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介绍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苦难辉煌介绍(精选11篇)

苦难辉煌介绍 篇1

——《苦难辉煌》读后感

曹萍

几年前就知道有一本《苦难辉煌》,总想找来看看,但总在所谓的忙碌中忘记了。另外,主观感觉可能是一本“说教”类的书,也没有激发我的兴趣主动取读。前段,单位要购买经典书籍,我看了看书单,《苦难辉煌》赫然其中,我提笔勾选,也带着好奇心想看看,一本书多年经久不衰,必有它的独到之处。书来后,撕掉外膜,一股清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苦难辉煌”四字遒劲有力地刻在封面上。我先看了看“第一版前言”,这个前言我不陌生,早在其他书的引用中见过。按我读书的习惯翻翻目录,目光再也不想从书本离开,心灵有种触电似的震撼,惊心动魄的情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让我贪婪的阅读,目光也在字里行间“急行军”,每每读至凌晨。厚厚的500面的书,我三天时间吸吮完,还爱不释手地边翻边感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各方都力图破解,包括苏共、国民党、日本,也包括了斯大林、蒋介石。最终给予解答的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各方势力群雄竞起,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国民党人以三民主义、日本昭和军阀集团精英以法西斯主义,在中国展开了一场舍生忘死的较量,皆宣称自己的主义救国救民,皆为实现自己的主义在所不惜。在革命早期被称为“匪”的共产党和红军最不被看好,一度也被国民党中央军挤于西南一隅,岌岌可危。然而,顽强的党和军队,凭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斗志、英勇的奋战,绝地重生,如火中凤凰,涅槃重生。

伟大的斗争,产生了伟大的长征。这是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铁血洪流。后人沿着红军的足迹真的走完长征全程也觉艰辛不己。历史的真相更让我们感叹不己。红军在行军途中,每日上空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数十万国民党大军左右跟随,围追堵截,缺衣少粮,缺医少药,在这种环境下翻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抢渡金沙江,中国共产党又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走完了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铸就了人民军队的苦难辉煌,定格了永不消逝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红旗是用坚定的信仰打出来的。在革命最艰苦时期,是铸就英雄的大时代,也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意志动摇,让一些党的高级干部,曾经的战斗英雄,甚至党的缔造者也丧失革命信心,投敌叛变,对党和军队造成严重损伤。张国焘分裂党终而脱党投敌,孔荷宠叛变被蒋介石称为“红军瓦解先声”,顾顺章叛变险些覆灭了党中央……这是一个烈火真金的时代。朱德在南昌起义后,在经历最限苦时期军心涣散,是他用坚定的信仰号召大家重拾信心,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一生戎马偬倥的陈毅可以向真理低头,却从不向困难低头。我总在想,当1949年10月1日,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当毛主席用浑厚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高呼“人民万岁”时,那些曾经在革命最艰苦时期叛党叛变,带着敌人的枪口指向自己曾经的同志的人,心中作何感想?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悔恨不己?大浪淘沙,没有坚定革命信仰者,终究被历史遗弃。

真理是在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中产生的。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毛主席承认一生有4次败仗,有2次在四渡赤水时。历史不是一个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接受顶礼膜拜,真实的历史是鲜活的,是令人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从右倾机会主义到盲目冒动,从惘顾实际正面抵抗到游击作战十六字方针,从以城市为主到农村包围城市,伟大的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修正,伟大的领袖在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实践中创造了非凡。真正的胜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孕育,是伟大的实践与自觉的修正,是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最终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也是真理的伟大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六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历史的宏篇巨制绘就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嘹亮的冲锋号角已远去,金戈铁马的背影已远行,但铁血奔流的长征已烙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初入中国共产党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那是凭着一腔青春热血加入,在14年的锻炼中,党教会我许多,让我成熟了很多。重温党的历史,让我触摸到了党经历的严寒,爆发出的生机,让我走近了早年共产党人鲜活的生命,感染到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坚强的革命斗志,乐观的革命精神。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伟大,为加入了这样一个先进的组织、伟大的政党倍感骄傲!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将继承革命先辈们坚定信仰、坚持真理的精神,跟着革命征程继续前进,在伟大的党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小小螺丝钉”的力量!

