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感悟的随笔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感悟的随笔(精选15篇)

生命感悟的随笔 篇1

这本书的主人公在母亲去世后,没有依例马上得到属于她的那一份遗产,而是得到了一张她前写下的人生目标。她的生活好像在一夕之间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无法理解与她最亲近的母亲为她保留这一清单的目的为何。她走到了人生的低谷,怀疑、不满、抱怨、沮丧,一系列低落的情绪充斥着她的生活。但是在律师的帮助下,她渐渐开始尝试从简单的目标做起,去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想法。

这十个看似可笑而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却让布雷特踏上了她的寻梦之旅,不断地检视自己的人生,寻找生命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她从最开始的无助颓废,经历过曲折艰难的过程,逐渐变得强大且不再害怕。母亲对她的“残忍”,改写了她的一生,助她过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一种忠于内心的生活,一种不必为了讨好任何人而忘了初心的生活。

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不能完成梦想,而是我们缺乏实现梦想的勇气。当布雷特失去一切而不得不向着目标努力的时候,也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我们是否太过安于现状,缩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想着我的追求就是随遇而安。可是随遇而安应该是当我们做过了所有可为不可为的的努力以后,达到的心态平和,而不是什么努力都不曾做过,只希望时光对我温柔一些。

作者:木恩

生命感悟的随笔 篇2

话音刚落, 学生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充当手握他人生命大权的上帝, 让他们极为兴奋。5分钟过后, 很多人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首先应该把世界小姐和美丽的歌星扔下海, 因为她们对于逃生没有任何用处。其次把诺贝尔奖获得者扔下去, 因为据我观察, 一般人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就不会再做出什么贡献了。”一个男生这样说道。

“我认为孩子和孩子的母亲要么同时留下来, 要么同时扔下去, 否则把他们分离了太残忍了。”一个女孩愤愤不平地说道。“我认为首先把老人扔下去。”一个男生坏坏地笑着说, “老人已经活得够长了, 可以拜拜了。”此话一出, 全班哄堂大笑。很多人都同意这个男生的说法。我当即问道:“如果这位老人是你的爷爷呢, 你还把他扔下去吗?”这个活跃的男生一下子变得沉默了, 他的表情开始凝固, 他说:“如果是我爷爷, 我情愿把自己扔下去。”之后, 整个一堂课中, 他都在认真地思考, 显得很沉默。

我知道, 讨论开始触动一些人的心了。

一个高高的女孩站起来说:“我认为应该首先留下船长、水手和医生, 这能保证留下来的人都能活到最后。其次我会把孩子留下来, 让6岁的小孩失去生命, 实在是太残忍了。最后, 留下一名教师吧, 让教师来教育这个孩子和更多的人。”

接下来, 很多人的观点和这位女孩都如出一辙。

终于, 我听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老师, 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不应该看他的贡献或者能力来决定谁能活下来, 我觉得生命都是平等的, 这个话题太残忍了, 我拒绝选择!”

我请她坐下, 说道:“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请问, 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 有多少人想过, 生命是平等的, 就如同每个人的尊严一样,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它不因你的地位、能力、贡献、年龄不同而改变。凭什么我是老人, 我是歌星, 我就要被扔下去?我的生命和你们都是等价的!如果你就是那位歌星, 你会愿意接受大家的这个选择吗?请大家记住,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平等的, 无比珍贵的!”

教室里开始出现沉默, 大家认真地看着我, 认真地思考着。

一个小小的声音说道:“如果这样说, 这个话题不是不成立了吗?”

“你说得很有道理。”我肯定了他的想法, “这个话题, 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讨论的过程, 你的价值观会在讨论中一览无遗, 当然, 这不是在批评任何人。让我们想一想, 把这样的选择放到生活中来, 是不是也屡见不鲜?”

一个女生怯怯地举手, 我请她回答, 她说道:“比如在我们班级中, 总是有一些同学的成绩不是那么好, 总是有一些同学在常规管理上不守纪律, 这都会拖班级的后腿,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一味地指责他们, 甚至排斥他们。不能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些缺陷就不认可他们的其他优点。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说完之后, 我看见一些同学低下了头。

那一刻, 我也被她感动了, 她能联想到班级的事情, 让我始料未及。我表扬了她, “非常好, 这位同学很善良, 很细心, 也很有责任心, 我相信, 如果每个人都有她这样的想法, 那班级建设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一个男生说道:“现在社会上, 很多农民工的生命被看不起, 被践踏, 一些人死在工地上, 也没有人管, 包工头只是给几个钱敷衍了事, 我认为这也是不公平的。”

看到孩子们开始往社会现象延伸, 我真的很惊喜。

接下来, 又有很多人说了其他的对待生命不公平的现象。这时候的讨论不是激烈的, 而是异常认真的, 我知道, 正义感和责任感已经在他们心中蔓延。

最后, 我总结道:“每个人都有着同样宝贵的生命。很多时候, 或许我们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比如手术台上, 比如法庭上。我希望, 当有一天, 你们手里真的握有这样的权力的时候, 你们可以决定他人生死的时候, 你们可以做得相对公平一些, 可以吗?”

