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颂》教学设计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豆腐颂》教学设计(精选8篇)

《豆腐颂》教学设计 篇1

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李海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3、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9板块《饮食文化》中的第一篇文章《豆腐颂》,初步了解了林海音笔下的中国豆腐。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赞颂豆腐的?(生答,师板书:搭配、营养、历史、文化、烹调)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感受豆腐的文化内涵。

二、自主学习,探究“颂”。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文中哪段话写了林海音对豆腐的总体印象?那句话集中表达了林海音对豆腐的赞美?

文中哪段话写了林海音对豆腐的总体印象?

课件出示1: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

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句,从视觉、触觉、味觉三方面具体写了豆腐的美的特点。

师板书:美。

指导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体会作者对豆腐的喜爱赞美之情。课件出示2: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生体会:这句话说明了豆腐在中国很普遍。

师引导: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嘛?情境创设:师叫卖“豆腐、大豆腐!” 小结过渡语:街头小巷的豆腐的叫卖声,每家每户餐桌上时常出现与豆腐有关的菜肴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中哪句话集中表达了林海音对豆腐的赞美?(生汇报)

课件出示3: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生汇报)师板书:平民 不平凡

为什么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共同来探究。2.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4:为什么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呢?默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读一读、画一画,体会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小组,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围绕自学提示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

搭配

课件出示5:“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

1.体会: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写了豆腐能和各种菜相搭配。从三个“更”字体会到豆腐易于搭配而且能使配菜的色彩更加鲜明。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导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课件出示6:时间允许,做一味麻辣烫三者兼备的好麻婆豆腐,或煎得两面焦黄的家常豆腐,或毛豆烧豆腐,绿的碧绿,白的洁白,光颜色就令人醉倒了。1.学生抓住“焦黄、碧绿、洁白”、“醉倒了”体会作者对豆腐的赞美之情。2.指名读。

3.豆腐做的菜肴颜色让人如此陶醉,仿佛闻到了它的香味,大家是不是很想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7:图片 1.瞧,这就是课文中列举的与豆腐有关的菜肴,你能用书上积累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介绍吗?

看到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你想做什么?什么感觉? 课件出示8:假如就一碗蒸得松松软软的白米饭,只此一味,不令人百尝不厌吗? 1.理解: 结合看图的感受理解“百尝不厌”。

2.拓展填空:百尝不厌 百()不厌 百()不厌„„

再出示:百尝不厌 百听不厌 百看不厌 百穿不厌 百玩不厌 百吃不厌 3.齐读

4.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吗?

课件出示9“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本体。”

1.体会:作者的形象比喻,把豆腐比作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虽然善变,但本体不变,一方面突出了豆腐可以做成许多菜肴的“善变”的特点,一方面保持着傲然的本体的特点。

2.同学们,除了文中列举的这些菜肴外,生活中你还吃过、看过哪些用豆腐制作的菜肴哇?

3.齐读:通过大家的汇报我想此时我们也会说:“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本体。”

所以作者会慨叹:

课件出示10: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课件出示11:第二自然段

1.细观察第二自然段,你发现这段在表达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体会:先概括出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实例具体说明。这是总分构段方式。2.小结段落写法特点:同学们这种运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不但使表达自然、真实,而且源于生活的实例更具有说服力。

3.仿写片段:你能仿照这段的写法写一写你最喜欢的食物吗?(胡萝卜、鸡蛋、肉等)

师过度:同学们通过对豆腐与各种食材易于搭配的特点,探究出了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你还从哪些方面探究出了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

营养

课件出示12:江苏有句谚语“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养”。1.体会:中心句,先用谚语概括了豆腐的营养价值,接着从豆腐含有植物性脂肪、及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钙质三方面具体写出了他的食用价值。

师:这段话也运用先概括出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实例具体说明。而且引用谚语概括豆腐的特点,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指导读:齐读

3.生活中关于饮食的谚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几个吗? 课件示13:齐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