苦难辉煌介绍 篇2

刘子祥1941年生,教授级高工,钢结构专业。

工作简历:1967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工民建专业,1968-2000年参加攀钢、重钢、武钢、宝钢等冶金工业厂房和特种工艺钢结构施工;2000-2005年参加厦门会展、上海新博、哈尔滨会展、郑州会展、首都新机场等民用、公用钢结构工程施工;2005年-现在参加北京国家体育场钢结构施工。

主要业绩:在参与过的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工程施工中,多项工程获得过鲁班奖、钢结构金奖、冶金科技进步奖,建设部新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奖,发表过多篇技术总结和论文。

我为何写《苦难辉煌》 篇3

国家最混乱,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个人最狼狈,指从全优学生变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1963年国庆节,我作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参加在天安门广场前组成的方阵。游行结束,举着鲜花跑向天安门。事前老师一遍又一遍交代:如果鞋子被踩掉,一定不能弯腰去提,否则会被后面的人挤倒踩伤,而且还会弄乱前进队伍,让毛主席看见我们的队伍不整齐。大家互相叮嘱:哪怕就是光着脚跑,哪怕钉子扎进脚里,也一定不能停下来——其实天安门广场哪来的钉子?但当时这些少先队员的决心就是如此——不能让伟大领袖毛主席看见我们的队伍不整齐!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不知怎么回事,眼泪像泉水那样一下子涌出来,顺着脸颊无节制地往下流淌。那种敬仰,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并不迷信,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用烈士鲜血染成。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毛主席是天空的太阳。

万万没想到时间不到6年,这些神圣的东西在心中坍塌得所剩无几。

最初感受的冲击来自家庭变故——父亲和母亲双双被投入“牛棚”,整天挨批挨斗,自己也由优秀少先队员变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处遭人白眼。

更大的冲击则来自于社会的震荡。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问号。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半夜睡不着时想,早晨醒来想,骑自行车去工厂上班的路上也想。我开始看书。不再像以前凭兴趣看《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而是开始寻找能够回答脑中问题的书。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就是在那个时期,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特别是一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给我以至今思索不尽的启示。

我常常想:这个命题让我们来答,将会是怎样?很可能是:第一,马克思主义英明的指引;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第四,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战。

毛泽东却不是这样回答的。他认为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第一条、也是首要的原因,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即军阀混战。其他四条完全围绕这一条展开。分析环环相扣,严密透彻。

结论让我吃惊。并非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中国的红色政权就必然存在。没有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就很难有边区红色根据地,就很难有红军的发展;没有各个地方军阀与蒋介石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不知还要增加多少艰难险阻、还会承担多么重大的损失。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道难题,就这样在毛泽东面前变为一层窗户纸,一下子就捅破了。我与其说是被其中的冷静解剖和深刻分析所震惊,不如说被当年毛泽东那种实事求是、那种对中国社情和国情的洞悉所震惊。

我开始隐隐感觉到,这个党及其领袖,并非像当时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我带着不解的思索走向社会,满腹狐疑地打开《毛泽东选集》。合上《毛泽东选集》时,一种越来越清晰的东西在内心出现。我感觉似乎已经触到了这个党最具生命力的那些元素。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在那段最让人压抑的日子里,我趴在连队的铺板上,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长文:《我爱中国》。其中一些想法今天看来并不成熟,但对恢复我党光荣与力量的渴望,以及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可以说已经跃然纸上。

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我是在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开始写这本书的。

很多人问我:作为一名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的学者,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思路变化,写了这本书?我也多次这样问过自己。简单说,最初出自一种感觉,随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即中华民族正面临关键性的历史进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成就,具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也面临着很多全新的矛盾和全新的问题。人们思维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有人认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说过去的信仰和理想,今天看来都是谎言和欺骗。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自机遇与偶然,利用了对手失误,利用了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执掌政权也没有经过投票选举。

面对这些思潮,我引用了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的一句话: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要认识与对待我们自己这部千曲百折的历史,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力度。

没有思想的力度,无法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纷繁烟云。没有力度的思想,每经历巨变,都不由自主全盘否定过去,企图推倒重来。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容易看成一部不断从这个极端跳向那个极端、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抛弃的历史,这种只见断层、不见积累的思维方式,印证的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成熟。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多一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的设问,多一些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追溯和探寻,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尤其对大国来说,这一点更为珍贵。美国200多年国家史,开掘利用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20世纪90年代写了一本《力量转移》。他认为力量有三种基本形式: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知识最为重要,由于暴力和财富在惊人的程度上依靠知识,今天正在出现空前深刻的力量转移,从而使力量的性质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托夫勒忘记了还有一种力量。甚至是一种贯穿所有现代力量的力量: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的考验。

第一次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当时蒋介石与北方军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共产党人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等多名领导人相继遇害。严酷的白色恐怖中,组织被打散,党员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彷徨动摇者纷纷脱党,有的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反共启事,并带人捉拿搜捕自己的同志。