“可以!”全班人自信地齐声回答我。

生命的感悟 篇3

约翰·麦克,从小受家庭的艺术氛围熏陶,将自己的人生及生命的体验,以现代的绘画语言及主观的感受,与艺术自然的融合,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浓郁厚重色彩并以简单抽象的艺术,来体现他将对繁复的大干世界的理解。

约翰的作品代表着西方现代画派的流行趋势,代表着西方中年艺术家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他的后现代画派作品的表现形式在欧美地区很受追捧。

欣赏约翰的作品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体验。

今天将他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艺术界的同行们,希望我们东方的艺术家们能更深的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油画家们对生命及艺术的感悟。

访谈

《焦点》达舒:约翰·麦克,您好,很荣幸能采访您,特别喜欢您作品体现的那种深邃、那种人类对现实生命的感悟和回首。是什么因素和环境激励影响您的创作?

约翰: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并拥有自己本身的创作特色。影响我的绘画创作,不仅来自我的家庭,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们和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有我通过对人类学和陶瓷专业的研究。

我的画已不是一个有机的原始面貌。这些呈现在画面上的,是希望让人感受到人间万物的本质及历史的沧桑,画面中有许多内容似乎是从地上挖起来,冲到岸上或在洞穴墙壁上发现的。这些作品的性质实质上就是借助人类生命本性的创作欲望,给他们在土地上画,而且往往是半色调画。

对我来说,色彩的微妙演化协助旁观者看到了有关过去世纪的大变革,也满足了我对自己心理世界的追求。这种类型的转变,需要一个象征性的自我和生命本身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形式。每个艺术作品包含了生命元素,零零碎碎的,可以发现我们存在的解剖。

达舒:您的父亲丹·麦克是著名画家,您的家族成员还有谁执着于艺术创作。

约翰:我的弟弟也是一位画家,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

达舒:在绘画的过程中您内心关注的是什么?

约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尝试更关心自己,而不是技术方面的艺术情感内容。我表现的是没有文字的语言,我并不需要一个详细的解释,单纯依靠内部的情绪感受。

在创作中我试图捕捉这种情绪,并使我在绘画过程中实现。如果观众能感受到画里面反映的内容,那么我认为这是一幅成功的画,即使观众不是很明白它们是什么感觉。随着内部情感连接到每个艺术表现的细节,观众则可以开始发现绘画变得更有意义!它能表现语言和其它载体无法承担的作用。因此,现实是独特的情感感受和间歇的真正的个人。我努力创造一种艺术,试图以最准确的感受和表达,代表一种独特的体验的纯洁性。

达舒:您认为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包含什么?

约翰:我觉得每一个良好的绘画应该包含惊奇和神秘的元素。

我的作品主题很普遍,例如,生命与死亡,命运和环境,欢乐和悲伤,恐惧和焦虑,人际关系,宗教,图形符号,现代文化等。这些主题可以在许多不同级别中中断。能够超越的目标和寻求更深刻的认识,只有更多,然后才能寻找到答案,它涉及到更抽象的发现意义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我们不仅需要来形容我们所看到的或感觉到的,而且我们也必须尝试和解释。比如,推理和想象大部分有效地影响了这些艺术品。

达舒:那您的思想和语言是怎样应用到绘画过程中的?

约翰:正如自己主观的解释,这些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和绘画一样多姿多彩。把一些构思,深思熟虑地体现在画面上。其他的内容和技艺在作品中就自然与它们一同前进。我总是引导着感受,让自己从原来的思想向另一个方向的内部偏离并展开。对我来说,画面表现的现实只是扮演了它们与之相关的事情的经历。

感悟生命的散文随笔 篇4

沙漠里跳跃的炙热,封杀一切生命,干枯的你,却有一个坚强的心,你要寻找湿地,哪怕是一丝潮气,就会让你扎根,长出曾经的绿色。

这就是你 复活草,不会屈服宿命,用百年的寻找,诠释生命的顽强。

沙窝里一群银蚁,紧张地注视着对面,那是一只蜥蜴,饥饿使它更执着,这是一场耐力的比赛,温度抛出五十三度的高点,不甘的蜥蜴退却了。

银蚁却迅速出动,银色的太空服饰,能够抵挡部分强光,寻找食物就是它们的使命。记住路线,不能拐弯,不能迷路,十分钟是它们的极限,酷热会让一切生物崩溃、晕厥,直至死亡。

这就是沙漠,它绝不允许你浪费一点时间,它让生存更加顽强,让生命更加精炼!

病榻前,我握住你的手,仿佛握住你微弱的明天。你对我说,还有很多地方没陪你走完,还有很多衣服没给你洗净!我说改天等你好了,你陪我好好旅行,我陪你慢慢变老。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一张单行的车票,只有一个终点。你把我俩誓言折成纸鹤,淡出我的视线,却留下不舍的祝福,放入我的行囊,陪我回家!

生命不是复活草,只需一个水滴便能复活,再精心再呵护,它也不会新生。

生命就像是银蚁,生来设有时间的魔咒,再勤奋再顽强,它也不会永恒!

生命要把握当下,抓住眼前,才更充实更精彩,才不会 留下遗憾!