历史

1.生体会

2.师:豆腐由汉的发明,宋的普及,清的发展,历经了2100年的历史,突出了豆腐的悠久历史。自然生发出对豆腐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14:豆腐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烹调:

1.生体会:不平凡:理解“名传遐迩”“想方设法”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凡是、总是、仅”等词语体会百姓的技艺高超及豆腐的不平凡。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普通百姓体会到豆腐是平民的。

2.一道普通的食材却叫四川人发挥到了极致,麻婆豆腐成为四川有名的一道菜,已是家喻户晓。

怎能不让人称赞呢?齐读:

课件示15: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文化

课件出示16:“豆腐在中国社会中,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生体会是平民的。这是对豆腐象征意义的揭示。2.齐读。(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已然用他的朴素,演绎出中国独有的豆腐文化。)3.这段中你还从哪些语句看出豆腐与我国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豆腐西施——美貌的贫家女。豆腐官——廉洁的官。

4.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豆腐的谚语、歇后语或者名人与豆腐的语句。5.课件示17:子敏的《豆腐修养》。A、指名读,B、说说你对豆腐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三、升华认识,揭示“颂”。

豆腐具有丰富文化的内涵,它不仅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同时还蕴含着平易、朴素、宽厚的品格,像这样写的是豆腐,但却托豆腐言志,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以小见大,即以豆腐见中国文化。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这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深沉感人。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作者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件示18:齐读:“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四、拓展延伸,激发“颂”。

看到豆腐想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哪些食物,也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使我们想到中国。

课件19:(饺子、月饼、粽子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课上时间是有限,要想认识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有待于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了。同学们,此时你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计划吧。这节课后,你想做些什么?

五、延学单:(学生自己设计)课件20 1.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2.读一读麻婆豆腐的传说。

3.仿照本文写一篇《××颂》。4.动手做一做有关豆腐的菜肴。板书设计:

总 美

搭配

营养

豆腐颂 分 历史 赞美 文化

烹调

《豆腐颂》教学设计 篇2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爱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则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标准: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大气精练的语言。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作者,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 情感目标

加深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接触本诗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诗歌的积淀,要让学生大略感受本诗歌情感并不难。可是由于时代因素,要真正领悟诗人感情却并非易事。要达成教学目标,要以反复吟诵为基本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咀嚼、品味、揣摩诗歌语言,自觉走进诗人欣赏诗歌,同时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本课将教学的重点定位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自主学习过程

1. 请学生谈谈中国人因何被称为炎黄子孙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它;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雄浑的气魄,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感受到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顽强的意志不屈的信念。

(2)请你带着初读课文的感受,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学生可能谈到的句子有:

①朗诵词部分的“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②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③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

④“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⑤“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

⑥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

(3)范读欣赏。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听的过程中注意模仿节奏、重音、体会诗歌感情。

(4)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朗读。配乐,多媒体插图齐读。要求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要注意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3. 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题目是颂黄河,那么作者歌颂黄河什么呢?

以“我认为作者歌颂的是黄河的()读了这首诗歌,我头脑中不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需要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选取文中任意一节诗,发挥想象,有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气势?有哪些人物?有怎样的精神?要注意突出原诗的感情——颂。

4. 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教师在此处应该随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 质疑

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三个“啊,黄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6. 课外拓展,联想迁移

出示郭沫若《静夜》,与课文比较异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结束语)确实,这首诗歌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如有时间可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7. 布置作业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红旗颂》教学设计 篇3

欣赏《红旗颂》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品《红旗颂》的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颂歌题材及这类题材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聆听、模唱、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熟悉作品《红旗颂》的主题旋律。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乐曲的宏伟气势,体验乐曲的旋律、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理解作品内涵。从B乐段的聆听、分析、节奏模拟等音乐活动中,体会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演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知识与技能:认识作曲家吕其明及作品《红旗颂》创作背景;分段、完整欣赏乐曲《红旗颂》及乐曲三部曲式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形式。

