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精选10篇)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篇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经过了大跃进的错误和文革的十年内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后来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和谐。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社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的问题是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去人们为了尽快富起来,牺牲了环境,还有一方面就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单位GDP消耗了过多的资源。

第二个问题是民生问题。教育、医疗、住房都成为了人民的烦心事,住房问题更是严重影响适龄青年的婚配嫁娶。食品安全也是频频被人们质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进入危险水平。

第三个问题就是大面积的腐败。官员不愿意为人民办实事,吃拿卡要。更重要的是官场风气变坏了,不再是想着成为人民的公仆,而想着升官发财,凌驾与人民之上。

在此提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精神的涣散,民族自信的缺失。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可怕的问题。人们不再认为祖国是我们一生的守护,总是觉得外国这好、那好,更有许多人渴望移民,远离祖国。我总是觉得韩国、朝鲜和日本这些国家的人民很伟大,他们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正是国人所欠缺的。

有人怀念毛主席在的日子,认为那时候更好。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国家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不能停滞不前,这些问题总是要暴露出来。换个方面看,大家都吃不上饭,就没了贫富差距;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了污染;都上不了大学,那没人嫌学校贵。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深受改革开放的益处。

但这些问题总是要去解决,我是充满信心的。政府重视社会问题,在18大中,中央领导反复提及,而且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素质会有一个飞跃。我的信心大多来源于后者。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篇2

构建“253”课堂教学新模式,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认真学习杜郎口、衡水中学、伊春友好三中等学校先进经验, 结合实际, 实施“253”课堂教学新模式,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层次学有所得。“253”课堂教学新模式就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组成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划分为“253”三个部分, 即:课堂上20%的时间为教师讲解引导点拨的时间, 课堂上50%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堂上用30%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落实、深化、提高。这种教学方式让老师走下讲台, 实现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接触了大家心中原有的疑虑。

有的老师可能有疑问:我的学生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的能力吗?

奥巴马竞选胜利后, 在他的竞选大本营芝加哥做了一次相当精彩的演讲, 演讲大约持续30分钟。我和学生们说, 试着背背奥巴马的演讲词中文版的材料。过了一段时间, 我又问他们背下来没有, 很多学生说差不多了。后来专门进行了一次名人演讲课, 大家积极踊跃参与, 课堂气氛极其热闹, 平时不好出头的学生也纷纷参与, 并且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我激励了几个学生, 他们又激励了两个班, 两个班级的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后来我举行了两个班的演讲比赛, 同学们都表现得极为精彩。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重点班的学生, 普通班的学生做不到。请相信, 普通班的学生同样能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相信他们。构建253型课堂, 学生肯定能做到。

问题一:自主学习了, 教师还讲不讲?

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要思考讲什么, 而且要讲的内容一定讲透彻。传说, 扁鹊有两个哥哥, 医术比扁鹊高明的多。但是为什么只有扁鹊名垂青史呢?扁鹊的大哥医术最高, 在人们还未生病时, 他就能根据观察的情况, 提出人们需要注意的事项, 使人不得病。扁鹊的二哥是在病人刚刚感染小病时, 为病人排忧解难。而扁鹊是在人们得了重病时, 把病人医治好。我们的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失败, 事先想到可能会发生的一切不好的后果, 向扁鹊的大哥学习, 潜心做无名医生, 防患于未然对于有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做到让学生不生病, 引领学生学得容易学透彻。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犯病, 教师必须教学生自己治病的方法。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也就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生存》这本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问题二:形式等于实质吗?

把学生分成小组, 就能顺畅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了, 课堂就高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深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学习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活动才能促进小组成员共同成长,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新课程教材换了就等于学习形式发生变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什么样的教材也没有用。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行为到位, 我们的课堂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材不是决定因素。

问题三:会不会影响成绩?

