分教师一毕业就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这些教师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 一味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不能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而且, 这些教师注重的并不是学生将来的操作能力, 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样就造成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三、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 教师要注重我国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诉求, 了解国内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决定了工商管理教学的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工商管理情况, 以国家的诉求为准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二, 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效果。工商管理教师应当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培养全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 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在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时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直接决定学生在以后学习该专业时的态度。在新生入学时, 学校应当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讲座, 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社会调差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学生一开始就对专业有自己的感性认识, 可以使学生尽早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保障的重大因素, 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就是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通过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读过程, 使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模拟教学法, 也就是教师通过所学知识, 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 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教学法是通过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对所学内容模拟教学, 这种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而且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
现场教学法, 就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环境中, 通过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和综合评估等, 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大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
3. 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之际, 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得到检测, 这个检测不仅从毕业论文可以看出, 还能从学生毕业实习的成绩来判决。通过对毕业实习情况的分析, 可以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有益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专业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 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漫长的, 其涉及面广, 层次多, 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的多方面配合。只有大胆创新, 鼓励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思友.市场营销专监理论与实践教举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 :38-40.
一、回顾:当前工商行政指导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一)实践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行政指导异化问题
这是行政指导实施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受我国传统“官本位”管制惯性影响,原本应当属于自愿、自由选择的行政指导项目,因为公权力机构的倡导与大力推行,相对人出于对不服从后果的惧怕心理违心地接受指导,行政指导便具有了本不该有的事实上的强制力。异化为行政命令、行政强制。更有甚者,在相对人不接受、不配合行政指导项目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既定的指导计划与项目,有的工商人员不仅强制侵害相对人的选择权,甚至对外散布部分相对人不服从行政指导的情况,致使社会公众对相对人的经营状况与守法诚信状况产生误会,实质性地损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行政指导泛化问题
这是行政指导实施领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行政指导虽然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但仍然是行政权力对市场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干预,尽管这种干预相对而言较为轻微。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行政主体未必能够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完全准确、可行的指导决策,行政指导失误可能性完全存在。失误的行政指导不仅不利于实现指导者的初衷,反而可能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指导并不是可以不加区别适用于所有的监管领域和事项的,而是要遵循“适度可行”的原则。实践中,有的工商部门在看到行政指导优势时认为行政指导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盲目乐观地拓展指导领域与项目,超越职权范围与认知能力介入力所不能及的一些技术领域,干预企业经营,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有的工商部门对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强制等其他行政行为方式界限认识不清,以指导取代依法本应进行的处罚、强制等强制性行为,削弱了行政执法力度。甚至借行政指导之名办人情案,纵容违法行为。
3、相对人利益均衡问题
这是行政指导实施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工商部门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行政执法部门,担负着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的重任。工商部门针对特定相对人实施行政指导项目,应当审慎保护同领域、同行业未接受行政指导的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部分利益群体受益、他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状况。实践中。有的工商部门在开展行政指导工作中忽视对社会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支持某些企业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侵害了同类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
(二)原因分析
1、行政指导法律规范不健全,监督制约和纠错救济机制不完善,行政指导实践缺乏有效法律规制
现行各层次的法律规范中都能找寻出对行政指导的零星规定,但总体而言内容极少,在法律规范体系中所占比例极低,并且往往过于概括和抽象,可操作性差。尤其是行政指导程序方面缺乏应有的规范。从而。一方面,因缺乏程序法的有效约束,行政指导行为流于主观随意,加之纠错机制和救济机制不健全,一迨失误,往往直接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行政指导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暗箱操作”,违法或不当运用行政指导,致使某些利益群体受益而有损于整体公平竞争秩序,出现显失公正等社会问题。
2、行政人员对行政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在福建省工商局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工商部门对于行政指导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行政指导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行政指导的可行领域、项目等事项缺乏必要的研究,高估行政指导的作用,急于将行政指导不加区别推广至所有的工商监管领域和事项,甚至用行政指导来取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传统行政执法手段,导致实践中行政指导的泛化:而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一些工商人员习惯于以强制方式开展工作,也导致行政指导在实践中容易异化为行政命令、行政强制。
