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共12篇)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1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明远实验小学 钱成君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顽皮淘气。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较乐于阅读童话类文本,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也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雾在哪里》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部分生字会造成阅读障碍,同时,二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二年级的学生在写话上表达还不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为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和写话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欢快、消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欢快、消失”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教学难点

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方法

(一)比较法。

通过对相似句子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相似之处,并以此引出仿写句式。

(二)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三)诵读品味

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一)板题导入

1.回顾谚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3.展示云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欢快、消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5分钟后交流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篇课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和他一起读,如果他读的不对,大家帮他指正后,再齐读。

雾 淘 顽 于 岸 暗 街 梁 甚 至 切 躲 消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云雾 淘气 顽皮 于是 岸边

变暗 街道 桥梁 甚至 一切

(2)课件出示:多音字

藏 空 只 行

3.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

霎时: 极短的时间,片刻。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散步: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

三、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第二次先学后教)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课文,尝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互说课文主要内容,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错。2.教师重点指导攻克难读的长句子。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明确:本文写了雾藏住大海、天空、海岸、城市和自己后出现的景象。

四、识记生字,描摹临写(第三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1.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和笔画,注意易错笔画、笔顺。2.完成课后题“用铅笔描红”。

(一)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老师强调书写姿势。

(二)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三)质疑拓展

出示生字:于 论 岸 屋

1.师生交流易错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于”:独体字结构,上横要短,竖钩为左向钩。“论”:注意右边仑字下面是匕字,与仓字不同。“岸”:三部分都要扁一些,下边是干字,上横要短。“屋”:尸字左框要扁,撇要长,至字第二笔撇折上有一点。

2.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激励书写水平高的同学,教师可范写。

3.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同桌互批,订正。4.师生共同评议。

五、归纳总结: 本文写了雾藏住大海、天空、海岸、城市和自己后出现的景象,说明了雾很大、很浓,变化很快的特点,突出了它的淘气又调皮,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六、达标训练 1.根据拼音写词语。

shì

lùn

fánɡ wū

jiǔ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雾是一个又()又()的孩子,他把()、()、()、()、()藏了起来。

七、日清作业,拓展延伸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21世纪的化学教育应该有新的面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中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由生活中的“酸雨”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学习, 最后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再如课堂演示实验设置验证性实验 (由SO2和CO2的性质相似性做的性质验证实验) 和探究性实验 (探究SO2能否使其它强氧化性的有色物质如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的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 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 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 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新课改要求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前反思

⑴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正确与否, 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 不仅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关, 也与学生的个性、能力、需要有关。在目标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 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 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 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 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整体性及突出重点目标。笔者认为, 有目标地进行教学, 可以规范教学行为, 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 所以, 在未上课之前, 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思想并用辨证的眼光看待SO2。而在正式上课的时候, 笔者并没有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 使得整堂课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不够密切。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意图, 使得学生是被动在学。课后, 笔者经过反思明白:“通过问题情境或其它方式引入新课后, 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万一自己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 学生就会主动地把信息反馈给教师。”笔者也明白了古语“治学必先知学, 因为知学, 然后能勉;勉, 然后日渐而不息”所蕴涵的道理。

⑵教学方法的反思。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与漂白性的时候 (这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 , 笔者认为可在教师所做演示实验 (SO2使溴水褪色、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的基础上, 补充SO2使KMnO4 (H+) 溶液褪色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由教师对还原性和漂白性进行对比讲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验, 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再如, 对于SO2对空气的污染问题的讲解, 教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其效果会大大提高。

2、课中反思

⑴引言的反思。新课的引入虽然只有几分钟, 但这几分钟或几句话起到的作用却很很大大。。教教师师应应针针对对不不同同的的课课型型, , 不不同同的的目目的的, , 将新课的导入设计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笔者设计的教学引入如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然而,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地球也因为人类的肆意任为而变得千疮百孔, 那么同学们知道危害人类生存的三大环境问题是哪些么?”学生回答:“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质就和其中之一有很大的关系, 它被称作空中死神, 也就是我们经常都能听到的酸雨。”展示空中死神-酸雨污染的图片, 由此引出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这样的引言可以在学生学习了臭氧层空洞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环境问题, 引入自然流畅。同时, 触目惊心的酸雨污染情况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激发学生对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

