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体育教学案例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化体育教学案例(通用8篇)

小班化体育教学案例 篇1

王建伟

本学期教育局全县开展了小班化教学的课改风潮,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已经在前面的议论当中总结过,在实际教学当中和理论总有一定的差距。在小班化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大大亲密,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也有极个别例子需要我们教师注意,就注意的事项我总结了几个例子:

一、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优势明显,也有缺点,就是在有些学生心中的尊重程度下降,比如说当教师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没有学习,是在说闲话,或者是玩玩具,课堂纪律较差。

二、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主,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比如上生活当中的小数,学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可以用各种方式来理解生活当中的小数,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可是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能找出生活当中的很多小数,但在计算当初就出现了一些细微的问题,比如有几位小数,保留几位小数都是模糊不清,在小班化教学当中不鼓励教师当一个传授者,只是一个合作者,可是有些知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后,学生才能清楚知识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有些例题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学生才能在实际解决问题当中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这或许是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很好的把解决问题和小班化教学的理念很好融合的结果,才出现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很好,可是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的原因。

小班化体育教学案例 篇2

不可否认, 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也是事所必然。它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对城市一元化教育结构的冲击都是不言而喻的, 也具有积极意义。可是, 当它对城市的一所百年老校的冲击都落到校长一个人身上时, 却成了难以承受之重。义烈巷小学地处老城区的小巷深处, 本来占地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 加上房子老旧, 与其他兄弟学校相比, 办学原本就存在一定困难, 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更使这所风雨飘摇中的百年老校雪上加霜:一是教育难度随之加大;二是教师流失严重, 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三是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与学校沟通存在障碍, 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所有这些问题, 对义烈巷小学的校长曾贵利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011年, 武汉市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 时任义烈巷小学校长的黄利刚 (现任武汉市硚口区小学教研室主任) 抢抓机遇, 使义烈巷小学成为了武汉市小班化试点校。2012年走马上任的曾贵利校长虽然是一位柔弱的女性, 但巾帼不让须眉, 她接过前任校长黄利刚申办小班化试点校这面大旗, 潜心实践, 不断求索。不到五年时间, 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武汉市“20+20母语行动”先进学校、武汉市小班化教学实验牵头校等荣誉再度回归义烈巷小学。作为一位具有教育情怀和担当意识的校长, 曾贵利追求的不止于此, 她思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希望通过自己在教育上的努力, 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他们父辈为之奉献的城市大家庭, 希望流动花朵也能在祖国的大家庭里享受阳光雨露, 健康成长、灿烂绽放。

一、志存高远, 系统设计改革方案

在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是一种世界发展趋势, 它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 而且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普遍实施。但在义烈巷小学, 小班化教学却是在老城改造与城镇化推进双重夹击致生源减少后的无奈之举。也就是说, 由于学校生源总体上减少, 客观上可以满足小班化教学对一个班不超过25名学生的要求, 打破了传统的大班额制 (即国家规定的小学标准班额每班45人) 。但是仅仅满足了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小班额条件, 并不意味着小班化教学的水到渠成。

曾贵利校长立足校情, 接过前任立项的课题, 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她带领班子成员细致分析学校的生源特点, 把握学区教育走势;组织教师参观武汉市新洲区的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学校邾城四小, 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奋斗的热情与希望;派骨干教师到小班化教育前沿———南京学习经验, 考察了多所小班化教育示范校。

和所有的教育实验一样, 义烈巷小学的小班化教学也是从形式的改变入手, 以期通过形式的改变最后达到实质的改变。

学习考察归来, 义烈巷小学的教室布置、上课时的桌椅摆放等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关的教学设施设备也得到了更新, 教学组织形式上也有了小组合作。但在听课中, 曾贵利校长发现, 虽然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对小班教学所倡导的理念并不陌生, 但却存在“形式是小班, 实质是大班”“公开课上小组合作, 关起门来基本不合作”的现象。反思这一现象, 曾贵利校长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 要让老师们把先进的理念吃透;第二, 要把先进的理念转变成指导自己行动的观念有一个过程;第三, 学校要帮助教师搭建起小班教学理念和行动间的桥梁, 引领教师进行行动研究, 从而逐步优化小班教学行为。