学生、家长及教师都在关注成绩, 这是我们谁都改变不了的社会现实, 而且成绩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有的老师可能不放心, 我没有讲, 学生掌握了吗?不用担心。有的时候正是因为老师节节课在讲, 教师都掌握了, 学生反而没掌握。正如我前面所说把该讲的讲透彻讲容易, 学生能自主探究解决的问题该放手时就放手, 也尽管放心, 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提高了, 成绩肯定不成问题。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是我们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终南捷径。学习的过程中, 要学会迁移学习可以使我们做到用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 心中有底。学习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同时学习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辩证看增长 篇3

2012年11月2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财经》年会上表示,我国完成全年GDP7.5%或以上的目标已成定局。如果最终的增长是7.5%,那么这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GDP增速首次低于8%。降速表明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决心。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至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破八”早已不是新鲜事,国人更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的增速,达到了四年来的历史最高峰值。

去年,在严峻的通胀形势面前,居民收入最终跑赢了CPI。今年,居民收入跑赢GDP,似乎也不难实现。在我国经济主动求慢的发展环境下,居民收入的快跑超越无疑是国人喜闻乐见的。但增长输赢的论调背后,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更不应该忽视增速的质量。

数据显示,自2008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6%、9.2%、10.4%、9.2%,但对应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8.4%、9.8%、7.8%、8.4%。这一反向增长的现象,在今天的天津、北京、浙江、广东、海南等省市,也体现得较为明显。以天津为例,前三季度GDP增速为13.9‰全国第一,但城镇居民可支配名义收入增速却屈居全国倒数第二。

经济增速越快,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越慢;经济增速越慢,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越快,甚至跑赢GDP。这样的现象普遍出现,令人困惑。

从增速发展快慢的简单层面理解,经济增速变慢,意味着我国开始寻求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阶段转换,从注重速度转向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税起征点等工资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积极效果。

通常意义上,我们把GDP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大部分,而从GDP到人均可支配收入所经过的一系列环节,所涉及的仍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来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但是撇开增长输赢的比较,撇开增速的乐观数据,在减税政策、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我们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根据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今年公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而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则分别增长24.8%和约20%。我国居民收入不仅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速,而且其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甚至有所下降。而居民收入增长变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严重滞后。所以,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将是关乎增速质量的关键。

就像居民收入跑赢CPI,只是证明了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个人的收入没有贬值一样。居民收入跑赢GDP,可以证明我们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也释放出了收入增长的积极信号,但却难掩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依然偏低的事实。

按照目前的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2020年目标,并不难实现。但跑赢CPI,不等于跑赢了幸福。同样,居民收入跑赢GDP,也不等于实现了藏富于民。当我们关注增长的输赢时,同样不可忽视了增长的质量。

辩证看人生美文赏析 篇4

人生丰富多彩,世事纷繁复杂。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辩证看人生。

真正聪明的人,是一个懂得如何对待生活中出现任何挫折与难题的人,是一个学会选择和控制自己情绪变化的人。重点不在于能否解决困难与问题,而在于如何对待如何把握自己。正视挫折与难题的发生,把困难的一面看作人生经历的必然,不以挫折与难题的`多少作为快乐与幸福。

生命就像一片树叶,绿了枯了,必然;青春犹如一朵鲜花,开了谢了,天然;昨天就是一个过程,见了过了,淡然;往事是过眼风景,远了忘了,嫣然;金钱恰似流水,进了出了,淡然;事业好像是一场博弈,输了赢了,坦然;感情恰如一杯茶水,浓了淡了,自然;生活就是一个漏斗,得了失了,怡然;祝福是接到的短信,看了笑了,灿然。

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爱情有闹有和,才叫情趣;心情有悲有喜,才叫体会;日子有阴有晴,才叫自然;联系时有时无,才叫珍贵。

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车轮往前转,人要往前看。不要沉醉于过去,生活依然要继续。过去的,不必耿耿于怀;现在的,不必斤斤计较;未来的,不必畏畏缩缩.勇敢面对现实,回避现实,未来会更不理想。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无论输赢,姿态都要好看。既然活着,就要活好。

