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篇1

遍植梧桐树,育得金凤鸣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于勇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遍植梧桐树,育得金凤鸣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5年。这15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建设日新月异,以前只能在城镇学校看到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也在农村小学安家落户。然而,与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的发展速度相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却滞后了许多。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出现了功能室闲臵、教学器材无人问津的现象,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村级小学,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已成为农村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过硬、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每一所偏远农村小学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继续进行的前提。

偏远农村小学要想与城镇小学一样拥有一支力量充足、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主要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如何留得住教师、使现有师资力量不再流失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近十年来,我校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与大家分享,供交流探讨。

第一方面,如何留得住教师,使现有师资力量不再流失的应对策略。

景台镇位于我县最北部,位臵偏远,镇中心区距县城40公里。下辖各村小学校十分分散,赵家、锦山两所学校距镇中心区20公里。多数村小学校交通不便,路难行,遇到雨雪天气,教师上下班只能步行,条件艰苦,为此,一些中青年教师千方百计的要调离我校。2001年到2009年间,我校先后有13名中青年教师调到县城或县周边学校。2009年后分配到我校的特岗教师,有6名又调回县城,有两名分到我校后,没有报到,直接申请辞职。十年间,我校失去20多名青年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了留住教师,防止中青年、骨干教师不再流失,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留住教师的身、稳住教师的心。

一、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把教师留在农村,安心工作,首先要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从2009年开始,新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在三年特岗服务期内,我校免费提供宿舍,每人每月发放伙食补助费80元,到村小学工作的,上下班交通费由中心校负责。由于工作需要,家在镇内居住的教师,去往偏远村小学支教的,上下班交通费也由中心校负责,不用个人承担(每年我校支教教师的交通补助费都在万元以上)。长期在偏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中心校积极想办法帮助其解决,为其申请困难职工补助。近两年我校“励耕计划”困难教师人选多数在偏远村小学产生。这些措施,解决了教师生活中的困难,使教师摆脱了生活琐事的纷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二、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为其搭建风采展示的平台。

当前,一些青年教师急于脱离农村,主要在思想上认为在农村缺少自我展示的机会,没有发挥特长的空间,担心无出头之日。我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成长工作,注意发现人才,为每位教师争取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参加县、市、省国家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规定按照参加活动的行政级别和取得的成绩为其在“一评三考”总成绩中加分,而且参加活动费用全部报销。在活动中,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满语教师孟祥宇、英语教师郭宏亮,已成为全县满语、英语学科的领军人物。学校现有县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3人。通过参加活动,许多青年教师获得了县、市、省不同级别的各种荣誉,使众多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增强,水平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在农村的舞台更宽广,通往成功之路更近更平坦。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使教师在乡村扎下根。

为了调动偏远村小学老师工作的积极性,稳定村小学教师队伍,我校在职称评聘、选优评先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在偏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凡是支教的教师,每年在“一评三考”总成绩中加分。在石灰、赵家、锦山三所学校工作满15年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在总赋分成绩中加一分。

以上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暖了教师的心,留下了教师的身,扎下了教师的根。我们相信,随着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绩效工资的实施、职称制度的改革,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农村、扎根农村。

第二方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应对策略

我校教师编制数为132人,现实有教师117人,缺编15人。英语专业教师全校只有2人,音乐专业教师全校有1人,美术专业教师全校有4人,体育专业教师全校有3人。现有师资力量完成课程计划的任务非常困难,一线教师周课时量平均在20节以上,个别村小学教师周课时量在25节以上,教师业务多,压力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了村小学隔年招生(适龄入学人数达不到10人的)、就近合并班级、体育课复式教学、专业教师轮岗制等常规办法,来减轻教师力量不足带来的压力。

针对教师力量不足我校采取的措施还有

1、公开面向社会聘用教师。面向社会招聘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1986年以后参加工作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在这些人中,通过层层考核,择优选用。试用期一个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学校与聘用人员的责任义务。制定聘用人员的考核机制,按考核等次决定下年是否续聘。今年我校聘用了6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2、调整布局,推动规范化进程。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那就只有从改变它的分散性入手,那就是——集中办学,走规范化道路。建设农村规范化学校是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滞后,教师队伍管理诸问题的根本途径。用科学、前瞻的眼光把教育资源集中起来,改善教育环境,把农村小学办大,办强,办规范。调整布局,集中办学,统一办学。那么,教师分散,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工作环境差,职业认同感低等诸问题就如厉刀斩乱麻一样迎刃而解了。目前,我校的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已进入酝酿筹划阶段。根据我镇地域广、人口多的实际,我们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办三所规范化小学,即中心校,石灰小学校,五台子小学校。通过这三所学校的规范化办学,逐步兼并周边的“麻雀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而达到全校规范化办学的目的。如此一来,就能把原来分散的教师集中起来,合理配臵,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在我县是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和筹备阶段,但农村小学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决定走规范化道路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三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应对策略。

“师资兴则学校兴”,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要承担起课程改革下的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重大责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农村学校应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校以“教育行风建设”为契机,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先进,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质量.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引领教师不断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首先,引导教师转变学生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挖掘潜能,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教学的全过程,更不能放手让其自生自灭。最后,激励教师转变教学观。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到引导学生“学”并重的转变。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意味着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同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

