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共7篇)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篇1

目前执行新准则取消了原“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会计科目,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将职工福利费列入职工薪酬范围核算。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和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和财政部财企[2008]34号有关规定企业不再按工资薪金总额的14%在成本费用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而有关职工福利性质支出可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范围内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对于由于执行新准则原有应付职工福利费的余额的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明确:“(五)职工福利费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职工福利费账务处理

职工福利制度是指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应在卫生保健、房租价格补贴、生活困难补助、集体福利设施,以及不列入工资发放范围的各项物价补贴等方面享受的待遇和权益,这是根据国家规定,为满足企业职工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而建立的制度。以前我们国家的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规定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而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1月1日起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金融企业除外)执行,其他企业参照执行)。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具体的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有哪些,以及新旧准则的又如何衔接呢,请看下面的分解。

一、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

根据国税函(209)3号文中的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职工误餐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独生子女费等。

注:根据新<<新企业财务通则>>将原来应当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内容,都规定为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通过职工福利费核算。

二、职工福利费账务处理

(一)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衔接处理

1.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2.如果企业改制改建,则应将应付福利费余额转增资本公积,如有赤字,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年初未分配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当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3.首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职工福利费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二)职工福利费日常账务处理

1.如果职工福利费2006年以前计提的余额未用完之前,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先冲减以前的余额,余额不足部分以及以后年度再新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按照受益对象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中。

2.如果企业的基础工作以及预算管理较好的单位,可将职工福利计划列入年度预算,按照全年福利费支出总额与工资总额的比例按月计提职工福利费(没有年度职工福利计划的单位,可以比照历史数据,如前三年企业职工福利费占工资总额的加权平均来确定),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实际发生时则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到了年末,如果“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如有余额,则按照前面的各受益对象占企业全年工资总额的比重对余额进行结转,借记或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或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结转后“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没有余额。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篇2

2007年以来, 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7]48号) 、《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8]34号) , 对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 要求2007年起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 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原应付福利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提, 使用时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未使用的部分形成对职工的负债, 余额以后使用。新的规定不再计提使用, 而是实际使用发生时列支, 直接在应付职工薪酬中核算。原制度强调预提扣除, 新制度则强调实际使用。

(一) 货币性职工福利费会计核算

对于货币性福利, 如企业发放给职工的医药费补贴、交通补贴等, 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当期福利计划, 预计当期应计入职工薪酬的福利费金额;资产负债表日, 对实际发生的福利费金额和预计金额进行调整。按所属的部门, 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发放时,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 贷记“现金”等科目。

(二) 非货币性职工福利费会计核算

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职工福利费, 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 笔者认为应分两步处理。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首先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 计入成本费用中的职工福利金额;其次按照公允价值销售产品处理, 确认相关收入、成本、税费。以外购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按照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计入成本费用。

二是将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或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企业将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三是向职工提供企业支付了补贴的商品或服务。企业有时以低于企业取得资产或服务成本的价格向职工提供资产或服务, 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职工出售住房、以低于企业支付的价格向职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企业在出售住房等资产时, 应当将出售价款与成本的差额 (即相当于企业补贴的金额) 分别情况处理:

(1) 如果出售住房的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职工在购得住房后至少应当提供服务的年限, 企业应当将该项差额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并在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服务年限内平均摊销, 根据受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2) 如果出售住房的合同或协议中未规定职工在购得住房后必须服务的年限, 企业应当将该项差额直接计入出售住房当期损益,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该项差额相当于是对职工过去提供服务成本的一种补偿, 不以职工的未来服务为前提。

企业应当注意将以补贴后价格向职工的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非货币性福利, 与企业直接向职工提供购房补贴、购车补贴等区分开来, 后者属于货币性补贴, 与其他货币性薪酬如工资一样, 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按照企业各期预计补贴金额, 确认企业应承担的薪酬义务, 并根据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所有发放给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 在进行账务处理时, 应当先通过“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归集当期应计入成本费用的非货币性福利金额, 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转入成本费用科目。

(三) 执行不同会计制度下职工保险费在福利费中的核算又分为两种不同情况:

