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文化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室内设计文化(通用10篇)

室内设计文化 篇1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室内设计文化 篇2

设计, 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 而艺术与科技, 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 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 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 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 到处可见。因此, 我们可以说, 任何传统文化, 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 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 或者直接, 或者间接, 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 ‘传’即传布和流传, ‘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 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对于今天而言, 都是传统文化;而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对于明天而言, 也是传统文化。不能一提传统文化, 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 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 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 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 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 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 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到今天我们还是叹为观止!

二、包装的应用和文化内涵

包装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广泛用于生活、生产中, 早在公元前3000年, 埃及人开始用手工方法熔铸、吹制原始的玻璃瓶, 用于盛装物品, 同一时期, 埃及人用纸莎草的心髓制成了一种原始的纸张用以包装物品, 公元前105年,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在中国出现了用手工造的纸做成标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包装设计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时至今日, 包装不仅仅停留在保护商品的层面上, 它已给人类带来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视觉愉悦以及超值的心理享受。

包装设计元素也应该涉及到传统文化思想, 它就像春雨滋润着设计师的田, 在为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从事一种精神活动, 包装不仅创造了附加值, 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时更进一步地认知生产的国度、区域、国度传统文化、审美特征、消费心理等全方位的认知、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工具, 也是企业的窗口, 传递着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

三、传统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 不同时期的包装设计思想、风格在艺术传统的影响和滋养下, 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中国文化强调阴阳和谐, 天人合一;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真、善、美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这些人文哲理延续下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审美文本始终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形式。而真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道家和禅宗。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其“仁”学思想, 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 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 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 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道家主张“无为”, 认为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采取听其自然的心态, 从而达到物我统一。佛教则崇尚“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的宇宙合一的精神。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确立事物的价值, 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谐与道德精神的审美与造物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学术界认为, 在二十世纪前, 国外主要用玻璃容器作为主要包装用具, 而我国则是采用陶器等, 陶器被证明为人类较早使用的盛贮物品的包装容器。古人把陶器发明归结于某个理想人物, 固然不能确切说明发明人的真实年代、身份, 但可以说明陶器在中国的久远历史。原始陶器的艺术风格, 是粗犷的、深厚的、质朴的、单纯的、热烈的、明朗的, 具有鲜明的原始时代文化风貌特征。在奴隶制时代大量的青铜器, 既为奴隶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服务, 更为统治者的政治和宗教信仰服务, 成为祭祀的重器、等级的标志、权力的象征。其器皿包装特征为雄浑、凝重、冷峻, 体现出一种整齐、规范、条理、秩序的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和亲亲尊尊的伦理意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卓越智慧、精湛技艺书写了一部浩博的包装文化风格历史。战国的神奇、浪漫;秦国的厚实和庄重;汉代的简练, 仙风拙气;三国两晋南北朝, 受佛教及西方文化的影响, 其包装风格“清瘦”与“宽怀”并举;“仙气”与“佛光”在映。隋、唐时期的“雍容大度、华丽丰满”;宋代的自然、理性、淡雅;元代的奔放、粗犷、丰富;明代简洁、大气;清代包装器物的精、繁、艳、俗, 生动地体现了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丰富的文化成果, 我国传统包装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 既有共性, 又有历史阶段性, 同时也具有社会的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深底气越足, 其设计也越有厚度,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了解中国文化, 包括包装文化, 应当进一步研究它的光辉灿烂的背后有些什么实质, 要继承实质来发展。

四、包装设计的发展

苏州民居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借景 空间效果 文化内涵 融合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苏州民居文化带给我四方面的启示。

一、关注空间的层次感

苏州拙政园围墙上的窗洞不设窗棂。当你步入拙政园,远处景物透过漏窗呈现在白色的墙面上,如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嵌于墙面的风景画。这种“借景”手法的运用使观者视线不受阻挡,进而表现了空间的层次感。

苏州民居室内空间分隔独具匠心,其用隔扇门、罩、屏风、帷幔、卷帘,使空间既相互分隔又相互关联,如同中国水墨画并不将整幅画填满,而是有留白,用观者的主管想象丰富画面。这一“空”的手法的巧用,为众人呈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

