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说课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学说课(精选7篇)

心理学说课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好!我是第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要上好一堂课,就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我先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材。一.说教材(板书:一.教材)

本课题出自

出版社的年级

册第部分主题。本节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实现动手动脑能力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节好课的设置除了要了解教材,还应该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施。我再来说一下学生的学情。

二.说学情(板书:二.学情)

由于

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有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积极的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板书:三.教学目标)

在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之后,根据教材的内容、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了解

,掌握。

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

的概念,通过

使学生

,并教会学生

的方法,分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对

有正确的认识,能够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紧接着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板书: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么本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板书:五.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本节课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活动教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

在明白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之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板书:六.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导入新课。预设时间5分钟。(图片、音乐、提问、设置情景等方式导入)

导入设置的依据是使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预设时间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

3.课堂总结。预设时间5分钟。我会以提纲的方式回顾本堂课给学生介绍的几个主要内容,包括,然后给学生一句能够激励他们的话,给予他们鼓励。

4.布置作业。请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想一下除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方法,我们还有哪些方法

,并且将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板书:

七、板书设计)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样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知识点,清晰明了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所以我的板书采用黑板的中间部分,在上面板书本节课的课题,在课题下面板书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方法。

心理学说课 篇2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是研究女性一生不同时期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变化, 提供相应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学科。该课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能够具备从事妇产科护理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能够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在广泛征求校内外护理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妇产科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正常和异常妊娠、分娩、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及整体护理;掌握妇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整体护理;熟悉产褥期卫生指导和保健检查内容;学会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了解计划生育内容。

1.2.2 能力目标

具备对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初步判断及观察治病反应的能力;能配合医生、助产士完成妇产科常见操作, 能独立完成妇产科常用护理操作;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对妇产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并能指导产妇进行自我保健、产后随访和开展计划生育宣教。

1.2.3 素质目标

具有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 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1.3 课程设置理念

首先, 依据临床护理工作任务和岗位需求调查, 确定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论证的基础上, 分析护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其次, 基于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人才必备核心能力的认识, 构建了符合临床实际, 基于临床工作过程, 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最后, 针对高职高专注重知识的“必需、够用”, 课程组教师合作备课, 一是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需要,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二是以就业需要组织课程内容, 以服务学生未来就业、能够有效完成妇产科护理工作任务为指导思想, 取舍重复性教材内容, 使教学内容融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于一体。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选用了夏海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护理学》, 根据妇产科护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内容中无章节, 只有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我们将本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女性生殖系统基础知识、产科孕产妇的护理、妇科病人的护理、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四大模块16个项目, 具体见表1。

2.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产科孕产妇的护理及妇科病人的护理两大模块中所有的临床经过和护理措施。而难点则为妇产科护理学中的所有正常、异常情况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操作技术、护患沟通技巧及医德的培养。

3 教学活动实施

3.1 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思路

在妇产科护理教学模式的设置方面, 我们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致性,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不仅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和实习地点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与校外实习基地带教教师密切合作, 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理论教学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和实用特征, 并将卫生部颁布的护士执业标准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和实训项目依据护理工作的岗位需要而设计, 在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完成, 各项校内实训练习均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校外实践学习全部由临床带教教师完成, 这种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能够融学习过程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 从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 他们具有以下3个特点: (1) 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知识, 为本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 学习能力:通过对各课程的学习, 学生已养成勤于思考、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但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接受比较慢;对妇产科专业实践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且动手能力强。 (3) 学生多为女生, 基于性别特点, 妇产科护理学容易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这是本课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很好的引导,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教学方法

3.3.1 理论教学

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主要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情境教学法, 教师精讲、突出重点的讲授法, 边理论边实践、理实一体的CBL教学法, 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启发引导法, 形象直观、边学边练的演示法等。这些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进行很好的师生互动。例如我们在妊娠晚期孕妇的护理教学中, 在前一次课下课前, 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妊娠期高血压发生子痫的案例, 并提出怎么对该孕妇进行应急处理的问题, 让学生做好准备。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在上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 课前分组进行讨论, 进入本次课后每组派代表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在课堂中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教学, 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 并进行层层引导, 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3.3.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录像观摩等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训授课时, 为突出专业训练的真实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采取在标准化模拟病人、模型人身上模拟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实训练习做到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放开手练, 并根据临床的变化及时调整实训物品。同时, 学校还应重视临床见习环节, 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 让学生走近护理, 由临床带教教师介绍最新护理技术和操作方法, 弥补了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不足, 为学生定岗实习打好基础。

