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推荐14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1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不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

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时有时还要被利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夺主的境地。

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目前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天写作五百字左右的文章,烟台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二万字。这些做法,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我们应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储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位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见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2

一、教师传授——按部就班

大多数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备课时就已经制作完毕, 上课时只要安心点击鼠标即可。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 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分析, 有的老师甚至把课件一放, 让学生一抄了事。如此一来, 教师完全放弃了学生“引导者”的角色, 这是对学生非常不负责的表现。所以, 我时常告诫自己:多媒体只是更快更便捷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媒介,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 要杜绝以读代讲、“人机互动”, 应注重口语表达和体态语言, 形成有效的师生人人互动, 使学生能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那么, 不擅长多媒体教学的老师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 如果没必要, 大可不必使用, 如果要用, 可以从制作并使用最简单的课件开始, 逐步提高自己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水平。

二、学生学习——沉默的羔羊

正如教师受困于多媒体一样, 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影响。学生一旦习惯于多媒体课堂, 就会慢慢产生这样的定势:老师课堂上的提问都有答案出示, 只需要等待, 老师早晚会出示的, 到时一抄就完事, 学生慢慢就会懒于动脑。学习的主体都懈怠了, 教学方式再活, 设备再先进, 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我先后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偶尔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换用实物图片、小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 (2)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 不出示“答案”,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归纳整理; (3) 在分析浅显易懂的文章前, 请学生充分预习, 并设计好问题和答案, 课上当一回小老师等。总之,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 其目的就是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

三、文学情感——雾里看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 而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的确能增强课堂容量, 但过多过长地依赖电脑, 只会阻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特别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所以, 长期使用多媒体带来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情感沟通。《礼记·学记》中指出:“亲其师, 信其道”, 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因此老师在制作课件时, 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特别是让学生能感受老师渲染的课堂气氛、现场聆听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范读。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这是多媒体教学永远无法替代的。

四、课件精美——“皇帝的新装”

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 有的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 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 展示在学生面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一味追求新颖、花哨、动感, 可教学效果却不敢苟同。

笔者在听一节公开课时, 发现授课教师几乎在每一页上都有一些会动的卡通或是精美的图片, 看着活泼灵动、惹人喜爱, 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从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就看得津津有味, 可随着课程的进行, 听课的我却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认真专注不是在思考疑难, 而是在欣赏着每一张课件上的动画或图片, 特别是在布置了思考题的页面, 大部分学生都盯着投影幕布欣赏那走来走去作思索状的小人动画。结果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过去了, 学生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 很多同学还是一副懵懂的模样, 可见他根本就没有对问题进行思考。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学科也出现过。我认为动画、图片等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 过多使用将极大地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果我们只注重教学形式, 而忽略了教学本质, 那就违背了教学规律, 有如“皇帝的新装”徒有其表, 不仅不能起帮助作用, 反而会闹出“笑剧”。

浅谈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历史 课件 误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将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历史文物……展现给学生,多媒体历史教学应该可以担当这一重任。可见广大历史教师熟练制作课件,娴熟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刻不容缓。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误区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误区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

二、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件制作是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

三、教师计算机水平较低的误区

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较低,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反而成为影响其课堂教学水平发挥的绊脚石。在有一次教学竞赛中,一位教师在讲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时,原本课件有《青藏高原》等三首歌曲来引入清政府对西藏、台湾、新疆的有效治理和管辖,可因为文件未打包处理,结果没有声音而导致上课冷场了,教师临场教学也未处理好。同时在讲下一张幻灯片内容时由于不小心滑动了鼠标,结果导致“清朝疆域”这一框目未讲解便草草收场;还有一次有位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由于整体色彩、背景以及字体颜色过于相近,导致教室靠后的学生直呼“看不清”,这位教师不得不耐心细致地当起了“解说员”前后长达七八分钟,当然这堂课也未按时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还有些历史教师的课件中的视频无声音或由于剪辑不当而时间过长、重要的图片、人物无文字说明或介绍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已成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对图片、视频处理的误区

实际多媒体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往往堆积大量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结果一上起课来感觉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表演,没有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导工具,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当“解说员”。我们才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孰不知这样教师在悄然地用“机灌”代替“人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应对视频,音频及文字信息处理,自己读书时间被挤占,想象的空间被色彩斑斓的画面填满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表面喧闹,其真正效果不好。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实际上在讲授图片、视频时,教师故意不打出文字,让学生思考、总结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妙招。可见我们历史教师在处理歌曲欣赏,图片、视频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失去思考、总结、归纳不仅可以免于让学生论为鉴赏者和看客,而且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五.教师教学对重难点未突破的误区

