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析人物形象教案(共8篇)
课题:小说阅读——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
主备:刘月娥 审核:张新国 使用日期:第 周 星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
2.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回顾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4.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
教学重点: 1.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回顾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2.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二、导入复习内容:
通过九年级学习的几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百合花》导入课堂复习——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三、小说知识回顾: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四、了解考点及常考题型:
1.“人物形象分析”考点概要: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人物性格。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
3)对精彩字、词、句进行赏析,说说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2.常见的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2)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章(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5)根据语言环境,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展示经典人物描写语段,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语段一: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语段二: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语段三: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语段四: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语段五: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语段六: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语段七: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语段八:
1.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2.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六、真题演练:
阅读云南省中考短文《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思考并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
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方法指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总结归纳:
1、找出文中对人物的描写。
2、抓住具体事件分析。
3、抓住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
4、抓住对人物的抒情议论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憨厚,有维护人格尊严向往的普通农民(的人)。】
2.文中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3.文中写到“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请问当时的“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总结归纳:首先搜索上下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若没有,就要根据文中发生的事件或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设身处地地思考,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1.结合具体事件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语言 3.一般用第一人称 4.事件+心情
【中考题目: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答案:1.(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多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如此减薪后的酸楚和感愧。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任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4.(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5.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涟水县实验中学初三年级语文练习
课题:小说阅读——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一: 一枚大头针
汪志
陈刚是一家私营脱水蔬菜厂的老板,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天,他接到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紧急电话,说有一个外商准备在全市的私营脱水蔬菜厂中选择一家重点投资,这几天就来考察。另外,会长告诉他,近期国际市场对脱水蔬菜需求量大,叫他加大生产数量。
陈刚马上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这几天质量方面千万不能出纰漏,一定要争取到外商的投资合作。”可会后不到一个小时,包装车间主任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说一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发现别在护袖上的一枚大头针不见了,可能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的蔬菜中。陈刚慌了,赶紧跑到包装车间。那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刚才被车间主任训斥后正在不停地哭泣,见陈刚来了忙赔不是:“老板,这完全是我的错,可以扣我的工资,但千万不要开除我。我一家老小还等着我的工资呢!”
陈刚问:“你确定那枚大头针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中而不是别处?”朱凤点点头。
“不开除你?想得倒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一旁的车间主任嚷起来。陈刚望了一下朱凤:“那枚大头针掉进去的事别人知道吗?”朱凤摇摇头。陈刚又问:“那你为什么不隐瞒而立即报告了呢?”朱凤哭哭啼啼地说:“我想,不能误了外商投资的大事啊!”
陈刚一挥手,立即通知全线停机,从正在包装的半成品和上千件成品脱水蔬菜中寻找那枚大头针。车间主任连忙摆手:“老板,这至少要一天时间啊。我们的损失得多大啊——不就是一枚大头针吗?”