难点:学习并背唱《红旗颂》主题旋律音调。

【教材分析】

《红旗颂》这首序曲是由吕其明作于1965年春,同年5月作为“上海之春”开幕式首演。作品采用了单主题贯串发展的三部结构。曲首,小号奏出以国歌音调为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由弦乐器在C大调上奏出歌颂红旗的主题在钢琴清脆的和弦及木管闪动的音型伴和下,显得格外明澈绚丽。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主题提高大二度在D大调上又奏出,啊!千言万语用优美的旋律向着红旗倾诉吧!接着主题变体为连接部,转向G大调,以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的形式引向了展开性的中间部分。连续的三连音音型,调性移动,节奏富于动力,颂歌主题变成豪壮的进行曲,这是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奋向前的步伐。再现部又回到C大调,木管叠在弦乐声部之上合奏主题,在《东方红》的曲调中音乐达到高潮: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党。尾声处号角又起,乐队中渗入了《国际歌》的音调: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祖国的明天。

这首乐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段:嘹亮的小号奏出了乐曲的引子,指引着革命道路前进的方向。再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宏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主题又一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显得更加明亮辉煌,仿佛是亿万人民欢腾热烈的情景。优美深情的旋律,倾注了多少英雄儿女的热血啊!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是团结的象征、是胜利的象征。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接着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富于动力,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顽强拼搏,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念;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在红旗的指引下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这进行曲的节奏正是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号角又响了,红旗高高飘扬,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心潮澎湃,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第三乐段这是主题的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了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尽情歌颂的情怀,人们尽情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首深情的颂歌,这是一支气势恢弘的乐曲。红旗在迎风招展,中国人民在猎猎飞舞的红旗下满怀豪情,奋发前进。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情境:循环播放《红旗颂》主题旋律部分。

【设计意图】为本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同时又让学生提前接触主题旋律,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导入

听音乐片段,猜出所听歌曲的名称,并说出这一组歌曲的共同特点。

聆听《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红旗飘飘》、《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爱我中华》等音乐片段,学生猜出曲名,并归纳这一组歌曲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歌唱祖国的歌曲竞猜导入,一为提高学习兴趣,二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和爱国、歌唱祖国相关内容的。

二、新课学习

1、基本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通过图片+教师讲解的方式是學生了解《红旗颂》作者吕其明。

(2)创作背景简介

《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第一面国旗生气的情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乐曲创作于1965年,同年5月献演于“上海之春”的开幕式。

【设计意图】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红旗颂》作者和乐曲创作背景的简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音乐之前对作品的相关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能帮助其更好的去分析和掌握作品。

(3)作品结构:A+B+A

2、分段欣赏

(1)欣赏并分析《红旗颂》主旋律

①给出乐曲谱例,初听乐曲主题

学生思考的问题:乐曲的节拍、力度、速度是怎样的?感受乐曲情绪。

②复听乐曲主题

学生活动:分成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划指挥图示,跟随音乐活动。

③再听乐曲主题

学生跟随乐曲主题唱哼唱唱名。

【设计意图】《红旗颂》的主旋律是全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应该记住并会哼唱旋律的一部分,通过分步走,分三遍聆听加上音乐活动,打节拍、划指挥图式、唱旋律,把音乐的基本知识贯穿在活动中,使学生达到强化记忆的学习目的。

(2)聆听乐曲引子部分

通过视频观看并欣赏乐曲引子部分。

提问:乐曲开头用了哪件乐器来演奏?(小号)音乐采用了哪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3)聆听乐曲第一部分

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音樂要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绪的?音乐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教师总结并讲解: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构成“起、承、转、合”方整性乐段。其中,每个乐句均为四个小节。第一乐句节奏密集,级进、模进相间,旋律平稳,给人以亲切、赞颂之感。第二乐句切分节奏更加鲜明,旋律稍有起伏,音域略有扩展,为形成歌曲的高潮做了铺垫。第三、四乐句开始与结尾采用了第一乐句的素材,节奏加以变化,中间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4)聆听乐曲第二部分

提问:主题旋律在本乐段中再次出现了吗?与第一乐段的演奏风格上有何区别?你还听到了那首歌曲的旋律音调?