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某些教学难点、重点问题迎刃而解,而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会忍痛割爱,把一些相关图片、视频、MP3统统用到教学中去了,我在听一节川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课件中《爱我中华》、《大中国》、《我的中国心》这三首音乐前后欣赏就达十来分钟,结果新课一共用去了五十三分钟;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美观,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和声音振聋发聩……这样的课件恰巧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同时也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中学学生更是如此),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重、难点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由于课件制作的复杂和过多内容,使学生在思考和教师引导时重、难点时间过于仓促不得已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然也就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的质量了。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误区、根源 篇4

----天津市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考察

笔者在对中学生进行测试的前后所进行的采访、座谈、听课、观察,以及对8所中学的54名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四个误区。

Ⅰ.教学观念上的误区

多年来,语法为纲,翻译为方法的教学模式,使相当数量的中学英语教师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习惯,以及多讲,细讲才是“有水儿”的教学观念。学生的主要课上活动就是听讲,记笔记、偶尔回答一些问题,但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

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角,交际为中心,操练为重点。它不要求所有第一次出现的语法现象都讲,目的是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先会用。见多了,用多了,感性认识加深之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总结,这是典型的归纳性教学观念。也是许多英语教师仍旧习惯于演绎性教学方法,大讲特讲语法,觉得不讲就不叫上课,心里不踏实。

Ⅱ.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教师教学观念上的守旧必然在教学方法上反映出来。有些教师课上仍以讲解词汇、领读课文、分析语法和翻译课文为主,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有些教师不明白,语言是工具,学习语言不像理科学习一样,以理解为主。一个外语教师绝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能控制自己的讲解时间,做到少讲、精讲,适可而止,把时间让给学生,心甘情愿地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以他们为中心。既能做导师,又能做合作者,又能当配角的教师,才是交际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Ⅲ.教师业务水平上的误区

十年**给中国教育事业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实在太大了,教育界青黄不接的现象仍然到处可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高等师范院校虽然为中学培养了大量的英语教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这种现象在非重点中学里尤为突出。仅以考察过的十几所中学里的二所一般中学为例:一所学校全校共有英语教师8人,英语大专毕业生二人,业余进修后获大专文凭的有三人,非英语专业毕业有两人。另一所一般校中有英语教师11人,其中正式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一人,正式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二人,后取大专学历者五人,还有一位俄话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位历史教师,和一名中专毕业的教师,也在教英语。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各种夜大和职大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这些学校对其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的严格程度远不能与正式外语院系相比。因此,在这些业余大学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教师,他们的英语能力不平衡。若让他们教旧教材,讲语法,还能胜任。若用新教材,教授和组织学生进行听、说活动,有些人可能就力不从心了。交际英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这些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用好新教材,他们所面临的一个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先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Ⅳ.教学管理上的误区

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教学管理上的问题。有些教学管理人员也因循守旧,认为新教材语法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好讲的,主张开快车。本应该每节课学习一课书,却要求教师讲两课书。第一册本应该学习一年,但是,实际上仅仅学了半年,即一个学期。在他们看来,教学进度不是以学生是否会用所学过的知识为尺度,而是以教师有没有值得讲的语法内容为尺度。这实际上仍旧是语法为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一方面抱怨学生听、说能力差,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开快车,赶进度。

当前中学英语教育面临的四大误区尤以观念问题最为重要。观念变了,态度积极了,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而教学观念上的误区则根源于对外语教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模糊认识和理解。

Ⅰ.准确与流利

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存在着知识派与能力派的两大派别之争,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还是提高能力。笔者认为,走任何一个极端都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知识无法提高能力,而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提高能力就失去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是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两个侧面,缺一不可。

知识与能力的矛盾在外语教学中常常体现为知识习得的准确性与运用的流利性的关系。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偏面地强调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忽视运用知识进行交际的流利性。实际上,准确是流利的`先决条件,流利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发展的。

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两者兼顾。外语教学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先把语言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习者,这是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初级阶段,而且这种传递只能到达学习者的有意识认知层次。作为交际英语核心的流利性是外语教学的第二 个阶段,也是高级阶段。它必须来自于学习者的大脑思维的深层结构,既无意识反应层。外语教师的职责绝不是在两者中间选择其一,而是在准确传授知识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尽快把知识从有意识理解层尽快转移到无意识反应层,以便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语言的交际能力。

Ⅱ.关于语言技巧与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还常常涉及另外两个概念,即语言技巧和交际能力。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习者获得交际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观念认为,学生在获得语言技巧的同时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技巧上。

