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抒情作文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寻找-抒情作文(精选11篇)

寻找-抒情作文 篇1

寻找 我十岁了,本该是个快乐的年龄。可我不快乐,我感觉我像失去了什么,我在寻找,寻找......

沉思之春

今天,摸底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我拿着96分的卷子兴冲冲的跑到她家,她妈妈开的门,我走进去,她趴在桌子上,双眼红红的,然而摆在她面前的也是一张试卷,上面打着一个鲜红的数字“99”!我愕然,不禁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那张“96”分的试卷。 炙热之夏今天,我感到天气太热,就买了雪糕吃着。把雪糕袋随手扔在了地上,清洁工见了急忙赶来,对我说:“小姑娘,把雪糕袋子捡起来扔在垃圾箱里!”“为什么?哼!我不会去捡的!”我跨上自行车,边吃着雪糕边走了。我回头看时,那清洁工还摇着头站在那儿。我忽然感到很热,尽管我还吃着雪糕。我隐隐感到失去了什么。“你不能把它失去。”一个声音在说。但,我丢掉了什么?

苦闷之秋今天,我和同学放学后骑车去新堡,天黑了才回来,母亲一直在等我吃饭,见我回来,忙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我到同学家写作业去了。”母亲听了应了一声,低下下头去吃饭了。从小到大,我一直不撒谎,母亲十分信任我,她还以为我是那个小时候的.我呀!这顿饭,我吃的好苦,好苦。我似乎知道丢掉什么了。 忏悔之冬冬天常下雪,路很滑。这可恶的雪害使我摔倒,以至把车子的闸摔坏。这可怎么交代?!忽然我眼一亮,想出了一个办法。好友用我的车子捎我回家,到了了拐弯时,我拿出竖笛,往链子上狠狠的一刮,链子掉了,我们也摔倒在地,我假装急忙去扶她,我很清楚,她一定会检查车子。果不其然,她急忙跑去检查车子,我假装急忙的说:“闸坏了!链子也掉了!”她吓坏了,急忙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下午拿钱来给你修!”我心里一乐:大功告成!!我便高高兴兴的推车回家。

寻找-抒情作文 篇2

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即“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以上两句话,都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道理: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和气候。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必须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可现实状况是怎样的呢?绝大部分的学生整天被关在校园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大量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学校里的闭路电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成了聋子的耳朵,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束缚的不仅是学生们的身体,还有那洋溢着青春热情和充满着求知欲望的火热的心。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然而在学校里,老师只关心他们分数的高低、名次的进退;在家里,家长们除了他们的吃、穿、住以外,关心的也只是考试的成绩。他们的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几乎无人问津。作文教学中,命题模式化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独自承受着考试的冷酷无情,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考试变得麻木,冷漠,更有甚者,对生活也失去了应有的品味、感悟和理性思考,缺少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这种状况下,想让他们写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那是空谈!如果硬要让他们写,那他们只好求助于套话、空话,甚至假话了。我曾经让学生以“我所关注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当辞藻充斥全篇。剥去这些外壳,挤干这些水分,剩下的是内容的空洞,思想的苍白。这种现象能怪学生吗?

多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关注学生的心态,不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注意引导他们进入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本与生活一体的语文,被从生活中硬性分裂出来,截断了源头活水,那么作文教学又怎么可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呢?过多的指责应试教育已无多大的实际意义,重要的是要去探求一条适应现行教育体制的作文教学之路。如何“戴着脚镣跳舞”?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方法着手。

第一,抛弃僵化的作文模式,向生活探寻作文的源头。作文虽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把规律作为永远不变的法则和模式。规律和模式的关系,就好像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一样,仅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我们必须守住真理的底线。模式的僵化是学生作文的通病,结构、主题、语言等条条框框的限制会使学生没有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的可能,又怎么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作文教学上的弊端就是追求结构层次,重视套路,忽视文章的源泉———生活中的事实,而脱离了事实的文章不过是形式逻辑某一概念的翻版,是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量的。此时如果打开生活之门,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平凡小事,就有可能看到学生富有个性的作文,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二,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热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在写作上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学校的大门不能无节制的敞开,而作文教学又不容你与校外隔绝,在这两难境地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尽管这种融入的程度是有限的,而当今社会生活又是那样的瞬息万变,丰富多彩,但教师还是要善于把对生活的领悟,包括生活的原貌和一些社会热点展现给学生,这对减少学生感悟的盲目性,增强有效性是有好处的。譬如追星捧月、希望以及“嫦娥奔月”运行情况,学生一般对此所知可能有限,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社会热点,然后有机地、巧妙地让学生反映到作文中来,这样就可以增加作文中的生活含量。如果不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不写真事抒真情,学生就很难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在写作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鼓励学生放眼生活,表达内心真实的爱憎,既可让他们写童年的趣事,也可让他们写青春的烦恼;既可让他们写成功的喜悦,也可让他们写失败的痛苦;既可让他们写反映社会积极进步面的作品,也可以让他们揭露黑暗、抨击时弊……这类作品读来往往更加亲切,更加感人,更富有生活气息。所以,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关注现实,写真话,抒真情,尤为重要。

第三,变换作文形式,真正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长久以来,作文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很多时候就迫使学生临时胡编乱造,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总的来看,显然是纸上谈兵,玩弄文字技巧而已,谈不上融入生活的体验,与生活本来的面目相去甚远。文中缺少鲜明的个性、真挚的情感、积极的人生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多向学生推荐并鼓励他们阅读多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用多元化丰富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在自己的阅读中学会取舍,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当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多面向广阔的社会,捕捉生活中朵朵浪花,以饱满的热情,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以开放的思路思考生活,再用创意的构思、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生活。