音乐活动:学生试着随音乐,用手拍击进行曲风格节奏型或者采用走步的方式感受进行曲风格。

教师总结并讲解:第二部分旋律较激越,在全曲的最高音区进行,乐句开始在弱拍进入,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把歌曲推向了高潮。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深厚感情。

(5)聆听乐曲第三部分

提问:主题旋律又出现了吗?你从本乐段中听到了哪些熟悉的歌曲的旋律?

教师总结并讲解:第三部分延续了弱起节奏的特点,音区有所降低,是高潮情绪的延伸,特别是结尾处衬词的加入,歌声在高音区展开,节奏拉宽,旋律舒展,使歌曲呈现明亮的色彩,给人以余音镣绕、情感未尽的印象。

(分段欣赏后教师用语言进行简单的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分段欣赏,每次欣赏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学生的欣赏不会是盲目的,针对老师给出的问题,他们会更加认真且细致的关注音乐本身。

(6)《红旗颂》的主旋律在三个不同乐段中的出现。

再次回到《红旗颂》主旋律在三个不同段落中出现的旋律,进行对比欣赏,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前面提到《红旗颂》主旋律在整首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段欣赏结束后,此处运用对比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回顾已学习的知识,达到进一步深化主旋律印象的目的。

3、完整欣赏

学生活动:学生可以跟随音乐画面,画出学生可以想象的任何画作,开放式作业,教师不对画作进行点评,只是让学生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全曲进行创新式思维的延展和拓宽。

三、拓展

1、创编歌词:让学生分组,为主题旋律创编歌词,展示后修改,选出优秀歌词作品。

2、表现:教师钢琴伴奏《红旗颂》主旋律,学生齐唱为《红旗颂》主旋律填词的歌曲。加深对旋律的记忆。

四、评价

(一)评价方式

本课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穿插于上课环节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解答实现。学生自评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归纳总结解答、语言组织、以及主旋律背唱是否完整准确等方面。

(二)评价量规

1、《红旗颂》主旋律音准正确、完整背唱。

2、独立完成设计中的音乐要素表格。

豆腐颂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豆腐颂》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九单元饮食文化第1课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小品文,确切地说是一篇饮食小品。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平易朴实、亲切自然。关于豆腐的诸多知识、掌故和见闻,作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在文章的结尾,点明写豆腐的意图,提升了全篇的精神,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豆腐身上所寄寓的作家的火热情怀,体味出天涯赤子的那份浓浓的中华情、那颗滚烫的中国心。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名传遐迩、百尝不厌、孤苦无依、想方设法”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4.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由豆腐联系到祖国,学习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查找的相关菜肴的资料,通过图片、作法、人使学生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中多疑难生字,第二自然段教学的语言设计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四、学情分析:(说学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生理上比较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了解豆腐能做成哪些菜肴,为学习课文积累感性的知识。2.制作相关课件。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11个,“脂肪”一词的读音容易读错,要注意纠正。要求会写的字中,“钙”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不要再多加一笔。

2.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以赞颂豆腐为表达基调的,所以,不论是豆腐能做成哪些菜肴,还是讲它的历史与发展,不论是介绍与它有关的文化,还是讲有着高超豆腐烹饪技术的麻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流露出的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对于豆腐的介绍说明较多,但是,谚语、成语以及排比句式的恰当运用,突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所以,我力求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学习表达。3.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怎样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列举生活中事例作具体说明,这样表达不但自然真实,而且源于生活的事例令人信服,从而认识到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

(4)安排质疑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借助质疑这个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后得到解决,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共同解决了问题,才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4拓展运用小练笔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下你心中认为能代表“中国”的事物。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完成片断练习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开层次提出要求,一部分可以仿说(仿写),完全仿照课文的叙述样式来说(写),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可以选择其他构段形式来说(写)。