交际法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不容否认,语言技巧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矗但是,交际能力并不等于语言技巧,而是应该高于语言技巧,包括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只能使学习者具备听和讲的能力,而听和讲绝不等于与别人交谈,前者是单向的,后者是双向的。交谈才可称之为交际,因为它要求参与者必须准确理解对方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来传递意念和感情,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该尽可能多地采用结对子、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误区及根源,笔者想提出两条主要的措施。

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往往是由本地区的教师

的质量所决定的。要贯彻新大纲,实施新教材,当务之急是尽快分期分批对不能胜任交际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绝不能只是交流一下经验,看一、二次观摩课,或听听对新教材的使用方法的介绍,而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学观念的培训,使他们对交际英语教学所涉及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书本与练习的关系,理解与应用的关系等等,都有比较深刻,至少是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要对这些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再做一次学生,在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体验和学习交际英语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篇5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屠瑜娟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第二中学(342600)

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入教师的心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教学实践。课堂改革的春风吹欢了学生,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到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我们必须防微杜渐,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促进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与同仁们商榷。

误区一: 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适时的.教学方案的调整。但问题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变成“满堂问”的方式。

此误区是把提问式和启发式混为一谈。有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于是便将语文课堂改成了“审问堂”,一味地将知识编成一连串的问题“审问”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连续提出30多个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节课。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几乎都是在“问”与“答”得双向交流中完成的。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甚微。

误区二:只重视语文教学改革,而忽视语文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教学生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领。在新课改中,老师们对教法改革很重视,而对学法的指导却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论文 )从而导致了一些语文教师只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语文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而不管“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高慢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 亦步亦趋,失掉传统和自我

教学方法有其继承性,又有其发展性。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继承,而落后的、陈旧的要抛弃,代之以新的方法。而有的语文教师只看到其发展性,而未看到其继承性,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甚至生搬硬套,结果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和自己特有的方法丢掉了,而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没有学好,最终是“邯郸学步”。我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误区四: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评价教师采用与没有参与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没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参赛,参与优质课评选,也是把多媒体的运用看做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变相地从现代的“机灌”代替传统的“口灌”,并没有达到课改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能力,文章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画面。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语文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效果,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记忆。

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课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他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

浅谈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的误区 篇6

三十五中学区朱口完小朱口完小田英男

1、对“语文活动教学”概念认识的偏差。

语文活动教学,是“活动教学”思想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意在打破教师和学生保持的相对的“授权”关系状态,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具有操作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堂信息不断扩展延伸,同时调动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以外显的活动促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活动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外活动,也有别于语文活动课程。语文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

2、目前,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活动安排失调。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7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外, 更主要的是学生心理因素在作怪。进入高中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独立意识增强、自尊心增强、自我膨胀感增强, 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把握的能力尚不足, 加之信息技术课在高中仅为毕业学科, 并不参加高考。所以导致学生面对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会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一个放松的课堂, 用这个课堂来缓解主科上的学习压力, 或者逃避学习的一个处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可以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可以聊聊天、听听音乐、打打游戏的地方, 所以他们希望上信息技术课, 但不希望信息技术教师讲课。同时由于新时代的学生接触电脑较早, 且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完成一些电脑的操作, 而且在他们心中已经把信息技术课与使用电脑等同起来了。所以学生在心理上就已经失去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内驱力, 再加上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所以不爱听课就在所难免了。

同时, 信息技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必然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管理和纠正, 此时和学生之间就必然会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在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 在学生人生成长的特殊阶段, 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时刻, 学生会给予信息技术教师这样一个特殊教师多少所谓的“面子”呢。特别是在我们这些非重点高中, 教师管理的结果很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即使是不反感,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想象的内容差异过大, 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往往会感到入门难, 深入学习更难, 教师越想让他们学好, 他们就越学不好, 抵触情绪越来越强。还有学生自我膨胀感太强, 根本不听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任何介绍, 直接认为我电脑水平已经很高了, 不用学了。

二、从学生心理学角度来寻找问题突破口

既然都是教学, 我们学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别的学科为什么没有呢?我们能不能从别的学科的教学中寻找突破的灵感呢?原来主科有学生感觉到不会的东西, 学生学习后能取得好成绩, 能考取好学校, 或者说学生能通过主科的学习取得看得见的成就,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维持其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学习有收获, 必须使学生有成功感, 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 即为追求成就, 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看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更具有瞬息万变的时代性。现在学生就是喜欢不断地创新, 追求新事物, 对一切接触不深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 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不高, 无论是高分还是低分录取的学生, 只要认真学习, 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 这就为学生成就感的满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扬长补短。

