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共8篇)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1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分析了我国食品污染的`现状和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作 者:艾德鸿 熊玉平吕必成 AI De-hong XIONG Yu-ping LV Bi-cheng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冶,435100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8(z1)分类号:X384关键词:食品污染 绿色食品 建议和对策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1. 引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大计和国家未来,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监管力度。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正在征求民意, 今年开展了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和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各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广大消费者也主动投诉食品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然而, 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的趋利性、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违法使用农兽药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我国已进入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期,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仍不完善

现有食品安全标准层级过多, 部分标准之间交叉甚至矛盾。已制定10年以上的占1/4, 有的甚至多年未修订。“据了解, 我国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 有检验标准的只占总数的近四成。这也就意味着, 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验。[1]”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食品安全标准的缺失和落后, 无法满足高速发展食品产业的需求, 影响了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应尽快修改完善。

2.2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由农业、工商、卫生和食药监等多部门按照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等环节实行分段监督管理。这种“监督体制问题角色、权限不清, 多个执法部门的权限不清、政出多门、相互矛盾, 管理重叠和缺位现象突出。造成监督力量和监督资源分散, 不能形成合力。[2]”这些部门中有的属于垂直管理, 有的是属地管理, 行政体制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纵向上看由于受编制、人员和经费等条件限制, 不少监管工作很难延伸到基层, 而大量食品安全问题又往往发生在基层,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

2.3 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滞后

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比较单一, 相关监管制度缺乏持续性、连贯性和常态性。一些无良食品生产经营者见利忘义, 钻食品安全监管空子, 生产经营有害食品。也有一些无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道德, 不讲诚信, 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造成事实危害。从监督管理角度看, 无论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无良或无知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都是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出了问题。其根本在于强调政府监管主体作用而忽视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参与和协调, 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以罚款代治理, 搞运动式执法, 监管缺乏持续性。

2.4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足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旺盛的市场需求, 极大地促进了食品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已成为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获得证照的食品生产企业有40多万家, 食品经营户有438万家, 餐饮单位有210万家, 无证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我国仅生猪养殖户就有7600万户, 其他种植养殖户基本就是全国农牧渔民的户数。正是因为生产经营主体数量的巨大, 以及业态的复杂, 凸现了监管力量的严重不足。[3]”二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够。“例如农药残留检测方面, 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种农药, 德国的DFG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 加拿大可检测出251种农药, 而我国却没有能同时检测上百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技术。[4]”基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装备落后, 设施老化, 高新技术检验检测能力不能充分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迫在眉睫。

3. 食品安全监管对策建议

3.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 应不断完善和提高。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的实际, 尽快对内容重复、交叉和不适用的标准预以清理。修改和增补一批标准, 并不断更新和提高现有检测标准, 逐步建立健全覆盖食品安全领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标准时, 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兼顾食品产业现实和借鉴国际标准。同时鼓励地方从发展地方名牌食品的实际出发, 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培养地方食品品牌, 促进地方食品产业发展。

3.2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载体, 应不断加强。一是统一设置监管职能部门。根据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需要和特点, 自上而下统一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 改变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置不统一和不系统的现状。二是推进监管体制垂直管理。为避免市场非合理性分割, 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的特殊性, 借鉴正在推行的环保监管执法体制垂直管理模式, 逐步推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垂直管理。编制、人员和经费统由省级管理, 监管业务实行双重领导。三是加强基层监管组织建设。在乡镇街道应设置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与相关部门合属办公。配备专职人员, 授予相应职权, 增强县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能力。在食品加工点集中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建立分块包干的网格化监管责任区。

3.3 严格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 应全力实施。一是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在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工作中, 应严格督促企业落实生产经营全过程记录, 落实出厂强制检验、从业人员培训、风险自查、产品招回和应急处置等制度。真正建立起产品追溯体系, 强化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控措施。还应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落实违法企业及责任人“黑名单”和违法企业负责人从业禁入制度, 使食品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是保持严惩重处高压态势。重典治乱, 继续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等违法行为。。在具体办案中, 应加强区域和部门间沟通协调, 加大重点案件严查重处和公开曝光力度。三是突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针对小作坊、小摊贩等管理难点, 发挥地方政府优势, 由县区和乡镇街道制定对其监管的具体办法, 有针对性的开展监督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

3.4 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 应不断提高。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 增加监测布点, 扩大监测范围, 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测全国覆盖。具体操作中应在日常监测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抽检比例、范围和频次。提高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效能, 尽快实现监测结果各地互认共享, 为市场预警和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快监测机构建设。推进监测科学技术研发, 创新监测手段, 利用电子检签和二维码等自动识别技术, 开展产品认证查询。加大财力支持, 为基层配置食品快检车和食品安全查询机, 提高基层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三是建设职业化监管队伍。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领域大产业、弱监管的结构性问题和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实际,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的监管队伍。“可参照法官、检察官的做法, 将检查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等职级。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 依法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检查和执法工作。[5]”加强职业能力培训, 提高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注重监管资源下沉, 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和现场检查, 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基层一线。

总之, 确保食品安全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课题和最终目标。在目前食品安全风险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期, 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上探索研究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健全和加强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 应对网络食品安全新挑战等问题。更需要对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进行实践和检验, 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早日实现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孙乾.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N].京华时报, 2011-6-16 (4) .

[2]郭蔚丽.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9 (4) :75-77.

[3]张勇.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J].时事报告, 2011 (6) .

