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拜上帝教的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东征、《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基础知识。

②理解:太平天国的背景、《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③运用: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学会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理解农民领袖在近代化冲击下观念转变及其对后人继续探索道路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农民必须在先进的力量组织领导下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和建设,才能恰当地发挥农民的力量。通过历史的学习,学会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2.2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新知介绍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反封建

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 反侵略的时代特点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

4、西方宗教的影响,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号召人民群众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1、前期发展过程:

(1)兴起:1851年初,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开始。

(2)发展:不久,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在永安整顿建制,永安建制的主要内容便是分封诸王,初步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大家请看这张图片,主要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这五个王。

(3)1853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大家看这张地图,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相继攻克武昌、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

(4)全盛时期: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①北伐: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它的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则是巩固天京大本营,结果是成功的。那么这两次征战的意义都是巩固了天京大本营,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也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在北伐西征的时候,太平军也遇到了非常厉害的对手-----曾国藩的湘军。

2、后期发展过程:

在1856年的时候,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盛极必衰啊,也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天京变乱的过程。

(1)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2)后期防御战(1856——1864):大家看地图,为了解决天京危机,太平军先破江北大营,再取得之后又攻破江南大营;但是在这个时候,上海的英法联军、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以及清军联合起来绞杀太平军,最终安庆失守,天京岌岌可危!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文件

1、前期制度建设-----《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是什么?

学生: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天朝田亩制度》详细的来说分为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土地分配问题,它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式是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第二是产品分配原则,它的分配原则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它具有空想性。而且,圣库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也容易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最后必然是国库空虚。

2、后期制度建设-----《资政新篇》 在《天朝田亩制度》已经实行不下去的情况下,又颁布了一个新的制度,也就是《资政新篇》。

首先,我们把《资政新篇》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在经济方面,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在教育方面,开放新式学堂。

从它的内容来看,我们首先就可以发现它进步的一点,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同学们请看这个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这些内容都是带有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而在1859年以前,中国还没有哪个政权提出要发展资本主义。再加上,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同清军还处于后期防御战时期,根本没有将过多的心思放到新的制度上,所以,《资政新篇》到了最后,也只会变成一纸空文。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其评价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前面已经讲到了安庆失守,天京岌岌可危,在此之后,中外反动势力更是加强攻势,天京也于1864年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我们来对太平天国运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1.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分散性的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保守、自私、散漫的阶级弱点,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彻底的反封建瓜分侵略的革命纲领。

(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的结果。2.太平天国的评价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积极性: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统治者,是农民战争最高峰,加速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崩溃。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首先,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一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农民阶级本身存在很大的封闭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均无法在中国实行。到了后期,领导阶层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一度导致领导阶层席位空缺。另外,太平军都是由农民组成,并没有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纪律性不强,组织松散;再加上领导阶层都是由农民组成,将领作战无法兼顾大局,比如北伐军孤军深入,就是犯了兵家大忌。

【课后小结】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仍是农民起义,带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是新旧交替的时代赋予它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的新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救国的道路仍在探索中。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运动相比较有何新特点?

(1)背景新:以往的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太平天国则是增加了外国的侵略,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2)起义的形势新:以往利用的宗教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吸收了西方的“平等”思想;

(3)斗争任务新:太平天国主要是反封建但也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4)治国方案新: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特别是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资政新编》;

(5)失败的原因新: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封建势力的镇压外,太平天国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

(6)所属范畴新:即进入旧民主主义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是不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这里要从两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因为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的一些愿望,所以它实际上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希望这个政权能够维持并长久下去,所以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很高。但又因为它在产品分配方面主张留足口粮后其余要全部归“圣库”,又损害了农民的小农阶级的属性,即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天朝田亩制度》调动的是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并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蒋介石:太平天国之战争,为19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历史学家胡绳: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取600多座城市,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不予承认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4、哲学家冯友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马克思: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5、毛泽东: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

孙中山: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课堂练习

1、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这是因为 A、担负起反专制、反侵略的斗争 B、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D、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2、“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B.打击了本国专制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课后习题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我心归去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季江勇

教学进入“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我一直在思考,“向青春举杯”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活动体验,“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教学重点在问题探究,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文本研习”。按教材的意旨,前面两个专题的文本是不是仅仅是衍生某种活动或某个问题的“母体”,重点在于活动或问题,而非这个“母体”;而本专题才是真正进入“母体”,进入“阅读”。这是否应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种科学序列,姑且不论,但对于“文本”研习的由浅入深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确立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我便和同仁展开讨论,既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本教材的“两翼”,我们当然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面两个专题的话题是“青春”和“教养”,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了思想认识和情感增进,是为“人文进步”;不仅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诗歌朗诵,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设计未来;在问题探讨中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求学,如何创新等,是为“工具进步”。本专题的话题是“故乡”,人文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古人和今人对“故乡”的已有的思想和情感,并积极参与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感知,力争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工具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研读文本的种种方法,如怎样理清文章思路,怎样归纳文章主旨,怎样揣摩重要语句等。如何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既完成了思想认识的“过程”,又体现了文本阅读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统一”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我心归去》的教学便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本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点明“乡愁”是中外自古以来一种极其深厚的情结。第二、三板块“漂泊的旅人”和“恒久的烙印”则对“故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和剖析,阐明“故乡”不仅是一种思乡情绪,还是一种散发着文化气息,指向祖国与民族,甚至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我心归去》属于第二板块,是作家韩少功访法归来写就的一篇富有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美文。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显然,这有一定难度。

如何导入本文,我比较钟情于情境导入法,于是课前便展示了一幅《思乡图》:苍穹下,一轮明月,两句古诗,几茎翠竹,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复活”已积累的诗句、歌词、成语或俗语,不断强化和渲染这种情感。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我用抒情的语调小结道:“人可以重新选择居住地,却无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使那里有你无法忍受的贫穷,和灾难;你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笑容,他们的皱纹里有你的丝丝脉脉;你也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童年,一只口哨,一个打兔草的竹篮都会让你热泪涌流。那里到处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她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你就再也不可能和她分离。那就是你的故乡,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地方,今天让我们和作家韩少功一起共同走进他的乡愁。”