1. 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 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知水平出发, 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规律和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 以问题为中心、学以致用、前瞻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融于精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教师要从“课程知识、技能、素养、学科课程整合生活世界构筑的立体环境”中组织课程内容, 使之符合学生的真实世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课堂要对学生有吸引力

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说过的学生想在信息技术课上聊聊天、听听音乐、打打游戏来缓解主科学习压力, 我们就想想办法, 让他们既能实现目标, 又必须亲自动手才行, 而且还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很适合我们的课堂, 比如, 讲信息获取一章时, 不妨告诉学生我们本节课的目标是向同学们推荐一首好听的歌曲, 但是我们电脑里既没有歌曲, 也没有听歌曲的播放器, 一切都要靠同学们自己解决。带着这样的任务, 教师适当地引导与归纳, 顺理成章地就将信息获取一章内容完成了, 同时还为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留下了必要的素材。

3. 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

关于评价, 好多人、好多文章都对评价的作用进行过论述, 这里我想说的是, 评价也要因人而异, 注意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强的, 虚心好学的学生可以适当地用一些中性, 甚至于偏于批评的语言刺激学生, 可以促使其更加进步。但有些学生即使是虚心好学, 但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的, 便不适合, 应该更多用鼓励的语言。也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价过程的全程性等原则,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 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 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方便, 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学数学 运用误区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对于以往中学传统课堂的一种革命,其利用互联网快速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丰富的数据库给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世界,使教师能够摆脱“三尺讲台”的局限性,带领学生领略更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性,很容易造成枯燥的课堂气氛,多媒体的运用恰好弥补这一不足,使得教师教地更轻松,学生学地更开心。遗憾的是,多媒体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存在很多不足,下文将进行详细的分析。

1.当前中学数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弊端

1.1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力

目前中学数学课堂常用的多媒体软件是PPT,这是一类适宜图文并茂的软件。通常情况下,初中的数学内容十分呆板和抽象,学生很难直接理解。而通过PPT课件,教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定理和公式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但是相应的,也把答案公布出来了。长期以往,学生会习惯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而无法激起自己主动思考的兴趣。

1.2滥用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有许多优势,尤其是在提高讲课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有较大的功能。但是由于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印象,主观地认为多媒体技术仅仅是减轻自己备课压力的一种手段,没有认识到其更深层次的作用,导致其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反而成为了劣势。一些教师盲目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高效性,将原本要花费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内完成,导致学生短期内要承受的课程任务增多,使得学生本该深入了解的课程不得不匆匆带过,这种教学情况是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的。

1.3多媒体功能开发不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从最简单的图文并茂,食品播放到复杂的数据归纳整理,排序,模拟功能,都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地变革。但是由于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对于新兴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有限,导致其使用了最简单的图片编辑,文字直观显示等功能,对于深层次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掘。这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是一种浪费,它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能力无法完全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展现出来,学生也就无法真正领略到多媒体教学的精髓。

1.4应用过程流于表面

一些教师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以后,反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装扮多媒体课件上。以PPT为例,一些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寻找精美的PPT模板,插入各种花哨的图片,甚至还使用背景音乐。虽然一定的美化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美化反而会分散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经常被图片和音乐所吸引,反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2.对媒体应用误区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的中学教育长期处于严肃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尤其是数学这类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更是显得呆板和沉闷。多数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运用规定的教材进行讲解,通过自己的口才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因此短时间无法适应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面,把各种多媒体软件当做一种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工具来看,没有从更深层次看到它对于课堂教学的革命性改变。另一方面,当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多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他们的年龄也相对较大,对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缺乏理解,没有掌握全面的编辑和处理能力,因此无法有效利用多媒体软件的深层次功能。

3.如何改变误区

3.1教师提高对于多媒体的认识

要改变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地位,真正高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改变中学教师对多媒体认识上的不足,是其从更深层次了解多媒体的功能。首先,要摆脱“多媒体”是一种工具的认识,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发挥其活跃课堂氛围,提供互动机会的功能。高效利用其人机交互功能,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被积极调动起来,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活跃自己的思想,更快地融入数学学习状态中。

3.2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向一批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普及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传授其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要避免多媒体课件形式大于实质的误区,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操作多媒体的能力,使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会花费过多的注意力在与数学内容无关的装饰上,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思考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兴趣和快乐。总结: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中学数学课堂中对于多媒体的误用主要是对多媒体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从而导致课件使用时流于形式,并且阻碍学生思考等问题。如果中学数学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认识能够深化,那么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最终,多媒体教学将能够与中学数学课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陶维林,浅谈电脑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誤区[J],数学通讯,2000(9):6-8

