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共7篇)

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篇1

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学习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后自学检测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五、先学后教 合作探究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1、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2、背诵、默写古诗。

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学习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先自学在交流学情 自学时间8分钟。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 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五、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 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⑶、学生再谈体会。作者的“身”在那里?作者的“心”在那里?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1、背诵本首词。

2、默写。

7、桂花雨 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习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一、导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 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三、先学后教后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 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当堂训练: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不来台风,我们()可以收几大箩筐桂花。(2)、小时候,我()对什么花,()不懂得欣赏。(3)、桂花()开,母亲()开始担心了(4)、()桂花总是被风雨吹落,香味()比摇下来的差不多。

2、模仿文中“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

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写句子。

5、古诗词三首

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学习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先自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五、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6、梅花魂导学案

6、梅花魂 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学习难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先学后教 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 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2)同桌互读。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归纳小结。

六、当堂训练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然纸上()然一新()然若失()然开朗()然不顾()然不同

情。

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学生先学后教 检测学习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 些词语知道?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六、第三次先学后教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2、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

1、择优录用。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画上“_”(1)、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败 衰老 衰退)了许多。(2)、由于每天对着电脑工作,我的视力大大(衰弱 脆弱 衰退)了。(3)、庭院里长满了草,呈现出一片(衰弱 衰退)的景象。(4)、她太(衰弱 脆弱 衰退)了,这点儿打击都经受不起。

2、按要求改写句子。(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2)、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改为反问句)(3)、桂花盛开的时候非常香。(改为夸张句)(4)、那长长的柳枝随风飘动着。(改为拟人句)

8、小桥流水人家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8、小桥流水人家导学案

主备人:

使用者:

课 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习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一、导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三、出示自学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先学后教,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3、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五、总结延伸: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 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 那诗一样的生活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学习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一、导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三、出示自学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先学后教,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3、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五、总结延伸: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 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 那诗一样的生活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篇2

听力不论是作为一种语言技能, 还是作为英语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英语学习者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 以改善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无“可教性”、“可学性”的现状。因为受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影响, 目前听力教学还是不能逃脱放录音-提问-对答案的模式,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相对被动, 缺少教师关于听力策略的指导, 故而学习效果不显著, 失去了听力学习的兴趣。国内许多学者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进行英语听力研究并且取得了颇多成果 (黄子东, 1998;周相利, 2002;丰玉芳, 2001;李慧敏, 2006) 。他们的研究表明:图式理论有助于听力理解教学。因此, 作者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听力教学模块中进行了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听力新模式的探索, 旨在合理、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 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图式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 (Bartlett) 于1932年提出的。图式是大脑中的已有知识, 人的理解过程就是以这些已有信息为基础, 并将输入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匹配, 才能实现对输入信息的解码, 重组和储存。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如果输入的信息激活了听者大脑中已有的图式, 并开始处理信息, 听者才能理解听力材料。所以, 听者头脑中的图式越丰富越有利于听力理解。听者的图式分为三种: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以及形式图式。语言图式属于具体图式, 例如音素、单词、短语等具体语言信息;内容图式指的是与听力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内容图式对听力理解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图式不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 还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形式图式指听者具有的语篇体裁形式、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属于高层次的图式。图式理论认为, 大脑对于所输入的信息的处理有两种形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是以具体的图式为基础, 逐步积累形成高层次图式;自上而下则相反, 利用高层次图式对所输入信息做出预测, 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 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有研究表明本族人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 把握语篇整体意思, 而非逐字逐句理解。