辩证看 务实办 读后感 篇5

三营六连张燕奎

通过近期对《辩证看务实办》读本进行系统的学习,深深的感受到它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对照,包容多样,深入时代发展前沿,关注人们所思所惑,针对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八个热点问题做出解答,全面辩证地分析怎么看,科学务实地阐明怎么办,架起了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文风亲切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新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一、这本书聚焦热点、关注民生

这本书所回答的问题,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为这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书中对社会上的难点问题坚持不回避矛盾、不绕开问题的原则,对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问题及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解答了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理论上分析了八个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说明白了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为干部群众明辨现实,明确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1—

二、《辩证看务实办》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形式的书籍让大家愿意看、看得懂、用得上,就得把方针政策、理论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面现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拒人千里,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晦涩之气,就是有观点,有实例,有数据,篇幅不长,用老百姓的视角和老百姓的语言谈老百姓的事。在这本书中,“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样亲切平易的语言随处可见,“雷锋精神”、“最美司机”等生活中的典型事迹都收录其中,并配有丰富的图片,提供相关知识链接,读起来不空不累、通俗易懂。不像有些理论文章,论述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让人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该书构思精巧,编排新颖,题目形象生动,正文基本每页都配有鲜活的图片,有数据翔实的图标和示意图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这本书求真务实值得学习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我充分认识到辨证看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看问题要全面、用对立统一的思维和矛盾观点去分析问题。务实办是办事的实用办法,有了好的措施,关键在落实到位。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为群众办事贯穿始终,事求真务实实现的尤为突出。这本书不但教会我在平常工作中如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而且让我工作中能辨证地看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不在郁闷迷茫,理性地把持自我。更好的为部队的发展竭尽全力,做出更大贡献。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 篇6

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下面从《周易》的结构、内容和哲学思维三个层面进一步研究周代人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探寻周人早期的哲学辩证思维。

语言学思想时代紧密相连,是时代思潮的体现。《周易》中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深刻的就是辩证法,下面将从三个层面探寻周人的辩证思维。

一、六十四卦映照出的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具有普遍性,人类社会的矛盾无处不在,这一辩证思维早在四千多年前,周人就已经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我们从《周易》的卦象排列、内容等方面均可以发现周人辩证思维的痕迹。毛泽东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l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周易》的内容和结构也表现了矛盾的这两个方面。

从《周易》的卦名上看,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所反映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形态,是辩证的。以乾卦为例,初九是“潜龙勿用”,到上九就是第六爻“亢龙有悔”,指事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那么到“用九”,“见群龙无首”[2]就是回到了初九的状态。乾卦借龙喻事,以龙的变化来象征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是从自然界的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取象的,阐述的也是一种循环变化。

再从结构上看,《易经》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征。结构性原则是研究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易经》中,卦象所组合出来的图像,因为位置变化,会引起意义的变化。既重视单卦所代表的信息,同时也重视单卦在重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所代表的意义。既重卦象本身,也不会轻视卦象之间排列组合之间的关系。用卦象位置的交换来解释不同或者完全相背离的两两相对的矛盾状况。由于位置交换,而用来解释政治形势、人际关系乃至自然灾害、建筑结构等两两相对的矛盾的卦象,在《易经》中比比皆是。

二、“阴阳”交合展现出的对立统一

《系辞传上》一开篇就描述了几组矛盾对立关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在这里,“天地”、“尊卑”等都是常见的几对矛盾。这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则直接反映了周代人们的思想。

后人对“乾坤”的解释,更多的是“天地”。《说文解字》中将“乾”解释为“上出也”,“日始出光”。[4]古人认为日是阳精之气所聚,日气、云气、龙等,都是来源于此。而“坤”,本写作“川”,“谓水流下注,下注者积阴为地。”将“坤”理解为下注之水也能够与上出的日气进行对应。而《象传》中,对乾卦和坤卦的分别解释也印证了上述对天地的猜想。对乾卦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坤卦的解释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天地之矛盾上升到君子做人处事、修身治国上的告诫。这就是将辩证法由自然界的矛盾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进行对人的启迪。