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曾贵利校长抓住小班化教学试点这个契机, 开始重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 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一次大清理, 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包括对隐藏在传统背后不合时宜的学校管理机制和模式进行创新。通盘考虑后, 学校把“小班化教学试点”更名为“小班化教育实验”, 这意味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德育、教学、科研、管理等, 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模式都会在“小班化教育”这个整体框架下重构。学校首先提出了“适性自主, 明礼养德”的办学理念。所谓“适性”就是关注每一个, 发展每一个, 创造适应每一个孩子天性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 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快乐、健康地成长, 这正好体现了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适性”里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并不是仅仅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传统上比较忽略的孩子的成长。自主、明礼、养德都是指向孩子成长的。比如, 班级文化建设通常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但曾贵利校长深刻地认识到:虽然从表面上看, 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班化教育毫无关系, 但实际上, 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小班化教育有较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这一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曾贵利校长显然眼光更加长远, 她通过“小班化教育”构建班级文化, 虽然没有提“团队意识”, 但集体精神却牢牢地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了。构建班级文化, 她抓了以下四件事:

抓班名、班徽, 凝聚愿景, 在活动中认识班集体;

抓班级公约、班级座右铭, 凸显共性, 在团队中成长;

抓班级岗位, 培养小主人意识, 在服务中学会合作;

在班级开展团队比赛, 在墙面上开辟“小组评比栏”, 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所有这些举措都是通过“小班化教育”实现的, 所以比传统做法的效果要好得多。对此, 该校一年级老师林娟深有体会。

刚开始接到设计班名的任务时, 具体该怎么操作, 我心里不是很明确, 所以在开班会的时候, 就直接交给学生自由设计, 结果———

一男生设计的班名是“我是小狗熊”, 班徽是一只棕色胖熊, 因为自己就像小熊一样强壮;漂亮、喜欢穿公主裙的晨曦设计的班名是“我是小公主”, 班徽是一个美丽的公主, 因为自己就是妈妈的小公主……

不难看出, 孩子们都是围绕着“我”来设计的, 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模糊, 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 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

表面上看, 第一次设计以失败告终, 但实际上孩子们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 体验才会更深刻, 因而第一次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次设计, 我作了一点提示:班级不是只有某一个人, 还有其他同学, 不是只有女生, 还有男生, 它是20个同学组成的集体, 我们设计的班名、班徽要代表全部同学共同的形象。

孩子们很聪明, 马上领悟了, 于是, 有了第二次的惊喜之作———

张妍舒同学设计了爱心小屋, 在小屋里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爱心, 她说这些爱心代表全班同学, 她希望大家永远快乐;刘煜黎同学设计的是“亮亮星星”, 环绕一圈的星星代表班上每一个同学, 每个同学都像星星一样闪亮;邱越同学设计的是“创新班”, 一圈的小芽儿环绕着星星, 他说小芽代表全班同学, 星星代表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 都能创新闪光;可人设计的是破土而出的小芽, 他说故事里讲过小芽很顽强,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长出来, 我们也要像它一样, 不怕困难……

最后, 我把集体意识较为明显的设计稿筛选出来作为参选稿, 请大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名、班徽, 在评议过程中, 学生们再次感知了集体的概念。经过商议, 最后大家推选“快乐小芽”为班名, 并给予了班徽这样的阐述:参差不齐的小芽代表着全班同学, 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 身高不同, 长相不同, 但都像小芽一样不怕困难, 破土而出, 努力向上长,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 大家会幸福快乐地成长。