谁知陈刚大吼一声,指着车间主任骂道:“你胡说!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你被解聘了,赶快到人力资源部办理退工手续。”他对着哭泣的朱凤说:“从现在起,你行使车间主任一职,另外奖你5000元。”
什么?朱凤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不仅没受到任何处罚,还升官得奖金?一时全厂议论纷纷,但绝大多数员工站在陈刚的一边。
可经过一天的寻找,哪有那枚大头针的影子。尽管如此,陈刚还是封存了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组织人员继续寻找。
第二天,会长领着一个老太太来到陈刚的办公室,一进门,会长就笑眯眯地告诉陈刚,外商已经选择了你们作为合作伙伴。陈刚一愣——人家外商还没来考察呢。会长哈哈大笑起来:“已经考察过了,就是昨天发生的那起大头针事件。”他一指那个老太太:“这就是外商萨莎女士。” 萨莎女士从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到陈刚的手里,竖起大拇指用熟练的汉语说道:“你是我们最信任的合作伙伴。”陈刚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昨天解聘那个车间主任、提拔和奖励朱凤后张贴在公告栏上的那张公告。
原来,萨莎女士一到陈刚的脱水蔬菜厂,就听到员工们议论纷纷,继而看到那张公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最终,选择陈刚作为她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至于那枚大头针,两天后最终在一件成品中被找到,被封存的所有半成品和成品也顺利“解冻”。
(选自2011年3月27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这篇小小说围绕“一枚大头针”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⑪车间主任报告一名女员工护袖上的大头针可能掉进了脱水蔬菜中(0.5分);⑫陈刚到车间调查处理“大头针事件”(1分);⑬萨莎女士暗中考察,最终选定陈刚为合作伙伴(1分);⑭两天后,在一件脱水蔬菜成品中找到了那枚大头针(0.5分)。
2.当听说大头针可能掉进半成品或成品脱水蔬菜中后,车间主任是“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陈刚是“赶紧跑到包装车间”,请分析“闯”、“跑”的表达效果。
闯”说明车间主任感到事关重大,应立即报告(1分);“跑”说明陈刚认为事关大局,要立即处理(1分)。
3.朱凤冒着被扣工资甚至被解聘的风险,报告自己不慎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⑪为人诚实,不隐瞒自己的失误(1分);⑫有大局意识,不因为自己的失误影响企业吸引外商投资的大事(4.车间主任担心停机寻找丢失的大头针损失太大,应该是为企业利益着想,陈刚为什么还 要解聘他?
车间主任虽然是为企业利益着想(0.5分),但是他忽视了食品安全,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2分),所以陈刚解聘了他(0.5分 5.萨莎女士为什么会选定陈刚作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
萨莎女士通过“大头针事件”(1分),看出陈刚是一个讲诚信、重质量、有远见的企业领导,所以会选定他
阅读二: 再给客户打个电话
程刚
①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在试用期的几个月里,我努力工作着,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留在这里。可就在三个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听说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刘伟已疏通了关系,铁定留在这里了。这个部门就我俩是新人,留下他,我肯定要走了,那些天我的心情很低落。
②这个坏消息似乎正在变成现实,不知道为什么,从来不挨训的我这些天遭到了经理好几次责问,我觉得这是他们在一点一点疏远我,慢慢将我挤出去。
③一天,经理又训斥了我,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和经理大吵了一架。第二天,经理开门见山对我说公司暂时不缺人手„„
④我头也没回直接离开了经理办公室,回到工位开始收拾东西。那一刻,可能是刚才已将怒气在经理办公室发泄完了,我反而冷静了,认真地和前台进行了交接,交接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我开始反思这三个月表现,心里挺遗憾的,因为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要感谢在这里,给了我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客户,两个多月来,和他们在频繁的接触中产生了友情,虽然我走了,但我要把没办完的事交待好,不能让这些客户平添更多麻烦,我还得和他们打个招呼„„想到这里,我拿起电话,一个一个地给客户打电话。
⑤许多客户很惊讶,在电话里就开始骂公司不公道,对待客户如此,对待员工也一样。我知道他们这是在安慰我,可我没有附和他们。我真的就如刚才所想的,我应该感谢公司。我与经理个人的恩怨,不应转嫁到了公司上。即使客户们再说公司不好,我都极力地维护着公司的声誉,不仅没有说公司一句坏话,而且把公司还表扬了一下。打完了一圈电话,我的心更加平静了,突然想到经理这两个月来对我的指点和照顾,我走到了前台,写了一张感谢经理的纸条,离开了这里。会计不在,我要在三天后过来结算。
⑥那天,我悄悄地来到了公司。可我刚见到会计,她便告诉我经理在办公室等我。或许是我的感谢纸条起了作用吧?我心里想着。我平静地走进了经理的办公室,那里还坐着公司总部的几个主管。经理见我进来,笑着对我说:“程,咱俩吵了一架,被公司总部知道了,他们为了“惩罚”你,决定把你调到总部订货部去,不在我这里了„„”
⑦听到经理的话,我当时差点幸福地晕过去。
⑧当天晚上,我决定拿出一个月的工资请经理吃饭喝酒。经理也向我说出了心里话:“程,那个关系户留在了这里,我也没办法,总部要把你调走,我心里
很不高兴,所以那几天对你脾气不好„„其实,我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对你进行最后的考察,就是想看看辞退你,你是不是报复我们,拉走所有客户,看你对客户到底负不负责„„而你却极力地维护公司„„”“您怎么知道我维护公司呢?”我急忙问。“你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客户,就是我安排考察你 的,你的表现他全都告诉我了„„”经理笑着说。
⑨那一天,我对职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选自《中外故事》2012年8月上)
1.阅读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对应写出“我”的情绪变化(选填三处)。听说刘伟铁定留下(1)遭到经理责问训斥(2)收拾东西交接工作(3)给所有客户打电话(4)意外获知调到总部(5)感谢经理得知真相(6)