一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 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三险从职工福利费列支。根据《劳动法》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由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从职工个人的应发工资中扣缴。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辽宁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的企业, 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作为劳动保险费列入成本费用, 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 不得由企业负担, 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 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非试点地区的企业, 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但不得因此导致应付福利费发生赤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 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所需费用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应付福利费不足部分作为劳动保险费直接列入成本 (费用) 。

二是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 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只有补充养老保险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 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 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从成本 (费用) 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 不得由企业负担, 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 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

二、职工福利费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准予扣除。从新《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可知, 对工资薪金、福利费均采取了据实列支的做法。在新的税法和会计制度下福利费都规定据实扣除, 二者保持了一致。

(一) 扣除范围与核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 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 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是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是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 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笔者认为职工回家探亲途中发生的车费、住宿费、餐费等, 如果企业采取按相应发票报销的方式发放的, 可以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但如果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 应按工资、薪金支出来处理;对于企业年底请员工抽奖活动发生的费用支出, 属于人人有份的福利性开支, 可以在“职工福利费”列支。

四是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该单独设置账册, 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 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二) 职工福利费计算基数的确定

职工福利费的计算基数为工资、薪金总额, 税前允许扣除的最高限额为工资、薪金总额的14%。税法上工资、薪金总额与会计上的有所不同, 主要是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准予税前扣除, 才能作为福利费税前扣除的基数。 (1) 工资、薪金已实际发放; (2) 企业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企业所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3) 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 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4) 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 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5) 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 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对于国有性质的企业, 税务上对工资、薪金总额作了特别规定, 除以上条件外, 规定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 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 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于工资、薪金总额中不合理部分, 不得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限额的依据。

(三) 职工福利费计税基数确定

税法上职工福利费计税基数与会计账务中职工福利费的发生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年初职工福利费有余额的情况下, 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并不等于当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当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要先冲减“职工福利费余额”。在新税法执行前, 税收的福利费计税基数是“计算扣除”, 一般税局在执行时要求已作会计处理的情况下扣除, 包括预提应付职工福利费计入企业成本费用部分, 可以暂不实际使用, 但职工福利费必须在规定的开支范围内使用。

在确定职工福利费计税基数时, 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 确定按原税法累计计提的工资总额14%减去实际使用的福利费累计数;第二步, 确定会计上职工福利费余额即账上的余额;第三步, 确定福利费当年发生额;第四步, 确定余额使用是否改变了用途, 因为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 属于职工权益, 如果改变用途的,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最后确定职工福利费计税基数。对于超过计税基数的部分, 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笔者认为在年初有余额的情况下, 应分为两种情况处理: (1) 年初余额均为原税法规定的计提数。此时应先使用余额, 当年实际发生额大于原余额并且差额小于工资薪金总额14%时, 差额部分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对于超过计税基数的部分, 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 年初余额除原税法规定的计提数外, 还有已做纳税调增的部分。此时也应先使用余额, 当年实际发生额大于原余额并且差额小于工资薪金总额14%时, 差额部分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对于超过计税基数的部分, 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对原已做纳税调增的部分使用时, 不再作调增处理或作为纳税调增的减项处理。在实务中要特别注意的是非货币性福利, 容易被忽视。例如通信企业免费给职工使用电话, 属于非货币性福利, 以及企业为接送职工发生的租车费、汽油费、人工费用等都应属于非货币性福利。

三、职工福利费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职工福利费在税务上要求实际发生, 并且不能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 应进行纳税调整。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 职工福利费发生当期和以后期间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作为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 只做纳税调整, 不做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要需特别注意两点:

(一) 会计和税务上的工资薪金范围不同

会计上的职工, 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 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 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税务上只包括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所以在会计核算时工资薪金应分为雇员和非雇员来核算, 以便于税务和会计上的工资薪金总额差异、福利费总额差异的确定。

(二) 非货币性福利容易被忽视

在税务上确定福利费总额时, 一定要包括职工福利费和非货币性职工福利费两部分, 因为在会计处理上, 职工福利费和非货币性福利是分开核算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财政部:《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7]48号。

[3]财政部:《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8]34号。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辞退福利” 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65-02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国资委也要求监管的国有企业2010年以前要执行新会计体系。新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为我国经济更快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作了基础性的铺垫。但是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还有许多特殊性执行起来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人事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中国特色”,现就人事管理中的“内退”在执行新准则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关于“辞退福利”的有关问题