三、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使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1、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开展了《高效课堂模式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现时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四、改革创新校本科研,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的目的,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我校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小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县、市、省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篇2

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山区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加复杂和艰难的环境,往往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遗漏的角落”和瓶颈。因此,云南偏远民族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云南偏远民族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可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开远市碑格乡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概况

开远市碑格乡,距市区81.5公里,毗邻文山州砚山县,平均海拔2 212米;全乡主体民族为彝族的朴拉支系,占总人口的96%;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 907.4元,是典型的偏远、民族、贫困山区。

从2006年起,碑格乡将以文化站、综合活动室、篮球场等为重点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的加快,开远市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截至2011年,全乡已建成综合活动室14个、乡村小舞台9块、篮球场18块、乡村书屋6座,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初步形成了遍及乡村、方便群众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全乡1.5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无场地娱乐等问题。

此外,在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逐级申报,碑格乡于2009年在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列为碑格乡彝族(朴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云南偏远民族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云南偏远民族山区农村多数远离城镇,交通十分不便,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加之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普遍贫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步履维艰。开远市碑格乡的实地调查表明,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供需矛盾突出。

在现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县乡两级政府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但囿于财力有限,其服务内容又是围绕中央和省政府所确定的项目进行,以争取项目为主要目标,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与农村需要“自下而上”的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表达机制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供需的脱节、错位等现象普遍存在。在碑格乡,从数量来看,各村都迫切需要文体活动场所,但在项目的“安排”下,截至2011年底,全乡虽然已经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每个村委会一个农家书屋的目标,但仅建成文化活动室14个,占全部自然村的31.8%;篮球场18个,占40.9%;小舞台9块,占22%,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体娱乐的需要,且这些文体设施严重偏向乡政府所在地周边村落。从内容来看,全乡公共文化服务是围绕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工程开展,即使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也与政策宣传等相联系,具有比较明显的政府导向倾向,且这些文化服务内容与城市几乎没有差别。从供给方式来看,主要采用农民被动接受式的供给,农村电影放映、文化科技“三下乡”、“文化大篷车”等活动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并不能按时有效到达每个行政村。据调查,有50%的农户表示一年才能看上一次放映的电影。再加上很多主办者不熟悉农村生产生活习惯,更加剧了农村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

2. 建设成本高,补助标准低。

交通滞后严重推高了偏远山区的建设成本。近几年,云南虽然加大了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改善了偏远民族山区的通行状况,但是,现有的村村道路多是弹石路,且路面不宽,整体通行质量仍然不高,已成为偏远民族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在碑格乡,目前仅有一条通往外界的中碑公路,虽然只有13.5公里,且路面已经水泥化,但弯多坡陡,大、重型车辆无法通行。据调查,一块0.2元的红砖和1.2元的空心砖送到碑格乡,分别涨到0.4元和1.5元~1.8元,涨价50%以上,还不包含运输途中的损耗;将政府补助的水泥从领取点所在的中和营镇送到乡政府,要多付200元左右;乡内各自然村距离乡政府1~30公里不等,每车还要多出至少300元的运输费用,路况差的自然村车还不愿意去。与不断攀高的建设成本相比,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补助依然较低。目前,市财政对文化活动室按1 200元/平方米的建筑造价进行补助,对露天舞台和标准篮球场按120元/平方米进行材料费补助,材料费补助形式为水泥。该补助标准在其他乡镇基本可以完成相应建设,而对碑格乡来说,其远远低于文体设施的建设成本,再加上乡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现金收入少,该乡建设文体基础设施显得力不从心。当然,为完成建设任务,乡政府多采用BT模式,而在“一高两低”———成本高、补助低、农民投入低的现实下,很多老板在建设中普遍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再加上村干部、村民监督程度不一,已建成的文体设施质量差异较大。

3. 缺乏地域民族特色。

云南山区多、民族多的现实决定了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地域和民族特征。然而,云南很多偏远民族山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千篇一律,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不明显。在碑格乡,当地彝族朴拉支系虽创造了摔跤、登山、斗牛等传统民族文体活动,但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广大村民不但没有接受外来的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反而逐渐丧失了传统的文体活动,沦为重大节日的表演项目。此外,已建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同样没有传承当地传统民居“土掌房”的建筑风格,而直接参照和利用现代城市的建筑样式,毫无民族特色可言。

4. 文化工作经费被挪用现象突出。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干部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的思想偏差,经常出现文化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在碑格乡,各村委会虽然都有5 000元/年的文化工作专项经费,但由于缺少日常办公经费,该经费经常被村干部挪作他用。同时,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文化站经费归乡政府统一调配,各种经费的出处由乡主要领导决定,而开展文化活动又受乡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影响,以至乡文化站负责人并不清楚自己部门经费的使用情况,常常会遇到要用钱时账上没钱的尴尬局面,维持文化站正常运转和开展文化活动显得捉襟见肘。

