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共8篇)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1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 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3)“S”型曲线:

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 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城镇化的特征:速度慢,发展不平衡,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城市化差异大。

中国的城镇化已步入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中小城市 发展的模式:多元化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二章

1.古代、中外城市规划理念思路(了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等级的深刻影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 2.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背景: 1.问题:

1)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 2)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2.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提出“新协和村”。居住人口300-2000人,耕地面积0.4英亩。取消天井、胡同、小巷,村中央建设公共大院,设置食堂、幼儿园、小学等。1825年,带领900人移居美国印地安那州,购买了12000英亩土地建设共产村,2年后失败。)2)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城市美化运动;

4)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道路网为“大十字干道加环状路”。爱丽舍田园大道作为东西轴线,将布伦、维星斯公园引入市区。除市中心外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还设置了若干区中心,形成功能分区,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巨大。)(路网改建、功能分区); 3.田园城市: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其主要思想:

1)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限制区域)

2)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限制人口)3)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制度)4)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保障)4.近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

传统:从考虑城市物质空间建筑学、美学及工程手段入手,着重形态近现代:解决城市问题,社会改造;政府干预;对私人活动实施控制 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政府的一种公共干预手段 技术、立法、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5.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新形势(了解)

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环境创新;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

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的把握和导控,从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从指令性转向引导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1.城市规划

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要素:

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

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 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法定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 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 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资源分配)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 ‡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规模)

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核心城市)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内部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4.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乡/村庄规划,略)1)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3)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4)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 5.控制性详细规划:

法定规划: 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内容:

确定地块界线、确定土地使用性质;

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第四章

1.区域发展特征

城市密集区与城镇群的发展;

城市体系的结构转型;

以土地、资源和环保为主的区域协调;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农村问题与城乡统筹; 2.面临问题: 3.转变重点:

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空间管治;

突出建设标准的确定与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

强调按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科学合理的划定城市规划区; 4.空间管制分区

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河湖湿地

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地下水源核心区

山区泥石流易高发区

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行为,城市建设用地尽量选择避让;

二级水源保护区

地下水源防护区

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

山前生态保护区

适宜建设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是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5.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基础设施承载力法

第五章

战略发展(略)

第六章 可能会出评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本章重点:1.用地分类(了解)

2.城市用地比例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 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 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典型居住区类型:TOD、邻里关系 4.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特征、选址条件 5.工业用地的选址要求、风向与工业用地的分布 工业与仓储用地的布局特点、与城市的关系 工业布局与交通的关系

1.用地分类

2.用地比例 3.城市用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评析;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工业布置对江河下游的影响; 气候条件(风向);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地形条件

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

用地的经济性评价 用地评价注意点:

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

考虑建设的经济型和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用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后果 用地评定的分类: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 三类城市建设用地: 一类:用地的条件优越 二类:改善后才可用于建设 三类: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划分也不同,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比较

4.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居住是城市中最主要得基本职能,人均居住用地18~28m2/人;

自然环境优良;

居住用地一般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组织居住生活;

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协调,减少通勤交通压力;

在城市外围区,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

注意环境污染的影响;

一般而言,居住用地密度与市中心距离成反比;

5.典型居住用地布局类型:集中式布局;组群式布局;组团式布局;沿交通轴线布局

典型的居住区类型:邻里单位、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邻里单位:

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邻里单位

目的: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

特征:住区内配备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体系,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 规划布局6原则:(个人认为了解就行)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包围,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4.中心建筑是小学校 5.内部设有公共活动中心 6.占地约160英亩 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基本理念:利用了运输与土地间的基本关系,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节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紧的步行范围内,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和永续性。

规划结构特点:一个TOD是一个围绕公交车站那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

6.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在各级城市的分布:

TOD强调土地混合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优先为规划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7.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选址:

注意利用原有基础; 位置适中,交通方便; 考虑环境影响; 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考虑工程建设的场地条件;

分布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快捷,使用方便; 8.工业用地选址特点:

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形状与规模等;

水源及能源供应;

交通运输条件;

其它:环保、绿化、居住配套等; 9.风向与工业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仓储用地布局特点:

用地条件;

选址;

环保、安全防护距离; 选址——与城市的关系:

为本市服务的仓储设施

如,综合性供应仓库,本市商业设施用仓库等 靠近服务对象 市内交通便捷

与本市经常性生产生活活动关系不大 如战略性储备仓库,中转仓库等 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10.11.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布置在城市郊区

12.工业区、仓储区的有哪些典型的交通问题

通勤交通压力;

货运交通组织;

货车配送问题;

对于生活用地的评价: 1.公共交通要素 2.公共设施 3.生态景观 4.空气噪音等污染 对于工业用地的评价: 1.交通运输 2.基础设施 3.生态景观 4.农村改造成本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用地选择的考虑因素: 1.建设现状 2.基础设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发展弹性 5.生态环境 6.文化遗存 7.社会问题 居住区规模:

城市居住区:3-5万 完善的物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1-1.5万 基本的物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组团:1000-3000人 基层的物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商务办公用地分布特征:

1.交通便利,人流集中,各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2.通常是城市的几何中心,或者交通枢纽 3.CBD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满足生产需求

考虑相关企业间协作关系 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为自身发展留有余地 为城市发展减少障碍

仓储用地布局特点 地势较高且平坦 利于排水的坡度 地下水位较低 地基承载力较大

下篇 by Wang Dong

对外交通规划原则

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所长,各尽其用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其技术经济指标 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 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铁路线路原则