设计师可合理借鉴民居的装饰手法,运用“借景”与“空”的手法,展现空间的层次感。现今科技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合理运用现代材料如玻璃、布艺、砖、金属、甚至水泥板等,可展现不同的空间效果。

二、关注空间的连续性

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仰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聚,所以游目品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里面提出了“游心和游目”的“视听之娱”,苏州民居将“游目”做出了完美体现。随着观者的脚步,对空间认识的逐步深入,廊枋上的彩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们使单纯的空间变得丰富,并产生了连续变化。①

我们虽不必照搬廊枋彩画这一形式,而它给我们以启示,设计中应关注空间的连续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采用同样色调与灯光效果的展板、连续图案的地面花砖、连续图案的墙面装饰(如壁画等)来指引观者的游览顺序,还可以用同一系列灯饰吸引观者目光。特别是在某些展览展示的空间设计中,需要挖掘空间设计给观者视觉上带来的欣喜,并在变化中寻求统一。

三、重视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对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皖南民居和湘西民居而言,苏州民居之所以散发出独特韵味,是因其主人多为文人、官吏、富豪。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进退得失、荣辱悲喜和对生活的憧憬,均体现在各种建筑符号和装饰元素(如诗文、图案)中,不觉中把建筑作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

拙政园内的名称多有出处,如“宜两亭”取自白居易“绿杨宜作两家春”诗句;“留听阁”取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些取名意境幽远,表现了主人的生活情趣 。沧浪亭景区有一仰止亭,取自“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它的主人苏舜钦是宋代名臣,因主张改革而被贬,他借此名表达對名贤的景仰和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

蝙蝠的“蝠”因与“福”同音,常被用做窗格上的菱花、门板上的图案,意为“五蝠捧寿”。因“鹿”音同“禄”,表示俸禄,梅花鹿图案被用于木雕窗格上。民居室内的木罩既可用来分隔空间又可做为装饰,其木纹样多以藤茎、乱纹、鹊梅、松鼠合桃、喜桃藤等为内容,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②

随着对苏州民居文化的了解,我越来越体会出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工作关系,我曾接触过来自南非、归亚那的非洲客户,他们喜欢用鲜艳的红色和绿色装饰墙面。而亚洲特别是日本客户却偏好白色、浅黄色,而且大多在家中设置榻榻米。欧洲如荷兰、奥地利客户注重材料质量,喜欢简单浅色调,配以艺术气质的配饰。这些差异的根源其实都是文化上的差异。高水平的设计来源于对文化的认知。要创造出高水平的作品,设计者首先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然后在设计中调用各种元素,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

四、家具陈设“少则多,多则惑”

清代李渔说:“壁间书画字不可少,然粘贴太繁,不留余地,亦是文人俗态。天下万物,以少为贵。”③室内家具陈设装饰不宜过多,应精致简洁、留有余地。

苏州民居家具多为红木,用料及制作考究,制作精良。厅堂用屏风、大立镜、自鸣钟、瓷器、字画、盆景等布置,各居其位。简洁的室内装修,配以名贵的家具,室内便增加了几分凝重的历史感。

“天下万物,以少为贵”这种思想对现今设计不无价值。90年代初期的现代简约风格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其特点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非常讲究室内空间的通透和材料的质地。墙地面及顶棚和家具陈设,乃至灯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造型。从简单舒适中才可体现生活的精致。

结语

苏州民居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其空间的表现手法和民居文化内涵对现今设计不无裨益。 对设计者而言,在实践中要不断发掘古人的聪明才智,合理地借鉴以不断提高设计水平。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最伟大的诗人根据过去与现在构成将来的一致”。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该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参考文献:

室内设计文化 篇4

一、文化与室内设计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现代设计作为文化形态的产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时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等。“现代”指的是出现工业化以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了以柏林为中心的科学艺术的繁荣。第二次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后期的机器时代。西方国家信仰科学技术,追求物质和现代性。从狭义上说,现代设计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为满足高速发展的机械化生产而产生。现代主义设计同现代设计是同一个领域中的.两个方面,现代设计指的是设计的外在技术表现形式,现代主义设计是设计的主观意识形态,包含众多的意识形态范畴,涉及诸如艺术、美学、心理学、音乐和舞蹈等多个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对现代主义设计都有不同观念;而设计中多元文化的体现正在此时得以体现。不仅对21世纪的设计活动及艺术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也一直影响了后来的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建筑的产生,人们开始意识到美化室内空间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室内装饰。室内装饰逐渐发展壮大,逐渐从建筑领域中分离出来。包豪斯的出现将时间的概念引入到空间领域,提倡摆脱形式主义,摈弃浮夸装饰,强调空间设计应具备合理性和结构性,是用简洁的思想将“室内装饰”升华为更具计划性、理论性的“室内设计”。在这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内设251计,都离不开文化对其的渗透作用。

二、室内设计中多元文化产生的依据及特性

(一)融合性

社会的不断开放促进了不同的文化进行相互接触、沟通交流,进而相互吸收与渗透,逐渐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借鉴和再创造,这种文化的交融过程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如中西结合式风格、少数民族特色与现代的融合等形成的装饰风格。

(二)时空性

文化的积淀主要来源于长时间的积累,而设计正是通过这种文化的积淀不断发展而来,通过在室内设计中引入时间概念,将三维空间拓展为多维空间,从而满足了现代室内设计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科技性

现代高科技技术为室内设计增添了诸多可能性,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文化内涵等内容。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便捷的环境,并且能提升整合室内空间的格调,如环幕电影、电动窗帘等。

三、现代室内设计中多元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现代室内设计与艺术表现

英国伦敦泰特当代美术馆中陈列了一幅装饰艺术作品《口令》,打破了以往美术馆肃静、庄严的风格,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美术馆单纯将作品放置陈列,直接展示作品给观众的秩序。作品中一条长达167米的“裂缝”撕裂了它的地板,将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激发美术馆中的观众积极思考,将美术馆同时变为一个现代主义场所。

(二)现代室内设计与文化外延

爱马仕之家,位于韩国首尔时尚旗舰店,整个建筑的外观是立方体形态,室内空间由一个庭院贯穿各个空间,室内的垂直中心有一个具有艺术特色的螺旋楼梯组成,同时也起到连接其他空间的作用。在室内中还设有博物馆及画廊,使观众在享受时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厚重,使得时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

(三)现代室内设计与自然环境

弗朗索瓦罗切的作品“森林网络蜘蛛”房屋,用网格将人造空间同原始自然空间分离,又相互交融,产生出不同空间之间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同时,将私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办公室、车库、卧室、厨房等。这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形式由简单的视觉扩展到触觉和嗅觉,调动了人们的感官刺激,这种与自然环境相交流创造出的室内设计更加注重到了人类同大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需要。

四、结语

现代室内设计是时代的产物,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要求设计师对不同的文化都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不断推成出新,依据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特性,不断创作出更具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完美地体现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展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晓一.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5):60-62.

[2]张锦丽.高科技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30):8.

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篇5

该设计以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宗旨,目的在于为学生、老师提供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优美的居住、生活、休息、活动场所。

该设计主要以规整式布局为主,采用自然式布局,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为学生提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宽度为5米,次要道路设计路宽为3~4米,路边人行道的宽度为1.5米,园路的宽度为1.5~2米。

整个学校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整、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道路的设计为线形规整式道路,而所有园路均采用了自然式,园路的线型设计以方便游人游览整个游区为主,同时也满足学生们晨读和休息时的使用。

寝室文化设计方案 篇6

一、活动目的寝室作为学校生活最基本组成单位,作为丰富中专生活,营造互助互爱,积极愉悦的学习,生活起居的基本工具。因此宿舍文化含着深刻的内涵、有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有着极度的影响。同时为了加强我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丰富宿舍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宿舍文化氛围,我校特此举办校园文化建设大赛。

二、活动主题

“和谐温馨——我爱我家”

三、参与人员

全体住校生

四、活动时间

2013年5月21日——2013年6月2日

五、活动要求

1.建设内容积极向上;

2.以寝室为单位参赛;

3.各参加寝室确定自己寝室的风格,如文雅、温馨、活泼等。发挥同学们充分的想象力,形象设计可通过装饰地面、墙壁、天花板或悬挂健康向上的书画作品或摆放富有特色的饰物或利用照片、彩带等装饰;

