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2篇)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为此,我将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点心得介绍给同学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语段的阅读技巧
1.看文段的出处,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调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粗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初读文段。一字一句认真读,注意正确断句,边读边在心里将单音词译成双音词,了解句子大意。如果翻译不出来,要看是否是前面出现过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3.看第10题(以高考试卷为准)中对文段内容分析题中的四个选项,了解短文每段的大意,看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
4.再读原文段,就能基本上理解文言语段的内容了。
二、文言文考题的解题方法
做题时,一定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1.文言实词考查题
要将每个选项中的句子在原文中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意理解此句的大意,进而推断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Ⅱ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C)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是
与A项有关的原文语句是:“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趋做宰相的材料;后句写他善治家。C项,前句写他担任侍中时的功绩:后句写他“善治家”。D项,前句是太相对王昙首的感激之辞;后句写王昙首婉言谢绝皇上的封赏。经筛选排除,答案应为B项。
4.文章内容分析题
将四个选项所叙述分析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出原句,看选项所分析的与原文中所表述的内容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此题一定要细心辨读,将选项中所叙述的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一一落实核对,特别要注意细微处,方能提高准确率。
示例:(2008年全国Ⅱ第10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B)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分析:A项,“王弘对他评价甚高”的说法可能会干扰考生。其实,当王昙首率先写完诗作后,太祖问王弘:“你弟弟跟你比怎么样?”王弘说:“如果只是像我这样,家门还寄希望于谁呢?”言外之意是说王昙首比他强,能够振兴家门。B项,原文中没有提到太祖遇事咨询王昙首。因此此项理解分析错误。C、D两项的说法文中都有依据,正确。
三、文言句子翻译技巧
1.先看一下内容分析题中的4个选项是否有与翻译的句子相关的内容,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大意,但千万别原样抄过来,否则,只得一个句子大意分。
2.将每个要翻译的句子在原文中找出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正确理解,再字字落实翻译。
3.抓好得分点,注意每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省略的成分要补译出来,用括号括住,确保句子文意通顺,无语病。
示例:(2008年全国Ⅱ第ll题)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分析:这两句在内容分析题中都没有与之相关的句子,只好将它们放在原文去理解,去翻译。
(1)句中的关键词是“从”“自”,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参加”“自然”。
(2)句中的关键词是“衅难”,理解为“祸端”;宾语前置句两处。
答案:(1)既然参加了英明神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懦弱者具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以上从三个大的方面对文言文语段阅读和解题技巧作了具体解说和例析,希望能对文言文“学困生”有所帮助。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内容概括:子敬先亡,子猷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但并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情,因为他也已病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子猷来看子敬,以摔琴这一独特方式悼念弟弟,表现了它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内容概括: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只好水。文章新说明治水要放置的现象,(不能固执、轻信)然后论述治水躬亲的原因(形势变化),接下来从正面例举海瑞治水躬亲,清廉的事例,证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还要清廉的道理,再从反面论证,如果治水怕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水利肯定办不好的道理。
《活版》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低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粘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内容概括:文章先交待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史:唐开始有雕版印刷,到五代时盛行。然后交待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再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制字模,排版、制版,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就越神速,活版印刷的使用方法简洁,又交待注意事项:一字多印、奇字旋刻、分类贮存、比木活字优越等内容。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印刷、“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字印做法、“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粘污”拆版都是活的,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练习: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语时了不悲勾画了了
2、子敬素好琴素不相识有奇字素无备者
3、恸绝良久美妙绝伦良药苦口
4、既不可执一各执一词
5、妄意轻信人言妄自菲薄
6、势有曲直势在必行
7、非相度不得其情
8、非咨询不穷其致
9、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10、远嫌而避怨
1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12、则字平如砥
13、以手拂之
1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便索舆来奔丧
3、便径入坐灵床上
4、弦既不调
5、因恸绝良久
6、泥于掌故
7、非相度不得其情
8、非咨询不穷其致
9、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10、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11、如好逸而恶劳
12、远嫌而避怨
13、潴有浅深
14、非相度不得其情
15、躬历山川
16、非咨询不穷其致
17、亲劳胼胝
18、好逸而恶劳
19、远嫌而避怨20、布袍缓带
21、持就火炀之
22、则以纸帖之
23、每韵为一帖
24、瞬息可就
2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以己度人穷困潦倒举一反三嫌贫爱富
冒名顶替中流砥柱 拂袖而去 鞠躬尽瘁以情动人 错落有致 举世闻名冒雨冲风
26、持就火炀之
27、字平如砥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5、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6、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7、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8、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9、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10、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11、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粘污。
四、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琴俱亡》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2、《治水必躬亲》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所用的原料是(),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五、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琴俱亡》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2、作者在《治水必躬亲》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治水必要躬亲?海瑞在治水中是怎样做到躬亲的?
