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教学设计方案(推荐12篇)
有趣的剪贴画“蔬菜”
这次色彩创意活动结合了幼儿对马蒂斯剪纸作品的了解,知道马蒂斯利用剪纸进一步发展了他绘画作品中那种装饰风格的优美韵致,马蒂斯剪纸,富于幻想的情调,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如梦似幻的境界。马蒂斯剪纸创作跃动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明朗而欢快。而本次开展的色彩创意活动就是以蔬菜为元素,充分展现作品旺盛的生命力。本次活动通过欣赏马蒂斯的剪贴画作品《蔬菜》,感知其色彩鲜明对比的特点。引导幼儿合作运用剪贴的`方法,大胆创作剪贴画。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创作作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目标一:欣赏马蒂斯的剪贴画作品《蔬菜》,感知其色彩鲜明对比的特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很高,孩子们会使用暖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对底板进行装饰,接着运用对比色进行蔬菜的剪贴,孩子们积极的投入,细心的学马蒂斯老爷爷剪贴,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很高,颜色搭配活跃,富有冲击力,体现无限生机。
目标二:引导幼儿合作运用剪贴的方法,大胆创作剪贴画。孩子们自由组合结伴进行创作游戏能力强的幼儿带领能力弱的幼儿,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布局,剪贴较难剪的蔬菜,能力弱的幼儿在能力强的幼儿引导下、带领更好的完成作品的创作,而能力强的幼儿也有了再提升的空间,合作让孩子们更好的创作,合作让孩子们更好的体验成功感。
目标三: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创作作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孩子们进一步的了解马蒂斯老爷爷作品的特点,把马蒂斯老爷爷作品的精髓通过欣赏---创作---再欣赏,使孩子们的知识经验更丰富,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好的把自己对马蒂斯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也把自己对创作理念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孩子们剪的蔬菜很多!孩子们还会在大的蔬菜上用对比色进行装饰,给画面更多的生命活力。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
一、初中美术有关线条画的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线条意识的培养
(一) 在发现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
绘画作品不仅能够表现形式美感, 最主要的是传递丰富的情感, 线条对于绘画非常重要, 在表达情感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 或潇洒奔放或自由随意, 或纤细修长或刚劲有力, 或流畅舒缓或错落有致, 不论何种形态的线条都充满了美感[1]。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线条, 感知线条的美, 激发绘画的兴趣。比如生活中的电线、弹簧、建筑的轮廓、树木的枝干、公路、五线谱甚至人的头发等都能够直观或者抽象的看成线条, 都可以用于美术创作;自然界中的蜘蛛网、树木年轮、水的波形以及树叶的叶脉等都是线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周围存在的线条, 增强“线”的意识, 继而领略线条的美感以及魅力, 慢慢增强运用线进行绘画的兴趣。
(二) 在感悟线的基础上提高艺术表现力
初中美术线条画的教学可以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意画线培养兴趣阶段, 这是进行线条画教学的初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线条, 在充分观察线条的前提下再下笔作画, 初期学生的绘画功底一般都不高, 即使线条画的呆滞, 缺少美感, 教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地画, 要提高学生绘画的信心, 培养绘画兴趣。第二个阶段就是增加难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具体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画出各种线条, 比如直线、折线、短线、长线、曲线等, 不同的线条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就像水平线会让人觉得宽广、宁静;垂线给人的感觉则是积极、挺拔;曲线会让人有一种优美、柔和之感。通过让学生自己画线, 自己感受线来增强创作热情, 接着用不同的线组合成特定的形状进行绘画。第三个阶段是线要有生命力并提高艺术表现力, 我们说把东西画活了也就是绘画达到了使得物体具有了生命力的境界, 我们国家传统绘画中的“十八描”就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表现力, 线条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书法, 或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 线条能够把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2]。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情感, 要求学生画有感情的线条, 这样才能提升艺术表现力。
二、初中美术有关线条画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一) 寻找创作源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绘画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素材,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以及表现力, 初中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往往不知道怎样开始绘画, 就是因为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俗话说创作源于生活, 所有的创作都应该建立在对生活的密切观察、深刻体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有深刻的认识才会在绘画时有创造力。写生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以及表现力最有效的方式, 写生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 对生活了解的更多认识更加深刻, 同时写生可以开拓思维, 开阔眼界, 增强想象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增强自身对事物的感悟能力, 带着感情进行绘画, 从而提高绘画作品的表现力。
(二) 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突出线的表现力