尽可能将铁路线路布置在城市外围 穿过城市时,从不同城市组团之间穿越

铁路走向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减少城市干路与铁路之间的交叉过境车辆较多时,修建专用迂回线路 适时改造原有线路 铁路线路两侧绿化隔离

铁路客运站

位置

中小城市边缘,一般 1处 大城市要深入,在中心区边缘,2-3处

一般距市中心2-3公里距离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交通组织 必须有主干路 连至市中心、码头、长途客站 铁路货运站

位置

综合性货站以到发为主的,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或消费地区专业性货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储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

中转货站应在郊区,接近编组站或水陆联运码头

危险品货站设在郊区,并有一定安全隔离 数量

小城市设一个综合性货运站或货场即可

大城市分设若干综合性专业性货运站

交通组织

必须有货运干道联系,附近有市内交通运输站场、停车场  中间站

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布置,一般设在小城镇 客货同侧 客货对侧 编组站

位置

在城市外围布置、郊区、铁路干线汇合处,应便利集纳车辆

是铁路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大,对交通分割严重,昼夜不断作业对城市环境有较大污染和干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交通组织

为职工及家属提供方便交通上下班,生活 

港口选址要求

与总体布局协调,服务城市

水域条件(水深够、水面宽、水流稳、冲淤少) 岸线(足够长度、陆域面积)

避开桥梁、闸坝、水下电缆、架空电力线避 岸线 机场

位置

宜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

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

一般设于远郊避免通干扰 距离

10—30km 交通联系

快速路,30分钟车程为好 

公路与城市关系

穿,绕 公路与城市连接方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公路枢纽布置要求 客运站:

中小城市—可与铁路站结合在一起,一般 1 处

大城市 —按方向,多方为布置,注意与城市干道联系方便,方便铁路、码头联运

货运站:

供应生活物品的应在市中心边缘

中转货物应在仓储区、铁路货站、货运码头附近 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 满足骨架要求 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满足管线布置要求 满足景观要求

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城市道路网分类与要求

快速路

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规划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主干路

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次干路

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 支路

主要承担近距离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任务,以及联系集散道路、城市用地临街活动;部分支路还需设置公交线路 城市道路网技术要求

道路网面积率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8%~15%。

规划人口200万以上,宜为15%~20% 道路间距

快速路 主干道700——1200米 次干道350——500米 支路150——250米

路网布局类型

混合自由 方格网

环状放射 环路

穿越截流、进出截流、内部疏解

放射路

有助于满足车辆的直达要求,减少绕行距离;

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新城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加强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联系 影响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

地形、河流、岸线、地质、矿藏是影响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模

城市用地布局和形状 对外交通设施 社会和人为因素

道路网布局规划的一般原则

道路网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协调城市道路的各项功能 充分加强道路网络的整体系统性,促进道路的交通集散能力 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 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

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布局结构模式

星座式集中式、网格状、环状、分散式(多中心)、星状、带状、环形放射状、组团式 集中式布局特点

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中小城市一般集中发展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网格状 方格网道路 城市形态规整平原地区,无地形限制

可达性类似,不易形成显著的中心

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局部气候等 区域因素 区域城镇体系 区域交通设施 产业发展

工业、旅游业、矿业城市、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 城市中心

单中心、多中心、中心位置

控规第四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建筑密度

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站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容积率

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五线控制

红线: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蓝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2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畜牧业三年攻坚战和四年提升发展战略的引领下, 我们依托牧业资源优势, 加快现代牧业发展步伐, 提升了畜牧业发展水平。截止2013年末, 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为349万头、43万头、31万只、3 024万只, 全市牧业小区建设总量达630个, 牧业产值实现86.3亿元, 牧业人均收入3 100元, 实现牧业经济的大发展。

1 以牧业小区建设为载体, 推进生产规模化、标准化

牧业小区建设始终是畜牧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过不懈努力, 探索出了一套管理科学、模式多样、服务到位、功能齐全的牧业小区建设工作体制。

1.1 成立组织, 全力推动牧业小区建设

为了把小区建设好, 市里成立了牧业小区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市里主要领导担任, 副组长由主管领导担任, 下设办公室在牧业局, 负责日常工作。吸收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服务于小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 即:公办发[2002]25号文件、公发[2007]10号文件、公政办发[2008]15号文件、公政发[2009]3号文件、公政发[2012]24号文件、公政办发[2012]40号文件。同时, 每年还下发牧业小区建设实施意见和牧业小区指导性任务指标。自2009年以来, 又把牧业小区建设工作纳入公主岭市“两区一地”、“二四三”工程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中, 加大了推动力度, 促进了发展。

1.2 坚持标准, 强化牧业小区管理

要做好牧业小区建设工作, 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都必须走在前面。计划在“十三五”期末实现1 000个牧业小区的目标, 每个乡镇 (街) 都做好小区的土地规划和预留。我市的牧业小区建设规划标准是:小区占地一般规划在1 hm2左右, 最低不少于0.5 hm2, 建筑面积达到占地的30%, 最低不得少于1 200 m2。公主岭市设计院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小区建设图纸32张, 分发到各乡镇 (街) 及小区建设者手中。每个小区做到布局合理, 科学有序, 生产区和生活区界线分明, 各级畜牧部门负责帮助选址规划, 从而保证了小区建设的合理性。

1.3 做好服务, 保证小区建设环境

为了确保牧业小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牧业小区建设优惠政策, 涉及到发改、财政、畜牧、土地、环保、建设、水利、林业、农电、交通、银信等部门, 各部门都能按政策要求, 给小区最大扶持, 保证了小区建设的良好环境。

