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各篇小结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物理各篇小结(推荐3篇)

大学物理各篇小结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临床确诊的声带小结患者108例, 主要症状为音哑, 发声易疲劳。分为治疗组58例, 其中男20例, 女38例, 年龄22岁~50岁;对照组50例, 其中男15例, 女35例, 年龄25岁~58岁。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5%~10%碘离子导入治疗。采用河北苍州生产的KF-IC型电离子导入治疗仪, 5%~10%碘离子由我院药剂科配制, 用衬垫法导入。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 将浸有碘离子的滤纸置于15 cm×5 cm的湿衬垫连接负极, 置于颈前以喉部为中心处的皮肤上, 正极置于颈后的对应部位。每天治疗1次, 20 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2) 电脑中频治疗采用北京翔云生产的电脑中频治疗仪,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 将导电橡胶电极板2 cm外罩湿棉布套, 以并置方式放置于颈前喉部体表皮肤上, 电流为调制中频电, 强度为耐受量, 20 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药物治疗。金嗓散结丸, 主要成分是:马勃、金银花、桃仁、玄参、红花、丹参、板蓝根、麦冬、浙贝母、泽泻、蒲公英。口服, 1 d 2次, 每次80粒。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声音嘶哑症状消失, 发音恢复正常, 声带小结消失;显效:声音嘶哑明显减轻, 声带小结缩小;有效:声音嘶哑症状减轻, 声带小结缩小不明显;无效:声音嘶哑症状无减轻, 声带小结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2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3.91, P<0.05.

3讨论

声带小结指两侧声带边缘前中1/3交界处出现对称性结节样增生, 多因长期用声不当或用声过度所致。因发声时随频率上升, 声带张力逐渐增强, 声带肌过度紧张而相互挤压、撞击、摩擦, 引起声带水肿或血肿, 后经机化、上皮局限性增厚, 发展形成小结[1]。喉镜下可见两侧声带边缘前中1/3处有苍白色小凸起, 半透明, 表面光滑, 基底可见小血管, 发声时妨碍声带闭合。其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 咽喉干痒疼痛。

中频电流是一种等幅正弦交流电, 作用于人体时: (1) 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有增加,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扩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 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加强, 组织水肿减轻, 促使炎症消散, 并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 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2) 松解炎性粘连, 纤维产物的吸收加速, 促进组织的再生修复, 促使声带小结萎缩吸收, 功能恢复[2]; (3) 通过组织的电阻很低, 电流的作用深度增大, 可治疗深度组织的病变; (4) 无极性之分, 治疗时不会产生电解产物, 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性低, 治疗时电流强度比直流电大而不引起疼痛, 可以长期治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是根据直流电场的作用和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 在电极与皮肤之间放置以药液浸湿的纱布或滤纸, 通以直流电, 使皮肤角质层两侧产生电压, 此电压下降可引起角质层α-螺旋角蛋白多肽分子重新分布, 密度较低, 细胞膜疏松, 通透性高, 利于有效药物离子通过汗腺导入需要治疗的部位, 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直接发挥作用;并且药物在人体治疗区皮肤内形成“离子堆”, 能逐渐消散进入血液和淋巴。因此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作用持久, 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方法既有直流电的治疗作用, 又有药物的治疗作用。而碘离子在直流作用下进入患区, 易在慢性炎症、肥大性组织等处沉着, 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 促使慢性炎症消散、松解粘连、增强肌张力、增生性组织变软等作用, 使发音的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物理治疗声带小结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频电治疗仪、直流电碘离子导入同时进行治疗时, 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既能刺激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 对局部炎症、水肿有良好的消炎、消肿作用, 又能提高患者局部对药物的充分吸收, 使局部循环活跃顺畅, 病灶之瘀血、水肿消散, 小结体积萎缩逐渐消失, 使治疗功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粉华, 赵仲和, 张婕.碘离子导入和超短波配合药物综合治疗声带小结[J].广东医学, 2007, 28 (6) :1022-1023.

大学物理各篇小结 篇2

[关键词]课堂小结 初中物理 教学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对新知识有个初步了解,而课堂小结的作用则是对新知识的提炼。它与预习一样,在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初中物理教学中也重视课堂小结的应用,物理知识多而杂,每节课的内容可能并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容易发生思绪的混乱,而小结起到了很好的归纳作用,一方面整理物理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若运用得好,还能营造课堂气氛,再次掀起课堂高潮,耐人寻味。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1.梳理课堂知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整理思路

例如,在学习《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时,部分学生区分不开功与机械能,及时地对这两者进行小结,分清功和机械能产生的过程,对其概念再次比较,有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重视物理的严谨性。

2.课堂小结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引导今后的学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下第七章学习《力》,在这结课中,主要讲解了什么是力,以及最普通常见的弹力和重力,在讲重力的时候,不少学生提到“万有引力”,这是我最开心的地方,说明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比较关注,这时候,我“夸张化”地分享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其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单纯地理解一个小故事和人物,而是为下一章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做个铺垫。这样的课堂小结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二、课堂小结形式多变,灵活性强