5. 文化设施管护不够,利用率低。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云南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85%的建制村也兴建了农家书屋。但是,全省文化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文体设施利用水平较低。在碑格乡,文体设施的管理维护主体和责任的规定尚处于空白,以至已使用的18个篮球场中有5个场地的篮球架已损坏,占27.8%;所有自然村配发乒乓球桌几乎全部闲置或损坏;2009年以来已经建成并使用的两座农家书屋的玻璃窗已损坏而没有修缮。此外,全乡文体设施利用率极低。以农家书屋为例,超过90%的村民没去过农家书屋;2010年建成的农家书屋因无人管理而闲置了一年未配备图书资料,而最早于2009年建成使用的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也不容乐观,书柜常锁,大部分书籍资料崭新如初;2009—2011年的二年间仅有65笔借书记录。这种低效的利用状况造成了全乡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6. 农村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农村文化人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基本保障,但农村文化人才严重缺乏在云南偏远民族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以碑格乡为例,文化站仅有两个编制和工作人员,其中站长是来自开远市外、从林业站调任,另一工作人员年近退休,明显出现了专业人员不足、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区,乡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生存压力和现代文明、汉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出现了老龄化、后继无人、缺乏研习的尴尬境地。

三、对策建议

鉴于云南偏远民族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变现有困境。

1. 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上升到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克服基层党委、政府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切实深化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步伐、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2. 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经费使用监管机制。

严格落实国家“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村,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有关要求和云南省农民人均0.5元文化活动经费的标准,打实核足乡镇文化事业经费,力争配套村级文化活动经费;建立城镇与乡村、坝区与山区有差别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补助机制,适当提高山区半山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标准;设立乡村文化设施专项管理维护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乡文化站和村委会文化活动预算、台账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经费的监管,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经费专款专用。

3. 强化山区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掘与应用。

充分尊重和归纳云南山区农民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基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维习惯等特点,为构建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基础素材。加强对民族山区各种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尊重和应用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着力兴建体现山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文化基础设施。

4. 发挥文化设施多功能性,加强管护与利用。

挖掘文化活动室的多种功能,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老人活动中心、妇女之家等功能集合,打造一室多用、功能齐全的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建立乡村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员制度,乡镇文化站文化设备设施由文化站进行管理;设立村级文化设施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其选用、职责和考核办法,并将其作为村党支部专职委员,按照村两委干部的标准给予报酬。建立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免费定期开放制度,逐步提高乡村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

5. 发掘农村文化人才,稳定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整合基层文化、广播站资源,打造乡镇大文化服务中心,使农村基层文化单位人员闲者不闲,做到人尽其用、一人多才。对农村文化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再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熟悉度和能力,探索建立乡镇文化专干与县文体局干部交叉任职制度。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建立乡镇文艺特长人员和文艺骨干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争取上级支持,改变乡镇人事录用方法,破格选拔一批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以及“乡贤”充实到农村文化服务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开远市碑格乡人民政府.2011年开远市碑格乡政府工作报告[R].

[2]陈鹏.云南建1.1万余农家书屋3504万农村人口受益[EB/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11-08-19.

[3]李迎喜,蔡贞明.论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原则[J].理论与当代,2011,(5):27-29.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11月14日到2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通过十多天的学习与外出考察,特别是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江苏泰州洋思中学,江苏扬州文津中学,上海徐汇实验学校等)的深入了解与考察,对我的触动很大。结合学习别人的经验,我想谈谈其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的借鉴和指导。

我们一直在谈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我们也知道教师队伍建设对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但我们真的缺少好的办法去调动教师们的工作兴趣和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别说创造性和工作激情。我们的大多数教师,工作没有激情,事业没有追求,把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素质不高、基础不好、家庭教育背景不佳等等客观原因,却对自己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闭口不提;对学生的抱怨、家长的指责、同事的忠告、领导的教诲等不理不睬、视若罔闻;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难道教师们愿意这样吗?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真的是出自内心吗?除了个别教师是自身素质的问题之外,我想大多数的教师还是我们管理者的调动有问题。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在某种程度上,他和我们的学生是一样的,他们也需要被尊重、被关注、被激发、被欣赏。教育毕竟要靠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只有教师的成功才能换取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功。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怎样去调动、去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呢?通过学习与考察,我想以下几点对我们建设教师队伍比较有借鉴意义。

第一、严把入口关。

学校应该有绝对的自主权,应把那些真正优秀的、热爱教育事业的、确确实实有教书育人天赋的优秀人才选进教师队伍中来,用在教书育人的重要岗位上。而不是由政府把那些专业不对口、师德不高尚、不热爱教育事业、只想混日子领工资的人塞进学校。

第二、对现有的教师,要引导和督促他们加强学习。

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和进步的,教师更是如此。学习时事,关心国家,关心集体,热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学习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政治学习笔记,切记不要复制抄录。业务学习重在学习育人技巧和育人智慧,在学习过程中撰写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每人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最好能以论文形式出现。还积极倡导每人每学期至少推荐一篇优秀作品与全校教师共享。

第三、以教研促教改,以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我们一直在做。但只是同学科的老师互相组织听听课,坐在一起评评课,互相说一些大家听起来都很舒服的话,甚至互相恭维几句,草草了事,这样的教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

书面教研,这是我从考察学校学来的一种比较好的教研模式。每周一个议题,教务处负责命题,由全校教师负责完成这一命题作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教促我们的老师去读书、去思考、去实实在在地想一些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去了解先进的教育动态,真正做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航向。