3、相对人有限参与,影响指导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对人的充分参与是行政指导内在合理性能够得以体现的一个必要条件。行政指导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为什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个体理性是有限的,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是受到各方面条件制约的,行政机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相对人提供建议,相对人利用自己在熟悉领域的认知能力作出判断,可能质疑、否定行政机构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而正是在多元信息的充分交流、整合中,最大程度地促进了指导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现行的行政指导运作机制中,相对人对于指导项目的前期参与严重不足,不能在项目调研、考察阶段充分介入、发表意见、参与论证,项目制订后在是否接受指导问题上又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不能完全自由地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判断权,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执行力度。
二、建议:完善工商行政指导法律规范机制
行政指导是一初衷良好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却存在上述诸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又尽可能地避免其弊端?显而易见,将行政指导充分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程序控制才能减少行政恣意,实现行政指导初衷。我国《行政程序法》(草案建议稿)第八章对行政指导问题作出专章规定,具体明确了行政指导的定义、法律依据、原则、适用范围、方式、程序、救济等问题。在相关立法通过之前,作为行政指导的大力推行者,工商部门在开展行政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如下程序,推进行政指导规范化运作:
1、加强对行政指导的控制和监督。防范行政指导在实践中的泛化与异化
工商部门推行行政指导过程中要切实遵循“适度可行”的原则,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有所筛选、有
所侧重,找准切入点,切勿超越职权范围越权行事。或超越认知能力介入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与事项。要科学认识适用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不同行政执法手段的情形、领域、事项和阶段,避免将行政指导不加区别推广至所有的工商监管领域和事项,在开展行政指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工商部门应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监督制度,对于监督的内容、方式、纠错办法、过错责任等做出细致规定,防止指导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同时,要充分发挥公众舆论、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进行全面控制和监管。
2、加大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力度,提高行政指导的透明化程度
行政主体应当主动采取措施改变社会公众参与空间有限的现状,不仅重大指导项目上要积极推行审议制度,一般项目在制订过程中也要充分吸纳相对人的合理化建议,避免出现自己主观臆断制订项目、制订之后一意孤行强迫相对人接受指导项目的情况。通过公开相关法律文件、信息,公开说明行政指导的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实施者等事项,切实增强工商行政指导行为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取得公众的支持与认同。
3、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指导责任机制,完善行政指导救济途径
健全的责任机制是行政法治的生命。理论上。当行政机关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采取错误的行政指导、改变已经实施的行政指导等,致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也就是说在行政机关的行为与相对人的受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相对人所受损失应当得到赔偿。具体而言可以明确规定下述三种应予赔偿的情形: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后,由于行政机关改变或否认该行政指导行为,致使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采取或变相采取强制措施,迫使相对人接受、服从行政指导,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作出错误的行政指导,致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至于行政指导补偿规定,迄今法无明文,实践中做法不一。如《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暂行办法》(讨论稿)第88条规定:工商机关违法实施行政指导,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实际上排除了补偿规定的适用。泉州市《行政指导程序规定》第37条则规定:行政相对人因听从、配合行政指导致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申请实施指导的工商机关给予一定补偿。工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或受认识局限,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按照公平负担和特别牺牲、特别补救的原则,给予公平补偿。明文肯定了补偿规定的适用。迄今各地行政指导实践中,尚未发生补偿案例。
我们认为,理论上说,是否服从指导是相对人的自愿选择,因此权益受损不能一概归责于行政指导。但在现行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过大、行政指导程序不够透明公开的现状下,应当试行补偿规定,敦促行政主体审慎开展适度可行的行政指导,保护行政相对人正当合理的利益。从而,既防止行政主体泛化行政指导、滥用行政指导损害行政相对人利益,也规约行政主体的行为,防止其在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后反复无常,否认做过行政指导,或者拖延、拒绝履行承诺职责。
三、展望:工商行政指导与法治工商建设
基于法治工商改革走向,行政指导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行政指导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柔性监管方式,作为在政府与市场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制度尝试,既充分体现合法行政色彩,又尽情展示合理行政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和谐监管的精神实质,创新了行政执法方式。提高了行政执法效能,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为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提供了契机,与法治工商的实质内核相契合。同时,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温和、灵活的行政行为方式可以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其他行政行为有效契合,共同作用于法治工商建构与法治社会运作。
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社会迅速发展,经济运行也日趋复杂,目前有必要对这30年中的工商管理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大量的中国工商企业每天都面对纷繁复杂的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急需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应尽快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结构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1 要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 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2)模拟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
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现场教学方法。
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参观。
然后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促销方案、或综合评估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3]
3.3 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
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4 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或是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所承担的一些科研课题当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可以深入工商管理的一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高校管理层也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
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工商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除了鼓励教师去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同时也应该聘请企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这些专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还不乏理论造诣,把他们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必将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解。[4]
总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将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国梁.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科技和产业,(2):86-90.
[2] 雷思友.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38-40.