3.4 学生的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我们倡导学生提高认识,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向学生指导的学法归纳为“看、说、听、学、练、思”6个字, 即留心看、大胆说、专心听、主动学、多练习、勤思考, 让学生学会学习, 终身受益。

3.5 考核方式

我们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为指导, 优化和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逐步形成了课堂考核、案例分析、实践技能考核、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法。根据教学目标, 目前本门课综合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30%、理论成绩60%, 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4.1 教学效果评价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各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目前已形成了学生评教、系内督导小组评教和校内督导小组评教相结合的3级评教制度;除此之外, 课程组教师还采取互相听课, 请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听课、点评的方式, 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课程组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均为优秀。

4.2 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也在逐年上升, 但我们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 如符合项目课程的教材开发还较欠缺、项目教学的设计不足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5 课程特色

在各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已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与优势: (1) 突出了学生妇产科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训练习做到手把手、放开手, 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 注重临床见习, 采用“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的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统一。 (3)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完美的人格。

摘要: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考,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针对妇产科护理学这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 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效果与反思、课程特色5个方面进行全面课程设计, 从而为积极开展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恰当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为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衔接发挥指向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说课,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9-71.

心理学说课 篇3

此时易出现一个困惑:如何构建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去更好的关注、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个性特质,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培养这些积极品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无疑能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心态,也就是要求通过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行为来克服自身的不足,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发掘人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用“心”教,推动“为发展而教”的目标。这既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而完成高中历史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一、海纳百川——提高教师素养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的通道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以自身素养的提高来架设起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通道。

1.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现代教育对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只有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健康开朗向上的性格,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积极心理和行为的表率,学生才更容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拥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更多的表现出功利性。高考的模式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地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上倾注的时间短、缺乏稳定持久的动力,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低。如何在现状中求得发展?高中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学科地位的正确认识,运用新教育理论和方式,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将起到重要作用。

2.教师应该具备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要能将积极心理学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教师要客观的认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应具备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这样既然改进历史课堂教学的环境,也能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行为表现和个性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心理的发展要求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顺利的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如琢如磨——精选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交集

1.制定有利于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按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多角度多途径的感知探索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结合。教师如能设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心理体能的水平,促进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2.寻找教学内容与培养积极心理因素最佳结合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本身都体现了丰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能力的养成锻炼。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寻找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积极发展的态势。

积极心理学频繁出现的一些词语,例如主动性、思能力、热情、勇气、坚强、乐观、自信等等。在历史教学内容中,都能得到深刻的领会和体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和积极心理教育完美结合,并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历史内容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状态。

三、润物无声——改进教学方法是积极心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运用的依托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中还应体现:平等、倾听、称赞。

1.平等。心理学有一个“圆桌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宽松、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只有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将学生平等看待,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中,走入学生中去,教师的语态语气、手势眼神都能营造出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可以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从而不致使课堂教学成为简单的灌输,学生能说敢说,勇于尝试并不怕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

2.倾听。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学生是有想法、有质疑的学习主体者,教师要想学生倾听自己,也必须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认真解读他们的质疑,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肯定的评价,保护他们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自信。倾听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表现,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也在思考、判断和辨别,作出准确的反映,适时的进行积极的引导。

3.称赞。有一句教育格言:“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学生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更需要的是发掘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什么是积极,举例来说,学生在历史测试中,二十道选择题错了十道,有的教师会说:“看你,错了一半!”而有的教师则说:“不错,对了一半。”同样的结果,看法和表达不同,这就是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这种积极的表达,并不是对问题的回避,而是使学生获得称赞的力量和学习的自信。批评与指责在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很多,如何发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多的闪光点,这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心理学上的巴奴姆效应也在反映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目标如何相去甚远,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想法,教师适度的称赞,有时就能不知不觉成为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和前进的动力。

四、天生我才——完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的阶梯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成绩,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都受到打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会产生焦虑、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关注评价的激励、情感、尊重、自主,使教学评价更具有导向和促进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因素,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学习的信心,挖掘潜能,既然能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

[2] 谭颖辉.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1.