感悟生命-随笔写作 篇5

那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但是,在讲这个故事的前面,老师却问了我们几个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失去了一只眼睛怎么办?”我们听后迷惑不解,老师为什么忽然问我们这样的问题,谁知,接着老师又问,“假如你失去了一条腿怎么办?”这时我们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开起了玩笑。这时老师清了清嗓子又严肃的问道“假如你失去了双臂怎么办?”这时下面的窃窃私语已经变成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在说着笑着。过了好大一会儿,老师又说“假如你失去了这三样你又会怎么办?”这时有的学生在说不可能,有的说那我就不活呗。

老师没有理会我们的讨论,而是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翁叫做谢坤山,他在14岁时还拥有着向我们一样的生活,但是,在他16岁的那年因高压电失去了一条腿,一次电击失去了两条胳膊、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却不自卑。他因为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离家出走,独立谋生。作文

后来有一次,他来到某一个学校的班级,说我想捐500万为某一个同学,谁想要举手,结果大部分人都举了手,他又说道但是我有一个条件,就是把你的一条腿一只眼睛两条胳膊作为交换,谁还愿意举手,这时所有人都放下了手,没有一个人再举起。他说道:其实你们每个人都有500万,甚至高于500万的财富,所以说……

这时,全班都静悄悄的了,大家都沉默了。我也开始思考了,思考我的人生,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文

从谢坤山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身残志不残”!他用他的事迹向我们明白的阐述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想谢坤山一样有顽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想到谢坤山,我们的困难算什么。

对生命的随想和感悟的散文随笔 篇6

在没有土地的城市

想尝试陶渊明的那种潇洒

种出心中的一片天地

这样的想法确实有点胆大

人奇怪得像被吹满

胀着巨大潜力的气球

幻想发挥与天斗与地斗的威力

开创属于勤劳者的新天地

选择江边滩涂的几块边角

用时间投资了几处荒地

慢慢用心整理着种子的新家

实现种豆南山下的梦想

杂草总是等人不注意时

快速侵占你的专属领土

令人无奈惊叹旺盛的生命力

有了放松心灵的家园

将种下的蔬菜苦心经营

在生长缓慢的内心

开始在期待中精彩出场

时间是一种成熟的催化剂

辣椒番茄最先展示实力

让瓜秧迅速漫延成一片翠绿

用成熟凝成一种眼中的惊喜

收获菜蔬时的愉悦

幸福的意义得到诠释

一份付出的艰辛

必有一份收获的快乐

2、《鸟语花香》

每天凌晨的迷蒙中

屋前倾心的那棵大樟

总是那么让人钟情

早起的鸟儿

可不管你是否还在梦乡

做着开心的美梦

放开歌喉将一天的快乐

用美妙的声音

兴奋着自己一夜的缠绵

人非鸟之心腹

不知它们的快乐来自哪儿

只知欢快的鸣叫

传递幸福不需要复杂的干扰

心情愉快的时候

歌声就是最好的一种体现

快乐不是什么境遇的优待

幸福不是一切顺利的含义

只要生活在开心之中

今天的饮食还不难争取

相信谁都会相信明天的美好

3、《拉手草》

在江边滩涂空地

生长着一种绿意盎然的小草

浓浓的绿色

像跃动灵蛇的头颅

一会儿就快速向周遭漫延

开拓自己的广阔疆土

旺盛的生命力

常让农人为除尽徒添烦恼

暗藏地下的根系

总是牢牢地抱团延伸

将生命的绿色

用一种疯狂的速度

证明自己不是弱者的经历

你想将它徒手彻底的铲除吗

坚强的它会毫不妥协

张开五指状的巨大叶片

会教训每一个接近它的对手

深深的倒钩

用尖尖的小刺防卫

会在你的柔嫩的肌肉上

留下一片片被拉手撕扯的肉痕

疼痛会让侵犯它的对手

知道小草的另一种坚强

小草亦是一种生命的过程

每种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

人为生活每日辛劳奔波

才换取最后的归依尘世

小草的生命看似卑微无助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自由空间

谁都不愿自己成为匆匆过客

只会用自己的坚强

证明在广袤的大地

再弱小的生命也有凄婉的抗争

作者|钟愧傲

生命感悟的随笔 篇7

一、多样朗读促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 朗读是一妙招。学生在朗读时进入情境, 才能深切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 课伊始, 笔者让学生质疑课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 提问:“课题为什么用了两个‘生命’?这不是重复吗?”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朗读课题, 明了其独特用意;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 通过朗读与评读, 读通课文;默读, 理清文路:课文通过三件事说明对生命的思考;再请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经历这每件事的时候, 作者分别悟出什么?一件事一件事地读和想, 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学生在朗读中进行个性化体味。随后, 在解读三个事例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分解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同桌对读、配乐读……在朗读中理解, 在品悟中朗读。学生在多样朗读中拉近了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与作者想到一起, 产生心灵共振, 情感共鸣。