寻找作文的生活之源 篇3

关键词:生活 观察 感悟 挖掘

学生不爱写作文或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因为“无米下锅”,所以言之无物也无趣。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为何不从生活中撷取朵朵美丽的浪花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在一次以“母爱”为题的作文课上,我先让大家相互交流了一下,大多学生认为母亲早上给自己做饭、雨天送伞、给自己买衣服等就是母爱的表现,材料陈旧,内容狭隘。

我引导学生:当你获得进步时,妈妈是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妈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难道你们没有从中感受到母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似乎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我知道,这些生活的精彩细节被他们忽略甚至遗忘了,一时间整理不出素材。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给了学生几天时间来完成习作。交上作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剪影,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妈妈给我挑刺,眉头紧锁,使劲捏得手有些发烫,还一直用嘴轻轻地吹,想吹走我的疼痛。从习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细心,并且学会了观察。

课堂上,我告诉学生: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丽。

二、真情感悟生活

如何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感悟生活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话”的习惯,和自己对话、和大自然对话、和亲人朋友对话、和社会对话,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用心聆听了天籁之音,学生的文章才出现了“春姑娘抱起绿琵琶,弹出一支和谐之曲”“小草悄悄探出小脑袋,伸伸懒腰,好奇的望着神奇的世界”“春姑娘踏响了地垅的琴键”“弄着一路绿色的铃,蹬着一路绿色的车,驮着一路绿色的梦来了”的动人语句。

“5.12”汶川地震给学生震撼很大。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是动情地朗读了“护花勇士”谭千秋教师的女儿谭君子的文章: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悔恨的是,地震前两天还和爸爸互发的短信,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我庆幸自己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我要代他撑起这个家,这是我回报爸爸的方式。

还读了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刘倩的日记: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祈祷。我们已经和死亡握过了手,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我还没有读完,教室里已经有微微的啜泣声了。我告诉学生:逝者已去,生者如斯。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当我们不再拥有,又谈何珍惜?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自然的威力、生命的脆弱、亲情的温暖,如果现在还体会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条件有多好,那么更大的灾难将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学生们在情感的激发下,迫不及待地抒发对亲人的不同感情,完成了《我读懂了母爱》《爆米花香》《枕头里的秘密》《一枚纽扣》等优秀习作。

三、潜心挖掘生活

有一位学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纸》:“平凡的外表,广泛的运用。”我觉得没有写出“纸”独特的特点,于是我启发学生观察应该带着思想,能够透过生活中某个事物的表面深入挖掘。学生改过之后写到:“洁白一片的时候,一无所有,只有写上了思想的文字,才变得丰富。”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大多数学生从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入手,笔下的校园景色宜人,而有的学生却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写学生洋溢着春意的笑脸,再写校园整洁的环境、天空飘荡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风,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可见这些学生做到了边观察边思考。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也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把生活中的精彩融于笔端,才能领略写作的乐趣,才能品尝生活的甜美,才能生动真实地表现生活。

寻找-抒情作文 篇4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厚重的底色,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关键力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首建党百年以来的这段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敢干、敢拼、敢闯,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致敬英雄,铭记伟大的英雄事迹。百年来,从九原板荡的危机中诞生,在烽火硝烟的战争中淬火,于激情燃烧的建设中挺立,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壮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不能忘记,奇迹背后为之而奋斗的一个又一个英雄。“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__、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身躯堵枪眼的黄继光、28年名字成绝密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于敏,隐“功”埋名三十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鲜红印记,还是“闯新路、攻难关、求胜利”时代光芒的深情镌刻,都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员为国奉献、矢志前行的永恒坐标,我们要铭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

致敬英雄,传承不朽的英雄精神。先辈们为国家尊严、民族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岁月流逝,英雄迟暮,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时代依然需要英雄。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涌现了新时代的人民英雄,有敢医敢言的钟南山院士,救死扶伤的张定宇院长,有奉献生命之火点燃苦寒贫穷土地的黄文秀、郭彩廷……新时代新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传承着先辈们的英雄精神,我们党和人民群众血脉相融的鱼水情不会减弱,不惧艰险的英雄情怀没有褪色,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不会改变。

寻找春天抒情散文 篇5

三月,对于陕北来说春天尚早,广袤的大地上竟然没有一朵花开。看着别处开着的树树玉兰朵朵迎春,着实对陕北三月的春天有些怀疑。于一个女子来说,三月得有花开才是对春天最好的解释。然而,陕北整个有可能开花的地方却不见一株早开的花朵,哪怕嫩绿的草儿在此刻也不愿意露出头来。我不免有些抱怨,春天似乎对陕北有些不公平,三月的风,洁白的云,碧蓝的天,可唯独缺少了这花红柳绿,显得有些单调。

我像个失望的孩子,坐在春天的秋千上,伺机寻找春天,来给落寞的三月增添一丝活力和色彩。

吹面不寒杨柳风,比起冬天凛冽的北风,三月的春风似乎更加温柔。春风拂面,犹如一位女子含情脉脉,生怕再用力一点,附着在大地上的尘埃便会吹散。春风含蓄的吹着,吹开了人们的笑脸,吹软了摇摆的柳枝,吹甜了棉花糖,吹长了孩子们手中的风筝线……哦!原来春天在春风里跳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河里雪白的冰块早已流向远方。河里不胜夏天的清澈有些浑浊,或许河水要带着北国冬天冰凉的泥土,去海上旅行。泉眼无声惜细流,用在春天的河面水上行不通,那哗啦啦的流水声,似乎在高声向人们宣布春天的到来。她唱着欢乐的歌,她跳着轻盈的舞,抚一把柔琴余音绕梁,来迎接春天的盛开。激起的一朵朵水花犹如故人归来,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和我都曾有诗有梦,有酒有年华。哦!春天在小溪里歌唱欢腾。