二、以课程为突破口, 实施教学改革

面对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却随时可能因招不到生源而难以维系的学校, 面对这样一群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民工子女, 曾贵利校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融入城市, 让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如何发挥学校积淀深厚的优势以突破学校困境, 实现洼地崛起?答案是以小班化教学为契机, 以“适性自主, 明礼养德”为办学理念, 紧紧抓住课堂和课程, 在锻造教师队伍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而去实现学校的第二次腾飞。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脱离了教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规律。学校要靠教学出成绩, 孩子们的成长也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来实现。“小班化教育”打破了“小班化教学”就事论事的狭隘视野, 有助于为“小班化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但它毕竟还是需要“小班化教学”来落实。

小班化教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 该怎么实施?除了教师们的行动研究外, 学校如果能拿出顶层设计的整套方案来, 无疑会让教师们感觉更清晰。

曾贵利校长对小班化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学生为本, 适性自主。“自主”不仅是自学, 还包括学生相互教学, 根据自身情况自我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为本”的“本”, 一方面是“根本”, 即一切为了学生, 另一方面也是“本体”, 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倡导让学生自己走, 教师“伴着学生一起前行”。

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曾贵利校长认为, 小班化教学更要关注课程改革。在她看来, 教学改革绕不开“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关注课程就是关注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把握不准, “怎么教”毛将焉附?义烈巷小学的办学理念是“适性自主, 明礼养德”, 适性即是指适应学生发展及教育发展的规律, 适应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那么相应的课程建设如何发挥这种优势, 凸显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长, 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又如何让课程去适应每一名学生的需要,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可能?基于这两个层面的思考, 曾贵利校长确定以小班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实践。

(一) 优化实施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也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课程, 曾贵利校长说, 重要的是夯实基础。除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开齐开足外, 更重要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实施。

1. 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和联动

该校学生动手能力强, 但课外学习积淀不够, 学习方式单一。为此学校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拓展和联动。以语文学科为例, 针对节选课文做了如下拓展:课内学习节选的课文———课外延伸阅读课文的原著———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等等。如此安排,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 也扩大了每个学生的阅读量, 更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将语文乐园中的探究性学习与社会生活联动, 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

2. 在课程实施中探寻学习方式和课堂模式的变革

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该校借助武汉市硚口区小学数学课题《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进行了数学学习方式子课题的研究, 构建了教材文本与学习方式相关模型, 探索了数学常用学习方式及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明显得到了改善。

(二) 打造适性适趣的校本课程

伴随着义烈巷小学从洼地崛起, 生源质量逐渐提高, 孩子们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曾贵利校长也与时俱进升华了“十二五”时期的办学理念, 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创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 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教育” (即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让教育顺应学生天性, 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灵性, 完善学生人性) 的学校发展方略, 包括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等。

适性, 指适合学生的个性, 适趣即适合学生的兴趣。作为“适合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该校力求做到多元化、活动化、个性化。共开发了三类课程:基于学科拓展的课程;基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基于传统文化主题的实践性课程即该校正在开发的“CH-PI” (CH—PI”是“Cultural heritage———Practice innovation”的英文缩写, 译为“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 实践体验课程。这三类课程的开设,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 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适性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CH-PI”课程是该校的首创。它是由“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非遗课程”、“国学经典”、“科技制作”四大板块构成的以活动为主要形态的综合课程,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课程实施体现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 实施的结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更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CH-PI”课程中的“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为例, 所谓“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课程, 就是融学习 (Study) 、实践 (Practice) 、教育 (Education) 为一体。由于活动性是“适合教育”的三大原则之一, 它要求突出体验与实践, 提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应用程度, 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活动性的学习以发挥课程助学和育人功能呢?为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 该校以综合实践为点, 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作为目标, 开发了“SPE整合课程”, 也就是以一个活动主题为载体, 实行大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相关课程。

