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办职责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办职责

就业办职责 篇1

1、在院校领导下,主持抓好就业办的全面工作,组

织全处的人员完成就业指导中心职责范围的各项工作,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分工、有配合事事落实。

2、根据学院学年工作计划、工作要点制定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就业实习工作的安排,并组织实施、主持就业实习跟踪服务,审查就业实习的报表、统计、材料文件入档。

3、负责处理就业实习生和企业的有关问题,及时解

决帮助协调,检查日常工作结果,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使中心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4、及时了解掌握全院的就业实习情况,深入总结经

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处理措施。

5、及时完成院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与教务处、学

生处领导相配合,及时掌握实习就业生的有关资料和工作计划。

6、听从院校领导的指挥,做到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就业指导中心规范

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的一个主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生存,所以必须作好就业实习安排计划。

1、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校领导的指导

方针,努力学习掌握宣传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诚信第一。

2、做好学生的实习安排计划。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做好生产、安全、思想教育,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3、进一步开拓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搞好友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信息网,拓宽校企合作,建立更多更好的实习基地。

4、认真掌握准确的实习就业学生的名单、专业、毕

业时间、技能状况等资料,统计完整的就业实习档案如档。

5、定期做好实习就业的调查研究,做好就业指导服

就业办职责 篇2

在1996-2006年这十年间,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四倍, 而就业率则降低了23.7个百分点 (见表1) , 结果, 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见图1) , 2006年甚至已突破百万大关。而且, 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那么, 为什么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 而且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还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大学生就业困境?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等因素, 当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然而, 我们认为, 政府仅仅介入大学生的生产和投资环节, 而在分配和安置大学毕业生环节却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出现了政府职责缺位, 也是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政府和市场是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政府应当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中担负重要责任。

数据来源:1996-2005年毕业生数量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毕业生数量数据来源于:《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7年4月26日;1996-2002年的就业率数据来源于:《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 载于《经济参考报》, 2004年1月30日;2003-2004年的就业率数据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今年就业率73%》, 载于《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4年9月30日;2005年就业率数据来源于:《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载于《教育部通报》, 2005年12月8日;2006年就业率数据来源于:《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7年4月26日。

实际上,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体制的变化和供需状况的改变, 中国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承诺负有的职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政府出台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标志性文件为线索, 可以将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政府严格管制”阶段 (1950-1989年) 。1950年6月22日, 政务院发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 其政策目标是将当时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集中供应于重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东北三省, 这标志着政府正式开始使用指令性计划安置大学毕业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为服务于国家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指令计划的强度越来越大, 执行越来越严格,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制。

第二, “有管制的市场选择”阶段 (1989-2003年)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 政府全面放松了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管制, 在众多领域, 作为对指令性计划的替代, 政府指导成为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干预方式。1989年3月2日, 国务院批准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这标志着“有管制的市场选择”模式的正式确立。由于在这一时期, 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仍主要处于一种卖方市场状态, “有管制的市场选择”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对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

第三, “市场主导”阶段 (2003年至今) 。2002年之后, 高校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经过市场选择之后无法实现自身就业期望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政府再也无力依靠行政管制保证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充分就业, 以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主导”原则被正式确立。

二、政府介入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坚持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纯粹地利用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有问题的, 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是一般产品, 而是一种特殊产品——准公共产品。我们知道, 如果是私人产品, 其生产和配置只需依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如果是纯公共产品, 则应当主要依靠政府的努力。正是因为大学生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所以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介入。并且, 不但大学生的培养和生产需要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机制进行干预, 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也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实际上,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政府通过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方式已经积极介入了大学生的生产和培养过程中。从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的变化趋势来看, 1996-2004年, 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了2.49倍, 与此同时,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增加了1.53倍 (见图2) , 表明稀缺的教育资源被大量配置于高等教育领域。另外, 虽然个人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之比仍然高达1.46:1, 同样表明了政府在培养和生产大学生过程中的积极干预状态。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但是, 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生产阶段, 还必须延伸至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只有这样, 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才不至于过度浪费。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无论是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 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 (《零短工劳动法》) , 承认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以非正规方式就业, 保障了这一就业群体的基本劳工权利;法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法案”, 旨在帮助面临困境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群体就业;巴西政府颁布实施了“初次就业计划”, 以鼓励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 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辞退这些初次就业者, 从而给予了大学生实质性的就业帮助;印度为了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 长期推行“农村就业计划”,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转轨中国,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仍然十分明显——就业于主要劳动力市场, 还是就业于次要劳动力市场, 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差别, 同时,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供和岗位匹配功能仍然很不完善。在这种约束条件下, 过分强调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作用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被公认为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在很多国家, 当这些目标之间发生直接冲突时, 政府往往会首先确保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实际上,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就业领域的政府责任的重要性, 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就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 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而在政府所担负的就业责任中, 扩大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 无疑是至为重要的一环。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强调政府的责任, 以完善对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职责