5作业

这里安排了两方面的积累内容,一是积累词语,抄写这些词语是巩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教师要注意指导,在书写正确的基础上,还要要求书写美观。二是积累句子。这两句话都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写的,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六、板书设计

豆腐颂

林海音 颜色

鲜艳 香味

清淡

历史

汉文帝时代

宋代

清代 象征

贫苦 老实 勤劳

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由于学生年龄和经历,对豆腐食品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有局限,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对豆腐的赞美之情。

《黄河颂》教学设计 篇5

刘集乡中心学校

汪庆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欣赏黄河的图片,请学生谈谈看黄河的感受。

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黄河在咆哮、在奔腾,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三、作者、作品与背景

1.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南光华县人。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到这首诗的朗诵,也是异常激动,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第二乐章《黄河颂》。

四、字音字形

读准下面的字音

气魄(pò)

山巅(diān)

澎湃(pài)

狂澜(lán)

屏障(zhàng)劈开(pī)宛转(wǎn)

哺育(bǔ)

一泻万丈(xiâ)浊流(zhuó)

滋长(zī)

五、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你认为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 激昂、雄健、悲壮!

2、学生畅谈读后感受。(你从这中读出了什么?)

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3、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为什么?

4、根据“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

望黄河——颂黄河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六、合作探究

1、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俯瞰全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河之边;

纵向描写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横向展开

2、“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是哪句话?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比作“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化,养育了中华民族。比作 “屏障” 侧重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着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6、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更加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7、欣赏歌曲《黄河颂》

七、小结

同学们,“情到深处自成诗”,本课我们于《黄河颂》中,感受了黄河那一往无前的气势,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品格之魅力。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奏出中华富强的最强音!

八、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背诵这首歌词。

教学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教学设计

刘集乡中心学校

汪庆利

黄河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朗诵、欣赏能力。

2、过程方法:学习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保护黄河的意识。设计理念

1、依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构建课堂主体结构。

2、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ppt演示课件),将阅读学习内容以视听多媒体方式呈现,达到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二、话说黄河

1、同学们说说你的感想如何?

——大气磅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壮观(加点评)

2、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它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催发了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黄河就像母亲,黄河就是母亲。“黄河之水天上来”,每一个炎黄子孙心里都有一条黄河,华夏儿女纷纷赞美她、歌颂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黄河颂》。

三、背景介绍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但是,中华儿女不甘受屈辱,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9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是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地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到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队第三队首次公演,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人的称赞。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分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四、朗读诗歌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 “颂”

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2、听课文配乐朗诵。要求:

1、注意字词(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

3、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4、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加强语气。

5、快速浏览歌词,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6、自读,体会怎样通过朗读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提示:注意重要词语)

(1)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该拖长一点(2)奔向东南”的“奔” 读得快一点,要用力。(3)“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4)“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5)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

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关键词。7.齐读这一节。

8.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把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它是?(浏览,回答)。这三个层次的朗诵方法一样吗?小组讨论,作答。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9、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女同学——男同学——全体同学)

10.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最能够体现诗句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11.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在朗诵时配上音乐、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

12.全体同学集体朗诵

1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4、“黄河”象征什么?

为民族解放而奋战的抗日英雄!

15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拓展练习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赋予某些事物特定地意义,如高山象征品质高尚、青松象征意志坚强等。请你仿照诗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六、课后作业

1、收集关于黄河的诗词名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豆腐颂》教学设计 篇7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要求一切艺术创作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为舞台服务的舞台美术设计也是如此, 它需要将社会的思维、灵感的思维和艺术创作的思维集聚一身, 来彰显艺术的博大精深。原创音画交响史诗《和平颂》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创作的, 通过LED的布景变化、色彩的结合, 完美地用艺术形式展现了对和平的礼赞, 从而使《和平颂》的整场演出在艺术色彩中焕发出蓬勃的气势与力量。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舞台美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过程, 其中色彩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打造舞台场景和人物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正确的色彩, 并使不同的色彩有机地融合, 这是舞台设计中颜色运用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舞台的设计中, 要想实现舞台的华丽绽放就要关注色彩的表现。