[2]张波,关于 CAI 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2001(10):44-47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应策略 篇9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多媒体是集丰富的影像、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

今天,多媒体教学正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让课堂内容清晰呈现,有利于打破局限性,更有利于推动计算机走进课堂。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件,开展课堂活动。它能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扩充知识,加深理解。

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却走入了误区。误区一: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成果一定显著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时下有些课例,“老师照着稿子念,学生盯着屏幕看。课本笔记不用翻,上课就像搞展览。当时感觉挺新鲜,课后功课全忘完。”片面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流于形式,致使学生感觉上课如同看教师演戏。应用多媒体,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使课件在教师的操控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误区二:投影屏幕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工具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却常常有无法加到课件中去的遗憾。而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因此,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三:课件统治课堂,教师唱独角戏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连珠问之后继之以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

误区四:多媒体的综合功能可以代替其他媒体

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课,所以有的课例甚至见不到老师,只有计算机在从头到尾地唱戏。计算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电脑可以看电视,接打电话,播放音乐等等,但不能代替电视、手机、DVD等,也正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认为,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计算机能少用则少用,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用它的时候要发挥它的优势。

为了尽快走出误区,还原多媒体教学的真实面目,笔者根据最近的活动课,提出以下三条应对策略。

策略一:研究优秀课例,认真钻研教材

通过上网、使用教学光盘、观摩优质课等方式获取信息,广泛吸纳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发掘自身潜力,最终形成有特色的产品,不能老是“拿来主义”。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必须钻透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撰写脚本,不断修改,并且要具有创造性,大胆突破,闯出一片新的天空。一般说来,课件的前期准备比实际制作所花费的时间更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注定不会产生高质量的课例,教师要养成平时搜集整理素材的习惯,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轻松完成课件的制作。

策略二:紧扣教学重点,合理掌握“度”

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条件,所以课件的好坏应该体现在使用效果上,媒体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反抗这一转变过程应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一转变是由“逼”造成的。为了让学生更理解这一点,可以放映一下《水浒传》中高俅、陆虞侯设计陷害林冲的几个片断,使学生明白林冲是忍无可忍,逼上梁山,从而明白封建社会“官逼民反”这一道理。这样的课件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可以说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中一些与重点、难点无关的花样应坚决地摒弃,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有些语文课件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时,大量调用音像图片、影片剪辑、讲话录音等,如此多的引入定会冲淡教学主题。此外,教师在设计媒体的时候,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最佳方式,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策略三:精心制作,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

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粗制滥造,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性,还要重视美学艺术。我们可以从色彩、布局、字幕、层次四个方面入手,通过精巧设计和完美构思,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从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乡愁》,素材只有四张图片和课文朗诵,但精巧的页面设计,却创设出了优美的情境,营造出了一种求知氛围,富有艺术美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10

导致部分教师步入“题海”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部分领导、教师没有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应试教育这一陈旧思想。一些学校领导以布置作业多少,教师精批细改作业程度和数量来评估老师的教学工作,促使教师不得不走人误区。二是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题海战术的不良后果,但缺乏改革精神,被应试教育的绳索束缚着,心动而没有行动。他们觉得对给学生少布置作业还是“不放心”,因而“随大流”以提高学生成绩、升学率和排名次的“保险系数”。三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家长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反应强烈,但也有较多家长拿学生做作业多少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态度和子女成绩的优差。子女作业多,负担重,家长责怪学校、老师;子女作业少,成绩不理想,同样责怪学校和老师。在此情况下,教师只好选择多布置作业来提高学生成绩这一教学方法。

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方法是很多的。笔者只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谈谈粗浅看法发。

领导、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观念。一个学校,领导的正确教育思想是根除“题海战术”的关键--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只有领导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才可能统一思想;才能切实保证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题海”歧途转入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语文教学研究途径上来。

认真贯彻新大纲精神,努力设计好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布置大量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优密切的联系。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他们的学生课外作业很适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下功夫。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改革阅读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阅读课千篇 一律的落后教法。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教学贯穿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教学中辅与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样,课堂教学既有教师讲的时间,也有学生“读”与“练”的时间,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讲、读、练”结合的教学,达到使学生自己学习、多读、多思、多感悟、多积累的教学目标。二是备课要备好作业。作业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之一,也是教师用以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备课时,必须将作业备入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的各个环节之中,巧妙地将作业融于课堂教学的讲练之中。使作业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中既有相对独立又有整体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严格控制重复机械抄写这类作业量,如大量的重复抄写,又如课堂、课外相重复的练习。