首先,新准则对辞退福利的规定在准则第9号第二条职工薪酬第六条。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1)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根据有关规定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2)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

关于辞退福利的计量,由于企业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前,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二是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前,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职工有权利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加上所采取的支付补偿方式的不同,可以一次性支付补偿,也可以通过提高退休后养老金或其他离职后福利标准,或者将职工薪酬的工资部分支付到辞退后未来某一期末,因此应区别情况处理。

与辞退福利有关的其它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减值准备第十条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同时存在下列情况时,表明企业承担了重组义务:(1)有详细、正式的重组计划,包括重组涉及的业务、主要地点、需要补偿的职工人数及其岗位性质、预计重组支出、计划实施时间等;(2)该重组计划已对外公告。重组,是指企业制定和控制的,将显著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经营范围或经营方式的计划实施行为。

其次,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 或 “预计费用"科目。

例,20×7年12月1日,A企业集团因改制需要,拟对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已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规定:

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

部门职位 数量

生产部门生产人员100

管理部门中层管理人员 20

根据有关规定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

职位 补偿金额标准

生产人员100 000元/人

中层管理人员200 000元/人

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

职位 拟解除劳动关系时间 拟支付补偿金时间

生产人员20×7年12月31日 20×7年12月31日

中层管理人员20×7年12月31日 20×8年3月31日

计算应支付补偿金额:100×100 000+20×200 000=14 000 000(元)

借:管理费用 14 000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 10 000 000

预计负债4 000000

当今一些企事业单位对所谓的富余人员实行了所谓的内退,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国有企业除了辞退外还有所谓的“内退",就是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简称,内退并不是退休,而是企业减员增效、安置职工的一种方式。“内退"最早出现于国务院1993年111号令《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根据该规定: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对于“内退”在会计处理上,国务院国资委发文[2007]60号《关于中央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进行了规范:

1.企业应当加强内部退休人员支出管理,按规定从严审核内部退休计划;在首次执行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内部退休人员支出不得进行追溯调整。

(1)在首次执行日,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对内部退休人员支出确认预计负债并进行追溯调整,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①内部退休计划在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并已实施,不包括在首次执行日之后批准实施的内部退休计划。

②内部退休人员为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者工龄已满30年的企业职工。

③内部退休人员支出仅包括自首次执行日至法定退休日企业拟支付给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按规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2)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如申报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内部退休人员支出,应当同时提供详细的内部退休计划、人员清单、费用项目、补偿标准、折现率等相关材料,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项经济鉴证说明;国资委将依据企业申报材料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意见进行审核确认。

二、国有企业“内退”的会计处理

1.首次执行日,根据已签订的内退计划预计负债追溯调整,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预计负债。

例,20×5年12月31日,A企业集团因改制需要,制定内退计划经职代会通过并签订合同。该计划规定:

正常退休时间 人数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万元)

20×6年12月31日50 100

20×7年12月31日40 80

20×8年12月31日30 60

20×9年12月31日20 40

20×10年12月31日10 20

20×8年1月1日 起执行新会计准则首次执行日时应追溯调整: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 万元

贷:预计负债 120万元

20×8年实际支付时:

借:预计负债60万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60万元

2.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新的内退计划,应在计划通过时当年预计负债并全额计入管理费用,借: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

续上例:20×8年12月31日 企业改制制定内退计划,计划人数、费用同上例,时间延后

20×8年签订合同时:

借:管理费用300万元

贷:预计负债 300万元

20×9年实际支付时:

借:预计负债 100万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100万元

本文仅对国有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辞退福利的处理进行简要的探讨,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如所得税的处理,因政策因素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的增加带来的后续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执行中逐步明确。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006.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企业会计准则 讲解.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7

4.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

5.关于中央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

(作者单位:福建中旅集团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0)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篇4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行政单位福利费、工会费的计提

作者:向家文

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10期

根据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行政单位应根据工资总额的2.5%、2%(不含离退休费)分别计提福利费和工会费,一般要求先提后用、专设账户、专款专用。自2001年以来,国家深化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原有行政单位福利费、工会费的计提、核算也应作出相应变动。

