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共10篇)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1

性格直爽、乐观、自信的我,为人坦城、做事认真、接受与理解力强,爱好唱歌、听音乐、爬山、看书、写日记等。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一定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将其做到最好,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用最短的时间去适应。

善于沟通,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曾在上海做过房产,有过良好的业绩,独立性强,热爱销售行业。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2

一、理论基础

1、行政环境指标体系设计

在国际投资软环境的评价中, 一般不单列行政环境这一因素, 而是将其放在政治环境中予以考察, 即便是单独列出也只考察行政效率。主要原因是, 东道国的政治环境与其政府的作用和行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环境所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政府对外资的态度、政策的连续性、政府的稳定性、办事效率、对私营企业的限制与鼓励等。政局的稳定性与政策的连续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紧密联系, 政局的正常变化和非正常变化都关系到政策的连续与否。

在区域投资环境中, 政治环境的重要程度相对降低, 行政环境的重要程度相对提高。行政环境对任何企业的经营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参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通常做法, 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 本文选择办事效率、服务意识与态度、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水平、依法行政状况等6个指标作为评价行政环境的具体指标。

2、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法上, 本文选择使用心理评估法。心理评估法主要通过对待评估事物周围的人们心理的归类研究, 得出待评估事物的真实情况。它在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心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广泛运用于投资环境评估。投资环境心理评估法包括:设计调查问卷或拟定调查题目;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实施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对青海省招商引资外部行政环境的调研分析

1、评价结果

2007年在青海省针对100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青海省行政环境6个指标的得分 (5分制) 分别为:办事效率2.514分、服务意识与态度2.948分、政策环境2.947分、行政管理体制2.342分、宏观调控水平2.684分、依法行政状况2.842分。可以看出, 青海省招商引资行政环境的各个指标实际状态值并不理想, 得分均没有超过3分, 且各个指标的得分差距并不大, 所谓的得分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这表明青海省的招商引资行政环境并无特别优势, 整体亟待提高。

2、青海省招商引资行政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办事效率不高。如有的被调查企业反映, 在办理项目审批手续时, 需要经过省、市、区三级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 程序较为繁琐, 有的环节本属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范畴, 但也需要被调查者逐一去跑, 既消耗了时间, 还容易助长某些腐败作风。反映出来的另一个特点是, 这些问题越往下越显得突出。

(2) 职能转变较慢。有些公务员延循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计划体制的管理手段, 对被调查者反应冷淡, 服务意识不强, 而某些长官意识、权力作风较为强烈。特别是有些基层以及中层的公务员, 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 缺乏热情。

(3) 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不够。加入WTO对行政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政策环境方面要贯彻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 要公布并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有关经贸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政策措施。而长期以来, 政府在经济贸易管理方面, 习惯于发布“内部文件”, 有些重要的经济政策没有及时形成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导致管理中随意性较大, 信用观念不强。比如, 一些政策的出台, 事先未向企业披露, 事后也缺乏信息渠道, 不少外来投资企业直到在经营中遇到了问题后才知道有关的法规、规章、政策已经改变。

(4) 依法行政的贯彻力度不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还屡禁不止, 一些部门滥用权力、损害被调查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 收费是被调查者意见较多的一个领域。不少被调查者反映, 有些部门和单位或者自定收费项目, 或者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或者将已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执行, 或者在办理相关手续的同时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等。

(5) 宏观调控水平有待提高。应该看到, “十五”以来, 青海省宏观调控水平和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围绕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什么投资者对青海省宏观调控水平评价不高、信心不足呢?据调查, 主要原因在于, 形势的变化对青海省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青海省在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等方面尚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走出粗放式增长阶段;相当多的小型企业尚处在工厂手工业阶段, 不少较大的加工企业设备老化, 技术落后, 企业的整体投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尚处在试验、摸索阶段;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农牧业基础还相当薄弱, 科技含量较低等。尤其应该看到, 现代经济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已减弱, 传统的自然资源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初级产品的交易条件和市场环境正在恶化, 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 区域间竞争也在加剧, 经济相对落后的青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些都是青海省宏观调控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而青海省在这些方面显然缺乏相应的经验。正是综合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对未来的预期, 被调查者对青海省宏观调控水平评价不高、信心不足。