比如, 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怎样将这种文化与课程相整合, 让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呢?该校尝试在五年级研究开发了“风筝课程”, 围绕风筝的历史、制作与放飞, 将语文、数学、美术、劳技、体育、科学、信息这七门功课进行整合教学。语文课上学生们学习古诗《风筝》《村居》, 并了解风筝的历史;数学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风筝制作中的应用:美术课运用构图与色彩的对比, 设计风筝图案;劳技课制作风筝;体育课组织学生放飞风筝;信息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制作幻灯片的知识制作有关风筝的PPT, 科学课让大家讨论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 怎样才能飞得更高。

最有意思的是一名学生在风筝制作评比中以一只漂亮的大金鱼风筝一举夺得一等奖, 可在接下来的放飞活动中, 他的“大金鱼”却始终飞不上天, 最后, 他悟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选用的骨架材料太重、风筝线所系的点不是轴心。

在“SPE整合课程”中, 该校老师带领学生乃至家长在课程中玩得不亦乐乎, 学得津津有味, 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 它顺应了学生的天性;第二, 它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第三它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 它让每一位学生, 即使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而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是在这种做中学、玩中学中得到培养, 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三、扬长补短, 全面开花

国家课程的优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个性开发, 使义烈巷小学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切实的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014年5月13日至15日, 武汉市硚口区小班化实验学校来到广州, 参加第四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5月15日下午, 义烈巷小学校长曾贵利作为湖北省的唯一代表在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论坛上作经验交流, 她所作的《优化课程发展每一个》的报告, 赢来掌声一片。

2015年5月8日, 武汉市小班化教育经验分享会在硚口区义烈巷小学顺利召开。本次分享会的重头戏是义烈巷小学英语教师高隽和她所带的四年级孩子展示的一节英语课《My classroom》。这节课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学习几个英语单词, 而是通过全英语教学让孩子们动手“布置”教室, 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表面上看, 孩子们动手制作纸飞机等手工制品占用了正规的学习时间, 但老师通过把孩子们分成若干个group work (合作学习小组) , 调动了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学习情绪高涨, 而且通过“talk and show”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孩子们学习成效斐然。每个孩子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能连比带划地用英文介绍自己制作的装扮教室的饰品。

该校曾贵利校长自豪地告诉记者, 早在2013年12月武汉市小学英语综合展示活动现场会就在义烈巷小学举行, 当时全校学生100%参与, 师生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全场英语教师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在座的市教研员朱腊梅老师连用“震撼”这个词来表达她心中的感受。朱腊梅老师说:“之所以用‘震撼’这个词来表示, 是因为没想到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小巷的孩子也能学好英语, 而且还能学得这么快乐。”

据曾贵利校长介绍, 义烈巷小学的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原因, 回家完全不能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更别说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英语学科一度是该校学生学习的短板。为让小巷的孩子也能学好英语, 学校立足课堂, 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 让每位学生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营造师生互动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设计学生参与的内容和形式, 让每一个学生始终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拓展了英语绘本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给每一个孩子以展示的平台;学校还与“三声满校园”“阳光体育半小时”和“国旗下演讲”相联动, 开展英语歌曲大家唱、快乐口语活动, 并率先在武汉市尝试让学生进行国旗下双语演讲。多样化的英语作业不仅延伸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还让学校每位教师都分担了指导学生英语课后学习的任务。正是有了这样的改革, 学生们曾经的短板成为他们综合发展的增长点, 学校的两位英语教师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分别成长为市、区骨干教师。学校拥有这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么好的师资, 这么好的改革举措, 这就不难理解, 在该校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经过短短两三年的教育就能跟土生土长的城里孩子一样表现得大方、自信、开朗、彬彬有礼,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英语教育的成果只是义烈巷小学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冰山一角”, 该校通过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 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义烈巷小学在小班化背景下通过课程开发和整合, 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与生长点;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走进了每个孩子心灵。在曾贵利校长带领下, 义烈巷小学变成了孩子们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小班化体育教学案例 篇3