3、你认为活字印刷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外阅读:
(一)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雨雪三日()(2)雨雪三日而不霁()(3)晏子入见,立有间()(4)逸而知人之劳()(5)公披狐白之裘()(6)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晏子的幽默言谈。B.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C.对自己不知黎民之苦觉得愧疚。D.对自己身强体健颇为自豪。5.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仅就上文内容作简单的评价)
二、阅读《梦溪笔谈》中关于“炼钢”的记载,回答问题。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
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注释:假:借、靠;濯:淘洗;尽:不断;累:累计;耗:损耗,减少。
(1)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并说说其意思。
(2)如果我们所吃的拉面需要面呈现出面筋,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操作?
四、答案:
1、(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3、刻字胶泥令坚
五、答案:
1、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2、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3、“活”制版活、排字活、印刷活、贮藏活、拆版活
答案: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1.(1)下(2)放晴(3)一会儿(4)安闲(5)兽皮大衣(6)给予
2.A 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看问题。4.C 5.D 6.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不体恤天下百姓,很糊涂;启而能发,及时省悟,知错能改,不算昏庸。
世上打铁所称的钢铁,是用熟铁盘绕起来,再把生铁嵌在它的中间,用泥把炉子封起来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这只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于生铁使它坚硬,烧炼2、3次以后生铁就成了熟铁,得到的仍然是熟铁。但是天下没有人认为不对的,那是因为不认识真钢罢了。我出使时,到磁州打铁作坊看炼铁,才认识了真钢。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洗尽柔软的面,面筋就出现了。炼钢也是这样,只要选取精铁锻打百多次,每锻打1次称1次,锻打1次就轻一些,直到多次锻打斤两却不再减少,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锻打上百次也不会耗减了。这才是铁里面的精纯部分,它的色泽清明磨得光洁明亮了,就呈现暗淡的青黑色,与一般的铁明显不同。也有锻打到最后却根本成不了钢的,全是因为产地的缘故。
1、百炼成钢
文言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
③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___________
④颐既觉 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引来,得到; ②询问,请教; ③书信; ④醒,睡醒。
2.①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①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②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
文言文选段,完成第小题。(共8分)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
(2)亦皆有以 以:_________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译文:_________
【小题3】 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_______(1)_______;_______(2)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3)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 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 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小题3】 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故”在古文是多义词,有“缘故”“本来”“朋友”“旧”“通‘固’”等多个意思,本句中是“旧的”,即学过的知识;“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词“把、用、凭借”有动词“认为”,有连词“因”,有名词“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第二句对初一学生来说难了,因为选段二不太好懂。古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很多的,平时学习要注意归纳记忆,学会举一反三,学一识三。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比较发翻译,但要注意“改”含义,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句中的两个“字”都是“你”的意思,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原因”。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两句意思浅显易懂。翻译文言句子,易懂的可以直接根据词义翻译,难懂的要先阅读文段,根据语境推断大意和词义,再译成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选段一中讲到哪些学习方法,比如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比如“温故”,反复练习,然后再看选段二中讲到子列子是如何学习的。
考点:材料比较,文章理解。
2012年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的考查,基本上没有脱离考试说明的要求——除了规定背诵篇目中的“识记”外,其余多归入“理解范畴”,而且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单独命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与”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单独命题):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多放在句子翻译里,词类活用有时放在实词意义解释内):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单独命题)。
除此之外,还要求考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相关内容等。它们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各省市的文言文中,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统计结果表明,全国17套试卷的选文体裁呈多元化趋势,涉及传记、游记(福建)、议论文(湖南)、书信(浙江、天津)、表(江苏)、堂记(上海)等文体,其中以人物传记类叙述性文章占主导(共计12篇,重庆为《战马记》)。
从选文来源看,叙述类文章直接来自传统正史的材料8篇,其余或来自专人集,或来自《世说新语》,或来自地方志。这些文章无论选自哪个朝代、何种文本,所传人物都以正面形象出王见且以男性为主。作者要么突出其道德品质,要么反映其非凡才华或能力,要么彰显其个性操守,要么表现其行事有方,要么透露他爱护百姓,如全国卷郭浩奋勇抗击金人、全国新课标卷萧燧恪尽职守、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广东卷陶澍的实心任事等。他们身上都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格的魅力。