(1)情绪低落;(2)怒火爆发;(3)冷静;(4)更加平静;(5)幸福得差点晕倒;(6)意外激动 2.“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很努力,为什么在三个月试用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却几次受到经理的责问甚至是训斥?
答: 经理得知关系户要留下,总部要把“我”调走,心里很不高兴;经理肩负着考察“我”的使命 3.“我”已经被公可辞退了,但还不忘再给客户们打一个电话。读第④⑤段,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答: “我”是一个懂得感恩,有责任感,有理智的人。
理由:①公司虽然辞退
②“我”虽然离开了公司,但“我”却不能给客户平添麻烦; ③即使客户们说公司不好,“我”仍然极力维护公司的声誉。
答为“宽容”“不计前嫌”,“有责任感”答为“正直”也同样给分 4.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觉得这是他们在一点一点疏远我,慢慢将我挤出去。
答: 挤”形象地表现了“我”认定经理正用多次“责问”的办法 逐步将“我”排斥(排挤)出公司的行为;
(2)我与经理个人的恩怨,不应转嫁到公司上。答:转嫁”表现了“我”不能将自己与经理的个人恩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翻译诗歌,不涉及形象 很多同学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不管诗歌形象,只是翻译诗歌,结果答非所问。
例1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误答 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分析 答案仅对诗歌作了一个简单的翻译,没能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众鸟”“孤云”“敬亭山”去揣摩诗人于其中寄寓的情感,也就无法概括诗人的形象。
示例 全诗塑造了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倔强、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生搬硬套, 捕风捉影 很多同学片面地认为,只要抓住某些意象的特定意义,就掌握了解读这首诗歌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菊、莲”代表清高正直的人生追求,“犬、鸡”代表田园气息、归隐情怀,“落花”代表伤春、伤感一类的情感,“作客他乡”则一定思乡并惆怅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许多情况下,对体会诗歌人物形象确实很有帮助。然而,诗歌绝不是“八股”,更不可以生搬硬套,对号入座。
例2 试分析欧阳修《采桑子》(其四)中诗人的形象。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误答 全诗塑造了一个伤春、失意的诗人形象。“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等一系列“残春”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美景流失的黯然神伤,“双燕”隐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总之,诗人面对西湖春天的惨景,失意之感涌上心头。
分析 此答案在“意象”公式化的影响下,对起句中的“好”字视而不见,而是依据“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之类的意象,往“伤春”“失意”这类情感上靠。结果与本来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示例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无限热爱和眷恋的诗人形象。起句中的“好”字是全词的“眼”。上片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写出了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写繁华喧闹消失后,西湖安宁静谧的美趣,体现了诗人“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暮春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遗漏信息,概括不全面 所谓遗漏信息,是指在鉴赏古诗时,对诗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丢三落四,有的甚至挂一漏万。
例3 阅读白朴的《沉醉东风 ·渔夫 》,分析渔翁形象。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忘机友:机,机巧、机心。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的朋友。
误答 本曲塑造了一位有忘机之友,蔑视达官贵人的渔翁形象。“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突出了渔夫有坦诚相见的知心朋友。“傲杀人间万户侯” 表明渔夫的志向和情趣,传达了对达官贵人的鄙视。
分析 渔翁形象分析不饱满,忽略对一二句渔翁居住环境的分析和意象“白鹭沙鸥”的寓意的揣摩。
示例 全曲塑造了一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志趣高洁、傲视权贵的渔翁形象。秋是垂钓的季节,岸边、渡口、堤上、滩头,正是渔夫足迹常到之处,环境优雅,渔钓为生,与世无争,没有刎颈之交却也无妨,但有忘机之友确更中意。而那点缀在秋江碧水上的白鹭、沙鸥正是这样的忘机友!以鸥鹭为友,可知渔夫之高洁不群,也见人间之奸诈狡猾。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一字不识的渔夫都会鄙弃人间万户侯,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表明其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分析诗中诗人形象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2. 阅读北宋词人魏夫人的《菩萨蛮》,说说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3.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试分析诗人的形象。
【南仙吕入双调】江儿水·金陵杂咏