三、《周易》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在《周易》的`上一部分,“天”是指与“地”相对的客观存在,指自然状态的空间位置。在《易经・系辞》和《易经・说卦传》中,“天”的含义更加丰富,“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7]从八卦到雷霆、风雨、日月、寒暑、男女,将形而上学的运行规律,贴近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不再仅仅把“天”归为具有神秘性质的自然现象,而是具有人性的一些特征。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黑客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互联网的日益流行, 构成了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的网络社会。正如现实社会存在安全问题一样, 网络社会也存在着安全问题, 当然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对应的是不同的范畴, 不过也可以这样理解, 计算机可被用于从事几乎任何种类的犯罪。由于网络社会构架于现实社会之上, 网络社会被破坏的结果最终要体现在现实社会当中, 所以对计算机安全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计算机安全的现实意义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 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各项新的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已使军备竞赛和全球战争失去原本的意义, 并使得各国的军事对抗开始转变为政治上的对话和经济上的竞争, 世界各国也更加重视自身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增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代表, 集中体现和实证了上述论断, 但又未仅仅停留于此, 而是又反回来作用于军事, 并在更高更深的程度上体现出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战场上, 现代信息技术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原子弹一样, 将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面貌。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多伊奇说, 21世纪, 计算机入侵在美国国家安全中可能成为仅次于生化武器和核武器的第三大威胁, 美国已掌握的证据表明, 世界上某些国家正在发展对军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攻击”的理论、战略及工具。一个最令人不安的问题是, 攻击可能来自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 而查出其来源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即使政府能监视、确认并对黑客事件作出反应, 它也无法确定在计算机屏幕另一端的人是谁--是顽皮少年还是外国情报机关。

我们可以看一下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以来的一些有关新闻:1、美联社布鲁塞尔3月31日电, 北约发言人当天透露, 自从开始对南联盟实施空袭以来, 北约的官方网站便不断遭到黑客攻击, 据说这些黑客来自贝尔格莱德, 他们每天向北约网站发送数千封携带大量病毒电子邮件, 以使网站邮件服务器超负荷运转;2、3月30日,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七天的时候, 一群俄罗斯“黑客”在一个名为“黑客地带”的网址上宣布:在互联网上对北约宣战;3、《新闻周刊》曾报道, 美国总统克林顿批准了一项由中情局利用黑客通过入侵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其的外国银行户口来颠覆他, 以及利用黑客搞破坏来削弱公众对他的支持的计划。由此可以看到, 网络攻击是现代军事打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安全问题或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提高到了决定国家战略的高度。计算机安全或网络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政治和军事, 还涉及到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

二、涉足计算机安全的最主要群体———黑客

黑客团体与科学家团体的比较: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 叫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在于它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的目标, 就是培根所倡导的, 以增进知识为己任, 并用知识造福于人类。

科学家基本精神可阐述为:

1) 普遍主义: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对科学成果进行评价时, 不考虑一切社会属性。科学向一切有能力进入科学之门的人开放, 科学知识向一切人开放。

2) 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 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 科学家不独占他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

3) 不谋私利:科学家应具有求知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

4) 有条件的怀疑精神: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它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也允许别人对自己成果的怀疑。

黑客群体公认的信条:对计算机的访问应该是无限制的、完全的, 信息无价, 打破权威, 推动分权。著名黑客文化专家Eric S.Raymond将黑客的态度和主要工作阐述为:世界上充满着等待被解决的迷人问题, 没有任何人必须一再的解决同一个问题, 无聊而单调的工作是有害的, 自由才好;写免费的软件;帮忙test和debug的免费软件;公布有用的安全资讯;为hacker文化而努力。