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由预算单位按照统一的编报时间、规范的编报内容、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需求,将一个部门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完整体现在一本预算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所有财政性资金的运行进行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在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各地虽具体规范不同,但基本上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不允许将财政性资金从国库或财政专户转拨到单位原银行账户;二是将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作为基本账户,将单位原基本账户改为实拨资金账户,并逐步撤销单位实拨资金账户;三是在会计核算中,由于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财政拨款一般按“以支定收”原则操作,即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单位财政拨款收入按实际支付金额确定,预算节余部分经财政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结转单位下年度使用,作为行政单位下年度收入,不符合条件的即予冲销。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和离退休有 篇5

厦人[2002]138号

各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单位:

现将福建省人事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和离退休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闽人发 [2002]170号)转发给你们,从2002年12月9日起执行。

厦门市人事局

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福建省人事厅关于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和离退休

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闽人发[2002]170号

各市、县、区人事局,省直各单位,中央在闽单位:

经研究,现将各地、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提出的有关工资福利和离退休问题,提出如下处理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工作人员工作调动后工资确定及补发问题

担任副科、四级职员、助教级及其以上行政、专业技术职务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调动后,一时未时确职务的,按其原职务工资逐级就近就低套入科员、五级职员、技术员级的职务工资标准。待明确职务后,再逐级就近就高套入新明确职务的职务工资档次。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半年内确定为原职级或原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转系列在两年内,一次申报并评审通过后聘任的,调入后因未按原任职务而少发的工资可予以补发,并连续计算任职时间。否则,少发部分不予补发,也不连续计算任职时间。未确定为原职级的人员,原职务、级别工资不予恢复。

二、闽人薪[1995]1号文有关问题的说明第四条(一)款规定的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互算办法,即“专业技术人员改行任行政工作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任职年限可以计算为副厅及其以下职务的任职年限„„;行政管理人员聘任为专业技术职务的,副厅及其以上职务任职年限可以计算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年限„„”的规定,只适用于“双肩挑”人员参加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或1993年10月1日以后工作调动、职务(岗位)变动转换工资序列,比照调入单位1993年工改按同类人员套改职务工资计算任职年限时使用。至于1993年9月30日是按何职级套改,应根据本人1993年9月30日实际担任的行政或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确定。

如:高校某教师,1976年参加工作,1988年9月聘为讲师,1990年6月同时任副科长,1994年1月任科长,1994年9月聘为副教授,1997年2月任副处长,1999年3月调入某机关任副处长。该同志1993年9月30日应以副科长职务、任职年限6年(该同志属“双肩挑”,其聘任讲师的年限可计算为副科任职年限)、工作年限18年,套入副科长职务工资2档,级别工资确定为13级;1993年10月1日以后的工资档次按职务变动和两年正常晋档等有关

规定处理。

三、关于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问题

(一)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后,其工资一律按转业安置部门介绍的职级套改。如按行政职级安排职务,则按行政工资等级确定工资待遇;如按技术级安置,则按技术工资等级确定工资待遇。

(二)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后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工资按地方受处分人员工资处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能再按部队的职级享受工资待遇。

四、中专、技校实验教师,可参照闽人函[1999]119号文规定予以提高10%工资标准。

五、闽人发[1997]46号第二条规定的带薪(或未带全薪)脱产学习,是指工资关系仍在原单位脱产学习的工作人员(不含工资关系已转到学校的工作人员)。

六、关于部分人员的“省直在榕福州地区补贴”发放问题

(一)受党(团)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以上、撤职以下处分,在处分期内,或违反计划生育超生孩子处罚年限未满七年的,其“省直在榕福州地区补贴”按见习人员标准执行。

(二)受开除留用察看处分和实行所外执行、由原单位负责管教的劳教人员以及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人员,在留用察看、管教和考验期间,其“省直在榕福州地区补贴”按生活费计发比例打折后的标准发给。

(三)当月病、事假累计达到或超过十五天,以及虽未受到处分,但表现不好、群众意见很大的人员,由各单位结合考勤情况决定是否发放。

七、引进到我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的若干规定》(闽委办[2000]10号)执行。在此之前引进人员享有的保留工资,从2003年1月起不再保留,改为一次性发给36个月保留工资数额的补贴费。今后从外省事业单位引进的人员,其工资按我省同类人员标准核定,如原基本工资高于我省同类人员的,其高出部分不再保留,改按一次性发给36个月的高出部分数额的补贴费;从外省企业引进的人员,其工资按我省同类人员标准核定。