3、值得关注的两种反映

(1) 来自省内外投资者的不同反映。在调查中,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来自省外的被调查者对行政环境的关注多集中于办事效率、政策的优惠程度及透明度、行政管理体制等, 而省内被调查者反映较多的是乱收费等问题。其中在行政管理体制一项中, 省内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 他们对于某些僵化、烦琐的管理手段表现出不满, 抱怨企业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不少管理者认为“企业发展不好, 不是我们的原因, 主要是青海的经济太落后, 体制不行”, 而较少寻求自己的原因。另一方面, 在事关企业的一些具体运作, 如生产、销售、资金等出现问题时,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扶持, 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应该帮助解决, 仍表现出一种对计划、政府、银行等较强的依赖性。这既与某些管理者存在的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关,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海省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管理职能的界定、管理方式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些被调查者对办事效率、政府职能转变等表现出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这种消极的态度和某些被调查者观念上缺乏创新精神的状况, 势必影响青海省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2) 来自部分行政人员的反映。在调查过程中, 有些行政人员反映, 由于青海省经济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人员素质低,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市场失灵”的状况,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还是应该充分发挥, 实行一些行政干预手段还是必要的, 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政府还是要管的。应该讲, 这种观点若针对某一具体事件也许有其现实性, 但若过分强调则是有害的。针对青海省的实际情况, 固然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践证明, 迄今为止, 人类还没有设计出一种比市场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就青海省的情况来看, 主要的问题还不是“市场失灵”, 而是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不够。对微观经济主体能力的不信任、对市场功能估计过低、对市场运作结果的过分忧虑, 是使许多可以由市场调节得很好的经济活动仍摆脱不了政府控制的深层次原因。

三、改善青海省投资行政环境的对策建议

1、调整政府职能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青海省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发演变的过程, 而是跟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不再插手企业的微观事务并不是政府改革的全部任务, 同等重要的是, 政府应把它该管的事情管起来, 并且力求管好。调整政府职能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两个让位, 一个退出, 一项改革”, 所谓“两个让位”指由政府调节经济让位于市场调节经济, 投资主体由政府为主让位于民间为主;“一个退出”指政府要退出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许多经济活动, 政府应是经济活动的裁判员;“一项改革”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将政府的工作重心集中到维系规则, 监督规则的执行上。

2、规范行政行为

规范行政行为, 关键在于贯彻“依法行政原则”, 这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政府在实施行政审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时要注意合法、适当和有效。二是贯彻WTO的透明度原则, 建立规范的政务公开制度, 特别是以下行政管理事项尤其应该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行政决策事项;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许可等事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事项;社会保障事项等。三是加强对各级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 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青海省各级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所规定的程序, 依法公正审理行政复议申诉, 及时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保护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摘要:行政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提出区域行政环境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 对青海省招商引资的外部行政环境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并提出了改善青海省投资行政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青海,招商引资,行政环境,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敦富:投资环境评价与投资决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机关单位;行政事业

行政管理是一个大范畴,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单位,都有一套行政管理机构作为其运营、发展、服务的枢纽。行政管理作为机关单位全局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行政管理的方法如下:首先建立工作组,通过政府高层的统一部署,将行政事务分配到各个行政部门,下属行政单位运用自身的组织原则开始工作,工作完成后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报告,另一方面要坦诚向社会公布。其实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一、当前机关单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效能不高

就我国目前机关单位行政管理模式而论,普遍多采用“沟通型”模式,所呈现出的职能结构多为“金字塔”状,工作多为“片状任务流”,疏于对过程的控制而整体任务观念差,层级多而内部壁垒严重。比如有关于管理流程或程序所生成的很多文件或图表,其实并非是结合机关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设立,而是生搬硬套,简单裁剪,忽视内容和实质的“形式主义”。还有的领导层或科室缺乏全面创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往往无法理顺工作程序、把握专业流程,致使各部门间的联系缺乏正常衔接,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仅起到了“上传下达”这类最基础的作用,难以发挥管理实效。

(二)内部激励措施缺位

自我国计划经济初始延续至当下市场经济,“官僚主义思想”一直在机关单位内部“此起彼伏”。在这一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下,单位内部时常可见“任人唯亲”现象,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绩效考核也多流于形式,激励机制普遍无用,从而导致职工大多缺乏创造力、动力不足且缺失责任感。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齐