[3] 任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

[4] 刘朝山. 浅谈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体现,《中学教学参考》,2011.8.

[5] 吴彬华.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国校园导刊》,2011.4.

劝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篇阅读课文,该单元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主题展开。《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这篇文言文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2、明确提出具体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所以要在精读课文中形成基本技能。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一共分为三课时,我将第二课时的基础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了解荀子的学习观,并且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3)背诵全文

3、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我就确立了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为: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难点: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劝学》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因此制定的难点为:学习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比喻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在第二课时的学法上我设定:

1、在第一课时的基础做好预习,找出文章中的比喻之处。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四)说教学过程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所以,我制定了四个相扣的板块。

第一板块、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文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正字正音;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过程。

第二板块、进入对文章的研究性学习中。

第一:找分论点

[提问]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并让同学们课后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来回答一下呢?

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二:找比喻句

1)齐读第一段之后,[提问]找出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总结: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2)齐读第二段之后,[提问] 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总结: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 “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3)齐读第三段之后,[提问] 找出第三段中的四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总结:全段由强调 “积”,到论证 “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这样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也为下一步归纳论证方法夯实基础。

第三: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1)[提问]: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比喻

教师明确: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2)[提问] :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请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几分钟讨论之后请几组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①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②设喻方式多样设喻方式多样设喻方式多样设喻方式多样。有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道理隐于比喻;b.先设喻,后引出道理;c.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第四:思考讨论

[提问]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讨论归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做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总结: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

[提问]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完善自身,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板块、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3、预习第三课时:找出你所知道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说板书设计

作文教学说课稿 篇5

作文教学说课稿模板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作文教学说课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教学说课模板1 我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一直对上台有种莫名的紧张。当接到任务说要上作文课,让我感到十分的为难。选什么题材呢?上课时出现各种状况该怎么办呢?……还好有学科组的老师们,他们每个人都回家研究本册书八个单元的习作,然后集中起来再讨论,选出其中的几个主题后,再回家思考方案,查找资料,最后选定为与学生生活最近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本册第二单元的文章都围绕着童年展开的。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对正经历着童年生活的孩子们来说,童年并不陌生,但是要将自己难忘的童年故事写出来,大多数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仍不知如何下笔、如何选材,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试图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触角,交流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年故事,感受童年的特别,并懂得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下面,我就对我执教的引领童年之片段写话一课做一个汇报:

上公开课,老师会紧张,学生也会紧张。而音乐的魅力真的很不小,当你静悄悄地走进教室,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沉重,而音乐却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听《童年》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孩子们哼哼曲调,辨辨歌词,自然引到了今天的话题。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要让学生能顺畅地下笔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写,怎么才能让学生有话写呢?我是从唤醒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入手。课前让学生在家翻阅了自己童年时的照片,并让学生带上一张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备用。其实,选照片的过程就是一次回忆的过程。在课堂上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一组洋溢着童真童趣的童年照片,意图再次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再现孩子们多彩的童年。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美美地欣赏童年的照片,时不时说说照片上的人、事、物,让学生们充分的想象。学生们欣赏着,快乐着,想象着,当看到最后一张照片时,他们情不自禁地笑着,议着“他们好像在比声音。”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难忘的童年故事,他们就乐滋滋地说开了,记忆深处的童年故事便慢慢地都浮现了出来。课堂上,孩子们毫无拘束地讲着,看到学生们如此的兴奋,看到这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好高兴,我想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效的。但同时我也忘记了时间,真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地交流。

凡事都讲究方法,写作文更是如此,它有着许多的技巧。而简单的说教,理论其实学生知道,但学生就是不会实际运用。我们的学生有着超强的模仿力,他们可以从具体的实例中提炼出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这样的实例更加的吸引人,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让学生们读一读,拿出笔在值得学习的地方圈一圈,划一划。可能学生没有提炼出写作方法,但最起码他会知道“写作文要用上怎么的词,怎样的句子等等。”课堂上发现学生划得各有不同,有圈动词的,有划形容词的,也有划整句整句。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模仿的过程。我通过学生划的,和学生一起概括,让学生们明确这样的写法就是动作描写,那是神态描写等等。这是一种侧面的肯定,肯定学生的答案——自己写时也要这样写。