3 学生听力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作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 (问卷访谈对象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了解到我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现状, 本校农村生源学生较多, 在大学之前, 95%的学生都没有进行过英语听力训练, 因此听力基础薄弱。90%的学生认为听力理解中最大的障碍是词汇量不足。可见,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遇到首要困难是缺乏与听力内容相适应的图式, 造成对文章内容的不理解。其次, 学生虽具有相关的图式, 但学习内容所提供的信息还不能激活他们的图式。同时, 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词汇的依赖性非常大, 因为他们在听力过程中, 往往是通过听懂每个单词的意思来理解整个篇章。可见, 大多数学生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听力策略。此外, 对于词汇等基础语言图式的过度依赖使得学生将听力学习中所有问题归于自己对于词汇的掌握不足, 而忽视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即高层次的图式对于听力理解的重要作用。而且, 学生普遍反映在听力练习各个题型中 (如短对话选择题, 长对话选择题, 篇章选择题及复合式听写) , 感觉难度最大的是复合式听写。究其原因:他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 脱离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 仅仅依赖单个单词的发音来猜测答案, 因此, 听力理解效率低下, 在听力练习中的挫败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学生在听力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 如听力练习困难, 听力课形式单调等, 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

4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基于我校学生听力学习的现状, 作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听力教学模式, 期待培养学生重视图式, 尤其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听力策略, 并有效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提高学习积极性。依照安德伍德 (Underwood) 的三阶段理论, 我们将听力教学模式分为听前导入、听力理解和听后巩固三个阶段。

4.1 听力导入阶段的教学

听前导入阶段, 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建立新图式并培养预测能力。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已有图式直接影响他们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由于学生头脑中图式有限, 教师要多渠道帮助学生建立和丰富新的图式。听力活动开始之前, 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源对与听力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预先收集。并在听前导入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或者利用幻灯片、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向同学展示和听力相关的材料, 引导其推测听力材料的内容, 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相关图式并建立新的与之相关的图式。例如, 结合听力材料的主题引出与其主题相关的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者带领学生对以往相关图式进行回顾等。以《视听说》第二册第五单元为例, 单元标题为Does your best friend have four legs? 根据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主题, 当然学生很容易就能猜测主题是关于动物, 狗狗等, 和人类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What can dogs do for us?”, 并提供一两个例子, 然后给学生几分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而且因为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课堂气氛活跃, 每组同学都给出了很多答案, 通过这个简单的练习, 大家一起学习了诸多词汇和短语, 例如herd sheep, accompany。教师利用这个环节指出学生容易犯的错误, 比如, 有同学说:“Dogs can watch door for the humans.”这个说法就反映出很多学生用中文思维去将一些表达用英语单词直接翻译的错误。还有同学说狗的用处之一是狗肉可以吃, 这个答案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 但是教师要指出中西方对于狗及狗肉的看法的差异, 在这样的场景生动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听前阶段的预测能力对于听力理解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 好的听力者往往有较强的预测能力。预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到将要听到的内容上, 迅速有效地捕捉关键信息, 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所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例如通过图片、标题以及问题等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例如, 我们在讨论过导入部分的问题之后, 让学生准备Listening的第二个任务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插图, 以及标题what can dogs do?预测听力内容, 并指导他们预先看相关的问题选项, 来猜测材料的主体内容。预测不可避免会有失误, 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听力材料中去对其猜测加以验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完全被动接受状态。能很好地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带动起来, 学生能明确听力的目标, 缓解了紧张情绪, 增强了信心, 并为下一步的听力活动做好铺垫。

4.2 听力理解阶段的教学

在听力理解阶段运用互动模式进行听力理解是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关键。听力理解可以看成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它是一个交互地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听力策略的过程。在听力理解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激活的各种图式和已建的新图式, 运用交互的策略来增强听力理解能力。以What can dogs do for us?这篇听力材料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 通过泛听从整体上掌握语篇大意, 再提炼内容要点, 理解材料形式结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高层次的图式, 通过问题中的选择项、听力材料的题目、词汇等激活相关图式, 运用自下而上的策略来预测和理解材料, 准确把握所听材料的内容。通过精听可以辨出关键词句, 识别重要的信息细节来验证或修正自己的预测。教师还可以将材料进行分解让学生反复听, 对听者的理解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整。听者也可以用边听边记的方式记下细节信息帮助其回忆和利用。总之, 在听力练习中我们要做到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在听力理解阶段,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听力策略的训练和听力技巧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记笔记、抓关键词和语篇大意的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缩写、符号等简便的形式记下数字、年代、地点、关键词等重要信息来提高听力效果。在听的过程中也可在听前预测的基础上, 运用词汇、语调、句法等知识预测听力材料内容。例如, 如果听的过程中出现however, although等转折性连词时, 就要猜测后面内容可能与现在的内容相反。此阶段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阶段。学生只有养成记听力笔记的好习惯, 学会理解语篇大意互动模式相关的听力技巧, 才能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4.3 听后巩固阶段的教学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听力课结束后, 教师很少会组织活动对听力材料进行回顾,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加深和对已学内容图式的理解有所忽视。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则不同, 它对图式的巩固非常重视。在听后巩固阶段, 教师可采取复述法或角色扮演法等来帮助学生巩固新图式。根据不同材料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已学图式进行巩固, 如角色扮演法比较适合一些对话性的材料,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节选部分内容或根据关键信息让学生充当对话中的人物角色, 进行情景表演。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及写作练习有着密切联系, 并能相互促进。