手捧着这样一篇美文,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许多学生并不清楚。有老师以为,这无关紧要,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全部活动展开的依据,可谓灵魂所在。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他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矫正”自己,主动“出击”,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新课程的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笔者以为,这一理念应该贯穿学习  的全过程。因此,在导人新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共同商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方面),“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工具方面)。明确了目标,学生的努力便有了方向。

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标题是‘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往何处?”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脉。

读完文章,学生马上回答:“由法国回到中国”。我说:“对,这是一种回答方式,具体而实在;但还有另一种答法,要求有点概括性。”学生又纷纷回答“由异国到故乡……由异乡到故土”等。我在黑板上板书:“异乡--故土”。紧接着又问:“本文哪些段落是关于‘异乡’,哪些段落是关于‘故土’?”学生回到文本,思考一番后,回答:“第5-9段是关于异乡,第1-4段是关于故土。”至此,文章的第一、二大部分已经划分好,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理清了。但问题还没有完,我进而又让学生反思一下:“我们这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领悟到一个阅读方法:从标题人手,理清文章思路。(用投影展示)

进入到“异乡”部分的研习,我说:“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想移民’,试问,作者为什么不想移民?请用一两句话概括l、2、3段的内容来回答。看谁概括得既准又快。”许多学生皱起眉头,显然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我启发道:想一想第一段写的是哪方面,第二、三段又写的是哪方面。看看这两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说:“第一段写的物质方面,第二三段写的是精神方面。”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再问:“异乡的物质生活怎么样,精神生活又怎样,你能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有学生站起来说:“异乡物质优裕,但精神空虚,所以作者不想移民。”我和学生一起鼓掌。我又问:“异乡的物质生活优裕到什么程度?”学生说:“有别墅、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我再问:“既然这么好的一个家,作者为什么还加了个引号?”学生笑了:“这‘家’并非自己的家,并非作者心中真正的家。”我说:“作者感到精神空虚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不能替作者概括一下,化繁为简?”学生说:“与世隔绝。”又有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声响隔绝、人际隔绝、语言隔绝、事务隔绝。”我说:“作者在法国感到精神空虚,是因为那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亲人,所以不想移民。他有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他说,‘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我想问你们,作者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在乎的是活得快乐,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好”,因为快乐与物质并不完全成正比,没有了事业和亲人,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不能给人快乐。

“故土”部分是文本研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思想精髓所在。我问:“作者说他‘不想移民’,‘很想念家里’,试问,作者为什么‘很想念家里’?请在第5段中找到答案。”很快,有学生举手:“家里有他的亲人,家里有他的过去。”我说:“是的。作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家里有亲人,有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都会、湖泊、城堡和大森林,甚至贫瘠而脏乱,却使我感到亲切和感动。这一切又是为什么?他对自己这个顿悟进行追问,终于得出答案,请你们帮作者回答。结合第7、8、9三段的意思,分别用三句话。”按照我的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学生回答说:“第7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构成我们的生命。第8段中说,是因为故乡寄托我们的期望。第9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意味我们的付出。”这时我又让学生反思:“我们以上这一步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说:“是抓语言标志和关键语句。”我总结道:“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二种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从语言标志人手。我们抓住了‘我不想移民’和‘很想念家里’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若有所悟地点头。

我说:“我刚才要求你们要善于‘化繁为简’,如果让你们把本文内容浓缩为一个字,你准备用什么字?试一试!”有学生说:“归”,我摇摇头;有学生说:“我”。我还是摇头。过了一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说:“是‘我心归去’之‘心’。”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她说:“‘心’是灵魂,是精神,是情感。作者的‘灵魂’在异国漂泊,流浪,没有归宿,找不到根系;它需要回家,因为它牵挂着亲人,留恋着以自己的血泪和汗水浇注的生命。可见,‘心’、‘灵魂’、‘精神’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核心,是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情感的人是可悲的。”她的精彩表达赢得一阵掌声。至此,我又总结道:“理清文章思路,不妨从整体布局人手,由面到点。”

文章第7、8、9三段有许多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重锤“敲打”很有价值。既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在教材右边空白处“评点”这段文字,评点方式不拘一格,可为思想方面,可为语言表达方面,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现成的诗句或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学会表达。

有学生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评点道:“这片土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泪和汗水,她与我们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有学生对“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经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评点道:“作者看来,真正的美是悲的,因为悲总是让人的心灵为之震颤,美的东西就是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人类历史不就是一部与自然搏斗与邪恶搏斗的充满悲情色彩的悲剧吗?”

有学生对“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进行评点:“出生地只是自然意义上的概念,那儿没有我们的付出,没有陪伴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

有学生对“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进行评点:“人需要故乡,实质是需要精神寄托,一个人没有精神家园,没有安顿灵魂的栖所,他将陷入空虚和不幸。”

评点过程中,甚至有学提出:“人有自己的故乡,那么,整个人类有没有自己的故乡呢?”大家七嘴八舌,有学生说:“人类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地球。人离开了地球,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也会陷入空虚和茫然。”也有学生说:“大自然也是人类的故乡,人原本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是为了发展,渐渐脱离了自然,形成了城市,但随之产生了许多都市病,就是因为人脱离了自然。”我顺便总结说:“是啊,人类与大自然的割裂,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割裂或许是人类空虚的根源!”