三月的陕北虽然还见不到一朵早春的花开,那饱满得花骨朵像害羞的少女,低着头似乎等到有缘人才肯待放。那么多的花骨朵儿,一朵有一朵的特别,为了迎接春天那一瞬间的花开,卯足了劲儿地鼓着,歪着,耷拉着脑袋,你不离我,我不离你,偶尔在春风下牵手。你看,有的已经等不及顶破了最外层的那层皮儿,向外舒展着一朵粉红的花瓣,其它的似乎也要舒展笑脸,大口大口的吮吸带着甜味的空气。那贪婪可爱的样子,足足让整树的花骨朵羡慕不已,恨不得马上绽放。哦!春天在花骨朵儿里酝酿。

三月别处早已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一派花的景象花的芬芳。而对于地理位置略偏北的黄土高坡来说,连一丁点儿嫩绿都寻找不到,放眼望去,草地上还留有燃烧过的痕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一首《草》给整个春天带来了生机,谱写了陕北大地春的前奏曲。用不了多久,春雨便会绵绵不绝,迈着轻盈的步伐而来,那些泥土中的草儿们也将崭露头角。你看,那破开的泥土,似乎正在等待春雨这把钥匙打开花的世界,绿的.海洋。那些草儿们正在美梦中酣睡,时而揉揉眼睛,在泥土缝隙里张望外面。哦,春天在草儿朦胧的眼睛里。

三月,陕北的春天来的有些晚,万物早已蓄意待发,只待一场春雨把这帷幕掀开,只待一场春雨开启春天的盛世繁华。春天来得有些晚,也就意味着落幕的必然迟。相比五六月其它地儿的炎热,陕北应该还是人间的四月天,到时候卯足了劲儿的享受春的温暖与花的艳丽。其实,人也一样,总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春天和花开的时节,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一生的努力只为一次花开。

寻找那条去外婆家的路抒情散文 篇6

从从家乡村口向南望去,崇山峻岭的前端,一个半山窝里,就是外婆曾经所住的村子。从家里出发,走两公里平路,到山脚下,再走大约四公里山路,就能到外婆家。去的时候,山路是曲折的上坡路;回来的时候,就是下坡路了。曾经,这条路每年都有走好几次,路边有什么树木石块,走多长拐弯,现在都一清二楚。但距上次去至今,已经有七八年了。这个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村庄消失了。

表哥和表弟从外地回来,和我相约去他们的故乡看看。车很快就到山脚下,再上驶八百米的山路,有个岔路口,右边是通往另一个村的,左边是通往他们的故乡也就是我的外婆家的。左拐上去,行驶不到二十米,只见茅草和灌木侵袭了这条山路。看上去,步行应该勉强可以,但车是肯定通不了的了。

那本是一条“之”字形曲折蜿蜒的山路,不到三米宽,路面坑坑洼洼。往常,主要是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通行,偶尔也会有汽车去村里。我姐夫就曾经开着小货车去过几次,他说每次去都心惊肉跳。

过去的那些年,我每年都要去至少两次。春节去外婆家拜年是传统节目,暑假期间一般也会去一次。每次去都是骑单车,单车上会放点东西。每次到了山脚下,小歇一会,深吸一口气,然后弓着身推自行车,踏着路面的碎石,艰难前行。中途休息几次是难免的,我经常会鼓励自己,再多走一会,走到前面那个转弯处再休息。到了山顶,也得坐一下。喘着气,吹着山风,极目远眺,望着四周连绵的山脉,倒也别有情趣。也有不快的事,大多数时候,到了山顶,都会内急,只得找个地方排解一下。老家常说累出屎来了,大概就是我这种情况吧。

我每次去,其实几乎空手去的,带的礼物不重。即使这样,每次都累得半死。小时候,去外婆家不是美差,尽管每次去,外婆、舅妈都会拿出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吃不完还能兜回家。我非常钦佩村里的那些壮年男人,单车后面背着两袋化肥,仍能健步如飞,中途也不歇一下。

但现在,即使这样的路,也只能留存在记忆中了。我和表兄弟各执一根木棍,拨开两边的茅草和树枝,不时还抽打一下。因为表弟开玩笑说,如果旁边窜出一条蛇或其他动物,肯定会把我们吓得半死,因此我们得先把那些潜在敌人惊扰开。尽管时隔多年,山路已被植物侵占,但那些标志物还在,比如路边的`那几棵大树依旧健壮,比如那几个拐弯依旧提示着我们山路还有多远,再比如站在一个拐角处还能看到山下的房屋与河流。只是行进速度比以前慢多了,而且没地方休息了,但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倒也很容易消磨掉时间和疲劳。终于到了山顶,眺望着远处的群山,感受着凉爽的山风,舒畅之情难以言表。我们都在城市里打拼,像这种情形,几乎不敢奢望。我也经常去爬城市的山,但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