1.政府要致力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工资收入较高, 工作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另一种类型是工资收入较低, 工作不稳定, 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社会保障。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即劳动力流动是无成本的, 我们可以想象,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会遵循这样一个逻辑, 即首先会在第一种类型的市场上找工作, 如果在这类市场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则会到第二类市场暂时先就业, 边工作边搜寻, 等有更好的就业岗位后再做调整, 即“骑驴找马”。但实际情况是,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却远非充分竞争的, 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性分割, 包括城乡之间的分割、城市中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分割等。这导致大学毕业生一旦去了第二类市场工作, 若要再离开, 就会面临很高的成本。因此,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 很少一开始就考虑去农村, 甚至宁愿失业也在所不惜, 即很多毕业生是以一种“非马不骑”的心态进行工作搜寻。

因此, 政府应当深化体制改革, 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 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从近期来看, 则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这样就会有更多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方式, 减少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发生。

2.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应以四项制度为核心:第一, 大学生就业扶持制度;第二, 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第三, 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第四, 大学生失业预警制度。大学生就业扶持制度, 是通过建立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西部地区就业,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大学生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 是在确定存在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下, 通过实质性的就业服务对他们给予切实帮助。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两点:其一, 依法保障陷入失业困境的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生活;其二, 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转变其技能结构, 提升就业能力, 使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找寻。大学生失业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要求政府的劳动统计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规范、科学的调查统计, 保证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时了解, 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不断调控, 提供信息支持。

3.政府要注重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当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使它们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规模和内部结构, 包括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法人主体, 也具有了独立的目标函数和利益取向, 为了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会十分关注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以提高学校声誉。而且, 与政府相比, 高等院校与大学生的接触半径更小, 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更便利, 信息扭曲程度也更小。一旦高等院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就可以面向劳动力市场对专业设置展开评估, 开展学生专业领域适应能力测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匹配程度, 采用更灵活的学分制和学位申请计划, 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另外, 还应当促进大学间自由竞争市场的形成, 这将有利于高等教育进一步规范发展, 能够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政府要创造条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有数据表明, 在工业化国家中, 公共部门的平均就业水平占非农部门总就业的24%, 而在发展中国家, 相应的数字更高达44%。而且, 对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研究发现,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 公共部门就业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在转轨中国, 由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和各种非营利组织构成的公共部门, 为了应对公共服务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需要, 本身就要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的劳动力。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共部门将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应当顺应这一趋势, 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

就业办职责 篇3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困境 扩大就业 政府职责

0 引言

从近期国家各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恶化的状况没有实质性转变,与此同时,大学生及上千万农民工就业问题也异常严峻。为此,加强政府增加就业责任,优化企业生存环境,保证就业增长就成了我国当前经济及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1 现状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预测全球经济将遭遇60年来的首次收缩——世界经济2009年将以0.5%至1%的年率收缩。”[1]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也提到:“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这是自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收缩——跌幅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的2.8%跌幅要大得多。”[2]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经济结构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效益下滑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日益加重。在众多负面因素影响下,工业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据统计,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工业出口交货值降幅扩大为17%,工业品产销率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2月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3]

在此轮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影响最大、波及最广的无疑是大批中小民营企业,它们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生存状况更加令人担忧。“金融危机来了之后,首先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确实有一些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倒闭。我们统计,通过抽样调查,到去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这个数字不算少。”[4]