二、活化形象促感悟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 以此为感悟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借助形象显化语言, 能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生命生命》一课, 解读“瓜子冒出”这一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想象香瓜子在砖缝里生长的样子。学生有的说:“香瓜子终于从坚硬的外壳中顶出头来, 它发现身边没有容身的空地, 也没有湿润的泥土, 但它并不害怕, 而是大胆地扎下了根, 一天、两天、三天, 它一天天地成长, 绽出芽儿来, 最终长成了一棵小苗。”有的说:“它没有阳光给予的温暖, 没有土壤给予的肥料, 但是它并不气馁, 而是昂着头, 不屈向上。”有的说:“这小小的种子, 抓住一切机会生长, 它对自己说:‘活着就是我的追求!’”在活化文本形象的同时, 学生感受到香瓜子生命的顽强。

再如, 解读“飞蛾求生”时, 引导学生想象飞蛾对自己、对杏林子说什么, 活化了文本语言, 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三、激活经验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社会生活精彩纷呈。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生活中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回忆, 能激活他们的经验储存, 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 调拨感悟文本的兴奋点。

解读“瓜苗冒出”。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体会:“平常, 你们爱磕瓜子吗?它给过你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瓜子虽然很小、看上去很单薄, 但生命力很强。”“谷种也很小, 但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给它们一盆水就会发芽。”“有一次吃西瓜, 我把瓜子随便扔在一个花盆里, 结果没过多久, 花盆里竟长出了一棵小苗来。西瓜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孩子们在对生活阅历的回忆中体味了文本内涵, 体验到香瓜子生命力的顽强。

四、多方对话促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假如没有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体验、感悟, 文本便只是灰色而无生命的铅字的排列。在语文课上, 教师的讲解根本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感悟。对话交流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拓展和智慧的点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解读“静听心跳”:

范读文段, 教学生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搭在左手腕上, 感受脉搏跳动, 再说说感受到心跳之后的体会:

“我想到, 爸爸妈妈给予我的生命, 这生命属于我自己。我要对生命负责。”

“我想到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只有好好活着, 才能有所作为。有些人碰到困难时, 选择自杀, 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是多么愚蠢。”

“张海迪、霍金等人身残志不残, 是珍惜生命的典范。”……

“交流”促自主学习, “交流”促自我感悟。多方的碰撞和对话, 生成了许多生动的体验与全新的认识, 使教材的内涵得以发掘, 使师生的精神生活得以提升。

五、拓展延伸促感悟

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 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为感悟点, 让学生“超文本”尝试。多角度的思考, 热烈的讨论, 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 语言得以交流, 思路得以拓展, 灵感得以激发, 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景、人、物, 感悟文本内涵。

《生命生命》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笔者把学生的学习从文本中拓展开去:“在杏林子眼里, 生命是飞蛾极力求生的身影, 生命是香瓜子冲破外壳的勇气, 生命是砖缝里挺立的小瓜苗, 生命是心脏那一声声有规律的跳动。在你们眼里, 生命是什么?请拿起你生花的妙笔, 用诗的语言, 写下你对生命的认识。”

学生兴致勃勃地写作, 在小组内探讨、修改, 集体交流。

生:生命是操场上运动员矫健的身影, 生命是课堂上同学们灵动的眼神。

生:生命是春天里百鸟的啼鸣, 生命是夏日中清爽的微风, 生命是秋天里累累的硕果, 生命是冬天里燃烧的火把。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篇8

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感受,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在教学中要打破“躲进课堂成一统”的封闭格局,要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联想和想像。

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不但用心去观察,而且能勤动脑,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那么必将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合情合理又符合科学的想像是有利于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作文既源于生活又超出生活,既联系生活又审视生活,既培养了作文能力又深入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飞扬的生命活力。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说说它像什么。安静的教室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上碰撞出一道道闪亮的思维火花:“它是一个零”,“它表示一个伟人掌握的有限知识”,“表示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表示和谐的完美”、“它表示一个黑洞,一个陷阱”,“它表示急转的旋涡”,“它表示虚无的梦幻”……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气氛,我连同同学们那思绪的火花在这艺术的殿堂里享受、升华。

第三,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深刻感悟人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地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才会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如:见到飘零的落叶感悟到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开始;由凋零的冬季感悟到那是生命的孕育,冬的寂寞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蓄势;由喝茶感悟到人生就是一杯茶,品茶就是品人生。

第四,要引导学生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

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新教材选文一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揣摩、研读,学习课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学时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找寻生活、发现社会、感触人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作者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感悟随笔 篇9

生活中的有些变化那是你无法解释清楚的,这些变化使得我们各奔东西,使我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另一个人,使我们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渴望忘掉成年之前那些疯狂的日子,忘掉伴随着成年而来的一切。

记忆就像蒸气一样,在你身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当你想起这一切,嘴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味道。我们思念的这些人去了哪里?他们都在做什么?这世上有没有一个特殊的世界,在那里他们都生活在一起。

我承认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起曾经的歌,不管是灌篮高手主题曲,还是五月天,抑或是周杰伦,甚至还有之前的陶喆。我也很久没有看老友记,看灌篮高手,我再也没有关注过数码宝贝,过去早就已经消失在了回忆之中。

我觉得自己不再喜欢曾经喜欢的这些东西了,对自己说这就是成长。去看演唱会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歌迷越来越多,而自己却没有当初那么狂热了,一眼看去,满是过去自己的影子。