根据上述的对比可知, 黑客群体也是科学家群体的一部分, 是最基本意义上的科学家,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概念在社会建制、知识体系、认知过程等方面的深化和扩展, 崇尚自律、追求自由的黑客群体的工作方式、社会行为等等已经与有组织、有规模的现代科学家团体存在了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世俗对黑客群体不理解甚至敌对的原因之一。许多人认为破坏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人就是黑客, 而由上述对黑客群体的各个方面约定可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正如我们看待那些核物理学家的态度, 我们怎能把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们与那些战争狂人、战争罪犯相等同呢?事实恰恰相反, 正是黑客群体参与维护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三、中国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况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传统的安全边界不复存在、接二连三的信息泄露事件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但另一方面, 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也唤起了国家对于网络安全更高的重视, 相关的立法也加快了出台的速度。 (为了与转摘的文章对应, 本节沿用黑客一词, 但与上节中论述的黑客对象有本质的不同)

1、国内“黑客”作案频繁

根据公安部介绍, 1998年我国共破获电脑黑客案件就有近百起。据统计表明,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在我国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目前已发现的黑客攻击案约占网络违法案件总数的15%, 多数事件由于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或企业不愿透露而没有被曝光。中国95%的互联网网管中心都遭到过国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 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

2、国内网站用户信息泄露威胁频频发生

2015年1月, 机锋论坛被曝存在高危漏洞, 多达2300万用户的信息网上疯传, 用户的私人信息遭受安全威胁。2014年4月以来, 据补天漏洞响应平台统计涉及居民社保信息泄露的高危报告44个, 涉及重庆、上海、贵州、河南等至少19个省份, 涉及用户量高达5200万, 这些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 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私人敏感信息。因此, 当今国内网站信息安全形势格外严峻。

3、网络宕机最长时间

2015年5月29日, 携程因”不明攻击”和“员工误操作”系统瘫痪12个小时, 创国内互联网公司宕机最长时间, 造成携程直接损失过千万。该事件也暴露了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仍是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短板, 安全问题或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4、毒液漏洞影响数百万虚拟机安全

2015年5月, 一个存在了11年名为“毒液”的漏洞被曝出, 数百万虚拟机处于网络攻击的风险中, 威胁全球各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安全, 诸多厂商为了修复漏洞重启服务器, 造成云用户业务会中断, 损失严重。

这就是中国在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现状, 到处触目惊心, 安全防范措施的薄弱, 不能不让人忧虑。

四、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首先, 国家要在一定的高度上把这个问题郑重的考虑起来。黑客的产生与发展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而黑客精神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必然贯穿到未来。黑客探索新知, 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和追求完美的天性, 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之一。当然, 这个过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和副产品。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我们的网络不会因我们把所有象被告那样没有恶意的中国黑客剥夺上机的权利而安全。相反在境内外为了经济、政治目的进行破坏的敌对分子面前, 因为我们网络管理和安全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而更加被动。信息安全, 在根本上, 是技术、资金等的综合较量, 也是人才的竞争, 法律只是处于一个保障地位。特别是面临跨国界的黑客事件时, 法律将更加显得苍白无力。面对未来的信息战争和进一步的信息革命, 对黑客精神合理引导, 合理规范的同时, 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由的气氛, 全面提高信息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和安全意识、造就出更多信息安全的人才, 才是我们立足之本。

其次, 加大安全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力度。由于普通群众对高科技缺乏了解和舆论的误导, 导致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讳言和敌视, 造成了计算机安全知识普及的障碍, 使目前对计算机安全的讨论只停留在病毒和木马这一小小的范围之内。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高校中设立相关学科和专业, 使计算机安全素质有整体上的提高。

第三,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异, 例如作用的地域空间范围、时效性、作用的对象等。

第四, 道德文化问题。除法律外, 舆论指出, 互联网络对其参与者--社会中的个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代, 个人的道德都不只是个人的事, 而在信息社会里, 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 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以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 也要求人们更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要建立一个“干净”的互联网络, 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备, 还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行为心理学认为, 个人的价值观的获得均来自于奖赏制度, 然后才是惩罚制度。因此, 如果这些价值观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 则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参照该价值观去生活。如果所有人--亦即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学习了这些价值观, 同时努力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那么互联网空间就有可能成为其缔造者当初设想那样的美好之地。