第四、着力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

教师的工作看起来是以个体的行为为主的活动,但同一个班级的课任老师,同一年级的课任老师,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共同服务着同样的对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这一个班级和这一个年级教育的成功,所以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叶圣陶就曾说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学完优质学校的做法后,我改变了原来只对个别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奖励的办法,而改为对成绩突出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奖励,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帮助他们在教师中树立威信,还可以极大地调动整个教育团队的力量,更好地做好一个年级和一个班级的工作。在对团队奖励的基础上再对成绩特别突出的老师进行奖励。这样既突出团队的力量,又兼顾了个体的作用。

第五、着力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往往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又是课堂的主体,有许多老师从一开始就唱独角戏,直到一节课结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通过学习,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需要搭建好这个舞台就行。因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学生,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才算真正回到了教育的本质。作为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一定要有研究学生的习惯,也要有这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才可以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践行。

第六、着力引导教师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每天清晨,不管是在城市的大街还是在乡村的小道上,除环卫工人之外,起的最早的就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每一个夜晚,最晚熄灯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学生的辛苦是大家所公认但又无能为力的。而老师呢,除了每年的9月10日,好像很少有人會说老师辛苦、老师伟大,但作为教师的管理者,我们应该是最明白不过的。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多少带病坚持上课的,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有多少次因为老师有病让我们手足无措,而找不到替课的。我是去年9月份到农村中学来当校长的,紧接着我就组织我校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体检,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接近70%的老师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接近10%的老师有比较严重的疾病,老师健康状况堪忧啊!我认为这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所以我以为,在教师繁重的工作之余,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我在极力地把我们的老师从办公室往操场上拉。早操、课间操让老师们和学生一起进行锻炼,其他时间,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不分时间进行身体锻炼,经过一段时间,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七、关注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

其实,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列出来,那就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他们大多数本身出身农村,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农村老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优秀的和有门路的老师早都跑到了城里,而扎根在农村教育一线的部分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自身的自信心不足而导致瞻前怕后,顾虑重生;部分教师把利益看得太重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部分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差而导致的人事关系不和谐等等,作为教师的管理者,应该及早地发现并想办法解决。

第八、注重人文关怀。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本人提交的《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一文中已有详细叙述。

以上是我从外地学习和考察回来之后,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敬请专家指导。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文章-http:// 找范文,到]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文章-http:// 找范文,到]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了橹、撒惯了网的渔家汉子捧起了书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长了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文登市定期

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几年,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有500多个单位参与,2000多个节目上演,5000多名演员登台。

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近十年来,共向农民送书3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00多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送药品、医疗器械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为农民患者诊治3万余人次。市艺术团被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乡土艺术家”。文登市还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与2000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在帮资金、帮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了家家户户。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登市注重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全市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8000多人,涌现出“夕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办事处30多名农民还自发组成了京剧社,每周活动两次,并到市中广场搭起戏台,举办京剧演出周,连续七晚演出传统京剧折子戏和现代京剧选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形成了“文登学”和鲁绣工艺两大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学”,弘扬传统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素有“文登学”的美誉。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学”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培养热爱乡土的文化氛围,出版了《文登学人》,推出了大型人文专题栏目《话说文登》,并在秦始皇东巡的遗址上建起了召文台公园,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抓好农村宣传文化建设工作,帮助农民树立新的生活理念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年来

农村宣传文化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宣传文化建设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坚持“三抓三促”推进宣传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抓教育促素质提高

提高干部群众素质是新时期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我镇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镇村干部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两大工程结合起来实施。

1、强化促学评学考学制度,保证学习培训活动扎实推进。镇建立并落实促学、评学、考学五项制度:一是规范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并根据学习需要适时将学习对象扩大到机关中层和村领导;二是实施“每月一学”制度。镇机关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采用学习辅导讲课等形式落实;三是坚持值班夜学制度。集中夜间值班学习二小时,为每位机关干部每月提供2-3次的学习机会;四是建立考学制度。以开卷考或闭卷考的形式,一年组织2-3次理论测试;五是开展群众“评学”制度,即结合年终评选学习先进,与岗位考核相挂钩。

2、优化培训教育,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我镇积极开展以“学新知识、树新风尚、做新农民、建新家园”为主题的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活动。首先,深化课堂教育。成立“农民素质教育学校”,原创:http:///以培训轮训形式分层次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活动;组建农民读书社,培养农民群众形成爱读书、读好书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巡回宣讲制度,由镇党委理论宣讲团成员分赴各村、企事业单位进行巡回宣讲活动。其次,注重环境教育。在集镇中心建立长18米的科普长廊,与市科协合作定期更新版面内容;在主要街道、中心村的主干路段设立宣传栏和宣传标语。第三,创新活动教育。全镇开展有奖征集“陋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改“陋习”》、《三七市镇好风光》、《杨梅缘》3个节目,结合其他教育节目,深入各行政村开展文艺巡回展演。

(二)抓活动促文化繁荣

文艺骨干是繁荣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我镇重视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全镇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作为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依靠这些网络吸引广大群众在业余时间参加文体活动。到目前全镇已有文化中心户30户,组建起文艺队伍12支。每遇全镇举办杨梅文化旅游活动和“姚东之音”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我们总要选拔群众文艺团队上台表演。

(三)抓阵地促环境改变

我镇近年来注重镇、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镇财政投入了上千万资金建设了文化公园、休闲广场和室外篮球场,镇图书馆全天候开放,良好的文化设施为全镇人民提供了锻炼、健身、读书的好去处。各村也加大村落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有条件的建起村落文化宫,还不具条件的则改建原废弃晒谷场铺浇室外水泥篮球场,周围边角种上花草,建设农民公园,巩固农村“六个一”宣传文化阵地。