1.4 建立机制, 纳入领导政绩考评内容

在牧业小区建设工作上, 市委、市政府与各乡镇、部门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一是市委、市政府经常调度, 听取建设情况, 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大检查, 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市委督查室定期对小区建设工作进行督查, 及时通报;三是设立小区建设专项分数, 列入乡镇 (街) 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四是市委、市政府借助省里牧业小区扶持政策推动小区建设之时, 每年根据建设情况出台相应政策, 从而调动了积极性。

1.5 建立模式, 鼓励多渠道建设牧业小区

为了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动员社会各界投身牧业小区建设, 鼓励多渠道融资。总结多年的小区建设经验, 我市小区建设大体分为五种模式, 即:统一组织型、公司加农户型、对外出租型、企业建设型、个体投资型。

2 以“千万头猪富民工程”为基础, 推进牧业产业化发展

“千万头猪富民工程”是公主岭市委、市政府发展畜牧业的重点工程, 目的就是通过生猪产业优势, 推进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1 制定规划, 确定牧业发展的大目标

在“千万头猪富民工程”项目中, 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聘请吉林省绿色食品设计院专家, 在多方面论证的基础上, 编制了《公主岭市千万头猪工程发展规划》, 规划中明确了工程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 建立了生猪发展的六大体系, 即:种猪繁育体系,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饲料供应体系, 产品加工体系, 市场营销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二是突出科技支撑。一方面, 由畜牧分院、公主岭市科技局、畜牧兽医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参与“千万头猪富民工程”科技攻关项目, 并在国家科委立项, 推进工程的实施。另一方面, 吸引和接纳畜牧分院生猪方面的科研项目、省畜牧局的生猪推广项目, 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支撑。三是突出品牌带动。我市生猪已在国家注册了“响铃牌”和“老怀德牌”两个生猪品牌。公主岭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鲜肉和冷冻肉获得了国家和省里质量认证, 全市有20个养猪企业开展了生猪产品质量认证, 对实施名牌战略起到了促进作用。

2.2 协调发展, 建设生猪基地。

一是建设种猪基地。我市有省级种猪场9家, 市级种猪场2家, 饲养基础种猪1.5万头;有二级扩繁场350个, 全市饲养母猪20万头, 品种以各种品系的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 松辽黑猪、PIC五元配套系种猪也具有一定数量。二是建设育肥猪基地。全市已建成养猪小区530个, 规模场户有4万个, 批次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户占全市饲养总量的90%以上, 超过15万头的乡镇达7个。三是建设生猪集散基地。全市现有生猪经纪人500余人, 其中怀德生猪经纪人季连国, 于2009年投资150万元, 成立了生猪经纪人协会, 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生猪交易市场。把我市生猪销往南方大中城市, 我市年外销生猪达120万头左右。四是建设生猪加工基地。公主岭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20万头, 加上20余个中小型生猪加工企业, 年加工能力可达220万头, 基本可以满足千万头猪屠宰加工需求。

2.3 完善链条, 实行产业化经营。

公主岭市“千万头猪富民工程”发展依托三个方面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工龙头, 即:公主岭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 通过屠宰加工和熟食生产, 拉动了生猪产业发展。二是养殖龙头企业, 如:华正种猪场、稷丰种猪场、祥合牧业养殖公司、博泽牧业种猪场等, 我市于2011年成功引入广东温氏集团, 该公司计划在我市建设四个大型种猪场和一个总部, 一个饲料加工厂, 现正在建设之中, 计划2017年全部达产采取公司加基地的模式与农户对接, 实现了产业化养殖。三是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如:禾丰饲料、华康饲料、阳光饲料等60余家都是我市饲料加工的骨干。在抓好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 还注重了生猪产业链的发展, 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养殖场 (户) 的对接, 建立了“公司加基地 (小区) 加农户”的产销模式, 既保证了企业生产, 也保证了养殖场 (户) 的生产稳定性, 实现了生猪产业化。

3 强化服务, 保证牧业健康发展

3.1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疫病防控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工作中坚持常态化、信息化、档案化, 不留死角。对随时进出的畜禽能够准确掌握, 监测到位, 补漏到位。继续坚持行政业务二条线的双轨责任制, 政府保密度, 畜牧保质量;继续坚持一把手工程的四长责任制, 畜牧部门也建立了局长、主任、站长、技术人员责任制的连带关系;继续坚持四位一体的防疫模式, 做到一严、二准、三集中、四到场、五到位、六不漏的原则 (一严,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二准, 注射部位准、计量准;三集中, 时间、人力、物力集中;四到场, 保定员、注射员、记录员、消毒员到场;五到位, 宣传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疫苗到位和注射到位;六不漏, 乡不漏村、村不漏屯、屯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苗) 。实现“三个百分之百”, 即:免疫标识100%, 上传信息100%, 建立免疫档案100%。同时做好常年消毒灭源工作, 建立好防疫追溯体系, 充分利用化验室, 进行科学防范, 达到上级规定的免疫标准, 保证全市无疫情发生。

在全力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 依法强化检疫监督工作, 严厉打击病害肉黑窝点, 加强对屠宰场、饲养场 (小区) 、冷库、农贸市场、超市及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储藏等场所及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积极主动地与工商、公安、质检等执法部门配合,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对大案要案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曝光震慑, 保证了“放心肉”工程的顺利实施。在检疫上严格工作制度, 严格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进行素质教育, 按规定妥善处理病死畜禽尸体, 两场检疫率达100%。