(一) 舞台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

在舞台设计中, 一是色彩要与表现主题相一致, 整个舞台环境要相互协调、相互依托。在第一幕《和平的佳话》, 情景组舞表演《丝路花雨》中, 飞天起舞之地, 连接起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古老商道, 此段用音乐和舞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东方国度的景象, 背景以丝布左右垂悬, 反衬盛世之光, 花雨飘散, 饱含力量的乐曲与轻盈的舞姿相融合, 背景色彩的柔和、舞者服装的艳丽对比、花瓣的过渡色彩不断飘散, 这一切的色彩融汇在一起, 展现了《丝路花雨》无穷的魅力, 同时也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二是色彩要凸显舞台剧的主旋律, 每一次表演都会有一个主题思想, 要运用恰当的色彩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变化情况。第三幕《和平的启示》, 芭蕾歌舞表演《卡萨布兰卡》的经典桥段, 情调是忧伤的, 男女主人公种种复杂微妙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要通过舞美设计中忧郁、高冷的色彩来表现, 特别是当主题歌《时光流转》伤感哀怨的旋律基调贯穿其中时, 感召着观众情感的投入, 渲染着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痛苦与复杂。舞台背景以忧郁的蓝黑色为主色, 灯光也采取低暗色调, 是为了引发人们对原版桥段的怀旧情绪, 带入到反法西斯主旨中去, 带入到那动人离别的伤感中去, 舞台轻柔的白色幕帘, 湛蓝色的灯光变幻, 恍若那隔世的经典爱情故事就在眼前, 现场的舞台给人带来了十足的画面感。

(二) 舞台设计中色彩手法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色彩拼凑而用, 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实际需要进行运用。为了呈现美好的视觉享受, 色彩是需要依附在空间、实体以及服装设计上的, 彼此衬托又不强烈突出, 创造融洽的舞台氛围。第四幕《和平的担当》, 情景组舞表演中, 从印度舞的神秘曼妙, 到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的自由奔放;从俄罗斯民间舞的热情洋溢, 再到中国水袖舞的婀娜隽永、身韵合一, 各具特色的多国舞蹈串联起“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 生动勾勒出世界共享福祉的和谐、欢乐场景, 在各国舞蹈串联传递中, 大的布景主色调一致, 采用蓝色这一宽广的颜色, 展现世界各国渴望和平的大情怀, 而每一个舞蹈的服装服饰又展现了各国文化的特征, 这便运用了色彩设计的“同中求异”的手法。色彩赋予了舞台美术鲜活的艺术灵魂, 从而编织出了舞台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

(三) 舞台设计中的色彩体现强烈的情感特征

色彩是主观和情绪化的, 作为舞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元素, 它可以产生一种无声的夺人的力量, 是一种舞台的表现语言, 可以说“色彩就是个性, 色彩就是思想”。色彩的良好表达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感受, 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可以将观众带入另一种境界。比如我们常见的表现色彩“红色”, 所表现的内容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想象, 《和平颂》的主封面、尾声的屏幕画面, 呈现的是红色背景、黑色字体, 它所表现的寓意是正义、充满希望、倡导爱好和平的真善美;而第二幕主题歌中背景出现的是暗红色, 一根独自燃烧的红蜡烛, 这是反面的表现, 那不能被忘记的七十年前的磨难和遭际, 还有那些对和平的伤害, 是疼痛的且不能忘记的表达。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色彩的场景选择, 以更好地烘托出舞台气氛。

三、结论

《和平颂》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共有的故事, 它用音画、舞蹈、诗歌全方位、多层次、真诚地礼赞和平, 这是一次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作用的实践演出, 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价值。而在综合艺术表现中, 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又将《和平颂》推上了更高的台阶, 使视觉冲击力更加强而有力, 产生了艺术共鸣, 形成了“音画交融”的场面, 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

摘要:舞台美术设计简称舞美设计, 它包括舞台布景、LED切换、灯光效果、化妆、服装等综合性的美术设计, 是舞台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统一的舞台表现与艺术构思中, 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营造出舞台的环境, 创造融洽的舞台氛围, 渲染整台演出的艺术效果。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中, 运用了多种的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表现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豆腐·老豆腐·豆腐脑 篇8

“二哥,嘎嘛掐”?(二哥,您干什么去啊?)

