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会变的几何图形》及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画出看过的半圆形物体以及想象的半圆形物体。
2、能给图画添加背景。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各种半圆形若干、胶水、蜡笔、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引起幼儿的兴趣。
1、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女,她有一根魔术棒,她走过每一个地方,用魔棒一指,那些五彩的半圆形的石头就会变成各种东西,非常神奇。小仙女也送给老师一根魔术棒,我们也一起来变一变,好吗?
2、看这里也有许多五彩石,我们一起说:“魔棒,魔棒,变变变。”看变出了什么?“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出示范画)。提问:半圆形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小刺猬的?
3、再一起变小鱼和螃蟹。提问:半圆形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小鱼的?
4、小仙女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半圆形的石头还可以变成什么?
5、老师也帮我们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五彩的石头,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做小仙女,把半圆形的石头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二、幼儿作业,教师指导:
小朋友先在石头的后面涂上胶水,将小石头贴在纸上,然后用记号笔将小石头变成你们想变的东西,并给他们涂上漂亮的颜色。
三、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互相介绍。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手段。”而本次活动建立在幼儿对半圆已经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让幼儿从感受到发现再到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喜欢画贴近自己生活的东西,不喜欢拘泥于摹写对象的真实形象。
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进一步了解圆的形状。
2、通过了解圆能用圆变出不同的物体。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
自制图画若干幅(如:毛毛虫、蝴蝶、糖葫芦等)不同颜色大小的圆片若干个、胶水或者浆糊若干瓶,棉签若干,图画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圆。
2、知道圆是没有缺口的,3、通过变魔术的小游戏,知道圆可以变以很多的物体。
二、基本内容:
1、教师示范圆可以变毛毛虫、蝴蝶、糖葫芦等。
2、教师示范正确的粘贴方法,告诉幼儿使用胶水或浆糊时要用棉签轻轻地将胶水或浆糊均匀地涂在圆片的背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并告诉幼儿胶水或浆糊不能吞食,也不能将棉签对着小朋友。
3、每位小朋友人手一张图画纸,圆片若干,胶水棉签若干。
4、教师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动手能力稍差的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5、将幼儿用于拼摆出来的各各图形放在教桌上巡回展览。
三、活动严伸:
1、请幼儿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带回家给家人欣赏。
2、告知家长在适当的时候陪幼儿到户外,利用大自然各种各样圆形的石头陪同幼儿进行创意拼摆。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欣赏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用较扁的盆里放满水,置于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水的变化。(水变少了,水在常温下会蒸发成气体。)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地在自己的手部用各种颜色的点、线、面进行想象装饰。
2、充分让幼儿感受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上作画的愉悦。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玩过一些手指游戏。
2、观察过手影。
(在以上活动中,幼儿对手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水粉颜料、水彩笔每组一套,手的联想造型图若干,抹布每组2块,棉签若干。
活动过程:
1、欣赏“手的联想造型图”,激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手的联想造型图”>“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几幅有趣的图画,他们是什么?”
幼:“长颈鹿、大白鹅、孔雀、青蛙、琴师吹笛、小合唱。”
师:“你们知道这些不同的动物、人是什么变成的?”
幼:“用颜料在手上画画,是手变成的。”
(评:幼儿对“手的联想造型图”非常感兴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了手可以变成许多不同的作品。幼儿的情绪被提升。)
2、组织幼儿玩变手游戏,发展幼儿想象。
师:“这些能干的手变成了这么多不同的东西,你们的小手会变吗?变一变,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变出手的不同形象>。
幼1:“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猫喵喵喵。”
幼2:“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羊咩咩咩。”
幼3:“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鸟叽叽喳。”
幼4:“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兔跳跳跳。”
幼5:“我的小手变变变,成水壶咕噜噜。”
(评:让幼儿的小手变一变,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玩想想讲讲,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幼儿边想边说的过程,是自己构思作品的过程。引导幼儿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体验到变手游戏的快乐,而且为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3、组织幼儿装饰小手。
师:“老师的手也会变,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想。”
师:“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什么?”
幼:“变成小猫喵喵喵。”
师:“变好了就不动了。
师:<边讲解边示范作画方法>“用颜料装饰一下,它会变得很漂亮。
用棉签蘸上我需要的颜色,画上眼睛、鼻子、嘴巴、美丽的蝴蝶结。瞧,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喵喵。”
师: “你们想不想也来装饰一下你的小手变出的东西?”