二、当前农村宣传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农村集镇人口比例还较低,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乡镇所在地的文化资源还有困难;加上长期以来缺乏村庄规划,自然村面广点多人少,给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中文化水平高的年轻人到城区或集镇居住,农村文化需求也相对带来不平衡性。但不能以上述问题的存在而放弃农村宣传文化建设,而是要把宣传文化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抓实抓好。

1、群众宣传文化设施是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应加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是人们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的一大要素,也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如果没有群众文化设施或者设施奇缺、陈旧,就谈不上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如何加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把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纳入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功能较全、现代化明显,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需求;二要注重实用性,要做到选址合理、建筑美观有特色、内部格局实用,这样才会受到群众的喜爱。

2、群众宣传文化专业人才是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保证,应加大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光靠从专业文艺团队演出中获取娱乐和相关知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多的群众愿意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

。而且迫切想提高自己的层次和档次,这就必须依靠大批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来影响、带动和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就农村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镇文化站首先要担当起辅导与培养各村文化骨干队伍的职能,并且帮助联系外聘教师;其次注重眼睛向内挖潜,吸引调动镇内教育、文化等单位的文化专业人才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通过文化活动发掘并培养自

己的文艺骨干人才,提高他们的群众文化辅导能力;第四应将假期休息的大中专学生和退休的干部、教师吸收进来开展一些辅导活动。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宣传文化活动是和谐群众文化建设生命力的体现,应大力开展群众民俗文化活动的建设。随着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自我表现意识的提高和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高,要求自己唱、跳、画、写,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使紧张的生活和身心得到调节。对待文化活动内涵,首先要做到活动有时代特色。要把传统的表现形式与新时期的社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活动内容要广泛,大力开办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等;第三是活动方式要多样,如举办书画展、征文赛、摄影赛、电影周、地方戏曲展会、各种体育比赛等,形成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满足各类层次群众的需求,用先进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新科技、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也使人们的情感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文化同时给人们带来知识、情感、伦理、信仰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使宣传文化切实担起构建和谐农村的责任。

第一,坚持以优美的环境感染人。要彻底改变农村成规陋习,改变一些农村杂草丛生、黄土裸露、蚊蝇扑面的现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营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村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让农民群众在优美的人居环境中生活。整洁的环境是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最有效的环节,环境能改造人、教育人,也能提高人。整治环境的关键首先在于发动群众,应让每位村民看到未来村庄的优美蓝图,号召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形成人人动手植树护绿,原创:http:///家家着手清污除垢的良好风气。其次是加强管理,形成集体管角、党员管片、村民管面的管理网络;成立保洁队伍,建立日产日清的垃圾处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划分卫生责任区域,实行门前三保。通过评选卫生清洁户等创建手段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村民特别是妇女的特殊作用。

第二,坚持以深入的教育提高人。要抓实农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传统农民向高素质的现代市民转变。同时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组织和发动农民参与一系列共创活动,使之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制订《村规民约》,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移风易俗,改变群众的一些不良习惯,最终形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篇6

识和思考。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篇7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层面。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态性质或许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除了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外,还要考量农村人口数量和成分结构是否合理。在这一基础要求下,农村祠堂和旧有的公用场所就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造旧式文化礼堂和建设新式农村文化礼堂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新式的农村文化礼堂主要以文化礼堂、讲堂以及文体活动场所三种表现形式为主体。立足于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和有机制的建设原则,构建以礼堂和讲堂为核心,融合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和艺术廊的设计意蕴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综合体,将其作为农民获取教育、文化和娱乐的重要公共渠道。

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趋势来看,新式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由外在的基础设计建设转变到如何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内质建设上来。因为“农村文化礼堂若与地方文化巧妙结合,相辅相承,就能使一些尘封多年的祖上礼仪、道德、明规、戒律和地方人物故事、美文传说、田园佳话、传统民俗得以重见天日,并通过举办活动,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众人,也推介了地方特色文化,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1]所以,传统化的分散性资源要如何有效地给予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使其更加具有着现实化的时代价值。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地区不但积极改造和扩建祠堂和礼堂,还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将文化培训和文体娱乐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补充,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一发展大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在取得这一发展成果的现实过程中也要客观看到其内在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村民因缺乏对农村文化礼堂的深度认知导致主动参与度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历程中,外在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可以通过修建快速完成,但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认知转变却是渐进性的,这使得有些农民的依然按照传统思想看待文化发展建设,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事情,与村民自身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事不关己的思想认知就使得一些村民对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缺乏动力,相应的文化活动也因此无法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阻碍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活动类型单调无创新,核心内容无法持续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从整体化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村民对于文化礼堂的建设热情度无法支撑长期的发展需求,所以农村文化礼堂在内容建设与形式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二元分裂的缺陷。单一化的相互复制和模仿使得村民正逐渐降低着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热情度,这就现实化地致使着本来已很积弱的文化礼堂基础更因缺乏农民参与而难以切实发挥作用。