山顶离村子还有五百米左右,其实走一百多米,就能看到稍低处的村庄了。只见树木草丛中,只有小舅的砖屋依然屹立,其余的房子已经倒塌了,包括外婆和大舅曾经常年居住的房屋。断墙和梁木掩映在青草之中,一片萧条衰败。村前的梯田,是外婆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今长满了茂密的草木,与周围的山坡相连,已经看不出哪是良田哪是山脚了。但是村里的标志,外婆屋后那棵高高的棕榈树,似乎更加青翠,更加挺拔。这棵棕榈树,小时候我们经常爬,爬得树干光溜溜的。

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有些伤感。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真切切看到这一幕,还是有点无法接受。尤其是表兄弟,这是他们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无数次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就在十年前,他们还称这里为“家”。即使在外定居,成家立业,每年回到这里时,他们还是说“回家”。现在,家,确切地说是家乡,已经不在了。我们离开这里后,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清明节可能会上山拜祭先祖,但先祖的墓地都在山的另一边,不大可能翻山越岭拐过来凭吊消失的故乡。

这个村庄因为在半山腰,有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半岭”,“岭”是家乡话对山的称呼。“半岭”是个自然村,自我懂事起,村里就只有十二户人家,五十来个人。村子很小,只有一条路通往外面,所以只要有一个人进了村子,村里的人都能知道。村子小,关系就相对简单,村民热情淳朴。几乎每个村民都认得像我这样的客人,而我也认得每一个村民。平时外村人较少来,过年的时候就热闹很多。每年正月来拜年,最害怕而又最温馨的就是吃饭,总是被横拖硬拽地拉到各家吃饭。往往在一家刚坐下,另一家主人就在旁边站着,拿起筷子吃了一口,下家立马捉住我的手,把我拉起来,大声说“可以了可以了,去我家吃。”而这家则把我按住,往我碗里夹菜,嘴里生气地说“都没吃,吃几口再走”。看着他们争来吵去,我就慢腾腾地吃着。经验告诉我,千万别贪吃,否则到后来的几家根本吃不下去,这样会使主人不开心,以为厚此薄彼或他家饭菜不好吃。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吃了八顿,撑得走路都困难。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躲起来,到饭点的时候才回到外婆家。但稍微长大了,就躲不了了,他们都必定要找到我才开饭。这种场面,只有这样的小村庄才会发生,较大的村庄,亲疏比较分明。

温情和淳朴是可贵的民风,但穷困才是村里最显著的特征。虽然村小人少,但农田也少,且不好耕种,都是积年累月从各个山谷里开辟出来的耕地,土地小块分散坡度大。就算我两个舅舅家劳动力多,辛辛苦苦一年从头忙到尾也仅仅糊口,难有积余。随着社会改革的来临和深入,平静的山村被外面的动静打破。

我也不知道这个村庄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但却是看着她慢慢消失的。村里人口顶峰就是五十二人,那还是我小时候,后来就慢慢减少。因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村里的姑娘想方设法嫁出去,虽然也会有更偏远的山村嫁进来的,但出去的明显比进来的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因为迁移的松动,村里有条件的家庭会迁往山下平地村落居住。而年轻人外出打工,小有所成后更不会回到这个山村。本世纪开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县里面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鼓励落后山村的村民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平地村庄。这种政策加快了“半岭”的消亡,小舅的砖屋才建几年,他也义无反顾地搬下山了,村里剩下的都是不愿离开的老人。到,随着其他老人故去,村里其实只剩下了我外婆,还有轮换上山照顾她的两个舅舅、我母亲和姨妈,很难想象两个人住在一个山村里的感觉。

八十多岁的外婆依然健硕,她甚至还在村前的地里种了几亩菜。由于进出的人极少,农田、村路逐渐长起了茅草和灌木。要是以前,村里人会很快铲除,但此时已经没人理会了。小山村向原生态迈进,连野生动物也回归了。好几次,野猪跑到门前的菜地里,把菜地拱得乱七八糟。舅舅到山下找了个猎人,试图教训一下野猪。他们确实守到了野猪出动,但没有命中过。外婆他们甚至在晚上听到了久违的狼的嚎叫,他们自己都说三十多年没听到过狼叫了。野猪和狼,我久闻其名,但至今未见过真身。

每到傍晚,外婆会坐在门前,望着山下。从这里,透过眼前的松树杉树,可以看到山下的村庄,也可以听到山下的人的喊叫和牛的长哞。过去的很多年,村子里也不时地想起这些声音,在四周的山里回荡。但最后几年,村里没有了邻居,没有了猪牛,没有了鸡鸭鹅,只有太阳依旧在上午艰难地越过村后的高山垂照下来,而到傍晚穿过树林斜照着村里的每一块地方。山下传上来的喧闹更显山上的寂静,而很快,寂静将进化为死寂。

底,经不住子女们的劝解,外婆还是下山了。村里最后的坚守者撤离了,半岭,这个存在了一百多年的村庄,彻底的消失了。

不仅仅是“半岭”,还有很多类似的山村因为类似的原因消失了。“半岭”所属的大村,原本有六个自然村,分布在不同的山腰或山谷,现在只剩下村委会所在的村子了。甚至,,那个大村的编制也撤销了,并入到我家乡所在的大村。据说,降格后的那个大村,现在也只有很少的人家在那里居住,相信也很快就会消失。

对于这种自然有意识的村庄消失,我是持正面立场的,他们应当搬迁到更适合的地方去住,就像我小时候去外婆家的路上常愿望的:要是外婆家在平地多好啊!当然这种零碎搬迁同时也破碎了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亲情和乡情,不过这些亲情和乡情在更好的生活面前不堪一击。而且,到一个新的地方,融合进去,也会产生新的亲情和乡情。从山村到平地,从平地到乡镇,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城市,这是我在读书时期就形成的一个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村水平的路线图。只要条件允许,就应鼓励农村居民向更高一级的空间迁徙发展。让我欣慰的是,这个路线图正在实施,尽管有些人在慨叹中国村庄的消亡速度并引起关注,但谁又能阻碍这个进程呢?