一、特殊学生的案例

我的课堂有一名学生,课上不学,课下捣乱,可谓是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痛。我作为他的英语教师,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摆事实、讲道理中失败。面对这样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据我的初步分析,他学习英语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耐性,听不明白就放弃学英语了,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基础太差,落的英语知识太多。我决心更加深入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关爱这名特别的学生。首先,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还有以前的学习情况,因为他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对他的教育,长期生活在一个无人关爱的世界,加上学习的不如意,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孩子毕竟还小,渴望被关注,所以靠闯祸惹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加上性格怪异,逆反心理严重,又特喜欢新鲜刺激的玩意儿,根本分不清是非!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在了解这样一名特殊学生的情况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如果放弃了,也许他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很难挽救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英语教师神圣的职责。所以即使是像他这么令人头疼的孩子,也不能轻言放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用实际行动感染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的信任。

二、特殊学生在小班化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1.优生辅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让学生教学生,“即知即传”。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这一点在成功案例中我吸取了经验。我主要对班中程度不一的学生编成一个由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以强带弱,分组训练,分组辅导,互相促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特殊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难集中,上课时思想不是开小差,就想睡大觉,同时动手能力差,有时懒得做作业,有时想做又不会做。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排座,组成学习小組,要求优生随时随地关爱特别学生。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师起不到的作用。这培养了特殊关爱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健康的竞争合作精神。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特殊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调动特殊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pears?”这单元时,设计一个当小记者的任务,让优生先教会,特殊学生带着信心饶有兴趣地通过采访完成了调查表。这样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

2.合理评价,激发特殊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特殊学生智力、挖掘其学习潜能的钥匙。他之所以学习有困难,是因为他受家庭、学习习惯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可以运用符合小班化教学方法,去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五官体验法、游戏法、尝试法、动操作法等,让他投入到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去,通过和老师一起“说一说、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体验,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5B unit6单元中,学习touch your feet with your hands时,我发现张振学习时对边说边做十分感兴趣,于是当机立断让他来表演,效果很好,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有时他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叫他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他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往往因得到这两个单词而激动,不知怎的,我自己的心理也翻腾起来。这样他开口的习惯慢慢地养成。一学期下来,这名特殊学生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他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一味地以分数来衡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标准应建立在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讲究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对于特殊学生要积极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张振这名特殊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后,由低层次跨越到高层次,我给他设立“超越奖”。这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三、结语

你的课堂有没有一样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请老师坚持一点,不要放弃。虽然道路曲折,只要有信心不放弃,特殊学生经过你的特别关爱会不一样的,你不能拿特殊学生与学优生比较,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应该看到曙光。这是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对这名特殊学生的研究,使我坚信自己的教育理想——“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 篇4

从200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参加了小班化教育实践。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减少,更需要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把握好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我在执教《三字经》这篇古诗文时,改变以往教学文言字、词理解时,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式,而是运用“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形式。事先让同学们回家认真预习,圈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文学常识,进行文言文学法指导后,即要求学生把自己回家预习过程中圈划出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中提出,由小组成员帮助解决。如果在小组中仍不能解决,可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小组交流完毕,我让学生提出在小组交流时遇到的,组内不能解决且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三组小李同学举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句子‘养不教,父之过’的意思我能理解,但为什么只有父亲的责任,母亲呢?而在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家庭中,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呀!”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有些同学已在小组里窃窃私语。我却有些发愣——太出乎我意料之外了。因为以前上课,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于这样的句子,学生只要能理解句子意思就达到要求了,且上课的过程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操作,学生几乎不会跳出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好的思路发问;再说,这课文我也上了几次了,从没有学生提类似的问题,我该如何处理呢?