第三,资金的匮乏致使相应设施建设迟缓。农村文化礼堂的改建、扩建和修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它的完成需要充足的资金提供作为保障。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有些农村经济负担不起这样一大笔建设经费,致使建设资金存在着投入不足的实际状况。即使有资金投入的农村在后期礼堂维护方面依然需要投入资金,它不是通过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维修就客观地要求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现状也直接地制约了我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

第四,没有切实地发挥出文化礼堂的价值。由于农民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热情度低以及自身缺乏着科学合理化管理方法。所以,即使投入巨资建设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也并没有对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文化礼堂的实际运用率特别低,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村还出现了文化礼堂建设初期规模宏大,声势震天,建成以后则门庭冷落,无声无息的实际反差。

三、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科学化建设

作为现代化农村文化发展的新事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始终坚持在统一思想、积极规划、科学管理和内涵运用等方面做文章,才能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礼堂内在精神的形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礼堂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没有农民群众的精神富有,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2]所以,在确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价值导向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价值的创新发展。对前人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习俗给予积极地吸收与继承,使其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一致的价值存在意蕴,从而保证农村群众可以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层次发展的现状下,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满足精神信仰的需求就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追求,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生活麻木、身心焦虑、急功近利和道德滑坡等情况下,通过让农民群众来文化礼堂相互交流,就能够陶冶彼此的道德情操,提供一个释放和吸收社会正能量的心灵港湾。

第二,正确处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所形成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当中,建设目标就要始终高于只追求热闹和娱乐层次方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娱乐,将文化礼堂建设的社会思想内涵有机融入到现实化的娱乐活动中,通过渐进性的潜移默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要构建文化礼堂,就要以精神文化家园作为核心要求实现文化宣传,通过掌握文化礼堂建设的功能和定位来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进而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传播精神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一个平台。有机运用好农村文化墙和农村文化窗等平台作用,将农村的发展变迁、风土民情以及文化古迹,大力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等正面思想和价值,保证村民可以随时地接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除此之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要正确地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内在有机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整体过程中要确立明确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与文化礼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布置也要具备明确的操作标准。同时还要积极突出特色文化,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能够有机融合到本地的乡土特色文化之中,使其真正地体现出农村文化礼堂的应有魅力,将农民群众全部引进到礼堂来,促使村民可以慷慨解囊、捐款赞助,能够激励着更多的村民投身创业。

第三,准确抓住农村文化礼堂的地标定位以构建综合性文化功能。农村文化礼堂的选址、方案设计和相应的功能设施配套都应进行科学谋划。选址要以人口聚集、村班子团结具有相应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位置作为文化礼堂优先建设的基础,这样可以便于村民参与诸多文化集体活动。

除了选址,整体化的建设方案也要有效融入当地村民俗文化的内涵当中,做到建筑形式同村文化内涵协调一致,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打造文化礼堂的综合化功能。强调文化礼堂的整体感,礼堂、长廊和广场的建设要集中;长廊要保证大方通透以保证人流能够及时疏散;广场周围要配备相应的娱乐设施以满足群众的文体娱乐需求。这些设计要始终以农村群众的生活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近老百姓为主体要求,不要追求浮华亮丽以免形成铺张浪费。

第四,积极架构科学管理平台以保障管理机制常态化,明确村长的领导责任制。重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职业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聘任,保证能够将高素质、有热情和精力旺的年轻人积极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体系当中,甚至可以任命大学生村官担任专兼职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领导者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和规划多样化的文体娱乐活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长效发展。

除了建设文化礼堂之外,对于文化礼堂的管理也要在科学制度内进行。建立健全符合农村文化礼堂管理的实际日常管理制度,并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严格以此执行,保证农村文化礼堂能够真正地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第五,紧抓精神家园,构建文化礼堂运用的内涵实质,坚持农民群众的农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礼堂本身就是农民精神提升的平台空间,通过它的多种实践形式如书吧、心理咨询室、大众聊天室和讲座等都能够让群众获得喜闻乐见的学习和感悟收获。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当中,帮助和鼓励群众有效开展多样化的风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真正地感受到心灵的滋润和情感化的熏陶,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想保障群众能够切实围绕“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指引,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有效联动,“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是较短时期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不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3]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种宣传教育和便民服务活动。原则上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到每个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同时积极开拓思路,组织教育、卫生等机构深入文化礼堂开展活动,真正地形成上下级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迈向规范。

四、结语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篇8

点击数:810 更新时间:2007-5-

2论文提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青年师资队伍,更是振兴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中关键。近几年来,我校重视这项工作,工作抓得活跃,尝试着剖析阻碍青年教师发展的原因,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一套较为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设一个适宜青年教师成长的活动舞台,搭建一个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互动平台,建立一套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从而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批在省、市、区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关键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振兴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

义蓬二小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农村学校,继承和发扬沙地人的围垦精神,不断创出学校新的特色。但加快学校的飞速发展要靠全体教师的团结合作,尤其是年轻教师。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54.4%,其中教龄在3年至15年的教师占了61.1%。他们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素质教育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意味着学校的潜力、学校的未来、学校的希望。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不仅是党组织和行政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工会的重要任务。从青年教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人基本素质好,学历层次高,有活力,充满朝气,可塑性强,易接受新事物,能创新。工作上有热情,但缺乏实践经验,且多数青年教师为独生子女,与老教师相比缺乏敬业精神,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他们更多的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为工作而工作,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缺乏教育作为一种事业的追求与热情。一些本应进入成熟期的青年教师过早的出现了高原现象,致使教学业务停滞不前。因此,关心和培养青年教师,加快他们在政治和业务上的成长速度,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学校发展、教育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有深远意义的任务。