“喝豆腐掐。”(去吃早点。)

更有意思的是,在京剧《失街亭》中也有趣地唱出了天津的早点。

《失街亭》中那位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要先在幕内道一声“嗯喷”,然后出场,吟唱一段引子:

“羽扇纶巾,四轮车,快似风云。阴阳反掌,定乾坤。保汉家,两代贤臣。”

然而,有着“哏儿都”之称的天津人,张嘴就是包袱,顺口就是段子,把人家很严肃的一段戏词,改成了“倍哏儿”的吃早点段子:

“馄饨,嘎巴菜,豆腐脑啊——”。

除了煎饼馃子,几乎唱出了天津人喜欢吃的早点的主要品种。这里我们姑且不论馄饨与嘎巴菜,人们明明去喝豆腐脑,为什么要说去“喝豆腐呢”?个中原因,且容老朽慢慢道来。

原来,天津人口中吃早点的“豆腐”,并不是指去吃我们用做炒菜的块豆腐,不然为什么说去“喝”而不是“吃”呢?天津早点的“豆腐”,是指豆浆、老豆腐和豆腐脑,因为他们都是豆腐的衍生品,所以泛称豆腐。因为它们都是流质状态,所以用“喝”而不是用“吃”。

中国人对世界食文化的四大贡献之一是大豆,豆腐是大豆的制品。豆腐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好吃,易消化,又极富营养,在过去缺少肉食蛋奶的中国民间,豆腐是老百姓的补钙食品之一。

据清代汪汲的《事物原会》记,我国在周代就已经有了豆腐,但至今都未找到证据。现今较为普遍的说法,豆腐乃前汉淮南王刘安所创。我国古人对豆腐有很多赞颂,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说豆腐具有十德:“水者柔德。干者刚德。无处无之,广德。水土不服,食之则愈,和德。一钱可买,俭德。徽州一两一盌,贵德。食乳有补,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则不成,圣德。建宁糟者,隐德。”

豆腐分北豆腐和南豆腐两种,其生产过程基本一样,区别在于凝固剂及加压时间不同,含水量及老嫩程度之异。北豆腐又称老豆腐,北方喜用盐卤点脑,在豆腐箱内成型,采用螺旋加压,含水量为85%左右,味略苦,宜于厚味,适于煎、塌、炸、瓤、 、熬、炖和制馅等。南豆腐又称嫩豆腐,主要在南方生产。南方的豆浆要比北豆腐浓稠,以石膏冲浆点脑,在碗中用方巾包裹成型,成型后,以木板轻压,并在冷水中撤包,其含水量为90%~92%。其质地细腻,保水性强,特别鲜嫩,但不如北豆腐耐贮放。烹饪时,加热时间不宜过久,适合拌、炒、烩、烧和制羹汤。至于豆腐中的异类,如臭豆腐、豆腐干等,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豆腐是由豆浆制成的,其实豆浆本身就是一种食品。

天津人非常喜欢豆浆,所以吃早点不说“吃豆腐”而说“喝豆腐”。这“喝豆腐”中就包含着喝豆浆、喝老豆腐、喝豆腐脑。

天津的豆浆以色白汁浓、新鲜、味香、营养丰富而令人百喝不厌。天津豆浆脍炙人口的原因在于豆浆铺大都是前店后厂,现做现卖,十分新鲜。豆浆铺的职工十分辛苦,每日清晨三四点钟就要开始工作,浸泡的黄豆用石磨磨成浆,边磨浆边煮边出售。