⑵教学内容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印发, 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割据, 鼓励各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首先, 在本节的教学中, 笔者不单是讲解高一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其漂白性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情况, 而且有机地将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为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几个方面作系统的归纳讲解。对于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及其通性→还原性→氧化性, 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在于笔者对整节课的设计是先由酸雨的罪魁祸首引出二氧化硫, 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先讲还原性, 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回应酸雨的相关问题, 课堂设计显得连贯, 前后呼应。但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只强调SO2的污染而忽视了它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如作漂白剂、防腐剂等,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强调:化学是一把双刃剑, 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次, 是教学内容细节上的处理, 比如, 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 有关酸酐的问题在这里就可以不讲, 可留到讲解习题的时候再给学生专门讲解;运用对比教学法, 将SO2和CO2性质的异同进行比较, 使学生在对比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事物, 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 可针对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遇到很多有关亚硫酸及其盐的性质等知识点, 教师可结合学生习题用书中的知识点补充专题给学生加入亚硫酸及其盐的知识。

3、课后反思

⑴演示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的成功与否与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有关。在教学演示实验中, 教者最担心的就是实验失败而无明显的实验现象, 而这时一般教者就会直接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这样的后果便会让学生猜疑, 甚至怀疑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 如果演示实验中出现意外状况, 应仔细给学生讲解影响实验的因素, 分析失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在做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时候, 由于褪色较慢, 在讲课之前, 笔者先做了几次准备实验, 讲课时笔者给学生分析了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 (1) 在配制品红溶液的时候可加入少量的酸; (2) 配制浓度不宜过高; (3) 为便于观察, 可做对比实验。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本上所学不到的, 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⑵与学生互动的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 学习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在本节课中, 如果教者能将更多的讨论、思考与学生思维互动, 效果会更好。

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反思必须是多层面的, 这里笔者仅针对《二氧化硫》这一节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经过本次教学反思, 笔者认识到:教者在教学的同时要做好教学札记, 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 总结教学得失, 改进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实践者。如果教师不善反思, 那么就算工作几十年也只是对相同工作的重复, 停滞不前不能进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 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新理念, 我们应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转化与自我价值, 并寻求一份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学实践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已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反思了《二氧化硫》的相关教学。

关键词:教学意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鲁学军.《教学中的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4)

[3]、吴星《反思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4)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3

感受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交往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知道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危害少年儿童的事例,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交往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护。

教学难点

知道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交往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护。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面对陌生人”自护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基本的教学思路。

收集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课件。

课前互动:

1.变魔术的游戏

2.欣赏视频《小红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这不,红太狼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起来看动画片(播放剪辑的小灰灰被拐的片段)是呀,灰太狼告诫小灰灰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时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在你生活的周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例吗?当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二、学习探讨

(一)小记者调查

同学们都有独自在家的时候,当遇到陌生人敲门,你们会怎么做呢?为了了解儿童对陌生人来访情况的安全意识,电视台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大家可要听仔细看仔细(放录像)“当陌生人敲门时”

讨论:萧萧、勇勇、欣欣对陌生阿姨来访的不同表现,你认为谁的做法最恰当?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师:当陌生人来访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确认来访者的身份,如果无法确认,就不要轻易开门,以免发生意外。

(二)我有妙招

在实际情况中,坏人是防不胜防的,唉,他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欺骗我们同学。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大家人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帮忙出出小妙招。

讨论反馈。

(三)错把坏人当叔叔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放松对陌生人的警惕。小红就因为轻信陌生人而闯了祸,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小红的故事。

轻信陌生人给小红家带来了怎样的损失?你想对小红说些什么?

过渡:我们有一些同学上学时常把钥匙挂胸前,学了这篇课文后,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把家里的钥匙随意交给陌生人,更不要轻易透露家里重要的信息,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身边的故事

1.其实在蒋老师的班里,我正好任教五年级,前一个月刚刚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看课件讲故事)

过渡:这时会有什么危险……假如这位女孩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2.我们班的孩子都很机智,能沉着应对,蒋老师班的这位女孩当时是这样做的:她很冷静,一点都不慌张,急中生智,对那个陌生人说:“你赶紧走开,我爸爸就在前面干活,要不然我就喊了。”陌生人跑走了是因为机智应对。

(五)YESorNO

接下来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同手势对下面的这些情况进行判断,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看谁看得最认真,下课后有大奖品哦!

过渡:同学们的判断非常正确,为了犒劳大家,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念一念下面这首安全儿歌,把它牢牢记在心中。

(六)新闻播报站

蒋老师有一个爱看报的习惯,在报纸看到了这样一些信息,你觉得画中的孩子哪些地方处理得较好?