[4]董安珍.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监督对策[J].科技创业家, 2011 (10) :304.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3

关键词:企业实验室食品安全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类型多种多样,涉及领域之广,社会影响力之大,令人担忧。2011年以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见报端,如“皮革奶、胶面条、瘦肉精、毒血旺、染色馒头、毒生姜、毒豆芽”等,令老百姓的餐桌变成了有毒物品大荟萃,百姓谈之色变,人人拒之如猛兽,作为食品生产企业,面对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作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管理部门,深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艰巨。

1 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实验室现状

1.1 实验室规模小、条件简陋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设施,出厂检验设备设施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有合格计量检定证书。实验室布局合理,满足相应检验条件。实行委托检验的,应签定合法的委托合同或协议。百分之七十的食品企业目前的现状,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齐全,相应的产品标准、实验消耗试剂、标准溶液齐备,但是因为资金、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企业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只具备满足产品出厂检验项目的设备和设施,但是无法进一步测试产品性能等质量状况。

1.2 企业重视产品效益大于重视产品质量

效益以及利润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不停止的追求,万事不能都兼顾,当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忽视的往往就是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其实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万间大厦顷刻间也许就会片瓦不存,效益或者利润也就随之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加之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质量意识淡薄,不能从高层面去建立和践行产品质量管理模式,缺乏社会公德和食品安全意识。

1.3 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员总体水平滞后

每个企业至少具备一名专兼职检验员,以保证企业生产流程所有原辅料、半成品、添加剂使用、成品等质量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调研中不难发现:检验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质量意识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检验工作中往往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或者明明该每批次都做检验的,可能多批次才做一次,然后捏造检验记录,出具虚假检验报告,造成质量检验工作的重大责任,导致有可能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从而使质量安全成为纸上谈兵。或者是检验员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认为只有产品做好了,检验就是可有可无,可大可小,也会对质量安全造成隐患。

1.4 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改变,是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组织,食品生产企业承担着家庭厨房的社会功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重于泰山。提供真实可靠的各类纪录,购买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原辅料,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是每一个企业应该具备的行业诚信,是必备的行业自律、行业道德的前提。缺失记录,就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缺乏自律,道德泯灭、违背诚信的具体体现。

1.5 食品企业缺少安全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实验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没有安全风险监督管理机制,行业之间缺少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久而久之,会形成企业产品质量处于一种“自以为是、自我评价,”的局面,质量安全流于形式。

2 食品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提高,将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同时国家对食品工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战略和举措,也将为食品工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食品工业要高度重视食品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抓住机遇,把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产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

2.1 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

在新形势下探索实验室的发展必然面临不可回避的竞争现实,企业实验室的生存和发展给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今天的实验室应以质量为主线,以提高人员素质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先进的指导思想、良好的行为策划,正确的运营机制,过硬的技术队伍是实验室立足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平台。

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实验室,补充和完善小型企业实验室,是实验室真正履行为产品质量的安全把关的职责。鼓励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注重实验室建设,尽量做大做强,力争做到“批批产品能检验,个个项目有能力”的发展规模,从而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2.2 加大对食品企业管理者的法制化培训和教育,增强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其清晰地意识到食品安全责任重大,增强其社会责任心和法制观念,明白“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生产合格食品”的真正内涵,切实践行“守法经营,违法必究”的道理,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规范,引导行业秩序良性循环。

2.3 培训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检验员队伍

高素质的检验员对于企业的规范化发展至关重要,合格的检验员能够贯穿产品生产始终。深入学习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新标准新方法,学习食品生产国家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技术手段发现问题,处理和杜绝类似问题,确保出厂产品的合格率,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质量卫士。

2.4 建立行业诚信意识,确保规范生产

建立健全食品行业整体诚信意识,提高全民生产良心食品,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大我意识稍显淡漠,都以自我为中心,只赚钱没信誉的状况屡见不鲜。不考虑长久发展,没有长远目光,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唯利是图,对于食品安全而言,规范生产,诚信经营,不仅仅是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直接保障,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有力动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只有行业建立诚信制度,人人放心,人人安心,企业的效益也会随之增大。

2.5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监管部门要建立风险监测,作为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特别是食品行业建立食品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对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判断、早预警、早处理,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问题,排除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企业可以自发联合,也可以成立食品行业协会,共同搜集信息,严把产品质量大关,共同筑牢食品质量安全防线。

总而言之,质量安全无小事,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对当下以及今后食品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企业自律、守法经营、规范生产,食品质量永远不会成百姓头顶的“阴云、乌云”,相反,食品消费者会越来越放心,越来越安心,企业效益自然也会最大化,企业也会在凭借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今天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简介: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4

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趋势

1.大规模网上交易的条件日渐成熟。首先是技术的进步,从技术角度讲,网上交易已可以使投资者在时间上领先一步。其次,我国的互联网用户群已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势头。三是我国证券市场正日趋成熟。

2.集中式网上交易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国证券行业正在向集中交易、集中清算、集中管理以及规模化和集团化的经营方式转换。网上交易采用这一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整合券商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增强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可见,集中式网上交易模式符合未来券商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

3.网上经纪与全方位服务融合。在固定佣金政策的大背景下,使得国内券商提前从价格竞争进入了服务竞争阶段。通常情况下,这一竞争阶段应该是在充分的价格竞争之后到来。价格竞争的直接结果是导致网上交易佣金费率的降低,当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后,仅靠减佣模式已不能维持下去时,全方位服务模式就会出现。这时候,券商的收入将由单一的经纪佣金转向综合性的资产管理费用。

4.速度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在今后几年里,宽带网会获得突破性发展。基于有线电视的CableModem技术、基于普通电话线路的DSL技术以及基于卫星通信的DirecPC技术等典型宽带技术的发展,将使电信能提供逼近于零时延、零接入、零故障的服务。而基于IP协议的交换技术的发展,又将使传统电信业务和网络数据业务的综合统一成为可能。由于互联网协议(TCP/IP)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可以共同接受的协议,因此,未来的宽带网实质上就是宽带互联网的代名词。

5.网上证券交易正在进入移动交易时代。WAP(无线应用协议)为互联网和无线设备之间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开放标准,是未来无线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WAP技术可以使股票交易更方便,通过WAP可实现多种终端的服务共享和信息交流,包容目前广泛使用的和新兴的终端类型,如手机、呼机、PDA等设备。用户通过手机对券商收发各种格式的数据报告来完成委托、撤单、转帐等全部交易手续。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基于互联网的移动证券交易市场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6.网上证券交易实现方式趋向于多元化。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很低,但电话、电视机,传呼机和手机的拥有量却很高,截止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1.206亿部,超过美国最新统计的1.201亿户,位居世界第一。因此,突破Web+PC的网上交易模式,使投资者可以借助电脑、手机、双向寻呼机、机顶盒、手提式电子设备等多种信息终端进行网上证券交易,这是中国网上证券交易发展的必然方向。