从选文朝代看,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文本与2011年不同,不以明清为主体(明代的有山东、福建、重庆,清代的有广东、安徽、四川、天津),而多出自明清之前,尤以宋朝居多(全国大纲、浙江、全国新课标、北京、湖南、江苏)。另外,湖北和辽宁都出自晋朝,上海出自汉朝。而且,它们多来自正史、名人文集。表明命题者有意引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这些方面,同是也突出了选材的个性化和所选材料的宽泛化。
从文体上看,2009年曾出现论述文,但由于选文难度稍大而受到非议,2010年文言语料中没有出现论述文,2011年北京卷、天津卷又推出议论文本,而今年考议论文的,只有湖南一省。继去年湖北卷考奏疏后,今年浙江和天津分别考了欧阳修和袁枚的两封书信。江苏别出心裁地考了苏辙的墓表。不过,无论何种文本,都符合“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试要求,突出可读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题型综述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型设置一般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前者主要考查实词、虚词、人物品性方面的信息筛选与辨别、内容概括等,后者主要考查断句和翻译,也有极个别涉及文意理解和观点态度的把握。
(一)实词含义的理解
理解文中占绝大多数的文言实词,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与前提,综观各省份的考卷,文言文的第一题,均是考查文言实词——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解释词语(实词)含义。因为是客观题,又是释词,因此,除了正误选择之外,别无其他形式(上海卷除外)。从考查情况看,所选文言实词多数属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范围,像“绝”“就”“举”“胜”“卒”“固”“闻”等,但也有一些不属于规定范围内的,但这些字在课内文章里均出现过,如江西卷的“籍”(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为“登记,没收”意,我们在《鸿门宴》里就学过“籍吏民,封府库”的话,意思与之接近。这就告诉学生,既要以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为主抓重点,扎实掌握课文内的重点实词,又要适当延伸,拓展课文外的实词特别是容易搞错的实词,理解其含义。如“致仕”常指官员辞职归家,但有人会根据字面义,理解为做官,意思刚好相反;又如“多”有“称赞”义,课文没涉及过,但江苏卷中“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和北京卷中“人用是多疑名”中的“多”,都是“称赞”的意思。
文言实词,含义多样,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个意思,而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意思,并且弄清它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还是古今通假,只有迅速知道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才能快速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别
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具灵活性,它往往随文而定,不拘一格。文言文阅读常把它放在第2题来考查。2012年共有10个省份考了虚词:江西卷“以”“且”“之”“其”、广东卷“为”“之”“所”“以”、山东卷“而”“为”“以”“乎”、安徽卷“以”“则”“于”“为”、浙江卷“而”“其”“以”“所”、北京卷“然”“为”“以”(第一个“舍”为实词)、四川卷“其”“而”“以”“为”、天津卷“以”“之”“于”“其”、湖南卷“为”“之”“以”“其”、上海卷“与”“为”“而”“者”。这些虚词,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重点虚词之内。综上,所考虚词出现的频率为:“以”9次、“为”7次、“其”5次、“之”4次、“而”4次、“于”“所”各2次、“且”“乎”“与”“者”各1次。
含有这些虚词的语句常常是一句出自试卷材料,另一句出自教材。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辨别——“意义”指词语的表义内涵而言,即它表达哪方面的意思:多数虚词,其实重在用法,即词性和功能,因为它没实在意义,只在语言的逻辑关系上起作用,如“之”当结构助词时,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起连接作用,辨别时要特别注意。更重要的是,辨析文言虚词应把它放在特定语境中加以具体分析,尤其要注意其所在位置、前后搭配等,要联系上下句,而不能孤立地就句论句。若碰到两句话难以区别,则可用适当的方法,如北京卷“何以报为”和“妻卧草中以号”,前一个“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一个“以”表修饰。前一个“以”不好翻译,但后一个“以”的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个“以”不同。
(三)信息筛选与要点的整合
筛选信息、整合要点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命题形式来看,今年,考这个点时多从正面设题,除湖北卷以“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之外,江西卷、广东卷、全国卷、辽宁卷、全国课标卷、重庆卷和江苏卷都是以具体表现人物的某个亮点作为选项组,甚至连福建卷的游记,也是以“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的形式出现。
至于命题角度,传记和表角度多样:有的从表现人物美德出发,山东卷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有的从表现人物嘉行出发,广东卷7题“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有的从体现人物某一侧面来看,辽宁卷3题“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有的从人物精神着眼,全国卷9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重庆卷直接从所传对象的精神入手,以“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设题等:江苏卷侧重一个官员本质上的东西,“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今年的书信体和议论文没出这方面的题。
(四)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名为“内容”,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概括内容和评析思想(含作者观点)。除江西、福建两省外,其余各省市都考到了这点。在命题形式上,为降低难度,均采用了客观题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定四个选项,以作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评价,且都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不能体现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的一句是”(天津卷)的形式出现。在选项中,命题者为迷惑学生,常会有意设置一些障碍或陷阱,让考生辨别是非。常见的障碍或陷阱有无中生有、添枝加叶、断词取义、强加因果,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时空错位、牵强附会。如湖南卷第7题D项“《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就属于“添枝加叶”,因为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的意思。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再如北京卷第9题C项“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我们细看文本就会发现,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这是典型的牵强附会。
(五)句子的翻译与点断