亲爱的朋友,愿你不再害怕孤独,不再去害怕面对之前的自己,不再急于寻求外来的安全感,而是能从自我找到安定的力量,也就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找到属于你自身的节奏。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力量。

教育感悟的随笔 篇10

是的,教育应当是幸福的,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新教育的四大改变: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即使我们通过不懈努力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可我们坚信:我们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效果,可是只要不灰心,就会不断走向成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正是印证了泰戈尔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唤醒孩子,就是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正如文化是体现为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而这一切正是我们的追求。

新教育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确定“每月一事”,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种棵树开始学会公益、从写日记开始学会自省。让孩子在主题活动中学会交往、懂得节俭、守规则……这正是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新教育十大主题活动每一项都主张让孩子参与和体验,这正是秉承了对生命的尊重。缔造完美教室是让每个生命创造奇迹、魅力社团课程是让孩子的生命自由生长。原来,参与过、体验过才会留下痕迹,丰富的课程和生活,才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点亮孩子们的笑脸。

“生命大于天”的感悟等 篇11

柏青

他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相过面,为莫桑比克总统夫人把过脉,他是北京出诊的所有医生中最年长的一位——刚刚度过90华诞的北京广安门中医院的老中医路志正。这位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大医”已经行医70多年,尽管早已享有“杂病圣手”、“药到病除”的美誉,顶着“国医大师”、“国医楷模”、“终身成就奖”等一大串耀眼的光环,却没有一丝一毫“大师”的“派头”,至今仍坚持每天出诊,每周3个半天专为普通百姓把脉看病,和蔼亲切地面对每一位患者。

他说:“每当临诊,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因为和以往相比,现在的疾病谱发生了诸多改变,生怕一时疏忽而生变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是生命,生命大于天!”除了“诚惶诚恐”,路大夫还很“吝啬”:一是看病时,总是先号脉、看舌苔,再发问,而不是先让病人“痛说”病史、自己闷头开药;二是所开的药,量不大,味不杂;尽量少用贵重药,免得给病人添负担。

自古以来,行医都被称为仁术。路老先生因为“生命大于天”而“诚惶诚恐”!不难看出他精湛医术背后的一颗仁爱之心。在他的眼中、心中,病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和鲜活的生命,因此,他才会“诚惶诚恐”、将心比心地对待他们,急其所急,知其所难,真正把病人当亲人!“生命大于天”让人感到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回归,闪耀着传统医德的光辉!“生命大于天”让病人沐浴着春天般的温暖……

笔者以为,人命关天,健康无价。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一定是善良人性和温暖友爱的表达。目前,在医疗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下,老百姓期望建立起良好的医疗制度,期望每个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高感;期望社会涌现更多像路大夫那样对病人仁慈、关爱、善待的好医生,!因为“生命大于天!”

别让“富贵病”成为农村健康“杀手”

张海通

在一些国人的固有印象中,高血压、脑梗死等被称为“富贵病”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重灾区应该是生活富裕、人们运动量严重不足的大城市。然而,如今只要到农村走走看看,便可以轻易地发现,那些走路步态不稳、说话口齿不伶俐,甚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患者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民们的饮食结构也迅速和城市接轨,大量高盐、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替代了原来相对健康的食品。大型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使用减轻了农民劳动量。于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一些“富贵病”便不请自来。只是,这些慢性疾病的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农民尽管早已经病得不轻,却丝毫没有赶紧就医的意识。

再者,农村基层医疗保障待遇太低也是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在农村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很多享有医疗保险的人群,诸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垄断国企职工等,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免费体检的机会。可是,绝大多数农民获得的医保是农村合作医疗,这种医疗保险属于低层次的医疗保障。参保农民很难有机会获得免费或者收费低廉的体检。这也导致了很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农民患者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

面对广大农村地区各种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不断上升、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峻威胁的现实,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医学卫生领域的预防、治疗水平,普及健康知识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要从根本上战胜这类和我国国情、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疾病,最关键的还在于及时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和城市接轨,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让农民们享受到更为优质、便利的公共医疗服务。

“送健康热”的冷思考

莫言

春节刚刚结束,去父母家一看,家里多了各类滋补品、保健品,有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补充剂,还有蛋白质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送的。父母看着这堆礼品不知如何下口。现在探亲访友“送健康”的宣传口号到处飞,从药房到高档大卖场,各保健品商店专柜更是“门庭若市”,很多人是买去送人,特别是送上了年纪又有点病痛的长辈。可大多数人是看广告宣传、听人说好就随手送出,以为只要是保健品,多少都对身体有好处。

笔者对保健品一直是敬而远之,因为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遇上“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更要小心上当了;此外,保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并非人人皆宜,相反,不适宜人群误服还可能“带走健康”。特别是有“三高”等基础病者,更应了解清楚适应症或找医生咨询后再选购服用。所以保健品最好不要随意送人。

生命感悟的随笔 篇12

一、巧解生字, 初读课文———走进一个故事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悬崖眼花缭乱坠入山涧秩序桥墩猛蹬一下目瞪口呆

师:最后两个词怎么念?

生: (齐) 猛蹬一下, 目瞪口呆。

师:这两个词中, 有两个字除了读音相似之外, 还有什么也相似?