当时蒋介石几乎不加怀疑地认为:共产党垮了。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相继被镇压,他更认为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基本被消灭,剩下钻山为“匪”的小股队伍己不足为患了。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以最严峻的考验。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这样的动摇再次出现。

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命运的宠儿。历史给它的磨难,超过了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的。在白色恐怖压力之下,共产党人的信仰一度变得多么廉价。坚守这一信仰又要以生命为代价,因而变得如此昂贵。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

我们曾经拥有一大批像刘畴西、王开湘、胡天桃这样的革命者,他们没有活到胜利那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勋、授衔,也没有机会返回故乡光宗耀祖。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随着战火硝烟消失在历史帷幕后面。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壮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苦涩萎靡

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必具备物质、精神双重强大的条件。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苦涩萎靡。用拜金主义诠释历史不难,想挥动自己的手臂书写历史却决非那样容易。靠忍耐忍出一个优秀民族,人类历史上从无此例。所以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强烈抨击国民劣根性的鲁迅,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要特意致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中华民族历尽苦难。苦难不会等于辉煌。唯有通过一批一批先驱者忘我奋斗、夺取胜利,才能如此。所以我将此书定名为《苦难辉煌》。

苦难辉煌军旅忆 篇4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用15年时间倾情著写的《苦难辉煌》,为我们再现了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在这本书中金一南教授以其全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激越的精神、深邃的思想,把那段错综复杂、变革深刻、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畅游文字海洋的同时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相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幸福起来的人们于是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每次读到这一段,心底都会产生一股共鸣,体会一种心酸。不历苦难与磨砺,哪有辉煌;未经奋斗与挫折,难得胜利。

纵览全书,我们都能感觉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全书中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当我们党在最困难的时候,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革命先驱们依然坚守的那种信仰。正是这样一种信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摧不毁,打不垮,战不胜,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

读书笔记 苦难辉煌 篇5

《苦难辉煌》是著名作家金一南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这本书主题鲜明,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一部有气魄、有激情、有美感、有思想深度,能够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好作品。

苦难辉煌究竟讲述了什么

《苦难辉煌》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了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苦难辉煌》中描写的民国初期到西安事变这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党从建立就一直处于苦难之中,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万里长征等,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就像是浴火凤凰,在经历了苦难与挫折之后走向了辉煌与胜利?同时又是什么样的信念使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军队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理想与信念历久弥坚?又是什么样的根本能让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就是坚毅、执著和牺牲,这就是中国精神。

坚毅是什么?就是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执著是什么?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并且一定是坚持一个人突破生理与心理极限而很难做到的一件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牺牲是什么?就是舍弃、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苦难辉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艰苦奋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支撑

我理解精神来源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苦难砥砺精神,让精神更加坚强;胜利饱满精神,让精神更加壮大。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都化作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经苦难曲折和千千万万人的不屈抗争和英勇献身,使中华民族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探测到前所未识的时代宽度。2紧密联系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立党根本

《苦难辉煌》中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紧紧与人民站在一起,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蒋介石为消灭共产党,不惜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幌子,一再组织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剿杀,反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历史方位性和准确性,不仅扩大了共产党的同盟军,而且壮大了共产党的队伍。纪录片中描述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川军拆走了桥板,老百姓捐出了门板。千千万万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的群众,是任何力量打不破的。共产党永远还不完老百姓的情!

3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仰望星空,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不爱财,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播种,不收获,始终捍卫心中的主义,追求不变的信仰。那个时代,战争与革命风起云涌,梦想与道路错综交织,既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最容易破灭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光芒,不仅在我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辉煌的时候迸发出来,而且更是在共产党人最苦难、前途最艰险的时候迸发出来。历经磨难的理想信念,更加可贵、更加卓绝、更加伟大,也更加具有力量。

4苦难辉煌对当前党建工作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非常恶劣。以及其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还有奢侈浪费、挥霍奢侈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苦难辉煌》不仅让人们有机会去回顾这段历史,更是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思想、精神、品格的教育提升,使崇高的信仰转化成内心的自觉,好好珍惜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这段历史。因为那里有我们党的、民族的、军队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为了信仰不计回报、甘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当下,我们正需要汲取这样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苦难辉煌》读书心得 篇6

在机关党委月读一书活动的推荐书目里,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深深地吸引了我。时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纪念,以一颗崇敬感恩之心回望历史,追忆往昔,应是对我中华民族之前辈先驱、对我中国共产党之先烈英灵最好的纪念。于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跟随金教授质朴生动的文字,走入我党的《苦难辉煌》。