熬豆浆也不简单,如果是外行去煮,一准是上面清汤下面沉渣。熬豆浆时,要在煮之前先留出一部分豆浆,锅开之后,再一点点地往锅里兑。豆浆熟了,还要撇去浮沫,然而用微火加热使锅总是开着,所以人们才能喝到那种黏稠热乎的豆浆。天津人把豆浆叫“浆子”。喝浆子时或调盐,或调糖,然后泡上烧饼、馃子喝。

豆汁儿是北京的“京粹”,但是外地人可不敢恭维,据说有位外地哥们儿慕名到北京来喝豆汁,不问青红皂白,端起碗来就是一牛饮,还未等下咽就全给喷了出来。哥们儿大怒,拍着桌子要找经理理论,为什么堂堂首都还敢卖腐烂变质食品,简直是没了王法!其实不怨哥们大怒,这豆汁就是有股酸不拉唧的馊味,可是也怨哥们儿,谁叫阁下没弄明白,这就是北京人喜喝的津津有味的味道。就像上海人将发了馊的臭豆腐炸成金黄色,沾上辣椒酱,还直夸“香得来”一样。

说完豆浆,再说用豆浆制成的另一品种老豆腐与豆腐脑。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问题一,前文说的北豆腐又称老豆腐,那是指南北制法的相对而言。而此处的“老豆腐”可并不“老”,相反,它却指的是嫩豆腐。

“老豆腐”的叫法可给老外出了难题。按字面解,既然是老豆腐,那一定是又硬又干的豆腐干,然而,此处却指比豆腐还要嫩的豆腐。外国人不解,中国人却说这就是汉语的幽默之处,不然,干嘛多小的虎也要叫老虎呢?年龄再小的叔叔也要称老伯呢。

关于老豆腐的叫法各地并不相同。

老豆腐的基本食材是嫩豆腐。吃老豆腐重在调味,因为老豆腐本身没有味道,甚至还有点苦,这就需要以调料来丰富口感,也就形成了全国各地对老豆腐五花八门的叫法。

老豆腐在上海叫豆腐花,其称“花”是因为要在老豆腐碗内加上葱花与榨菜末,还要加上虾皮、紫菜,然后浇上酱油,撒点味精,最后淋上麻油、辣油。一碗豆腐花盛上,嫩豆腐白色,葱花绿色,紫菜黑色,榨菜与虾皮黄色,辣油红色,五色斑斓,岂不是朵花么?老豆腐在四川也称花,不过川花是麻辣味的。

老豆腐在山西就叫老豆腐,不过其调料里要加上韭菜花和晋人最爱的醋。

老豆腐在南京与北京叫豆腐脑。何谓“脑”?脑自然指食物的最精华、最柔嫩的部分。北京的豆腐脑要加蒜泥和羊肉丝。

问题二,老豆腐在天津如何称呼呢?告诉您,老豆腐与豆腐脑在天津是混称的。如果您不信,可以在路上随便找一位来问问,大多数人对此是一头雾水,就像上海人分不清小笼包与小馒头一样。

其实,在天津,老豆腐与豆腐脑是有区别的。比如富香园的老豆腐采用的是清卤,卤用花椒油、辣油、韭菜花、麻酱、豆瓣酱、蒜泥、腐乳、香椿等多种调料制成。成品清澈透明,软嫩清香。而有些豆腐铺和串街小贩食材也是嫩豆腐,但用的是厚卤或荤卤,有的卤甚至像捞面卤,花菜、木耳、羊肉丝齐上,那才叫豆腐脑。

在天津,因为基本食材嫩豆腐是无味的,所以,喝豆浆时要自己调盐或糖;喝老豆腐时,要加清卤以增味;喝豆腐脑时,因为食客是要泡饽饽或烧饼吃的,所以要口重的厚味卤,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豆浆、老豆腐、豆腐脑,无论花样百变,名称千种,那种味道,那种情结,都是使人梦萦缠绕的乡愁。

(下期预告:吃青)

上一篇:小学生优秀记叙文:难忘的一幕下一篇:名家茅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