生:字形相似。

生:部首相似。一个是“足字旁”, 一个是“目字旁”。

师:“足字旁”跟什么有关?

生:跟脚有关。

师:那么“目字旁”呢?

生:跟眼睛有关。

师:是的, 你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你能用一个动作告诉老师“蹬”是什么意思吗?

(生做“蹬”的动作)

师:对了。“蹬”就是用力地踩。“目瞪口呆”的样子你能做吗?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学生表演形象逼真, 课堂气氛活跃)

师:再看第一个词———“悬崖”。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 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请大家动笔把悬崖这个词写在课文插图的“悬崖”旁边。 (生写)

师:那么, “悬崖”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悬崖”让我想到了提心吊胆。

生:我想到了死亡。

生:我想到了粉身碎骨。

生:我想到了万丈深渊。

师:是啊, 面对悬崖就意味着面对危险甚至死亡。文中的那群羚羊被猎人逼到了悬崖边,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 羚羊们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再读读课文, 看看文章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群羚羊被猎人追赶到悬崖边时, 老羚羊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桥墩架起了一座生命桥, 让年轻羚羊成功逃生。这个情景连准备活捉它们的猎人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师:讲得很完整。到底是什么让猎人如此震撼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个故事。

[评析:这里的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比较、表演, 巧妙理解“瞪、蹬”的形与义, 学生饶有兴趣, 效果颇佳;二是书写“悬崖”, 教者极具特色地要求学生写在“悬崖”边, 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和想象, 既培养了想象能力, 无痕地理解了字义, 又自然地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极有创意;三是引导学生简述故事, 既抓住了文旨, 又为后续的学习蓄势, 有引人入胜之功效。]

二、入境入情, 品读感悟———感受一个奇迹

1. 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一段, 看看能读懂什么, 在你认为重要的词句上做记号。

师:你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群羚羊被赶到悬崖边, 猎人准备全部活捉它们。

师:你了解到这群羚羊面临着危险。

生:我还知道, 在危险的时候, 羚羊分成了两群, 老羚羊为一群, 年轻羚羊为一群。

生:羚羊分成两群的时候, 速度很快。

师:你从哪里知道它们分成两群时的速度很快?

生:我从“几分钟”这个词语看出来, 几分钟说明时间很短。

师:你还从中看出什么?

生:看出它们很镇静。

生:临危不惧。

生:沉着冷静。

师:是的, 这就是一群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羚羊。

生:我还知道它们配合非常默契。课文写一只老羚羊从羊群中走了出来, 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 年轻羚羊就出来了。说明它们配合得很默契。

师:你能读懂羚羊的语言, 真了不起!谁来读这一段?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当时那个万分紧要的关头。面对灾难, 这些羚羊没有束手待毙, 它们迅速地想出了办法, 当这一老一小飞跃出了山崖, 出现了什么奇迹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 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

[评析:这一环节, 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动笔勾画, 形成初步感受;其次展开对话, 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然后通过范读、想象, 把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学生读得充分, 教师点得巧妙, 教学过程浑然天成。]

2. 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朗诵:“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 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 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师:同学们,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作桥墩, 把年轻羚羊送到了悬崖对面。

生:我看到了老羚羊坠入山涧时凄惨的画面。

师:是“凄惨”吗?能否换一个词?

生:悲壮!

师:是啊, 这一幅幅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一段, 看看在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最打动我的是老羚羊坠入山涧时的情景。

师:当你读到这一句的时候, 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师:是啊, 多么令人佩服的老羚羊啊!带着这样的感受, 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你的朗读, 我们的心也跟老羚羊一样, 往下一沉。看到这个句子, 你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生:我的心情十分紧张。我为它们到底能不能跳过悬崖感到担心。

师:好, 带着你的感觉和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生:我的心情十分敬佩。

师:应该说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佩。

生: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学的《蚁国英雄》这篇文章, 就像那个蚁团的外层蚂蚁一样, 老羚羊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年轻羚羊。

师:能结合学过的课文来谈, 你的理解更深了。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对老羚羊的崇敬!同学们, 对于这样一种结果, 老羚羊自己想过了吗?

生:想过。

师:哪里看出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生:我从课文前面的“刚好”这个词语看出来, 老羚羊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了。

师:能联系上下文来学习, 真好。的确, 这是老羚羊无悔的选择啊!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老羚羊的这种精神吗?

生:舍己为人。

生:英勇献身。

师:能更准确些吗?

生:勇于献身。

师:好的。 (板书:勇于献身) 可是, 即使是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又怎么会如此快速地坠入山涧呢?

生:因为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了一下。

师:从“猛蹬”看出什么?