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工作效能,同样,行政管理者素质对行政管理效率也是正相关关系。但现实中,仍有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对业务一知半解,致使相关规定无法正常履行;同时,受制于管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与沟通能力有限,与其他部门沟通有碍,从而难以保证管理切合实际。

二、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引入新型方法健全管理模式

我国机关单位现阶段应立足于客观实际来构建与完善行政管理模式。比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相关监督部门,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从而逐步提升管理效率。此外,还可借鉴其他先进经验,有如“目标管理法”、“成本管理法”等新型管理方法都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这一类新型管理法是基于科学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基础上研究、试行所得,在单位行政管理采用新型管理法不仅明显利于“官僚主义”作风的弱化,彰显出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还能突出职工同各级管理者间的沟通的协调性,有利于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机关单位内部行政管理效率能否提升的关键之一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而现实中仍有部分管理者存在所谓的“职业优越感”,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时常忽略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视与提升。所以,新时期下的机关单位行政领导亟待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工作实绩,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将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效率。

(三)基于创新角度实施危机管理

懂得于危机中发现新机遇并将其视为磨练机会,是当前社会对当代机关单位提出的新要求。“危机管理”即指企事业单位内部所实行的危机调控、危机动态分析、危机处理和危机决策等等。伴随着体制改革的管理创新,面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所以,机关单位亦当立足于创新与前瞻的视角下来实施危机管理,在管理理念中加入危机管理意识,坚持以创新为导向,才能面对与适应不断更新地挑战。

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机关单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言,我们亟待运用一些现代管理方法来优化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机关单位的运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杜建军.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2]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工商局行政执法工作评价表 篇4

(2011)

_____人民政府:

你们认为本(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工商局本行政执法工作可以得多少分,请在下列相应栏目中打“√”。

谢谢合作!

(人民政府盖章)

年月日

注:

1、60分以下按50分计算;

2、其他分数段,均取中间值65分、75分、85分、95分;

3、对市、州、直管市、林区、县级工商局进行考评时,由上一级工商局以局函形式,向被评议考核单位的同级政府征求行政执法评价意见,根据其评价得分,按照15%折算,计入被评议考核单位政府评议得分。

(2011)

政府法制办:

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我局现对工商局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考核,请贵办协助核查2011以该局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情况。

谢谢!

(考评单位局章)

年月日

-————-———————————————————————

核查回执

经查,2011,截止年月日,本市(州、县、区)政府共审理以工商局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件,具体情况见下表。

(政府法制办盖章)年月日

(2011)

人民法院:

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我局现对工商局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考核,请贵院协助核查2011以该局为被告且已作出生效判决的行政诉讼案件情况。

谢谢!

(考评单位局章)

年月日

-————-———————————————————————

核查回执

经查,2011,截止年月日,本市(州、县、区)法院系统共审理以工商局为被告且已作出生效判决的行政诉讼案件件,具体情况见下表。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5

领导重视,迅速行动。接到旗财政部门的方案及通知后,由局主要领导牵头,第一时间成立了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局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实施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确保全面如期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加强自查,认真自评。严格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的12项评价指标和填表说明,认真组织人员对单位业务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盘梳理和自评打分,通过自评打分,逐项检查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查找现有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以评促建”,推动内控制度的完善。

全面总结,及时报送。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并将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等结果形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找出内控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为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真正起到了“查漏补缺、以评促建”的效果。

★ 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

★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 内部控制论文

★ 内部控制制度

★ 小学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 内部控制培训班通知

★ 教育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总结

★ 如何强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论文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培训通知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6

关键词:个人剂量,放射防护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情况, 发现防护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已成为一项法定的工作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介绍了广州军区2011—2013年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规范[1]规定, 任何放射工作单位都应根据其从事的实践和源的具体情况, 负责安排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 并要求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 都应该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我军区2011—2013年对20所医疗机构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见表1。

1.2 方法

1.2.1 应用热释光剂量法进行个人剂量测量

测量仪器为FJ-427A1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核仪器厂) 和BR2000D-II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博创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热释光元件为装有Li F (Mg、Cu、P) 粉末的玻璃管剂量计 (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其测量值与约定真值的偏差在5%以内;剂量计盒为徽章式工程塑料盒。放射工作人员佩戴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监测, 监测周期为3个月, 每年监测4期。