其实除了跟坏人做斗智斗勇,我们的生活当中还会发生一些别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瞧,以下这两条新闻消息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现场播报一下。(看课件)

过渡:此刻你能用几句话或几个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在下节课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怎样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安全博士

安全博士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温馨提示,请你认真浏览一遍,把感受最深的一条抄下来写在课题的边上,把他牢牢记在心间。

三、总结

今天我们探讨了“陌生人“的话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要和陌生人交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蛋,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既要有礼貌,又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以免带来危险。最后让我们在欢快的《不上你的当》歌曲中结束这节课。

教学反思

《遇见危险我不慌》是《品德与社会》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中最后一课的内容。本课通过“面对陌生人应该怎么办”“户外爬山” “游泳时应当注意什么”等几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如何识别真伪,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学会自救。我上的是第一节课,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中我首先在课前让孩子欣赏与本课内容相衔接的歌曲《小红帽》入手,并用图片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歌曲《小红帽》中略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的重要性。接着我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截取的诱拐片段导入课题,吸引孩子的眼球,让他们知道生活中不能随便和陌生人说话,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患。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通过小记者调查,让孩子在思考和探讨中总结出对待陌生人的来访应采取的安全方法。通过我有妙招,错把坏人当叔叔,身边的故事,头脑风暴,新闻播报站,安全博士开讲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再加上班上孩子们自己的经历警告学生,不法分子的骗人手段就是多种多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当中穿插安全儿歌以及最后《我不上当》生动形象的歌曲让孩子们更好地识别真伪,沉着地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在头脑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正确区分善恶。

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4

课标反复强调要学生充分地读,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收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培养孩子语感形成的重要基石,而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有待加强。因此这对于培养二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把“雾”来到海上、岸边时说的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雾怎么样做了结果又怎样了来引导学生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结合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体会雾的“淘气”,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老师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再读时大多数学生能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对“雾”的淘气有初步的情感升华。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我抓住文本训练点“无论是xx、xx,还是xxx,都xxx。”的句子进行说话训练,课堂上学生能围绕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但内容仅仅局限在“雾”中,思维不够扩散。其次,在教授第4自然段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想象说话。首先先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像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其次,再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书写“雾来到哪里变得怎么样了”通过语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但在这节课中,反思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仍然不足:

1、学生习惯还需加强培养。如,在读书环节时,个别学生没有做好读书的姿势,老师却没有及时纠正。

2、课文容量大,虽然课标中强调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也有体现,但对于语言训练点却过余重复、啰嗦。

3、写字教学至今为止仍是很多老师比较难攻破的难点。我们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写字姿势和掌握基本的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节课中对于写字的指导不到位,部分同学还是没有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养成好习惯,还需继续努力。如:把“折”和“抓”对比起来写,让学生明白同是提手旁,在不同的汉字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写法也略有不同。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5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雾在哪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雾、淘、、暗”等13个生字,指导书写“屋、岸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的语气。

3.能照着课文的样子说几句话,仿照“雾把……藏起来了,无论是……还是……都……”

【教学过程】

一、情趣复习,整体感知内容

1.情趣复习生字(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过渡:雾是个怎样的孩子?(淘气)他分别藏了哪些东西呢?

2.整体感知内容

出示填空:雾真是个淘气的孩子,他先把()藏了起来,然后把()藏了起来,接着又把()藏了起来,最后把()藏了起来。

二、聚焦“话语”,读好雾说话的语气

1.师: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发现没有,雾在藏东西之前啊,总喜欢说一句话,你能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老师出示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2.学生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1)师:我想要听出把谁藏起来?

学生读。

师:这就是读出意思。雾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怎么读出说话时的淘气顽皮呢?

(2)再请学生读,读出雾的淘气

师:这就是读出说话人的语气。你们淘气的时候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还是会有各种可爱的动作呢?(配上动作)

生做动作。

师:那就配上动作读,看谁最像淘气的`顽皮的雾。

朗读课文有窍门,读出重音表意思。

读出说话的语气,多位同学展示朗读,比赛读,结合情况进行评价。

三、聚焦“雾景”,品“藏”的表达

(一)发现表达特点。

师:可爱的雾,在藏起来的过程中,周围的景象也发生了好多的变化耶!我们先看这几个自然段。咱们换一种方式朗读,听老师的提示朗读。

出示: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1)师生配合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明了

淘气的雾怎么说——

把什么藏起来——

藏起来后的景象怎么样——

(2)初步感受句式“无论是……还是……都……”

(二)朗读中的品“甚至”

出示文字:“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1.师读,故意漏读“甚至”。

2.引导学生理解可不可以去掉甚至。(预设:无论大的还是小的东西,所有的都藏起来了。)

3.齐读。

(三)随文学写“屋、岸”两个生字。

过渡:雾把一切藏了起来,咱们可要睁大双眼,这段有咱们要学习的两个生字呢!