物理课堂小结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能准确表达课堂主要内容,都应当鼓励和推崇。教师要善于变通,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1.分析比较

总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物理中,学习方法远远比书面的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认真概括,看清知识的本源以及相互的联系。分析比较式的方式是针对物理中概念、形式或者结构相似,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类罗列,进行分析比较。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时候,很多同学由于对电路性质判断错误,看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电路图,经常把电流、电阻、电压计算错误,这是对串并联电路本质的混淆。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绪,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复杂电路图,比教给学生我自己看图的方法——先整体后部分。其实就是把电路中同一性质(都是串联或者都是并联)的电阻看作一个整体,先计算整体部分量,最后在分别计算。几个具体实例联系下来后,学生更加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本质,做题也轻松很多。

2.交流评价式

新课标一直提倡要提供学生“体验式”课堂,初中物理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感受。这种形式的课堂小结着重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学生自己归纳的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独特见解,亦或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或不清楚的规律、概念。

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这一章节中《滑轮》这节课时,学生对于滑轮运转中各种力的分析分不清,经常在做力的分析时出现错误,学生向我提出了疑惑,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就将各种力的特点用表格的方式展现出来,归纳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这种生动形象的对比让学生对力的平衡状态有了新的认识。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我给的图表对各种力以及滑轮进行总结,每个学生总结之后都要由别的学生评价,无论赞同或是反对,都要列出原因,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浓郁。

3.用问题引导——引导设疑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

初中物理知识有很多都是有关联的,但是教材可能并没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讲,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初中课程十分熟悉,有时候不按照教材顺序,将某些章节串联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知识提供了基础,串在一起,及时巩固,又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教师有目的地教学,学生才会有目的地学习。

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适用于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从生活中的经验中寻找隐含的物理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杠杆》这节课的时候,我从每个学生都玩过的“跷跷板”入手,启发学生联想与跷板结构相似的东西,这样从侧面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提高总结能力,又能很自然地从学生的归纳中到处杠杆的结构和原理,易于接受,提高课堂效率。

结语

大学物理各篇小结 篇3

我们仔细研究了历届团体赛的每个题目及其实施细则[1,2,3], 学习其新鲜活泼、取材广泛、开放性强、热烈紧张的优点.同时, 我们还考察和分析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各项赛题, 吸取其中一些赛事规则严谨、操作性强的优点.

我们认为, 赛题在保持其生动有趣的传统特性的基础上, 应该与基础力学的教学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本届开始, 持续了三届的团体赛更名为“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这一名称的改变应该在赛题设计中有所呼应.

基于这种认识, 本届赛题中, 两个花费时间较短的项目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相关.第1题“四川省的形状中心”要求选手确定组委会提供的地图中四川省区域的形心位置, 并以东经×××.××◦和北纬××.××◦的形式将其表示出来.容易想到的思路与理论力学中平行力系的知识相关.原则上, 对于这类具有不规则边界的图形区域, 将图形平整地粘贴在均匀薄板上, 沿边界切割, 再在边界附近两个不同悬挂点上将薄板悬吊.两根通过悬挂点的竖直悬垂线的交点即为形心.但本项赛题不提供薄板, 而地图自身经过折叠熨烫 (地图本身覆膜, 经过折叠熨烫后不易自然恢复到平整状态) , 悬挂时难免产生弯折, 故直接悬吊误差较大.但赛题提供了两根塑料杆, 则可利用塑料杆和胶带纸将地图大致展平, 再利用力学中的相应原理, 则可确定图形形心.选手读题之后, 应该迅速拟定实验方案并整理出相应的计算方式, 有条不紊地进行加工、测量和计算, 并合理地分工协作.本题着重考核选手的理论设计能力.赛题要求选手现场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式, 并进行计算.这是本题的难点.这一难点在历届团体赛是没有出现过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完成赛题指定的任务, 应该符合“理论设计与操作”这一比赛的宗旨.本题是引用计算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尝试.这一设想是否合理还需经竞赛实践的检验.

第4题“需要加固的框架”与材料力学中强度理论相关.组委会提供的正方形泡沫塑料框架在4个角顶处反对称加载, 在规定的加载方式下, 框架必定断裂.题目要求选手利用复合材料的薄板加固框架使之不再断裂, 同时又要求加固材料用得尽可能地少.框架材料原则上具有黏弹性的特点.但由于加载的时间很短, 不超过一小时, 因此可以忽略时间效应.在这种情况下, 框架表现出抗拉能力明显弱于抗压能力的特点, 与许多脆性材料类似.根据这种分析, 可以在添加加固材料时, 着重考虑受拉区.另一方面, 圆孔区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 圆孔本身就极大地削减了横截面的强度, 再加上应力集中现象, 使得圆孔所在区域的强度更趋恶化.本赛题原理相对单纯, 但是学生一般不熟悉泡沫塑料和复合材料薄板的力学性能;应力缺乏计算的手段;这些都构成问题的难点.组委会提供了4件框架, 允许试验过程中有3件破坏, 允许选手通过实验方式解决题目中未知因素的问题.本题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于上两个题目的要求比较明确, 原理相对集中,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为了鼓励选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 同时也考虑到竞赛日程的顺利推进, 这两个题目同时规定了时间分 (占30%) 和质量分 (占70%) , 这在实际上要求选手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这种对完成时间进行评分的做法也是往届赛题中没有过的.如何兼顾质量与速度, 对选手来讲既是两难的选择, 又是选择巧妙方案来解决问题的机遇.