本书以客观详实的笔墨描述了民主革命初期,我党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起,左右中国前途民运的四种力量中国共产、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日本昭和军阀集团之间地殊死较量。对我党的发展历程不掩饰错误,不一味赞颂,对党在初期指导方针的严重失误、党员干部中出现的叛徒等内容均如实撰写并加以评价。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丝丝入扣,生动鲜活。尤其将1927年后,我党在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咬紧牙关,痛定思痛,在累累伤痕中思索经验,在逆境中不断成长,终于淬火成钢,从苦难中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真实的史实换取读者真挚的感动和震撼。通读全书,闭目凝思,回顾这段原本熟悉的历史,跟随金教授的文字重温后,又有新的收获:

一是信仰和思想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战胜苦难,蓬勃发展的源泉。怀玉山之战红十军团师长胡天桃被

俘,战胜红十军团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要亲眼看看红军的师

长到底是什么模样。当他见到胡天桃,他惊呆了。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这位红军师长上身穿着3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着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

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

之外,再无他物。王耀武与胡天桃进行了一番对话,最后问

道,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告诉我们,可以保护你的眷属。’胡天桃说,‘我没有家,没有亲人,不要保护。

试想王耀武当年一身将校戎装,在寒冬中与衣衫褴缕、脚穿两只各异草鞋的红军师长胡天桃谈论国家兴亡、民族命

运、个人生死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境。在思想交锋中,一

位红军青年将领,把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意志决心表现

得淋漓尽致,王耀武打赢了战役,却输掉了精神,输掉了信

仰。共产党人何以能战胜重重反动势力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实

现百年来的真正独立,靠得就是这样的精神和信仰。在一个

个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倒在敌人的屠刀下,倒在冲锋的路上时,背后诠释的就是这样一种是为了理想信念,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二是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有勇气成为些耕种但不参加收

获的人。这样的人是国家和民族希望的所在。如果以个人的成败得失作为心中的准绳,那么中国不会有孙中山,不会有

毛泽东,不会有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烈士,不会有奔走呼

号,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也不会从列强的铁蹄下

奋勇抗争求得民族独立,也不会有国家今天蒸蒸日上,朝气

蓬勃的发展势头。那些倒在长征路上的烈士之所以投笔从

戎,参加革命,走上一条当时看起来九死一生的革命道路,为的绝不是个人的成败荣辱,他们能想到的是国家民族真正的富强起来,后世子孙不受战乱压迫,所以他们能够大义凛

然,能够从容面对各种苦痛,哪怕是死亡。就是这些把生民

大众的福祉,把国家民族的存亡放在心里并为之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给予了我们今天的一切,而这种崇高的精神,不应是仅仅是我党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的一件展品,它无论

何时何地,都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

三是我辈责任重大,那些艰苦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我党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好,发扬好,代代相传。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在我们来不及过多追忆的时候碾过了一个又一

个年头,当年炮火硝烟中最年轻的前辈,如今也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当大部分鲜活的生命成为掩映在书籍中的文字、插

图的时候,无论多么精彩、多么悲壮的历史事件也都会在一

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和平年代,远离炮火硝烟的日子,霓虹装点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平静坦然的享受这一

切的同时,在时钟分分秒秒的消逝中,那些流血牺牲的事情,那些艰苦卓绝的抗争,似乎已经开始淡去。经历过的人渐渐

离去,听说过的也渐渐老去,当一代代人就这样走远的时候,忽然有人在说起长征,在讲起革命的时候,我们能回忆起什

么呢?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作为一名成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

年党员,党我细细品味过金教授这番文字的时候,我感到身

上的责任无比重大。无论再过多少个时代,我们都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曾拥有过如此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

苦难辉煌介绍 篇7

聂建国1958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业。

工作简历:1978年3月—1982年1月入湖南大学土木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1984年12月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硕士生;1989年2月—1991年12月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获博士学位;1992年11月—1994年12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1996年5月—1996年7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1994年11月至今清华大学土木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工程结构教研室主任、抗震研究室主任、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兼工程结构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兼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城市桥梁养护规范》编制组成员;《工业建筑》编委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中国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等编委。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人),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获奖人),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独著专著1本,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等发表论文7篇,作为第一、二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8篇。培养博士6人、硕士36人,在读博士11人、硕士3人。作为第一研究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00年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负责人完成和承担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30余项。