(1)引导观察字形,指出书写要领。(“岸”:山字扁扁在顶端,一横长撇写舒展,干字短横在中线,一竖稳稳在中间。)

(2)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书写,师巡视。

四、聚焦运用,学习表达“藏”景象

师:这是一个海边城市的雾景(课件图画)雾就像一位淘气、可爱、顽皮的孩子,有雾的世界一片朦胧,神奇美丽;我们设想,雾没有散……淘气的雾来到了山川、学校、公园……

1.出示云雾弥漫的山川、学校、树林等图片。

出示:雾把()藏了起来。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

2.学生交流,引导评价。

五、大胆想象,总结学习收获

1.师:亲爱的同学们,雾真是就像一位淘气可爱顽皮的孩子啊。你们觉得雾又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

2.出示儿歌总结,再次巩固本文生字。

云雾淘气又顽皮,东藏西躲做游戏。

大海岸边连城市,房屋街道和桥梁,甚至动物和行人,四周变暗看不明,雾把一切都藏起。

最后消失藏自己,所有景象都清晰。

六、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风从哪里来》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知道有雾的时候,不同的场景会有怎样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无穷。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尝试读出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2.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猜谜听故事,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雾。

3.看动画,听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淘气)

4.揭示课题——雾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注意标点的停顿。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住形,不明白意思的字词可以提出来。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师生点评并正音。

4.思考:雾到了哪里?把什么藏起来了?(相机板书)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文中说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师:淘气的雾宝宝把今天学过的字词也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们吗?

1.回顾所学字词,并随机出示字词。

2.抽读生字、词语。

3.读一读。

淘气顽皮于是

变暗岸边街道

桥梁甚至躲藏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雾说的话

1.指名分段读课文,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理解重点句子。

(1)师:自己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说说雾淘气在哪儿。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教师用“这片雾真淘气啊,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说……”的句式引读上述语句。

3.过渡:雾要把这么多景物藏起来,这下,有意思的事发生了。

(二)学习描写大雾时的情景的语句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雾把景物藏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第3自然段。(于是,他把……无论……还是……都……)

(2)师: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男女生交换朗读课文,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3.交流第4自然段。

(1)老师引读。(于是,他把……四周变暗了,无论……还是……都……)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连同”。

(3)比赛读。

4.交流第6自然段。

(1)指名读句子。

(2)句子中为什么要用“甚至”?(所有的东西不管大小都被雾藏了起来。)

通过范读、模仿读等各种方法反复朗读,帮助理解“甚至”一词。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雾说,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

6.读第3自然段,完成填空。

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

7.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雾把海岸连同城市都藏起来了,他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8.读课文,理解填空。

雾最后把自己藏了起来,不久,大海连同......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9.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现在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1)读句子。

(2)男女生比赛读。

(3)雾把自己藏了起来,很多东西都露了出来,除了书上说到的这些,还有哪些东西也露了出来呢?请你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学习用“把”字句说话。)

(提示:指导时应该注意打开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路,尽力表现雾的淘气,试着说出童趣来,并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9.用“连同”写一个句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久:独体字,以“撇”起笔,第二笔“横撇”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放正。

步:上“止”下“”,下部与“少”相比,少一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23雾在哪里

雾 淘气 顽皮 藏 大海

天空、太阳

海岸、城市

19.《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3.知道有雾的时候,不同的场景会有怎样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无穷。[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尝试读出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2.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猜谜听故事,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雾。

3.看动画,听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淘气)4.揭示课题——雾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注意标点的停顿。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住形,不明白意思的字词可以提出来。2.指名分段读课文。3.师生点评并正音。

4.思考:雾到了哪里?把什么藏起来了?(相机板书)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文中说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师:淘气的雾宝宝把今天学过的字词也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们吗? 1.回顾所学字词,并随机出示字词。2.抽读生字、词语。3.读一读。淘气顽皮于是 变暗岸边街道 桥梁甚至躲藏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雾说的话

1.指名分段读课文,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用横线画出来。2.交流、理解重点句子。

(1)师:自己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说说雾淘气在哪儿。(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教师用“这片雾真淘气啊,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说……”的句式引读上述语句。

3.过渡:雾要把这么多景物藏起来,这下,有意思的事发生了。

(二)学习描写大雾时的情景的语句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雾把景物藏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第3自然段。(于是,他把……无论……还是……都……)

(2)师: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男女生交换朗读课文,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3.交流第4自然段。

(1)老师引读。(于是,他把……四周变暗了,无论……还是……都……)(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连同”。(3)比赛读。