[3] 陈素琴.加强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3):65-67.
黄工商提〔2009〕4号
关于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21号
提案答复的函
杜景阳委员:
你在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扶植我区第三产业,优化个体经济发展的环境》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历来重视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2008年9月1日开始,国务院规定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征收个体管理费。今年年初,我局又根据辖区实际,以黄工商〔2009〕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发挥工商职能促进全区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注:企业包含了个体工商户),进一步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该《意见》放宽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准入门槛,– 1 –
充分体现了个私(民营)国民待遇的原则,转变了工商执法服务观念,加强了行政指导和预警提示,对轻微违法行为,以行政戒勉为主,引导规范发展。在我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的特别时期,今年上半年,我区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22.5%,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6.9%,个体私营经济呈井喷式发展。
我局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努力扶持第三产业、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感谢您对黄岩工商分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经 办 人:洪颂东
联系电话:84291026
邮编:318020
二○○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文秘工作提案答复函
抄送: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提案委。
台州市工商局黄岩分局办公室2009年6月29日印发– 2 –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的时间:2012年8月10日—8月28日
2、调查地点:佛山市顺德区东村
3、调查方法:工作实践
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行政管理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主义市场秩序,通过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通过对其工作实践调查,为市场主体提供监督管理和服务,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三、调查内容
主要是调查了顺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顺德市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并监督管理,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在顺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实践过程中的调查分析得到:
一、存在问题、由于是刚开展执法,对法律法规的把握性不够全面,容易发生法律运用适用失当的问题。就如执法队查处的建筑工地案件,对于法律法规中的“建设单位”字眼研究不够透彻,容易出现把施工单位当成建设单位来处罚的不准确处理。、执法现场取证的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现场执法演练培训,个别队员到了案发现场,找不到案件的切入点,或者是把握不好案件的切入点。、小部分执法队员的执法证还没有发下来,在处理案发现场或者案件调查中造成因承办人没有证件,得等待有执法证的人来处理,给我们的执法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各种设备、装备不够完善,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扫描仪、图纸打印机,尤其是工作需要使用的电脑严重不足,影响工作的开展。5、我们行政执法存在危险,责任重大,在实行执法人员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是否也能尽快建立执法工作激励机制。
五、结论
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弄懂弄通,把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
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
2、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1)把住市场准入关和退出关。(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3)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
( 一) 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不断发展, 教育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大学已不再是以前的“ 象牙塔”,“ 关起门来做学问” 的书斋式教育已经不是大学教育的本意。 高校要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大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增长见识,获得全面的发展。 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做法也能丰富学识,开阔视野,在企业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校园[1]。
( 二) 多元性
由于大学生的素质及特点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他们的兴趣、特点、知识、能力也各不相同。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更要培养大量的从事实践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周应佳和车海云( 2014) 的观点,对于地方财经类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70%左右的学生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主, 将其培养成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20%左右的学生,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10%左右的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后备人才[2]。按照“ 721”这样一个大致的比例,建立梯级、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合适的。 那么,对于第一、二类学生,借助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其在就业创业中的竞争力尤为必要。
( 三) 社会适应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 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要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缺乏对社会、对企业的接触和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让大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一个窗口和渠道,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社会和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实务,既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能更早地适应社会,增加就业能力[3]。
二、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10 年10 月与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002571) 开始共建实践基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2011 年,双方相互合作,在2011 级市场营销专业中组建“ 市场营销德力班”;同时,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多次到德力公司参观学习和岗位实践,参加公司的拓展训练,了解企业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企业相关的经营策略,并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相应进行了修订,更加重视了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增加了课程实践的比例。
2013 年,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 德力股份) 被立项为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双方联合成立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赴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企业导师进课堂活动,选派学生赴企业进行岗位助理实践等。 在积极共建的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申报省级“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质量工程项目。 在2013 年底,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 德力股份) 获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建设。
通过共建活动,要将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 德力股份) 建设成为创新性的、管理科学规范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为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服务。
三、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成效
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工商管理学院和共建单位( 德力股份) 密切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基地运行和发展良好。
( 一) 成立校企联合导师组
要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需要构建一支由学院教师和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热爱实践教学、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成立校企联合导师组。 工商管理学院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优选理论水平较好, 社会实践水平较高,既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又热衷于企业管理和经营实践的教师作为学生小组导师。德力公司也从企业高管人员和部门经理中选派包括董事长、 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等在内的15 位企业家和相关部门经理担任企业导师,并根据企业导师的管理岗位进行分类,建立企业导师库。
( 二) 探索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形式