7.网上证券交易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县级市都没有证券营业部,投资者买卖股票需要到地级市,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在广东、江浙一带,许多县、镇经济发达,比如在广东南海县,一个县就有500台ATM提款机,却没有一家证券营业部。网上交易的普及,交易网络的无限延伸,将使占中国85%以上的小城市和农村居民变成潜在的股民,使很多没有条件进行股票买卖的人加入到股民的队伍中来。

8.中国网上证券交易即将面临大突破。加入WTO后,中国证券市场将变成全球证券市场的一部分,中国的股市会完全国际化,国际上的一些大券商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不可能一家一家地开设营业厅,其策略一定是在网上,这必将促进网上证券业的发展。另外,根据美国的经验,网上证券交易量一旦超过10%,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中国整个网上交易量不到1%,去年是3%~5%,今年预计会在5%~10%左右。也就是说,近几年内我国网上证券交易即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

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我国券商最早开始尝试开办网上交易业务是在底,此后一年,网上交易一直停留在观望、开发和试用阶段,到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4月,证监会颁布《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对网上交易的业务资格和运作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后,券商的积极性才调动起来。进入20以来,网上证券委托交易业务加快了发展速度。截止年3月末,104家证券公司中,正式开通网上交易业务的约有71家,占证券公司总数的68.27%。目前通过证监会网上业务资格核准的已达到45家。各网上券商报中国证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时,我国网上证券委托交易量占沪深交易所的比例已上升到5.74%;网上开户数319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比例已经达到9.7%。

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进程如下:・

19底个别证券营业部开始尝试开办网上交易业务・

19真正开始起步・

204月证监会颁布《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

・2001年以来网上证券委托交易业务加快发展速度・

2001年3月末104家证券公司中,正式开通网上交易业务的约有71家,占证券公司总数的68.27%・

2001年6月末当月网上委托交易量为456.19亿元,占沪深交易所6月份交易量的4.63%;网上开户数达271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8.5%・

2001年前6个月网上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2022.88亿元,占前6个月证券市场的4.07%・

2001年7月末网上开户数达289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8.93%・

2001年8月末通过证监会网上业务资格核准的已达到45家;当月网上委托交易量占沪深交易所的5.53%;网上开户数达301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9.22%・

2001年9月末当月网上委托交易量占沪深交易所的5.26%;网上开户数达310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9.46%・

2001年10月末当月网上委托交易量占沪深交易所的5.74%;网上开户数达319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9.7%可见,我国网上证券交易业务已经初步呈现出可喜的指数型发展态势。券商对待网上交易的态度由三年前的投石问路,发展到今天的大刀阔斧。目前全国网上证券

交易投资者户数已经接近证券市场总开户数的10%,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在近几年将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由证券之星联合30多家券商网站对12231名网民开展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87.96%受访者认为网上交易在二至四年内将占主导地位,四年后近八成股民会通过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电话委托、营业大厅自助委托以及柜台委托的比例都将大幅度降低,股民获取证券信息的渠道也将会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演变。

2001年5月,赛迪资讯顾问公司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事业部开展了″网上证券交易调查″,共取得有效问卷556份。调查表明共有27.1%的被访者现在已经把互联网作为证券委托交易的常用途径之一。互联网成为继电话和证券公司营业部之后第三大委托方式(见图1)。电话委托已经取代传统的营业部方式成为最普遍采用的委托方式,而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必将以更加先进的技术优势取代电话成为中国股民最普遍使用的证券交易委托方式。由此看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驱动下,我国网上证券交易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网上证券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到2001年10月底,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渗透率才仅仅5.74%。这一数据表明,网上交易在我国还只是原有委托方式的一种补充,其替代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要加快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速度,我们认为以下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1.交易费用问题。网上交易投资者要承担的全部费用包括交易佣金、印花税和通讯费用三个部分。交易佣金居高不下是目前我国发展网上交易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国内券商都是根据有关法规,统一按照交易额的3.5‰收取固定比例的交易佣金,国家按4‰的税率收取印花税,因此尚不包括通讯费用的实际交易费率已高达交易金额的7.5‰。而在网上证券交易最活跃的美国,投资者通过互联网买卖股票可获得诱人的交易佣金折扣,网络券商Ameritrade甚至推出免费交易网站,不收取任何交易手续费。可以这样说,低廉的交易手续费促进了美国网上证券交易的迅猛发展。我国证券交易实行固定佣金制度,投资者很难从网上交易中获得直接利益,即使部分券商以佣金返还来吸引客户,但毕竟不公开、不规范,并且返还比例还要视客户的资金量、交易量而定,并不是所有客户都能享受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客户对网上交易的兴趣,使得网上交易规模难以扩大。

2.网速有待进一步提高。网速太慢是CNNIC历次调查中用户认为最不满意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由于目前上网大都采用拨号方式,线路拥挤带来的不便甚多,网上证券交易难免不受影响。在交易量较大的情况下,无论电话委托或网上委托,都可能发生线路阻塞现象,网上行情与信息的发布速度甚至可能比实际行情慢几分钟以上,直接影响交易完成的质量,客户可能因为行情阻塞或显示慢,下不了单或下单拿不到想要的价格。随着网上业务的增长,用户对因特网的传输速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改善目前上网慢的情况,除了增加骨干网的带宽、路由器速度和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外,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提高用户接入网的传输速率。

3.网络安全性与稳定性问题。客观地说,网上交易的安全系数要高于一般传统的委托方式如电话委托等。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客户委托数据在到达券商交易服务器之前的传输过程中是透明可读的,只要截获这些数据,就能够解读并获取客户的密码以及其他的交易数据等信息。而在网上交易中,客户的私有信息以及交易数据都是经过较长位数的加密,只有交易服务器才能正确识别这些数据,而且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并获得网上交易资格的券商,如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均采用了安全认证(CA)机制,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防止假冒和抵赖现象的发生。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由于网络安全性而引起的网上交易纠纷。尽管如此,网上证券经纪面临的最大威胁仍然是安全问题。