4.交流第6自然段。(1)指名读句子。

(2)句子中为什么要用“甚至”?(所有的东西不管大小都被雾藏了起来。)通过范读、模仿读等各种方法反复朗读,帮助理解“甚至”一词。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雾说,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

6.读第3自然段,完成填空。

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

7.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雾把海岸连同城市都藏起来了,他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8.读课文,理解填空。

雾最后把自己藏了起来,不久,大海连同......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9.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现在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1)读句子。(2)男女生比赛读。

(3)雾把自己藏了起来,很多东西都露了出来,除了书上说到的这些,还有哪些东西也露了出来呢?请你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学习用“把”字句说话。)

(提示:指导时应该注意打开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路,尽力表现雾的淘气,试着说出童趣来,并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9.用“连同”写一个句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久:独体字,以“撇”起笔,第二笔“横撇”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放正。步:上“止”下“”,下部与“少”相比,少一点。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23雾在哪里

雾 淘气 顽皮 藏 大海

天空、太阳

海岸、城市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基本思路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它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延续, 也为课题3和酸碱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二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在设计第一课时时从学生都熟悉的金属材料出发提出问题, 然后采用分类方法, 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取新知, 形成能力, 达成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首先利用PPT展示商代晚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明代铁器和现代生活中常用的铝及其合金, 提出问题:这些都属于什么材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其次是铁, 为什么人类利用金属的顺序是铜、铁、铝?学生回答后引入课题, 分析本单元设置的3个课题之间的关系, 随即出示学习目标。

(二) 提出问题合理猜想

带领学生回顾有金属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并进行分类。迁移氧气的知识提出问题:氧气能与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表现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那金属的活泼性是否也能通过与它们反应表现出来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

(三)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活动探究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镁在空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砂纸打磨一根铝丝的一半, 然后与未打磨部分对比观察。并联系生活中常用的铝制品, 提问:能不能用清洁球打磨?为什么?在了解了铝制品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之后, 马上转折若长期大量使用铝制炊具, 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铝, 易得老年痴呆。随后教师演示加热铜丝和金戒指。观察现象并将其升华为老师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

【活动探究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锌与稀硫酸反应, 然后演示镁与盐酸的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结合活动探究报告, 学生分组设计并进行镁、锌、铁、铜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的实验。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后将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比较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类型。

此时教师必须说明金属与盐酸、稀硫酸能否反应, 也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 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际上这是不严格的, 准确的方法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与酸反应的金属现阶段暂且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使教学更加的严谨, 也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好铺垫。

【活动探究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结合活动探究报告,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完成金属与盐溶液实验的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归纳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的类型。通过对比发现反应规律, 让学生形成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思路。

(四) 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回顾以上的活动探究, 归纳得出镁、锌、铁、铜、银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Ag。学生自主的建立起金属活动性顺序。

(五) 形成规律解决质疑

课件展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立即回应开头, PPT出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 下列三种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铜、铁、铝。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____ (填序号) 选项关系最大。

①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②金属的导电性;③金属的活动性。

(六) 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以思维导图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理清学习思路, 整合探究过程, 提升学生的认识。

(七) 精心留题发散所学

课后作业:如何鉴别黄铜 (铜、锌合金) 和金?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将金属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整合, 发散学生思维, 巩固金属的性质。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在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三点有效的做法:

(一) 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课堂高效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 首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回顾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借助PPT展示人类利用的金属材料的图片。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提出质疑, 激发探究的热情, 再将本单元的三个课题的关系及学习目标呈现出来,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向着高效的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二) 精心组织活动, 力求教学生效

成功的课堂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课堂。纵观本节课教师利用学生学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反应并进行分类, 环环相扣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用分类、对比、实验探究等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 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易于学生接受。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三) 挖掘活动深度, 激活课堂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第一, 本节课中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思考, 甚至是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从而使探究任务具有挑战性。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停留在解决探究任务的本身, 而是不断的联系生活、升华内容, 特别是在探究环节结束的时候不单纯地引导学生反思所学知识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网络构建, 使知识得以内化, 情感得以提升。

由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使教学更有效更充满活力, 并且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小娟.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8) .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出示图片)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 羞辱 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外面不是“九”)羞辱的“辱”呢?(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品读语言,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1)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出身卑微但伟大的鞋匠的儿子——林肯。

浅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篇9

现象之一:僵化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理解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现象之二:越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

(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

(2)导入课文直奔重点或难点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旨,理解课文。

(3)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

现象之三:错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

(1)教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学生自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得摇头晃脑,而教师置身事外,不作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结果出现了僵化,越位,错位的现象。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第一课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目标定位:准确务实,敢于取舍