幼:“想。”
师:“自己不好画的地方可以请老师、小朋友帮帮忙。”
(评:幼儿认真地观察了教师装饰“小猫”的整个过程,最后不由自主地拍起了小手,脸上洋溢着笑容。听完教师的最后一个字,便急不可耐地走到桌子旁边动起手来。)
4、幼儿作画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手的变化联想,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装饰。
(评:绘画创作过程中适时适度的交流,给幼儿创设了同伴之间互动的机会,引发了更多的自我表现。由此,我们体会到,在幼儿绘画创作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比单纯的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影响更大。)
5、欣赏讲评活动。
师:“装饰好的小朋友可以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小手变成了什么 ?”<鼓励幼儿互相讲述,个别幼儿讲述,表扬幼儿不同的作品。>
教学反思:
《会变的小手》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动作表现力。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动作表现手的变化,并及时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在玩乐中学习诗歌。孩子们人人参与,特别是在看手影图片进行创编活动时,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大胆的模仿手影的动作,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
活动目标:
1、学会用红、黄、蓝中的两种颜色调配,乐于探究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
2、操作中能用三原色调配出橙色、紫色、绿色并完成涂色。
3、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颜料、调色盘、棉签、若干。
2、3个装着红、黄、蓝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及3个红、黄、蓝颜色的瓶盖。
3、颜色变色记录表。红、黄、蓝颜色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变魔术引题。
师:“我是魔法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只要认真仔细看表演,你们也会变成魔术师。魔法师还请来了三个颜色宝宝来变魔术,它们来了。” 教师逐一出示: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
教学评析:用一张盖着桌布的桌子当台面,创设魔术情景。这样会为这节课增添些神秘色彩,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变色及记录。
1、出示装着黄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看,这里有个魔法瓶,小朋友看看瓶子里装着什么颜色?”(黄颜色)。
师:“对!看好了老师在黄颜色魔法瓶上盖上一个红色的盖子,摇一摇、变一变。黄色变成了。”(橙色)出示记录表,请幼儿上台帮忙找出相应颜色宝宝,将刚才神奇的变化记录下来。黄色和红色手拉手变成橙色。
2、出示装着红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装着红色的颜料水的瓶子盖上了蓝色的盖子后会变什么颜色?”(紫色)师:“同样我们要用颜色宝宝记录下这神奇的变化。”
3、请小朋友猜猜:装着蓝色颜料水的瓶子盖上黄色的盖子会有什么变化?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魔术师,让他上来变一变。”请小朋友上来操作,得出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
4、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了这神奇的魔术是怎么变的?”
5、教师小结:黄色和红色在一起成了橙色;红色和蓝色在一起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绿色。
●教学评析:小朋友对这充满神奇色彩的魔术非常的兴趣,不禁的赞叹道:“太神奇了?”通过这一变魔术环节,我让孩子直观感受两个颜色在一起产生的神奇变化。[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我采用了在不同颜料瓶盖上不同颜色盖子,让孩子们自由发现盖子的颜色,产生了变色的效果。从而了解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如果加在瓶盖上的颜料量不够,会导致变色效果不明显,可采用了魔力不够的方式,在魔术台下取下瓶盖,在瓶盖上增加颜料,对孩子们说:“老师要再施加些魔法”。直到变色明显,让孩子说出变色效果。
三、引导幼儿变色。
1、启发幼儿:橘子、葡萄、青蛙是什么颜色?(橙色、紫色、绿色)师:“精彩的节目开始了。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第一个节目:变橘子。看一张纸上画出一个白橘子,不像,怎么办?第二个节目:变葡萄,一串白葡萄,不像。第三个节目:”呱呱呱",跳出一只白青蛙。还是不像?怎么办?
2、请小朋友观察记录表,橙色是怎么变的?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分别取出黄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放在调色盘用干净的棉签将两个颜色调和在一起。
3、讨论:用了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怎么变的?变成什么颜色?
4、引导幼儿说出:X颜色加X颜色变成X颜色画XX。
5、葡萄是紫色的,怎么变?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6、教师归纳小结。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画橘子;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画葡萄;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画青蛙;
四、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动手尝试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分别调出橙色、完成操作材料《变色》中的橘子、葡萄、青蛙涂色。
2、强调要求:
(1)颜色不能混色。
(2)手粘到颜料用桌上的湿毛巾擦干净。
●教学评析:通过这一操作环节,能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每组须投放红、黄、蓝三色颜料及用清水浸泡的干净棉签便于幼儿取用。
五、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我设计的魔术演示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从活动中学到自己需要的本领,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他们通过语言交流,获得自己没有的,但又想要的颜色,就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在生活中,我们就很需要培养孩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次快乐的体验,幼儿一定会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
活动目标:
1.喜欢手工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美化教室的快乐。
2.继续学习使用剪刀,能沿线剪下简单的图形。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交流升中班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又长一岁了,升中班了,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今天,我们来制作许多彩链,挂在教室里,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庆祝我们升中班了,好吗?