另外两个花时较长的项目则需要选手更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着重考察选手总体构思和设计能力.其中第2题“谁的小车跑得最远”要求选手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一个未启封的矿泉水瓶制作一台小车, 比赛时裁判将连接小车和矿泉水瓶的绳子剪断, 使小车获得前进的驱动力.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将获得越高的分数.小车往前跑的能量完全来自于矿泉水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和某些元件具有的应变能.前者易于被选手觉察, 但会受到材料尺寸的限制;后者则有多种可能, 三层板、橡皮筋, 甚至钢板尺, 都可以用作储能材料.这就需要选手发挥想象力, 并将其落实于结构之中.本题的原理容易理解, 但难点在于如何将势能和应变能转化为小车前进的动能.在某些方案中, 矿泉水瓶与小车分离时的动能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小车的动能而降低矿泉水瓶的速度, 在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上对选手是一种考验.

第3题“准时定点投射”则要求选手制作具有触发功能和投射功能的结构.处于静止状态的绒球自然滚动后撞击到触发装置, 导致投射装置的启动, 并将另一塑料球抛射至2 m远的一个指定的小桶内.触发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和选择很多, 组委会提供的材料也比较丰富.但正是由于这一点, 容易引起选手的迷惑和举棋不定.这实际上要求选手果断地取舍, 形成恰当的制作方案.投掷功能的实现一般容易想到利用构件的应变能、利用抛射装置与小桶的高度差等途径;但是要形成精准的投射, 必须经过数次实验.由于用于抛射的球的质量不大 (8 g) , 易于受到干扰, 增加了精准投射的难度.为了避免由于投中率太低而形成的大面积低分情况的出现, 同时考虑到装置本身制作存在一定困难, 应该对完成基本功能的参赛队作一些正面评价, 故在评分标准中规定, 只要能顺利将球抛出, 即可得一定的分数.本题功能要求相对复杂, 所提供的材料比较繁多, 十次投射还要求装置的功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因此本题将成为此次团体赛中难度最高的题目.本题开放度大, 给了选手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选手可能制作出形式相差很大的结构.同时, 本题竞赛场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刺激性.

4个竞赛题目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和通盘的布局.从内容考虑, 第1题和第4题各自偏向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从装置功能的角度来考虑, 第2题要求设计出有效的机构, 最大程度地激发核心元件的储能能力, 强调的是“最佳”;第3题要求设计出功能稳定的机构, 形成可重复实现的精准的执行机制, 强调的是“最稳”.这样, 各个赛题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对照和呼应.

我们对每个题目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研究, 并分别就题目叙述、规则及评分标准、可行性评估、所需材料清单、所需材料价格及场地要求、安全性评估、预案等方面逐项进行分析, 并形成了《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题目研究》的报告, 以保证赛题的质量和可行性.

与此同时, 我们还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了试做, 确保题目的可实现性和竞赛的可操作性.对第2和第3题, 还试做出若干种满足功能要求的不同结构.通过试做, 发现了潜在的问题, 并进一步对题目要求、规则及评分标准、材料清单, 以及很多细节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例如第4题, 就进行了6轮试做, 才最后决定了构件的尺寸和材料的密度.第3题的规则, 也经过了多次试作、反复推敲, 甚至包含一些失败的试验, 才最后决定下来的.我们希望题目的各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竞赛中我们能够预料到的问题, 都做了详细的预案;对于临时出现的未能预料的问题, 都做出了应对的程序规定.

为了尽可能全面反映各参赛队的真实水平, 本次竞赛采用积分制.每个竞赛项目的满分均为100分.4个项目结束后, 由仲裁委员会按累积分数从高到低确定本次竞赛各个奖项的获得者.

为保证竞赛的公平和顺利进行, 题目叙述尽可能地准确, 竞赛规则尽可能地缜密, 力求避免由于题目自身的问题而导致选手理解上的歧义.竞赛结果全部量化, 减少人为干预, 避免根据主观印象和判断给分, 让客观数据说话.当然, 这样做的代价是部分丧失了题目叙述的生动活泼.

竞赛仲裁委员会的专家们对赛题进行了仔细的审核, 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中肯的修改建议.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刘俊丽老师做了大量协调组织工作, 使命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 我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届团体赛题中, 第1, 3题由秦世伦设计, 第2, 4题由李晋川设计, 并经本文的4位作者共同讨论商定, 由秦世伦执笔完成.李晋川主持、黄学进和秦世伦参加了全部赛题的试做工作.

此次命题工作, 是对四川大学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一次重大促进.我们愿意和兄弟院校一起总结提高, 也希望同行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蒋持平.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年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2) :91-92

[2] 蒋持平.发展·创新·挑战.第6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5) :89-91

上一篇:班干部作用下一篇:小学课文《语文园地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