1.2.2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1—2013年广州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2013年的人均年剂量较2011和2012年有明显下降。3年的年剂量当量均低于标准规定的放射性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 (20 m Sv) 的1/10[2], 人均年剂量频数均<5 m Sv。见表2。

2.2 2013年广州军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为了说明不同工种之间的剂量水平差异, 对2013年广州军区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水平进行了分析,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水平最高。年有效剂量大于2 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治疗组为2人, 核医学组为2人, 介入放射组为8人, 放射诊断组为25人。见表3。

2.3 2013年广州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

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达到或超过5 m Sv时, 除应记录监测结果外, 还需对其进行尽量核查。因我军区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为3个月, 1年4期, 故我们采取对每周期剂量检测结果大于1.25 m Sv人员进行剂量核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见表4~6。

对上述放射工作人员我们进行了剂量核查, 核查结果显示, 放射治疗1人次剂量≥20 m Sv (为43.3m Sv) 是由于在一次工作中将剂量计遗落在工作场所内所致;放射诊断25人次剂量水平在6~9 m Sv之间是由于某医院一个科室将剂量计放于机房内所致。以上26人次因个人剂量计错误放置导致个人剂量值偏高, 均为非实际照射, 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个人受照情况。个人剂量结果异常情况中有10人次为受到实际受照, 其中有8人次是因为工作量大, 2人次是因为搀扶患者所致。

2.4 2013年广州军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修正

对非实际照射产生的异常监测结果数值进行剔除, 对原数据进行修正, 修正后结果见表7。

注:人均年有效剂量数据为±s。

对修正后不同工作类型的4组数据分别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 介入放射组人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诊断组, t值分别为20.504、2.688和36.3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核医学组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诊断组, t值为3.849和6.3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放射治疗组与放射诊断组比较, t=0.7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 2011—2013年来广州军区医疗机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1 m Sv, 且2013年剂量水平较前2年明显降低, 这与2年来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加强对放射防护的管理有关。仅2013年, 军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就对13个机房提出整改;对15家医疗机构提出增加放射防护设施建议;对887名放射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 使得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水平明显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明显加强。

对不同放射工种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分析, 得出介入放射组的剂量水平最高, 这与一些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3,4,5,6]。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辐射场内进行手术操作, 同时受到3种射线照射且剂量水平较高, 加之目前对于放射性介入手术还没有特别完善的防护措施, 使得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员剂量水平较高。本次剂量核查中, 有8人次为介入工作人员, 其中7人次因工作量大导致剂量结果大于1.25 m Sv。国外有文献报道介入手术时, 在完全防护条件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辐照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年工作量超过181例, 其个人剂量就很可能超过年剂量限值[7]。为了减少介入工作人员所受照射量, 要求工作人员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减少照射时间和合理安排工作量。近年来, 很多医疗机构开展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SPECT) 、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等新业务, 使得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核医学工作场所为非密封型放射工作场所, 工作人员同时接受内、外照射, 其受照射剂量受工作量、核素种类和用量、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场所表面污染等多因素影响[8]。操作的熟练与规范、防护设施的佩戴到位, 对减少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照射量有重大意义。

对2013年度剂量较高人员进行剂量核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员剂量水平高是由于未按要求认真佩戴剂量计所致。这说明某些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不够, 对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理解不到位。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放射性疾病诊断、放射事故调查处理及放射防护卫生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 可以使广大放射人员从思想上认识放射防护和剂量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行动上提高剂量监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真正做到个人剂量监测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GBZ 128-2002.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规范[S].

[2]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贾育新, 刘小莲, 麦维基.广东省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 2008, 19 (3) :183-184.

[4]尹虹, 陈瑞生.医院放射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11) :36-37.

[5]祁寒梅, 谭刚, 李秀蓉.绵阳市2005—200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 (2) :185-186.

[6]叶倩鸥, 郭旋, 董倩倩.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3) :292-293.