与工业形势急剧恶化相伴的是,约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还有近800万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正在寻找工作等,就业问题已凸显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28日与网民互动聊天时说,“就业关乎一个人的生计,也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就业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已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失业人口压力加大是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经济危机的危险信号。

2 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明确政府职责,确保增加就业。根据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现代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职责应该是增加就业、保持增长、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协调收入分配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这几项重要职责中,首要的应该是增加就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前,就业问题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只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许多愿望和目标都将无法实现。”[5]正是由于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发展观念中重GDP轻就业、重经济增长率轻贫富差距、重税收轻居民收入的观念偏差,导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增加就业在社会发展及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增加就业作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的来做,这也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中所必须加强的。

2.2 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就业环境。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及各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及作用等因素,不可否认,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今后很长一个阶段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有中小企业2930余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实现总产值、利税、出口总额以及就业人口分别占到全国的60%、40%、60%和75%。”[6]只有增加企业活力,尤其是增加中小民营企业活力,才能真正做到增加就业。但不少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税负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重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税收从1994年17.52亿元增至2006年达3695.21亿元,2006年是1994年的199.5倍,非公有制企业税收收入增长率除了2006年低于30%以外,大部分年份均高于40%,1995年达到103%,非公有制企业税收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从1997年到2004年基本保持在4%以下,而且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2001年以后,上述比重不断提高,由2001年4.4%上升到2006年的9.3%”。[7]除此之外的各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评比、检查、考核等等名目繁多的活动,也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不堪重负。,“企业的税外收费层出不穷,而且征收极不规范。这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8]这种过重的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更加明显。

过重的企业税负,严重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抑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工业经济增长同时也大大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或机会。

减轻企业负担,就要求我们切实控制政府人员规模,严控行政经费使用,进一步强化人大、政协会议监督、限制政府行为的法定功能,加强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做节约型社会的典范;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促使其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

2.3 创造公平、公正的企业生存环境,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增长。竞争是市场的灵魂,缺乏竞争与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残缺不全的市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历史惯性因素,尽管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但至今我们的经济结构、经济环境仍受相当多的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困扰,在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在国营与民营企业之间、在大型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等等,在企业人才流动、税负、债务、贷款等等生存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既制约了我国统一的、完善的竞争市场的形成,也大大压缩了第三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转变政府考核指标,淡化GDP及经济增长率、强化政府的市场经济裁判功能和民生责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加大垄断行业的市场开放力度,以逐步消除垄断;进一步加大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力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各类企业人员创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就业环境;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引导金融、信贷部门向第三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倾斜,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鼓励、规范民间借贷资金的合理使用,促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以确保我国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

另外,中小企业自身也要苦练内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加技术研发创新资金,因为创新才是企业自立的根本。政府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及其他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平台,增加他们的软实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 总结

当前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触及到实体经济,这次危机既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结构及经济体制的考验和测试,同时也是对于政府把握经济全局的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量。在当前的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扩大就业、惠及民生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优化各种经济及社会、政治环境,释放中小民营企业的活力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参考消息.2009年3月21日.第4版.

[2]参考消息.2009年3月25日.第4版.

[3 曹建海,新闻分析.如何看待当前工业效益大幅下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305cc0100c6ou.html

[4]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9年3月10日回答记者提问.

[5]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3日.第九版.

[6]盂祥林.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制度设计.中国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8.12.第18-22页.

[7]张榕明.非公有制企业税负应减轻.经营管理者.2007.12.第26-27页.

就业中心职责 篇4

二、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发布毕业生求职信息、资源信息,深入社会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开拓就业市场。

三、广泛收集和发布社会用人单位信息,常年接待用人单位来访,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交流与招聘活动,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提供中介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四、面向全院学生常年开展就业咨询与指导,通过组织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巧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如建立毕业生信息查询,个人主页展示,企业资料查询和最新招聘信息发布等系统,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构建信息高速公路。

六、组织制定、上报和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办理毕业生就业及报到有关手续。

七、负责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分析工作,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八、负责组织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评先表彰作。

招生就业处工作职责 篇5

招生就业处在学校行政领导下,负责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基主要工作职责是:

1.负责制定学校招生政策、制度及相关招生文件。

2.负责制定学校招生工作发展规划,编制、报批、落实招生计划。

3.负责协调、指导、组织招生宣传工作及招生基地建设工作。4.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多渠道宣传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编印、寄发招生专业介绍及相关宣传材料;举办多种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参加有关机构及部门组织的招生咨询活动;接待考生及其家长、社会各界来人或来函来电咨询。

5、负责学校招生信息搜集与招生录取工作。

6.协助教务处、学生处做好新生报到、生源信息分析、统计、管理。

7.负责学校招生工作的项目研究与开发。

8.负责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制度及相关就业文件。

9.协助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搜集、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推荐、就业市场开拓与就业基地建设。

10.负责编制、审核、报批、执行毕业生就业计划,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

11.负责对企业、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满意度调查。

12.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项目研究与开发。

13.负责落实校内外招生与就业工作的业务培训及与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

14.负责招生与就业过程中信访与投诉管理工作。

15.积极贯彻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按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负责本部门目标的策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2)负责体系文件、记录的保存和管理。

(3)负责本部门产生数据的汇总及提供管理评审所需的本部门的资料。

(4)负责对涉及本部门的不符合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5)参与内审和管理工作。

就业办职责 篇6

一在当今大学生中流行的几种主要错误就业观

1.“一步到位”的就业观

所谓“一步到位”, 即大学毕业后一次择业即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专业对口、收入稳定、待遇不菲、前景广阔、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就业问题, 一锤定终身式地实现理想就业, 是与分步择业和应急就业完全不同的一种就业方式。一步到位的就业之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2.“慢慢找不着急, 不理想不就业”的就业观

这种观点认为, 第一次就业一定要起点高, 身价才高, 起点低, 身价就低, 刚毕业时较年轻有时间慢慢找, 不理想就不就业, 一旦就业就失去了择业机会。“这山望着那山高”, 挑剔攀比, 以致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忽视了择业的分步性, 把择业当做一次完整的过程。

3.“独立创业才是最佳就业”的就业观

时下有些大学生, 受一些媒体的误导, 认为进单位或公司供职是一种平庸的、没出息的就业, 是不想当“将军”, 只能当“士兵”的就业, 只有自己开公司, 当老板, 做将军, 即独立创业才是最佳的就业模式。并对此冿冿乐道, 锲而不舍。这种观点的错误, 在于过低地估计了独立创业的难度, 过高地估计了刚毕业大学生的能力, 以及忽视了当前各行各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以致于独立创业屡屡失败, 而又不屑于做一般职位工作, 好高骛远, 只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而不知道“要先当好士兵才能当将军”的道理。

综上错误就业观, 可归结为把应急就业与理想就业相混淆了;把一步就业与分步择业相混淆了;把一般就业与独立创业相混淆了。

二应明确的几种就业观的区别和联系

1.“应急就业”不是终身就业, 也不是理想就业

笔者这里所说的“应急就业”, 是指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 先找到一个自己能胜任, 且能满足生存所需并为自己今后择业打下一定基础的普通工作岗位的首次就业, 是一种“权宜”式就业。“理想就业”是指一个收入颇丰、行业前景广阔, 而且专业对口、理想志趣相符的如意职位, 是可以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工作。应急就业是理想就业的准备, 基础理想就业是应急就业的目的和归宿。

2.“分步择业”与一步就业并不矛盾

“分步择业”, 是指人的一生可做多次择业和就业的逐步选择, 由低到高、由劣到好、由差到优分几步或几个阶段, 最终实现理想就业的“分步择业”模式。它与一步到位就业的目的一样, 都是寻求理想就业, 但不同的是, 它是分步实现、逐步提高, 而不是一步到位、“一锤定终身”式的就业, 所以说两者是不矛盾的。当然, 分步择业也不是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式地不断“跳槽”, 永无稳固的岗位思想, 而是向着自己的理想就业目标不断接近, 一旦实现理想就业, 也就完成了分步择业的过程。

3.“独立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形式

“独立创业”是一种有别于一般就业形式的一种更高级的就业, 是指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风险意识也强且资金财力较雄厚、能自负盈亏的毕业生, 自己独立创立公司, 自己当老板的就业模式。这不是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效仿和实现的就业模式。这种通过独立创业实现理想就业的模式, 最好是在有一般就业的基础之后才可尝试。