寻找作文教学的理想支点 篇7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要改变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 也应该寻找属于它的理想支点。

(一) 体验、感受, 引入源头活水

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并且带着情感去写, 就应当引导他们去体验、感受, 为写作引入源头活水, 因为生活永远是写作的丰富源泉。

(1)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如游校园赏春光、沙滩放风筝、山顶观日落等, 可按五人一组展开。活动归来之际及时整理思想, 填好观赏、体验记载卡, 并推选代表予以交流。

(2) 设计、组织班级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 有关代沟、责任的辩论赛, 为汶川大地震献爱心的捐助等等, 让学生人人参与, 展开互动, 通过活动提高其组织、联络、写作、演说、评价等综合素质, 同时培植他们人文精神的种子, 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真善美的花朵。这些班级活动无疑“厚积”了学生的材料仓库。

(3) 本着“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原则, 适时地、有计划地组织文学欣赏及艺术创造活动, 也很有必要。如高一上学期结合新诗教学, 可组织开展“读诗·诵诗”的兴趣活动;高二上学期结合古典诗词教学, 可引导开展“赏诗·评诗·写诗”的美育活动;高二下学期结合戏剧文学的教学, 组织学生成立戏剧兴趣小组, 进行课本剧的编演;为配合散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教师可挑选一组美文, 组织学生完成由“配乐朗诵”到“美文评赏”的实践创造, 让他们主动接受文学的熏陶, 大大增添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师自身要有热情、有激情地去引领、去示范, 才能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文学、艺术之花。

(4) 根据校情、班情, 为学生设计、提供假日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也势在必行。如城区学生可参观走访社区、安居小区, 畅游水上公园等, 触摸城市生活的脉搏;乡村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 真切地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清新气息, 从家乡的饮水改造、电网改造、通信建设以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 捕捉党和政府的惠民之光;也可以前往父母打工的公司、工地, 去近距离地体验父母劳作的艰辛, 了解他们作为一个“城市边缘人”的种种疾苦, 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

(二) 打通读写, 强化文体训练

打通读写, 要充分利用教科书。

1. 从细微处入手, 剖析一点, 练写一点, 获益一点。比如我们完成了郁达夫《故都的秋》三、四段的品读教学, 就可运用作者“借助五官感受写秋景, 让大自然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的技巧, 练习写“校园春色”“故乡冬景”之类的短文。又比如在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写母子亲情这一章节后, 可引导学生总结出史铁生“借助细节描写, 运用朴实语言, 浓化母子深情”的表达技巧, 再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完成表达亲情、友情以及师生情的小练笔。有了课文“例子”的“读”, 再“点击”生活用心地“写”, 这种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实弹演练”, 能说没有体现“打通读写”的思想?

2. 从大处着眼, 通过课文“例子”的“读”, 帮助学生整合课本资源, 总结“写”的要领, 了悟打通读写的真谛。不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节选小说借林黛玉的眼睛洞窥贾府形形色色的人物, 体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们能够在细“读”中挖掘以下“写”的资源: (1) 本文人物出场的艺术妙笔——既有“三春”的“形出”, 又有王熙凤的“声出”, 更有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神出”, 而人物出场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 体现出曹雪芹的匠心。 (2) 作家写人, “言为心声”——王熙凤、贾母、贾宝玉等人对林黛玉的情感态度, 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了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诚如高尔基所说的“由说话看出人来”。 (3) 映衬妙用, 虚实相生——写王熙凤、贾宝玉的衣饰, 是为了映衬其人;点示潜台人物——贾政与贾赦, 是为了映衬出场人物, 是难得的“闲笔”;写宝玉上场之前, 王夫人的一番描述, 是以虚衬实, 为了凸显宝玉不拘小节、冥顽叛逆的形象。另外还有词语的锤炼、动作神态的点染等等。这些“读”出来的课本资源, 对学生“写”活笔下的人物是不无裨益的。

3. 站在提高学生文体训练能力的制高点上, “打通读写”意味着必须遵循有序、规范的原则, 切忌盲目、随意。

语文教科书的分工基本明确:高一着重培养记叙能力, 高二着重培养议论能力, 高三进行综合表达、定向写作。为改变作文教学随意、无序的状况, 我们应建立针对非毕业学段作文训练的简明学案。

如:记叙文训练简案

第一板块 感知 表达

(1) 写一个表现自然美的片断 (借助五官感受)

(2) 写一个反映行为美的片断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

(3) 写一个感悟生活的片断 (记叙为主, 议论为辅)

(4) 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断 (写景为主, 抒情为辅)

(5) 写一个虚实结合的片断 (实写铺垫, 虚写升华)

第二板块 记叙事件

(1) 写出事件的情趣 (侧面烘染, 细节刻画, 运用俚语、流行语)

(2) 写出事件的独特 (抑扬结合, 运用欧·亨利式结尾)

(3) 写出事件的波澜 (设悬念, 埋伏笔, 对比, 运用误会)

(4) 写出事件的新颖 (小中见大, 由点到面, 虚实相生)