4.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网上证券交易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涉及到更复杂的利益关系,必须对参与各方的行为进行规范,这就需要更新原有的法规体系,使其适应证券市场新的发展需要。我国的证券法规本身就有待完善,在网络时代还必须解决好以下新问题:(1)无法可依问题。如网上证券交易需要诸如《数字签名法》的法律,以保证用电子签名代替书面签名的合法性,而我国尚未制定这一法律。(2)管辖权和法律选择问题。由于参与交易的投资者不受时空限制,交易者所在地点不再重要,这就对管辖权和法律选择提出了挑战。(3)相关法律的冲突问题。我国新制定的`《合同法》已经承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有效,且许多交易项目的结算也都是通过电子票据来完成的,而我国的《票据法》目前还不承认非书面的电子票据,所以应对两法矛盾之处进行修改。(4)网上信息披露问题。尽管我国《证券法》对有关信息披露作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对通过网络发送信息的合法性尚未加以严格确认,对通过网络发布谣言或其它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的制裁也缺少可操作的法律条文。(5)法规上的国际协调问题。网络证券将在Intranet和作为全球交易平台的Internet上进行,这必然会使证券的跨国交易变得普遍,而各国的法律不同,发生纠纷时将存在着法律选择的冲突。

5.网上开户、网上资金划转问题。网上交易的一大优势便是打破了时空限制,这意味着办理开户手续以及资金存取都可以方便进行,只需要到身边的银行即可办理一切手续,这在国外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在国内却没有这么方便,投资者开户必须是本人携带身份证到证券营业部去办理。这就使广大农村居民以及所住地区证券营业网点少或根本就没有营业网点的城镇居民,仍然难以通过网上交易所带来的便利,加入到股民队伍中来。

6.个性化程度低,网上服务未能及时跟上。许多券商只是在自己或是他人的网站上建立了一个交易平台,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并未发挥出来。虽然大部分券商网站在构建时也都设置了实时新闻、网上交易、专家在线、CALLCENTER、模拟炒股、虚拟社区、个人定制等一整套非常有吸引力的栏目,但实际运作中,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非常有限,原创信息很少,信息重复率高,个性化程度低,对客户的交易决策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大部分券商网站实际上只是为其网上证券委托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证券电子商务有很大差距。此外,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网络,如何帮助投资者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网络信息而不浪费时间,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7.规范和监管问题。首先,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应网上证券交易特点的监管体系。在这一监管架构中,不仅组织结构、参与部门可能会有别于传统的证券监管体系,而且监管工具和手段也会明显不同。其次是监管依据尚不足。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虽然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对网上交易的准入和安全问题出台了一些规则,但法规制度建设还远远不适应监管的需要。有关网上交易的资格审查、网上交易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制、网上交易的信息资源管理、网上交易的市场监管都还缺乏明确、公开、统一且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网上安全设施也还只是由各个券商自行设定。再者,对网上交易的开放性认识不足,尚没有形成全球化的协调监管机制。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5

题及建议

食品是旅游产业发展中完成旅游活动必要的基础,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对旅游活动中食品品质及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有得吃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近年来,我区******等大型景区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对旅游景区内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活动的单位在设计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问题,以下就我区在食品安全及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谈谈个人意见。

一、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我食药监分局按照《食品安全法》、《重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总体要求,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旅游景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落实旅游景区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要求各景区食品经营单位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 法规及规章开展食品经营活动,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过程操作规范,不得销售过期变质食品、加工制作存在安全隐患的野生蘑菇、野菜、野果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不滥用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安全底线。同时,还要求餐饮服务单位,要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和核定的供餐能力接待游客、旅游团队,不得超能力接待。

二是落实各旅游景区经营者对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责任。要求旅游景区的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明确内部管理机构和人员,切实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定期开展旅游景区食品安全自查,督促、指导景区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

三是落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的监管责任。我局会同区旅发委,建立了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管理,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

四是落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依法实施食品经营许可,明确每个旅游景区食品经营者具体的监管人员、责任领导,网格化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检查、量化分级、风险分级管理,实行“痕迹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安排和部署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对存在食品安全重大隐患的景区餐饮服务提供 者责任约谈制度,抽查、约谈要做好记录,纳入监管档案。

五是大力开展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督促旅游景区食品经营单位学习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禁用食品和慎用食品名单等。区食药监分局也根据当地饮食消费特点、季节等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消费预警。各旅游景区食品经营者也在明显位置设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栏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受理游客食品安全举报投诉。

总的来看,我区各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形势较好,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

二、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区各景区的食品经营单位勉强能够承担游客到景区的食品购买和餐饮服务,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景区内无大型的规范的食品及特色食用农产品销售经营单位。经我局执法人员实地巡查,******等大型景区内均无与远景规划的游客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和特色食用农产品销售经营单位,如:在***景区内从事食品销售的单位仅有15户,且多数是营业面积在30-50平方米以内,这些食品销售单位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相关要求,属于小型副食店,与景区长远发展规划格格不入。二是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小、散、乱现象突出。以******为例,据统计,该景区内从事者餐饮服务的单位有45户,目前最大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区面积仅有50-80平方米,按照食品经营许可的相关要求,食品加工经营面积在30-15平方米之间的只能一次性接待就餐人数30-75人,属于小型餐馆。同时,据了解,******景区近期也没有兴建大型餐饮单位的规划。同时,景区内还有部分餐饮单位存在有使用不清洁能源(木材、煤炭等)、冷藏冷冻设施缺乏、“三防”设施缺乏(山林地区防鼠防虫尤为重要)、食品加工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各景区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知识、服务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等基础意识与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不匹配。目前,我区各大景区内的食品经营单位多数是当地村民开办或聘用当地村民为从业人员,这些村民与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要求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食品加工相关操作规范、服务水平以及食品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助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及品质提升的建议 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做好远景规划。落实各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旅游餐饮服务提供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执行食品安全制度,承担食品安全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按照远景规划的游客数量,规划设置相应规模的食品监管经营场所,按照《****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意见》(***文件精神,以创建“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示范单位”、“明厨亮灶” 等食品安全提升工程为引领,切实提高旅游景区品质,让游客吃的放心,吃得满意。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各乡镇街道食药所要有计划地组织对景区食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及其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积极提升企业的食品安全经营意识。充分利用公众宣传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普及餐饮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