线条画关键在于装饰, 线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通过线条勾画出物体的大概轮廓以及结构分布, 同时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深浅变化。因为线条本身就有美感, 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以及浓淡等形式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各要素, 增强表现力。绘画作品中的空间、结构、质地等要素也可以通过线条的安排组织来实现。比如静物写生课, 绘画对象是桌子上的一盆沐浴着阳光的鲜花, 或者是堆放着的各种颜色的水果, 这些静物的描绘都必须依靠线条来完成, 绘画步骤中的打形以及定型都需要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组合等形式变化的手段来完成, 鲜花或者水果的色彩, 形态, 光影等都通过线条来表现, 通过各种线条的不同组合慢慢将鲜花或者水果在纸上表现出来, 线条的完美使用会使这些实物跃然纸上, 生动传神, 这就使得线条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
(三) 线条的合理使用让绘画作品更具创造力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 对线条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 能够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提高对学生绘画创作的要求,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就是丰富大胆的创造力。在进行线条画创作时, 素材可以是静物或者动植物, 也可以是人物风景以及建筑物, 绘画方式可以是想象画记忆画, 亦可以是装饰画[3]。不论哪种素质, 何种形式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一定要自己进行想象。比如让学生画静物,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东西原原本本地画出来, 还可以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线条的表现形式画上具有装饰性的花纹, 就像水果, 根据水果的特征装饰性地添加一些花纹图案等来增加美感, 从而实现艺术创作。
在初中美术有关线条画的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物头像画, 进行人物头像绘画时对于线条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人物头像教学内容时, 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头型以及五官比例尺在绘画艺术中追求的“八格”和“三停五眼”, 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刻意识并做到“形神兼备”这样的人物画才具有艺术创造力。人物头像绘画作品的美感追求的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五官端正”“浓眉大眼”等概念, 而是要运用合适恰当的艺术语言来对生活中具有特征的形象进行艺术创造。比如人物头像画中的代表作《老矿工》, 这幅画作周思聪先生极为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一位老矿工的形象, 为了表达老矿工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脸部特征, 画家运用了各种线条以及线条进行各种排列组合来表现老矿工的面部特征, 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结束语
初中美术教学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对于线条画的掌握做到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最终达到绘画作品所要求的表现力。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感悟力, 多进行绘画练习, 让学生在自己观察、感受、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美进而表达美,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离不开想象, 离不开创作, 激发学生进行创作的欲望, 并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引导学生走进艺术, 感悟艺术, 热爱艺术, 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艳.初中美术有关线条画的教学“线”出变幻无穷的魅力--谈初中美术有关线条画的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10) :130-132.
[2]王山东, 刘学慧, 陈彦云等.初中美术有关线条画的教学基于特征流的抽象线条画绘制[J].计算机学报, 2014, 37 (3) :61 1-620.
关键词:语文教学;板画;图画示意;阅读教学;作文训练
语言可以描绘画面,图画可以反映语境,一个是间接抽象的表现,一个是直接形象的表现。而图画比起抽象的语言文字,儿童更容易接受,也更乐于接受。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板画,同课文插图和教学挂图相比,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轮廓、符号、颜色、线条而构成一个比较简单的图形,排除了复杂背景的掩蔽作用和无关符号、颜色、线条的干扰作用,儿童获得的表象清晰、鲜明,在记忆中留下的痕迹更为深刻,为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提供了良好的感性材料。
其次,当堂板画,可使儿童在注视教师作画时,视线随着教师手中粉笔的运动而围绕图形的轮廓运动,同时,儿童也就在自己的大脑中相应的“作画”。这是形成正确图形知觉的重要条件。而这一点,在使用插图或挂图时则往往较难达到。
第三,教师在黑板上作简笔画,感知的对象可以分层次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文字所表述的事物的关系可更清楚地表露在儿童的面前,使儿童更易理解它们。
第四,教师当堂板画,形象生动,虽寥寥数笔,却能使课堂更富于情趣,使儿童注意更为集中,学有兴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在语文课上怎样运用板画呢
1.为防止和纠正错别字,根据汉子的造字特点,对一些带有规律的汉字形体,作优选择的画图示意,进行辨析。
如:“束”与“朿”两类字容易相混,但都可以用指示性的图像表示。我在黑板上先画两个“*”,告诉学生,它们都像树木。然后,在一个“*”的中间画上一圈绳子,告诉学生,用绳子把树木捆起来,就是束的意义。在另一个“*”的中间画上两根小刺,告诉学生,“朿”就是树木上的芒刺。在此基础上,再区别“速、漱、,刺、策”之类的字就不困难了。同样的道理,用板画示意,分辨“晴、睛”,“灸、炎”等也比较容易。
2.借助板画把抽象的文字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弄清词语的含义。《江雪》中有“孤舟蓑笠翁”一句,“蓑”、“笠”各是何物?对这类多数儿童不熟悉的事物,我们常常边讲边画,在黑板上信笔勾勒,儿童则一看就懂。
3.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从句段层次的实际出发,依思维的逻辑顺序作分解式的板画。这对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一边引导儿童阅读一边板画,用具体的形象引起儿童联想,调动儿童知识积累,一个个难以捉摸的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化了。
例如,在教低年级儿童学古诗《草》时,我先用绿色粉笔画了小草,引导儿童回忆在电脑、电视、画报上、在郊外看到的草原、原野景色,理解“离离原上草”的意思。在弄懂“一岁”、“枯荣”的意思后,我们把画面上的绿草全改为黄色。在理解“野火”一句时,我们把板画用红笔改画为红色的火苗,先引导儿童想象草原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情景,想象大火过后的一片灰烬。在此基础上,再让儿童把三、四句联系起来思考,儿童就恍然大悟了。
4.在说话、写话、作文训练中,用板画激发儿童兴趣,唤起回忆,指导观察,启发想象,帮助儿童捕捉食物的特点,使他们头脑里的表象更加鲜明、清晰,在这样的基础上表达,儿童有话可说、想说,往往言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