3.2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民生大事, 备受社会关注, 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行落实。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把口。畜牧总站、饲料站、兽医药械站, 加强对饲养场、奶站、饲料生产厂家、饲料经营业户、兽药厂、兽药经营业户及兽医诊疗场所的监管, 定期检测, 不留死角。监督所、检疫所、定点屠宰办公室在有序开展检疫工作、打击病死畜禽加工行为时, 开展好瘦肉精的同步检疫。乡镇畜牧站具有全部的工作职能, 方方面面都要认真做好。二是加大了宣传力度, 每年畜牧兽医局各管理单位、各单位与相关责任企业签订责任书, 建立责任制, 同时广泛发放宣传单、告知书、粉刷标语、挂过街条幅等, 累计年发放宣传材料不下10余万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三是严格检查, 在极力配合上级检测外, 经常深入基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检测。从而保证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3.3 抓好环境保护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我市畜禽养殖量较大, 养殖场较多, 养殖污染威胁较大, 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一是教育养殖群众树立环境意识, 不能因一个场户搞养殖而破坏了周围环境;二是把好审批关。凡是新建小区必须上无害化处理设施 (含粪污处理和病死畜禽的处理) , 否则不予审批;三是已建小区要建无渗漏的的储粪池;四是向上级争取资金、争取项目, 推广无害化处理技术。逐步提升牧业小区的污染治理水平, 保护生产环境, 提高畜产品质量。

在病死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上, 在24个乡镇建病死畜禽无害化湿化池, 现在已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各乡镇建设选址工作已经完成, 由安华保险公司和安盟保险公司投资建设, 政府出资金维护, 在养殖量集中的乡镇, 将来还要建焚尸场。今年用生猪奖励大县资金对黑林子卡伦水库周边的规模养殖场 (区) , 养殖污染进行了投入治理, 现有10个大型养殖场建设了粪便发酵池, 小规模的150 m3, 大规模的300 m3。

3.4 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在牛的品种改良上, 我们引进了良种公牛的精液, 推广了冷冻授精技术。全市现有150个改良点, 覆盖全市24个乡镇, 对辖区内的可繁母牛实行人工授精。2013年末, 全市改良黄牛10万头, 改良面达95%。

在生猪良种繁育上, 依靠9个省级种猪场, 满足我市种猪生产需求, 保证了种猪的良种质量。同时, 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被省里确定为猪人工授精补贴县, 举办了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 培训技术人员350名。现在全市新建了19个人工授精站, 人工授精点75个, 年改良母猪36万头, 改良面达98%。

3.5 抓好科技服务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3

一、买方市场条件下,树立科学消费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更加重大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们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出发,由注重事后处理转向注重事前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又转向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成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形态”。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制定的实施计划,再次重申“根本改变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所有国家都应努力提倡可持续的消费形态和生产形态”。

而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控制和改变不科学的消费更为重要。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主要是消费决定生产。生产者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因此,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抵制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品的生产。例如,消费者都不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企业就绝不会继续生产。

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大众消费时代,正由基本生活消费向方便生活消费阶段发展,一部分地区已向享受生活消费阶段发展,对物质产品消费的需求将会高速增长。而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因此,转变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提倡科学消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阶段。当然,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负的是世界性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国外资源也必须节约使用。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树立科学消费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更加重大。

二、现代社会条件下,实现科学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源头保障

大力开发无污染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内容,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无污染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无污染或可再生能源,但将其转化为可用能源的装备制造和维护很难做到不产生污染,而且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粮食、棉花、油料、牲畜、水产品被认为是可再生资源,但在其种植、养殖、加工中使用的化肥、农药、装备等主要是采用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

在早期社会,人类的生存发展仅仅依靠简单劳动,不使用化肥、农药和机器,生活中带来的污染也会自然降解,他们吃的、穿的可视为可再生资源。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加工制造的,这个过程就直接或间接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不可自然降解的污染。那种认为庄稼年年长,今年浪费了,明年还会有的观点,显然是天真幼稚的。

当前,不科学消费或浪费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对外开放,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观念已进入我国并正在蔓延,这种物质消费至上的观念,轻视精神消费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消费大大超出自身的实际需要,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1)追求奢华。表现为不必要的“一次性”消费和被商家引领的所谓的时尚性消费。(2)露富显阔。消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商品所带来的虚荣心的满足。(3)盲目攀比。不讲需要和条件,过分追求更高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4)超前消费。过分鼓励非生活必需品的负债消费。(5)过度消费。过度包装、消费过量和消费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追求消费稀有资源消耗多、不利于环保的产品。(6)愚蠢消费。缺乏消费知识,大吃大喝,浪费了资源,还损伤了身体。

这几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例如:在有些国家,宁可每冬多烧很多油,也不愿加一件薄毛衣;在我国,有些人在饭店宴请总要剩下一半多饭菜才觉得体面;大白天开会拉上厚窗帘,打开所有灯。这样做不仅浪费了石油和电能,浪费了可口的饭菜,而且还带来了污染,治理烧油、用电和饭菜垃圾产生的污染又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生产环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在消费环节转变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提倡对资源的科学消费和优化利用,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轻对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的“引力”,进而真正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经济增长牢固建立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科学消费,劝止愚蠢消费,鼓励节俭消费,反对污染浪费已刻不容缓。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现科学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源头保障。