夏完淳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晓角秋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闪:抛撇)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荧荧灯火,新愁转多。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1. 全诗塑造了一位遭贬谪之后思念家园、情不能已的诗人形象。首联用“路转迷”描绘道路纡曲及山间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的情景,惊叹岭南环境之艰险;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的荒僻险恶;颈联写岭南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这一切为尾联直接抒发作者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作了铺垫。尾联直抒胸臆,加上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的描写,把依恋故士之情写得十分生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前三联写景的分析)
2. 全诗塑造了一个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此词写景以抒情, “楼台影动鸳鸯起”一句写了在夕阳斜照之下,溪中鸳鸯嬉水的情景,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说明她于溪边独自徜徉有年,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末句更是直抒胸臆,盼望离人归来。(答题时注意对“鸳鸯起”“柳绵飞”等意象的分析)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②了解诗歌形象常见类型。【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高考题链接】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二、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典题示例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方法归纳】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具体步骤:(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3)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三、如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典题示例2】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
1.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
【即时巩固】(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四、拓展迁移
1.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3.(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教学反思】 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人物形象题型的重要性,学习相应的答题模式。(2)学会用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精神。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 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规范答题步骤(2)全面答题内容(3)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高考《考纲》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其中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但是每次考试下来,同学们得分率比较低的题就是诗歌题,认为难的也是诗歌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查缺补漏,增分突破。
二、(ppt展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答题步骤
答案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点特点:概括形象特征。
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③明作用: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说)说出同学存在的问题 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五、积累(读)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武艺不凡英勇善战、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淡泊名利、悠闲自得、漂泊零落、热爱山川活泼娇媚、天真纯洁哀叹昔盛今衰、孤独、寂寞、自由、闲适、洒脱、孤傲、清高、高雅、高洁等。
六、合作探究
虞美人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李煜,世称南唐后主,974年,宋兵攻下金陵,975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虏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作此词,为绝笔之作。
②了:完结。
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1、塑造了一个思念故国和宫廷生活却又不能实现的无可奈何又非常哀怨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2、此词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春花秋月”“小楼”“雕栏玉砌”都是宫廷生活的事物,而“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就表现出了物是人非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愁苦。末句的“”更是将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3、通过这样的手法,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哀怨表现的淋漓尽致。