这几段文字在师生的共同解读,互为启发下,已经超越了原来的意义。笔者以为,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适时放飞一下思维,谁说不可以呢?我说:“前面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是‘化繁为简’,‘简’到只剩下一个字;刚才我们评点文章语句,许多同学把原本的一句话洋洋洒洒扩展为一段话,这叫--”学生齐声回答:“化简为繁。”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模仿文章中的富有文采和哲理的句子,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

“故乡”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情感。我先作了一个范例:“故乡--忘记故乡,就意味着背叛自己。故乡--一个让沉重的生命变得轻盈的所在。”学生模仿着造了很多句子,虽然未必精彩,但确确实实得到了锻炼。

在结束本课时,我说:“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意味着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一个真正富有而充实的人,从而也是一个幸福的人。让我们在费翔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吧。”(音乐《故乡的云》响起)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而教学设计是其必要保证。笔者以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有这样一些原则:一是教学主线突出,最好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眼”,因为设计巧妙,讲解精彩的文本能使学生终身铭记。试想,为什么我们提起从前学过的某些课文,还能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恐怕要归功于当年语文老师的精心设计。二是教学板块简洁明快,板块之间衔接流畅,环环相扣,忌繁琐复杂,“枝繁叶茂”,主次不清。三是突出“语文味”,即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书面和口头)。四是过程即方法。在教学过程自然渗透阅读方法。对照以上几点,本人教学本课时,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为“心”,即关于故乡的思想、情感和灵魂,整个教学以此为轴心展开,这似乎有些勉强,但笔者水平有限,也只能如此。教学过程有两大板块,一为“理清文脉”,即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阅读方法,侧重思维训练;二是“快乐表达”,即评点语句,一句话表达,侧重语言训练。第一板块重在信息的“吸收”,第二板块则重在信息的“输出”。“语文味”表现在尽量凭借文字去想像,揣摩,如阅读中的抓标题,抓关键句,抓整体理解,不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学会凭借文字来表现自我,如评点,一句话表达。第四点前面已经阐述。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父母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

★ 课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 我想教学设计

★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 《我不耍赖皮》教学设计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 《你、我、他》教学设计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案设计11(精选) 篇3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案设计

高娟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

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生:作者远离家乡。

师: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板书设计:

11《小音乐家扬科》-教学教案 篇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孩子的悲惨命运,体会当时波兰社会的黑暗。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具准备:录音带(配乐音带)、投影片、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引入:同学们,张老师今天和大家是第二次见面,对同学们还不够了解,但是从你们的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我们班人才济济,兴趣爱好广泛,请你用一二句话向张老师以及在座的所有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兴趣和爱好!

下面欢迎我们的小提琴小小演奏家来表演一曲!

(同学上台拉小提琴)

2、上课: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这一段乐曲怎么样?

3、小提琴的乐声的确十分美妙呀!所以在学习第三段时,有一个句子强烈地表达了扬科对小提琴的愿望?(出示实物投影?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读一遍!

4、老师过渡: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一个伏笔逐步推向了高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四五两段。

二、学习第四段: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听老师朗读第四大段,同学们细细地听,从中你有什么感受?(放音乐)

1、听了这一遍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板书:渴望小提琴

热爱音乐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扬科对小提琴的万分渴望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

那么课文这个部分哪些词句写出了扬科的这种感情呢?这些句子又是怎么写的?你是怎么体会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大段,用读书符号划出有关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2分钟独立理解 半分钟一位置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说说你找出了哪个句子?是怎么体会的?

重点理解:

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体会情感:

(1)望了很久很久

(2)从矛盾中发现:对音乐的热爱、对小提琴的渴望最终战胜了害怕与恐惧,压倒了一切。(怕、不敢动与往前走、悄悄移动)

(3)从对比中发现:身体的弱小与音乐诱惑力量的强大,进一步突出对音乐的热爱、对小提琴的渴望。

过程:一位同学提出这一句后??

你这个句子找得很好,体会到了什么呢?

能不能有感情地把刚才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是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体会到其他的许多含义。下面,就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抓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四个人一小组讨论讨论!

教师点拨引导!(从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从读中感悟,剥笋深入)

指导朗读??同学们体会得很不错,那么能不能把这种体会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呢?a、自练b、指名评读(中等、优秀各一)c、男女比读d、让我们的感情凝聚到一起吧!齐读

(继续交流)??注意:凄惨一句,引导学生质疑,小提琴的声音是十分美妙的,课文这里怎么写成了凄惨?

4、(过渡:通过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朗读,我们体会到扬科对小提琴的渴望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扬科的可怜、无奈!

5、下面,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有感情地把第四大段朗读一遍,感受这种复杂的情感。

齐读第四大段!

三、学习第五段前三个自然段

(过渡:这个充满着音乐才能的可怜的孩子在第二天又挨了一顿毒打。这是一顿怎样的毒打?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三个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词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板书:挨打 毒打 凶残 小小的愿望 可怜

1、学生交流是怎样毒打扬科的!

2、教师:(引导发现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2)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

(3)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

(4)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

四、学习最后二个小节

1、(过渡)扬科的命运真悲惨呀!仅仅想看一眼摸一下小提琴,竟遭受了这样残酷的毒打。扬科的要求过分吗?地主和仆人的毒打过分吗?他们是那么凶残!那么没有人性!可是,在当时的波兰,那是一个十分残酷的社会,哪有穷人说话的份。(板书:社会残酷)

2、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听老师读最后二个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问题?(教师放音乐)

3、听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1)扬科马上要死了,课文为什么还要写那么美的景物?那么美妙的声音?

(2)扬科死了,为什么还要写扬科睁着眼睛?

(3)白桦树是不会号叫的,课文为什么说白桦树在不住地号叫?

教师引导理解1、2两个问题后,重点体会第3个问题:

教师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图。你们听到了白桦树在号叫吗?仅仅只是白桦树在号叫吗?

让我们和白桦树大自然为小音乐家扬科鸣不平!来控诉这个吃人的残酷社会吧!