例如第五单元的听力材料A sudden change in the parrot’s attitude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通过听前导入, 利用图片、标题、问题等对材料的预测, 以及精听与泛听结合等方式, 学生完全掌握了听力材料之后, 教学活动并没有终止,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这篇有趣材料复述给全班学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听力教学中采用图式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听力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不能仅仅作为测试者通过核对练习答案来确定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掌握情况。教师更应该作为指导者, 传授一些听力策略及技巧, 并合理安排不同阶段课堂活动。当然, 这一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作者希望通过对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让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个更科学高效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晓丽.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 2008.

[2]李文英.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 :178-181.

[3]刘翠翠.以图式理论为指导探析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提高与改善[D].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 1996 (2) :30-45.

[5]王敏华.激活知背景识, 便利听力记忆[J].国外外语教学, 2001 (1) :39-41.

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篇3

在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蜡梅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三尺,这迎雪绽放的蜡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的确,“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风和雨的锤炼、雪与霜的磨砺,蜡梅变得更加幽香。人何尝不是呢?一路走来,事事顺利未经风雨的人,往往经不起风寒挫折;反之,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的人,却能经得起大风大雨,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与香、光和热……

郑钫方|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一中龙山文学社

由此我想到,梅花真是一位智慧老者。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赞美梅花的气节,凌寒独自盛开。若细看梅花的姿态,并不比春天的各类缤纷强上多少,但梅花在世人口口相传中,却往往要高洁上不少。为什么?因为她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不在春天争芳斗艳,而在冬天一枝独秀。在这条偏僻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是凭借着坚强的毅志,为梅花戴上了别样的王冠。

连敏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一中龙山文学社

诸老师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往往象征着孤高绝俗、凌寒不屈、贞洁自爱等美德,文人常借梅怡情、抒怀、表节。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有关梅的诗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如何写好这个结尾,写出新意确实比较难。连敏华同学另辟路径,换个角度,赞美梅花是一位“智慧老者”“并不比春天的各类缤纷强上多少”,她不在“春天争芳斗艳”,而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偏僻”“充满艰辛”的道路,在“冬天一枝独秀”, 凭借着“坚强的毅志”,从而给自己“戴上了别样的王冠”。小作者能有如此独特的感悟,实属不易。郑钫方同学紧扣文题中“迎雪绽放的蜡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自然地引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由梅花经过风霜雨雪的锤炼更加幽香,从而联想到人,只有经得起大风大雨的人,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与香、光和热”。行文流畅,联想自然,没有牵强附会之感,所阐释的人生哲理与梅花精神契合。

二 关于灯的作文

路 灯

◎施秋清|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一中龙山文学社

茶杯里夜色倾覆,水声噤默,像年少时的我,写下的一节节温柔的诗,现在都趁夜色水声,一页页地模糊…… ——题记

你站在远方,闪闪烁烁,像鲸鱼的眼睛,像海鸥的翅膀,像穿透我心中迷茫的一根针。你站在远方,橘黄色的裙摆,摇摇曳曳,我像是看见春天的一层浪,把你慵懒的妆容融化在金黄色的月光里。