二、教师示范制作彩链,并讲解制作的方法。
1.沿线剪下两根纸条,把他们黏贴成一根长纸条。
2.沿线剪下各种图形,把他们粘贴在长纸条两面。
3.把彩链上端粘贴在窗框上。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每人制作一根彩链,剪的时候要沿着边线剪光滑,一边剪一边转动纸片。教师指导幼儿掌握剪刀的剪法,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共同欣赏并进行引导性评价。
教学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对方法的传授,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创做出更多更好的操作材料、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幼儿们恰如其分的指导,融入孩子当中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去参与教育和开展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抓住螃蟹的特征,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螃蟹,并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2、在手工活动中,喜欢探究,专注,想象力丰富有信心。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范例:一次性饭盒制作《螃蟹》作品一个。
2、各种材料:火柴盒、易拉罐、豆腐盒等等。
3、手工工具、双面胶、剪刀等等。
4、废旧材料箱。
活动过程
一、导人活动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邀请了你们的爸爸妈妈来到我们班,老师还邀请了两位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螃蟹)
师:“前几天我们已经认识了螃蟹和它们作朋友,这两只螃蟹和我们以前看到的真螃蟹和图片上的螃蟹一样吗?”
师:“这是老师做出来的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二、探索制作的方法。
1、“螃蟹的身体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要选用一次性盘子和饭盒做它的身体?
小结:螃蟹的身体是方圆形的?一次性饭盒是方的,盘子是圆圆的,它们看上去很象,所以老师用饭盒和盘子做它的身体。
2、“螃蟹的八只脚是用什么材料做?快思教案网。。为什么用插座和吸管做脚呢。”
小结:“螃蟹的八只脚是细细的长长的,所以老师选用吸管和插座做它的脚。
3、“螃蟹还有一对脚呢?我们看看这对脚拿什么?(钳子,剪刀)老师选用夹子和插子做螃蟹螯足。
4、“然后在点上眼睛,这只螃蟹就更象了。”
三、幼儿制作
1、介绍材料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材料,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小手做出多种多样的螃蟹。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材料。
2、启发幼儿如何运用材料制作螃蟹。
(1)“这些材料哪些可以做螃蟹的身体?为什么?”一次性纸杯能做螃蟹的身体吗?能不能想想办法?
(2)“哪些材料可以螃蟹的脚呢?”提醒幼儿没有满意的材料还可以到材料箱里找一找。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制作,教师提醒幼儿拼一拼摆一摆然后再作。
四、展示作品
提醒幼儿给爸爸妈妈讲一讲“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做。”然后将作品放在展览柜上。
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幼儿带来的废旧物品很多,有的很象螃蟹的身体,我便选择了这些材料来制作螃蟹。在组织活动之前,让幼儿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在活动中,让幼儿讨论选用的材料,使幼儿提高对废旧物品的利用意识,再进行操作。为了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从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废旧物品可以再利用的道理,激发幼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效果分析
一次性快餐盒、各种瓶子是幼儿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废旧物品,用这些东西制作螃蟹,幼儿的情绪很高。通过此次活动,幼儿用这些东西做出了形态各异的螃蟹,有的用椭圆形的糟饼盒和废塑料棒做,有的则用饭盒和吸管做,……用的材料很丰富,效果很好。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的满意,满足了他们创作的欲望。而且,通过这些废旧品的利用,也培养了幼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目标 :
1、认真观察自己的牙齿,画出自己牙齿的主要特征。
2、借助镜子,学会用简单的线条,表现露出牙齿的人物面部表情和主要特征。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支勾线笔,一面镜子。
2、幼儿对自己的牙齿有一定的了解。
3、幼儿会玩刷牙游戏。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生活模仿动作》,引出主题。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睡觉——起床——刷牙——洗脸——散步等。
2、教师:刚才我看见小朋友睡觉起来都很认真地在刷牙,你看,牙齿都刷干净了吗?
二、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进一步了解自己牙齿的特征。
1、师: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自己脸上是怎样的?
2、教师:请小朋友张大嘴巴,看一看嘴巴里的牙齿是什么样子的?