生:年轻羚羊非常用力。

师:为什么年轻羚羊要这么用力, 不这么用力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不用力的话, 年轻羚羊就无法跃得高, 就不能跳到对面去。

师:是啊, 这一蹬, 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背上, 也蹬在咱们的心里啊!同学们, 假如此刻你是这只年轻的羚羊, 这一脚蹬下去, 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羚羊啊, 你全是为我们才牺牲的。

生:也许它会想, 老羚羊, 为了种族的延续, 你作出的牺牲子孙们永远牢记。

生:我觉得年轻羚羊此刻既高兴又悲伤, 它高兴的是自己可以获得第二次生命, 它悲伤的是, 老羚羊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师:是的, 尽管它不忍, 尽管它痛苦, 但是它依然要猛蹬一下。它要把这种悲痛化作一种力量啊。谁来读一读写年轻羚羊的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 我仿佛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跃。顿时, 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评析:此环节教学, 先是入境, 于想象中引导学生感受老羚羊“舍身为桥”的悲壮画面, 个体不同, 感悟各异却又不离主旨;再是入情, 在角色模拟中, 引发学生的真情告白, 见解有异, 理解多元但却紧扣主线;三是表情, 通过朗读传递读书的感受与心中的情感。在情境中品味, 在品味中感悟, 情境交融, 入情入境。]

3. 学习第3自然段。

师:这情景是何等的壮观!请同学们看课本93页的插图, 看看该如何画这条弧线, 动笔把它画在插图上, 画好的同学跟你的同桌或者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为什么这样画。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这条弧线是年轻羚羊跃起来, 在落下来的时候刚好踩在老羚羊的背上, 然后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跃到对面悬崖的弧线。

师:你画的是年轻羚羊成功逃生的弧线。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我画了两条线, 一条跟她的一样, 另外一条是垂直向下的直线。

师:向下坠落, 这是一条死亡的线, 怎么会是“生命桥”呢?

生:老师, 我觉得是“舍身”, 不叫“死亡”, 老羚羊虽死犹生!因为没有老羚羊的死, 就没有年轻羚羊的生。

师:你比老师高明!是啊, 每一只年轻羚羊的生, 都伴随着一只老羚羊的“舍”!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这条弧线是小羚羊飞跃的弧线, 像一个笑脸, 微笑的眼睛;而这一条是老羚羊坠入山涧的直线, 像一滴泪水, 从这里滑落下来。在年轻羚羊的生命里, 充满着快乐, 所以是笑脸;而在老羚羊的生命里, 充满着悲伤, 所以这滴“泪水”就好像是从羚羊的眼角滴落下来的。

师: (深情) 现在你们明白课文为什么叫“生命桥”了吗?

(生点头, 似乎还沉浸在刚才感人的情境之中)

师:是啊, 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假如此时此刻, 你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 这些羚羊们是多么了不起啊!

生:我会说, 猎人们, 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猎枪吧!看看你们自己在做着什么傻事啊!

生:我会说, 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 我们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被赶到悬崖边的不是这些羚羊而是猎人,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我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我被羚羊们的举动所感动———它们甚至比人类聪明。

师:是啊, 难怪作者看到此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难怪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阴天的感悟随笔 篇13

公园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急匆匆的脚步声时不时地在我耳边响起,似乎是怕这阴晴不定的老天突然间抑制不住,泪落千丈。

渐渐的,尘埃落定,周围变得冷冷清清。偶尔会有几对情侣慢慢悠悠地走来走去,嬉笑打闹。

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淡淡的伤感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浮上心头。似用力压在水中的泡沫,任何一个方向卸力,它都会毫不犹豫地露出头。

在阴天,同样孤单,但是……。

因为阴天,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将这硕大的天空观赏。看着鸟儿在树梢翻滚嬉闹,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看着柳枝在湖边搔首弄姿,摇摇摆摆好不欢快;看着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近时远如梦似幻。它们拥有快乐,可快乐似空气,却仅我一人独享罢了。

因为阴天,我亦能毫无顾忌的在这压抑的天地间奔跑,纵然步履沉重,我当如风。天不垂泪,我便挥汗如雨;天不刮风,我便在耳旁作曲。等到累了,依在河旁树干上,让眼前的水携着汗流走,心便空了。

感悟柳永的随笔 篇14

柳永是个颇为自信文人,柳永也想通过科举来达到济世天下,留名于世。东京一试,却偶失龙头望,柳永失望之余便来个《鹤冲天》,鹤冲天自己为什么没冲天。据说宋仁宗听到此“淫词烂调”颇为不悦。柳永见皇帝老儿不高兴,知道自己以后完了蛋。干脆来个“奉旨填词”,干脆偎红依翠、赏花观柳。

小子曾看到这样传闻:柳永落黄后曾去找过孙何,希望孙何拉自己一把,孙何只是敷衍他便将他打发算事,柳永只得又去寄人篱下、寄食篱下、漂泊江湖、浅酌低唱、挨人白眼。

小子也曾看到这传闻:金兀术看到柳永《望海潮》像恶狗看到肥肉,对杭州垂涎都滴。

也许六色江湖难混、也许填词不能食烟火,也许傍红亲翠被人看不起,也许不弄个进士永远不是正统,文学史说柳永“浪子回头”,柳永考上进士,弄个屯田小官。也许同僚看不起,据说柳永辞官重新为花花们填词弹唱。最后死时,是他这些心爱“花草”为他筹钱哭葬。