对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工资待遇按照人事部《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人发[2000]6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根据闽委发[2001]8号文规定,为进一步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从2003年1月1日起,高校行政人员(含参照“补差”的其他单位人员)不再执行闽人薪[1994]9号文中关于实行工资“补差”的规定,原已享受的补差部分同时取消,但可改按职员、专业技术职务工资中高的一种重新套改。2002年12月31日前已经离退休的,原享受的补差部分予以保留,并计入本人离退休费基数。

九、根据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意见》(人发[2000]106号)精神,对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人员,可视同“称职”等次晋升级别和职务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十、属于全日制研究生班学历毕业之后再通过论文答辩等有关程序取得硕士学位的,其在研究生班学习的时间,可参照闽人发[2001]85号文规定计算连续工龄。

十一、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所中原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寄存人员,在寄存档案期间如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其寄存期间可予以计算连续工龄。

十二、退伍义务兵的工龄计算,按照《福建省〈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实施细则》(闽政[1988]64号)规定执行,即“退伍后新分配参加工作,其军龄和待分配的时间(从报到之日起,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计算为连续工龄”。

十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批准辞去公职的,其工龄计算仍按省劳动局、省人事局《关于国家职工离职、辞职有关待遇问题的补充规定》(闽劳险[1991]009号)执行。其他规定与此不一致的,应按此规定执行。

十四、离退休人员的高龄补贴,从达到规定年龄条件的当月起发给。

十五、各单位申报离休干部护理费时,必须随附单位老干部工作部门、老干部支部意见和医院治疗的诊断证明材料。

十六、事业单位离休干部至今仍未按闽人发[2000]212号文规定套改机关工资的,必须于2003年1月31日前套改结束。改套机关工资或不改套机关工资,均须本人签字同意,此后一律不再改套。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篇6

总结

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局度工作总结2007-02-02 23:02:46

2006年以来,我局在县政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机关事业保险办和市机关事业保险局的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全面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水平”的工作主题,按照“狠抓班子,带好队伍,树立形象;狠抓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狠抓服务,保险为民,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全局上下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骄人成绩。

一、基本情况

(一)、全年征收基本养老保险金万元,占市局下达万元的%,其中由地税局直接征收万元,我局配合税务征收万元。

(二)、已开展2007年社会保险费申报工作。已申报的单位个,申报率为%,对申报表统一进行了认真核定,核定率达%。

(三)、全年应发基本养老金万元,实发基本养老金万元,发放率达%,全部名离退休人员统一在银行领取离退休费,社会化发放率达%,比年的%增长了%。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险厅和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我们为离退休人员从二三年七月和十月起调整并增加了离退休待遇,确保了增补的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四)、对所有名参保人员全部进行了建帐,建帐率达%。

(五)、对全部家参保单位中的家开展了稽核工作,其中实地稽核家,书面稽核家,稽核率达%。

(六)、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发展单位会员个,个人会员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协会活动。

(七)、成立了黄梅县博雅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中心并已转入正常运转。

二、主要作法

(一)、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是在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徐圣贤同志及县四大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对由前届政府作出的《关于解决经委口产业局无财编人员进入养老保险问题》(黄梅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号)的错误做法,以县长办公会议纪要[]号按政策规定进行了纠正和规范,县四大家领导还和我们一起对这些部门*的老同志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让他们心服口服。

二是在县领导及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三是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物价、工商、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组建了为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服务的黄梅县博雅劳动保险代理服务中心。

四是在县民政局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并迅速地发展壮大,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二)、科学规范业务工作流程

一是为了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我们下大力气,狠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基础业务工作,按照登记申报、核定缴纳、缴费记录、待遇审核、待遇发放、基金结算六个环节进行了科学规范:首先对内设股室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室、财务股、保险统筹股两股一室调整为办公室、财务股、核定股、稽核股、退休管理股、发放股、计算机管理中心、离退休人员

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博雅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中心等九个内设机构;其次建立健全各股室责任范围和每个人的岗位职责;最后完善考核办法,平时只发%工资,年终将%工资及年终奖拿来用于与个人工作业绩考核挂钩。