凌晨,到了火车站。

风比起晨时凉了许多,我仿佛可以看见它冻僵的身体,在树枝间来回穿梭,偶尔贴着地面,卷起几张废弃的旧纸,又扔下。等风停下来不再吹的时候,世界又静了下来,仿佛一下子,就只有我这么一个活物了。我哆嗦着身体,快步走着,路过一盏又一盏黄色的路灯。记得在很小的时候,也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里,母亲穿着单薄的衬衫,拉着我,走过没有人的街道,走过一盏又一盏黄色的路灯……

我不知为什么会突然驻足,停在一盏路灯下。昏黄的灯光照着我的头顶,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头顶开始充斥着我的全身,渐渐蔓延至每个细胞的角落。我举目望着黄色的路灯,几只飞蛾忽上忽下地胡乱飞着。隐隐约约,我仿佛看见母亲的面容,苍白但温暖。我努力睁大眼,死命地看着,尽管灯光已刺得眼睛生疼,但我怕一闭眼,这让人心疼的面容就不见了。

我累了,靠着路灯,蹲坐下来,空气中有一股城市的气息,渐渐抚平了我不安分的情绪。我红了眼眶,默默地闭眼。

清晨,我就听见了鸟鸣声。

睁开眼,火车站已人潮拥挤,有西装革履的,有衣着休闲的;有行色匆匆如我一般的,亦有优哉游哉的……我逆着人流前行,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人,都像一阵风,吹过后,便没有了……

在这明亮的早晨,路灯已经熄灭,此刻,我也要赶上我的火车,去往属于我自己的目的地。

我懂,我不能永远拉着你的手走路,我需要独自去面对新的征程,但你关爱的目光会一直伴着我,那颗牵挂的心永远不会变,如同寒冷夜色中的路灯给我温暖。

我知道,当夜幕降临,你一定又穿上橘黄色的裙摆,满怀爱意,静候亲人,一如路灯,独自明亮,静守岁月。

(指导老师 诸爱英)

【诸老师评】

灯我们每天都可见,确实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了。在古典诗词中就有烛灯的意象,有柔美朦胧之意境,亦常光明、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在小作者的笔下,路灯如同给“我”温暖、伴“我”前行、一直关爱着“我”的母亲,引发“我”的许多联想和感悟。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文笔略带忧伤,又不乏积极向上的亮点。

三 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心是一棵

会开花的树

◎连敏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一中龙山文学社

入夜,月痕清明,风很瘦,门前的桂花已经开了很多,风一涓涓从纱窗里流进来的时候,还夹带着桂花香,丝丝正扣心弦。

桂花一定是秋天最深刻的相知,一年只开一次,一开整个秋天。孩提时代,每每到了桂花开的时候,桂花做的糕点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睡前泡上一杯桂花茶,因为喝了太多水,晚上不得不起来去洗手间,月光照落在瓷砖上都是桂花味。初中之后,每每躺在房间里,暗香萦绕,睡得也深了。

我于是没有一天不盼望着回家的。

可是后来,我回家了,树却没了。

那天周五,刚回到家的我从后院走到前院来想去看看门前的两棵桂花树,浓郁的花香一下子就带我找回了家的感觉,可看到的却是满目狼藉。

桂花落在地上,像是院子里起了一层鹅黄色的轻烟,香气在院子里游走,香味的浓烈,像是用尽了余生的力气在开花。也的的确确用尽余生在开花——桂树被拦腰折断,倒落在地上,罪恶的斧头就躺在一旁。

nlc202309030156

“树太大了,再长房子里都照不到光了。”

刚放下斧头的爷爷坐在树的主干上,一边吐出一个烟圈一边说着。树的生命像是他手中的烟丝,正在被消耗殆尽。

我失落地回到房间里,趴在窗台上,一低头就正好能看见底下的桂树在呻吟,我像是在同情一位被家长训诫的小友,又像是在送一头战象入冢。

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去送一位陪伴我一整个童年的老朋友的离去,只是贪婪地多吸吮了几股花香,满是离别的芬芳。想来下一次就闻不到了吧。

