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教案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说》复习教案

《马说》复习教案 篇1

一课时 主备人:寇恒香 授课人:寇恒香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复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复习准备:

完成《马说》练习。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韩愈生平大事年表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三、字词积累。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辱,受屈辱

③、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a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⑨、是:这样,指示代词。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⑿、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毛相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心猿意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燕昭好马 招兵买马 枕戈汗马 止戈散马 獐麇马鹿 招军买马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走马到任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竹马之交 走马章台 竹马之友 蛛丝马迹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拿下马来 匹马单枪 单枪匹马 匹马当先 跑马观花 拍马溜须 盘马弯弓 匹马一麾 匹马只轮 千兵万马 骑曹不记马 乞儿马医 秋高马肥 千军万马 犬马恋主 裘马轻肥 裘马轻狂 裘马清狂 裘马声色 求马唐肆 骑马寻马 雀马鱼龙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 犬马之疾 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 犬马之恋 骑马找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年 犬马之养 敲牛宰马 轻裘肥马 青丝白马

青衫司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权移马鹿 人欢马叫 人仰马翻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困马乏 戎马仓皇 戎马劻勷 戎马倥偬 戎马倥偬 戎马生郊 戎马生涯 软裘快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束兵秣马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神龙马壮 驷马不追 司马称好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高盖 驷马高门 杀马毁车 食马留肝 驷马莫追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司马青衫 善马熟人 失马塞翁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束马县车 驷马轩车 散马休牛 率马以骥 驷马仰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 射人先射马 声色狗马 素丝良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识涂老马 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

襟裾马牛 裾马襟牛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六、文章解读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 “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七、课本小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 “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八、常考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九、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十、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 “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十一、布置作业:

整理并熟背《马说》试卷。板书:

马说

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 辱、死(反面)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 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 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天下无马 不识人才

23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2

1、积累韩愈及“说”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中的《杂说》,作者:,字:,河南河阳人,代 家,“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你还学过 写的《 》。答案:韩愈文选 韩愈 退之 唐 文学 周敦颐 爱莲说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祗辱于()骈()死于槽lì()之间 其真无马邪()一食()或尽sù()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答案:zhǐ pián 枥 yé shí 粟 dàn sì sì xiàn 重点字词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食之不能尽其材()()..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故虽有名马()()..答案:

1、通“只”;

2、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

3、吃;有时;

4、尚且;同样;

5、怎么;

6、鞭打;方法;

7、喂养;同“才”,才能;

8、通晓;意思;

9、马鞭;面对;

10、难道,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

11、所以;即使; 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

1、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3、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4、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5、鞭打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6、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译为:

2、不能尽其材 通,译为:

3、其真无马邪

通,译为:

4、才美不外见 通,译为: 答案:

1、“食”同“饲”,sì 喂。

2、“材”同“才”,cái 才能。

3、“见”同“现”,xiàn 表现,显现。

4、“邪”同“耶”,yé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策之不以其道

3、食不饱,力不足

答案:

1、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策:名词作动词,译为:用鞭子打

3、食:名词作动词,译为:吃 一词多义

1、故:故虽有名马()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称:不以千里称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4、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5、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6、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目似瞑,意暇甚()《狼》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口技》

8、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9、道:策之不以其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其如土石何?()

11、之: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何陋之有()《陋室铭》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答案:

1、所以;特意;原因;旧、原来

2、著称;相称、相当;

3、吃;通“饲”,喂养

4、有时;或许;有人;

5、用鞭子打;马鞭;记录;

6、怎么;安稳;

7、意思;情趣;神情;内容;心情;

8、况且;将近;况且;

9、方法;道路;仁政;

10、代词,千里马;难道,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11、代词,千里马;无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古今异义词

1、是马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

1、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是;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稳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译为: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这马。

2、定语后置句式: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者。译为:日行千里的马。理解性默写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3、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4、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答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其真不知马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四)中考链接(2009年)黑龙江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答案:

1、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2、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3、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009年)沈阳市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3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1)或:(2)等:(3)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其真无马邪?

3.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12分)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②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4)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1)有时(2)等同,一样(3)同“才”,才华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1)C(2)①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②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3)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参考译文】 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寡人的国家这样小,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寡人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就道不拾遗。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2009年)巴彦淖尔市 阅读《马说》,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4.翻译(6分)①执策而临之

【译句】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句】 答案:

1、B

2、D

3、D

4、(6分).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2分,重点词为“策”“临”)②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至11题。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答: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 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 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2006年)曲靖市

(一)[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 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4、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5、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答案:

(一)1、(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

2、(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3、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4、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5、×××: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2006年)成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1~3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之:.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以:.策之不以其道 成 , 将以攻宋

D.于: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分)译文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 分)译文 : 1.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2.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3.D(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4.(4 分)(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食 ” 意思的得 1 分)(2)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或 “ 通晓 ”“ 懂得 ”)它的意思。(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材”“通” 意思的各计 0.5 分)(2005年)广西桂林市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2分)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3分)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答案:

1、① “食” 通 “饲”,意思: 通喂养(1分)② “见” 通 “现”,意义:表现(1分)