近几年来,我校重视这项工作,工作抓得活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获得了一些经验,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素质,还培养了一批在全区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骨干青年教师。

二、原因剖析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发展速度、进程和最终的水平出现差异。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典型案例分析,了解到阻碍青年教师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传统,教师整体比较努力认真,已形成了办事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某些不良思潮侵入校园。崇尚个性、追求享乐,不求最好,得过

且过的思想渐渐地腐蚀着年轻教师,工作缺少激情,缺少冲劲,缺乏爱心,责任心不强,不肯吃苦,不愿奉献„„学校由于受到人事制度的制约,往往是鞭长莫及,想管的管不了,要管的管不好,为求太平而听之任之,导致教师发展的意愿不够强烈。

2、学校经济条件限制。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与市里、城区路程较远,外出学习需要学校支付差旅补贴、培训费、住宿费等,与城区学校相比相对费用较高,所以青年教师就少有到市里、城区参加学习进修的机会,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

3、学校地域位置限制。

我校地处农村,往往无力留住优秀的青年教师,使得学校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培训基地”。一个青年教师一旦出名,立刻会被“伯乐”相走,使得学校缺少一种更高层次的教研氛围,同时产生了害怕培养青年教师的消极心理。

4、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教师的工作报酬基本上仍属于“大锅饭”。教师工作难以 “斗升斤量”,就是进行了考核,学校的管理者也往往有

“求安稳、求太平”的思想不愿意“奖勤罚懒”。而学校的激励机制只能促使教师达标,难以激励青年教师创优、冒尖。

总之,物质条件、地域位置、激励机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青年教师发展意愿不强,处于一种被动成长的状态,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激情。因此,构建起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促使教师专业尽快成长,迫在眉睫。

三、对策研究

(一)构建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长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溶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于一体,建立校本培训管理网络体系,逐步构建“教研、科研、师训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基本职能:

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办学理念,定位教师发展方向。

教导处——贯彻校长的办学理念,确定校本培训的具体目标,制定校本教研计划。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教研组——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要形式,同伴互助为主要模式,组织开展具有本组特色的培训活动。

教科室——提供理论支撑,检验活动方案,提炼校本特色,给校长室、教导处作好参谋。

党政、工会——协助校长组织好师德培训,树立良好的义蓬二小教师形象。

建立完善健全的教研网络和培养体系

(二)建立一套较为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校本培训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在精神上予以重视,在物质上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常开展创造条件。我校相继出台了《义蓬二小开展校本教研的指导意见》、《义蓬二小校本教研制度》、《义蓬二小校本培训工作职责》、《义蓬二小教师教育贡献奖惩细则》、《义蓬二小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计划》等一系列执行、保障制度,确保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正常运行,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三)创设一个适宜青年教师成长的活动舞台

通过校本教研,把“一年入门,三年成型,五年成才,七年出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1、发扬“师徒结对制”。

2003年特邀请市、区的优秀教师对几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探究型教师”培训。2006年3月,与湘师附小的校际“一条龙”联谊的活动中,我校陈林军、袁亚芳老师分别师从市教坛新秀陈妙根和陈秀琴两位优秀教师,使我校青年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高,给我校工作带来新的勃勃生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自2001年以来,我校每年都坚持新老教师的结对活动。工会积极配合教导处为青年教师选定师德高尚,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的中年教师为指导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教案设计、课堂展示、质量分析等方面的引领;在学生工作方面,指导其如何开展好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做到定期小结、定期与青年教师交流,不少指导教师还认真听取青年教师的看法和建议,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师徒共议”,指导效果甚为显著。

2、开展教学大比武。教师的成长需要有锻炼的机会、表演的舞台,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搭好台子。2003,我校以区教坛新秀评选为契机,要求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公平竞争,活动过程全透明,吸引全体教师全过程参与,在理论考试、编写教案、说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说课稿、教案、论文汇编成册,让教师们共享成果。在“校级教坛新秀评选”的基础上催生我校区市级的教坛新秀。2005年,我校推荐的3名青年教师均被评为xx区教坛新秀,其中方勇、王霞2名老师更被评为了杭州市教坛新秀。2005年又有单春燕老师荣获英语学科的杭州市教坛新秀。2006年,於海斌和陈素芳两位年轻教师成为区优质课教师。

3、提倡重用青年人。俗话说:“压力就是动力”。各级公开课让年轻教师上,重点课题让青年教师参与。我校的市区级重点课题,均由青年教师主持承担,课题组成员80%以上也是青年教师。各类竞赛让青年教师参加。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区级以上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教师书画赛等,都是学校指定青年教师为主要参加对象。重要岗位让青年教师担任。如今,我校中层领导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0%以上,教研大组长、年级组长青年教师占90%以上。

(四)搭建一个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互动平台

学校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会诊式”行动研究为切入口,专题研究为基本方式,同伴互助,反思教学为重要途径,开展简洁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平台。

我校教研活动的总体思路是:学校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在“聚焦问题,跟进行为,寻求支持”的校本教研模式中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1、注重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中现象、经验甚至教训的反思。自我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教育和重点难点问题分析等。