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训练。

4、让我们饱含深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两个小节。

5、比较:扬科死得太可惜了!从小小的愿望 狠狠毒打 悲哀死去。从中你又会体会到什么?(板书:社会残酷)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②知道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收集有关都江堰和编钟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增强对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感性认识。

②多媒体演示都江堰的运作,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学的兴趣和对先民智慧的认识。③开展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的活动,认识到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知道先秦时期我国人民的巨大创造力,了解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②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的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都江堰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时事导入法)展示一幅都江堰全景图,并结合“

5、12”汶川大地震有关情况导入新课。汶川地震造成都江堰大量房屋倒塌,千疮百孔,可建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考验,屹立不倒,缔造出一个水利工程不倒的神话。我们的先民拥有如此的智慧与创造力,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下他们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讲授新课: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天府之国”是成都平原的美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气候温和。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流经平原,四季绿水长流不息,孕育这里的丰富矿产。但古代岷江却是一条给人类带来水患的河流。(多媒体录像展示)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江水陡落平川,流速顿减,泥沙沉积,河道淤塞,平原西南地区常常泛滥成灾,而东北却因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造成干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先民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修筑了至今20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的都江堰,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几个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出示问题:

①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位置在哪? ②都江堰的三个主体部分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为了排涝防旱,当时的统治者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流域中游,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综合性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在江中修筑的“分水鱼嘴”,是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引水工程,而飞沙堰是溢流排沙工程。

(都江堰的修缮,古人经验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稍作解释,加深理解都江堰的运作和结构)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体字部分,在由学生讨论: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①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②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③修建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④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神奇的编钟 教师出示铜钟图片

提问:①铜钟的用途是什么?是怎么演奏的?

②什么是编钟?编钟的神奇性体现在那里? 教师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

提问①曾侯乙编钟的名称由来和出土地点。②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说明了什么问题?

编钟的出土,表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教师播放编钟音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小结:至今人们还能用它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由于音域宽广,在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编钟这一古老乐器,仍在音乐王国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非凡成就——都江堰与编钟。这些成就是祖先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积累,创造力的表现。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古代文明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也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要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创造。

课后习题

1.组织修建我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人是()A.鲧

B.大禹

C.李冰父子

D.秦始皇 2.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

A.布达拉宫

B.都江堰

C.莫高窟

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4.都江堰的功能主要是

()

A.能防止长江的洪涝灾害

B.能防止黄河的洪涝灾害 C.既能防洪、又有蓄水灌溉功能

D.只能蓄水,不能防洪

5.如果我们来到位于岷江流域的都江堰,在进行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用来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的水源都要经过 引入支流。()A.分水鱼嘴

B.飞沙堰

C.宝瓶口

D.外江 6.请根据右图判断这是我国古代的哪一种乐器

()

A.萧

B.编磬

C.鼓

D.编钟

7.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A青城山B都江堰C郑国渠D编钟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政史组:吴哲

〖教学理念〗

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3、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4、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5、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同桌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出的巨大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那个时期战乱不断,诸侯争霸,竞相改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与此同时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也是大放异彩,辉煌灿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来了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为人类服务,变害为

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讲述李冰的故事,在故事中落实知识点:

修建原因、修建过程、工程结构、运作原理、伟大意义。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从而学习、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过渡:

如果说都江堰工程的巧妙设计,让我们领略了祖先的创造力,那么,编钟的神奇更像是在诉说先民的智慧之声。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

二、神奇的智慧之声——编钟。

提问:你知道钟在古代有什么用途呢?接下来让同学在编钟深沉优美的音乐声中自主学习第二子目。了解铜钟的用途、演奏特点,编钟的构成、艺术魅力和意义。之后趁热打铁,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总结: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Step II Revision

Retell the text in our own words

Step III Reading

Language points:

1. Whatever great achievements the future may have in store for China, it is likely that many of them will be born in northwestern Beijing.

无论中国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伟大成就,很有可能其中很多就诞生在北京的西北部。

whatever (conj.) ---regardless of what , no matter what 引导让步装语从句。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a. Whatever happens,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keep cool.

( Whatever happens = No matter what happens)

不管发生什么事,头等重要的是保持冷静。

b. Whatever dictionary you have, lend it to me.

不管你有什么词典,借给我。

c. Whatever you do, don’t be late.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迟到。

whatever还可引导名词性从句。即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注意:当whatever 引导名词性从句时, 不可用no matter what 替换, whatever= anything that 。

d. You may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whatever= anything that)

无论你想做什么事,你都可以做。

e. Whatever can be done has been done. (Whatever= Anything that)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

in store (for sb./sth.)

a. about to happen 必将发生的,就要到来的

b. being stored 储备(贮存)着,准备着

a. I can see trouble in store.

b. There is a surprise in store for you.

c. When I first set ______ in Australia, I didn’t know what the future might have in ______ for me.

A. my foot; the store B. a foot; the store

C. foot; store B. feet; stores

2. It is home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ore than ten famous universities, including 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它是中国科学院以及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十多所著名大学的所在地。

home n. --- 所在地,家,发源地,栖息地。

a. I left my book at home.

b. America is the home of baseball.

c.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and tigers.

d. at home

feel at home

make oneself at home

3. Zhongguancun was set up as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 the late 199os and quickly got started became the leader of China’s hi-tech industry.

set up as --- establish (oneself) in business as

立业,当上, 使(自己或他人)从事某职业

a. He has set himself up as a bookseller.

他开始经营书籍

b. His parents set him up as a teacher.

他的父母使他从事教师职业。

set up 开办,树立,升高,建立,创立,设立

set up a shop

set up a flag

set up a committee

set about doing sth

set off / out

set out to do sth.

4. They all have their own …, but they all share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 and scientific skill that have made Zhongguancun a success.

success n --- a. (U) a degree of succeeding

b. (C) a person or thing that succeeds

(failure is similar to success)

a.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b. As a writer, she is a success.

c. His new book was a great success.

d. She’s just set up a new company; We hope she makes a success of it.

e. This experiment turned out to be _____ failure, but ,as we know, success often comes after ______ failure.