一周后我再回来家里,几天来的疲倦使得我精神不振。刚一进家门,浓郁的桂花香就扑鼻而来,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信步走到后花园,树还倒在哪里,树叶有些干瘪了,但是香气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却更为浓烈而热情,已经不是桂花香了,而是香气经过时间的酿造,微微发酵,像是酒香。

我可以想象桂花树在生命逝去的最后时刻,它拼尽全力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希望留给这世界以最后的馨香和别样的美丽。

生命终究要终结,但桂花树给生命以美丽的终结,那一缕缕桂花的精魂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棵树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我们的生命正年轻,正处于朝气蓬勃的花季时期,难道不该为这多情的世界绽放更多的美丽吗?

(指导老师 诸爱英)

【诸老师评】

小作者是个恬静的初三女生,她善于观察生活,也善于思考生活,情感细腻真挚。陪伴“我”多年的桂花树因长得太高了,“再长房子里都照不到光了”,被爷爷拦腰砍断,却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释放出更加浓郁的馨香来。这是一件很轻易被人忽略掉的事,却引发了小作者诸多的思考和感慨。小作者两次提到了桂花树是用尽余生力气开花,给自己的生命以美丽的终结。也许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桂花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能留下馨香,留下那别样的美丽,让她联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给世界以美丽。读罢令人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小作者在最后点题:“那一缕缕桂花的精魂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棵树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本文是典型的“一事一议”作文: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写这类作文,切口一定要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来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行文上把握以下几点:1.叙事典型,紧扣文中的“事”定好“论点”,即事说理,有感而发。2.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反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是非分明;也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似的事例,使论据更加充分;还可以联想自己的思想与做法,使论述更加真实、亲切。3.最后深化或强化中心论点,亦可以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备课指导 篇4

[内容介绍]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四位先哲将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缤纷的语言王国。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人生与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较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演讲与书信的特点,体会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目标参考]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些文化历史、文学常识;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了解复句类型,基本能区分;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力;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增强联系自身实际和作品背景材料进行点评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养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入伟人的精神世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哲理,借助文本试着去思考事业、真理、自由、艺术、人生、爱情等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勇敢尝试,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乐观、宽容、合作等良好品格的形成。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蕴涵着深刻的整理,耐人寻味。因此要把教“文”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学业、爱情、艺术等方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分为演讲和书信两种文体,《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演讲辞,教学中要注重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体会演讲的语言特色及包含的深刻含义。《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是书信,教学中可注重默读训练,在独立思考中体会书信的语言特色,和感受逻辑性强,语言更加精练准确的特点。一个单元结束之际,可以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的表达能力,如学写演讲辞,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写信等活动。

5.敬业与乐业

[教学思路]

从对不同职业的不同看法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默读和朗读结合的方式,感知课文大意;从探究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中,学习议论文的写法,重点是学会为观点找合适的论据。从揣摩本文的语言中,进一步理解文意,体会演讲稿的特点。

[过程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篇5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进行教学之前,我放开课堂,让学生们自己说说学过的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场景,总结出点面结合表述方法有什么特点,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小练笔。

2、学习第二板块时,关于重点词的运用,我让学生们对带有重点词和不带重点词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进而理解重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于一词多种表达,我让学生反复地读例句,并用“说”替换到句子中,使学生明白,不同语境下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是蕴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3、关于书写提示,我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练字,并巡视纠正学生们的书写,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写完之后,让学生们之间互相讨论,推举出书写好的学生,让学生们对于字体严格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再让学生品一品这些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语文园地二的学习中,由于我备课比较充分,在课堂上讲解很自然,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古诗背诵环节学生们积极性比较高,课上全班同学基本背过了诗句,并理解了诗意。

三、不足之处

对于书写指导上还有很大的欠缺,一时无法纠正学生们的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方法,学生们练字时是一种姿态,平时写字又是一种姿态,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合起来,因而课后作业,学生们的书写和课上练字的书写一点也不一样。

四、改进措施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指名读。

2.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

(3)比较加了“渐渐”有什么不同。

(4)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 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指名读课文。

2. 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 个人练读。

8. 指名读。

9. 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组词。

交()兔()家()喊()

郊()晚()逐()城()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多开心呀!