1、塑造了一个思念故国和宫廷生活却又不能实现的无可奈何又非常哀怨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写出了词人的往事之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体现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恨;“雕栏玉砌应犹在”写出了词人的离家之痛,思乡之苦,种种愁绪愁绪凝结在一起,像一江春水绵延不绝。
3、词人通过今昔对比,化抽象为具体,让我们体味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哀怨。
七、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写)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注:①袜刬(chǎn):踩着袜子走路。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答案】①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情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八、总结
请一个同学起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九、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浪漫的学科,文学也是诗的文学。我希望同学们在做题拿分之余,又重新走进诗歌: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十、作业
教学目的
1、复习小说的有关知识。
2、复习人物塑造的各种方法。
3、通过分析人物的塑造,引入对人物性格特征及社会意义的分析。
重点难点
1、人物的各种塑造方法
2、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的一般方法(人物描写―人物性格―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整理1-6册小说篇目,整理各篇主要人物及其塑造方法
2、回顾各篇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步骤
壹:[导入]小说的有关知识
贰:[主要内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1、重温人物描写,以复习领会人物的塑造方法[小结①]
2、通过影视片段和相关介绍,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特色
A、诸葛弹琴退仲达
B、刘备阳春访孔明
[小结②]
3、引入对人物性格特征及社会意义的分析
A、人物归类,了解作品中人物的社会意义[结③]
B、简述下列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社会意义
示例奥楚蔑洛夫: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趋炎附势,媚上压下,见风使舵,不知羞耻。他代表了亚历山大三世时代横行无忌的沙皇忠实走狗的形象。
⑴、韩麦尔先生:
⑵、孔乙己:
⑶、闰土:
⑷、鲁提辖:
⑸、非利普夫妇:
叁:[小结本课]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外貌和内心描写,行动和对话描写;也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更能让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作品通常还通过对比、烘托以及环境描写来对人物进行更细致地塑造。
小说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有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镜子,读者可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许多社会现实生活。
课后巩固
1、从已学篇目中找出四种人物塑造方法各二例
2、分析小说人物胡屠户、杨二嫂的塑造方法及其社会意义
课堂同步练习
一、根据小说的有关知识填空
1、小说的定义:以塑造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的叙述和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
2、小说的分类: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及。
3、小说的三要素:、、。其中,又是主要要素。
二、根据自己的领悟,整理有关知识
1、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
2、大多数情况下,描写更能让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欣赏影视片段,讨论有关问题
1、诸葛弹琴退仲达:①塑造了哪些人物?②你认为影片中有哪些精彩之处?
2、刘备阳春访孔明:①喜欢片中景物吗?②你认为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领悟:小说作品通常还通过、以及描写来对人物进行更细致地塑造。其中景物描写用来或。
四、分析作品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提示:人物分析的一般方法(人物描写―人物性格―社会意义)
示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趋炎附势,媚上压下,见风使舵,不知羞耻。他代表了亚历山大三世时代横行无忌的沙皇忠实走狗的形象。
《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 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 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从全文看, 结构非常严谨, 语言更是简洁凝练。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 并且塑造了两位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 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1.曹刿其人。《左传·庄公十年》注:刿音桂。《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 鲁人也。”沫、刿音近。关于曹沫事, 古代传说不一, 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再查《左传·庄公十三年》“盟于柯”的注解:庄十年败齐师于长勺;齐宋联军, 又败宋师于乘丘, 此时方与齐言和。柯之盟及曹刿事, 《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齐世家》所述, 与《左传》不同。