三当前大学生应选择的正确就业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应选择的最佳就业途径, 应该是“应急就业—分步择业—理想就业”模式。也就是说,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专业技术尚不过硬、行业知识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不深、资金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先应急就业, 获得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 取得一席立足之地, 维持自身的生存之后, 待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遇到一定的机会, 再分步寻求更好的职位, 进行分步择业, 最终实现理想就业。既不能抱着一次就业和“一锤定终身”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也不能采取慢慢找不着急, 不理想就不就业的消极做法。而是以积极的态度, 锻炼成熟的姿态, 分步实现的步骤, 向着理想就业的目标前进。

以上观点, 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湘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就业办职责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工作 就业率 就业质量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因素,大学生就业既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又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但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我国自1999年开始,有关部门首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就业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可以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就业率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单纯从学校的就业率的数字上是很难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单纯追求就业率也导致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采取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段,这实际上是我们片面追求高就业率而不关注重就业质量的负面结果。如果把就业工作看成一个苹果,那么就业率就是苹果的表皮,而就业质量就是苹果的果肉,苹果的果肉是决定苹果是否美味的实质性要素,在就业工作中,就业质量就是就业工作的实质性要素,反映了就业的优劣及层次。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又达到了一个高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压力很大。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可见,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就业工作的一个新标准。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失衡。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市场需求、无市场竞争力等原因造成。要想改变现有的状况,各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就业工作的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一、确立适合各高校自身特点的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上,除开设全国就业市场有需求的专业外,还应兼顾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既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重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并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的教育环境。

(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在单纯考虑就业率的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就业质量”这个角度考虑,这种就业观是片面的。虽然现在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况仍很普遍,“两高”(即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用人单位要求高)和“两不”(即不准备就业、不签订就业协议)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但我们也要看到,更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已开始考虑就业发展空间,他们积极就业,但他们并不盲目就业,他们对自已的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过高的期望,他们选择先就业,在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再择业,他们慎重就业,在选择工作时,他们会选择有发展潛力的工作,“工作不好找,合适最重要”已成为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心声。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除了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攀高,盲目挑剔,现实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还要引导学生在就业时关注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匹配,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才能够保证就业工作的稳定性。

(二)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和整个培养过程,做好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是提供各类工作机会的信息及招聘会信息,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主题讲座,但对学生就业服务及就业咨询关注比较少,这实际上是“授人以鱼”的方法。学校的资源有限,联系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僧多肉少”,并且众口难调,很难让每名学生都满意,往往也达不到学校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我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再加上学校提供完整的信息体系及指导,就业工作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分阶段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训练。从大一到大四,每学年由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开设就业课程,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提供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学生简历的制作到面试技巧,安排专人予以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择业能力。

(3)为每位学生建立就业资料档案,开展 “1对1”的就业咨询与指导。结合每名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建立个人就业资料档案。有了详细资料,就业指导人员就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很多学生在大四之前根本不关注就业,进入大四之后,就业之于他们也只是个名词,真正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自已能够争取到,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而“1对1”的就业指导在此时尤为重要。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建立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正确处世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与相应的社会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使学生提高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能力。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从事各种兼职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因为能够把握住兼职和实习的机会是未来求职成功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事部门更愿意聘用一个已经和未来同事相处和谐、熟悉工作流程的人,而不是一只什么也不懂的“菜鸟”。实习期间和同事一起吃饭、聊天,不仅能够学习怎样和同事相处,建立互信,同时也能观察自己是否适合所实习的职位和行业。实习和兼职工作能够使得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同工作实际中的差距,找到弥补缺失的方法并且确定努力方向。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影响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高校只有以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为目标,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拓宽就业市场,创新就业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就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2年4月13日第18 版

[2]邹红.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8.20

物业办主任岗位职责 篇8

2、负责制定本项目得工作计划及工作计划落实情况,主持项目例会,组织项目员工业务技能培训计划,领导项咳嗽蓖瓿晒鞠麓锏母飨罹副旰凸ぷ魅挝;

3、负责本项目员工的业务能力、思想素质、工作成绩得考核,适时提出选调、使用、奖惩建议等;