1.着重考虑学段、文体、学生情况三个要素,方能准确制定第一课时目标

作为第一课时,应该也必须有其准确而务实的课时目标。就不同学段而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有不同侧重,总体上是围绕“识字、写字”和“把文章读正确、通顺”“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和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等方面明确目标。就不同文体而言,目标定位时也应有所侧重,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侧重字词教学;就学生情况而言,应知晓学生对课文的知晓度,如学生在课文朗读、生字识字方面的已有的自觉(或自发)训练情况(高年级要重点把握预习情况),学生对重点易错生字的掌握情况。弄清此类情况,方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着重围绕“情景——初读——字词——悬念”四个板块,方能务实制定第一课时目标

贾志敏老师说:“语文课上三件事,就是阅读、写字、写文章。”第一课时的目标制定要真实、务实,不虚化、空泛,敢于取舍,围绕“写字读文”多做实事,可以着重从以下四个板块构建课时目标:①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②有效初读,整体感知课文;③学习字词,夯实基础;④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二、实施策略:灵活扎实,敢于收放

1.要扎实抓好识字、写字,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我们绝不能孤立地认识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成为学生在某一环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准确对待学习要求处于不同级别的生字词,要加强字词句篇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生已知领域的基础,运用好迁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充分运用文本提供的认知情境。

2.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张若田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当然要重视“读”。我们当前的很多课堂抓住了“有感情朗读”进行展示,忽视了“读得正确、通顺”这样的基础,忽视了应该达到的“让全体学生学会读课文”的现实需要。因此,第一课时我们要拿出充裕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读书。

3.要培养三种能力,让第一课时成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三种能力:首先是审题辨析的能力。要从文章的题目开始,通过分析“题眼”等形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质疑思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围绕学生提出与理解文本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教学。第三是分析概括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明晰课文的整体脉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引导,在习作教学中加以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根本提高。

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触课文的第一步,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只要我们直奔准确务实的课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像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有深度的简单,进行扎实灵活的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从充满魅力的祖国语言中收获学习的成果与快乐,就一定能绽放精彩。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0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特殊的考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初步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够联系生活识记生字, 正确书写“考”、“试”等生字,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认识到小白兔被录取的原因, 懂得既要注意个人卫生, 还要关注周围环境, 维护公共卫生, 并愿意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 认识到小白兔被录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特殊”的考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回顾生活识字,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考”和“试”。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跟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课题:先写一个土, 再写长长的一撇, 小短横, 竖折折钩, 第二个字先写一个言字旁, 右边是正式作业本的“式”。认识这两个字吗?

(2) 看来同学们对这两个字都特别熟悉, 不过, 熟悉的字可不一定容易写好。考试时, 我们一定要把试卷放平, 来我们一起写上平平的一个短横, 考试时我们还要坐端正, 咱们再写上一个端端正正的竖折折钩, 可不能把书藏在桌子抽屉偷看, 记住, 这里不能多写一横。同学们, 考试时一定要把字写工整, 这里的“工”最后一笔要写成提, 由重到轻来写。写得很好, 接着写上像对号一样的斜钩, 多加一撇, 那可就画蛇添足了。来, 拿起自己的笔来, 在生字栏里描一描, 写一写。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参加过的考试,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使学习变得更为亲切, 更具有生活的气息, 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的两个生字“考”、“试”。联系学生的考试经历也使得生字书写的指导变得妙趣横生, 相信留给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他们的记忆也会非常牢固。

2.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 趣读课文

1.模拟情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 你们读课题的声音可真好听, 就像是主持人一样, 非常了不起!对了, 我差点儿就忘了, 前几天, 动物电视台的台长熊猫先生让我给它推荐一些知识丰富、声音好听的同学当小考官, 它到底要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播放画外音:“大家好, 我是动物电视台的台长, 今天,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则非常重要的消息, 赶快来看一看吧!”随后课件出示:动物电视台要招聘一名主持人, 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

(2) 回想我们所见过的主持人, 你们觉得来应聘的选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3) 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 “主持”的“持”和课题中的一个字非常像,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引入了招聘主持人的现场, 每个学生都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位小考官。入情入境, 学生的学习一定会非常主动。同时, 展示招聘信息的环节在不经意间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在语言运用中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为了来应聘, 我们的四位选手都特意打扮了一番,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前来应聘的各位选手登台。 (课件配乐逐一出示四位小动物选手。) 看着四位选手的穿着打扮, 你想夸夸谁?

(2) 谁能用一句话夸夸这四位选手?