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高起点、高配置,投入巨资添置了计算机网络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已配置奔四微机台,全部接入宽带网及局域网,配置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共台套;其次建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网站,网站内容十分丰富,信息量大,并适时更新;第三建立我县机关事业保险数据库,对

一九九二年本局成立以来的参保人员基本情况、单位及个人缴费情况、待遇发放情况、退休人员照片及其他各项信息统一录入数据库保存,便于随时查找审核;第四所有业务人员统一进行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全部能独立完成各项录入、统计、打印等操作。

三是规范了个人帐户管理办法,个人帐户建帐率达到%,在手工记帐的基础上,将一九九二年以来所有的核定数据及实缴和欠缴数据全部录入微机管理。专程到省机关事业保险办购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册,发送到参保对象手中,对于养老金已交清的单位和个人,做实个人帐户。

四是规范了各类对象、各类情况下的核定办法,特别是在公路系统的养老保险业务从市移交到县管理的工作中,我们精心设计、精心规划、精心测算,与县公路段相关人员反复磋商、协调、解释和说明,终于达成了既符合市政府黄政办发[]号文件“以支定收、适当积累、略有节余”的原则,又让双方满意的核定办法,保证了公路段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退休费,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五是稽核工作成效显著。稽核工作是我们今年新开展的一项业务工作,为了切实做好这一工作,我们新成立了稽

核股,将名业务骨干配备到股室。他们在认真学习保险业务、财会、审计、计算机等知识后,随时开展大规模的稽核行动:首先对全县一九九二年以来各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基本情况进行普查,发送自查文件和由稽核股精心设计的自查表格。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一些单位不理解、不配合,稽核股的同志们发扬“三多”、“三要”、“三不怕”精神(即:多上门、多催促、多协调;脸皮要厚、业务要熟、嘴巴要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冷落),经过努力,已书面稽核个单位,实地稽核个单位,并对各单位报来的自查表、历年档案工资批复、历年缴费凭证等相关资料进行认真计算、录入微机、整理,再与核定股个人台帐进行比较、分析,已查出堤防总段、新开卫生院、黄梅镇卫生院、县防疫站等多个单位存在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有出入、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未足额缴纳养老金现象。目前正在对稽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确保整改

到位;其次大力配合有关股室从源头上杜绝基金的跑、冒、滴、漏现象,对于新进入的参保单位,一开始就同步建立起稽核资料。如在县公路段养老保险移交我局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对原属全民合同制工人的这一块投保情况进行稽核,共核出少缴养老金元,公路段已同意分批补缴。

(三)、基金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建立健全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违规,不违法,加大对挤占挪用基金清收力度。

首先进一步规范基金征缴、拨付、管理内部流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基金进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月与财政局社保股核对帐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把基金管理落实到实处。同时对原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如我们对二oo一年以来财政和卫生代扣且未能拨付到社保专户的养老金,多次做协调工作,终于全部拨付到位;我们按县检察院的建议,将建

材局、博仁制药厂、孔垅卫生院、小池电排处暂存于经费帐户中的基金全部转入财政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其次对一九九五年六月由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出面借给池化集团的万元养老金,鉴于池化已进入破产程序,我们分别找县政府、县经贸局、县法院及池化集团破产清算组的有关领导,陈述利害关系,并借助同学关系,终于将这笔借出的养老金列入最先清偿顺序,清算组计划于近期赴某省清收池化集团外债来偿还借用的基金。第三对

一九九四年十月由人事局和本局在小池征地.亩挪用.元基金的问题,我们将当时的征地手续、资料、证件全部从人事局要回,并与小池镇政府、小池土地分局取得联系,计划对目前仍闲置的土地由我局招商引资进行开发,极力说服小池镇和小池土地分局领导,使他们暂时取消了收回土地进行变卖处理的决定。

二是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

下,我们从未有过动用基金的念头,而是积极向县政府汇报,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县财政已将我们的一些正当要求列入解决计划。同时,我们开源节流,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了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是认真做好月报、季报、年报、决算报表及临时性报表的编制汇总上报工作,做到了数据有来源,报表有分析,问题有对策。

(四)、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发放办法,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提高了离退休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在去年社会化发放率%的基础上,我们上门做好说服工作,有几家原来由单位代发,现在全部改为银行发放,不但简化了手续,方便了离退休人员,也保证了他们按时足额享受到退休待遇,受到了他们的好评,现在的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已达到%。