A. a; a B. /; / C. a; / D. /; a

succeed / be successful in doing sth.

Were you successful (Did you succeed) in persuading him to change his mind?

Step IV Homework

1. 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11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谈论有关科学成就,学习用英语表达的意图和愿望;了解一些构词法知识;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重要的生词和短语的用法。

二、语言点讲解

1.cloning[′kl nI ]n. [U] (biology) (any of a )group of organisms or plants produced asexually from one ancestor(生物) 无性繁殖系,克隆 eg:

In the world today some scientists are still working at cloning. 在当今世界上,有些科学家仍在致力于克隆的研究。

2.genetic engineering [d I′netIk end I′nI ri ] n. [U] science of genes; branch of biology dealing with the ways in which characteristics are passed on from parents to offspring 遗传学

3.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do you think (believe, suppose, guess, imagine, say等动词)有时用于特殊疑问句中作插入语,这时do you think(believe…)要置于疑问词之后,其句型为:“疑问词+do you think(believe…)+主语+谓语?”如疑问词本身是主语,则句型为:“疑问句(主语)+do you think(believe…)+谓语?” eg:

Who do you think he is?你认为他是谁?

Where do you believe he has gone?你认为他去哪儿了?

Who do you think told me so?你认为谁告诉我那件事的?

What do you suppose has happened?你猜出什么事啦?

4.Do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anything in common?这些成就有共同之处吗?

(1)in common(团体)共同的,共有的

in common with 相当于 together with意为“……一起,与……一样”。

eg:In common with(=Like) many people he prefers meat to fish.

与许多人一样,他喜欢肉而不喜欢鱼。

(2)have … in common (with…) (与……)共有 eg:

They have nothing in common with one another. 他们彼此没有共同点。

三、课前准备针对性练习(19分,15分钟)

(一)单项选择(第小题1分,共9分)

1. get such a book?

A.Where do you think can I

B.Do you think where I can

C.Do you think where can I

D.Where do you think I can

2, Alexander Grahan Bell invented telephone in 1876.

A. /

B.a

C.the

D.one

3. The two have in common. They often quarrel with each other.

A.something

B.nothing

C.anything

D.everything

4. I’ve a super restaurant near here!

A.invented

B.found out

C.discovered

D.met

5. I saw an old woman who was dressed.

A.bad

B.poor

C.good

D.badly

6.-Tell me, Mike. What’s th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t is because the black slaves wanted freedom.

A.effect

B.cause

C.result

D.importance

7.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can get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easily.

A.As

B.Because

C.Over

D.With

8. Do they anything in common?

A.show

B.keep

C.have

D.get

9. Real friends should have everything common.

A.on

B.with

C.by

D.in

(二)汉译英(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 相对论不容易理解。

3. 你们有共同之处吗?

4. 你认为哪个最重要呢?

5. 基因工程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Ⅱ.听力导读

一、语言点讲解

1.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飞跃。

(1)giant[′d aI nt] ①adj. of great size or force巨大的 eg:

giant strength 巨大的力量 a cabbage of giant size 一棵巨大的洋白菜

②n. man of very great height and size 巨人 eg:

His son is a giant of 6 feet already. 他儿子已是6英尺高的大个儿了!

(2)leap [li p] n. [C] jump; sudden upward of forward movement 跳跃;

eg: a great leap forward 一大进步

2. eureka [j ′ri k ] int. (Greek=I have found it!) cry of triumph at making a discovery(希腊语)有所发现时得意的欢呼,意思为“我找到了!”。

3. What would you say if you were …?此句为与现在或将来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意为“如果你要是……你会说什么?” eg:

What would you say if you were a leader?

如果你要是一名领导,你会怎样说呢?

I would fly to the moon if I had wings.

如果我长上翅膀的话,我就要飞到月球上去。

二、如何听的建议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预测能力。在每段录音未放之前,抓紧时间速读题干和选项并预测话题,即推测录音内容,以确定听的重点,使听音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答题准确率。做到先看后听,变被动为主动,这是英语听力测试中一种最基本、最实用,同时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如本单元听力部分题干中涉及到三位从事科学探索的著名人物,听力内容则应重点注意他们的 achievements。

Ⅲ.口语导读

一、语言点讲解

1. You and your team are working on a cure for Aids. 你和你的队员正在从事艾滋病的治疗工作。

(1)work on “从事于(某项工作)”;“设法说服” eg:

They worked on the old car late into the night.

他们修这辆旧汽车一直修到深夜。

What are you doing? We are working on some wood-cuts.

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正在创作一些木刻。

Can you work on him to change his mind?你能说服他改变主意吗?

(2)work at “学习,研究,致力于……” eg:

They have worked at this subject for many years.

他们研究这门科学好多年了。

(3)work out 作出;算出;设计出 eg:

This problem will not work out. 这道题算不出来。

They have worked out a method of sending a spacecraft to Mars.

他们已经设计出一种向火星发射宇宙飞船的方法。

2. extremely [Ik′stri mlI] adv. to a very high degree 极端地;极度地 eg:

It wa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dangerous task.

这是一项极度困难和危险的工作。

extreme [Iks′tri m] adj. reaching the highest degree 极度的 eg:

extreme patience/kindness 极度的耐心/仁慈

in extreme pain 在极度痛苦中

3. cure [kj ] (1)n. ①[C] curing or being cured 治疗;治愈。 eg:

His cure took six months. 他的病花了六个月治疗。

②[C]substance or treatment which cures 治疗的药物;治疗法 eg:

Is there a certain cure for cancer yet?迄今对癌症有治疗方法吗?