4.室内设计独特新颖,整体视觉效果良好。

六、奖项设置和奖励

本次大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

学 生 会

室内设计文化 篇7

1 文化属性确立

茶文化在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文化上也会有一些差异。由于文化的定义比较大, 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因素又以各地区在饮食文化和风俗文化的差别较大。茶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 因此在各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区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普通的休闲建筑, 照办其他现存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具体而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茶园环境的自然属性, 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一定要结合选址地周围的实际环境, 使茶园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否则, 设计的茶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属性相互冲突, 不利于发挥茶园景观的作用。一个与周围不相称的景观, 对于游客也没有任何吸引力;第二, 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最早起源于我国, 然后传入到其他国家, 在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应的茶园景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我国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时, 不能照搬别人的茶园景观设计。而是要结合我国的茶文化背景, 否则, 一味照搬别人的设计, 只会导致自身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不伦不类;第三, 地方文化属性。我国的茶园文化设计首先要考虑我国的茶文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个地区在建立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综合我国的大文化属性和地区文化属性, 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园文化景观。文化属性是支撑茶园设计的核心要素, 脱离了文化属性的茶园设计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最终也会被淘汰掉。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设计为例, 汉中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神态环境, 这为汉中西乡的茶园文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汉中西乡在开展茶园设计时结合汉中丰厚的文化历史, 在充分利用好汉中的生态背景条件下, 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这为该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动力。

2 自然属性

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设计建立一些外在的景观, 但是却无法建立自然的景观和风貌。因此, 我们在建立茶园文化设计时, 一定要发挥自然景观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外部景观设计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只是起辅助作用, 是在自然景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通过外部景观的点缀修饰作用, 让自然景观或者茶山的文化属性表现的更明显。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以自然乡村风貌和天然茶山为主。自然因素对于茶园景观的设计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 因此在进行自然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基质, 不能脱离实际而主观臆想的去设计。否则, 设计出的景观设计, 在原有基质上无法实现, 或者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彼此冲突, 这样导致最终的茶文化景观设计效果很差, 也会与最初的设计动机相去甚远。

我国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从气候上看, 南方地区湿热, 雨水量较为充足, 而北方地区则相反, 北方干燥寒冷, 相对降水量较少。截然不同的气候对应的差别较大的自然风貌。由于南方雨水充足, 所以在土地上主要是水田和茶园。在自然景观上, 则表现为数量众多的茶山。北方由于雨水量匮乏, 在土地耕作上以旱田为主。在自然景观上则表现为茶田与旱田共存的局面。从降水量这一因素就可以看出, 气候的差异对于自然风貌的影响。不同的自然风貌, 也就需要进行不同的茶园文化设计。因此,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 设计茶园文化景观。通过设计出凸显当地特有的茶园景观, 不仅能表现当地的茶园文化, 也有利于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

3 景观形式展示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想设计出的茶园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我们的要求则更高。这主要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通过良好的规划, 确保茶树的种植布局合理;二是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要与周围的动植物群落保持和谐共处的布置。这就需要我们在茶文化景观设计时, 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 在良好的大局观的指导下, 设计出规划区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整体布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景观的分类。单从结构上分类, 景观不外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其中自然景观我们已经在前文提到过, 它容易受到各地区的气候、降水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茶田、茶山等农业景观。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 还要充分考虑规划地的自然景观, 因为如果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更好的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因此, 必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指导与从属的地位关系。在设计茶文化景观时所涉及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为了突出规划地所特有的茶文化以及当地的特殊文化。这种人文景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各种历史建筑以及山水风貌, 还包括规划地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通过在实际茶园文化景观时设计的人文景观, 增加茶园文化景观的特色与魅力, 同时对于宣传当地的文化也大有裨益。