譬如,在参观植物园以后的一节说话、写话课上,教师当堂在黑板上勾画了五、六种形状各异的仙人掌,仙人球。有意强化其特点,让儿童一边观察一边回忆:這种仙人球(球、鞭……)是什么颜色?什么摸样?像什么?交流讨论,训练说话。而后,我们又让儿童回忆、描述其它几种仙人掌的形态,展开比赛,对能抓住特点,说的形象的,教师将其描述的内容随手画在黑板上。
二、运用板画时要注意哪几点呢
1.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板画不同于板书,课课必须。板画要因文而异,一般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书中有插图的,备有挂图、幻灯片的,儿童熟知的,不重要的或一说就明的内容就不必板画了。不然反而会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2.要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
不能用看图代替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哪些该画,哪些不该画?画些什么,如何设计?先画后读还是先读后画?是教师自己画还是启发儿童画?都应着眼于读写能力的培养,都应在备课时考虑的。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心血来潮,随心涂抹,那样做是很不严肃的。
3.板画应是示意性的简笔画
语文课上的板画不同于美术课上教师的示范性板画。如果构图繁杂,喧宾夺主或费时过多造成课题教学中的冷场,那就不合适了。
一、教学选择
本课学习应使用水粉画工具材料,水彩画颜色在调色时会有些不准,但并不影响组合后的整体效果,对于个别地区因条件限制,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工具材料,只要达到最后的组合色彩效果,都可以尝试,但却失去了色彩调色涂色本身的训练意义了。
二、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首先应考虑引导学生对世界名画《向日葵》进行欣赏或评述,接触世界名画和世界美术文化,感受作品中色彩的丰富及其产生的美感。
2、综合已知的色彩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识色、调色、涂色的匈lI练。可利用色谱启发、示范演示引导、分析判断等方法使学生能较准确地完成所选方格颜色的涂色临摹。
3、选择马赛克处理后的画作的方格时,首先让学生自愿选择,然后教师再对重复选择和没被选择的方格进行调整。学生超过50人时,较难的方格可被重复选择,学生少于50人时,教师应完成有代表性的方格和最容易的方格的涂色临摹,保证组合成《向日葵》整幅画作的完整性。
一开始我以小客人尼莫为引入点,海底总动员里面的小丑鱼尼莫学生比较感兴趣,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带出后面课程所学的相关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观看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鱼的各种形状和颜色,五彩缤纷,感受到自然的美。通过欣赏各种鱼的图片,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为后面学生的作画做好铺垫。
整堂课的重点是围绕鱼的特征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又大又漂亮的鱼而展开的。而难点在于学生的胆子比较小,虽然教师的强调已经比较突出,但是最终的画面效果上看还有待加强,学生的画面还不够大。学生作品的对比性可以加强,让学生了解到画一条小鱼的画面效果的不佳之处,从而避免让学生走入误区。
一年级美术《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教学内容:人民美术版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的《谁画的鱼最大》一课。
2、教学目标:
A: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事物的对比中产生的。
B: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C:培养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和绘画技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2、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发挥想象力把鱼画得充满童趣并将鱼画大。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准备: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范画、彩笔、规格相同的白纸等。
2、学生学习用具准备:彩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让大家先来看看一段动画片,大家想不想看?
欣赏视频:《海底总动员》
1、师: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段动画片的主人公都是谁?还有谁?(大鲨鱼)大鲨鱼长什么样?(大鲨鱼特别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帮助派保护它的家园。
板书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二)、对比、欣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1、课件出示许多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师:派是一条机智勇敢、善良又可爱的鱼它一直有很多的好朋友,瞧!
师:鱼有哪些形状?它们的身体上面都有什么?
板书:外形、花纹、颜色
师: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鱼老师忍不住想画一条鱼了,你们想不想看看?
(师边问边画出一条鱼,边画的时候边问学生画的是鱼的哪部分)
2、对比、欣赏老师画的鱼与《戏鱼》
师: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老师画的鱼与农民画家画的鱼有什么不同吗?农民画家是怎样把鱼画的特别大的?如果让你画一条大鱼,你会怎么画?
(花纹不同、画的好大、利用衬托物)
3、欣赏书本上学生的优秀作品
师:看了农民画家的画一群不服输的孩子们也忍不住大展身手画了一条大大的鱼,同学们请看书本43页,师:这几幅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幅?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4、参与闯关游戏画鱼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老师的问题你们都回答的那么棒,看样子老师得加大难度了,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
老师这里设置了几道关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关卡上的内容优胜者将获得神秘礼物呦!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请看……
出示第一关:画出鱼的外形
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限时1分钟)出示第二关:添画出鱼身上的花纹、环境
比一比谁添加的花纹最美丽(限时2分钟)
(师:
1、瞧!这条小鱼的圆点衣服好看吧!简单又大方。
2、斑马纹够帅气!
3、这条鱼儿身上的衣服不是一条条的,也不是一点点的,而是一块块的你们喜欢吗?)
出示第三关:涂出漂亮的颜色
比一比谁涂的颜色最鲜艳(限时10分钟)
(三)、展评学生作品
1、师:同学们闯关游戏结束了,大家看一看现在你们手中
都多出了什么?
2、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谁画的鱼又大又美,好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我们大家来选一选 a:谁的画最有创意、画的鱼最大?
b:谁的画色彩最丰富、最鲜艳?
c:谁的画花纹最美丽?谁的画构图最饱满?