1.参观学习实践。 主要是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参观和讲座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这类组织形式属于认识型,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参观学习实践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2.企业案例进课堂。 在讲授相关专业课的过程中,将基地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管理决策模拟方案。 企业导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案例讨论。企业案例进课堂主要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3.企业导师进课堂。 企业导师进课堂的目的是将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请进课堂,讲授企业管理实践,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实际的了解,更好地培养其专业能力。 企业导师进课堂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
4.岗位助理实践。 主要是让高年级的学生从事相关岗位的助理性工作,企业选择营销中心、人力资源部、企管部、办公室、配送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有关岗位,选派大学生作为岗位主管助理进行企业实践。岗位助理实践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5.调研实践。 主要是让专业导师带领学生形成团队,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相关的调研,收集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做法,编写企业管理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将实践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相结合,提高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
( 三) 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与教学
1.分年级确定实践教学计划。 大一学生刚进高校,还未进入专业课学习,实践基地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感性认知的参观学习为主,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和主要管理业务, 增强学生对管理实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大二学生开始学习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校外实践在安排其参观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将基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学习讨论,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思考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和理解,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学生已全面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组织更贴近企业管理实际的企业导师进课堂和岗位助理实践活动。企业导师从管理实战的角度讲解其具体负责的管理业务,以及自己对相关经营管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这对学生以后从事实际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做岗位主管助理进行实践锻炼,让其在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中学习和提升实践能力。 大四学生专业课学习基本完成,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组织学生实习, 包括岗位助理实践和毕业实习,为其走向社会积累经验,做准备。
2.健全实践教学制度。 学院制定了选派企业岗位助理实施办法以及学生实习管理和考核办法,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企业导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学生要写出总结报告,提交企业和学院。 学院正在进一步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措施,将教学质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
四、改进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
( 一) 发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有效发挥其作用,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和内容应有所区别。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一样,如工科类高校培养工程师,其专业理论和技术与企业有较强的互补性,能和企业深度开展实践活动,如参与机械制图、产品设计等[4]。 作为经管类高校,很多专业理论和知识属于软技术,无论是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其内在效果都让人感觉力度有限。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如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外实践采取顶岗实习,甚至为基地单位对口培养,重点利用基地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如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高校,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视学生的知识复合运用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和内容又应不同。
2.校外实践活动应和校内实验实训活动有机结合,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起辅助和深化教学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成本高,难管理,存在学生安全和意外隐患,且校外基地能接纳学生的数量有限。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校内的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为主,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应片面夸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地位有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规划和方案,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二) 有效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既要满足营销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又要承担社会服务及科研成果推广的工作,要真正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职能和作用,需要制订校外实践教学计划,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与实施。一方面将课程实训实践与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结合起来,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营销策划、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企业战略等课程实训实践纳入校外实践基地活动计划中;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现有实践条件和校外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订校外实践教学计划。低年级学生由于校外实践教育主要安排熟悉企业的相关组织机构、与专业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感知等认知型的“ 参观学习”型实践教学形式,每学期可安排1—2 次;高年级学生以安排管理模拟实践为主,每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10 个人,分别到公司的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学习,由于管理模拟实践的教学目标与参观学习是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因此要采取集中时间的连续参与;大三和毕业班学生还适用于暑期实习和顶岗实习,为让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校外实践教学中来,可考虑分批次轮流参与,轮换周期可延长至一个月或两个月。
( 三) 规范实践教学
加强对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方面,学院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 如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 另一方面,如安排学生到基地实践实习,则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基地单位的一名“ 准员工”,要服从基地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基地单位的领导、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还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因此,学院还要会同基地单位,制定学生实践实习行为规范、学生实践实习安全规范等制度。 除此之外,为加强对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还需要学院和基地单位加强协调和密切沟通,最好双方各确定一位有一定级别的管理者作为联系人,以便于及时讨论和处理相关事宜。
( 四) 拓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由于一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接纳能力有限,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基地进行实践实习,需要学院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在建设实践基地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归纳和提炼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然后将其复制到新建立的实践基地的管理和教学中,这样可以使新基地管理很快走上正轨,管理规范、科学、有序[5]。 如工商管理学院正把“ 工商管理实践教育基地( 德力股份) ”的实践教学模式移植到“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安徽嘉恒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和“ 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亿发久集团) ”等中。 虽然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可以移植,但每一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运行和建设均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因此建议对每一个符合条件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申报质量工程建设立项项目,获批后就有充足的经费予以支持建设和运行。
摘要: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多元性与社会适应性要求高校重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德力股份)是安徽省级立项建设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文章从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和建设成效出发,提出了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工商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中林.基于校企合作的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储运,2012,(1).