课堂的有效引领一直说很难,而对于随机生成的做有效的引领更难。从磨课到那天正式上课,大的环节一点都没有变,然而每一堂却都大不一样。这些不同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成与自己的导向。

回想当天的课堂几处的点播,导向是很明确的,一是在说话方面,当学生欣赏完照片说自己难忘的童年故事时,开始都比较简单,当一个学生说到去云南丽江骑牦牛的时候,我追问学生 “牦牛很丑为什么敢骑上去?骑上去心情怎么样?牦牛怎么大?怎么高?你怎么骑上去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学生的表达相对比较具体了,我们知道的信息也更多了。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接下来在说难忘的童年故事时都能像这样具体地说,因为老师追问的,其实我们都很想具体了解的,也正式整个故事最精彩的”接下来的学生说的就比较具体,仿佛那抓螃蟹,被螃蟹夹着,脚被困都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说话中得到了提升。二是在将要写片断时,往常的习惯都是从头开始写,而这次却只要写故事最精彩的片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马上理解到的,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自己的疏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从头开始写得。而后面的两次试教和当天的引导,“像上面那段例文一样,选童年故事中最精彩的一个画面,抓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把它写下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马上领会直接写那个片断。

老师的引领确实直接关系到学生接下去要说的,要做的,但确实很难调控当分析例文时第一个学生就从“盯、舔了舔……”这些词概括到了动作的描写,如果能正确的引导,就能很快的提炼出其他的几种描写,而我却没有抓住这次生成,结果绕了好大一圈。

评价是作文课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一还,不仅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要让学生有所得,还要发现并改正错误的信息,引导学生更好的写作。第二次试教用上了投引仪,但学生却没有被上面的所吸引,出现了冷场,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课后学科组的老师给我想了很多的计策和方法。在后面的这两次课堂,学生们真的很投入,他们会认真地听,努力地看,积极地思考,发现错别字,给同学建议,为同学鼓掌,给作文打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进步着。但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好多的问题,前一节还记住了要点,方向清晰,正式上课时却忘了。

总之,在选材,准备,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还要向优秀的教师多多学习。

作文教学说课模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看图作文《胜似亲人》。

《胜似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训练之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单元 “人间真情”专题要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撒上爱的阳光,盛开爱的花朵,淌过爱的溪流,点燃爱的烈火。书上这幅《胜似亲人》的图画就描绘了一首爱的赞歌,通过习作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互相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画面上的一位苗族老奶奶怀里搂着一位小姑娘,用手抚摸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有只木盆,周围晾着已经洗好的衣服;墙角靠着一根拐杖。由此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

组织语言,尝试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习作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在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中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想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话能力。进行独立写作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由于孩子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再加上生活条件的优越,很多孩子对爱的体验不是很深刻,不少学生往往畏惧习作,甚至无话可写,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常常令我们读起来索然无味。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让他们用心灵去感悟。

看图习作,主要通过大胆想象、猜测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2.问题交流法。引导学生从图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找到可能性的答案。学生在各抒己见、畅说欲言的氛围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宽写作思路,为自由而有创意的习作丰富材料。

3.指导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和语言上需要及时修改的地方,老师要适当点拨引导。

4.点评、借鉴法。引导学生用自评、他评等方法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进一步修改习作。欣赏范文,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请学生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说说听音乐后的感受,引出“爱”的主题。

接着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体会到的爱,老师加于引导,逐步明白有亲人的爱,也有别人给我们的爱。

至此,我已经引出了本课的课题。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爱的体会,引导学生进入人间真情的情感氛围,为学生的真情流露做好铺垫,相信孩子们心中一定会受到深深地触动。

2.明确目的,导入主题: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下面,我们来观察一幅图画,看看画里面表达的又是谁对谁的爱。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体现目标导学理念。

认真观察图画,注意图中画了哪些内容。

从图中信息猜测老奶奶和小姑娘之间的关系,想象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补充完整画面之外的内容。

发挥想象,将画中看到的内容和画外想象到的内容联系起来,完成一篇习作。

观察图画,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看图画上有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归纳画中的内容:画面上的一位苗族老奶奶怀里搂着一位小姑娘,用手抚摸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有只木盆,周围晾着已经洗好的衣服;墙角靠着一根拐杖。