3、师:下面是颁奖环节…...4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画的鱼个个都十分漂亮,而且最重要的它
们还特别大,相信有了它们的加入派一定可以打败大鲨鱼保护好
它的家园,派的家园保护好了,那我们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要行动
学科/领域:英语
年级:七年级英语 (7B) 第三章
所用教材版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广东教育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为有效课堂做好出乎意料的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在英语看图作文教学实践中, 即使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要融入师生共同参与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也要充满着美丽的想象;在祥和活跃的氛围中,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淋漓尽致地张扬。
(二) 内容分析
看图作文就是把画面的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 它是英语写作训练的最佳途径, 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和富有条理的语法组织表达能力。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 而且比较单调, 只要通过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也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使单调的画面充实起来。
(三) 学生分析
很多初中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惧怕看图写话。在看图写话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知从何下笔, 抓不住要点, 词不达意, 语言单一, 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在自我意识上, 学生易受师说感染, 习惯依赖“拐杖”蹒跚学步。以往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知识的传授和单一的技能培养, 很少关照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 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设计
这是一个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比较集中的班级, 学生每人都拥有一部供学习专用的电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资料, 想像中描绘恐龙。
2.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提振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易到难, 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提高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3.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想愿景。
(1) 现实生活中没有恐龙, 学生要认识它们, 只能通过标本, 图片, 资料和想象, 与真实情境中的实物相比, 信息技术更为安全、经济, 而且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信息源和经验等。
这节英语看图作文课, 不仅仅以写作为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英语写作入门过程中难免会有畏难的心理, 下笔作文时难免会缩手缩脚, 缺乏自信心。因此, 紧凑的教学环节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方法、内容运用得当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2) 个别同学也很有可能会趁此机会浏览其他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 或者上QQ与他人进行聊天, 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所以课的导入要新颖, 环节要紧凑, 让学生即兴参与, 全力投入, 无暇顾及其他, 效果自然会好。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上写作课之前, 我刚刚教完“Dinosaurs”课文中简单描述的几种恐龙的形状。趁着学生们还有一点点印象之时, 我决定从画恐龙入手, 把看图作文的技巧轻松地教给学生。一上课, 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画画。“上英语课画画?不会吧?!”“老师, 你原来是不是美术老师改行教英语的啊?”学生们好奇地问, 我示意他们保持安静, 然后打开电脑, 在程序-附件-画图里画起恐龙来。学生们也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的动作。
我画了一只奇特的恐龙:大大的头, 尖利的角, 锋利的牙齿, 彩色的翅膀, 又长又细的尾巴……学生们都笑出声来, 我问他们:What's this?他们马上会意地回答:It's a dinosaur!我高兴地称赞他们聪明。然后, 我又问学生这只恐龙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侃谈起来:a big head, two sharp horns, sharp teeth, colourful wings, long and small tail…之后, 我立即动手组织段落文字, 并借助投影展出下列英文。“This is my dinosaur.Its name is Thunder.It has a big head and two sharp horns.Thunder looks like a bird because it has two colourful wings.It has sharp teeth, but it only eats mice and fish.It has a long and small tail, it'so nice!”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看, 有的还跟我念了起来。这时, 我故意问:“This is my dinosaur, what about yours?”我要求他们画出自己设计的恐龙来, 并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出来。大家兴奋地在自已的电脑上画起恐龙来, 不会画恐龙的学生则在网上找到了现成的恐龙的图片和文章。
我在教室的四周巡视了一会儿, 很多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老师, ‘粗脖子’的英语怎么说?”“‘公主’怎么说呢?”……我便趁此机会告诉他们要养成查英语字典的习惯, 这样便可以增加词汇量。平时比较懒惰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得很有兴趣。
片刻之后, 很多学生便完成了作业。我利用“网上邻居”的共享功能把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几个学生的作品, 用投影仪放出来, 他们的画法虽各有特点, 但不失可爱, 英语用得虽少但有自己的词汇, 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我便赞扬这几位同学的描述很有创意, 平时较少受到关注的同学高兴得脸都红了。我不断地展示着部分同学的作品, 指出他们各自精彩而有创意的地方, 比如“eat mud”“drink milk”“run fast”“look after babies”and so on。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从不吝啬赞美。大家受到鼓舞, 纷纷主动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课堂沸腾起来了。
最后,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提纲 (短语) 连成一段文章。大家一气呵成, 我在投影仪上一边批改一边评论。尽管有很多语法错误, 但我告诉他们不要紧, 只要勇于表达, 坚持下去, 错误会越来越少, 英语学得会越学越棒。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我问学生对今天的英语课感觉如何, 同学们十分响亮地回答说很有趣, 我顺势告知他们今天上了一节看图作文课。啊?!他们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都说平时看到作文就害怕, 今天怎么……我微笑着说:“平时给同学们的是别人画好的图, 今天是给大家机会画图, 自己作文, 两者之间的角色调换了一下, 但方法是相通的, 都要发挥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以课程创新为目的。而课程的创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中心位置的确立, 要求教师不应是督促者, 而应是促进者或合作者。教师必须与学生真诚对话, 提出富有想像力的思考题, 鼓励学生借助一切教学手段寻找信息源,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园林鸟瞰画主要是采用鸟瞰的角度描绘出来的园林总体或较大面积的园林立体效果图。它能表现或显示大面积的地面起伏,建筑物、植物和各种景象的内部或外部的形体,与目睹到的实况间的关系。