三、落实科学消费观的几点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消费观,必须加强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将消费引入文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1)宣传教育,创造有利于科学消费的社会氛围。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科学消费的重大意义,引导和提倡人们注重科学消费。要从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高度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继续提倡节俭精神,形成浪费可耻、节俭光荣的社会风尚。(2)普及知识,建立有利于科学消费的信息环境。有关部门和专家应提出适宜又节俭的消费内容和标准,引导和提倡人们自觉执行。要普及消费知识和环保知识,提高人们的鉴别能力,推进绿色消费。如有的地方公布冬季和夏季的最佳室温,并说明为什么这个室温对健康有利同时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3)技术支持。在寻求稀有资源代用品和指导科学消费方面,应加强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4)政策导向。制定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限制不科学的消费。首先要对可计量可查证的消费实施调控,如有的地方公布户均或人均用电、用燃气、用水量,超用加价,过度超用再加价,积极推进阶梯式价格制度;再如有的国家规定饭店吃剩饭菜不得超过多少,多超要罚款,剩下要带走。(5)加强法制。要制定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做到对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要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依法禁止消费过程中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明确禁止的具体内容和惩罚的具体办法。依法约束消耗稀有资源和高污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依法严惩珍稀动植物消费者及其引致的滥捕、滥伐、滥采者。(6)社会监督。全社会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协调高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与提倡科学消费相统一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四、实现科学消费,政府职能必须到位

我国在短缺经济时代,大多消费品是由政府控制的。每人每月仅供应几拾斤粮、几两肉、几两油,每年几丈几尺布票、几两线票,刚够吃饱、穿暖。那个时候浪费现象比较少。即使浪费少,政府仍然不断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

发展到供大于求的市场经济时代,刚开始,好象不用去倡导人们节俭了,“新三年、旧三年”的美德已成笑料,半个月穿一打袜子赞为时尚。超科学消费需求而过多占有资源和浪费资源是富有的表现,甚至被赋予会生活的美誉。

当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中,不仅投资结构一直在强力调控,出口结构也开始加大调控力度,但是对消费调控的认识仍未达到应有高度,调控措施也显得乏力或犹豫。其实不科学的消费或无谓的浪费正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源头。而通过科学消费进而控制资源浪费必须政府去做,企业是不会全心全意去做的。房地产商希望每户买两套住房,但政府应当只对第一套住房的规定面积实施优惠。汽车生产厂希望每人买一辆小汽车,但政府应当发展公共交通,并提倡人们乘坐。政府还应带头实现绿色采购。当我们不把GDP当做第一追求的今天,各级政府更应大胆去做。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定要不断提高,我们提倡节俭美德,并不要求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的时代。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消费指导和消费服务,实现公平消费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要符合科学消费的原则,不抑制合理消费,也不盲目扩大消费,提倡健康安全、适度合理的消费,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中,而不是放任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政府不仅要调控供给,而且要调控消费。消费有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控最终消费才是从源头上调控。当然最终消费是面对千家万户的,面对每一个人的,硬调控涉及消费者权益,软调控又不容易见到实效,国家利益至上更给全球性消费调控增加了难度。但毕竟加强调控与不加强调控大不一样。如同道德品质教育,虽然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个人,虽然可采用的强硬措施不多,但坚持教育就有效果,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效果还能不断提高。如果把科学消费观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想必还会更好。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是否应该加大调控消费的力度。如果确实应该,办法总会有的。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篇4

理/高2012级5班 曾江陵

学校:同济大学

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学术氛围:学术氛围很高,因为学院拥有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在国内外承担和参与了大量的重大科研项目。且因为学院招收的学生较少,而老师多(因为需要许多老师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大一就开始实行导师制,你可以选择你的导师,帮助你的导师完成一些他的项目,做做副手,学习实践他的经验知识,到一定阶段,你可能跟着导师去野外科考。如果你导师研究火山地质,你有可能就会去夏威夷;如果导师研究南海,你可能就可以出海;如果导师研究冰芯,你甚至可能会去南极。当然,前提是你能力足够优秀。而且我们的实习都是去上海周边的各个地方,不会向土木那样去隧道或者去看桥梁,我们都是去秦皇岛北戴河、煤山、佘山等地实习,时不时采块标本,运气好祝你挖到宝石。

活动氛围:因为整个学院一届的人数都普遍偏少(老师都想去搞研究,就不愿意

招太多的人)。所以,院内的活动一般都是很难搞起来的,体育活动还是挺多的,就是参与的人没办法多起来,例如其他学院篮球赛5V5要打几周,我们3V3三天就打完了。而且因为人少,我们每个专业只有二三十人,不会有班级这样的集体存在。但是,同济大学有大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弥补的作用。

学院专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地质学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国家发展对地质学的需要,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德智体全面

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重、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地质学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地质学专业设有海洋地质、石油地质、宝石学和环境地质与工程四个

方向,毕业后可选择考研、出国继续科研;直接就业的主要去向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勘察设计院、环境资源部门等单位;也可以从事工程类的工作,但是因为学院隶属理学部,它招生的时候写的“海洋工程”,但是它工程类的知识并没有土木等专业充实,地质学专业更是没有工程类力学结构等方面知识的教学,所以你需要自学很多东西。

专业课介绍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矿物,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

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与沼泽、风及其各自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矿物岩石、构造、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初级知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知识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内容类似于高中地理,数学成分较少,没有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因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得抓紧时间讲

完知识,所以上课有时候略显无聊。

教材:夏邦栋主编 《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课程名称:结晶学与矿物学

课程内容:鉴定矿物与岩石的基础学科。内容包括:晶体光学基础,光率体与光

性方位,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单偏、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造岩矿物的鉴别。