五、结束语

目前为止, 计算机安全问题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本文试图通过一种总体的论述来避免这种尴尬, 但真正作到让人们了解计算机安全问题, 使这个话题不再敏感, 而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还有待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范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胡泳范海燕编著《网络为王》[M].海南出版社, 1997

[2]谢夔正《数字化时代杂想》[J].《软件工程师》, 1998 Vol.1

[3]彭定安《电脑文化随论》[J].《软件工程师》, 1998 Vol.1

[4]吴会松《新型世界危机的源点--黑客》[J].《软件工程师》, 1999 Vol.1

[5]Eric S.Raymond《How To Be A Hacker》南开大学电子公告牌系统安全版精华区

“看”与“被看”的辩证反思 篇8

视觉文化研究在“看”的非纯粹性前提下主要考察“看”与“被看”之间的动态关系,而这其中又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观最为切题。在其对具体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梳理中,福柯“发展了一种对‘凝视被纳入权力运作的方式的批评”[2],即“看”与“被看”背后隐藏的权力分配问题。如《规训与惩罚》中的圆形监狱,即为视觉权力关系的最生动案例。

在批判和解构“视觉中心主义”的大潮中,对电影媒介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电影同样涉及“看”的非纯粹性,以及“看”与“被看”的辩证关系问题:就观影内容的有限性来说,电影并不能忠实反映和再现现实。针对以机器为中介的“看”,苏珊·桑塔格早有定论:“拍照即是定框,定框即是排除。”[3]从观影行为来看,看电影鼓励观众动用“看”的权力,来满足偷窥欲望,并借由对银幕形象的认同,来建构自身主体。

在具体的电影实践中,受电影媒介自身先锋性和实验性的驱动,创作者们也一直在反思自身的媒介局限性(如被叙事遮蔽的“看”与“被看”),试图揭示、质疑并解构那些已经根深蒂固的视觉定式。劳伦斯·奥利弗执导的莎剧电影改编《理查三世》就是这个方向的可贵探索。其在叙事之余,通过建构复杂的观看路径,以揭秘并消解观影的认同机制,不把必然的结论和判断强加在观众身上,而是以开放性的态度引导观众自己去评价和反思“看”电影背后隐含的道德问题。

《理查三世》中对观影认同机制的揭秘和消解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首先,影片对中心人物理查三世充满同情心的刻画,从感性上诱使观众对其产生依赖和认同;接着,电影通过理查三世对观众视线的折返,使观众意识到自己在观影中的位置和作用;另外,摄影机的运动进一步明确了认同机制的存在,迫使观众反思自己对理查三世认同中所隐含的参与和共谋倾向。

尽管理查三世是一个为了篡权夺位操纵他人、不惜一切代价铲除异己的恶棍,但影片却将他设定为绝对主角,并将其刻画为一个具有非凡人格魅力(尤其是性魅力)的人。奥利弗以英国传统的表现派表演方式处理这个人物,首先在其外在上下功夫,在银幕上呈现出的理查是这样的:“卡通形象,弓背,超大的假鼻子,突出的阴森眉骨,一瘸一拐的步态,萎缩的胳膊,看上去像万圣节和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小丑。袍子上垂下的衣袖使他看上去像个大蜘蛛。”[4]尽管单从形象上看,理查三世有如道德剧中罪恶(vice)的化身,是高度抽象化的可怕和可笑的综合体,但一旦将他放置到剧情环境中,他的魅力就四散开来,从卡通形象变成了立体的角色。他智慧超群,无论口才和性吸引力都不受身体畸形的影响,即便是丈夫和公公都被他杀掉的女人也能被他轻而易举弄到手。理查成功诱惑安夫人的场景在奥利弗的处理下,增添了可信度,并强化了理查的魅惑力。在影片中他也不是残暴无度的恶魔,他的一切诱骗和杀戮行为都是步步为营的,其背后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诉求,即以片中重复出现的王冠意象为代表的权力。这样的人物刻画为观众的认同奠定了基础,并使观众从中获得快感。在认同模式中,银幕上的主角(通常是男主角,在本片里就是理查三世)给观众提供了理想化的、可供认同的人物形象,而观众从情感上将自己带入其中,打破了与影片之间的界限,几乎变成了影片中活动的一部分,并通过主角获得了驾驭故事的权力。