三、观看教师示范,感知绘画“我的牙”的基本方法。
1、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让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他的脸上是什么样子的?“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头发是什么样子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2、选择牙齿有特点(例缺一个门牙,牙齿上有蛀牙)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上来,并根据幼儿的脸部特征,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的头像以及大嘴巴里的牙齿(画脸部的轮廓→头发、耳朵→画眼睛、鼻子→画张大的嘴巴和牙齿),让幼儿了解画脸和牙齿的基本步骤和手法。
四、幼儿照镜子画自画像《我的牙》。
1、幼儿边照镜子边画出自己的五官特征和嘴巴里的牙齿,提醒幼儿头像一定要大,张开的嘴巴也要大一些,突出嘴巴里的牙齿。
2、幼儿画自画像,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
五、展示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自己上来介绍自己的自画像《我的牙》,重点讲述自己牙齿的特点。
六、游戏活动:刷牙。
幼儿扮演牙齿,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玩刷牙游戏,感知游戏活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于教师层层引导的提问十分的感兴趣,对于牙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因为牙齿的经验,生活知识幼儿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活动相互观察讨论同伴的牙齿、自己的牙齿,并在讨论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在观察活动中幼儿也十分的认真,里里外外照的十分仔细,不仅自己看还与同伴交换意见,真实的描绘了自己牙齿的健康状况。幼儿在作画过程中有部分幼儿是先观察后画,有的是边观察边画,有的是想象来画,有的幼儿牙齿缝大,有的幼儿牙齿有蛀牙,这些问题幼儿都清楚地反映了出来。
活动目标
1.复习用几何图形拼画、描画的基本方法。
2.根据主体物的不同,添画不同辅助物,形成情节和场面。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尝试精神,发展想像力。
活动准备
1.各类几何图形。
2.水彩笔、蜡笔、纸。
3.投影机、覆盖片、泡沫板。
活动过程
一、复习描画的基本方法
师:小朋友已经学过了描画,请告诉老师什么叫描画,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描画,其他幼儿观察描画是否正确。要求沿着几何图形轮廓线描,手不能移动。
二、欣赏投影片,开阔思路,学习添画方法
1.分别出示覆盖片:鱼、鸟、地球。提问:画面上有什么?“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可以添画些什么就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画?
2.欣赏老师的添画。
内容: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大树被锯倒,小鸟没有家了。
c.在地球上架起一座通向月球的桥梁,到月球上去旅行。
三、交代要求,幼儿绘画
师:今天我们也来描图形添画,看谁拼的画和别人不一样,添的画也和别人不一样。
幼儿绘画:教师指导幼儿拼画、描画,鼓励幼儿大胆添画,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有关情节,协助幼儿克服各人绘画中的难点。
四、讲评
1.幼儿讲评。
提问:
a.你认为哪张画描画得非常准确?
b.你认为哪张画内容独特?
c.你认为哪张画还需要修改,怎样改?
2.教师讲评。
发现重叠拼画的方法,请用重叠拼画方法的小朋友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操作环节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鼓励幼儿更多的尝试。体验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幼儿更积极更关注自我实践获得的过程。鼓励他们动脑用各种材料制作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中等水平的幼儿,我启发引导他们添画出简单的作品,而相对能力弱的幼儿降低难度,让他们添画点简单的,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指导。
活动目标:
1、能用刻刀在陶土上刻画出有趣的表情并用彩纸进行拓印。
2、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拓印画的制作方法。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陶土、彩纸、颜料、刻刀、排笔、有趣的表情PPT、背景音乐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各种表情。
活动过程:
一、欣赏PPT,幼儿观察各种表情的图片的脸部特征,拓展幼儿经验。
1、欣赏PPT,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表情的图片。
教师:我这里有几种有趣的表情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不同表情时,五官的不同形态。
你觉得哪种表情最有趣?它是什么表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二、通过观看视频,幼儿学习制作拓印画。
1、出示范例和制作材料,激发幼儿制作欲望。
教师:刚刚的有趣表情,我制作成了一幅画?它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来;自.屈;老师;教.案;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是怎么制作的呢?
2、教师播放视频,幼儿了解拓印画的制作过程。
总结:制作的几个步骤。(刻画表情—涂刷颜料—用纸拓印)
3、个别幼儿尝试,教师总结制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学习拓印画的制作方法。
难点:用刻刀在陶土上刻画出有趣的表情。
四、作品展示、相互欣赏评价。
1、幼儿随音乐自由创作。
2、幼儿的作品展览,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参观。
教学反思:
《纲要》中多次提到,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体现成就感。幼儿对艺术活动的表现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结合平时的活动,我发现大班幼儿的创作欲望非常强,有趣的材料和鲜艳的色彩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因此,我以陶泥拓印作为此次活动的主题,同时,我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我发现大班幼儿对于人物线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丰富的人物面部表情又易于孩子观察、体验、创作和欣赏,非常适合大班幼儿。所以,我设计了美术活动:拓印画《有趣的表情》,重点在于学习拓印画的制作方法。难点是用刻刀在陶泥上刻画出有趣的表情。让幼儿乐于主动尝试,通过动手操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玩中学,在玩中获得美术技能的提升。
【幼儿园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会变的几何图形》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有趣的平面图形》及教学反思07-26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图形娃娃找家》及教学反思11-24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梦》及教学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