4、负责各项目、门店物业前期管理与接洽,负责相关部门作业指导文件及相关规范性文件起草和修订,并报相关领导审批;

5、负责与各部门、店长工作对接和协调,保证部门员工工作顺利开展;

6、负责外委单位合同的初审和提交至相关部门,并监督外委单位是否按照合同执行的情况;

7、咨询和听取业主及客户的意见和投诉,参与对重大物业投诉的处理,与业主及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8、负责各物业项目外联单位关系维护,配合相关外联单位如消防、城管、街道办、社区的工作;

9、根据物业管理公司职能及物业规模,确定本部门员工组织框架、岗位职责;

10、负责公司新接、拓展的物业项目资金预算、物业规划、人员配置及相关业务;

11、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配合和协助兄弟部门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12、完成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科长工作职责 篇9

(1)根据国家的和省的有关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制定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计划,工作职责,时间安排,实施细则。

(2)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会同各系(部)学生就业工作小组,认真做好就业推荐的各项工作。

(3)开展毕业生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讲授《就业指导课》,开展毕业生就业政策教育和宣传,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为毕业生提供实质性服务。

(4)统一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5)负责毕业生资格审查,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信息和就业方案编制,按省上要求做好月报告、周报告和日报告。

(6)负责与用人单位沟通,开展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接待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咨询、签约、招聘。组织人员外出推荐毕业生。

(7)负责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

(8)开展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做好工作总结,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就业办职责 篇10

一、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期望值偏高

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期望值偏高的心理倾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两年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的学生要在35岁之前成为年薪50-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甚至还有20%的学生表示毕业10年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卓越人士。他们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选择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职位,梦想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

2.盲从的就业心理

自己没有主见,依赖父母、朋友、教师,或者从书中和社会舆论的倾向中选择自己的职业。有这样一则杜撰的故事:联合国向全球青少年征文《对其他国家缺乏粮食的主见》,结果美国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缺乏”;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粮食”;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主见”。虽然是一则杜撰故事,但却代表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

3.不能正面择业受挫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我国的就业方针,对大学生来说是能力的挑战,也是心理的考验。但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择业期望值偏高的问题,加之心理准备不足,在择业中稍稍受挫,就一蹶不振,把一切挫折归罪于外部社会因素,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客观全面的分析,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心理上处于被动、无奈的状态。

4.重名利条件、轻内在价值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还普遍暴露出害怕吃苦、追求安逸奢华生活的倾向。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的是名利、发展条件、薪水福利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于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内在价值等方面考虑得甚少。

5.过分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意识本身就淡漠。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参加人才招聘会时,父母家人齐上阵,即便是自己去的,也表现出被动和胆小的特点。

6.对择业表现出焦虑

一项对毕业生在择业中态度表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择业中感到“很焦虑”者占5.3%,“焦虑”者占24%;认为应届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很难”的人占6%,“比较难”的人占48.7%。毕业前,部分大学生深受择业问题的困扰,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就业困难的现状,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调控能力比较弱,产生就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和不稳定,甚至焦虑、忧郁、沮丧等情感起伏变化的特征。

二、造成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往往受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一个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往往成为衡量其个人价值、能力的重要标准,人们对成功者更多的是关注和羡慕他们名利上的收获。所以,在这样的气候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受其影响,出现重名利、发展条件等外在价值;轻视个人成就感、专业发挥等内在价值的现象。

2.择业本身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焦虑不安、沮丧失望等情绪,原因在于择业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择业是人生中的大事,职业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职业也体现了人生的诸多价值,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人生。面对这么一件对人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学生难免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

3.学生自身的因素

择业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大学生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不够完善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纠正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和表现,只有正确及时地矫正和疏导才能有效地克服,才能真正提高当代高职生的竞争力。

1.充分發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每周心理咨询室的教师都要进行定期心理辅导课的讲授和单独接待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察觉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2.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作用

在就业课程中真正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同时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位,而不是只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认知手段了解“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想避免出现错误的就业心理,就必须全面了解自我。所以,要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制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

专业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把专业知识讲明白透彻的同时,也应把本专业的行业前景和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岗位能力要求贯穿其中,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真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防止毕业后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也就自然减少了学生在就业中受挫现象的发生。