此刻,我脑际中突然闪现叶澜教授的话:“学生的质疑,就是一种资源。”对,我应该抓住它!于是,我就让学生就他们自己提出的这一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巡视了几个小组,了解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讨论的,有哪些观点。在过程中,第二组小张同学问我:“老师,是不是古代父亲在家里说话更算数呢?”“有道理”。同学们的讨论启发了我,渐渐地,我心里有底了。如果我能较好引导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好问题。因为引导学生围绕“养不教,父之过”句中的“父”做文章,不但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言实词解释的一些规律,及同一个字古今意思的变迁奠定基础。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父”字展开。

一会儿各组的讨论结果都出来了,同学们都争着发言。他们有的认为这种说法与中国古代封建的意识有关。现代家庭中,父母一起教育孩子,而在古代家庭中男尊女卑,受夫权思想影响,父亲的地位要比母亲高得多,父亲更威严,一般孩子也更畏惧父亲,所以应该父亲教育孩子;有的提出,在古时候,男子受教育的机会比女孩子多得多,所以爸爸的知识要比妈妈的知识丰富,因此教育孩子一般以父亲为主;还有的认为,句中的“父”在这里可解释为父母,既指父亲,也包括母亲等。这些同学的发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涉及面非常广,不但包括中国古代家庭父母的地位、男女的尊卑等历史人文知识,也涉及到文言实词解释中对于同一个字,由于时代的变迁产生古今的不同理解,进而可借此引申出文言实词解释中“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虽然有些回答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把握“父”字的意思,进而初步把握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在各组代表发言后,首先表扬提出问题的这个小组,对同学们的见解做了点评和归纳,并简单举例让同学们了解文言实词解释中“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中国古代的璀璨文化,80%以上均由文言文记载,学好文言文,对于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而学好文言文,在初中阶段首先就要做到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思。今天,同学们就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这堂课上,虽然我在问题提出的一刹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然而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关注资源生成的潜意识,使我决定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几乎关注了每个组的讨论(小班化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客观上确实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倾听、引导每个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学生的讨论又让我找到了有效利用资源的灵感,使我和学生成了这个资源的受益者。

这堂课值得我今后教学借鉴的地方在于:在小班化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人数减少提供的优势,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多倾听、多关注,既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成为学生讨论的倾听者,把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引导,转化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堂课体现出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特点,对于我以后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顾整节语文课,同学们在这堂课中那认真投入的思考,积极主动的发言,各抒己见,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会心的微笑,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我久久难忘。

小班化教学反思 篇5

——彭 青

牛津英语课程教学要更着重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开口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材是非常适合进行小班化教学的。

小班化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的一种教学特色,我也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摸索了了一个多学年。总体而言,这种“小班化”教学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但是在我至今的”小班化”教学下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数量的相对减少,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好学生加速发展,基础薄弱学生发展滞后,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二是学生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缺乏。

因此,我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之后,加强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互助,必须做到该背的内容一定要背出,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前积极准备,努力在上课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便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灵活教法,及时鼓励,让学生带着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培养他们预习,复习,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定期检查笔记,规范学生认真有效地记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并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发掘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赏识每个学生。”小班化”教学就给了教师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继续坚持面批面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用,心里会有紧迫感,因此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

总之,我将在今后的小班化教学中创设更开放、更和谐、更民主、更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实践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有更高的提升。

小班化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能给教师更多的和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一个均等的提高的机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小班化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孩子需要信任。只要你有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做朋友,找他们多交流、谈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并利用班中的榜样以及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来激励他们。课堂上多提醒他们多倾听,表现较好时及时给予奖励,增强他们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一名可爱的孩子,从这些顽皮好动的孩子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她都将会给你一个惊喜。

小班化教学心得 篇6

芝 瑞 中 学 刘 新 颖

我担任本校九年级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的最深体验是小班的教学有许多优于大班的地方,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小班额班级便于教师管理,学生人数少,师生之间交往频繁,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视野之内,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如指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饿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可以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制造了更多的成功机会,他们得到了老师的个别化教育,自然会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之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我能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小班化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老师个别辅导的机会增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随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积极性,使化学教育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像以往一样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尽善尽美”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在小班化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要注重以生为本

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将学习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依据差异提出分层要求,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

2、教学要注重师生交融

这一点平时在大班教学时,也经常用到,但在小班试用更觉得得心应手。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我会大大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我会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小班的化学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总是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样一种教法,在小班化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