[2]周应佳,车海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杨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1,(2).
[4]许素安,谢敏,黄艳岩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关键词】行政主体理论 实践困境
行政主体理论是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中,行政主体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80年代末,我们从西方国家引入了行政主体概念,并围绕着这一概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行政主体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慢慢暴露出它的一些局限性,近年来行政法学界己经开始对现行的行政主体理论进行反思和检讨。1998年,薛刚凌教授开始反思中国行政主体理论,在行政法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之后,张树义教授著文质疑中国行政主体理论,并对薛刚凌教授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沈岿教授、杨解君教授等也先后发表论文,加入了这场对中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讨论中,从而进一步扩展了讨论的影响力。以下仅就行政主体理论的定位不科学及其适应现实的局限性简要分析一下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实践困境:
一 、行政主体理论定位不科学
行政主体这一法学术语在我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导致行政主体理论的产生蒙上了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行政主体理论的提出虽然解决了学界用行政机关来表达行政法律关系中管理主体所造成的主体外延范围的狭窄和其法律身份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且在理论上赋予了行政主体以行政法人的资格,明确了行为责任的归属,但是,局限于行政管理过程和行政诉讼领域来对行政主体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行政法的体系划分包括了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监督行政法(包括行政救济法)三大部分,蕴涵着行政职能权力的规范与保护、监督与控制的双重目的。行政主体之所以为行政主体而区别于其他组织,根源于行政组织法关于行政权的配置。脱离行政组织法来研究行政主体,就会导致将行政主体形式化地等同于行政机关或行政诉讼被告,就会缺乏对行政主体及其内部结构的深层挖掘,无法包容有关行政主体理论的全部内容,忽略甚至排斥了有关中央和地方之间、机关与机关之间权、责合理配置;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以及行政组织内部有效监控等行政组织法的研究内容,割裂了行政组织法与行政行为法之间的关系。另外,现行行政主体理论强调对行政主体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的研究,相应地忽视了关于行政主体以及公务员整体控制的研究。在行政权力膨胀、行政权力优越以及片面强调外部管理、缺乏自律意识等官本位思想依然很有市场的环境下,这种理论研究的狭隘客观上对行政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学者在检讨我国行政主体理论时,提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行政组织法在整个行政法学研究中的价值是科学构架行政法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 、行政主体理论适应现实的局限性
虽然行政主体理论最值得称道的价值就在于其对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问题的解决,但在诉讼实践中,面对一些非行政主体的组织非法行使行政职权、受行政机关委托组织超越委托权限而作出的行为等问题,仍然因这些组织不是行政主体,而出现无法确认被告的情况。行政主体理论的另一价值在于,可以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统一性,这个预期是建立在行政主体可以统一各个公务员行为及其责任的论断基础之上。然而,现实却表明,行政主体认定方面的标准过低,使大量林立的行政机关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且各自为政,各负其责,从而影响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的统一性、协调性。社会转型进程的加速推进,使现有的行政主体理论对行政法律现实的说明与解释愈来愈显示出其局限性。理论的生命力和魅力就在于其对无时不变、无处不繁的客观现实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与解释,并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提炼。它根源于现实,又超然于现实。这里所说的超然于现实,并不是指超脱于现实,忽视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分析客观事物的历史轨迹,运用理性抽象,推测现实的发展趋势,并力图涵盖事物尽可能长的发展未来。作为行政法学领域基本命题的行政主体理论更要关注现实,不断地从社会现实中汲取养料以丰富发展自己。面对急剧转型社会的行政管理实践,现有行政主体理论遭遇激烈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大为增强,各种利益群体也大量产生,计划体制下的传统行政权的运行模式被人们质疑。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时期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结构的趋势,必然要求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权的运行主体也走向多元化。这样,行政权的社会化就应运而生了。一部分国家权力己通过授权交付给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组织,如人们称之为“准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非政府组织”(NGO),“非盈利性组织”(NPO)等的社会组织行使,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越来越强劲的趋势。这些介于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社会组织行使社会行政权是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如何认定它们的性质且作出完整严密的解释,如何对因社会行政权的行使而受到不法侵害的相对人实施救济保护等等,这些问题对立法完善提出要求,相应地也冲击了行政主体理论。
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主体理论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极大的适应了我国行政法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在现实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局限性,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现实应用和研究中,如何变革和完善现有行政主体理论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对于致力于行政法研究和发展工作的众多研究者来说任重道远。
注释:
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杨解君:《行政主体及其类型的理论界定与探索》,《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杨海坤:《在探索中前进还是后退——与杨解君教授商榷》,《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李昕:《中外行政主体理论之比较分析》,《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现代行政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分析》,载《行政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公共行政组织建构的合法化进路》,《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薛刚凌:《行政主体之再思考》,《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涂远明:《关于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若千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是依法行政。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这对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快文化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政府文化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实践回顾
(一)扎实开展法制培训,提高全系统人员的法律素质
“十五”以来,市文化局以提高全系统人员法律素质为重点,突出抓好了六个层面的法制培训。一是以文化xx建设为重点,学好与文化(文物)工作密切相关的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是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抓好市和区县文化行政机关的法制学习,“十五”期间,市和各区县文化局举办的机关法制培训或专题讲座30多次。三是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为重点,强化行政法的学习。“十五”期间,参加各级各类行政执法培训的全市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人员达770多人次,还对聘请的1050多名“网吧”义务监督员进行了岗前法制培训。四是以规范行政管理相对人经营或建设行为为重点,举办法制培训或专题讲座。“十五”期间,市文化局举办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制培训或专题讲座20多次,参训人数达3400多人次。同时,编印了2000多册文化、文物法律读本,全部免费发放给了各区县文化局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各区县文化局举办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制培训300多次。五是对我市派出的担负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96批文化团(组)1492人次,进行了专题法制教育,确保了他们在分赴五大洲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没有发生一起涉外政治事故。六是以领导干部学法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制定了领导干部学习。
展社会法制宣传
第一,司法与文化携手,进一步办好“18法律咨询广场”。1994年12月18日,市司法局和金陵图书馆共同创建了“18法律咨询广场”。“十五”期间,“18法律咨询广场”共接待市民咨询3万多人次,举办法律讲座、咨询近60场次,参加咨询的律师、行政执法人员和有关团体人数1000多人次。“18法律咨询广场”被誉为xx“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传播法律文化的阵地”、“每月风景线”、“图书库里会说话的资料”,在xx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做好新法宣传和文物法宣传周工作。“十五”期间,市和区县文化行政机关整体联动,围绕文化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联合组织了20多次全市性的文化、文物广场法律咨询活动。
第三,创作和演出法制文艺作品。市群众艺术馆配合省、市司法局完成了《xx市法制文艺调演》和《天籁之声—法制宣传诗歌朗诵会》的演出任务;配合市纪委完成了《把清正廉洁写在旗帜上》大型文艺晚会的创作和演出任务。各区县的法制文艺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玄武、建邺、鼓楼、秦淮、浦口、江宁、溧水、高淳等区县文化局每年坚持开展法制文艺节目进社区、村镇活动。
第四,通过规划保护,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十五”期间,市文化局通过对xx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xx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加大了对xx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保护的力度。与市有关部门共同调整了《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xx主城外围文物保护单位紫线规划》、《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规划》、《明故宫遗址区保护规划》、《南捕厅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南朝石刻保护及研究基地开发规划》等15部文物保护规划,并向社会公示,更好地保护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存在问题
通过五年多的文化法制建设,市和区县两级文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第一,权责统一与行政管理力量不相适应。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法律的授权。公民的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行政机关的职权不仅是可以行使,而且是必须行使,不能放弃。法律在授予行政机关职权的同时,也赋予了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去保证完成。现行的文化(文物)、新闻出版(版权)、广播电视法律法规和规章有62部,其中文化(文物)22部、新闻出版(版权)15部、广播电视25部。经过梳理,市文化(文物)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主体依据18项、行政执法依据25项、行政许可事项10项、行政处罚88项(文化53项、文物35项)、行政征收2项、其他行政行为21项。六城区文化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主体依据41条,行政执法依据75项(其中文化文物25项、新闻出版19项、广播电视31项),行政许可14项,行政处罚245项(其中文化80项、文物26项、新闻出版74项、广播电视65项),其他行政行为22项。面对如此多的法律授权和繁重的文化管理任务,我市文化行政管理力量却显得相对薄弱,出现了放弃或转移部分行政职权的情况,区县的情况尤为严重。例如:由于全市区县中(除江宁区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的编制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区县大部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至今仍是自收自支的事业性质。