[7]Hidajat N, Wust P, Kreuschner M.Radiation risks for the radiologist performing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J].Bri J Radiol, 2006, 79:483–486.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政法分析 篇7

关键词:行政法学 高校 学生管理 法律定位

社會法律意识以及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导致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在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高等学校不断地被推上被告席。面对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秩序,引导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下面从行政法角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其行政法定位和思考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法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高等教育更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己任。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很多学生问题。只有完善和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明确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清晰地把握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被诉之类问题,才能将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至。

(一)高校在行政法中角色定位问题

高校在行政法中主要有如下三种定位:1、事业法人。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公务法人。

(二)高校的行政法职能性质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是以公共利益为运行宗旨,拥有一定行政职权(授予学位、颁发学历证明、内部处罚权等) 的组织。它的许多决定是强制性的,有确定力和执行力。为了保证高校的功能和职权得到很好的实现和执行,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确立高校的公务法人地位。在我国现有行政体制及救济制度下,更新行政主体学说,改革现行管理和监督体制,提供全面司法保护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政法定位的学理分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及法律地位分析

一般而言,高校的性质为事业法人,属于民事主体。但它又与普通的事业单位有别,在性质上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它的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在行使这些管理职权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是行政行为。高校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根据教育法的授权又在行使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行政职能,高校应是被授权组织。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分析

高校与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呢?从高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学生是受教育者来看,高校与学生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从高校是一种组织系统,学生是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地位区别来看,高校与学生之间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即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一般由高等学校的章程和规则加以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复杂结构的法律关系,其中既包括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包括平权型法律关系。但不能完全认定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完全的行政法律关系。在有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却是民事法律关系。如学校疏于校舍安全管理致使校舍跨塌造成学生人身安全受损。

(三)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法律纠纷分析

本文所言的教育行政纠纷,仅指高校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管理职权时,与学生发生的行政争议。即学生对高校对已作出的纪律处分和其他处理决定不服,而在高校与学生间发生的纠纷。按照这类纠纷涉及的内容之不同,高校教育行政纠纷可分为三类:一是学生认为高校侵犯其受教育的权利,如学生对于学校开除学籍、不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处分或处理不服;二是学生认为学校给予的处分违法或不当;三是学生认为学校侵犯自己人身权、财产权;如学生认为学校乱收费,乱罚款等。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行政立法

(一)明确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职权

《教育法》第28条将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等规定为学校的“权利”。这些 “权”都属“行政权”,宜改为使用“权力”二字更准确。并应在此基础上将学校的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分门别类予以规定。如此,方能实现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有法可依,学生以高校为被告提起诉讼和法院受理有法可据。

(二)明确高校对自身的行政管理职权

对违法乱纪的学生所作处理的形式,即哪些处理属处分,哪些属处罚,并明定学生相应的救济途径。如对《教育法》第42条第4款,就应在原有法条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明确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提出申诉来的期限,向何地、何级、何类具体部门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宜应明定因侵权行为性质不同,可提起民诉或行诉。

(三)加强高校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约束

高校的行政管理,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关法律不能一味只讲高校的自主权和对其授权,而应增加对其行政行为的法律约束。这方面,除应明确高校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外,同时还要强调其行政行为的必经法定程序的义务性要求,以及当学校错误,滥用行政权时如何追究其责任、追究何种责任的规定。如是,则可真正实现高校依法管理学生之目标。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经常发生法律纠纷。通过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行政立法,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在行政法上的定位,充分保障高校与学生的基本权利,保证行政法治原则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艺.高校被诉引起的行政法思考[J].现代法学.2001.

[2]王民扬.法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永林.自治基础上的“他治”——略论高等教育纠纷司法审查的有限介入.[J]法治论坛.2006.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8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以量化评价为导向,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及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通过“以评促建”方式,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推动各单位于2016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贯穿单位各个层级,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做到全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重要性。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适应性。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内外部环境相适应,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工作安排

(一)组织动员。各区市、各部门(单位)应于2016年8月底前,全面启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所辖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单位应于2016年9月30日前,按照《指导意见》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1和附件2),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性质及业务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增加其他与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评价指标,作为补充评价指标纳入评价范围。补充指标的所属类别、名称、评价要点及评价结果等内容,作为特别说明项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3)中单独说明。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结束后,应形成评价报告(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对策措施等),并及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明确下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同时,各单位要注重加强横向对比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各区市要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通过对所辖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进行比较,督导评价得分较低的单位,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全面推进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