第三板块 描写人物

(1) 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物 (注意几件事的详略和角度)

(2) 运用对比手法写两个人物 (注意主次安排和衬托运用)

(3) 写一个群体中的几个人物 (注意个性化的表达和人物出场设计)

(4) 写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注意记实手法与虚构细节的结合)

应该说, 以上这个学案较好地利用了教科书的营养, 并适时拓展, 体现了“打通读写, 强化文体训练”的思想。实践也证明了它们的可行性。

(三) 搭建平台, 共筑创造妙境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翔。”正像鱼儿腾跃应借助浩瀚的大海, 鸟儿飞翔需倚赖高远的长天一样, 高中生写作要想放飞理想的鸽子, 也必须搭建平台, 构筑创造妙境。

这个平台包含交流、互动、辐射三个基本元素。

1. 交流

(1) 交流节假日搜集的作文素材

可登台演讲, 可小组传阅, 也可摘要刊于班级黑板报。

(2) 交流优秀作文

适时地组织作文自改, 同桌评、小组互评后, 再挑选一组佳作, 请作者登台朗读, 然后由学生畅所欲言, 评议高下。

(3) 交流写作的成功经验

组织一场写作经验交流会, 请拥有一定写作成就的小作者交流心得, 介绍经验。

(4) 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

一方面由学生选取精美作品, 进行朗读、品评;另一方面也可介绍学生自己阅读某一类作品的心得。

2. 互动

互动是技艺的切磋, 是思想的碰撞, 是情感的提升, 是知识的交流。而互动作文的滋味更美, 果实更甜。

(1) 生生互动

示例A:小组作文接力赛。教师拟出组合题《生活的酸甜苦辣》, 安排学生4人一组, 在小组长策划下先集中讨论, 再独立写作, 最后统一组装, 让人人都露一手!

示例B:构建互动作文网。提供一篇高分作文, 先由小作者本人总结写作体会, 再遴选两名写手从不同的视角对作文进行简要的点评, 最后由语文教师写出“互动综述”。“三位一体”的探究活动, 会美不胜收。

(2) 师生互动

语文老师勇敢的“下水”, 严格的示范, 可以营造师生互动的妙境, 化解学生作文的苦痛。

示例A:笔者出示下水散文《为女儿感动》, 组织开展“读”、“议”、“评”、“讲”系列活动。“读”——由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此文, “议”——学生互相商议, “评”——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 “讲”——由学生现场提问, 笔者作答。提问涉及写此文的意图、构思经过、写作感悟等多个问题。

示例B:笔者出示下水诗《母亲·烟》原稿, 组织学生开展评改活动。四人一组, 讨论修改。注意:从词语的锤炼、诗句的简洁与照应, 诗意的铺垫及点化等方面入手。学生登台交流, 明确:修改要有针对性, 说明理由;评价也要恰如其分。最后由语文教师点拨、小结。

3. 辐射

每一个创造者都是渴望成功的, 而青春勃发的高中生朋友更是期待拥有一份成就感, 期待自己辛苦打磨的作品多渠道地得以辐射, 从而收获属于他们的快乐。

寻找作文课堂教学的支点 篇8

一、设计理念

学生作文是一种心智活动。作文能够尽情地培育和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灵培育、情操陶冶、人格取向都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然而作文现状极其令人担忧,学生作文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段,或无病呻吟;技术作文因应试而大行其道。常常是远离生活,对身边活生生的生活视若无睹、缺少感悟,使得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带有鲜明的应试教育的烙印,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因而难以萌动人文精神的萌芽,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认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日趋压抑,心灵日渐冷漠。

从学生的写作状况看,因为写不好作文而害怕作文,深究根源,主要是学生缺少对作文的认知,即学生有关作文的元认知处于尚未开发状态或模糊状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信息加工获得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能够转化为策略性知识。就作文知识而言,学生要明白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即“作文是什么”“要写些什么内容”“有哪些规则”等等,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即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等关于方法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作文,如何提高作文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属于最高级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过多的强调“那么”(即动作)而忽略了“如果”(即条件),导致学生认知的不健全或者无认知,写作能力当然是提高不快或提高不了。由此学生对作文了无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也就不足为怪了。长此以往,消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转而反感厌恶,从而因无写作的归属感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的方式因个体的独特性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对课堂教学方式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独立自主地学习,易于适应结构不严谨的课堂模式;场依存型的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结构严谨的课堂模式。深思型的学生偏向理性,思考问题仔细慎密,回答时正确率高;冲动型的学生更感性,往往凭感觉回答问题而易出错。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特点与信息加工的通道,创造有利于学生认知的课堂环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是指人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它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为主体体验式个性作文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

新课标倡导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性情,要说真话、抒真情、议实理,忌无病之呻吟,无情之喊叫,无实之喧哗。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依据,试图通过学生在课堂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认识有关作文的知识,感受作文的快乐,以转变学生作文的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调动自己全身,激活自己已有知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二、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分析

教学目标:借叙述树叶故事,观察树叶,触摸树叶,嗅树叶,尝树叶,听树叶,联想树叶,充分调动人体感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描绘事物。据此,基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知道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去描绘事物,写出自己的真感觉、真想法、真性情。

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本设计以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让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和便于操作。同时力求目标单一集中,将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课前准备:走进自然,捡一片自己喜爱的树叶回来。

——心理学认为,学习准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为促成学生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教师有必要提前要求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这一环节有两个作用,一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二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它是本设计的关键,不完成这一准备,整个教学设计将无法进行。

教学过程:

1.导入: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伟大的。我们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除了懂得欣赏、学会感悟,别无他法。难怪面对秋叶,杜甫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惊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赞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天我们也来谈一谈一片树叶,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这一片树叶。

——从学习过程来看,这属于预期与注意阶段。设计导语正是为了引起注意并告知目标。

2.请同学们展示你带来的那片树叶。

——此环节既是引起学习的注意,又是对学习准备的检查,还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认识了解。但必须要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要性,如有同学尚未带来树叶,要提请同学注意,并允许这些同学马上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强化。

3.叙树叶来历。

思考: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采了这片叶子的?是什么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呢?请用通顺有文采的一段话谈谈你这片叶子的来历。(是一见钟情,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还是美丽的邂逅?)