第二,依据法律与行政执行力的不相适应。依据法律是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但是,在现实的文化行政管理中,因多种原因的限制,行政机关往往很难完全做到依据法律履行职责。例如:《xx城墙保护管理办法》(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xx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第二条第二款规定“xx城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范围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然而,该地方性法规自1996年4月12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施行后,十年来,因涉及到极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公众利益,使得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举步维艰,难以执行。
摘要:集团公司重组以来,按照上级纪委监察机关的部署,我们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开展效能监察,努力实现工作效率、效能、效果的最大化,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纪检监察在开展效能监察中,注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效能监察工作思路和内容,在方式和方法上有所改变和创新。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对搞好企业效能监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创新,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实践与思考
一、在效能监察选题立项上,应由偏重局部治标,向多层面深层次转变,不断拓展效能监察工作新领域。
过去,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主要都集中在一些“敏感”部位,选题立项的重点为基建工程、物资采购、重点产品生产等方面,这在企业效能监察的初期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改制重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发生变化,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范围和职责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延伸,如仍停留在以往的工作思维上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转变工作思路,拓展企业效能监察的层面与层次,已刻不容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1、从效能监察工作的基本任务、职责范围来看,拓展工作层面与层次是新的职责要求。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企业效能监察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内部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监察对象履行岗位职责及从事管理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管理效能、效率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可以看出,过去选题立项,只是涉足了效能监察工作的一部分,有些方面还有“空白地带”,新的工作领域使得效能监察工作的范围更广、任务更艰巨。诸如,监督检查企业有无令不行、有禁不止,不顾大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等行为;在投资计划、财务资金及、生产安全、科技发展及产品营销等管理方面,有无工作失职渎职、决策失误而造成管理混乱或重大经济损失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有无效率低下、忽视质量,造成完不成任务或质量事故损失超标现象,以及劳动、人事、教育、信息等管理活动,都在效能监察的范围之内。换言之,监察对象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和各个管理环节中履行职责的效率和效果,都应纳入监察视野,并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将是企业效能监察的重点。
2、从企业效能监察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势看,拓展工作层面与层次是大势所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这些因素的同时并存,对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市场的多元化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我们在效能监察工作中还会碰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有的问题用老办法已不能得以解决。如仍按“一条胡同走到底”,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势必造成工作被动或滞步不前,使许多问题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走。
3、从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来看,有效的拓展工作层面与层次是当务之急。应该看到,个别的企业因管理不善,致使大量资金被截留、挪用、贪占;甚至有些专项资金以专款专用的名义被变相地侵吞、挥霍、私分;在企业重组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时有发生;因主观武断,瞎指挥,导致重大责任事故不断;因决策失误、粗放管理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惊人。从企业监察部门来看,效能监察监管手段不严,监管制度执行乏力,监督工作还不到位,这都制约企业效能监察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否则就失去了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应尽之责。
二、认真把握监察时机,将事后监察为主重点转向事前、事中监察为主,重心放在超前介入,过程监控。
所谓超前介入,过程监控,是指企业的重要决策出台之前和重大生产经营活动确立之初就做好调研,从源头上把关,整合监察力量,及早介入,提前就位,并把效能监察活动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其中,事前监察是防范性监察,围绕监察对象的决策行为和实施决策前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的监督检查,达到预先防范,关口前移,减少和避免决策等问题发生。事中监察是同步性监察的开始,是对监察对象在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的跟踪监督,目的是规范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止问题的扩大。事后监察是对监察对象已经完结的管理行为和效果进行的监督检查,是当前企业效能监察的主要形式。
效能监察的“关口”前移,这一提法其实很早就有了,但在一些具体操作中,往往又表现为事后监察的居多。其原因:一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因为企业从开展效能监察以来,选题立项的目标很多都是对已经完结的项目,而采取事后监察的形式,又能见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就形成了先有“的”,后放“矢”的思维方式。二是介入氛围受限。由于一些监察对象接受监督的意识较淡薄,对效能监察的提前介入还“不习惯”,有的采取回避的态度,有的干脆把效能监察拒之“门外”,以致“鞭长莫及”,只有等项目搞完了再说。三是监察底气不足。一些监察人员对何时提前介入,介入后该做哪些工作,工作的火候程度心中无底,特别对那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心中无数,于是事前选择了放弃。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敢监察、不会监察”的问题没解决,对事前监察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并且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前介入的工作方略和措施。