苦难辉煌 篇8

长征,作为红军战斗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胜利的战略大转移,我们后人提起它时往往是感慨万千,叹气艰辛,叹其雄伟。我对长征的了解,基本局限于老人的讲述、影视作品两方面。因此我认识长征十分片面。通过《苦难辉煌》来了解当年的史实系统的认识长征,这是第一次。

说实话,在这个假期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苦难辉煌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它谈的是政治,而我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但当我第一次把它从书架取下来,只是随意的翻开到目录时,我改变了看法:原来他讲的是历史——我喜欢历史。于是我坐下来像读故事一样开始看这本书,了解当年发生的事,了解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种种苦难与辉煌。起初我欣赏的只是故事本身,后来发现作者作为一个军人,却有极细腻的文笔和令人舒服的用词,然后我开始把它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看。我翻过一页页的文字,同时翻过一页页历史。突然那么一瞬间,我开始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共产党的奋斗史,红军的血泪史,中国革命的前进史,就只被当成故事来让后人了解吗?就只被当成文学作品来让后人赏析吗?作者写书不仅仅是为了推广历史史实,他应该还要表达更深远的东西。

后来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通俗地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但我认为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算不得历史。历史应该是对现在和未来重要启示的过去发生的事,我想作者要表达的就在这里。长征,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毛泽东在井冈山上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乎像预言一样,长征之后的红军真的成了星星之火,几乎走到了毁灭的边缘。但同样被预言到地:这星星之火只用了不到15年就烧遍了华夏大地。

毁灭不了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

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广州失败了,几万人的部队,剩下800人。革命的火种,几乎被毁灭。但是800人的星星之火上了井冈山,几年便烧遍了72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红军有了自己坚如磐石的革命根据地,逼着老蒋倾全国之力数次围剿。

毁灭不了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围追堵截导致减员,恶劣的环境条件导致减员,缺少食物、奔波劳累导致减员。出发时,4万人的队伍不断减员,最后剩下7000人。几年的努力,几乎被毁灭。但他们终于到达了陕北,再次开始燃烧。红军,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抗争与奋斗。

毁灭不了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

后来解放战争初,蒋介石率先撕毁和平条约,派重兵围剿陕北,胡宗南兵抵延安。解放军为了保存实力,不敢交锋,唱了一出空城计,撤出延安,进入陕北与蒋介石打游击。解放军化作星星之火,却能继续燃烧。三年后终于燃起了惊天大火,一口气烧掉老蒋三百万雄兵。

毁灭不了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

蒋介石不明白为什么红军的火种永远掐不灭,我也不明白。

蒋介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军队会输,我也不明白

后来看了一场电影,我明白了。

建军大业中,朱德在三河坝战役最后的讲话中说:父子同军的,父亲留下;兄弟同军的,弟弟离开。我们要为革命留下种子。

在收编了广州退回来的残兵后说: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今后人民会相信我们,会支持我们,为建立一个新中国不懈奋斗。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

在电影中,三河坝阵地上,没人主动要走;那800残兵,也无不为之感动。我相信历史上也是这样。

一次长征,多少次红军几乎被毁灭,渡金沙江、渡赤水、渡大渡河,哪一次不是化险为夷?反围剿失败、湘江失败、西征失败,一次不是损失惨重?

毁灭不了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 ——这就是长征精神

有军如此,何愁天下不得?

小时候姥爷给我讲战争时期的故事时,这么形容红军、日军、国军的战斗力,他说一个日军的战斗力等同于三个红军,一个红军的战斗力等同于三个国军。他说这是因为日军不要命,而且装备好,红军虽然不要命,但装备不好。我以前一直在想,为什么红军打仗不要命,而白军却贪生怕死。

后来看电视剧《十送红军》,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混入白军中的红军战士,为了从白军手中救下一名妇女,举枪对准了自己的“战友”,“战友”不解,问他你是谁,你要干什么?他端着枪低声吼道:老子是红军。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在提起自己身份时,却有如此底气。

他们知道留下来会死,但他们愿意留下来。

他知道说出来会死,但他一定要说出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胜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会换来主力部队的胜利,因为他知道他有需要保护的东西。

有兵如此,何愁天下不得。小的时候听完姥爷的故事,觉得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无不胜。后来学了历史才知道红军并不一直由毛主席指挥,红军打过败仗也很多。到现在看完苦难辉煌我才对那时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来毛主席也会打败仗啊!