控制课外作业数量,提高课外作业质量。有些教师热衷于学生练习册多,一本不够,要两本、三本,甚至更多。这种现象在部分地方目前还比较普遍。在众多的练习册中,教师往往要求所有的学生将习题全部完成,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做重复的习题,甚至是偏题、怪题,其结果往往是做得多反而错误多,老师批改埋怨多。笔者认为,学生作业量应按有关要求严格控制,应在作业的质量上下功夫。教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时,目的要明确:通过课外作业,或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或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或是使各课时、各课文之间更好地衔接等等。这样设计的作业,才可能达到少而精,且能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改革作业批改方法。也许是习惯的缘故,一提到作业批改,就认为是老师的事。“精批细改”也就成为了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的准绳。教师当然要批改学生作业,但要讲究方法。教师教学生最终是达到“不教”的目的。作业的批改,不应该由教师全包揽,成为教师的“专利”,而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对于答案客观的题,可以由学生本人对照答案自改,可以同桌互改后自己复查、纠正,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批改。对于答案主观性较强或层次性大的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参考答案分组讨论批改,也可以先由学生自改或同桌互改后交教师复查、讲评。此外,应提倡面批。组织学生参与作业批改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学生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分析判断、纠正错误能力逐步增强,他们会感到参与的乐趣,。作业完成质量提高了,知识巩固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提高,课外作业负担则可以减轻。

改革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手段。仅议一两次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老师的教学实绩和学生的语文水平,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它是导致教师大量布置作业的原因之一。这有待于小学语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案。

以上所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几个方面,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说明:这样做,能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走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指在课文教学中偏重于文章局部的理解、突破,而忽视文章整体的感悟和把握。其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一些微观上的零碎知识,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领略文章整体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久而久之,学生既未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学忽视课文整体性的教法,是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具体分析误区,以及走出误区的措施。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淡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加强语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意、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技法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却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如讲解来得快,于是一上讲台便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于“重点”、“精彩”之处,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却云里雾里,没有整体感知又何来局部之佳妙?

(二)题海战术

对付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题目化,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把答案要点规范化,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

(三)化整为零

文章是有机的整体,部分因整体而存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却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去分析,或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其结果只是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杂碎”,说不上提高素养,更谈不上阅读欣赏。因为文章的美丽之躯已被乱刀致残。

上述几种教法,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真实写照。学生纵然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目,却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不甚了解,这何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们要充分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用“篇”的形式,听说读写的对象则常常是“篇”,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句、段甚至题目啊!

二、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措施

鉴于上述三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要使学生走出“只見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体现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阅读

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通过配乐范读使学生为文中深挚的父子情所感染,然后要求学生在深沉的基调上有感情地反复自由朗读。读时根据内容、感情的变化处理好语速、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以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意和体味父子深情。学生读后了解到文章四次写“背影”,明白了文章的内容、线索、构思、描写重点和思想感情,从而从宏观上把握了课文。在引导学生突破局部重点时,又指名学生个别朗读第六自然段“望父买橘”部分,要求重读表现父亲步态、动作的词语,以真切体会父爱之深挚。如此,加上教师的点拨,文章的构思、主旨以及新颖的表现角度和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等内容特点,学生便了然于心,从而深入领略了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最后要求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六自然段,以加深感受。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以情的激荡,学生毫无厌读情绪。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教材所选的美文,大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若能充分运用阅读手段,便可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深入体味。

(二)重视破题的引导性

我在课前很重视破题。如《背影》,我就标题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正文的阅读理解:①谁的“背影”?②谁看到的“背影”?③何种情形下出现的“背影”?④什么样的“背影”?⑤文中几次写“背影”,哪些实写,哪些虚写,重点描写哪次“背影”?⑥为什么偏写“背影”?⑦“背影”蕴藏着什么?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上述问题,从而从整体上领悟了作品的主旨之深、构思之妙、剪裁之巧、角度之新和艺术之美;然后又回扣到题目上,引导学生尝试着换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原题最为精当、洽切。课前破题,学生高屋建瓴;课后扣题,学生回归整体:确为突出文章整体性的有效途经。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可窥视其中的秘密。许多教师撇开题目,一上来就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正文,这样学生不得要领,难把全局。

(三)理清思路的条理性

拿《背影》来说吧,题为“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背影”是文章的线索;但文章首段点题领起后,二、三自然段却宕开笔墨,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父子奔丧,家境窘迫,这似乎离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后,方知它实为下文“背影”之铺垫,突显在潦倒的家境和沮丧的心境下父爱的难能可贵,它与全文表现的亲子之爱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由此便知作者构思之巧妙,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利于深入探究局部。