(四)总结经验。各区市应于2016年10月10日前,向市财政局会计科报送本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各市直部门(含下属单位)应于2016年10月10日前,向市财政局会计科报送总结报告及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3)。总结报告主要包括本地区(部门)、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市、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确保所辖单位全面高效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通过“以评促建”方式推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单位应按照本通知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各区市、各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对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解决,并及时总结实施工作经验。对工作进度迟缓、改进措施不到位的,督促其调整改进;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一经查实,应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宣传推广和经验交流。各区市、各部门要加大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及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宣传报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择机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工作会等,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9

关键词:行政模式;现代行政法;变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行政模式与现代行政法之间的变迁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我国现代行政模式的奠定和发展是从建国以来就开始逐步成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行政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国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方向。

一、行政模式与现代行政法的变迁趋势

从1949年建国以来,分别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其具体的模式分别如下。

(一)专断—压制型。专断—压制型这种行政模式在我国的起始时间为1949年到1979年。这段时间,新中国完成了从建国到发展的基本过程。同时,由于特殊的年代特征,这段时间的政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发生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下,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个人自由几乎被限制到了最低点。很显然,这就是专断—压制型这种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种行政模式下,对一些个人的处理往往不会公布相应的理由,往往喜欢采取的字句模式是“经研究决定……”。这种官方的发布是那个行政模式特点的最好缩影。其次,专断—压制型的行政权缺乏相应的程序性和实体规划性,往往是通过上传下达的进行行政命令的发布。再次,专断—压制型行政模式的行政权力界限相对比较模式,个人完全没有相应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二)压制—缓和型。压制—缓和型的这种行政模式在我国的起止时间为1979年到1990年。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国已经逐步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村地区也开始逐步调整自己的生产模式,家庭聯产责任承包制的广泛推行也使得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人自由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虽然由于各方面历史原因的限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个人对于集体的依赖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压制—缓和型的行政模式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压制的逐步缓解,公民在这样的行政模式下,其获得的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其次,国家对于个人权利的尊重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时,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维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国家仍然采取着一定的措施,将个人权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尺度内。再次,在此阶段,国家对于法律的重视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前凡事都依靠指示或者是行政命令实施的一些行政行为变得不再合法。而法律的约束性和规范性的效果则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正显著的说明了我国国家治理方式正进行着前所有为的变革。在这个阶段下,国家开始逐步进行一个改革的试水,其所产生的效果也逐渐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悄悄的发生在和变化。

在之前的行政模式下,行政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发动各种政治运动。而在压制—缓和型的行政模式下,国家已经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行政管理模式了。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全民普法活动广泛的开展着,通过各个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正是有了法律的普及,以往高强度的行政压抑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和作用,依法行事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人们一种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

(三)缓和—参与型。缓和—参与型是我国经历的第三种行政模式,从1990年开始直到至今,我国都经历着这种行政模式。1990年,我国颁布《行政诉讼法》,这部法律的出台正式意味着我国已开始在行政法的层面上进行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调整。以往在行政管理模式中“流行”个人压制已经渐渐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正规的行政法律管理模式。换言之,《行政诉讼法》的出台正式标志着我国的行政模式正式进入了缓和—参与型的全新模式。与其他类型的行政模式相比,这种行政模式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这种全新的行政模式下,个人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对立关系转变成为了一种全新合作模式。在这种行政模式下,国家和个人的地位完全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其次,国家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以往依靠政策行使的权利方式不复存在。再次,在这种行政模式下,个人不再仅受到行政权力的支配,而是可根据法律的规定,与行政主体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全新行政模式的推动下,传统的行政模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模式的转变与行政法的变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新形势下,国家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实施行政模式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些旧的、不合时宜的行政模式被时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行政模式和行政法律。

参考文献:

[1] 章剑生.我国行政模式与现代行政法的变迁[J].当代法学,

2013,04:20-31.