三是严把食品经营许可准入关,加强日常巡查,严打害群之马。通过大力宣传,让景区内的食品经营户知晓办证流程,让经营户了解食品销售许可、餐饮服务经营许可等常用许可登记流程和现场核查规范,在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要求和核查标准,从人员管理、场地要求、制度建立、设施要求等项目上严格审查,不应付,不敷衍。对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经营户进行现场指导,逐项说明不达标情况和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经复查后仍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坚决不予许可。

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要加大对无照无证经营、销售“三无”、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包装装潢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持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6

基本特点及若干问题

“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时期也是我市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客观评价和总结“十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分析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没有根本转变

“十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7%,“十五”前四年,经济年均增速为12.6%。从2003年开始,摆脱了前几年持续通货紧缩、物价长时间低位运行的状况,价格总水平伴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而出现恢复性上涨,全市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特征。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市经济增长迅速扩张,人均GDP迅速提高。2004年我市GDP达到1956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为3083.8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这标志着我市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

1.从产出的能耗情况来看,“十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用水量集中反映城市地区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工艺水平、资源丰度等密切相关。200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57吨/万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0.17吨;单位GDP用水量85.14吨,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9.24吨。主要原因是我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耗水产业比重大;水资源丰富,水价低,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不高。

2.从城市环境来看,“十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尚未得到根本好转。2004年,我市空气污染指数为93%,比2000年上升4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67.5%,仅246天,远未达到80%以上的计划目标。主要原因是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也有逐年上升趋势。在二氧化硫排放方面,主要是青山热电厂、阳逻电厂、武钢自备电厂目前还没有实行烟气脱硫,今年因煤电供应紧张,我市电厂用煤量增加100万吨,原煤含硫量高,又基本未进行脱硫处理,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75万吨。在工业废弃物控制方面,2004年我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0.4%,比2000年上升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工业大户晨鸣纸业公司部分造纸白泥外排,华中华能阳逻电厂粉煤灰堆存,使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43%,比2000年提升2.65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国家卫生城市95%的标准。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企业达标率低。

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十五”以来,我市逐渐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五”前四年,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4%,比GDP平均增速高 1.4个百分点;重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9%,比工业增速高5个百分点。其结果是工业重型化特征更加突出。2004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50.7%,比2000年下降6个百分点。尽管工业重型化是我市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环节,但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环境将无法承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无以为继。

二、“两业并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多点支撑

“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7:44.2:49.1演变为2004年的5.3:46.2:48.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变化不大,经济增长呈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协调发展的特征。“十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一个显著变化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4.2%上升到2004年的46.2%,提高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演变符合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特征,是积极的变化。但从二三产业内部看,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工业内部看,主要问题是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制造业发展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1.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以钢铁及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排序为:

1、钢铁制造业(368.86亿元),占25.4%;

2、光电子信息制造业(257.58亿元),占17.7%;

3、汽车及机械制造业(256.85亿元),占17.6%;

4、烟草及食品制造业(177.89亿元),占12.2%;

5、石油化学工业(173.23亿元),占11.9%;

6、环保制造业(102.48亿元),占7.1%;

7、纺织服装制造业(83.50亿元),占5.7%;

8、生物医药工业(67.77亿元),占4.7%;

9、造纸及包装印刷业(49.93亿元),占3.4%;

10、家电制造业(17.47亿元),占1.2%。

2.发展不平衡,我市工业经济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2004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武钢、武烟、石化、东风本田等少数骨干大企业新增生产能力的释放,4户企业新增产值和利润占全市新增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市工业增长过分依赖少数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多点支撑的格局尚未形成,这也是武汉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的差距。从2004年“十大行业”发展情况看,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家电等行业的发展都落后于全市工业的发展,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不够。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断裂,协作配套能力不强,是主导产业不能迅速做大的主要原因。十大主导产业中,只有钢 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环保等六大产业过百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本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求外溢。投资类电子本地配套不到10%,且主要是包装、卡盘等初等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15%~20%的配套产品由广东等沿海地区企业提供,只有不到3%的如外包装、印刷品等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产品在本地配套。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企业技术雄厚、市场广阔,但是除机柜、机箱等简单的外部设备可在本地加工外,其他关键设备如激光器、激光晶体、光学膜片、扫描器等均需要从国外进口或外省采购。长飞的配套供应60%左右来自国外,30%左右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本地配套不到10%。再如汽车产业,武汉整车与零部件的产值比例关系为 1:0.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1.7,零部件产业配套水平太低。神龙公司国产化率虽然达到85%,但本地配套仅占国产化零部件的45.5%的份额,而发动机、车桥、底盘、轮胎、轮毂等核心部件均须从国外和外地采购。再如纺织服装产业,武汉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600余家,几乎全是成衣厂。2004年年产服装3亿多件套,一年需采购面料、辅料、饰品等约25亿元,其中80%的面料、90%的辅料,以及缝纫线、拉链、纽扣等配套饰品基辅全部来自江苏、浙江和广东。总之,产业集中度低,“有头尾、无中端”的产业链条,导致企业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主导产业、拳头产品缺乏核心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支撑,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效率不高,产业竞争力下降。

从服务业内部看,生活性服务业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偏 低。

2004年,我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3%,虽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但继续占第三产业首位。金融、房地产、物流业、文化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8.3 %、11.8 %、2.1%。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产业分别是批零、住宅、餐饮、交通运输等,而金融、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3.9%。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聚散功能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特征明显

“十五”期间,武汉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2003年分别为508.4亿元、570.4亿元、645.1亿元,2004年达到8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创9年来最好水平,是2000年的1.78倍,预计2005年到1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头四年,武汉投资率分别为37.7%、38.2%、38.8%和4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1.5%、43.5%、47.5%、55.8%。“十五”期间,武汉投资年均增幅为16.7%,比全国的平均值20.2%低3.5个百分点,因此不存在投资过热的风险,发展不够、投入不足仍然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投资结构对城市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十五”以来,投 资主体、融资渠道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1.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看,2000年、2003年和2004年,一二三产业投资构成比分别为0.9:10.3:3.5、2.3:26.0:71.7和1.5:27.4:71.1。

2.从投资的所有制构成上看,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为442.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8%,港澳台投资30.7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外商投资41.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民间投资287.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6.5%,非国有投资占全市投资的46.2%,比“九五”时期有所提高,但还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