除了以观众发出的观看动作为驱动的这种“入迷”认同模式,《理查三世》中还存在一种电影中不多见的观看模式,即银幕中人物对观众的折返性观看:理查从银幕内投向银幕外的目光时刻提醒观众确认自己无意识的认同身份,并且以一种更加私密的方式近距离的魅惑观众。事实上,绘画和摄影(尤其是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绘画和摄影中)默认的规则是画中人不能意识到观者的存在:如传统绘画虽然以透视和没影点来暗示观看者的存在,但画中的人物一般都是不自觉地展现在观者眼前的,很少对画外世界投来目光。在戏剧传统中,尽管自古希腊时代,戏剧就有对观众的旁白和独白的一脉传统,然而大多数戏剧(尤其是自然主义戏剧)仍将角色限制在舞台上的“第四道墙”之内,观众以窥看和窃听的姿态穿越这面墙,而舞台上的角色却不能。在电影中,主流叙事影片试图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唤起真实的情感共鸣,需要确保影片中不出现任何导致观众“出戏”的片段。因此,连戏剪辑系统决定了演员不能直视镜头,以营造演员对来自银幕外的目光的无意识假象。一旦观看者发现自己被观看,就会增强自我意识并产生不安全感,继而引发观众的反思意识,便是布莱希特所提倡的间离效果。在《理查三世》影片开头爱德华四世的加冕仪式上,随着群臣“国王万岁”的欢呼,理查突然回头看向观众的动作,在引发观众对观影认同的反思的同时,也使其意识到自己正是理查诱惑的对象之一。同样为奥利弗导演的《王子复仇记》中也有哈姆雷特直视镜头的场景,而那只是个人情绪的流露和思想的表达,哈姆雷特与镜头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意义的互动。而在《理查三世》中,通过与摄影机以及摄影机背后观众直接的、亲密的对话,理查把自己呈现给观众,邀请观众参与自己的阴谋。这种明目张胆,厚颜无耻行为证明了理查对自己欺骗和诱惑能力的自信,就像剧中他手拿祈祷书,在市民面前拒绝称王的把戏一样,理查很清楚自己的表演会在市民中产生怎样的效果。虽然这种镜头互动“挑战了电影媒介的美学法则”[5],但这种独辟蹊径的处理方式正好符合理查的性格特点,其性格里的窥视特点,与电影媒介与生俱来的窥视倾向正相吻合,这使得它们成为了同谋;而摄像机的存在,明确标出了观众的位置,这自然也使观众成为理查的心腹,如此一来,一个建立在理查、摄像机和观众之间稳固的三角同谋,就此成形。