主要板书:秋游 2008,北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奥运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并学会所有生字。

3、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拼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中国申奥会徽,提问:你认识这个标志吗?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申奥资料。

2、揭示并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用红笔写)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课题里出现了标点符号)

教师简单介绍申奥的艰辛历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题,体会“!”的作用。

4、师:2008年,北京将举办盛大的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会,人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播放申奥成功后人们欢庆场面的多媒体录象。

提问: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的字词、短句,以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在音、形、义上做介绍。

yíng

shēn chéng gōng

如“北京赢啦” “北京申奥 成功”等

3、想知道课文的作者是怎样把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记录下来的吗?

提出自读要求:⑴读准生字。

⑵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大声练读.4、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

将学生提出的难读的长句子,以教师范读、学生比赛读的形式,保证全部同学能正确、流利地读。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小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生字,学习生字的读音、结构、难写之处、组词。全班交流。

3、认识包字头,指导书写“句“。

4、学生描红,仿影,完成《习字册》。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卡,指名读,领读。

(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前后鼻音的生字。)

2、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

1、播放多媒体,师旁白第二自然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2001年7月13日晚上),申奥成功的喜讯刚刚传来,北京就----(沸腾了)。(板书:沸腾)

2、理解“沸腾”。(先了解本义。)

在课文中“沸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找到写明北京沸腾的自然段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你从这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京沸腾了?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师相机板书:人多

沸腾狂欢

人们会聚在天安门广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庆祝,此时的广场沸腾了,更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

现在谁能说说“沸腾”的意思了?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4、如此欢快的场面,同学读了也许觉得还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还愿意说说吗?

⑴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第三自然段。

⑵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北京吗?(例:欣喜若狂,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

5、人们此时的心情是如此激动,你能体会到人们的心情吗?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将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和大家分享。

学生评价,要求说说别人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6、仔细听,人群中都是同一个声音----引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体会两个“!”,读出自豪兴奋之感。范读,比赛读。

7、今天我们成功了,在这激动人心的夜晚,人们会说些什么呢?理解“千言万语”。

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2008,北京!”

8、回顾课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背诵指导

1、再次播放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当时场面。(画面没有声音)

你们觉得画面少了什么?(声音)

2、尝试用课文中的语句,给画面配音。

四、总结谈话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以后,我们知道了----(2001年7月13日)那天我们申奥成功了,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全国人民都在为奥运会出力,我们小朋友可以为奥运会做些什么呢?

2、交流。

3、课外延伸:出示奥运会会徽,简单介绍会徽含义。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词语抄写。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练习4。

附板书

2008,北京!

人多

沸腾

欢乐的海洋

狂欢英英学古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作业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主要板书安排: 乡下孩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验、感受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难点:理解语意上的省略与跳跃。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词卡。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朗读、组词、说话。

课外: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新社会,农村面貌起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儿童的生活富有情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农村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7 乡下孩子

2、解释题意。

乡下孩子就是农村里的儿童,把农村里的儿童称作乡下孩子,是一般人的口头说法。农村和城市环境不同,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的生活和见闻也不一样。乡下孩子有什么特点,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说的内容。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顺语句,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怀里 欢唱 编织 含 动听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曾一串猪怀里编织

(2)指名读生字词,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方面辨明加点字的读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怀里:两臂相向和胸部之间的空间。(动作演示)

欢唱:欢乐地唱歌。

编织:这里是指编成故事。

含: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

动听:好听。

(4)用卡片读生字词,包括田字格里外的18个生字和已解释的词语。

3、个人练读课文。

4、分小节指名四人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分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四个生字。

串:独体字,七笔写成。两“口”相叠,下“口”比上“口”更宽扁些,末竖中线行笔,穿过两“口”下伸收笔。

猪:十一笔写成。左右结构。上部“犭”是新偏旁,称“反犬旁”,“弯钩”须写挺直。

曾:十二笔写成。上中下结构。上部“ ”为“两点头”.中间不能写成“田”.编:十二笔写成.左右结构。注意绞丝旁的写法。

(2)其他六个要描红的生字。

坏:七笔写成。左右结构。注意提土旁末笔是“提”,不是“横”。

含:七笔写成。上下结构,上面是“今”不是“令”。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练习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

(1)画面上部画着什么?下部画着什么?