绘制园林鸟瞰画的目的
园林鸟瞰画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做园林设计用的鸟瞰画,另一种是成为绘画艺术的园林鸟瞰画。这两种园林鸟瞰画的绘制出于两个目的: 一是,用来显示园林工程的艺术和立体空间效果,叫园林鸟瞰示意图或效果图。主要是作为工程设计、工程审阅用。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把这种鸟瞰画与工程设计图装钉在一起,供园林、市政主管或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这种画的特点,是要求有艺术性,但突出强调真实性和科学性。二是表现作画人对园林美的独特感受,供观众作艺术欣赏用,叫园林鸟瞰画。这种园林鸟瞰画,独立于和有别于工程示意图或效果图。其特点是,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一面。特别强调独立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不十分要求真实性。
鸟瞰画形成的特点
1. 视线受阻面减少
在平视中,视线只能看到正面的一个物体,后面物体都看不到。视点抬高以后(高视点),视线受到的阻隔减少,可以从前面物体的上方,投射到后面物体上,不仅能看到前面的物体,还能看到后面的物体。
2. 视线面积增大
高视点,调整了物体的正侧和上面的透视变形关系,加大了物体下端表现与视平面的面积。如果视点为原高度的二倍,视圈面积就差不多是原面积的四倍,呈平方比。因此,在画面上垂直于地面的物体上大下小。
3. 物体变形减小
采用焦点透视,画面中的所有景物透视点都向一点集中,使前后左右的景物形体透视变形加大。而抬高视点后,同时再把视点不断向左右移动,变换视点位置,使景物呈现多焦点透视形式,同一画面中的前后左右景物、形体的透视变形就会减少。
4. 景物表现完整满意
鸟瞰画,在绘制中除了高视点和游动视点外(左右移动),为了求其图画效果,有时在构图中,还综合采用轴侧透视法、三远透视法、转动视点法(转椅法)、伸缩视点法(伸缩法),使画面不受视点、视域限制,冲破焦点透视仅限于一个视域内作画的法则,也推翻了近大远小的客观规律。
鸟瞰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 鸟瞰画对园林工程设计的意义
鸟瞰图,对园林工程设计的表现和园林风景的描绘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一般园林都分景区和景点。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视觉阻隔。鸟瞰视点高,视线受到的阻隔减少,视域内容和面积增大。用一般立体图,难于同时表现那种大面积的效果。而用鸟瞰画来表现就比较容易些。
(2)在鸟瞰画中,平行于地面的平置图形透视变形较小。因此,不少难以在平视图、立面图中表现的平面设计思想,用平面图又无法表现的某些立体效果,用鸟瞰图就可能得到较好的表现。比如,形状复杂的大型花坛、水池、假山群以及形状复杂的平面布局等等。
(3)鸟瞰画的画面与地面可以不垂直,能造成特殊的视觉效果,表达特殊的视觉感受。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表现皇家园林屋顶的金碧辉煌同松柏的葱郁苍翠之间的强烈对比,表现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的风格差异,表现天坛祈年殿蓝色的圆顶在全国象征涵义中的主调作用等等,采用鸟瞰画方式,都是比较好的。
(4)有些鸟瞰畫里的景物,上大下小,加上在俯视中的人、建筑物、树木等较低的形象的高度透视缩减十分显著,这就使高塔、楼阁等在全图中统率作用更为突出。比如,有一幅法国浮勒·维贡府府邸花园的照片就是从直升飞机上拍摄的,把庞大的建筑与分布在中轴线附近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矮小的形象放在一定的角度下,对比十分强烈,突出了建筑物在花园中的统率地位,这种效果是用其它拍摄角度难以达到的。
(5)鸟瞰画由于采用了高视点、游动点、轴侧投影、转动视点法、伸缩视点法等散点透视方法,在园林描绘中,不受视点、视域的约束,也不受近大远小规律的限制,可随着设计或绘制人的意思灵活地将各种景物归纳统一在一个画面里,这为真实地表现园林提供了方便条件。
2. 鸟瞰画在园林专业中的作用
全面、忠实、直观、形象生动,是园林设计鸟瞰画的四个具体要求。达到了这些要求的鸟瞰画,就能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直观地揭示示意图的作用
一项园林设计的示意图和效果图,单从文字和蓝图上,是较难把握的。风景效果图的好坏,是设计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切与园林风景建设相关的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了解设计意图和切实保证风景效果。
(2)查证作用
理解了上述四个具体要求,就有可能促使设计者重新认识自己的设计,分析设计的得失,检查设计意图与可能产生的效果之问的联系,帮助印证某些崭新的设计思想,查对在蓝图中很难察觉的疏漏或失误。为进一步修改设计指明方向,以避免无法挽回的后果。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当它们还只是隐含在蓝图中的时候,很可能难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当它们画成示意图或效果图时,就可能得到较好的反应。
(3)宣传作用
园林风景中的空间变化十分复杂,说“步移景异”,是毫不夸张的。山石、竹木、建筑、水体、路径、地形等造景因素的组合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要凭借蓝图对园林风景的实际形象作全面的想象,几乎毫无可能。有了鸟瞰立体示意图(特别是效果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般人都能看懂。因此,它是一种常用的宣传手段,可以用直观的景观形象把蓝图中的设计规定向观众传扬,使他们理解并支持设计意图。
(4)供审批参考作用
示意图或效果图,是主管部门审查蓝图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鸟瞰立体示意图、效果图,审查人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设计意图。对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可行性和投资效益之比等等,也比较容易地作出判断,设计方案通过审批就会顺利些。反之,就很可能要多费些周折。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
《九成宫碑》横画的写法是一节二年级欧体基本笔画的训练课,对于这节课的整个过程及教学思路,有值得继续好好继承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再去研究反思,并加以改正和提高!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备课,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听书法小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尽快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示范讲解中,我努力做到讲解到,示范到,示范到,讲解到,让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每练一遍都能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积小以高大,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肯定能写出粗细变化明显、长短比例适当、位置角度准确的子来。通过板书、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运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字写得匀称美观,但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毛笔书法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对于掌握笔画的粗细,字的结构,还不是很到位,需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并进行多多地练习。在书法课上,激励是最好的方法,书法课上的评价尤其重要,所以我将在课堂中鼓励小组内评价、自评等,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勤学苦练的净胜才能写出一手好字,不能想象学生光听几堂书法课就能达到,所以在上书法课时一定要向学生讲解古代书法大家勤学书法的故事,以及书法大家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别的作文课,一起来学习――咬出来的画!”林老师刚一说完,底下的`同学们就议论纷纷:
“什么?画是用笔画,用牙咬白纸?”