3.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十五”期间全社会将完成固定投资投资3546亿元,到位资金3414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40亿元,占比4.1%;国内贷款671亿元,占比19.7%;债券10亿元,占比0.3%;利用境外资金48亿元,占比1.4%;自筹资金1782亿元,占比52.2%;其他资金来源763亿元,占比22.3%。城市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398亿元,固定自产投资中,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的资金平衡问题突出。

4.从投资种类看,2004年投资投向基础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分别为323.28亿元、185.10亿元和233.30亿元,占比为39.3%、22.5%和28.4%,较之2000年的占比30.5%、22.8%、21.9%和2003年的38.5%、22.9%、26.3%,用于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份额有所增加。

“九五”时期,我市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6.1%、56.7%。“十五”时期,由于大力推进“项目兴市”,2004 年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分别为55%、4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18.9%,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了11.7%。投资率高、消费率低的特点,是由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化加速推进并存的发展特征决定的,也与经济上升周期中的投资周期性因素高涨有关。但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消费,长期靠过高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结构失衡,损害经济增长的效率。

四、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领域不断拓展,但对外开放的层次有待深化与提高

面对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十五”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提高。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累计已达55家,实际利用外资额呈逐步上升和稍有波动之势,2000年为13.03亿美元,2001年为14.32亿美元,2002年为15.76亿美元,2003年为17.62亿美元,2004年为15.2亿美元,预计2005年为17.1亿美元。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扩展,由制造业向房地产业、商贸业、餐饮业、旅游业、金融业等领域延伸,由经济向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里发展。按外商投资在一二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的占比排序是:工业、房地产公用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供销仓储业、农林牧渔水利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福利事业,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横向比,武汉对外开放的能力在全国19城市中相对较低,直接地反映在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上。2004年武汉实际利用外用外资15.2亿美元,在19城市中居第11位,与武汉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

在对外贸易上,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为42.98亿美元,其中出口19.31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12倍和1.64倍。“十五”期间,各年的进口都大于出口,净出口为负值,“十五”前三年武汉的出口总额在19城市中均处于第15位,2004年更是滑到第16位。从理论上讲对外贸易能力差拉了武汉经济增长的后腿,同时,地产品出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出口产品的行业分布上,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6.85亿美元,增幅为29.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5%;船舶、无线电话机出口额均突破1亿美元;显示器出口4699万美元;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如服装、家具、鞋的出口稳中有升;武汉市加工贸易和传统产品出口特征比较明显,地产品或自营企业出口产品量按产业分布排序是:纺织服装业、光机电产业、钢铁产业、船舶及机械制造业、轻化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农产品。

武汉外经步伐不大,外经潜力没有很好发挥。2004年全国外经营业额200亿美元,武汉只有1亿美元,占全国的1/200,规模太小;武汉在全国科技和人才竞争力明显,科技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外经潜力很大,有待于充分发挥。

“十五”时期,虽然我市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东南沿海相比,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硬环境有待改善以外,软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投资成本 高,产业配套较差,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天河机场国际厅面积偏小和码头设施不完善等制约了武汉口岸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正规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效益提高。加上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农业没有遇到较大的灾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十五”年均增幅达到8%,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目标。但相对于全市发展而言,农村的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存在。2000—2004年以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个百分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2:1扩大到2004年的2.42:1,如果将社会保障、教育等因素考虑在内,差距会更大。2004年,我市人均GDP达到24963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在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看似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市的现实情况是有56.2%的城市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特点在于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来进行测度。2004年我市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7,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37,二者差异明显。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与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系 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2004年我市二元系数为0.20,说明二元经济结构并未随改革开放而消除。

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低。目前我市农村土地资源紧缺,2004年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仅为0.99亩;人均拥有农机净值只有174元;农村金融信贷占比仅为1.1%,远低于农业占GDP5.3%的占比。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靠天收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农业收入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目前,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9.5%、占总人口的40%、占全部劳动力21%的农村,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部GDP的4.24%。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7.94:0.83:24.73:15.7:0.8,同期长沙的平均水平为48:4.3:42.7:4:1。

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截至2004年,农民储蓄存款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40%,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流向了城市。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一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正规化基地规模小,规模种养有限,满足不 了现有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郊区的城镇化率只有33%左右,低于全国41%的平均水平,市郊至今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武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2.2%,贫困山区饮水条件较差。在需要建设通村水泥路的2075个行政村中,有794个受自然条件、资金匮乏影响难度较大。特别是农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较大,加剧了城乡差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有效载体。

六、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

“十五”时期是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居民收入增长滞后的趋势仍没有改变。

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十五”前四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和7.6%,比生产总值增速低3.5个和5个百分点。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28继续稳定在2004年的0.28;最高收入组收入比最低收入组收入的倍数仍达4.4。2004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长春(15722元)、西安(15473元)、重庆(14357元)、哈尔滨市(13928元)等4个城市,在19个城市中列第十五位。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天津、厦门等城市的平均工资已超过2万元,其中深圳市最高,达到31928元。我市与大连(19719 元)、济南(18029元)、成都(17556元)、沈阳(17332元)、青岛市(17190元)的工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倾向,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十五”前四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6.4%,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0.899下降到2004年的0.815。储蓄倾向则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居民攒钱用于购房、购车等升级消费支出,以及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未来开支。200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消费支出增幅4.7个百分点,居民家庭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1.5%,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增加值和可支配收入增加值之比)为52.1%,比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相对收入而言偏淡,消费信心显得不足。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重点,社会向和谐、稳定方向发展,但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巨大。

“十五”前四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5%以内。2004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1.94万家,比上年增长13.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67.08万人,增长8.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0.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156.2万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143万户次,人次数363.8万人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启动农村低保工作,近5万名农村特困户群众享受到低保。

武汉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左右,其中近半数为大龄人员;“城中村”改造村民转居民、复员转业军人以及大中专毕业 生预计有8万人,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就业总人数为24万人,而新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需要。截止2004年底,我市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67.09万人,离退休人员为64.79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2.57∶1,是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每年仍有2亿元的缺口。2004年底,武汉养老保险基金向银行累计借款余额达8.48亿元。就业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致使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七、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呈现新的气象,但公共资源供给能力显得不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十五”期间,武汉在科教上的投入增加了,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进展显著,科教实力在全国强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但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年来虽然有明显增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2.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离国际上一般为5%,先进国家10%以上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2.研究开发人员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长水平低于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2004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人均劳动报 酬比2000年增加了91.7%,明显低于制造业企业和全市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分别增加137.9%和163.1%的水平。