(2)vt. & vi. bring sb. back to health; get rid of one’s illness/habits eg:

This medicine will cure your headache. 这药可以治好你的头痛。

A few days’ rest will cure you. 休息几天你就痊愈了。

③(词组) cure sb. of one’s illness or bad habits 治愈疾病,改掉坏习惯 eg:

Moving to the country cured her of asthma. 搬到乡下她的哮喘病就好了。

He was cured of his habit of smoking. 他改掉了吸烟的坏习惯。

4. You are working on sending a manned spaceship to Mars. 你正在从事向火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工作。

(1)manned [m nd] adj. (of machines esp. in space) having men on board (飞船等)载人的 eg:

the development of manned from unmanned space craft

从无人向载人飞船的发展

(2)man-made[′m n′meId] adj. produced by the work of men; not found in nature 人造的 eg:

The lake is a man-made one. 这是个人工湖。

We have sent up many man-made satellites. 我们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

二、交际用语讲解

本单元学习表示打算和意图的交际用语(intentions and wishes)现归纳如下:

1. I’m thinking of …

2. I’d like to…

3. I’d love to …

4. I’d rather…

5. I want/wish/hope/intend/plan to…

6. I feel like…

7. I hope that …

8. I expect that…

9. My plan is to…

10. My hope is to…

三、口语针对性练习(20分,15分钟)

(一)完成下列各句(每小题1分,共10分)

1.I’m thinking of (carry) out this policy.

2.I’d like (invite) my teacher to come to the party.

3.I’d rather (stay) at home in the evening when I live in the country.

4.I feel like (have) fish instead of meat.

5.He intended (take) the exam next year.

6.We hope that the foreigner (give) us a speech next week.

7.My plan is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8.We prefer (watch) TV at home to going out for a walk.

9.Xiao Ming would rather listen to the radio than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10.I wish I (be) a bird of we had flood here.

(二)补全对话(每小题2分,共10分)

Jill: 1 (你在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

Joe: 2 (我喜欢跑步).

Jill: 3 (我不喜欢跑步)I like walking.

Joe: Is walking a kind of exercise?

Jill: Yes. Now most people think walking is the best exercise.

Joe: Do you do a lot of walking every day?

Jill: Yes. I walk an hour every day. 4 (它对人身体有好处).

Joe: I’m not sure. I’d like to ask my grandpa. 5 (他喜欢走路).

Ⅳ.阅读指导

一、生词和词组

1.likely adj. (1) that is expected 很可能发生的;有希望的 eg:

Is he likely to win?他有可能获胜吗?

The most likely result is a draw. 最可能的结果是不分胜负。

(2)that seems reasonable, suitable or right for a purpose 似乎合理的 eg:

That’s a likely excuse. 那似乎是个合理的借口。

(3)be likely to do… 很可能会……

It’s likely that… 可能会(有,发生)…… eg:

He is not likely to succeed. 他大概不会成功。

It is likely that he will be late. =He is likely to be late. 他可能会迟到。

2. grasp vt. , vi. & n.

(1)v. ①seize firmly with hand(s) or arm(s) 抓住;抱住;紧握 eg:

The boy grasped his mother’s hand firmly. 那个小男孩紧握住妈妈的手。

He grasped the rope and pulled it. 他抓紧绳子用力拉。

②understand with the mind 领悟;理解 eg:

I couldn’t grasp the teacher’s meaning. 我没领悟老师的意思。

(2)n. firm hold or grip; power of grasping 紧握;抓紧;领悟力 eg:

He doesn’t have a thorough grasp of the problem.

他没有彻底理解这个问题。

(3)短语:beyond/within a person’s grasp 为某人所不能/能抓到的;为某人所不能/能理解的。

3. master vt. , vi & n.

(1) vt. ①become the master of; overcome 成为……的主人;征服;控制

eg: master one’s temper/feelings 控制脾气/感情

It’s difficult to master nature. 征服大自然是困难的。

②gain as a skill 精通;熟练 eg:

master English 精通英语 master foreign affairs 精通外交事务

He never mastered the art of the public speaking.

他从未掌握当众演讲的艺术。

(2)n. ①man who has others working for him 主人,雇主

②male head of a household 家里的男主人

③captain of a merchant ship 商船的船长

④male teacher 男教师 eg:

the master of the house 一家之长

the maths master 数学教师 a master’s degree 硕士学位

4.arrange [ ′reInd ] vt. & vi.

(1)put in order 安排;排列;布置 eg:

She is good at arranging flowers. 她擅长插花。

Before going away, he arranged his business affairs.

他离开之前,他把业务都安排好了。

(2)make plans in advance 预做计划 eg:

The Tourist Bureau arranged everything for our journey to Rome. 旅游局为我们去罗马的旅行准备了一切。

(3)arrange+ n. +for +n. 为……安排…… eg:

Mother arranged an appointment for me with the dentist.

母亲替我向牙医预约挂号。

(4)arrange sb. to do … 安排某人做…… eg:

I have arranged him to met her. 我安排他和她见面。

(5)arrange with sb. to do … 约定与某人做…… eg:

We arranged with his team to play a game of baseball.

我们约好和他们队打一场棒球。

(6)arrange that … 商定,安排。 eg:

He arrang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for a week. = He arranged for the meeting to be put off for a week.

他安排把会议延后一周召开。

5. failure [′feIlj ] n.

(1)[U] failing; lack of success 失败;不成功 eg: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2)[C] instance of failing; person, attempt or thing that fails 失败的事例;失败的人,企图或失败的事物 eg:

He was a failure as a teacher. 他不是个好老师。

Success came after many failures. 失败多次之后终于成功。

6. locate[l ′keIt] vt. & vi.

(1)discover, show the locality of 找出……的位置,指出……的位置 eg:

locate a town on a map 在地图上找出一城市的位置

(2)establish in a place 在一地点设置 eg:

a new school to be located in the suburbs 将设置在郊区的一所新学校

(3)be located 位于 eg:

Our school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own. 我们学校坐落于市中心。

(4)比较location n.