——这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激活及激活的扩展。激起学生对有关树叶来历的人事物的回忆,并调动已贮存的有关能够促成通顺有文采表达的相关词汇,经信息加工,达成激活的扩展。

4.观树叶,绘形色。

请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这片树叶,你看到了什么?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5.触树叶,写感觉。

请同学们用你的肌肤去触摸一下树叶,你感觉到了什么?

6.嗅树叶,写气味。

请大家调动嗅觉,闻一闻你手中的树叶,你能闻到什么气味?

7.听树叶,写声音。

我们看看自己的听觉是不是很灵敏,我们听一听树叶的声音。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这需要我们放飞想象。它应该有很多很动听的声音。

8.尝树叶,写味道。

我们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欣赏了树叶,我们还要尝一尝它的味道,品品叶的生活。

——以上五个环节依据认识规律从视、触、嗅、听、味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体验,并据此描写树叶。这个过程相当要紧,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既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有学生对自己活动感觉的信息加工而成的表达。从教学过程看,通过呈现有组织的信息,让学生有所选择地把新信息收入到原有的命题网络,达成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组。学生既有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也有对程序性知识的认知,更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

9.想树叶,引诗文。

我们还可以联想与树叶有关的诗文。

寻找-抒情作文 篇9

季有春夏秋冬,人有童少青老。就象辛弃疾的《丑奴儿》词中所写那样,人到中年,真的就如丰硕的秋天,没有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没有了夏天的热情似火,有的只是依然郁郁葱葱的茂盛,硕果累累的丰满,从容不迫的睿智。还有“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凄凉感觉。

是啊,人到中年,我们早已不再懵懵懂懂,不再血气方刚;我们的脚步不再匆匆;我们的话语不再煽情;我们早已远离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我们曾经繁花似锦的青春正如秋天的落叶,一片一片地在岁月的风雨中凋落飘零。

但是,秋天自有秋天的美丽:君不见,那满山遍野,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君不见,那一地金黄,满目果实;君不见,那成熟的丰韵,收获的喜悦....

中年如秋:我们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多年的拼搏,有的已经事业有成,有的已经仕途得意,有的已经儿孙绕膝....

中年如秋:我们虽然已经两鬓染霜,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依然年轻!

秋宵月色胜春宵,人到中年更逍遥。

既然岁月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秋天,我们就要愉快地享受这成熟的韵味,品尝这丰收的果实,感悟这人生的美丽。抛弃那些让人断肠,令人心碎的苍凉,收藏丰盈壮丽的情怀。

不再悲黄花落尽,不再叹韶华流逝!

让我们倚栏观日,看绚丽的夕阳徐徐西下;让我们推窗望月,看玉兔东升嫦蛾起舞;让我们闲暇时约三五知己,临一池碧水,钓几尾闲鱼;饮一壶老酒,发少许牢骚;弹一曲古筝,诵几首诗章....

如今识得金秋颜,万紫千红胜春天!

中年如秋:让我们象这多姿多彩的秋天一样,在人生的秋季也焕发出美丽灿烂的光彩!

。就象辛弃疾的《丑奴儿》词中所写那样,人到中年,真的就如丰硕的秋天,没有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没有了夏天的热情似火,有的只是依然郁郁葱葱的茂盛,硕果累累的丰满,从容不迫的睿智。还有“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凄凉感觉。

是啊,人到中年,我们早已不再懵懵懂懂,不再血气方刚;我们的脚步不再匆匆;我们的话语不再煽情;我们早已远离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我们曾经繁花似锦的青春正如秋天的落叶,一片一片地在岁月的风雨中凋落飘零。

但是,秋天自有秋天的美丽:君不见,那满山遍野,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君不见,那一地金黄,满目果实;君不见,那成熟的丰韵,收获的喜悦....

中年如秋:我们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多年的拼搏,有的已经事业有成,有的已经仕途得意,有的已经儿孙绕膝....

中年如秋:我们虽然已经两鬓染霜,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依然年轻!

秋宵月色胜春宵,人到中年更逍遥。

既然岁月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秋天,我们就要愉快地享受这成熟的韵味,品尝这丰收的果实,感悟这人生的美丽。抛弃那些让人断肠,令人心碎的苍凉,收藏丰盈壮丽的情怀。

不再悲黄花落尽,不再叹韶华流逝!

让我们倚栏观日,看绚丽的夕阳徐徐西下;让我们推窗望月,看玉兔东升嫦蛾起舞;让我们闲暇时约三五知己,临一池碧水,钓几尾闲鱼;饮一壶老酒,发少许牢骚;弹一曲古筝,诵几首诗章....

如今识得金秋颜,万紫千红胜春天!