我校教师教学反思占总课时的25%以上,教导处把教学反思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汇编教育教学案例集推广示范;在教学反思基础上,鼓励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文章,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几年来,我校教师所写的数几十篇论文、反思及案例在《xx教育》、《杭州教育》、《浙江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月刊》、《陕西教育》、《少儿图书馆工作》等杂志中发表。

2、开展会诊教研。

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针对以往学校存在的“重听课,轻评课”现象和评课过程“吹捧多,建议少”的情况,我校推出教研新举措——“会诊式研究”。具体做法是:35周岁以下部分青年教师上一节教研课,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分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反馈艺术、习惯性行为等方面“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此活动意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组织教学论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经验体会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教改的宝贵财富。让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系统地整理,并在教师大会发言,对讲授者是一种激励,对其他教师也是很好的促进。课改以来,我校举行了数次教师论坛,或介绍自身成功的教学经验,或针对课改实践中的新举措,如《我的无理头教学》、《把握后进生的自尊心理,善于运用批评艺术》、《让人文之光在语文中闪耀》等,内容涉及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乐、美术、科学等各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们精心准备,反复推敲,论坛上的发言,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具体实在,可操作,可借鉴。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受到启迪。

部分教师还到市、区的各类研讨会上发言。另外,不少教师都想登台畅谈教改经验,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又促使教师去认真实践,认真总结。教师论坛重在系统地阐述,意在归纳整理和提高。

4、倡导集体备课。

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我校在备课上实行资源共享,即每人承担一定数量的备课任务,再汇总成一本教案集,但这种备课方式缺少了集体的交流与反思。为了探究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我们专门安排了集体备课,这种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交流——反思修改。像这样的集体备课一般每月一次,定时间定地点,教研组长负责,成员lun流主持。

5、鼓励专题研讨

重视“问题研讨”的校本教研方式,即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选取一个热点“问题”,共同研究,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进行学法指导等,总结出较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预案,然后分别执教同一课题,最后通过比较进行反思研讨。从而形成“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研讨方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的互动局面。

(五)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1、目标导向

目标是人活动的一种目的和理想,它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刺激因素。目标激励就是学校通过设置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目标,从而起到引导思想、统一行动、协调人际关系和强化责任的功能。它是学校管理中重要方法。为此,学校制定青年教师从“入门——胜任——骨干——优秀”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入门,其次要胜任,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范文先锋网不断超越,持续发展。”使教师发展由“入门型”

逐步向“经验型”转变,“经验型”逐步在向“学者型”发展的特点。我们分别从师德规范,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学质量、听课评课反思、理论学习、科研论文、多媒体技术等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各部门根据要求对教师进行评价。由于有了比较明确的显性的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规划自己发展的方向,并努力向明确的方向前进。

2、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通过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良好的感情关系,来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工作方法。情感管理是做好管理工作,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应尽量避免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特别是对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让他们感到:学校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使他们感觉到学校的吸引力、亲和力。需要管理者对青年教师在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工作中信任,解决他们的困难,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任用青年教师做教研组组长工作、承担班主任工作。学校建立教师电脑和教师备课用的资料库、试题库,使他们能够随时上网,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为他们备课创造方便条件。学校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领导与青年教师交流思想,听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形成和谐的氛围,使他们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工作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3、评比激励

评比是利用人们要求上进和互相竞争的心理,激发人们动机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法。学校制定明确可行的评价激励制度,在教学、教科研工作方面表现良好,取得较好成绩时,学校依据评价制度和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评比竞争、奖励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促发展、促提高。学校凡布置给青年教师工作,一定有检查、有评比,对先进给予奖励,肯定成绩,使他们对工作充满信心,产生成就感。同时,也鞭策后进,形成人人争先的局面,由此带来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使教师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在专业理念、教学能力、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与和谐自然的发展。

扎实开展优秀教研组、文明办公室、“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等的评比活动。通过个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群体的优化。同时,群体的优化引导教职工向更高的水平努力,从而实现个体提高,实现群体个体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四、成果分析

学校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不仅使教学质量在全区中日渐渐提高,德育、科技、征文、艺术、少先队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扎实有效的培养体系,使我校形成了教师间通力合作、互相支持的教学氛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已形成了“人文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并重的特色文化,几年来先后被评为xx区花园式单位、xx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xx区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xx区文明单位、xx区示范性家长学校、xx区二十佳领导班子、xx区食堂卫生先进单位、xx区德育先进集体、xx区儿少工儿先进集体、xx区安全文明校园、xx区雏鹰红旗大队、杭州市雏鹰假日小队、杭州市雏鹰红旗大队、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杭州市示范性家长学校、杭州市示范小学、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Ⅰ类学校、浙江省示范小学等。实行课改以来,我校教师有百余篇论文或案例在全国、市级、区级获奖、发表与交流;德育工作现场会、少先队大队大型观摩活动的成功举办,更受到区领导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通过教师们自身的努力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先后涌现了六位杭州市教坛新秀,四位xx区教坛新秀,六位区优秀教师、园丁奖,七位区学科专业委员会会员。从而使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青年骨干精英队伍脱颖而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

上一篇:文艺复兴(一)-教学教案下一篇:沧州市标准化小学验收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