(2)右上角画的是什么人?身上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头上扎着什么?脚上穿着什么?

(3)女孩子面部表情怎样?她左手挎着什么?右手做着手势说明她在做什么?

(4)小结图意。

2、指名读课文。

3、分小节讲读。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曾是”什么意思?“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是什么意思?“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是什么意思?

(3)想一想:这一句当中用”妈妈怀里“和”爸爸背上“有什么含义?请读一读这一句话再回答。

(4)分两大组,一组读第一、第二行,另一组读第三第四行。

(5)学生答。

(6)小结。

(7)齐读。

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为什么说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看图加想象理解)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句话里也用了”能“自然也可以说明他的聪明了,”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说明他们能利用随处可得的条件,吹出好听的歌来,这又说明了乡下孩子的聪明。

(4)再分两大组读,体会一下意思。

(5)小结。

(6)齐读。

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喂饱“而用”撑圆“呢?这一句话实际上是在说什么?(乡下孩子帮爸爸妈妈干活)

(3)乡下孩子年纪虽小,却能帮爸爸妈妈干活,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明这个特点吗?(能干)

(4)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逮一串小鱼“,就会”乐坏了谗嘴的猫咪“呢?

(5)逮小鱼给猫咪吃也算是生产劳动吗?(不算)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说明乡下孩子的能干)

(6)分组读,体会意思。

(7)小结

(8)齐读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的一句话同上面三个小结里的话是同一个人说的吗?认真读后再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结

(4)齐读

三、总结课文

这首诗说的是乡下孩子生活富有情趣;他们聪明能干,正在农村里锻炼成长起来。

你们读了这首诗以后感受到了什么?领会到了什么道理?可以自由说一说。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1、指导要点。

(1)这篇课文讲的是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锻炼成长,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诗中的韵脚字有”鹂、菊;事、曲;皮、咪;子、里“。前三个小节句子词语互相对称,要读出节奏来。

(2)第一小节要突出”欢唱“"黄鹂”“盛开”“野菊”这些词,语气欢快。

(3)第二小节突出“捉”、“编织”“含”“动听”和两个“能”。读时语气轻松。

(4)第三小节要突出“挖”“撑圆”“逮”“乐坏”这些词语,读时语气要自豪。

第四小节“哦”的音调要拉长,表示听明白了。“乡下孩

(5)子”读时语速要快,语气肯定。“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节奏感要强,用赞叹语气读。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教师指点。

三、背诵课文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试背。

3、各人轻声试背。

4、分组背。

5、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6、同座互相背。

7、全班齐背。

四、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怀()中()合()都()

坏()串()含()猪()

2.用“编织”“动听”练习说一句话。主要板书计划:

乡下孩子

怀里 黄鹂 欢唱

背上 野菊 盛开

捉蝴蝶 编故事

阳光下生

含草叶 吹歌曲

旷野里长

挖野菜 撑猪肚

逮小鱼 猫乐坏

练习2

【教材分析】

拼音练习: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读背训练:读出韵味,有感情,并背诵。写字训练: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训练: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要求】

1、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

4、观察秋天的变化,动手画画或写句子交流。

5、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读拼音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各自试读题目。

(2)引导学生分角色读。

(3)引导学生将形状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4)根据对话整理出模样差不多的大写字母。

O--Q U--V E--F

C--G M--N B--D

(5)整理不像的字母。

(6)其余的字母你如何记呢?

3、练习。

(1)在书上练习

(2)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 Z M Q S F D B N

w m g s f d b n z q

(2)指名对照认读。

(3)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G()M()Q()D()

4、反馈

(1)分小组竞赛

(2)大小写字母配对子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清楚本题要求。

(2)复习写字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动、散、都”3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字的结构方式及写字式要注意什么?