当然,高职生真正想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还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我,多接触社会,多了解周围变化,认清就业形势,锻炼自己的胆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心理疏导,双管齐下,使高职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4月

2.《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2月

【责编 张景贤】

别让“就业率焦虑”掩盖就业焦虑 篇11

经济不景气, 毕业人数骤增, 创业空间狭窄, 高期望值与低就业率的巨大反差, 使得很多求职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不可避免地产生“就业焦虑”。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也显示, 约71%的受访者认为,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不好找工作, 56%的受访者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存在非常焦虑的情绪。

与就业焦虑相对应的, 社会上还弥漫着一种“就业率焦虑”的情绪。所谓“就业率焦虑”, 是指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大学, 在面对今年低迷的大学生就业率指标时的焦虑情绪。

今年1月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六部委, 就已经确定2009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70%左右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各地政府也相应确定了自己的地方性就业率指标, 重庆市市长年初甚至公开表态, 重庆力争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0%。此外, 各大学出于招生利益考虑, 更是纷纷喊出90%、95%, 甚至100%的高就业率美景。而眼下, 36.5%的就业率数据, 带给大家的恐怕不仅仅是失望, 更是严重的“就业率焦虑”。

失望总是难免的。这些一开始就设定的比较高的就业率指标, 完成起来就有些不太现实。值此艰难时世, 我们似乎更应该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调整产业结构, 激发创业热情, 引导财富涌流, 把已习惯了的“指标管理”转化为切合实际的就业创业指导。让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不仅是大学生的心声, 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 在各地政府、各家大学高度重视就业率的纷扰中, 我非常焦虑, “就业率焦虑”会不会掩盖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巨大的就业率指标考核压力之下, 一些地方政府和大学可能会沿袭惯性, 剑走偏锋, 片面追求提升捷径而不是切实解决实际就业, 玩弄一些数字游戏, 从而掩盖了大多数大学生及其家人的就业焦虑。事实上, 此前已经有过一些大学, 为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而制造虚假就业率的报道。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想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就必须提交给学校一纸就业协议书, 至于这纸协议书真实情形如何, 学校是不关心的。

一旦“就业率焦虑”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 那些游动着的大学生的焦虑很可能会变得模糊漫漶, 毕竟, “就业率焦虑”是以政绩作为驱动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招生就业办公室工作职责 篇12

1、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落实招生计划,拓宽招生渠道,做好招生工作的宣传、组织协调等工作。

2、负责制定招生实施方案,宣传计划及招生人员的培训。

3、负责各种形式的宣传材料的制作及发放工作。

4、负责组织,接待有关合作单位、学生及家长的参观来访、联谊、咨询等工作,认真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总结。

5、负责根据招生计划,准备有关材料。根据对生源地情况等各种有效招生分析提出招生方案。

6、负责做好新生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材料整理工作。

7、负责召开招生工作座谈会,总结招生工作,写出招生工作总结。

8、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接待用人单位来访,收集整理发布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组织安排招聘活动。做好毕业生实习安置工作。

9、负责各类企业校园见面会的邀请、组织和落实工作。

10、负责招生就业网络的建设、完善和管理。

11、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开发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12、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13、负责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和就业咨询活动,组织、联系和安排各类就业指导讲座。

14、负责调查各层次学生对就业指导与咨询的需求状态,开展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15、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招生就业办主任工作职责

1、拟定学院招生章程,招生方案。

2、负责制定招生计划、编制招生专业目录。

3、会同宣传部、学院系部做好宣传方案的策划设计工作、落实招生资料编印、媒体宣传等工作。

4、做好招生网络的建立、运营等工作,拟定<招生工作人员守则>等招生文件。

5、录取新生的报名,入校复查,退学,专业调整、数据统计等工作。

6、承担各类招生咨询、来信、来访接待等工作。

7、制定招生工作计划,做好招生工作总结,负责有关招生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8、拟定毕业生就业办法和就业工作程序。

9、负责实施全校性的就业教育和咨询工作,指导督促办公室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10、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搜集各类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校园网,信息专栏等形式向学生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11、建立完善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并完成就业分析报告。

12、负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培养、管理工作,深入用人单位,探讨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与企业紧密合作,逐步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上一篇: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课题小组组长先进事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