从景观是否纯天然进行分类, 景观又包含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进行茶园景观设计时, 必然要综合使用这两种景观, 如何使得这两种景观搭配得当、交辉相印, 需要设计者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茶田在景观中无疑是属于自然景观, 如何在构造茶园时, 通过构造的人造景观更好的凸显自然景观的特色, 需要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茶园文化所包含的“雅”的意境, 另一方面要确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之间的主次地位。毫无疑问, 与人造景观相比, 自然景观更能凸显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之时, 需要确定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思想, 通过人造景观的搭配, 使得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能更好的凸显当地文化。只有这样, 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才能更具特色, 也更能吸引游客前来欣赏。这对于宣传当地文化,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说来, 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就是要在茶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 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实际的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 通过设计的文化景观更好的宣扬当地文化, 凸显美丽的自然景观。只有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设计出的文化景观才是最适合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如果各个不同的地方, 都采取生搬硬套的模式, 按照同一个模板进行同样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 那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地方文化为内涵, 是为了使当地文化更好的为世人所知。

4 科学的施工过程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施工时, 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工程。如果施工过程不得当, 对于良好的景观设计理念的落实效果也会打折扣。茶园工程包含的工程较多, 需要在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茶园工程中的土方工程为例, 该工程不仅工程量偏大, 任务也很重。如果在施工之前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旦在某一个施工环节出现纰漏, 导致整个施工过程需要返工, 对于整个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也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需要对茶园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过程, 才能更好的完成茶园景观的设计。

5 综合管理规范

在完成了茶园文化景观的施工过程之后, 并意味着茶园景观设计工作的完结。还要通过在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茶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使得茶园文化景观的外观能够较好的延续下来。在具体的养护过程中, 茶园景观的养护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土质情况, 以及对于景观植物的一些特殊要求等因素, 对包含茶树在内的所有景观植物实施施肥、修剪等养护工作。茶园的管理工作较为繁琐, 它主要包括对茶园景区的看管、景观设施的维护工作, 以及对游客的服务管理工作等。通过规范的管理工作, 有利于提高茶园文化景观的管理水平。在这种高水平的管理前提下, 才能让游客更好的欣赏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茶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帆, 石锦安.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探讨——以雅安和龙茶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7) :14873-14875

[2]胡赛强.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10 (03) :45-49

[3]蒋秀碧.论我国茶文化及其社会功用[J].时代文学 (下半月) .2009 (11) :205-206

[4]邱海蓉, 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09 (01) :271-274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篇8

关键词: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56-01

中国近代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积极引入国外的各种先进技术与理论的同时也对国内传统产业造成几近致命的冲击,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于西方先进的理论技术,国人在挣扎中试图寻求一个平衡点。中国现在处于东西方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各种文化观念不断交织形成现今的复杂的文化观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所呈现的文化观念充满探索和试验的意味。

一、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很难对文化做一个清晰准确的划分,一般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为了更加明确的进行说明和讨论,本文将从这个意义上进行探讨。

二、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观念概述

文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其实也是室内设计三个层面。室内设计的物质层面作为制度层面与心理层面的物质载体最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室内设计的制度层面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比如职业、性别、阶层、家庭关系等。室内设计的心理层面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礼仪、民俗、道德伦理、审美观念、社会心理等,它处于文化观念的核心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室内设计文化观的有机整体,但它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运动变化。当今,西式与中式的文化观念相互碰撞,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以至于现代的中国呈现出复杂多样并逐渐变化着的文化观念。

(一)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缺失。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与传统文化观念的摩擦与冲突中诞生的新一代对自身文化并了解,导致现代中国人文化的缺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不少住宅室内设计中呈现出中式、欧式、简约、田园等多种风格混搭,缺少对主次、节奏、文化的内涵意义的思考,而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千篇一律使用大理石砖、不锈钢、钢化玻璃等装饰装修材料,盲目追求现代、豪华、高档,不仅不能呈现一条明晰的文化脉络,更是让人感受不到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的、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样的一套设计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可用”,这样的设计终究是会被历史埋没的。

住宅室内设计中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使用者都应该注重提升文化品质,突出“家”的文化内涵、融入对长辈和晚辈的人性化关怀设计,表达出对地域、民族或民俗的尊重。在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中不能盲目跟风,设计师是空间设计中的主导,提升个人文化涵养,在商业利益与文化呈现上寻求一个平衡点,设计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作品。