对事后监察来说,事前、事中监察就显得更主动、更有优势。一是能起到从“源头”上起到设防作用。事先介入,能起到防患于未然,即便中途出了问题,纠正起来也较容易,给企业造成的“内伤”也会减少许多。二是对监察对象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因监察人员参与,使一些想“不规矩”的人,不敢、也不便“轻举妄动”,客观上有遏制、监控和防范的作用。三是便于加强和改善管理,起到督促和指导服务的作用。可以说,事前监察是基础,事中监察是保证,事后监察只宜作为效能监察重要的补充,坚持以事前介入、全过程监控为主才是开展效能监察的上策。
三、在工作原则上,由“外圆内方”向内外同一转变,摆正内在关系,消除监察“特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按理讲不应该有“禁区”,只要是属于监察范围的内容,都应纳入监察视线,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然。企业要生存,就要适应市场法则,有时为了拿到项目合同,也用尽了各种办法,其中有些做法甚至也是踩在“线”上走,这种情况下,企业效能监察成了把“双刃剑”,无论偏向哪一边,都会对另一边有所“伤害”。那么,怎样把握这个“度”。
1、两者利益都必须维护,但前提必须是合法。作为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企业的利益当然要维护,但此时的维护主要是建立在政策服务、智力支持上,如在采购外协招议标中签定“廉洁诚信保证书”,体现在对党员干部和特殊岗位从业人员的教育上,落实在制度管理上。这里,外圆是市场之道,内方为廉洁之规,内外有别,不等于内外无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监督、放弃原则,这是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铁的纪律和底线。
2、对具体市场运作行为,可以不干预,但不是放任不管。现在企业闯市场很艰难,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年企业监督部门对市场运作中的某些行为实际上是持“默认”态度,在监督中大都采取“区别对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等于对其坐视不管,使之成为效能监察的“特区”,不干预不等同不监督,只是监管的方式方法更灵活、更策略。如在实际中,我们外部大项目采取公司领导负责项目,待遇与项目脱钩,事前做出廉政承诺,事后述职述廉,接受监察审计,既不妨碍项目的自主运行,又达到了有效监控,廉活并重的目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3、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有作为。无为而治,是一种期望和境界,不等于不为而治。有所“为”,就是为了有所“不为”,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方向把正,让企业在政策和法规的“尺度”内,自主、健康地运行,只要不“出格”不违规就不过多干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政策,当好参谋,搞好服务,从而达到实质意义上的“无为而治”。
四、在效能监察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四个创新”
1、是观念创新。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自觉摒弃过去旧的和不合时宜的观念,树立指导服务的责任意识;纠正效能监察是“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等模糊认识;克服怕效能监察干扰了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怕查出问题影响企业声誉、堵了企业的路子等顾虑,要充分认识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2、是体制创新。加强对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领导,建立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效能监察工作责任制。要对各级领导干部划分效能监察责任区,并与生产经营、安全、质量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区相统一,统一布置、统一检查抓落实。一个单位效能的好坏,要与评价领导干部政绩、选拔任用干部相结合,与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挂钩,奖优罚劣。
3、是领域创新。要把效能监察的视线向经营管理的深层次延伸、向合资合作股份制企业延伸,围绕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将目光逐步向产权交易、技术改造、赔偿费用、对外项目等领地延伸。做到国有资本投到那里,效能监察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同时,要与业务部门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变单一的效能监察为统一的效能监察,避免“孤军作战”。
4、是方法创新。一是要选准“切入点”。要把企业管理的难点和经济效益的流失点作为效益监察的重点,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短平快”的监察项目,力争短期内能见到成效,增强干部员工的信心。二是要抓住“关键点”。重要决策出台前,着重检查决策的合法性。重大经营活动确立之初和进行之中,前期着重检查项目的可行性,合同的合法性;中期着重监控项目进展的有效性,经营行为的规范性;后期着重审查项目效益的真实性和分配的合理性。三是要把握“延伸点”。效能监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监督过程,不是简单地经过立项监察、挽回了经济损失、提出了整改建议,工作就结束了,还要抓好对被监察单位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定期与被监察单位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既帮助其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为下一步的选题立项提供依据。四是要注意“结合点”。即,直接参与与资料分析法相结合,效能审查与目标考评法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项目,事先做好防范,对容易发生问题的事项可直接参与监控,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举一反三地监督监察和问题的查处,把握好效能监察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强制性。
综上论文所述,只有在企业效能监察具体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究,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创新,抓住重点,扎实工作,为企业持续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商行政管理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范文】推荐阅读:
工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06-28
工商登记行政许可09-24
工商行政管理总结汇报11-21
辽宁工商行政管理局09-30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12-11
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管理事项规章制度10-18
电大工商行政执法专题10-17
行政工商管理个人简历06-09
玉环县工商行政管理局05-26
工商行政管理局承诺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