(课件出示句式:小熊、小猴、小狐狸、小白兔, ____。学生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看看他们的穿着, 你想夸夸谁?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在逼真的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文哪一段描写了小动物们的穿着, 请大家找一找, 读一读。

(4) 指名读, 通过教师的评价语言及范读等方式进行指导。

3.通过激将法, 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3~6自然段。

(1) 自由读一读3~6自然段, 用铅笔划出小熊、小猴、小狐狸、小白兔分别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2) 激发学生认字识词。

(1) 唉, 现在当小考官还真不容易, 你们刚才在读书的时候, 小熊、小猴、小狐狸都提出了他们的意见:你们听! (课件出示图片及画外音:“你们那么小, 会当主考官吗?也许连词还不会认呢?连一大段话还读不通顺呢?”“就是, 凭什么考我们, 你们会认字吗?”)

(2) 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指导“狐狸”的“狸”的读音, 引导学生学习“朝前走”的“朝”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果皮绕开手套弄脏狐狸

面试垃圾箱电视台朝前走

(3) 激发学生读通课文。

(1) (课件出示图片及小狐狸、小熊和小猴的画外音:“会认字有什么了不起, 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就是, 凭什么考我们, 你们会认字吗?”“会认字有什么了不起, 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同学们, 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好, 我们认真地练习练习, 待会儿证明给小狐狸看看。

(2) 学生练习读课文后指名读课文。

设计意图:画外音中一句句不信任的话语就像一只只小手, 挠得学生的心直发痒, 学生握紧了小拳头, 咬紧了牙齿。这时, 学生读起书来一定会格外认真、动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激将法的运用十分巧妙。

(4) 表演中理解重点词句。

(1) 小熊绕开果皮朝前面走了, 什么是绕开?瞧, 果皮就在这里, 谁来用自己的动作告诉大家什么是“绕开”?

(2) 跟老师一起写“绕”字:左边一个绞丝旁, 右边是“浇水”的“浇”的右边。

(3) 请四位同学戴头饰表演小熊、小猴子、小狐狸、小白兔的做法, 下面的同学当小考官就四位选手的表现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表演时, 请小考官们对选手发问, 形成对话, 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小熊、小猴、小狐狸和小白兔在电视台大厅里走来走去, 等着台长来面试。趁着这个机会, 赶快和你周围的小考官交换一下意见, 你认为谁最适合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为什么?

出示句式:我选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

5.让我们看看台长熊猫先生的意见。 (出示图片。) 你们看出来了吗?各位小考官, 让我们一起宣读结果:台长来了, 宣布小白兔被录取了。

6.激发学生探寻“特殊”的含义。

(1) (播放画外音:“不公平, 就是不公平, 还没考试就选小白兔, 太不公平了!”) 大家听, 小狐狸、小猴、小熊说什么呢?

(2) 是呀, 还没考试就选小白兔, 这也太不公平了, 什么时候考的试呀?考试卷呢?考的是什么呀?

(3) 再读课题, 理解“特殊”的含义。

7.谁来替熊猫台长给他们解释解释, 为什么录取的是小白兔?

设计意图:画外音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也引出了本课学习的难点, 而替台长解释的过程也正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8.交流对话, 提升主题。

(1) 采访小白兔, 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呢?小狐狸, 你想说些什么?小猴、小熊呢?

(2) 各位小考官, 小狐狸、小猴、小熊这次都落选了, 他们的心情特别难过, 知道自己错了, 他们要继续努力, 再来应聘, 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采访小动物, 给他们建议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认识的过程, 设置情境, 在对话中进行教育的方式更加自然, 效果也会更好。

三、作业建议

让我们随时捡起路边的一片纸, 一个塑料袋, 一块果皮, 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让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语文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知识要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规律。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兴趣盎然的语文课, 课堂上,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是一节朴素扎实的语文课, 课堂上, 孩子们在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中, 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是一节极其难忘的语文课, 课堂上, 孩子们经历了一次语言与精神和谐共生的深刻体验, 感受到了语文课独有的魅力。

情境的有效创设, 让课堂变成了一个招聘现场, 语言的训练也悄然融入到了主考官与选手的对话之中。不经意间, 学生的质疑能力、读书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更可贵的是, 不是老师的说教, 而是通过学生自愿读书, 自己教育了自己, 懂得了爱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

课堂上几次画外音的巧妙设置让孩子们激动不已, 一句句不信任的话语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激将法成功地让孩子们达到了愤悱的状态, 进而开始了热情主动的学习。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2课。

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剪纸技艺非常高超的“姥姥”的形象。“剪纸”是本文贯穿前后的一条主线索,也承载着人物的情感。沿着这条线,我们就可以走入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全文措辞优美,教师只要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牵挂。同时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的融融亲情,教学时可以充分地运用和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潜藏着的情感。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潜心读文、品味语言特色、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是高效对话的基础,触动情感、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流程简约而清爽,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语言的乡土味。