(二)现代室内设计的模仿与抄袭。

当今的中国设计领域,“拿来主义”的做法被冠上“学习借鉴”的名头而屡见不鲜。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来说非常适用的设计对自己不一定合适。跟随别人的脚步来学习,以别人优秀的标准来衡量和定位自己,这只证明了自己的浮躁、不爱思考和急功近利。如一些设计师不求甚解地挪用设计大师的优秀作品,效仿一些时髦而不实用的设计,设计出了千篇一律的生存空间,失去了每个空间都本该拥有的个性与特色。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摒弃浮华的名与利,对于时尚、潮流的设计我们固然可以采纳,甚至是作为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或相融合的一个结合点,但要真正理解其内在的使用价值和意义,古为中用、洋为中用,做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设计。

(三)现代室内设计的复古风。

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增强了人们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自信心,更加看到自身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对西式文化的推崇逐渐减弱,由此在室内设计中便掀起了一股复古风。在室内的装饰风格指定为“新中式”,仿制明清家具水涨船高,山水字画作为装饰挂件逐渐增多等,同时带动的还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的深入学习和发扬,例如竹文化、茶文化、传统家具、图腾、风水学、“禅”文化、传统建筑等的继承学习和发扬。这在文化观念里是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盲目追求中国的古典风格,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后将它有选择的进行科学的继承和发扬。

(四)现代室内设计的伪文化。

当今中国的室内设计存在一种特殊的伪文化现象,是一些人意识到室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缺失而不求甚解的套用或假借一些包含文化意味的元素或者构件来达到表面上增加文化意蕴的做法。他们意识到了室内设计中文化的缺失,这是对自身的反省和思考一种进步,但不求甚解盲目套用却会取得恰恰相反的效果,比如他们对高价红木家具的追求,在室内摆放全套但并不会操作的功夫茶具,挂放名人的山水国画或字,家庭装修中安装对中国人并不适用整套欧式厨柜等,但是并不能理解其本身的文化韵味或者它根本并不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仅仅为追求其可能呈现出来的气派为自己增加面子,到头来只是“东施效颦”。

伪文化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注重面子,即使是内在内容不足,也要将表面功夫做足。有些人内在底蕴不足,不思进取,这些表面功夫却成为了炫耀的手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三、结语

室内设计所呈现的是人的文化观念,这是存在于人们心中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向着某一个方向行动。室内设计固然是设计师的思想呈现,设计师的文化造诣将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呈现,同时也不能忽视使用者的文化底蕴与设计诉求。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逐步引导室内设计朝着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国权.文化 科学 潮流——文化观演建筑室内设计的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07年01期

[2]康永平.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9期

[3]丁晗.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关于室内设计发展的一点思考[J].美术大观.2012年04期

[4]曾山;胡天璇;江建民.设计与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文化采风教案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话题:

多彩的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和节日习俗。初步了解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并从中感受人类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2、了解一些国家或民族在风俗风情、生活习惯及礼仪上的不同,懂得对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持宽容、欣赏和尊重的态度。

3、能够借助资料在分析比较中发现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人们的生活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联系发展地认识一个国家。

教学准备

教师:

1、世界地图一张。

2、空白卡片若干。

3、有条件的准备狂欢节、圣诞节的精彩片段。

师生共同准备:

1、收集有关世界著名节日的图片或饰品,了解各地节日的时间及其意义,以及与节日有关的历史、传说或者风俗习惯。

2、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言

同学们都喜欢过节日,课前我们大家都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国家的著名节日的资料,将感兴趣的节日写在空白卡片上。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吧。(小组交流)

2、教师示范性的介绍感恩节

在地图上相应的国家贴上有感恩节的卡片,初步使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并邀请对感恩节很有兴趣的同学上台补充。

3、各组分别介绍自己感兴趣的节日

同学之间如有了解更全的上台补充。各国的节日、与之有关的传说,历史故事或者相关的文学作品,著名的文艺节目等等方面给予引导。

对生成的话题教师要把握。如:对日本的望月节、韩国的秋夕想想和中国的什么节相似?介绍桑巴舞的时候请看过或学过的同学表演,感受节日的快乐。有录像的教师可以放相应的片段。

4、发现与探究

通过大家对这些节日的了解你们有什么发现?