《齐世家》云:“ (桓公) 五年, 伐鲁, 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 桓公许, 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 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 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 又长勺之役, 鲁胜齐败, 更无曹刿之三败。然《史记》所述颇流行於战国。《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 《齐策六》载鲁仲连《遗燕将军书》且举此事以劝燕将;《荀子·王制篇》又云“桓公劫于鲁庄”, 复与《管子·大匡篇》及《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述相合。然而诸书所言, 无不有破绽可寻。遂为齐所灭, 则《史记》所言“献遂邑以平”者误也。春秋无关内侯之称, 则《管子》及《吕氏春秋》所言“鲁请比关内侯”者误也。汶阳之田至成十年鞌之战齐始归鲁, 不但载之《春秋经》与《左传》, 《史记》亦载之于年表与世家, 则《公羊传》诸书所言“请汶阳之田”者误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曰:“是时东迁未百年, 人材虽陋, 未至便为刺客。”庐文弨《钟山札记》谓曹沫劫桓公事出于战国之人所撰造, 但以耳目所见, 施之上世, 而不知其有不合, 诚哉是言也。司马迁不取《左传》“曹刿论战”, 而取其劫齐桓, 已载之年表与《齐世家》、《鲁世家》, 复为之做《刺客列传》, 蓋亦好奇之过。汉武梁祠画像因有曹沫劫桓公图像。
上面这段注解来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庄公十三年, 至少可说明曹刿的身份是鲁国人, 本名曹沫, 《史记》等书记载他劫持齐桓公并逼迫其退还鲁的被侵之地, 所以有关曹刿的事件在《史记·刺客列传》中, 但后来许多史学家否定这一观点, 认为这是司马迁在猎奇, 并考证其他史书后认为曹刿劫持齐桓公是子虚乌有之事, 是后人附会之说, 不足信。到此, 我们可给曹刿身份初步下一结论, 曹刿或许就是鲁国一位有深谋远见、胆略超群的爱国之士, 但曹刿或许并未在鲁国担任职务, 或许是一位布衣之士。
2.曹刿其事。或许可用一句话概括:成功毛遂自荐, 并协助鲁庄公大胜齐国, 在史书上又增加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曹刿是如何成功自荐, 并让鲁庄公如此信服自己, 在战场上对自己的战情分析甚至言听计从呢?
(1) 勇于自荐。当听说齐鲁之间将要有大战开始, 曹刿并未在乎自己是一介布衣, 打算拜见鲁庄公。此时同乡人劝曹刿“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此处的“肉食者”指大夫以上之人, 每日必食肉也。也就是说同乡人认为, 军国大事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 作为平民百姓, 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 更不应该参与其间。曹刿的回答“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不但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 并且将士大夫阶层定位为“鄙”, 即“固陋不通”, 还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之人。这样曹刿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而在他自己中士大夫阶层是做不到深谋远虑、关乎国家存亡之事的,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 也有理由为之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 曹刿还是毅然关心国事, 关心这场战争, 进见鲁庄公。
(2) 以民在先。曹刿成功见到鲁庄公后, 首先问他与齐国作战的条件是什么。庄公分三层回答, 第一层“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也就是说暖衣饱食, 不敢独自享受, 一定分给别人。而这在曹刿眼里却被认为是小恩小惠, 并不能惠及所有百姓, 所以不具有巩固民心的作用。第二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也就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 祝史的祷告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在曹刿看来却是一念之诚, 神灵不会降福的。第三层“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此处的“狱”指“案件”, “情”指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庄公最后说出自己所能做到的是对案件审理虽不能一一洞察, 但也能做到按情理处理。也就是到了此时, 曹刿才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就是说曹刿认为庄公所言能够做到依据案件实际情况审理, 才是真正为百姓尽力的一种方式, 才真正做到了以民为先, 凭着这一点, 可以与齐国作战。此处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重视人民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 适时出击。战争开始, 曹刿等齐国三鼓后才同意出击, 这体现了集中士气, 让对方士气逐渐衰竭, 己方却是在被激发、被鼓舞, 士气旺盛之时, 一举摧毁对方已经衰竭的斗志, 这样才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又防止敌方有诈, 惧怕对方会有埋伏, 不敢乘胜追击, 曹刿下车,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等到确认齐军真正是溃逃, 才让鲁国军队追逐。此处显示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善于捕捉战机, 适时出击。在战争中和战争后, 曹刿的谋略和思想体现了他在军事方面敢于以少数兵力迎战大部队———胆大, 追击齐国逃兵的谨慎举动体现了———心细。这两点恰恰是作为军事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总之, 《曹刿论战》为我们塑造的曹刿形象虽为布衣, 但充满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 愿意为当政者出谋划策, 又谦虚谨慎;有卓越军事才能, 同时又谋略过人。
二、鲁庄公其人
再谈谈鲁庄公其人, 庄公一直因为长勺之战中曹刿形象的高大被定位为“肉食者鄙”的行列, 被认为是既缺乏军事才能又缺少政治远见, 只会唯唯诺诺, 听从曹刿进谏安排的懦弱无能的君主形象, 庄公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如果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换个角度看问题, 庄公身上竟然有许多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闪光点。