最后,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文学性。欣赏作品的文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大纲》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来教读文学作品。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误区 篇12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误区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来说,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如果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那么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开展。相反, 如果师生有不良的心理状态, 那么思想品德教学也会取得不好的效果。纵观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存在很多心理误区, 针对这些问题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教师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施, 中学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的由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到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可见这是一个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学, 从而忽视对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教师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而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只要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就是好老师。这就是思想上的错误认知, 太过于片面的去看待问题, 导致教学心态的僵化。教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往往只注重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缺少在心理和思想对知识的认知。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要求学生要多方向的, 深入整体的进行掌握, 并不仅仅是说教。教师不仅要从教学任务去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要通过言传身教的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品德而言, 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拥有一种美好品德的重要性, 而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些美好的品德, 通过具体的事情和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高尚的品格就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 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影响。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和户外活动, 通过锻炼和实践让他们真正懂的思想品德对于生活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给思想品德带来的影响

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正是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叛逆心理, 也是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往往很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叛逆心理”对思想品德带来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 在中学思想品德在课程设计上, 教师通常都是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缺少实践体验, 造成了思想品德知识和实践的脱离。这种传统单一的德育方式, 致使学生往往成为“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由于教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容易引发错误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完全掌握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品德课程, 不能拘泥于单一死板的课堂形式, 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去体会, 去感知, 全面了解德育工作。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家庭存在矛盾导致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 以学生为辅, 这样长期的课堂教学导致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忽视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重点, 而不是每次都把课堂用知识填充起来。教师需要针对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方式, 对于中学生而言, 平时的课业压力就已经很大了,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要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同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 家庭教育因素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方面, 由于个别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 不完整, 父母对孩子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全, 加之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于严厉和苛刻, 孩子和父母不能真心交流, 存在隔阂。还有些家庭是重组家庭, 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 甚至还有继父继母虐待孩子, 这给孩子的身心留下了阴影, 性格不稳定, 更不要说思想品德教育了。父母的为人处世同样会影响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 除了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同时还要从德育方面约束他们, 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 让学生不要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误区。学校要通过规范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而家长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 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结束语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13

聚凤小学教导主任: 任达军

当前,法制教育要求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于是所有学科教师都把法制教育提得很响。深怕自己所授学科没有渗入法制教育。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根据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和周边同事的教学情况,谈一谈目前法制教育渗透在小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几点误区。片面强调法制教育,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很多教师只要一上课,无论什么知识点,都要想办法引申到法制教育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的学校甚至把法制教育的渗透与否作为评比评价的标准。这样使教师为了把法制教育所谓“渗透”其中。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在设计例题等方面引申到法制教育上来,使得一些事例牵强附会。听起来特别别扭。有的教师甚至为了显示自己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整堂课都在宣传讲解法制内容。而实际的学科教学反而显示不出来了。

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绝不是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 要渗透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适合法制教育的章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教育。因为学科教学就是学科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性,绝不是法律常识的讲解。所以不要把学科课上成法制课。否则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刻意寻找法制教育点,歪曲理解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渗透过程中的科学性。

法制教育要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指的是当学科教学时,有法制教育的知识点的地方,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不能像过去的教学时一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德育的培养,忽略应该有的法制教育。事实上,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是有适当的点的,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特别是像数学之类的教学,千 万不要无病呻吟,把一些与当堂课知识无关的所谓能进行法制教育的东西融会在教学中来。数学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歪曲理解法制教育必须强行“添加”到数学教学中。这是极端错误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学习和理解教学大纲,绝不能因为法制教育而增加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刻意寻找所谓的法制教育点。把数学的科学性忽略或歪曲了。