(3)指导写出“动”。

出示“动”字,学生观察,注意观察走的起笔和收笔。

(4)指导学生写“散、都”。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1、熟继成语。

(1)、审题。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2、学习《三字经》摘句。

(1)、审题。

①指名读练习要求。

②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教师范读

④讲解意思

⑤教师、学生读

(3)练习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导学生把课前观察到的有关事物,用自己的话说说。

(2)出示题目:秋天到了,你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汇报)

(3)练习:画秋天,边说边画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借助拼音读题目

2、当我们有事,要向别人提出请求时,我们应该怎样想别说呢?

3、李燕在背诵古诗时想请奶奶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他可能会对奶奶说什么呢?

4、小组讨论试说

5、集体汇报交流

6、小组分角色表演

7、创设情景

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篇7

1.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第一个原则。一是供学生预习的课件制作导航合理, 使用方便, 页面超链接清楚且一致, 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页面学习;二是利用QQ空间、微信, 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实现交互学习;三是利用网络, 教师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导入和拓展材料,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四是利用各种软件, 制作电子学习笔记, 让学生自主思考, 协作学习。

2. 有效进行道德教育

为了达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既不偏离教学主线, 又不能过多穿插政治理论, 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对学生传播英语知识、培养其英语技能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课文主题中所涉及的思想观念,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品德的教育。

3. 有效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QQ空间等信息化手段,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的“学习动因”, 由此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珍贵的遗产”一课为例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活动

(1) 教师在QQ上发起投票, 问题是:如果要从财富、成功和爱这三个珍贵的礼物中选择一个你最想得到的礼物, 你会选择哪一个?复制投票链接到班级QQ群, 要求学生参与投票。

(2) 教师要求学生参照发至QQ群中的导学PPT预习课文单词和背景资料。

2. 导入环节 (阅读前任务)

(1) 教师为学生播放票房口碑俱佳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的经典片段。

(2) 观看完影片片段后,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Rose从财富、成功和爱这三个珍贵的礼物中选择一个她最想得到的, 她会选择哪一个?引出本课的主题——爱。

(3) 教师请学生思考, 英语中有多少单词可以用来表达“爱”的意思?然后利用有道词典查询后再作补充。

3. 呈现新知与实践 (阅读中任务)

(1) 审美阅读。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规定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师在这一环节不采取任何干预手段, 尽量让学生去体验文本, 并对文本做出独有的反应。

(2) 交流阅读。①教师将学生第一次分组,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请学生畅谈阅读体会。②教师邀请有代表性意见的学生用英文表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让其畅所欲言地发表各自观点。③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体会进行总结和补充。

(3) 发现阅读。①教师将学生进行第二次分组, 对不同的组别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②在三个组的学生全部完成阅读任务后,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任务汇报与交流。

◇“爱的正能量”组将文章的重点句式讲述清楚。

◇“爱的表达”组解释并补充文中有关“爱”的表达及其用法。

◇“爱VS财富”组进行配音模仿练习。

4. 拓展 (阅读后任务)

(1) 教师再一次在QQ上发起投票:如果要从财富、成功和爱这三个珍贵的礼物中选择一个你最想得到的, 你会选择哪一个?

(2) 教师调出课前准备中让学生投票的结果, 通过两次投票结果的对比和结合本课主题, 总结和升华本文主题, 使学生树立“爱与被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的正确价值观。

(3) 教师对“爱”的范畴做出归纳:有父母对子女的爱, 同学、朋友之间的有爱, 对同胞之爱, 对祖国之爱, 人与动物的爱等。

摘要:在《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珍贵的遗产”教学设计中,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灵活多样地学习英语, 激发兴趣, 体验过程, 掌握方法, 感受作品, 表现作品, 提高技能水平, 加强创新, 学习合作, 陶冶情操, 以提高学生综合英语素质。

关键词:教学分析,教法,学法,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翟家俊, 余建中, 陈永捷, 等.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会议室使用办法下一篇:喝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