除了理查直视观众的目光,在《理查三世》的电影拍摄技术层面上,摄像机的运动也进一步促进了观众认同意识的确立。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依靠的正是镜头和镜头的运动,《理查三世》中不寻常的摄影机位置和运动方式将观众置换成了片中的角色,更确切地说,是理查三世的同谋者。如爱德华四世加冕仪式之后,众人鱼贯而出,唯独理查一人转身回到已经人去楼空的仪式现场,似乎在等待与什么人的密会。这时,镜头也从熙攘的人群转到了紧闭的教堂大门,接着门就自动打开,摄影机趁势跟了进去。随着背后清晰的关门声响,偌大的教堂只剩远处倚靠在王座边的理查和摄影机背后的观众,沉思中的理查抬起头直视镜头,似乎在向观众确认“等的就是你”。理查不太自如地起身朝镜头走来,同时开始对镜头倾诉自己内心的焦灼和痛苦。独白的过程中,理查从远景走到中景,使摄影机一览他残疾身体的全貌,他似乎在向观众证明自己仇恨的合理性。接着,他又转回身,背对镜头,呈现出一个可怜、落寞的背影,引诱观众产生同情心。果然这欲擒故纵的伎俩成功了,摄影机从最开始的定点拍摄转变成了移动摄影,开始自主地慢慢接近理查,来到理查身边,进而又和他并肩行走。自此以后,“理查的镜头成为他的朝臣和同伙,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后面,在他的邀请下透过窗户窥看”,对理查的恶性报着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篇9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更改规则很重要,中国特色的文化是诗歌和词的传承,唐朝之前的诗人所作文章是没有韵律感的,中国的诗歌从唐朝起,弄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凡例障碍,刚兴起的唐诗严格遵守了这个规则。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就常常犯规,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一种灵动的气息,已经从诗歌没有规则到规则完整,最后到李白那个时代,规则已经限制事务的发展了,所以李白就要去变。同样的道理,词的的规矩也多多,所以不好做,一要平缓,二要短促,早年那些词人的词都是这些特点,但为何刘墉为之一变,因为刘墉太熟悉写词的方法了,刘墉觉得要创新,刘墉成为了破坏规则的人,这里就凸显了之前规则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刘墉熟悉之前的规则,他怎么创造新的规则,规则很重要,但破坏规则同样需要保护。

文章要好,人要成熟。好作文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要心智成熟,参加大学生入学考试,检测人的目的是衡量你的心智成熟程度,议论文的本质就是考察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只有一个最佳切入视角,你动态的辩证的看这个材料,这个材料本身给我们的是两个信息,一个信息是规则的问题,一个是合理的破坏规则,并且要把这两个信息融合到一块。你的结论是规则固然很重要,但是,当事物成熟到一定程度,破坏规则,这种状态和行为,同样需要得到保护,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和不变当中不断向前推动自身。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篇10

和谐社会作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现实要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理论支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和谐社会重要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各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有先有后,但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人的生命、人的价值是最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意味着成为了一些群体、一些集团、一些成员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独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间的协调。社会主体的分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正处于社会主体开始分化并进一步分化的阶段。同时,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与生力军。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长,更要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就是对于广义上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和全面考虑。

此外,和谐社会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下大力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思维创新和发展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任何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表明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视矛盾的斗争性,更要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不断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决。至于说围绕它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更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采取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去协调。当然社会上还会存在一些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通过斗争去解决,但这已经不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改变那种你死我活、顾此失彼、水火不容的唯斗争思维,在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矛盾双方的依存、融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兼容思维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局面,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这些年来,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城乡差别越拉越大。胡锦涛同志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城市和工业发展单兵突进转向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发展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我们对在所有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内部要素中抓住主要方面的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的科学把握。

案例: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碘超标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政协常委瓦哈甫•苏来曼说,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惩罚力度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瓦哈甫•苏来曼建议,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法律体系,提高罚款额,延长企业惩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强对打假工作的监督检查。

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政协常委萧灼基指出,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无可厚非。但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当前贫困情况还相当严重,全国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为赤贫者。

萧灼基指出,中国有限的资源,不应该本末倒置用于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应该用于急需的扶贫工程。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款追星、不孕广告满天飞„„政协常委曹圣洁在分析现在社会上种种“作秀”现象时表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的要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一向注重“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然而近20多年来,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社会上道德失衡,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严重,公民道德建设急需加强。

曹圣洁建议,道德的实践不仅是依靠理论教育,更有赖于习俗,以及社会氛围的形成。要达到“诚信友爱”的社会,必须大力树立这方面的正气。建议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不仅把“诚信”当作标语口号来宣传,更要对“诚信”之风大树特树,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无情地揭露鞭挞。只有教育和赏罚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上一篇:《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下一篇:观李强老师“为自己工作”讲座有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