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每个省份都是必考,除北京卷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外,其他试卷都是直接出示所选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翻译。所出示的句子,安徽、浙江、辽宁、福建、全国新课标、重庆为2句,其他都是3句,分值从6分到12分,所占分值较大。从命题者所选句子来看,它们不是有关键词语,就是有特殊语法(词法和句法)现象,要不然就是包含某种修辞,这些,往往是批改评判时的得分点,故在翻译之前,应仔细阅读句子,慎重考虑到这些因素。且看江西卷第一句翻译:“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此句三个关键词要抓住:“所以、安、鬻”,一个特殊句式不能忘记:反问句。浙江卷第二句翻译:“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要注意关键词“比”(与……相比)、“工”“禄仕”(俸禄官位)和判断句这一特殊句式,可译为:“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今年共5个省份考断句,从来源看,湖北、北京、重庆、湖南来自所选文本外,浙江来自文本内。分值上,除北京5分外,其余均为3分。断句只要能把握句中的名词和代词,懂得文言虚词的关系与位置,明白语句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等即可。
三、备考启示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语文中的第一十白,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畏惧文言文的心理,以使它成为最有可能拿到高分的试题?窃以为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在复习时,只有认真地以课本为本,逐一复习课文内容,才能体现“题在课外,功在课内”的特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系统归类,整理知识。对四大词法(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和四大句法(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自己必须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整理过程,这是积累和掌握文言词汇的重点和途径,切不可忽略。
郭琇面劾权臣
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瑞卿名琇。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
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
“移时”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柄_______②恣_______③邸_______
④以_______⑤易_______⑥肃_______
⑦见_______⑧探_______⑨旨_______
2.翻译:
①朝野多侧目:
②旋复袖草疏:
③故频频作引袖状:
参考答案:
1.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E(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E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扩散
怎么
事物的道理
全部
小题2:C
小题3:(1)后来把“E”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4: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关键词:初中教学;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情感沟通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101
本文将基于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情感沟通方法,来探讨情感沟通法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情感沟通方法
(一)师生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情感沟通方法是目前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一方面使得学生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同时,使得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其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由此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通常情况下,这种情感沟通方法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其处在对方位置思考问题,当教师通过巧妙设置教学场景来实现角色互换后,学生则会主动思考、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积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寻找答案,然后将寻找的答案通过讲台向教师与其他同学讲解,这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其表达能力,与此同时,也能使其体会到教师的辛劳付出。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从中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巧妙建立沟通桥梁
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环境下,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因经历及成长环境不同而个性迥异,在思考问题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尤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人们常说的“代沟”①,如果师生之间的“代沟”问题没有得到合理处理,则会导致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隔阂,甚至还会激起一些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学生厌学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点,通过构建沟通桥梁创造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使得双方在这样的媒介下相互了解对方。在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到双方的性格特点及为人处世风格,另一方面也会找到双方共鸣的爱好或事件,由此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沟通方法的应用
(一)师生角色互换情感沟通方法应用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这是因为文言文阅读相较于其他课文阅读而言难度较大。由于文言文的语境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今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没有了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这样则使得如今的学生与古代文言文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②,以至于学生对古代文言文内容意思表示不理解,继而不能明白古文所要传递的意思。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呈个性化发展时期,其参与文言文阅读课堂活动时如若对此不感兴趣,则更加严重影响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效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产生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情感沟通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说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将一篇文言文分为若干份而分配于各小组,然后要求各小组将文言文段落意思整理出来,由各小组组长通过讲台将其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而且小组分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通过建立沟通的桥梁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古代文言文大多数寄托着作者的精神意识,内容中字里行间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往往因语言环境的改变为不能通过字面意思来了解其中的内涵,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对于繁杂的文言文学习更是力不从心,严重影响到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构建沟通桥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帮助其解除内心“心结”③,可以将文言文的作者情况及文章的思想感情等先告知于学生,随后让学生结合这些知识来阅读文言文,这样则大大提高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水平。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则需要给予耐心回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使得师生关系得以进一步增进,从而有效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