寻找-抒情作文 篇10

20xx年,家里迎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娃娃,那就是我。你很兴奋,一直在我的小床外转圈圈。

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会说话了,我说的第一个词就是你的名字;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会走路了,我就每天在你身后追你;慢慢地我长大了,我开始上学了,你就每天在我身后追我。我每天盼望着放学,盼着放学后和你一起在院子里追逐,盼着和你一起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慢慢地我长大了,我真的长大了,而你却不在了。

七岁那年,我学骑自行车,你是第一个在我受伤后安慰我的。十岁那年,我开始努力学习,你是第一个陪我熬夜的。十一岁那年,我偷偷地爬到高高的树上,你是第一个用眼神鼓励我用自己的力量从树上下来的。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看见我从滑梯上掉下来,赶紧跑过来用你的嘴巴安慰我。上学前班的时候,你和妈妈去接我的时候,看见有人要打我,你立马冲上去对他大喊大叫;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太内向我没有朋友,你就成了我的朋友。

是的,你不会说话,你从来没有向我表达过你的内心;我会说话,却也从来没有向你表达过我的内心。你明白我,我懂得你。真正的信任和爱,是不需要表白的。

像来时一样,那年,你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地来了,那年后的某一年,你又在我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悄悄地走了。你在时,我没有觉得你有多么好,你走了,我却仿佛失去了全世界。再也不能和你在一起,再也没有像你一样的伙伴陪伴我了。

你在我心里占了一块比父母还大的地方。我没有再盼望回家,因为家里没有你;我没有再说起过你的名字,因为它藏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没有再受伤,因为我知道没有谁会在第一时间安慰我;我没有再爬树,因为我知道没有谁会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支持我;我没有再被人欺负,因为我知道你不会再为我出气;我没有再……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作文的影子 篇11

在我看来阅读与写作好比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之间是有感应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事半功倍呢?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写作教学,将写作训练和语文教材很好的联系起来,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做到让两兄弟齐心协力呢?

一、“哥哥”的方法,“弟弟”我来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风格都是丰富多样。所以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课型,充分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实行读写结合,以读导写,给学生作文的钥匙,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太阳》一课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的说明方法,其中运用较多的是列数字。学完这课时,我有意安排学生习作:我们学校的操场真大呀……;《争吵》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了两个小伙伴由于一些小误会引发的争吵到后来又和好如初。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争吵,更何况是一群未长大的孩子,让他们学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再写写生活中自己的例子;教《燕子》时,我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写出了它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通过写燕子习性、飞行姿态、栖息场景等写出了燕子的活动特点。从而让学生学得一些写小动物的方法。学完这一课后,我就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无论是写人、写事、写物,想象的,还是说明的,都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一学,练一练。模仿是孩子们的一大心理特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喜欢模仿他人,以读导写正顺应了孩子模仿的心理特点。

二、多“吃”墨水,下笔有神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作文像一潭死水,荡不起一点儿涟漪。学生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绕尽脑汁想出来的词又常常觉得词不达意,甚至明明觉得自己的文章缺乏文采而又无计可施。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在教学每篇文章时,我都会运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并重视这些优美词、句的运用。如《卖木雕的少年》中,有一位学生积累这些词: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他是这样运用的:我家乡的青云山,那可是名不虚传,山清水秀,每逢节假日常常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又如《夸父追日》中,有一位学生积累到:喉咙干得直冒烟。运用:体育课上,黄老师叫我们绕操场跑三圈,害得我喉咙干得直冒烟。三年级是写作的入门段,刚刚接手本班时,学生对写作甚是陌生,经过一学年的努力,三年级下半学期,学生的进步就十分明显。在学到《卖木雕的少年》时,一位学生竟能在一小段话中运用课文的18个词语。他这样写到:今天星期六,妈妈吩咐我去超市帮小表弟买一个布娃娃。三狮超市里有不少出售布娃娃的摊点,摊点里陈列的布娃娃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妈妈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仔细地挑选。忽然,我的 目光停留在一只可爱的小老虎上,这只老虎构思新奇,我捧着它就爱不释手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每一课都在积累,每一天都有收获,何怕不能下笔有神。

三、抓住契机,多动笔

(1)续写。有些课文在结尾处会留下一些空白点,留给读者寻思回味的空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续写课文的结尾。续写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延续情感、整合感悟、进行再创造的渠道。如《小小摄影师》一课以“高尔基等待小男孩的到来,可小男孩却始终未出现。”为结局,这种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小男孩会来吗?如果小男孩来了,他与高尔基先生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抓住此机,我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

(2)扩写。在文章的重点处或一些有一定价值却描写较简略的地方扩写。如《争吵》一文中,课文用第5自然详细写出了安利柯与克莱谛争吵后不安与后悔的心情,而克莱谛的心情仅用“悲哀”一词来说明,因此我让学生想象:与安利柯争吵后,克莱谛会想什么?他为什么会感到悲哀?又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让学生对第2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进行扩写,想象:他们会用山上的树木干什么,去砍伐树木时是怎样的心情?当洪水即将淹没他们的家园时,他们只能做什么,那时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情?

(3)看插图写话。课文插图不仅是学好文章的工具,而且那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画也为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这种训练非常适合低年级,但不代表中、高年级就不适用。如三年级下学期的《果园机器人》中的插图写话,一位学生这样写到:一大早,机器人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果园进发了,果园里果实累累,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好似一个个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有的机器人……有的机器人……有的机器人……还有的机器人……连小鸟也赶来凑热闹……一个个精美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不断地从学生作文中出现。我们应当给我们的孩子创建写作的平台,并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下一篇:赏雪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