生命感悟的随笔 篇15

肖川教授认为,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则说, “儿童跟亲人特别是跟母亲的温暖而欢乐的精神交往, 跟父母亲的贴心的亲近, 是义务感的源泉”。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他们对生命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 则应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教师如何“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实践发现, “强化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笔者试图以“我是怎样出生的”为例, 通过引导学生亲历调查、负重体验、温馨表白, 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出生, 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呈现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以后, 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人怎样繁殖后代”的想法。本课引领学生从调查入手, 通过与父母的交谈, 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成长中的趣事。教材又通过指导学生给子宫内的胎儿按从小到大排序, 认识胎儿在各个时期的生长情况,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 在妈妈体内10个月, 从生命的出现到出生, 其间有父母的悉心呵护。同时又通过负重体验, 亲身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 学生在交流、讨论、思考中, 感恩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得到升华, “家庭因我而幸福, 生命因我而精彩”的意识逐步形成。现将教学环节再现如下:

1. 导入新课并板书

讲解:动物的繁殖包括雌雄的识别、交配、生产、哺育等行为, 这是动物的本能, 同样也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 随着我们的生长、成熟, 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我是怎样出生的”。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并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人和其他动物的繁殖方式相似, 意在消除学生的神秘感。同时将本堂课的研究主题抛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2. 交流, 认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及出生时的情况

谈话:课前, 请大家就自己是怎样出生的这个主题与家长作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大家一定很有收获, 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今天我们分几个主题进行交流:

第一, 小时候的样子及出生时的情况。提问: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生时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有什么可以看的吗?

学生交流, 随机看一些实物, 随机用尺子比画个体的大小, 让学生体会新生儿的弱小。

小结:是的, 刚生下来的我们, 非常柔弱, 需要亲人的悉心照料。我们出生的那会儿, 妈妈是非常痛苦的, 有时还会有生命危险。 (老师适时介绍一些难产现象。)

第二, 在体内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和刚出生时的情况, 那你们知道自己在妈妈体内时的情况吗? (如几个月时妈妈的反应如何?胎儿如何长大?)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

时间——9~10个月

妈妈的反应——难过、幸福。

讨论:宝宝在体内是如何慢慢长大的呢?

看资料片 (5分钟) , 然后阅读教材, 按胎儿在子宫内成长的先后顺序排序。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对课前所做的温馨调查进行反馈交流, 在看、说的过程中, 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成长趣事。对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生长, 学生无从感知, 教学中采用看资料片的方式, 可以直观地认识其生长过程。特别是妈妈的幸福, 源于小生命的形成, 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家庭因我而幸福, 生命因我而精彩”。

谈话:随着宝宝在妈妈体内的不断长大, 妈妈的身体负担越来越重, 临产前, 胎儿、胎盘、羊水有多重呢?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体验一:学生拎一拎11斤重的大米, 体会妈妈临产前的身体负荷。体验二:学生卸下挂在胸前的书包 (全班学生享受减负后的轻松) 。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背负书包来体会了妈妈怀孕时身体上的负担, 来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精彩之处, 体验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生命过程中的艰辛, 亲身感受了生命的来之不易, 感恩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油然而生。

第三, 我的感动。

谈话:是啊, 妈妈十分不容易, 所以我们将转入下一个话题:我的感动——

通过刚才的学习, 通过与父母的交流, 你觉得他们有哪些事让你最感动?

学生交流后, 教师小结:是的, 亲情是珍贵的, 生命是珍贵的, 面对如此珍贵的亲情与生命, 你最想和父母说什么呢?

课堂练习:“妈妈, 我想对您说”。

3. 课外延伸

抚摸一下妈妈美丽的妊娠纹, 给妈妈说一句“我最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如何让感恩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得到升学园┃XUEYUAN华?教学中设计一个课堂练习“妈妈, 我想对您说”和一个课外延伸, 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主旨落到了实处。

三我的思考

本课的设计, 笔者认为有三大特色:

1. 温馨调查

对于自己的出生, 学生虽然并不陌生, 但存在着许多好奇和疑惑, 也缺乏系统的认识。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精心设计一张温馨调查表, 指导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 其中的每一个调查提纲, 都包含了无数的感人故事。调查的过程, 是一个感恩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体验亲情的过程。

2. 负重体验

11斤有多重?怀孕后有多么不方便?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 教师设计了两项体验:拎一拎11斤米的分量;将重量相当的书包, 挂、扣在胸前长达半小时。在这两项体验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妈妈真伟大, 为了不让宝宝受伤害, 随时都要小心翼翼的”, “临产前, 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不方便”……教师还需要说什么呢?感恩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油然而生。

3. 真情告白

为了让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妈妈, 我想对您说”和一个课外延伸“抚摸一下妈妈美丽的妊娠纹, 给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 字里行间, 是满满的爱:“妈妈, 您为我, 付出了那么多。在没生我之前, 又是那么艰辛, 我是您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生我时, 您又是那么艰苦。生完后, 您把我哺育成长, 而有时, 我会对您发脾气, 请原谅我对您的不敬。以后, 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 您辛苦了。”“妈妈, 是您千辛万苦地哺育了我, 给予我生命、力量、身躯, 给了我一切, 让我茁壮成长。谢谢您, 谢谢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我永远爱您!永远、永远爱着您……”

上一篇:记忆中的爸爸作文下一篇:助理工程师工作业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