2.讨论: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她们之间的关系:老奶奶是少数民族,小姑娘却是汉族人,她们不是亲人。这时出示本课的题目——胜似亲人

仔细观察画面,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着小姑娘?这一环节应该能让学生明白画中反映的事情: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感谢小姑娘,为写作奠定基础。

拓展思维,丰富内容

1.发挥想象: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

要求学生动笔写写:

①用上“先……再……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经过写清楚。

②把小姑娘洗衣服的动作、声音和心理活动等写具体。

根据学生情况,相机出示参考词汇:

动作描写: 系 背 蹲 浸 擦 搓洗 捶打 刷 漂 拧 展开 搭

声音描写:哗哗哗 嚓嚓嚓 唰唰唰

心理活动:呀,这些衣服可真沉。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洗衣服多累呀!可我年纪轻,有的是力气。

细节描写:细细的汗珠渗满了额头 溪水溅湿了小姑娘的布鞋

2.当小姑娘洗好了衣服,把衣服和床单晾晒好后,老奶奶回来了,看到此情此景,老奶奶会怎么感谢小姑娘呢?小姑娘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发挥想象,把当时她们的动作、语言和表情写下来。

3.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你有什么想法?

深化主题,拟订题目

在合理想象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小姑娘与老奶奶之间的爱,更加明确“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主题,并确定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去选材;在拟定题目时,引导学生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作文,又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重点写详细,写具体。

指导学生列好习作提纲,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自主作文,教师巡视,相互点评。

看图习作《胜似亲人》

人物的衣着、外貌、动作、表情

仔细观察 周围的环境

判断她们的身份、年龄

可能是什么关系

展开想象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写作内动力,就能使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使作文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儿,从而迎来一个收获的冬天。

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并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难点: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我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学生平日诵读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因此,我在教本课时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和品味人物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圈点勾画法。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与心灵沟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把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5)故事复述。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 篇7

[摘 要]“仁政” 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笔者从孟子惯于从人们的心理出发推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特点出发,对仁爱之心与反射心理这两种心理现象进行了探析。通过对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探析,笔者发现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是君主的仁爱之心和民众的反射心理。这两个心理基础使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君主的自我反省、重视民意、以民为本、提倡君民互利共赢。

[关键词]孟子;“仁政”学说;仁爱之心;反射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09 ― 0027 ― 02

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孟子是一位十分注重考察人们的心理现象的思想家。他惯于从人们的心理现象出发推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从人们的心理现象推论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主张。探讨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笔者发现孟子在论述其“仁政”学说时往往会提及两种心理现象:仁爱之心与反射心理。下面笔者对这两种心理现象分别进行论述。

一、仁爱之心

在孟子所生活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互相间进行着无休止的征战。这种情况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外,统治者对人民的盘剥也使人民的生活难以为继。正如孟子说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从孟子激烈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统治者的这种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人民死活的政治态度,孟子是十分痛恨的。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从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是,孔子曾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问道:“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②可见,“仁”的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心里除了有自己外还有别人。自己快乐,也希望别人快乐;自己不愿意受苦,也不忍心别人受苦。对别人仁爱也就是说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仁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人人皆有仁爱之心,也就是他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孟子举了一个例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的意思是人人皆有仁爱之心,而且人们的仁爱之心完全是从别人的利益出发的,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

孟子曾经向齐宣王提起过“衅钟事件”,其目的在于使齐宣王认识到人人皆有仁爱之心,君主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君主也有仁爱之心,“仁政”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君主如果能把仁爱之心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就能够实现“仁政”了。正如孟子所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在论证人人皆有仁爱之心这一观点时给出的论据符合人们的生活观察和主观体验,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还指出君主以仁爱之心行“仁政”的具体操作路线是“推爱”,即君主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把对亲人的仁爱之心逐步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君主如果能把爱亲敬兄的心理推广开来就能实现“仁政”。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为了向君主说明“仁政”易行,孟子宣称仁爱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不必求之于外。君主只要努力发掘自己固有的仁爱之心,就能够实现“仁政”。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还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反射心理