二是今年九月,我们对全部离退休

人员统一建立了生存状况档案,为每一个离退休人员拍了数码照片,收集了身份证复印件(或编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并且全部进入微机管理,便于今后查找、核对。

三是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今年六月,我们正式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协会有固定的活动场地,配备了太空漫步机、风扇跑步机、蹦蹦床、仰卧起坐板、仰卧举重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门球等健身运动器材及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组织离退休代表到某省柘林湖旅游观光,为每人精心制作了一张含每人观光电影及协会基本情况的光盘,深受他们的喜爱;为每一位参保的离退休人员制作了一张精美的2007年挂历,并计划春节前为每一位离退休人员印制一幅烫金春联,为家庭困难的离退休人员送大米、棉被等。

(五)、加强了自身建设

一是改善了办公环境。原来的办公

地点处于城外郊区,参保对象办事不方便,干部职工上下班也不方便,加之原办公楼年久失修,十分破旧,也很不安全。经请示县政府领导和劳动保障局领导同意,我们与县新华书店达成租用协议,今年六月份全局整体搬迁到位于闹市区的正街新华书店楼上办公,经过设计装修后的新办公环境布局合理,新潮时尚,宽敞明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是办公全部实现自动化。

三是由计算机管理中心负责人自行设计建立的黄梅县机关事业保险网站在得到全局干部职工的认可后,现已正式开通。我们的网站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链接方便。

四是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首先经过强化培训,全部学会了微机操作技术;其次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全面了解熟悉或掌握了社会保障业务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业务知识,全局干部职工在全市组织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题的网

上业务知识考试一次性全部合格通过;第三干部职工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今年有名同志入党转正,有名同志成为新党员,名同志得到提拔,名干部职工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函授考试,人获本科学历,人获专科学历。

五是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今年四月,我局制订并通过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局工作人员须知》,人手一册,内含项规章制度和各股室工作责任制度,平时严格按制度执行,同时,宣布干部职工工资平时只能领%,年终对%的工资和年终一个月奖金捆绑使用,进行考核评比,要求干部职工必须既出勤也出力,还要出成绩。

六是内设机构和人员进行了合理调整。

(六)、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今年,为配合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

革工作,按照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我们深入调查研究,搞好摸底测算,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一是在认真学习麻城、安陆、荆州等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草案套,然后在全县随机选取家单位进行摸底测算,经过反复比较、筛选,保留一套我们认为最佳的方案提交给乡改办和县领导作参考。

二是为适应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后下岗分流人员参保业务工作的需要,我们适时成立了黄梅县博雅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乡镇机关分流人员、转制的乡镇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县级事业单位落聘、分流等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中自谋职业人员、领办、创办、组建民营等各种经济实体的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服务内容是:代为保管劳动关系档案,代办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手续,代办劳动关系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手续,代办医疗保险手续,代办正常工资调整手续,代办到龄人员退休手续等,目前此项业务工作已正常开展,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代理业务正在接洽之中。

三是大力配合县政府招待所改革工作,积极出谋献策,提出多套全员参保方案及测算情况,供领导参考,最后确定一套各方均认可的方案,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七)、为全县经济强县的大局作贡献,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今年通过我局的努力,促成武汉、某省的两位老板与小池新世纪职校联手,共引资万元,收购、改建、扩建原职校,为黄梅的职业教育工作作贡献,此项目已通过招商局的检查验收。

(八)、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篇,组织了两次政策咨询日活动,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多份,县电视台宣传次。

(九)、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落实好计划生育工作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县计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多次组织了全局干部职工及育龄人群学习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知识,定期举行书面答题,设立了+面清新、内容丰富的宣传栏,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了基础。每半年由计划生育负责人员按时带领育龄妇女到计划生育指导站进行“一检三查”,达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育方法,杜绝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台帐、卡片详细规范,一目了然。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年度县计生检查小组全体人员的高度好评。

三、经验体会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好基础工作是做好全年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年初,我们花大力气,建章立制,合理设置内部股室,定岗定人定职责,理顺办事程序,理清基金和财务帐目,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关系,为下半年大张旗鼓地开展好各