同学课本中说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机动灵活四渡赤水跳出了包围圈,《苦难辉煌》中却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四次败仗,两次在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失败,使红军放弃赤化四川。三渡赤水,使红军放弃赤化云贵。历史上的长征,并不是课本上那样,处处抓住先机、处处主动出击,而是不断犯错、不断失败、不断修正、不断尝试的过程。《苦难辉煌》中多次提到,毛泽东听完某某将领的建议后马上接受,不断修改行军计划。尽管是出于危急形势下的被动选择,但不得不说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忽略的,他会坚持“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会从谏如流,果断转变想法。

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我不敢说,当时做出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但我敢说至少大部分决定都是正确的,否则红军不可能生生不息、火种不灭。

这是红军的领袖。

有将如此,何愁天下不得。

现在我仍然不敢说我对那段历史有多么深刻的了解,也不敢说看完书后,受到了很多启发。但至少《苦难辉煌》告诉我很多历史的真相,同时红军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我经受苦难,赢得辉煌。

医仪二班 武杰宇

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9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党的90周岁生日这天,坪石镇党委给公司每位党员及各部门发送了军旅作家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心情,每天不管工作多么累,睡觉前还是习惯看看《苦难辉煌》,感受下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苦难辉煌》就好比一部中国革命的近代史,把我们带到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全书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红色革命的苦难到廿十世纪的辉煌,从东亚病夫到奋力崛起的中国龙,以革命为起点,从苦难困苦最终走向辉煌!正如大作家冰心写下的感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世纪初的东方,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日本军阀这四大力量,展开了半个世纪的生死角逐。连共产国际都没想到中国会出来个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在腹背受敌的苏区三次成功的反围剿,力挽由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和博古指挥的反围剿连连惨败的局面,打出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中国共产党得以独立自主。这其间内部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不断的叛变,中国共产党如浴火凤凰!困境即是赐予,从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最深沉的苦难,也是最辉煌的开始。众多的共产党人,为了共产党*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谱写出动人的一部从苦难到辉煌的光辉历史,他们的英勇事迹已载入史册,他们的意志将被我们世代承传。

书中也写了蒋介石和他的八大金刚。蒋至死都在念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一生勤俭,爱才如命的黄埔军校校长,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一个高高在上的领袖人物却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他的追随者们,这也许正是导致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最终导致了他隔岸相望,终老他乡难归故土!其实蒋的八大金刚也有令人可敬之处,他们个个都是一代名将,特别是压轴金刚陈诚的军事素养和个人才能,直至今日都被后人所推崇。虽然他们气盖云天和英勇骁战却最终也败给了共产党的队伍。

我从书中读到了那个年代的那一代人的精神,早已抒写成一个符号,定格在了历史的天空中!无论是哪一方的人物,在他们终其一生中,殊途虽未同归,但历史有交叉点就有共同点,每一方领导人和将领们皆在较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的才华。金一南将军在书中记录的每一个风云人物,他们的赫赫战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已随岁月流逝,但他们那种为了事业终其一生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一代伟人的功与过,早已盖棺定论,每一个事件都是历史的烙记,历史不会改写,每一个人物都深深铭记在历史的长卷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33万7千名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和进步人士壮烈牺牲,制造了白色恐怖。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了悲壮的万里长征。书中写到:“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

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共产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进,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的精神与非凡的气概。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长征的艰苦以至于多年后许多伟人回忆起来都有切肤之感。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并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而是在共产党人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尽了百年的历程。瞿秋白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开我的翅膀。”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为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的物质、金钱带来的富足生活时,我们更应当翻开历史去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片空白。当今,中国的崛起已是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严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完成我们的担当,需要汲取的营养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历史从来没有被割断,也不可能割断。我们坚信,今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默默工作与坚韧奋斗的人们,能够从先辈们的奋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如果我们不仅能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肩膀之上,也能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肩膀之上,那么未来我们去完成的,才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读了《苦难辉煌》这本书后我感觉个人太渺小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自不易,想想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造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现在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呢?读《苦难辉煌》使我更加坚定了党性和信仰,获得了坚强与勇敢,将更加努力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思想汇报人:

苦难辉煌介绍 篇10

1 主要内容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语音学的原因。作者首先介绍了如何描述话语, 然后作者将口语和写作的描述方法做了比较, 接下来作者论述了音调, 指出音调可以作为判断说话人的含义的手段。作者还论述了音系学, 指出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关系。话语链的片段分析在这一章也有涉及。该章最后还论述了语音学的其它应用并向读者推荐了一些语音学方面的优秀书籍。如涉及音系学基本概念的著作 (Kelly and Local, 1989;Docherty and Foulkes, 2000;Silverman, 2006) 、探讨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的著作 (Appelbaum, 1999) 以及探讨语音学和音系学之间重叠之处的著作 (Scobbie, 2005) , 等等。第二章主要探讨发音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发音过程中的器官运动以及声带、声门、咽部、会厌、软腭、舌和唇的生理构造及其在发音过程中起的作用和运动特点。作者还介绍了不通过肺部发出来的语音, 如:内破 (裂) 音、爆发音和倒吸气音。第三章主要探讨各个发音器官是如何组合发出话语的。作者首先描述了一个组合框架, 然后展现了国际音标组织制定的音标图。第四章主要探讨音标。作者从标准的英式英语的音标开始, 逐一讨论了美式英语、法语、德语、现代希腊语以及马来语的音标, 然后探讨了一些音标的实际操作方法, 最后向读者推荐了一些优秀读物。如探讨语音学和音系学关系的著作 (Kelly and Local, 1989;Docherty and Foulkes, 2000;Scobbie, 2005;Silver-man, 2006) 。第五章讨论了语音的分段。作者首先论述了语音分段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了不同语言的语音时长特点、语音重叠的多样性、声带活动的时长。作者还论述了语音的延长性特点。该章最后还推荐一些优秀读物。如Lodge (2007) 详细探讨了语音分段的问题。第六章讨论了语音的韵律特征, 涉及到音调、重音、时长、音节以及韵律。语音学家和音系学家将这些特征称为超音段特点。他们认为音段是音系学和语音学的基本单位。第七章讨论了连续性话语, 主要涉及双音节单词参数的相互作用、连音现象以及音标及其实践。该章探讨了单个词汇以外的领域, 如连音 (同化、弱化、强化、省略和增加) , 进一步讨论了语音分段现象。第八章主要讨论英语的多样性, 作者主要论述了不同英语的元音和辅音的变体。作者还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一方面, 方言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区分界线, 由于交通障碍造成的地区间的封闭除外。随着交通的发展, 这些地区间的封闭已经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是方言和口音不一定遵循当地政府的行政划分。第九章主要讨论声学语音学。尽管如今学者们更多地依赖声学分析而非印象音标, 而作者考虑到声学和发音之间的关系, 认为两者同等重要。该章主要讨论声波、周期波、共振峰、频率、辅音的发音、近似音、窄带谱以及和声学。该书最后还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语音学方面的专业词汇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

自19世纪末音系学和语音学相对相互独立以后, 两门学科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地发展了100年左右, 众多学者投入到这两个学科的研究中。最近, 越来越多的学者觉得这两门学科不能相互独立, 一方的研究离不开另一方的理论支撑。学者们开始考虑将这两门学科融合起来综合研究。该书可以说是一种初步尝试。王嘉龄 (1996) 认为, 音系学和语音学的分离是随着结构主义的出现而逐渐实现的。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研究语言的结构与系统, 因此研究语音发生、传递和感知的语音学在一些领域被排除在语言学之外。他认为, 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分离导致了音系学的单一性发展, 而且这样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更多的语音学家和心理学家加以佐证和讨论。赵忠德 (2006) 虽然给自己的著作冠以《音系学》, 但是在书中却加入了许多语音学的内容, 诸如语音的物理性质、英语的元音系统等等。在其导论部分, 作者还专门谈及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关系问题。如果音系学完全脱离语音学的支持, 完全不使用具有物理特征的语音学知识, 那么音系学就变得非常抽象和难以琢磨, 难以让初学者接受。同样, 如果语音学的研究没有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音系学理论来支持, 语音学将会变得枯燥乏味。

2 该书优点

该书言语简练、表达流畅、通俗易懂、逻辑性很强、很吸引读者。与同类著作相比, 该书立意新颖、角度独特, 在理论上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字里行间可见深厚的语音学和音系学功力, 值得读者学习和鉴赏。