“这咬,能用什么咬呢?”
……
“别急!”林老师面带微笑地拿出来一袋小饼干,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林老师给我们讲解。讲解完之后,我们知道了,林老师让我们用牙把饼干咬成一幅画。林老师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她咬,老师边咬边说:“恩,真好吃!”老师咬的像小船,我们垂涎三尺。
该我们出手的时候了,我咬的是刺猬跳伞。其他人也不甘示弱,这边咬,那边咬,有一个人他咬了一个车子,因为他从小坐车,全班听了都哈哈大笑。
【关键词】 诗歌;绘画;情感;表现
应邀参加2012首届“重塑东方美——水墨的现代诠释”画展的活动,我感到非常高兴,这确实是一届别开生面的画展,也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此次画展的研讨会。在座的研究者们的发言,讲到了“表达”,对于艺术而言,“表达”的确非常重要。
最初的时候,人类没有语言,我们跟动物是一样的。就因为人类有语言,我们内在的一种感知、感觉,内在的一种感情就得到了表达。
当第一个人说出来第一个词,或者说他有意识地发出某个音节时,即使这个词不很清楚,那么他也把某种内在东西表达出来了,至少是做出了表达的努力。这是一大进步,某种外在的音节与内在的思想、情感、感受之间,形成了联系。《圣经》里记载,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正如哲学家所发问的:是词带来了光?还是词就是光?也正如诗人所说:自从开始(用词语)说话,我们才可能存在并相互倾听。
随着这种语言的发展,成型成熟,出现了诗歌。诗歌能够把这种感知、感情表达得更加细致,更加清晰可辨,所以,我们现在来读一首古诗,一首中国古诗的话,一定能够清楚地发现里面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而这种感情又能在你的内心当中引起一种回响、共鸣。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本来有一个情感在那里,诗歌只不过是把这个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了,好像原先已经有一个罐子在那里,诗歌不过是在上面贴了一个标签而已。如果我们开始说话,才可能是在一种人的意义上真正存在的话,那么从这方面来说,当诗歌没有表达出某种感受、情感时,实际上我们就无法在清晰可辨、可理解的程度上感受到这种情感与感受。也就是说,“疼”,这个词,把我们内在的相关诸多感受(内在的某种无法忍受;视觉的,看到自己手臂流血;嗅觉的,血腥味道;心里觉得紧张,心率加快,呼吸有些急促;有恐惧感等等)统一起来,并且从一种感受的背景中(仍然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仍然在说话,仍然在触摸等等)分离开来,使得我们能够称呼它,辨识它,言说它。从这个意思上讲,正是有了“疼”这个词,我们开始能够真正体验到疼。当然,这并不是说原初我们不感到疼。
诗歌塑造人们的情感,它指认出那种情感和感受。
我们说这是诗歌的情况,绘画呢,就是一种发展的更高形式。从历史线索方面来说,它的形成也许更加原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一种更高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形象。它是以一种更加接近我们感受性的形式——图象、形象来直接表达我们的感受。当我们端详现实当中的一张脸的时候,当我们注视一个眼神时,这个眼睛、这个脸庞打动了我们,绘画此时没有像诗歌那样,把体验转变成为概念、文字符号,而是转变为某种形象性的东西,形象本身。
从诗歌、绘画与感受冲动之间的距离来说,绘画可能更加接近那个冲动本身。画家与其说是在表达,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找某种与我们感受性正好对应切合的那个图象、那个形象。当然,这个形象包括了形象表达的所有要素,诸如笔触、飞白等整个绘画语言形式。形象并非仅仅只是那个描绘的对象,一双旧皮鞋的照片与一幅梵高旧皮鞋的画,哪怕是同一双皮鞋,很显然,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
画家通过形体、色彩、线条等等东西,来表达我们内在的感受、情感,所以关键的问题是通过形象把某种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表达,一种东西原来不被我们感知到的,或者我们模糊感知到的东西,现在浮现出来了,绘画揭示了某种真切的东西,指明了某种我们看但却没有看到的东西。它不仅使某种隐含、隐藏的东西浮现出来,而且能让我们观赏,让我们能对着它看。一幅画与现实当中的形象不一样,它是凝聚的,凝固在那的,你可以重复地去看,这跟诗歌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绘画是人们精神生活当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此次画展,我们看了,有不少作品非常令人触动。也许,我们“重塑东方”已经走出了一大步,只不过,这一大步我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这里的七位画家(杜大恺、张培成、林逸鹏、沈勤、邢庆仁、徐华翔、陆春涛),他们都着重表现一种现代的东西,不是古画里面的那种情感,不是古画里面的那种感知,是一种现代的,我们描写街景,我们描写人,描写现代生活,我们处在当代的环境当中,对周围有各种复杂的感知等等,这是一种全新的感知、感受。通过画家的表现,这种全新东西浮现出来。这种浮现同时就是一种指认,欣赏者完全能够通过这些生动的作品,体验到各种现代感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了,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种熏陶。
这是我们自身的一种表达,这不是西方代替我们东方来说,你们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也不是我们在经历全球化时为了讨好西方,说我们这个情感表达是什么样子,实际上不是,这是我们画家独立自主,在感受到现代这种缤纷复杂的现实当中,自己的一种表达。这些作品,它们的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阐发出来。
此次画展的作品已经普遍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表达。在这种表达的过程当中,画家起到一种什么作用,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自己。你只有具有一种感知,才能有一种表达;但也只有具有了这种表达,你的这种感知实际上才会变得深刻形象,让别人能够观赏它、讨论它。如果画家不表现出来,我们大家可能就不会去讨论,所以,我们要感谢画家,他们表达出来了,让我们可以讨论,这就是像中国古代有那么多诗歌一样,有了那么多伟大的诗歌,我们现在可以讨论中国人的爱情、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感知,他们对世界那种惆怅,那种迷茫,都可以讨论了。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期,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当今的艺术家担负着伟大艺术的重任。