本文将当前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情感沟通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与介绍,随后结合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来探讨情感沟通方法的应用,从而为有关研究学者及教育同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另外,通过本研究的叙述即可了解到,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应用情感沟通方法能够有效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由此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
注释:
① 孙丽杰,唐忠义.高中文言文阅读质量目标研究之二:实施策略与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2013(31).
② 杨和斌.用心与文言文对话——浅谈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J].语文天地,2014(5).
③ 解秀玉.情感因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
参考文献:
[1] 汤慧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
[2] 田斌.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J].中学语文,2011(9).
[3] 焦文林.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J].第二课堂:高中,2011(7).
[4] 刘兵.高考文言文解题七步法[J].语文学刊,2011(2).
文言文阅读。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②两儿齐哭。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⑤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⑦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______________
(2)曳()屋许许声 曳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挥着衣袖,伸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打算提前走掉。
B.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改变脸色,离开座位,张开衣袖,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的样子,几乎想要争先恐后的跑走。
C.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D.客人们没有一个不脸色煞白,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抖得站不稳,好几次准备提前退场
3.用文章的原句回答问题。
(1)从忽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四口之家突遭意外变故,气氛骤然变化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由内景转为外景,表现人们惊恐万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着表现火势德猛烈和火场纷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描写声响的.复杂,赞美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文中第③④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并且通过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逃得神态,从_____________描写了口技表演者技巧的精妙绝伦。
参考答案:
1.(1)jiàn、夹杂(2)yè、拉
2.C
3.(1)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2)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_____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教育家。
2.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限两个停顿。
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④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儒家,春秋,思想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①生气,发怒 ②真诚,诚实 ③迷惑 ④“女”同“汝”,你
4.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②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戴 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 ) ②又善铸佛像及雕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11.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2分)
9.①通“无”,没有②擅长或善于(共2分,每小题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
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善”字的释义和“亡”的特殊用法,常考。
10.①这小孩子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
②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
(共4 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享”“盛”“毕”“乃”的翻译。
11.巧慧(聪悟)、博学(1分);虚心好学、精益求精(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分)
(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推荐阅读:
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09-26
文言文《惠子相梁》的阅读及答案05-30
宋史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5-31
塞翁失马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11-20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2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陈涉世家07-23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1-06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07-23
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