3.学习段意串连法概括段意,抓关键词概括段意。抓重点句,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姥姥心灵手巧。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整体感知全文,为下一节课体会“祖孙情”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剪纸,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分享剪纸的资料。

2.视频欣赏,感知剪纸的形美。

3.教师介绍,认识剪纸的特点。

4.板书课题,揭示语言的风格。

师:“姥姥”是指谁呢?本文的作者笑源,辽宁人。姥姥就是他妈妈的妈妈,在我们这儿称外婆,而北方人则称为——(生:姥姥),这带有明显的北方农村方言风格。在《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这类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剪纸艺术是一门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对于南方的孩子并不多见。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剪纸的资料,目的明确,只要求学生初步感受剪纸艺术的特点,减少因为内容的陌生而造成的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经课堂交流、画面欣赏、教师介绍,学生对剪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后,从理解“姥姥”一词的词意入手,激发学生探求文本语言的兴趣,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 检查自读效果,概括课文内容

1.学习生字词,感悟乡土味。

①全班交流圈画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谈理解。

②集中呈现,借助诵读品悟语言特色。

小屯tún 劳作 用场 择zhái菜 喂猪zhū 薅草 庄稼jià人

刁diāo难 耍赖 啃kěn食 驮tuò着 岂qǐ知 敦厚 清清爽shuǎng爽

③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呢?(词语散发着乡土气息)

2.再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指名学生分节读一至三自然,交流写作内容。

一至三自然段: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②齐读四至六自然段,思考:这三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至六自然段:“我”捂着姥姥眼睛,让她剪“喜鹊登枝”。

③自读七至十三自然段,体会祖孙之间浓浓亲情。

七至十三自然段:姥姥为我剪了许多牛和免,离开姥姥后,我很思念她。

④谁能将这三句话连贯地说成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回归词语,还原文本的乡土气息。

①你们能不能选择这些富有乡土味的词语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②出示:“姥姥住在___________,是地道的________。她剪纸__________,她用剪纸拴住了我的童年。如今,在我的梦里经常出现那___________的剪纸声。”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③小结:抓课文中的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质朴、慈祥的姥姥。这就是富有乡土味语言的魅力。在这篇课文中除了词语,还有一些句子,也很有地方特色。找一找,划一划,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词富有地域特色,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有挑战性。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减少了因为空间距离而产生的理解障碍。概括主要内容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的方法。中等生占有多数,学习段意串连法;优等生直接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练习说话,提高语言表达力;后进生之所以不敢说,因为不知道怎么说,选词填空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

三、 品读重点语句,再现乡土情怀

1.小组交流富有乡土味的语句,谈各自的理解。

2.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指名读、齐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神”说明什么?

②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子夸夸姥姥吗?(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像____,剪_____像______,剪_____能______,剪_____能______。)

③作比较,发现语言规律,进行随文练笔。

师:老师觉得乡亲们更会夸人,大家读读乡亲们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猫和虎,母鸡与公鸡在形态上很相似,说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师:姥姥除了剪动物,还会剪什么呢?(学生小练笔,然后全班交流。)

3.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什么叫“准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②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一个例子吗?(弹琴、写毛笔字等)

③你想到了哪些名言佳句?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设计意图: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使用的凭借,从课文的遣词造句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并进行语言训练。乡亲们的夸赞从内容到形式富有形象与韵律的生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练笔过程中,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熟能生巧”的含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更加深刻;进行相关名言佳句的积累,则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储备。

四、 走近姥姥,设疑总结

1.读重点句,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自己的认识。

2.读完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搞懂?

教师预设:

①课文的主人公是姥姥,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为题目?

②“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是带有贬义性质的词,作者为什么用在自己身上?怎样理解?

3.课堂总结:剪纸不仅扮靓了村庄,也扮乐了“我”儿时的记忆。姥姥喜欢剪植物、动物、人物、器物,给企盼幸福的村里人剪了很多幅“喜鹊登枝”,但姥姥最喜欢剪的还是“兔子和老牛”。精美的剪纸承载者浓浓的祖孙情,仿佛一根丝线拽着长大的我,即使远在他乡,也时常梦归故里。对于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么多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后大家先尝试自己解决,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讨论,实在搞不懂,让我们下节课再去感悟吧!

设计意图: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运用的基础,但是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在结课部分才回归文本内容,让学生借助文本介绍,认识姥姥的为人。这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次梳理,下面的质疑环节也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下一篇:诚信自强之星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