诗情画意
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伴随着诗词、戏曲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产生, 在题材和形式上, 逐步朝着书卷气方向以形成大势, 给中国画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文人画作为中国民族绘画, 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抒情性, 而且使“画”本身也诗化了。文人画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苏轼, 明确提出“画以适吾意”的艺术观点, 主张客观再现的绘画艺术向主观表现的抒情诗歌学习, 即要加强绘画中主观表现的因素, 把绘画作为艺术情感表现的工具。他创造性地把诗歌的“比兴”手法用于绘画, 以创造“情与景合、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苏轼作书画, 无形中糅合了诗情画意, 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人画讲究意境高远。梅兰菊竹“四君子”之所以成为文人画不衰的题材, 就是因为这四种花木被人们赋予了临寒不惧、斗霜傲雪、独抱幽馨、气节高昂的品格, 表达了画家对美好品格追求向往的精神情趣。
文人自介入绘画, 使作品注入了文化气息, 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灵魂, 画无诗意则味同嚼蜡。明后期徐渭的《墨葡萄图》, 以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 营造奇特的构图, 自右上写藤条纷披错落低垂, 数串葡萄倒挂枝头, 意趣横生。以泼墨写意法点成茂叶, 水墨酣畅, 兴笔挥洒地表现出葡萄的晶莹欲滴之感, 状物不求形似而得物体的生动神似。画面左上方以草书自题七绝:“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此诗可谓为画意锦上添花。葡萄在此既是画家传递才情满腹而终不得出的愤懑之情的象征物, 又是其充分展示笔墨写意高度技巧的载体。因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画的再现性已被诗的表现占去了主要地位, 把个人情怀淋漓尽致地抒写于作品中。
上述是诗画外在的有形结合, 诗与画还有内在的结合, 即诗的意境, 画的构思, 画面上并不一定要题诗, 却有诗的意境。因此中国文人画又被称作“有形诗”或“无声诗”。如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画上虽没有题诗, 却让人观画时会想起他的《汉江临泛》里的两句诗:“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文人画作为中国最为独特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 它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抒情性特征, 而且其“画”也完全诗化了。诗画的内外结合成为中国文人画独具的美学特征。
墨法为上
千百年来, 中国画以水墨为上、为色彩, 这种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艺术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开山鼻祖王维在论山水画时, 开篇即云:“夫画道之中, 水墨最为尚。”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王维“破墨山水, 笔迹劲爽”。“破墨”就是水和墨的结合。唐代以前绘画重色, 注重颜色的渲染, 色彩浓丽夸张, 自北宋文人画产生以后, 画家超脱了外在的物质形式的束缚, 将物质的感性材料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表现方法上以墨色为骨架, 以颜色为辅, 或干脆不上颜色, 把万物概括为黑白世界。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 其中山水画成就最高, 高到用来表现大的宇宙人生, 并上升到哲学的理性高度。
文人画的抒情写意, 具体体现在笔墨的运用。笔墨不仅是艺术, 而且是包容画家的艺术理想、意境、风格等各方面的艺术载体。笔墨本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 但文人画的笔墨运用却独具特点, 它不仅是用笔墨来描绘物体形象, 更重要的是用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思。南宋人物画家梁楷, 号梁风子, 梁楷笔下的《泼墨仙人图》人物被极度夸张, 线条以简化为泼墨, 用丰富的墨色变化取代了传统线条, 人物面部刻画有奇异之相。而在他的另一件作品《布袋和尚》中则成功地将线条与墨块完美结合, 人的面部神情夸张有度, 天庭饱满而有极强的幽默感, 人物背部肥胖线条勾勒准确生动, 衣纹处理阔笔挥洒, 足以让人有畅神之感。作品用笔看似随心所欲, 实际上表现出作者扎实的传统功力。因为淡墨在写意画中尤其难以把握, 在笔墨的表现运用中墨色具有某些抽象元素, 是一种高度提炼和概括。
明代大写意开创者徐谓更是以“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画幅表达人生痛苦的先行者。文人画崇尚水墨, 是发自内心的需求, 毫无矫揉造作之意, 这是一种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不是我们今天那种为个人私利而作的假文人画, 而是去除了一切功利、私心杂念, 这是文人画创作的前提。古人在技法上创造了“十八描”, 这无疑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 以各种不同形态的线表现不同的具体物象。文人画不是不求色, 而是追求墨本身的色相变化, 以素色的变化来反映物象的本质。如李方膺的《梅花图》, 干湿浓淡变化丰富, 给人以铁干铜皮、矫健蟠屈之感, 更能体现梅花不畏严寒的内在精神。虽不用彩, 但物象的内在本质得到更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而映衬出画家的精神气质。画家摒弃外在的色相, 将更多精力都转向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究。主观意志的自由创作更便于物质的性灵化、理念化, 从而更能体现画家与客观物象之外的意境, 达到画家与物象的性灵对语, 这是文人画的又一美学特征。