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人。在寻求需求的满足时,如果别人促进了自己需求的满足,那么自己就会对别人心怀感激,就会对其产生报恩的心理倾向;如果别人阻碍了自己需求的满足,那么自己就会对别人心怀怨恨,就会对其产生报复的心理倾向。自己对别人产生的报恩或报复的心理倾向是由别人施加给自己的行为引发的,而且自己对别人产生报恩的心理倾向还是产生报复的心理倾向都是由别人对待自己的不同方式决定的。这种现象就如同一束光照在一面镜子上,再通过镜子反射出去一般。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会怎样对待别人的心理倾向叫做反射心理。反射心理有两种类型:一是报恩型反射心理,即甲的行为促进了乙的需求的满足,乙的反射心理就体现为感激,乙就对甲产生报恩的心理倾向;二是报复型反射心理,即甲的行为阻碍了乙的需求的满足,乙的反射心理就体现为怨恨,乙就对甲产生报复的心理倾向。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孟子对反射心理的认识是最深刻的。反射心理用孟子的话表述就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对反射心理这一心理现象的描述是很多的。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关于报恩型的反射心理,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关于报复型的反射心理,孟子说:“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对反射心理的考察是多层面的。然而,孟子着重考察的是民众对君主的反射心理,因为民众对君主的反射心理可以影响到政治状况。民众是潜在的反射心理主体,如果君主阻碍了民众需求的满足,民众就会怨恨君主,就会从内心里反对君主;如果君主促进了民众需求的满足,民众就会感激君主,就会从内心里支持君主。这种现象,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 孟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民心”一词,并把民众的反射心理概括为君主的得民心与失民心。民众对君主产生报恩型的反射心理就是君主得民心,民众对君主产生报复型的反射心理就是君主失民心。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反射心理不是主动产生的,而是受别人施加给自己的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同样,民众的反射心理也不是主动产生的,而是受君主施加给他们的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君主对民众施加的是“仁政”,民众对君主就会产生报恩型的反射心理;君主对民众施加的是“暴政”,民众对君主就会产生报复型的反射心理。民众产生什么类型的反射心理不是由民众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君主施加给民众的行为决定的。而君主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决于他是否了发挥了自己的仁爱之心。所以,虽然反射心理的主体是民众,但是得民心与失民心的主体却是君主。君主能否得民心在于君主自己而不在于民众,民众只是被动地产生反射心理。

孟子从正面劝告君主:如果君主实行“仁政”,民众就会对其产生报恩型的反射心理。正如孟子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也从反面警告君主:如果君主实行暴政,民众就会对其产生报复型的反射心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三、“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与“仁政”学说的特点

实行“仁政”的主体是君主,客体是民众。如果君主在施政时能发挥自己的仁爱之心,引发民众报恩型的反射心理,那么其所施之政就是“仁政”。实行“仁政”,君主的仁爱之心与民众的`反射心理缺一不可。如果君主没有仁爱之心,“仁政”就无法实施;如果民众没有反射心理,君主的仁爱之心就得不到回应,就不会产生君主得民心的政治效果,“仁政”也同样无法实现。所以,“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是君主的仁爱之心和民众的反射心理。

由于“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是君主的仁爱之心和民众的反射心理,所以“仁政”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君主的自我反省。民众对君主的反射心理最终是由君主施加给民众的行为决定的。所以,如果民众没有对君主呈现出报恩型的反射心理,那不是民众的反射心理出了问题,而是君主对民众仁爱不足的缘故。这时,君主应该自我反省,努力做到对民众更加仁爱。正如孟子所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通过反求诸己,君主才能发现自己在对待民众的问题上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从而使民众对其产生报恩型的反射心理。

(二)重视民意。重视民众的反射心理就必须要重视民意,所以重视民意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特点。孟子认为君主不应靠暴力征服民众,而应靠恩德折服民众。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三)以民为本。重视民众的反射心理就要以民为本。所以以民为本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特点。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e,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认为君主如果不能做到以民为本,那他就失去了做君主的资格,就成了独夫民贼。对于这样的君主,民众是有权利推翻其统治的。齐宣王和孟子谈到汤放夏桀、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时,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的回答是:“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上一篇:韩语的自我介绍文章下一篇:一只可爱的小狗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