[U] locating or being located 指定位置

[C] position or place 位置;地方 eg:

The hill is a good location for the new church.

那山丘是建筑新教堂的好地点。

7. organ[′ g n] n.

(1)any part of an animal body or plant 动植物器官 eg:

the organs of speech, the tongue, teeth, lips, etc. 语言器官(如舌、牙、唇等)

(2)organization 组织,机构 eg:

Parliament is the chief organ of the government. 国会是政府的主要机关。

(3)musical instrument from which sounds are produced by air forced through pipes, played by keys pressed with the fingers and pedals pressed with the feet 风琴

二、同、近义词辨析

1.likely, possible 与probable

(1)三者均表可能性,但意思有别。possible指客观上有可能性,但往往含有希望很小的意味;probable比possible可能性稍大,有“较为可能、大概”,指有实际依据;likely是从外表迹象判断有可能发生的事。 eg:

It’s possible, though not probable, 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

他明天可能来,但也不一定准来。

She is likely to ring me tonight. 今晚她很可能给我来电话。

(2)possible 不能用人作主语。possible 常用于下列句型:

It is possible to do sth. It is possible for sb. to do sth.

It is possible that … eg:

Is it possible to say so?可能这样说吗?

It is possible for me to do it. 我可能做那件事。

(3)probable 也不能用人作主语。一般只用于下面句型中:

It is probable that … eg:

It is probable that he will come. 他很可能要来。

(4)likely 既可用人作主语,也可用物作主语。通可用于“It is likely that …”句型中。 eg:

He is likely to come. = It is likely that he will come.

他可能要来。但不能说:It is likely for him to come.

(5)impossible, improbable, unlikely 用法与上述类似。

2.catch, grasp, seize 与snatch

catch是普通用语,用“设法抓住,捉住”的意思; grasp表示牢牢地“抓住”;seize指“突然用力抓住使不逃脱”;snatch 表示迅速的拉扯动作、出其不意地“抓取”。 eg:

The police caught the thief as he ran. 小偷逃跑时被警察抓住了。

He grasped his gun and rushed out. 他抓起枪就冲了出去。

He seized the gun from the enemy soldier. 他从敌人士兵手中夺过了枪。

The thief snatched her handbag and ran off. 小偷抢走了她的手提包就跑了。

三、语言点讲解

1.Whatever great achievements the future may have in store for China, it is likely that many of them will be born in northwestern Beijing. 无论中国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其中许多可能就诞生在北京的西北部。

(1)in store 就要到来,必将发生 eg:

Who knows what the future has in store for us?

谁知道我们将来注定如何?

(2)in store 也有储存着,备用的意思 eg:

The runner kept some energy in store for spurting at the end.

那名赛跑的人为最后冲刺贮存精力。

2. Zhongguancun was set up as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 the late 1990s and quickly became the leader of China’s hi-tech industry. 在20世界90年代末中关村作为高新科技特区被创立并迅速成为中国高科技工业的先锋。

(1)set up-establish 建立 eg:

The government has set up a working party to look into the problem.

政府成立工作组调查此问题。

(2)in the late 1990s 又可写成in the late 1990’s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in the early 1980s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3)hi-tech= high technology 高科技,高技术

3. When I got my master’s degree, I wanted to return home but couldn’t find a company where I could use what I had learnt. 当我获得硕士学位时,我想回到家乡,可是我没能找到学有所用的公司。

(1)本句是一个复合句。When I got my master’s degree 为时间状语从句,修饰主句谓语动词wanted。wanted和couldn’t find为并列谓语动词,由并列连词but连接。where I could use what I had learnt为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company。what I had learnt 为宾语从句。

(2)a master’s degree 硕士学位 a doctor’s degree 博士学位

a bachelor’s degree 学士学位

又如:Master of Arts 文学硕士 Doctor of Law 法学博士

Bachelor of Science 理学学士

4.I will never forget how happy I was when I set foot in China again and was back with my friends and family.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再次踏上中国土地和我的朋友及亲人团聚时,那种感觉有多幸福。

(1)本句是复合句。How happy I was … 为宾语从句。

when I set foot in China again and was back with … 为时间状语从句。

(2)set foot in/on 进入,踏进 eg:

She said she wouldn’t set foot in the room until it had been properly cleaned. 她说直到这屋子收拾好了她才住进去。

No man has ever set foot on that deserted island.

没有人曾光顾过那个荒芜的岛。

5. “Relying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o increase economic power”- makes it clear that science and business can and must work together to build the future. “依靠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经常”,它阐明了科学和商业能够且必须结合在一起共创未来。

(1)此句为复合句。it为形式宾语,代表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2)rely on/upon信赖,依赖 eg: He can always be relied upon or help. 他的帮助是永远可依赖的。

You may rely on my early arrival. 你放心好了,我会早到的。

(3)make…clear 表明,讲清楚 eg:

Have I made myself clear? 我讲清楚了吗?

They wanted to make it clear that they did an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job. 他们想说明他们做着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6. …but we are excited about all the new technology and great ideas that are coming to life in Zhongguanzun. 但是我们为所有这些在中关村富有活力的新技术和卓越的想法而感到激动。

(1)that are coming to life in Zhongguancun 为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ideas。

(2)come to life 苏醒;恢复生气 eg:

We all thought he was drowned, but after an hour’s artificial respiration he came back to life. 我们都以为他淹死了,但经过一小时的人工呼吸后,他又苏醒了。

When I told the students the good news, they all came to life. 当我告诉学生们这个好消息时,他们都活跃起来了。

四、典型病句诊断

1. 病句:Yufang has come to China for three years.

诊断:Yufang has been in China for three years.

点拨:come为终止性动词,用于现在完成时时态,不能与表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2. 病句:Where has he gone is to be found out.

诊断:Where he has gone is to be found out.