1.广开言路, 礼贤下士。在齐强鲁弱、大敌压境的境况之下, 鲁国已经是势如垒卵。全国上下紧急备战, 很难想象此种以卵击石之举会给鲁国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此时布衣之人曹刿请见, 庄公欣然接见, 并悉心听其谏言。首先, 曹刿直接问庄公“何以战”, 也就是与齐国作战的条件, 此处文本并未提及二人寒暄及礼节之事, 可以推测曹刿很可能是单刀直入, 并且无所顾忌。一方面说明曹刿性格直爽, 忠言直谏, 另一方面说明庄公不是闭目塞听之人。见到这种为国家社稷存亡愿意献纳谏言之人, 庄公明显礼遇有加, 一方面如实答复曹刿疑问, 并分三层“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 逐层深入。另一方面, 文中未见庄公有恼怒描写, 说明对于“不速之客”曹刿的到来, 庄公能积极接待, 并且不急不躁, 将曹刿的进谏完整听完。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鲁庄公并非“固陋不通”之人, 而是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一代明君贤君。
2.从善如流, 虚心纳谏。在《曹刿论战》的文本中, 军队赶赴战场之时, 庄公亲自前往, 并与曹刿同车前行。这显示了庄公礼贤下士的作风。最初, 庄公急躁冒进, 想要先出击, 被曹刿阻止了。等到齐国三次击鼓过后, 曹刿才同意鲁军出击。并讲了“彼竭我盈”、“敌疲我打”、“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的大道理。曹刿的军事见解统统被鲁庄公采纳, 可以说鲁庄公对曹刿是“言听计从”。此处曹刿的军事天才不用多恭维, 而庄公的积极纳谏、虚心求教更是值得赞赏。他以一个君王的博大心胸,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 善待一介草民曹刿, 对之礼遇有加不说, 单就战略战术的选择, 能够全盘接受曹刿的军事预测和军事安排, 说明庄公并非对军事一窍不通, 他是懂得战略战术的, 并且对有人提出高于自己的决战策略, 悟性极高, 一听就明白, 并且立即付诸行动。此处显示鲁庄公以国家利益为重, 善于纳谏, 积极纳谏的一代贤君的一面。
3.布施恩德, 取信于民。从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对老百姓布施恩惠的许多做法。如对于穿衣吃饭这类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之事, 庄公自称从来不敢专利, 总是与老百姓共同分享。我们也可以推测国君能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 可见国君是体恤民情之人, 而且能够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有就是鲁庄公对于祭祀用品必定按规定使用, 从不敢擅自增加, 并且让祝史祷告时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与那些独擅专能、飞扬跋扈、专横暴戾的商纣王、周厉王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庄公能够遵守祖先礼制, 祭祀按礼制规定进行, 更是说明庄公尊礼守礼, 不但用礼来要求自己, 更是在祭祀方面严守礼节, 这是以身作则, 也或许正是鲁庄公的表率作用, 鲁国民众才会如此拥护他, 作战时才真正做到“同仇敌忾”, 最后才有以少胜多的结果。庄公对于国内的狱讼案件明确表态, 自己虽然不能亲自洞察, 但可以做到必定按照情理处理。从这一点分析看, 可看到鲁庄公本人是在尽心尽力做一代明君贤君, 或许由于政治经验不多, 或许由于缺乏雄才大略的霸气, 但作为鲁庄公本人来说, 已经是在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 并且所作所为都是以德服人, 都是为了取信于民。这就难怪长勺之战中鲁国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打了一个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
1.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掌握小说中进行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学会准确分析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点,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正确理解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表现主题。
(3)通过表演使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从而使其在趣中显智,能够快速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选择能体现小说主题的精彩片段,分角色阅读小说,掌握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描写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创造性的分析能力。
(2)重视从小说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探究人物的言行及影响人物的性格因素,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3)合作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时,重点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恨之情,并概括出小说主题。
(4)通过学生人物形象的表演,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主题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人民痛苦的根源,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2)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做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难点
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来表现主题。
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人物形象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一)小说有三要素。其中哪些要素最主要?为什么?