遗貌取神
作为文人画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 是早在晋唐时期就已确立并予以阐发了的。“遗貌”其实并不是完全抛弃形貌, 而是将形貌降到服从的、次要的地位;“取神”是将形物的本质提到了显要的主导地位。
文人画由追求形似衍变为追求神似, 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文人画的传统中, “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 是最主要、最根本的。文人画的很多画家都是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 正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画超越形似追求文人情趣, 从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战国荀子曰:“形具而神生。”晋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 奠定了中国文人画注重“神似”并逐渐发展为崇尚“写意”的思想。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曰:“应物象形。”北宋苏轼“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苏东坡集》) , 南宋袁文在《瓮牖闲评》中曰:“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具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 学画者往往皆能, 至于神采, 自非胸中过人, 有不能为者。”倪瓒“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倪云林》) 的语论, 更确立了文人画的形神观。明陆师道曰:“写生者贵得其神, 不求形似。”及至清石涛“不似之似似之”、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
文人画表现形物的最高目标是对象的神韵, 即精神实质, 其乃文人画的灵魂所在。“神”者, 乃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即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 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 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 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那么, 一个画家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透过表象把握深藏于形物内的根本属性, 绘画才能有“活”的基础。
基于这种对形神的认识态度, 文人画可以大大提高笔和墨的表现能力, 可以“以书法入画”, 可以使与描绘物象本身原无瓜葛的题诗、款识和印章成为整个画面的合理组成部分。这样就为画家开拓了描绘主客观世界的广阔天地, 特别是给画家提供了抒发胸臆、表现自我的极大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书画兼备
文人画以“写”为法, 画的“书法”化正如现代艺术家潘天寿所说:“书中有画, 画中有诗。”进一步阐明了书法与绘画, 绘画与诗意的联系。中国文人画不是描, 也不是画, 而是“写”——写意性, 书写自己的主观情感, 宣泄自己的不同情怀。至于书画同源, 在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及了, “工画者, 多善书”, 书画虽不同体, 但同法。“未曾学画先攻书”是书画艺术家的经验之谈, 也说明书法和绘画的本质联系。书法具有特异的美学气质, 流畅而放逸, 豪迈而奔放, 直接构成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气韵、笔墨、骨力、气势、韵律、刚柔、起伏、松紧、抽象, 使文人画获得了笔墨之外的意境,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外之音。所以文人画家都能将书法用笔高度和谐地运用到绘画中, 来充分表现其画的抒情性、写意性。书法是写的艺术, 文人画也是写的艺术, 在本质上同属主观情感性, 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苏东坡画奇奇怪怪的枯木图是“写胸中盘郁”, 倪云林作画是“写胸中之逸气”。书法也是典型的线的艺术, 可表现运动, 表现形态, 更能表现画家的生命意识, 显示生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横向线表达和平和宁静, 斜线表达偏离和运动, 锯齿线表达痛苦和紧张, 弧线表达喜悦和舒畅, 所以线又是画家抒发胸臆的载体。从文人画的线条里可以领略到热烈奔放的情感和雄劲旷达的胸襟。
吴昌硕大写意花鸟, 以篆隶入手, 笔法厚重, 尤其花卉方面体现在梅兰竹菊, 作品形式上以书法融入中国画的合理性, 将中国花鸟画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期。凡是篆刻家必定首先是书家, 印章在中国画形式上不仅是补白, 而且好的印章使画面增色不少。印从书出, 字的结构通过刀法以及无比灵巧的布局, 成为中国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是诗书画印集大成者。所以说, 移志于线, 以写为法, “画”的书法化, 同构文人画的美学特征。
【画的教学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06-05
《吆喝》教学设计方案05-31
《社戏》教学设计方案06-30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09-29
教学设计评价方案10-16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11-16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7-12
《黔之驴》教学设计方案06-05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06-26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方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