3、教学要注重优化组合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化学教学更具人文色彩。

4、教学要注重寻求创意

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基础,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5、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

小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除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手段外,并逐步开拓 多媒体 交互式的网络教学,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

语文小班化教学初探 篇7

一、环境布置展现魅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 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 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 教室可供利用的空间增加了, 桌椅的排放由固定的“一”字型可改为学生围绕老师团坐的半圆型、圆桌型, 便于学生合作的马鞍型, 利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南北型……墙壁上既可张贴名人名言, 又可记录下学生的成长足迹。教室的四个角落也可充分利用起来, 可设置图书角、习作林、自然苑、动物展, 图书角可让学生互换图书, 推荐阅读;习作林鼓励学生一展风采, 互相品读;自然苑通过学生亲手种植大豆、培育瓜苗,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展让学生观察蝌蚪、乌龟的生活习性, 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黑板报开辟一角作为“我知天下事”一栏, 每天由学生更新。同时, 教室的桌椅位置、环境布置可根据教学需要不定期改变。营造朴实和谐的、充溢着人文色彩的环境文化氛围, 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让有限的教室展现无穷的教育魅力。

二、教学氛围融洽和谐

提起小班化教学, 这让我想起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孔子游春》, 圣人与三五弟子在泗水河畔赏春、观水, 围坐在河边的草地上论志, 有问有答, 有议有论, 有抒情有评点, 自然亲切, 其乐融融。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 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更高了, 座位的调整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更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上, 老师可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 品读他们思想的印迹, 感受他们灵感的火花, 触摸他们心灵深处的困惑, 解开他们头脑中的谜团。小班化教学较之普通班教学使更多切合文本内容的、开放的、自由的教学形式成为现实。比如, 当飘雪的日子, 我的“学堂”一定变成“雪堂”, 我和同样迷恋雪的孩子们畅游在“银色课堂”;当大雁南飞时, 我的课堂定会在硕果累累的田野边, 我和孩子们赏金黄的稻穗, 起伏的稻浪, 摸成熟的大方柿, 看火红的枫叶;当小荷才露尖尖角时, 我和孩子们早已兴奋地观赏留影;当春姑娘刚露出笑脸时, 我们就围坐在草地边, 与春天问好……“老师, 我最留恋那银色的课堂。”“老师, 今年秋天, 让我们再去共赏红枫。”“老师, 我仍想念我们的荷花。”“老师, 我们要和你比一比, 谁最早发现春天的足迹。”小班化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温情、和谐、快乐, 就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三、小组合作得心应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培养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最佳条件。一个结构合理、团结互补的小组才能发挥它的最佳功效。小组的划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效果。小组划分时宜注意各小组之间的均衡, 使各组处于同一起点, 有利于各组之间的竞争。组内成员搭配合理, 成绩优异者与学习能力较差者形成搭档, 性格开朗者与相对内向者结为对子, 各组内要有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首先担任组长, 起带头作用, 以后可实行组长轮流制, 让全组学生都得到锻炼。有了这样优质的小组, 一定要加上恰当的管理。老师在班上可设“组加分制”, 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 如上课表现、作业情况、纪律、卫生等进行打分, 增强每组的集体荣誉感。每月一评比, 及时表扬, 设置“最佳课堂表现组”、“最佳作业组”、“最佳纪律组”、“环保小组”等, 运用多元评价, 正面引导, 激励学生。

小班化教学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 使课堂除了师生互动, 还有生生互动, 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 当然,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要适宜。

1. 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的重点, 往往是难点, 学生独立学习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中上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 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学生大多一知半解, 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学习完成后, 转入小组合作, 你一言, 我一语, 茅塞顿开, 解答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就渐渐明朗开来, 学生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例如, 教学《船长》一文结尾处的话———“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句话的理解确实难度较大, 学生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回答的。于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和共享, 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可以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 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和