作为一本介绍语音学的专著, 该书和传统的语音学专著在展现语音基本技巧上有所不同。该书作了这些假设:自然的、日常使用的语言是语言系统 (特别是音系) 的真实写照。这是指, 语言学家应该考虑话语的联系性或者单个词汇的语音特征。因为, 绝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不用单个的词汇进行交流。即使我们用单个的词汇交流, 我们也无须用词典里规定的语音来进行交流。无论是何种语音系统, 话语都是独立片段的连续体。尽管单独的语音学描述以及单个的发音注释也有意义, 但是, 单单这样却不能完整地解释连续的语音体系。因为, 语音体系需要对发音不分片段的、连续的诠释。对语音实现特点的解释往往令人费解。这点为音系学家所认可。音系学家通常同时也是语音学家, 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有着不同的头衔。所以, 研究者很可能从发音的以及声学的连续性特点角度来解释语音现象, 然后从纯粹的音系学角度来分析该语音现象。问题是对这两种不同解释的关系讨论甚少。作者认为, 如果要理解语音学细节和音系学结构的关系, 我们必须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口语的物理特点, 而且必须对音系学的心理语言学特点做深入研究。该观点很新颖, 值得深思。该书对口语的物理学特点的复杂性做了介绍。该书避免在介绍语音学的时候融入主流的音系学理论。应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听觉训练、语音产出和声学分析的教学, 因为这三者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作者认为, 良好的听力和良好的视力、分析力以及观察力同等重要。语音学家首先要具备训练良好的听力以及标注所听材料的能力。如果语音学家想成为音系学家, 他或她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该书的重点在于发音和听力训练, 并在最后一章提供了声谱图以便读者能更好地诠释和观察话语现象。另外, 该书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读物, 这对读者颇有裨益。

该书最后对大量语音学专业词汇的展现和详细解释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内容、激发读者的研究热情, 对今后语音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本知识。

3 该书缺点

该书结尾显得较为仓促, 对全书欠缺宏观总结和深刻的分析。该书一开始就指出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独立于音系学的语音学介绍, 但是在文中还有大篇幅的内容讨论音系方面的理论, 这令人费解, 作者认为删除这一句多余的表达对本书利大于弊。

4 该书的阅读对象

该书介绍了语音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适合语音学的初学者。该书还涉及到音系学的理论, 所以阅读该书尚需要对音系学有所涉猎。该书尚有声谱仪的一些内容, 读者也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另外, 读者阅读此书时可以参考书后提供的丰富的语音学术语列表和详细的解释, 这样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此著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1]Appelbaum I.The dogma of isomorphism:a case study from speech percep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 1999 (66) :250-259.

[2]Docherty G, Foulkes P.Speaker, speech and knowledge of sounds[M]//Burton-Roberts N, Carr P, Docherty G, eds.Phonologi-cal knowled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61-184.

[3]Kelly J, Local J K.Doing phonology[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9.

[4]Lodge K R.Timing, segmental status and aspiration in Icelandic[J].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2007 (105) :66-104.

[5]Scobbie J M.The phonetics-phonology overlap[D].Working Paper WP-1, Edinburgh: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 College, 2005.

[6]Silverman D.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phonology[M].London:Continuum, 2006.

[7]王嘉龄.语音学与音系学的趋同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2) .

作文:苦难成就辉煌 篇11

在谱写人生辉煌的道路上,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征途中,如果遭遇不幸,只剩下一只眼睛,你会不会哭泣?如果少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如果失去了一双手,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如果上述缺陷集于你一身,你还活得下去吗?你会抱怨、气馁吗?那么,让我告诉你,完全不必!相反,你应该笑对苦难。

钻石经过切割打磨才能光华四射,璀璨耀眼;细沙埋进河蚌体内,忍受漫长的黑暗,才能成为高贵的珍珠,光洁圆润,灿烂夺目。钻石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发出的,珍珠的晶莹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砺而成的,苦难成就了钻石和珍珠的美!这多像人生,苦难磨炼人生,苦难成就辉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台湾青年奖章获得者、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谢坤山,16岁时,因事故失去一条腿、一双手、一只眼睛,但他活了下来,还活出了风采。他用嘴咬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了自传《我是谢坤山》,这部书现被香港特区政府推荐为“十大好书”之一。如果谢坤山面对如此大的磨难退缩了,逃避了,放弃了,那么他只能庸碌地度过一生,痛苦一生,无所作为。但他能正视苦难,接受苦难,挑战苦难,最终苦难成就了他的辉煌。

是的,“草木不经风霜,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近代哲人沈近思的.话激励着多少失败者。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风雨之后有彩虹。

人间的苦难很多,不一定都能书写传奇、创造辉煌,只有凤凰涅槃式的苦难才能最终创造辉煌。国防大学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的新著《苦难辉煌》,带领我们重温了革命先辈为创建共和国而经历的那段血雨腥风的苦难历史,正是方志敏、刘胡兰、江姐等革命先烈,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起救国使命,才使中国革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是他们使我们沐浴在共和国的阳光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让我们懂得: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重获新生。

当然,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苦难,幸福也不意味着永远的幸福,生活有时会违反常规,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藏着无尽的契机。

上一篇:旬阳县城关小学下一篇:包装工程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