3.2004年全市100户企业中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企业为26户(其中制造业企业有21户),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为2户(其中制造业企业有1户),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青岛市2004年全市企业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为51户,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的为20户。

4.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不稳定,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较少。2004年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虽比2000年有明显增加,但与去年相比下降34.9%。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但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显得滞后,尤其是公共资源配臵上明显失衡。投入不足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十五”期间,尽管教育、卫生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但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改革滞后是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因素。就教育而言,农村地区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区存在“上好学”问题。虽然政府一再严查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但普遍存在的“择校费”、“兴趣班培养费”等对市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医疗而言,基本医疗保险费偏低,医疗费支出的快速增长,令许多市民看不起病。而且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没有基本医疗保险,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或因病致贫在农村地区成为普遍现象。

八、“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 在19城市竞相发展格局中,主要指标位次多数比“九五”时期后移,面临“前后夹击,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2004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与“九五”相比排位变化情况:(1)我市生产总值1956亿元,排12位,比“九五”后移3位,青岛、宁波、大连超过我市。(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8.34亿元,排14位,比“九五”后移2位,济南、长春超过我市。(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20亿元,排13位,比“九五”后移4位,南京、青岛、沈阳、宁波超过我市。(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58亿元,居第5位,比“九五”进1位,超过重庆。(5)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4.02亿元,居14位,比“九五”后移4位,宁波、杭州、成都、沈阳超过我市。(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4元,排14位,与“九五”位次相同。(7)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排14位,比“九五”前进1位。

2005年1-9月份,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和在中部六市中的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武汉处于第11位,南京、成都和宁波略高于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武汉处于第10位,处于前3位的是青岛、济南、沈阳、厦门(并列),南京、天津等城市增幅高于武汉,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杭州、宁波、西安等城市低于武汉。通过比较可见:武汉经济增长要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加速发展才能赶上同等城市。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以1644.38亿元居于首位,郑州1244.70亿元第二,合肥462.98亿元处于末位;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方面,合肥以17.3%居于首位,其后是南昌(16.5%)、郑州(16.4%)、太原(14.8%)、长沙(14.3%),武汉为14.1%,我 市增幅相对平缓。(2)工业增加值增幅武汉(17.2%)处于第7位,处于前3位的是青岛(20.1%)、济南(并列第一)、沈阳、天津,武汉之前还有深圳、厦门和大连,增幅处于末尾的是宁波、西安。在中部六市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方面,武汉以1645.67亿元居于首位,增幅(28.0%)位于第三,郑州1254.64亿元位于第二,增幅低于武汉8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的比较反映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是工业。(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武汉处于第13位,处于前4位的是上海、北京、重庆、青岛,处于末位的是哈尔滨、厦门,增幅处于前4位的是大连(62.2%)、沈阳(56.9%)、西安(55.9%)、成都(52.4%),武汉处于第7位,增幅靠后的是广州、杭州和深圳。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第1位,长沙第2位,武汉增幅处于第3位。(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武汉处于第7位,深圳、重庆略高于武汉,增幅武汉处于第11位,深圳高于武汉2.3个百分点,重庆高于武汉0.3个百分点,增幅处于前3位的是济南、青岛、南京,处于末位的是北京、上海、哈尔滨。在中部六市中,武汉以779.26亿元处于首位,是第2位郑州的1.644倍,但增幅武汉却处于末位,比太原低7.4个百分点,比长沙低2.7个百分点,比郑州低1.2个百分点。(5)出口总额武汉处于第13位,比“十五”前4年前进了2位,出口增幅处于第4位,增幅在武汉之前的是北京、长春和成都3城市。可见武汉在对外开放中的弱势在发生好的转变。(6)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总额武汉处于第9位,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广州、宁波等城市,增幅处于第7位,低于西安、长春、大连、重庆等城市。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是 第1位,是长沙的3.45倍,增幅达到了98.6%,势头良好。(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武汉处于第12位,超过沈阳和成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处于第1位,仅次于其后的是青岛、大连、天津、重庆等城市。财政增收速度迅速。在中部六市中,武汉总额处于第1位,郑州略低于武汉,武汉增幅低于太原,处于第2位。(8)城乡储蓄存款余额武汉处于第11位,增幅处于第16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武汉处于第10位,增幅处于第6位,增幅高于武汉的是济南、青岛、厦门、天津、重庆。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居第1位,郑州居第2位,增幅南昌居第一,郑州居第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武汉第一,高出第二的郑州689.68亿元,增幅为第4位,低于南昌、长沙、郑州的增幅。(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处于第14位,增幅处于第10位,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处于第12位(天津、重庆、济南、深圳指标暂缺),增幅处于第5位(天津、重庆、济南、深圳指标暂缺),农民收入急待提高。在中部六市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武汉位于第二,郑州第一,增幅南昌第一,郑州第二,武汉第三。(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武汉(102.5)第2位,第1位的是成都(102.8);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武汉(103.3)第4位,前3位是宁波(105.9)、杭州(103.8)、西安(103.6)。在中部六市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武汉居第2位,长沙第1位,增幅武汉处于第5位。

结束语:

“十五”期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四力”得到增强。但是,对比“十五”计划提出的“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要求,对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比较沿海先进城市的发展,我们还有诸多需要客观面对、冷静分析的发展差距以及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其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日益增强,并且资源、生态与环境、市场与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约束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我们深化改革,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发挥好武汉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用。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的凸现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亲民务实,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城乡协调发展。凡此种种,均须我们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一一加以体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14%已是武汉市理论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水平,发展目标要客观求实,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低消耗、高科技含量、高就业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硬道 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2.要以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发挥武汉科教优势,使之转变为经济优势与竞争优势,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的政策设计。

3.投资与消费是经济结构关系中的基本点,必须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项目兴市”战略实践中,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确立“以项目定速度”的原则,而不能“以速度去求项目”。努力提高消费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武汉对中部地区内需市场的聚散功能,增强武汉城市服务功能。