方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众人拾柴火焰高

今年的工作能得心应手,一步一个台阶,得益于我局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更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步调一致,听从统一指挥,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任何时候都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理解、支持、配合大局工作。

(三)、他山之石,可以击玉

外地的成功经验,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我们借鉴《武穴市机关事业保险局管理制度汇编》,制订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局工作人员须知》,规范了内部管理工作,提升了我们的管理水平;我们借鉴英山、宜昌等地经验,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提高了退管服务水平;我们借鉴荆州市机关事业保险局人保代理中心的成功经验,成立了黄梅县博雅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中心,为即将进行的改革做好了后续准备工作。

虽然在2007年度我们做了大量卓

有成效的工作,与各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我们的办公经费还非常紧张;各参保单位的欠缴情况还比较严重;按照精减效能的原则,我们的人员还偏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决心在

事业单位福利费准则 篇7

一、辞退员工补偿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职工薪酬的内容主要有八项: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如, 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住房补贴 (包括一次性支付给1998年底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的住房补贴) 等】。可见, 企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职工的补偿属于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

根据新《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安置费用, 除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外, 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企业重组中发生的安置费用, 应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等项目中支出。企业清算时发生的, 以企业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应付职工薪酬或安置费用。

根据《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 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 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 并即将实施;二是, 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建议。符合这两个条件的, 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辞退福利应作为预计负债, 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同时, 增加当期费用, 不管属于哪个部门的职工, 借记“管理费用”账户。而不计入资产成本或受益对象成本, 这里的思路不再是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按《企业财务通则》有关规定, 企业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 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辞退福利计划, 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 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 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 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 计入财务费用。

1.确认因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时

2.各期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

【例题】某轧钢厂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0月, 为了能够在下一年度顺利实施转产, 公司管理层制定了一项重组计划。计划要求, 从2011年1月1日起, 企业将以职工自愿方式, 辞退其中炼铁生产车间的职工。辞退计划的详细内容, 包括拟辞退的职工所在部门、数量各级别职工能够获得的补偿以及计划大体实施的时间等均已与职工沟通, 并达成一致意见, 辞退计划拟于2010年12月10日经董事会正式批准, 辞退计划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2010年12月31日, 公司预计各级别职工拟接受辞退职工数量的最佳估计数 (最可能发生数) 及其应支付的补偿如表2所示。

按照或有事项有关计算最佳估计数的方法:【方法1】, 预计接受辞退的职工数量根据最可能发生的数量确定;【方法2】, 采用按照各种发生数量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

【方法1】预计接受辞退的职工数量根据最可能发生的数量确定。根据表2, 愿意接受辞退职工的最可能数量为123名, 预计补偿总额为1 400万元, 则公司在2009年12月10日, 由董事会批准时, 作如下会计分录:

【方法2】概率确定辞退人员最佳估计数。以本例中炼铁车间主任级别、工龄在1~10年的职工为例, 假定接受辞退的职工各种数量及发生概率如表3所示。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炼铁车间主任级别、工龄在1~10年的职工接受辞退计划最佳估计数为5.67名, 则应确认职级的辞退福利金额为5.67万元。为例, 假定接受辞退的职工各种数量及发生概率如表3所示。由于辞退给予职工的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同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

二、辞退员工补偿的税务处理

(一) 辞退福利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按照《国税总局关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补偿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1】918号) 文件规定, 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 以及企业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 (包括买断工龄支出) 等, 属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国税发[2000]84号) 第二条规定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 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 可以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 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我们认为, 由于当前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企业应该暂按原来《企业所得税扣除办法》 (国税发【2004】84号) 第二条规定处理, 即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原则上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 辞退福利对职工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1】157号) 文件规定,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 (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 , 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 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则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 按照国家和地方支付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计征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另外, 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规定:“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 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 因此, 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 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 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 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 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 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因而, 我们认为,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对于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 因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为:个人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 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数 (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 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摘要:本文基于《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辞退福利有关规定处理办法, 探讨实施辞退福利后, 因企业支付辞退福利可能对所得税的影响。同时, 本文对职工因辞退享有辞退福利应否缴纳个人所得税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辞退福利,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郭继宏如何核算职工薪酬[N]财会信报2006

上一篇:我的童年小学生三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党团知识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