点拨:主语从句应用陈述句语序。

3. 病句:When I got my master’s degree, I wanted to return back to China.

诊断:When I got my master’s degree, I wanted to return to China.

点拨:return意思是“come back”,不与back连用。

4. 病句:I would rather you tell me the truth.

诊断:I would rather you told me the truth.

点拨:would rather 后面带的宾语从句表示一种愿望,动词要用过去式来表示虚拟语气。

5. 病句:The old man stays very health.

诊断:The old man stays very healthy.

点拨:stay为系动词,意为“保持(状态)”,后用形容词作表语。

6. 病句:Great changes have been taken place in China.

诊断: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点拨:take place “发生,举行”,不用被动语态。

7. 病句:This lesson is more easier than that one.

诊断:This lesson is much easier than that one.

点拨:形容词比较级前不可用more, 而可以用much, even, still, a great deal, a lot, far等加强语气。

8. 病句:All the answers are not correct. I can’t find one correct answer.

诊断:None of the answers are correct. I can’t find one correct answer.

点拨:all…not和not all…表示部分否定,意为“并非都……”,而none表示全部否定,意为“都不……”。

9. 病句:I don’t like the way which you speak to me.

诊断:I don’t like the way that you speak to me.

点拨:在way后面引导定语从句时,可用that, in which 或省略。

10. 病句:Zhongguancun has had a positive affect on business as well as science.

诊断:Zhongguancun ha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business as well as science.

点拨:affect vt. “影响”; effect n. “影响”,have a good/bad effect on 意为“对……有好/不良的影响”。

类文阅读针对性练习(16分,20分钟)

A

Farmers could grow more rice and shaky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could work better some day, thanks to prize-winning discoveries by teenage scientists showed at a national science fair on Monday.

High-school scientists from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showed off word in genetics (遗传学), molecular biology, mathematics and other fields that judges said rose to the professional level.

“It just blows me away. They’re all just unimaginable, ”said Joel Spencer, a New York University professor who served as a judge at the Siemens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 in Ma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done by finalists in the nationwide competition could lead to faster Internet speeds, more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better energy conservation. One team researched black holes in outer space, while another examined more than 700 fossils to better understand why dinosaurs died out.

Juliet Girard and Roshan Prabhu won a $ 100, 000 scholarship for their work proving genes(基因) that help some strains of wild rice flower earlier than others.

Drawing on a database(数据库) that described the genetic makeup of rice, the two students, from Jersey City, New Jersey, identified two genetic segments (sections) that directed wild rice to blossom an average of 10 days earlier than the ordinary short-grain rice that feeds much of the world.

Their discovery could allow genetic engineers to develop a new strain that would take less time to reach maturity, allowing farmers to produce more and extending the growing region into colder climates.

Steven Bymes of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took the top individual prize for his theory describing outcomes in a two-player game called Chomp.

Several said they planned to publish their findings in famous professional magazines.

1.What made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s surprised was that .

A.high-school students did very well in all scientific fields

B.they had never thought of these things when they were young

C.the work of the high-school students was of high quality and reache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D.high-school students have found out why dinosaurs died out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Two students discovered the way of growing more rice and growing rice in colder climates.

B.What the two students discovered about the genetic makeup of rice may lead to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C.Steven Bymes took the top prize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fair on Monday.

D.Several students planned to write more articles in some professional journals.

3.What is this report mainly about?

A.Farmers can grow more rice and shaky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can work better after the competitions are held.

B.Some high-school students have become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C.High-school students can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in many fields just like adult scientists.

D. A national science fair made scientists greatly surprised.

B

Scientists have uncovered the exact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mouse.

Teams of scien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ll publish today the draft(草图)genome(基因组)of the mouse, which enables them for the first time to compare another mammal’s entire DNA directly with that of humans.

The similarities are far greater than the differences- man and mouse share a common ancestor that lived more than 70 million years ago-which has allowed scientists to find treatments for a good many human diseases.

British members of the project say the draft mouse genom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has provided the “phrase book” for scientists to translate the language of the human genome.

“The entire biomedical research community can for the first time fully use this resource to deal with human diseases. They will now have powerful tools that will serve them for many years to come, ” said Dr Jane Rogers, head of sequencing at 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in Cambridge, which did 20 percent of the work.

Comparisons show almost every gene in the mouse has a corresponding (对应的)gene in humans 99 percent similarity that should help to find how each human gene works. Already the work has been able to show that man and mouse each have about 30, 000 genes yet only 300 or so are unique to either species,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the lab mouse as a “model” for human genetics.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milestone. For the first time we have an opportunity to see ourselves in an evolutionary(进化的)mirror. The mouse genome stands for a very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lab notebook of evolution By taking away genes to create sick mice, scientists have been able to reproduce a number of human disorders. Knowing the entire genomes of humans and mice will enable them to employ the technique more widely, leading to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llnesses.

4.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

A.men and mice are actually the same kind of animal

B.mice are actually the ancestors of human beings

C.the genome of the mous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humans

D.humans and mice most probably have developed from the same ancestor

5.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covery lies in the fact that .

A.man has finally found his true ancestor

B.it will be easier for people to find the causes of human diseases and cure them

C.it has enabled the scientists to compare human DNA with that of another mammal

D.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man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cated language of his genome

6.The word “unique” in the sixth paragraph probably mean .

A.having no like of equal

B.the same

C.corresponding

D.excellent

7.It can be inferred that .

A.every gene of a mouse works in the same way as that of a human being

B.it has become easier for humans to find their real ancestor

C.more mice will be used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D.scientists will use less mice in their experiments to protect them

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Mouse’s Book of Life May Provide Cures for Human Diseases.

B.Mice and Men Are the Same.

C.Man and Mouse Share a Common Ancestor.

D.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Mouse.

类文阅读针对性练习

上一篇:关于八一建军节高中作文下一篇:三年级写名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