4.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实现“两业并举”,进一步地加大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展、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是解决武汉老工业基地诸多病症的根本路径。

5.要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围绕武汉新区建设、CBD建设和武汉东北部开发开放等,增强武汉市未来城市发展的后劲。

6.用以城市化为主体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考虑武汉市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远城区发展要与“1+8”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城乡一体化。7.进一步巩固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成绩,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7

1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1.1 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 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大批规模养殖场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 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 也积累了大量资产。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的典型, 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2 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 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地出现, 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 互为补充, 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 充分利用了资源, 也保护了环境。如近年来注重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 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 养猪沼气蔬菜大棚三位一体, 使人畜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 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 如何发展新农村的畜牧业

2.1 延伸优势产业链条

建设新农村, 经济是基础, 龙头是支柱。应坚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引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农户、富一方经济”的思路, 相继扶持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引进并实施集种鸡饲养、饲料生产、鸡苗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肉鸡产业化项目, 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水平。在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 应大力推行订单畜牧业, 使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双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互补、经济互惠的共同体, 使养殖业实现由小规模、小群体向市场化、产业化飞跃。

2.2 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

畜牧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类畜禽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场应运而生,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数量逐年递增, 逐渐取代了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 专业户、专业村已成为当前农村畜禽生产的活跃骨干力量, 显示出现代畜牧业的某些特征。畜牧业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重头戏和主力军。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 带全村, 村连片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特别是专业户联合体和专业养殖公司的出现, 从资金、劳力、土地、技术等方面密切合作, 向较大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畜牧业迈进, 走生态农业之路, 商品率高, 比较效益明显, 沟通了城乡交流, 带动了市场的发展, 成为农村生产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

2.3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开展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努力打造“家居能源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的新农村形象。

2.4 依据本地资源, 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

畜牧业结构调整, 不能脱离本地实际, 要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总的原则是宜牧则牧, 依据本地条件重点开发特色畜牧业。一是发展生猪生产, 改良品种, 发展优质瘦肉型猪, 突出质量;二是实施种草养畜, 大力发展牛羊, 加快发展肉牛和奶类生产;三是积极发展小家养畜, 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

3 存在问题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畜禽地区交流的日益频繁、疾病多发、市场不稳、品种退化、更新加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致使规模养殖业效益相对下降, 养殖户疲于奔波, 目标多变、转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逐渐暴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不高

普遍缺乏点面配套资金、劳力设备等各个生产要素的能力, 不能从生产实际出发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 确定适宜的生产规模、饲养方式及有关配套技术措施。

3.2 养殖品种落后, 更新步伐较慢, 盲目引种现象严重

3.3 科学管理水平不高, 技术推广到位率低

技术人员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 而基层技术力量相对缺乏, 从而导致规范防疫、环境控制、疾病防治等方面关键技术相对薄弱。

3.4 产销不配套, 市场化销售水平不高, 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3.5 产品深度加工体系不健全, 产品转化率低

4 建议及对策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进行调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 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 科学规划, 重点发展建成一批养殖小区, 以此打造畜牧业生产产业带。同时改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为畜牧生产、加工、销售创造良好环境。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 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 促进草畜平衡;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监控,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建立信息中介组织, 狠抓销售流通环节

提供适时的生产信息和销售渠道, 形成统一的销售网络, 无疑是链接生产与市场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节约生产资金, 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能促进企业、专业养殖大户主动出击, 把握市场行情, 安排生产, 树立市场观念, 生产出适合人们消费不同档次的产品, 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 实现产品销售多元化。

4.3 提高产品的深度加工经营能力

发展畜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多元化生产, 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可通过经济、政策等倾斜手段, 鼓励个体大户、国营集体单位, 积极开展适销对路的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转化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 扩大销售渠道, 以带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4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

合理优化基层社会服务体系, 是促进新技术新观念深入生产第一线, 实现生产与技术的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 因此, 要切实加强乡镇级畜牧兽医站建设, 关心基层技术人员的生活, 发挥乡镇级兽医站的优势, 改变现有的技术服务人员不抓服务, 而只抓销售收入的现象。要制定完善的畜禽生产技术承包责任制, 鼓励、支持基层站围绕服务办实体, 走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道路, 逐步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控工作, 从源头上提高畜禽健康水平。

4.5 强化技能培训, 开展科技创新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篇8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要求

1.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有利于节本增效,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农民经营联合收割机,一般3年就可收回投资,受益期在5年以上。此外,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使用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动村容整洁,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目前,很多农机大户已经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2.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机械化作业。使用农机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且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

3.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其中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一些老人、妇女,不同程度出现了农村干活缺人手的现象,导致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经营比较粗放,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的减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解决农村当前劳动者劳动能力不足以及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农业机械化能大大减少土地耕作的劳动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为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中央、省、市、县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非常重视,我地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

1.农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近几年农机发展不断壮大,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全面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2.机械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

我地区在机耕、排灌等方面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途径,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建设水平。

3.农机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标准和规章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4.农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农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推动新化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当前我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化发展缓慢,机制不健全。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3.农业机械技术含量低,整体水平落后。

4.农机推广服务组织软弱,队伍素质不高。

5.农机服务无法同步跟进。

6.农机化项目、课题少,新机具、新技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四、促进我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抓农机化,不单纯是农机部门的事,必须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支持。要把农机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应把农机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措施来抓。要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对使用农业新机具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土改造(主要是小块改大块)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机作业的完全系数和机动性,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地方财政要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尽力增加购机补贴,增加农民购机热情,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二是财政每年将“培训、推广、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支持农机局搞好综合管理工作。三是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鼓励金融部门增加财政扶持和贷款业务,促进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4.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定办事,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切实规范山区农机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确保山区农机安全生产。三要进一步强化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完善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鉴定检测能力。四要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要维护好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兴机富民

一是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加强农机手和农机系统干部职工培训,着力培养实用人才。二是政府加大对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把人才培训纳入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培育大批农机技术人才,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机人才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评定,逐步推广面向农村农机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评价和技能鉴定机制,并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步提高农机人员的综合素质。

6.深化农机改革,为农机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小学副校长申请书下一篇:严禁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