学习目标:掌握利用偏光显微镜鉴别矿物进而鉴别岩石的方法,为之后的专业课

打基础。

笔者看法:真的挺好玩的,虽然就是知识有点偏难,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一

半,意味着可以经常用偏光显微镜(这货4万一台呢,比高中那个生

物显微镜高级N倍,足以得出我们学院是很有钱的)观察各种岩石

切片,显微镜下的岩石矿物是很好看的,有时还能找到化石。但是同

样这课容量很大,老师上课的进度很快。

教材:林培英主编《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地质出版社

课程名称:海洋学

课程内容:海洋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海洋环流,海洋分层,潮汐,波浪,海

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海洋生物等内容。

学习目标: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对海洋中的现象有初步了解,毕竟咱们还是海

洋学院嘛。

笔者看法:坑爹,不是知识坑爹,是老师讲的坑爹,这课没有专门的书,老师讲

课的课件也大多都是英文,看不懂哇看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到很多

跟海洋有关的知识。

教材:无

大二到大四的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浆岩与变质岩学、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

(专业选修课)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古海洋与古环境、全球变化、宝玉石学、地貌与自然地理学、工程地质学、海洋调查方法与技术、地质灾害评估、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数据与解释、地球物理测井、海洋化学、测量学、地震数据解释、油层物理学、宝玉石鉴定与评价、海洋生物、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导论、生态学基础、海洋矿产资源概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宝玉石合成与优化处理技术、钻石分级与评价、微体古生物学。

(之所以有这么多选修,是因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就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些都由

你自己来决定,你需要什么知识,就去学什么选修课)。

地球物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和国家未来发

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完善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并综合运用专业

和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科技手段来研究与解决地球科学问题,富有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被直升推荐

或考取研究生;二是出国深造;三是直接就业,目前就业的主要去向

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海洋石油公司、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勘察设计院、环境资源部门等单位。

专业课介绍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矿物,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

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与沼泽、风及其各自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矿物岩石、构造、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初级知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知识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内容类似于高中地理,数学成分较少,没有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因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得抓紧时间讲

完知识,所以上课有时候略显无聊。

教材:夏邦栋主编 《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

课程名称:地球物理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重力

学和固体潮,地磁学,古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这课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据我打听,课程内容对数

据处理能力方面要求很高,要知道发生一次地震所产生的数据量是很

大的,要经过大量的统计处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推理。

教材:《地球物理学基础》

大二到大四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位场与电磁波理论、地震波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数字信号处理。

(专业必修课)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1和

2、应用地球物理学1和

2、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

(专业选修课)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测井、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解释、地球物理反演方法概论、地球动力学、天然地震学、地球灾害、板块运动学、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

(之所以有这么多选修,是因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就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些都由你自己来决定,你需要什么知识,就去学什么选修课)。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未来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具有海洋

科学思维,同时又掌握电子技术、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3S

技术等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教育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

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能把握学科前沿并具有

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能胜任海洋研究和资源开发等领

域的科研、教学、技术研发、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方向:毕业生去向分三类:一是被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二是出国深造;三是

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为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例如,国家海洋局

东海分局、上海城市地理发展有限公司等。

专业课介绍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矿物,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

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与沼泽、风及其各自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矿物岩石、构造、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初级知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知识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内容类似于高中地理,数学成分较少,没有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因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得抓紧时间讲

完知识,所以上课有时候略显无聊。

教材:夏邦栋主编 《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

课程名称:海洋学

课程内容:海洋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海洋环流,海洋分层,潮汐,波浪,海

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海洋生物等内容。

学习目标: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对海洋中的现象有初步了解,毕竟咱们还是海

洋学院嘛。

笔者看法:坑爹,不是知识坑爹,是老师讲的坑爹,这课没有专门的书,老师讲

课的课件也大多都是英文,看不懂哇看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到很多

跟海洋有关的知识。

教材:无

大二到大四的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3S导论(遥感、GIS、GPS)、理论力学、测量学、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电工学、海洋声学。

(专业必修课)海洋调查方法、海洋探测技术1和

2、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导论、海洋环境要素计算与预报、海洋遥感、GIS设计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专业选修课)Java编程、软件工程、Fortran与Matlab编程、GPS接收机硬件原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传感器网络、计算机模式识别及算法、海洋地球物理、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导论、海洋生物。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5

STAIR SEATS

… we know that paths and larger public gathering places need a definite shape and a degree of enclosure, with people looking into them, not out of them – SMALL PUBLIC SQUARES(61), POSITIVE OUTDOOR SPACE(106), PATH SHAPE(121).Stairs around the edge do it just perfectly;and they also help embellish FAMILY OF ENTRANCES(102), MAIN ENTRANCES(110), and OPEN STAIRS(158).* * * Wherever there is action in a place, the spots which are the most inviting, are those high enough to give people a vantage point, and low enough to put them in action.On the one hand, people seek a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they can take in the action as a whole.On the other hand, they still want to be part of the action;they do not want to be mere onlookers.Unless a public space provides for both tendencies, a lot of people simply will not stay there.For a person looking at the horizon, the visual field is far larger below the horizon than above it.It is therefore clear that anybody who is “people-watching” will naturally try to take up a position a few feet above the action.The trouble is that this position will usually have the effect of removing a person from the action.Yet most people want to be able to take the action in and to be part of it at the time.This means that any places which are slightly elevated must also be within easy reach of passers-by, hence on circulation paths, and directly accessible from below.The bottom few steps of stairs, and the balusters and rails along stairs, are precisely the kinds of places which resolve these tendencies.People sit on the edges of the lower steps, if they are wide enough and inviting, and they lean against the rails.There is a simple kind of evidence, both for the reality of the forces described here and for the value of the pattern.When there are areas in public spaces which are both slightly raised and very accessible, people naturally gravitate toward them.Stepped cafe terraces, steps surrounding public plazas, stepped porches, stepped statues and seats, are all examples.Therefore:

In any public place where people loiter, add a few steps at the edge where stairs come down or where there is a change of level.Make these raised areas immediately accessible from below, so that people may congregate and sit to watch the goings-on.* * * Give the stair seats the same orientation as SEAT SPOTS(241).Make the steps out of wood or tile or brick so that they wear with time, and show the marks of feet, and are soft to the touch for people sitting on them – SOFT TILE AND BRICK(248);and make the steps connect directly to surrounding buildings – CONNECT TO THE EARTH(168)….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6

学 历: 本科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南京大学建筑系

职 称: 教授 博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

职 务: 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团 队: AD-建筑与高新技术 简 介: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课程

房屋产业化

构配件产业化

建筑体系

主要成果

[出版著作] 追求.探索--戴复东的建筑创作印迹 [发表论文] 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建筑学报2007-8)

[发表论文] 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时代建筑2007-2)[发表论文] 钢结构建筑语言解读(建筑学报2006-10)

[发表论文] 我国北方远古时代城市形成的足迹——《诗经》的记述和启示(建筑学报2006-7)[发表论文]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建筑学报2005-1)郑时龄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同济大学

职 称: 教授 博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 职 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学科分类: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团 队: AZ-建筑与城市空间 简 介:

郑时龄,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

Email: qciao@hotmail.com

常青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东南大学 职 称: 教授(博导)

职 务: 建筑系系主任

学科分类: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团 队: A2-中国传统建筑 简 介:

常青,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责任教授,建筑系系主任,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FAIA)。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建交委科技委建筑设计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个人主页: http://

本科生课程

毕业设计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用代码“写”设计(建筑学报2009-1)

[发表论文] “纯”建筑空间的疏散引导力研究—以走道入口为例(建筑学报2007-7)

孙光临

学 历: 硕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同济大学 职 称: 副教授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本科生课程

建筑设计(建筑学)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文化公园——上海文化广场城市设计(建筑学报2006-7)[建筑创作]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

汤朔宁

学 历: 硕士 职 称: 副教授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简 介:

教育简历:

199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近年教学科研成果:

主持重要建筑设计项目多项,曾获第七届詹天佑土木工程鲁班奖、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勘查设计二等奖、上海市建筑协会优秀设计奖等表彰。

主要成果

[出版著作] 2006同济都市建筑作品

[出版著作] 城市设计构思教程

[发表论文] 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北京大学体育馆)设计(建筑学报2008-6)[发表论文] 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建筑学报2005-11)

[发表论文] 真实与体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创作感想(时代建筑2005-6)[发表论文] 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概念设计(城市规划学刊2009-3)

[发表论文] 从“生活基本单元”到“功能基本单元”——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法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8-3)[建筑创作] 线的学生公寓—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公寓规划及建筑设计

涂慧君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职 称: 副教授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简 介:

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集群整体设计;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及建筑整体设计;建筑策划;致力于探索体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设计。

近年从事教学方向: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耶鲁/港大联合城市设计)、建筑策划双语课程,本科生建筑

设计及毕业设计课程。中华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耶鲁大学、香港大学、NYIT、东京工业大学客座评图委员。

教育简历: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学士,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纽约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教学与科研成果:

曾负责和参与浙江大学新校区、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城组团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云南昭通师专、中华书画艺术博览园等多项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从事校园规划三十余项,修建性详规专业负责人十一项,单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建成二十余万平方米。获设计竞赛一等奖六项,省级工程设计奖两项。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作一本,译作一本。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研究,负责“可循环利用材料在世博样板组团建筑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E-mail: tscut@126.com

本科生课程

建筑设计(建筑学)

毕业设计

建筑策划

研究生课程

建筑策划

主要成果

[出版著作]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7

管理科学, 指的是对人类的各项社会以及各领域的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进行组织、控制甚至协调的综合性科学。真正意义上来说, 管理科学并不只是一门学科, 更是现代软科学或者交叉科学当中的学科群, 是各种管理学科的总称。

管理, 其实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的行为与过程。

2 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对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划分, 不同的依据, 就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就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划分为三大类别, 分别是: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以及实际应用性学科;而将管理科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作为划分依据的话, 管理科学又可以被划分为三大基础和三大层次, 分别是:以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以管理基础、智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为层次。数学是管理科学当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 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各种各样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最为经常性利用到的则是:理论经济学, 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则是用于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科学, 在管理科学体系当中, 主要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并且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主要依据, 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有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对于三大层次而言, 管理基础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 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基础性理论以及基本性的技术, 主要囊括了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史等学科;职能管理则是把管理基础和特定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像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公共行政管理等都是很好的证明;战略管理, 指的是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应的实施, 一方面, 它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作为根本性的基础, 另一方面, 它还包含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3 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范围分析

就现在整个管理科学发展的大方向上来看, 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性质上以运筹学为代表的定量性质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行为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利用相对而言复杂、科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寻找组织发展以及进化的动因和规律, 从而使管理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绩效。由此可见管理科学就管理基础和方法上的发展重点范围是:

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在决策的过程当中, 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 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决策而生的风险性也越来越高。就不确定性的决策问题而言, 人类更多的还是依靠现行状况下所掌握的客观事实以及经验来进行决策, 其中也不乏存在依据主观的判断力甚至是主观性推理进行的。由此可见, 发展数据挖掘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 不断地对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更新和技术性实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于人类的判断以及推理过程的研究, 做到启发式的学习, 以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终极效果。这一过程中, 对于非理性因素以及非制度性因素对于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要。

群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由于有些决策所带来的影响, 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带有一定的延展性, 所以, 使得群决策不仅需要依靠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知识甚至经验的人类组合形成相应的群体来进行辅助性决策, 而且需要和与决策影响可能会产生关联的, 参与到决策, 这就要求有发展性两类群决策理论进行支持。协同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们的目标一致, 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 只是由于个体间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意见, 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就可以逐步求同存异, 从而达到最优决策;这就对如何把分散性的意见集中起来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 目的是为了达到集体的最优的决策。妥协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的目标并不一致, 并且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 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每一个参与决策的个体都能够接受的决策。这就对如何运用合作对策理论找出妥协点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整个的群决策过程当中, 还应该要考虑每一决策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 以及各自在决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从而有效防止权威效应以及从众心理造成的最优决策点的漂移。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方面:在决策过程当中, 为了得到相对满意的决策结果, 一方面, 需要依据运筹学等一系列的定量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 也需要兼顾信息以及人的行为等定性的变量因素的影响。

宏观性质与微观行为方面:由于复杂科学对于传统性质的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 使得经济不再是市场稳定、供求均衡导致的结果, 而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不断调整得到的全新的关系:每一个个体根据自身对于未来的预测以及除本身以外的个体的反映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 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适应, 最终导致了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出现, 使得经济的机构、行为以及技术得到不断的更新和重组。

其实,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基础, 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的影响, 从而产生一定的组织作用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质的推动力。企业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传统性质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 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过程, 其实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企业管理重点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管理,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金字塔的最高层以及首要任务, 就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 它有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制定管理战略的时候, 一是要确定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 二是, 需要对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资源进行分析。而在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 则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变化情况, 适时适量地对管理战略进行微型调整。

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和结构调整方面: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 指的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等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质上的重新建设。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对企业的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综合性质的集成化, 从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以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据, 组织结构并不仅仅是依据企业领导的个人威信形成的, 这其中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权力分配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影响力的综合, 才最终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妥协。其实, 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整体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 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进步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 在相对而言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下, 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地对外部的、准确的、及时性信息进行整合, 加以决策, 从而迅速做出反应, 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调整, 从而使自身企业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管理上的求同存异方面:企业发展的竞争, 追溯根源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纯、过度的强调竞争的企业管理思维的定式化缺陷, 为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长远发展, 企业开始了管理上的求同存异之路———实现管理上的战略联盟关系。

公共管理的产生相对而言, 微妙至极。它是在西方国家, 管理科学被利用于政府管理后的产物, 它近似于行政管理, 但又高于行政管理, 范围更是远远超过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完美结合又导致了政策科学的孕育和发展, 它主要是用通过管理科学作为方法, 改善整体的政策的制定的体制以及相应的过程。就我们国家而言, 一般情况之下都是把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放入软科学的范围之内, 而在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情况之下, 就软科学的定义方面, 仍然没有办法能够达成共识, 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软科学, 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学科, 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复杂型的社会、经济、技术、科技, 同时也包括了组织、计划、控制、协调、交流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然而它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给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甚至是不同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的依据。由此可见, 软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上所述, 对于软科学的研究应当要针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所关心的问题, 从诸如探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中外经验、整体设计的完整性、实施难易程度的分析等方方面面, 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 制定管理科学的发展的重点范围的根本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 根本上科学、有效的管理我国的社会发展。通俗而言, 就是增加管理系统的有序性。通过对管理科学学科的结构以及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重点范围的分析, 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管理科学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 最终让我们国家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科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有序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同济材料科学重点 篇8

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全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是做好艺术科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过九年的悉心建设,重点课题立项和优秀成果奖评选已发展成为我省文化工作的著名品牌,在国内各省市中居于领先地位,深受全省各文化艺术单位、大中专院校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欢迎。2010#是“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文化发展重要一年。按照厅党组部署,艺术科学工作要围绕艺术繁荣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文化建设的大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技支撑。从今年开始,我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将加大创新力度。以筹办中国十艺节、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重点工作为中心,切实加强对文化领域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和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推动我省艺术科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更好地为十艺节、文化产业振兴和文化体制改革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10年度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和2010年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凡有志子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的单位、个人均可参加申报。申报学科包括:文化综合研究、文化产业研究、艺术理论研究、戏曲戏剧研究、音乐研究、舞蹈研究、电影广电与新媒体艺术研究、美术与设计艺术研究、文物考古研究、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等。有关内容请参考《全省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全省艺术科学研究2010—2015年度重大课题指南》(请登录省文化厅网站或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网站查阅,文化厅网址:WWW.sdwht.gov.cn,协会网址:www.sd-whkj.org)。

二、优秀成果奖分为专著类、教材类、研究报告与论文类(含中等艺术教育论文)三大类别。

三、申报重点课题和优秀成果奖者,请填写《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报书》、《全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书》一武二份。申报优秀成果奖的,需报送研究成果二套;成果发表在报刊的,同时附报刊原件。申报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30日。

联系电话:0531-82387476

联系人:张钢王辉

报送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57号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

(省电影学校内)

邮编:250014

山东省文化厅

上一篇:放飞勇敢的风筝-作文下一篇:北京市法院的地址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