浅谈小班化教学中的活动化教学 篇8

【关键词】活动化 互动

一、师生互动

教授一年级上册的《小鼓响咚咚》这课时,因为整首歌曲以“XX X X | XX X — |”这个节奏型贯穿始终,因此,笔者设计了声势教学环节,采用游戏方式进行。首先,让学生观赏教师的鼓乐演奏《金蛇狂舞》。找出教师敲击了鼓的哪些位置?(鼓面、鼓边)。然后,再让学生听听小鼓响了几声?(XX X X)。接着,让学生模仿教师敲击的小鼓节奏,重复练习几次。让学生回忆教师打出的节奏,是为后面的节奏型做铺垫。然后,师生合作,学生打完,教师接;教师打完,学生接这样交替进行。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节奏跟他们的节奏有何不同。

学习此课时,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渗透二分音符外,还需要教师渗透的另一个知识点——节奏型。音乐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有一定特征的节奏,叫做“节奏型”。它起着强化主题形象,统一乐曲格调的作用。但是,当教师给一年级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就用这样的表述方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和不明白的。因此,笔者通过让学生观察——敲击鼓的位置、模仿——敲击节奏、合作——师生接力棒、发现——各种时值的音符等步骤,一步一步,由浅入难。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集中,全神贯注地看着教师的示范、努力按要求做,且兴趣浓厚,急迫地想知道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接受信息之后进行反复识记和练习,以达到长久保持。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既轻松又愉快,还能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小组互动

教授一年级下册的《勤快人和懒惰人》这课时,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此曲,对歌曲很熟悉,但是音准却存在问题。因此,我特地设计了接口演唱,将4个小组分别命名:fa小组、mi小组、re小组、do小组。进行师生接口唱。(如图所示)

通过“开火车接龙”这样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只认知、唱准少量的主干音,并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组的唱名是呈下楼梯的状态。此时仅仅依靠师生互动是不够的。学生们只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所要完成的演唱上,而无法对整体进行准确地把握。即通过形象的手势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fa、mi、re、do四个主干音。但是,学生不能保证整个乐句的准确,为了促进他们的音准,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接龙。(如图所示)

每个组负责一小节,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乐句的异同——第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sol,而第二个乐句最后一个音是do。接着,小组内部先练习自己负责的一小节旋律。练熟之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接龙竞赛,看看哪组唱的最好最准。在此种互动下学生们不再消极跟随老师,而是全力投入互动中去,学生在脑海中就快速记忆这两句,通过组组合作,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同头换尾的两个乐句,并且音准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人机互动

小班教学中,除了多让学生、小组互动,更要让学生、小组在互动的过程中,整合进学生个体或小组与多媒体环境的互动。

在《恰利利恰利》一课中,本课的重点在于节奏的掌握,笔者提炼出贯穿歌曲A部分始终的节奏型,并做了节奏示范2/4 恰利利 恰利 | 恰嘣 嘣 ||。然后示意学生们进行模仿,学生念节奏时几乎每一个班都会有五、六个学生条件反射似的念成2/4 恰利利 恰利利| 恰嘣 嘣 ||。这时候,笔者就利用聚光灯的功能及时帮助学生自主发现节奏中前面是2个“利”,后面是1个“利”。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所在,并且快速纠正,从而使他们轻松、简单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节奏型。(如图所示)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地是教师依照原先设计好的思路、顺序进行操作、展示,很难根据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但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中的需求进行应急处理,进行相机互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会有教师在预设过程中没有料想到的错误,出错的地方教师可以运用放大镜功能将学生唱错的地方单独显示出来,使学生有意注意发挥作用,强化正确的信息。利用聚光灯与放大镜指向性、集中性强化正确信息,及时纠错,相机互动,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深入引导的情况下,完成了既有难度又有兴趣的学习。这种人机互动增强了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让学生集中于重点,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小班化教学的灵魂。“互动”则是活动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和人机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互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与此同时,学生们又在有趣的活动中建立兴趣,从而进一步推动认知和互动,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使教师在互动中轻松教学,学生则在互动中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基层五好申报材料下一篇:故乡的荔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