思考: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节日习俗有着很多的不同,他们都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

5、教师总结

这些有趣的节日反映了各国人民不同的文化,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传承,但是却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愿望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话题:

礼仪中的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一些国家的见面礼仪、饮食礼仪、馈赠礼仪,认识文化习俗的差异性,从而拥有多元文化观。

2、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多元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了解礼仪文化

世界各国的代表团在北京相聚,你能根据代表们的见面礼仪方式判断他们是哪国人吗?

a、演一演,猜一猜。

(请准备工作做的好的学生演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请大家猜,并向大家介绍。

b、思考:当遇到与我们不同的见面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C、该吃午餐了,各国代表分别进入了中餐厅(学生演)西餐厅(教师演)他们就餐是否讲究了用餐礼仪呢?评一评,议一议。

2、你们还知道哪些就餐礼仪

(1)议一议:不同的饮食礼仪和什么有关?

(2)离别时,各国代表依依不舍。各国人们在馈赠礼物时又有哪些礼仪呢?馈赠礼仪的情景表演。

(3)、思考讨论:馈赠礼品时我们应该“入乡随俗吗”?小组讨论,谈自己的想法。

3、我们一起找一找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看看各国礼仪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课时

话题:

世界风情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让学生感知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生产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各自特点。

2、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特点及其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内在关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整理世界各地人们有特色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世界各地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发生的事情和趣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游览世界风情画廊

(1)根据教材第108―109页中的范例和问题提示,收集整理世界各地人们有特色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如衣食住行及生产劳动各方面的差异;

(2)以“游览世界风情画廊为活动主题,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文字图画,当一次小小解说员;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影像资料给学生播放,使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活动二 倾听世界神奇故事

在初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差异之后,师生共同讲讲自己知道的世界各地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发生的事情和趣闻。如介绍印地安人的生活劳动、北极地区生活的人们、神奇的非洲人种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故事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的多彩风貌。

活动三 探究世界无穷奥秘。

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活动提示,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范例研讨以下问题。

(1)阿拉伯人的住房为什么这么奇特?因纽特人居住在冰屋里会冻坏吗?他们现在还住在冰屋里吗?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房屋?在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否能修建像我们这里一样的房屋?为什么?

(2)不同地区国家人们的生活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4、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哲学上讲的发展和实践指的是?

【学生回答】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归纳】非常好,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创新,那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板书)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板书)【教师总结】一些影视节目迅速刮起一阵热风之后却销声匿迹,被观众遗忘,就在于一味模仿抄袭,节目本身缺乏创新,节目要想长久地保持高收视率必须创新。所以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板书)教学环节三:结合材料,重点探索

【展示资料】

材料一:莫言作品走向全世界的原因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小学5年学历、农民、临时工、当兵等)。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它们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材料二:莫言不同时期作品简介: 《檀香刑》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

《丰乳肥臀》讲述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 《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题材 【学生思考】

1、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材料二表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回答】略

【归纳总结】(1)莫言进行文化创作,离不开他的个人经历,离不开家乡的各种文化素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况,分析了不同的社会问题。正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莫言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推动了文学创新之路。动力(板书补充)

【继续探究】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完当代文学,我们再来回顾感受一下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美。首先请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两首诗词: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俊秀,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教师提问】请哪位同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谈一谈当时文化繁荣创新的原因?

【归纳总结】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改善和提高,这都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依然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所在。

【过渡】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板书)

教学环节四: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事业迅猛发展

【展示数据】1978年经济数据 2014年经济数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这些部分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3、总结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辩证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和服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启发再探】当前欧美文化抢滩登陆、日韩文化强势来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受到空前的挤压,每个有文化自觉的人都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呢?也许我们能从下列材料中获得启发:

【展示图片资料】我国中药萃取技术获重大突破、女子十二乐坊日本演唱会、听“宝”字辈儿艺术家聊相声、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向市民开放参观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50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中医药技术的突破、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传统相声的形式创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有何启示? 提问、回答

【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教学环节五:提炼升华,实现意图

【承上启下】文化创新意义深远,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传媒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沟通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采用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表明我们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那么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还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时,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继续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思考】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要遵循什么要求?

四、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应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心想人民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又能反过来指引和推动社会实践,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文化创新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更要向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学习,实现文化创新。

作业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板书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四)、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洛阳市高中优质课比赛

参赛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上一篇: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素材摘抄下一篇:工地6个字横幅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