(二)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看看他们有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二、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
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
(二)分角色诵读法
在文中标出闰土、杨二嫂前后二十年变化的有关的句段。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的?
(一)分析闰土形象
1.填充表格。
2.揭示根源何在?
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社会制度的毒害造成。
(二)分析杨二嫂形象
1.填充表格
四、理解探究,归纳主题
1.小说刻画了主要人物闰土,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的形象?
(目的:通过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反对闰土的正直善良。)
2.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3.小说通过塑造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身,什么主题?
(板书)
人物:闰土 杨二嫂
形象:勤劳善良 尖酸刻薄
痛苦不堪 势利贪婪
(农民) (小市民)
塑造 农村经济衰败 小工商业者破产
目的:农民愚昧贫困 生活日益贫困
主题:揭示…… 揭露…… 反映……
(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困苦,小工商业衰败,人民愚昧、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思想对人精神的摧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冷漠、隔膜”的社会现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能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五、拓展延伸
试分析下面鲁迅塑造的“孔乙己身材高大,是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人物形象,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形象:自命清高 穷困潦倒 迂腐愚昧 好吃懒做(读书人)
主题:抨击封建教育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极深的社会现实。
六、创意表演
请欣赏《前后30年》片段表演,说说前后30年人物形象的变化,表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儿子10岁
(家穷,没米下锅,儿饿哭,母忙农活焦头烂额)
30年后
(家富,儿当总经理,鸡鸭牛羊吃不完,母跳广场舞)
主题:人民生活好,祖国繁荣富强
七、关注社会,开展德育
同学们,鲁迅笔下的闰土,生活痛苦不堪,因为生在黑暗的旧社会制度下,由活生生的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举止端庄、美若天仙的杨二嫂变成了贪婪、自私、势利的丑女人。他们俩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与小商业的典型代表,他们悲惨的命运是因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双重压迫造成的,我们对他们遭遇只是同情和痛惜!
希望你们珍惜拥有的幸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的辉煌!
八、课外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刻画出你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反映当今的社会生活,题目自拟。
教学课后反思
1.学生掌握了运用的对比手法,懂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课堂结构完整
从课前的导入(小说三要素)——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总结(表现主题)——创意表演(关注当今社会)——布置课后作文(学以致用)。这方面完成得较好。
2.能抓住小说的重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小说的篇幅较长,所写的人、物和事比较散乱,叙述的故事错综复杂,如果老师不抓住小说的重点,学生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会产生厌学心理,或是对小说学得一塌糊涂。我认为: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正确理解作品主旨是让学生读懂小说的关键。在这环节上,我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
3.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来实施课堂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学生对问题的合作研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在分析孔乙己形象练习中学生很快概括的主题内容。
4.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有改造国民性思想,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发生的变化,与闰土做个对比来体现当今生活的美好、国家政策好、制度的优越,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5.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以《30年前后》为题,让学生表演爸爸10岁时家庭困苦生活,与爸爸30年后成为富豪的家庭景况,来让学生对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加深理解。特别是奶奶晚上出去跳广场舞《小苹果》表演,这环节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但在合作探究闰土中年形象时花的时间较多,练习少,课堂时间分配欠妥。
【小学分析人物形象教案】推荐阅读: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05-30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10-17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07-08
小学数学教案及学情分析06-10
宋江形象分析07-21
小学人物描写教案06-15
《武松人物分析》05-29
分析散文人物情感07-19
背影人物分析09-09
鲁迅小说人物类型分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