2、C

3、译文: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4、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

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3、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在现实社会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要努力学习真本领,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

【教学方法】

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找资料,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课堂采取读-议-讲-练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结合相关资料及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教学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投影

《马说》

韩愈

设计意图:用奥运冠军刘翔这匹千里马被伯乐孙海平发现作为导语,是因为刘翔奥运会上夺作为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体育天才,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二是因为刘翔从一个跳高运动员成长为跨栏名将,他的教练孙海平确实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伯乐,举他们的事例引入,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3.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懂得在现实社会中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主动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需要掌握的,学习时思路就会更清晰,就更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的有关常识以及我们学过的“说”有哪些。投影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资料补充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投影:

3、教师:下面我们再一起处理一下本课的字词,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

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

(5)才美不外见()

(6)不以千里称也()

教师提问学生,给出正确读音

投影、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学生回答后,投影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四、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1、教师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感情。

2、学生听录音。

3、听录音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情,并尝试当堂背诵

投影伯乐——千里马——名马——奴隶人——槽枥——千里称

一食——食马者——是马也——虽有——食——力——才——常马——安求策——食——鸣——曰——其真——其真

4、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翻译。

5、学生讨论。

投影.辨析词义

1、策

2、食

3、其4.以

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执策而临之()食不饱()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投影答案

投影;

6、讨论后派代表翻译课文;同学之间互相评论,指出不足。(附译文)

7、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体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是很重要的,直接牵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能否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通过同同学们的讨论,通过反复朗读来解决问题,同样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五、具体分析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9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写了千里马的遭遇。采用了象征手法,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齐读第一段,思考:1.本段哪句话写了千里马的遭遇?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第二段,这一段写了千里马的什么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俗话说:“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那怎么行?所以老师平时让你们多读点书,就是为了让你们“吃饱”。

3、齐读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哪句话是这一段话的中心句?

“其真不知马也。”

4、不知马表现在哪些地方?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者是怎样描写食马者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的可笑丑态的?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愤慨呢?(学生交流)

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5、师:千里马不受礼待,不见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所以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因为“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千里马才被食马者摧残、埋没、忽略。韩愈从小刻苦读书,二十五岁中进士,长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书宰相,四十余日无回音,自己亲自上门询问,却被看门人挡于门外,你说让人气愤不气愤?所以,忧愤之下,韩愈写下了这篇奇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无比愤慨之情。6 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六、深入研讨,扩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对作者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伯乐虽不常有,但自古以来还是有不少,请举出你所知道的伯乐。

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终统一了全国。

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就是一个伯乐。

奥运冠军刘翔,以前是学跳高的,是他现在的教练发现他跨越方面的天赋,所以收归旗下,精心培养,才有奥运会上那“惊人的一跨”。

那么,在当今社会,从刘翔的事例中,我们能概括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师:如果是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多发现人才,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对刘翔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果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乐上门,而要主动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块金子不被埋没,早日发光。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像刘翔那样的千里马。

七、教师鼓励学生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事业兴,所以时代呼唤千里马,时代也呼唤伯乐。你看,千里马冲山牢笼,飞奔起来了。(出示《八骏图》)这才是千里马该有的风采!(播放音乐《万马奔腾》)同学们,看图,随着音乐请想像万马奔腾的情景。以后同学们能当千里马就要当好千里马,能当伯乐就当一个好伯乐。

假如你以后是千里马,万一被埋没了,该怎么办?

那就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自己去开创一片天地。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埋没只会是一时,而不是一世。我就跳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毛遂自荐”,别人没有发现我,自己要善于推销自己。

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不过你们也别着急,你们是不会被埋没的,我们这里来听课的老师个个都是伯乐。”

大家表现这么好,怎么不是人才呢?要相信自己,我们向这些既精心培养人才又善于识别人才的像伯乐一样的老师们致敬。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八布置作业

《马说》优秀教案 篇4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zhǐ)骈死于(pián)槽枥(cáo)(lì)....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sì)其真无马邪(yé)..

2、反复诵读课文。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检查导入:

1、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1、提问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二、学习研讨:

三、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2、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2)、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② 是马也,虽有„„。

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③ 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④ 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三、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学习以事喻理的写法。训练片段: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①,而刖其左足②。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④。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士⑦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⑧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诳:欺骗。②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③薨:周代诸侯死叫薨。④泣:这里指眼泪。⑤奚:为什么。⑥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⑦贞士:坚贞之士。⑧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四、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zhǐ辱于(祇)槽lì(枥)其真无马yé(邪)

2、解释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而:①而伯乐不常有:可是 ..②执策而临之:鞭子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连词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因 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疑问 ..

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猜测 .尽:①尽粟一石:吃完 食:①食不饱:吃 ..②不能尽其材:竭尽 ②食马者:通“饲”,喂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鸣叫不懂得它的意思。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明确: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邪能耶,表疑问

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四个)和诗句(至少两句)。

明确:成语:一马当先 千军万马 老马识途 马不停蹄 走马观花 马到成功 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阅读《马说》,完成文后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2)、《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综合教研组教研教改活动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