行政工作分析与评价 篇10

在高校的学院行政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高校学院中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处在院系的中枢部门, 学校的日常管理主要通过办公室进行。在这其中行政管理人员是学院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承担者, 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院整体工作水平, 所以在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优化, 提高效率。

二、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建设, 才能使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高效、科学。但是在当前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

1.一人多责制有局限。由于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专职的行政管理队伍, 这也是整个学院工作开展的基础。而从目前的我国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看, 其中很多管理人员除了参与学院行政管理, 还对部分的科研或教学任务负责任。

2.人才素质和培训有局限在当前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当中进行管理的人才素质水平有一定局限, 同时在工作过程当中也没有相关的机会对其进行理论和知识的进修, 这就对其工作产生了局限性。

3.行政管理制度欠完善。在学院各项工作中, 行政管理者占有相当的比例和重要的职责, 学院的资源、形式、各项事务甚至有关制度的策定都需要行政管理者的积极参与。这无疑将行政管理者的权利范围表面扩大化, 另外各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将个人圈子关系带入工作的情况频繁出现, 这就警示学院要实行严格的条例制度化管理, 以提醒各管理人员注重学院的主要利益, 保证学院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4.考核制度有局限。由于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区别于其他教学科研的特殊性, 当前学院在行政管理相关人员考核上仍存在不足。

5.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在目前的教学学术环境下, 各个高等学校为实现本学院的教学质量提升, 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和人才资源, 普遍形成了一种偏重教学科研而放低行政管理的潜意识, 这也就导致逐渐形成了“重科教人员, 轻管理人员”的意识。学院领导在这种意识影响下, 自然而然的将重心偏向了教学科研人员,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所受对待不同, 成为部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失去信心, 不积极进取, 敷衍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 从而形成了学院整体工作停滞不前, 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

6.科技利用水平较差。由于相关经济保障并没有到位, 设施购买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技设备利用能力较差, 所以在当前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科技利用水平较差的问题。

三、针对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明确管理阶层分工, 建立专业行政管理队伍。一个人多种职责的教师管理形式, 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首先, 这些管理人员承担着一定分量的教学科研任务, 再将精力分散到行政管理工作时确是会力不从心;另外, 一人占有两人的职位,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真正具有管理能力的人顺利进入自己应有的岗位;更重要的一点是, 这些“双肩挑”的管理人员大多缺少专业的知识, 顾此失彼, 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上非但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反而有可能扯行政管理工作的“后腿”。所以, 明确分工, 有序安排, 才能保证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注重专业、加强培训,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专职的行政管理队伍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学院要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 除了需要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外, 还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聘任不能仓促完成, 应该对学历、专业有明确的聘任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已有的行政管理人员, 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再培养、再学习的机会。一是大力提高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鼓励他们攻读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硕士、博士学位, 通过攻读学历、学位, 让行政管理人员受到系统正规的专业知识教育。二是要创造条件, 有计划地选送优秀行政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学习, 吸收并掌握国内外知名高校行政管理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只有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

3.建立有制可依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具体制定相关制度时, 要以学院实际情况为基础, 结合学院发展目标, 建立真正可行的、有效的管理条例制度, 让全体行政管理者做到真正按制度办事, 为制度、为学院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学院管理的成本, 也能自觉形成行政管理的准绳, 更好的实现公平和利益最大化。

4.建立有效的考核形式, 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为了全面的把握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 准确了解和评价其工作绩效, 在评判上要全面, 品德与能力, 出勤与业绩都应成为评判的标准, 评价小组成员也要全面化、多样化, 除学院领导人、教职工, 也可以而且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评判科目也应涵盖各项指标, 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创新等。加强和完善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考核形式, 实现行政管理职业的监管评价措施, 这对把握学院工作形态, 保证学院工作有序进行, 提高学院各方面管理工作水平有巨大的影响。

5.提高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 突显公平。面对行政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情况, 所有学院管理事实证明, 只有领导团队, 教学科研团队以及管理团队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院整体工作的有序、合理进行。因此, 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工作,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形成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 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为学院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做出贡献。

6.用科技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 计算机的无处不在, 网络的全覆盖, 以及计算机网络在各高校中的应用潮流都决定了, 要向过去人工、非智能的时代告别, 将现代办公设备引入学院行政管理中来。引进先进的办公设备, 实现在行政管理各方面可以节约时间、人力, 如采用文件处理软件Word文档、Excel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等, 在学院内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信息库, 并使之成为引导学院各重要事务有序进行的自动化导向:如资料共享、下发通知、管理事务等。学院中任一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全面的获取到相关内容的信息, 而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好现代技术, 实现管理、办公自动化, 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 是需要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深思熟虑的首要问题, 用科技实现办公自动化, 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上一篇:小小贪吃鬼作文450字下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