时时把法制教育挂在嘴上,忽略法制教育的“渗透时机”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作为学科教学教师,切忌把法制教育挂地嘴边,动不动就把教学内容引申到法制教育上,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反感,而应该把握好法制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才会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无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分年龄进行法制教育。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很多学科教师,为了在 2 教学中突显法制教育的渗透性。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渗透《国土资源法》、甚至《民法》,听起来就是笑话。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不是对学科教学的节外生枝,搭车赶路,更不是教育的花架子。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科文本稍作研读,我们就不难发现,不仅人文学科,任何学科文本都有法律的内涵信息,只是信息量的多与少,即渗透点的多与少而已。过去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没有去渗透法制教育,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发现,没有去关注和把握这一内涵信息。这本身是我们的教学失误。现在,我们要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它挖掘出来,弥补上来。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不是削弱了学科的工具性,淡化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支离了学科教学严谨的结构体系。相反,是强化了它的工具性,完整呈现了它的三维目标。工具性即实用性,学科中涉及的法律元素正是对其工具性的强化。而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重要目标里,本身就蕴含着法理的内容。只是我们在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讲究渗透的方式和方法,把握渗透的“度”,(时间5分钟内,内容画龙点睛,晓喻即可),把握学科三维目标的主体性,把法制的内容与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进行。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凡文必渗透,凡课必渗透。文本中有法制渗透点,我们就渗透,没有就不渗透。不能生拉活扯,牵强附会,曲意渗透。例如,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寒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本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极度的静境,以表达孤独失意的心情。但如果我们以为“千山鸟飞绝“了,一定是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就给学生渗 3 透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种渗透就未免牵强。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不是增加了我们老师的课业负担,相反,它是完善了我们教师应尽的教育义务和责任,应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其中的“道”,就含有社会法理的内容,这是我们教师由古自今的使命使然。更何况目前我们国家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攀升,令人忧虑,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全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该是渗透具体的法律知识点,而不是简单的笼统的抛给学生抽象的法律名称和概念,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去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从在一点来说,我们要开展有效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总之,只有克服了误区,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法制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14

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中指出: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旨在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科学探究进入了物理课堂,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广大物理教师积累了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走入了各种误区。这些误区可以归纳为“五重五轻”:

误区一:重探究流程,轻探究本质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包含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验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组成,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有的教师就把探究式教学理解成这七个要素的流程式教学,使科学探究活动组织生硬、呆板而别扭。科学探究不是僵固的,而是灵活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七个探究要素中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例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时,应将重点放在实验仪器、实验方案的选择及优劣评估上。

误区二:重调动主体,轻教师引导

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有的教师在活动中过于“放手”,使探究活动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探究课变成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无序状态。尤其是,基础知识弱、研究能力差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容易产生依附心理和自卑心理,参与意识淡化,最后会导致学生严重地两极分化,这就违背了探究性教学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

可以说,探究式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精心安排、引导学生参与“过程”、获得“方法”,在感受、体会中进行总结、取得提高。例如,在高中物理“合力与分力关系的探究实验”中,若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次探究,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将遇到进入高中以来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涉及等效替代的物理方法;第一次在实验记录中除有数字(弹簧秤读数)外,还有点(力的作用点)和线(力的作用方向);第一次用作图来处理实验信息。这些“第一次”,学生都不习惯。

所以,在“合力与分力关系的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1)本实验的思想方法是等效替代,实验中如何做才算是等效?(2)根据等效的思想,哪个力是哪些力的合力?(3)实验中要记录一些什么东西?(4)怎样记录?(5)如何猜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6)如何处理记录的信息从而验证猜想?

误区三:重能力培养,轻知识落实

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观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过程与能力摆到了重要地位,这对于过去追求以掌握知识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教学而言,是有指导意义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放弃知识,单纯追求能力,就会陷入新的误区。其实,掌握知识和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之间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探究的前提,方法融于知识建构的过程当中,任何探究活动、任何能力培养都要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探究过程是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理解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方法、能力不可能脱离知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误区四:重学生探索,轻教师传授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而传授式教学主要由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学生间接获得知识。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都有优势。但强调探究学习,并不是全盘否定传授式教学,因为没有教师的讲解,探究教学不可能顺利进行。例如,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可探究性需要一定的知识;在做出猜想、假设时,需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时,需要对照原理、模型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依靠传授式教学教给学生。因此,探究式教学必须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

误区五:重实验探究,轻理论探究

《物理课程标准》提到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主要是针对实验探究而言。其实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课程中虽然大多数探究性学习活动需要通过实验进行,但也有不少探究性学习活动属于理论探究。理论探究虽然没有实验设计和实验检验等环节,但也经历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得到结论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研究和积极思维之中。凡是满足探究性学习特征的教学都是探究性教学。例如,“物体的动能与什么有关”的探究可以以如下理论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物体的动能与什么有关?

(2)建立假说:可能与速度有关,可能与质量有关。

(3)设计推导情境: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恒力F作用下发生位移s,速度增加到v。

(4)检验假说:功是能量转化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转化。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动能,即WF=EK,而WF=F・S=mav2/2a=mv2/2。

(5)得到结论:EK=mv2/2。

此外,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两个电阻并联后,其总电阻与分电阻之间的关系如何;用电高峰时,为什么照明灯会变暗些……都可以设计成理论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

上一篇:经贸委党支部总结2010下一篇:给妈妈的一封信小学生8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