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行业现状(精选11篇)
--访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会长黄仙堂
中国食品报社记者 梁庆华 邱德生
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一直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为加强标准管理,卫生部、质检总局在今年出台了“第6号公告”,规定“不再对食品添加剂产品企业标准备案”。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会长黄仙堂认为,这一规定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行政主管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企业标准备案,有利于产品质量控制和执法监管、促进食品添加剂行业健康发展。
“第6号公告”的全称为:卫生部质检总局关于规范食品添加剂标准管理的公告(2011年第6号)。该公告第三条的内容为: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指定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组织生产,生产企业不需要制定食品添加剂产品企业标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对食品添加剂产品企业标准进行备案。
黄仙堂会长认为,“第6号公告”的内容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是“第6号公告”的内容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条款,因为《食品安全法》承认国家际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合法性。该法的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二是不利于行业的进步。企业标准既然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那么,企业为了达到这种标准的要求,必然要在科技开发、工艺改进、设备更新、人才培训等方面加以努力,这将有利于推动食品添加剂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食品添加剂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的进步。但“第6号公告”却要求行政主管部门不对食品添加剂的企业标准备案,这是很不妥当的措施。
三是不利于质量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的标准缺失问题非常突出,很多食品添加剂产品还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而指定标准的确定和采用日期也是遥遥无期。黄仙堂会长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再不制订企业标准,不仅企业自己无法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行政执法机构对食品添加剂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因为监管缺少判定标准。
我国大多数食品添加剂缺乏标准,而复合食品添加剂的标准问题就显得更加复杂,因为,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品种无以计数。到目前为止,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即使这个国家标准将来正式实施,单凭一个国家标准,也很难包含所有种类的复合食品添加剂的特征指标,这个未来的国标最多只能算作一个指导性标准。为了体现产品特性、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复合食品添加剂产品更应制订企业标准。
四是不利于公平竞争。在标准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食品添加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因为缺乏科学的判别依据,而陷入混乱状态,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食品添加剂和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的添加剂将混杂在一起,体现不出“优质优价”的特性,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会出现劣质产品低价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食品添加剂必须要先有产品标准,才可申领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否则,生产企业将被按照“无证生产”查处。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只有具备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或指定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产品,才能申领生产许可证。黄仙堂会长人为,这种规定不符合行业实际情况,并不合理,因为,我国大多数食品添加利产品都不具备这几种标准,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处于“被无证生产”的境地。按理,这是法规缺失带来的问题,责任不在企业,但有些地区的行政监管部门已经禁止这类食品添加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些添加剂企业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黄仙堂会长称,很多食品添加剂产品在我国尚未生产或刚刚投入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还缺乏制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批量数据和经验。即使卫生部要制订某种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也要先允许这种添加剂生产,在获得批量生产的数据之后,再制订科学的产品标准。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
国外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
美国最早于1908年就制订了有关食品安全的食品卫生法 (PureF oodA CT) 。美国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约2700种, 面粉中使用的有漂白剂、氧化剂和营养添加剂三类。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食品卫生法, 由厚生省负责管理, 共批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大约1500余种, 其中合成添加剂尚不足400种。欧共体 (EEC) 1974年成立的“欧共体食品科学委员会”负责食品添加剂的审批、应用与管理, 批准使用的主要有氧化剂、还原剂、酶、乳化剂、酸化剂及酸度调节剂、漂白剂。在欧洲国家, 过氧化苯甲酰只在出口面粉中使用, 且必须添加Vc以减轻过氧化苯甲酰对面筋结构的不利影响, 添加量为50~100 mg/kg。从黄豆或蚕豆中制得的含活性酶的豆粉用作增白剂则被广泛使用, 但添加量因其令人不快的气味而控制在2.0%左右。欧洲各国则使用溴酸钾、偶氮二碳酰胺、胱氨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等氧化剂。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
我国食品添加剂经过近20年的发展, 生产已初具规模, 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已有1500多种, 总产量的约180万吨, 产值约200亿元, 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其品种和产量不但已基本满足国内食品企业的需求, 部分品种如:酸味剂、甜味剂、增稠剂、乳化剂及色素等在国际上也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有些品种的产销量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以柠檬酸为例, 世界每年的总需求量约为100万吨。美国是其最大的消费国, 年需求约20多万吨。而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年产约50万吨, 出口量约占产量的1/2。
我国食品添加剂存在的相关问题
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对社会近几年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综合分析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发生环节、行为、责任主体规模等关键信息后发现, 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不仅涉及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 也有为数众多的大中型企业, 甚至包括若干大品牌在内的食品龙头企业;而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 恰是食品深加工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共同点, 都是超量、超限添加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缺乏与监管措施相辅的严厉的惩处措施
我国目前并没有与监管措施相辅的严厉的惩处措施, 并不能有力的打击违法生产者。由于处罚力度小于违法收益, 使的很多利益熏心不法生产者存在侥幸心理, 愿意铤而走险, 置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 所以我国的食品违法添加事件才屡禁不绝。
加强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办法
推动我国食品添加剂健康安全发展的道德规范
明确标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注明其使用功能及用途, 以及使用剂量。从而让消费者了解这些信息, 达到放心购买的目的。同时做到敬业尽责、恪守标准, 确保食品添加剂应用的安全, 必须要有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标准。对于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生产管理、加工时都应该严格的遵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加强食品添加剂检验技术的举措
强化食品添加剂检测人员相关技术的培训,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配套设备的管理, 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投入日常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工作, 鼓励先进检测仪器的研发工作, 提升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从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检测采取全面检测、重点监控的方式, 通过常规的市场食品产品抽查和重点问题企业加强监控力度的方式, 严格食品添加剂和原材料管理, 同时加强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核, 从源头上遏制问题企业的生产。
快速检测方法
在复杂食品样本的检测中, 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快速显示食品的成分、添加或残留物质等, 以便判断食品中各类物质是否超标, 同时出具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报告。快速检测在不同行业的推广程度是不一样的, 主要是因为不同行业对检测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一样, 而快速检测相对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 其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农产品检测行业及工商部门现场检测使用快速检测比较多, 因为这些检测的数据用于内部市场监控时使用或样品筛选, 不作为判定依据, 对结果的精确度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而快速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使检测更加即时、全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使用的快速检测项目较少, 只有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接近国家标准方法, 检测结果的精确度较高, 因此使用比较多。
结语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 食品 绿色 活菌制剂
中图分类号:TS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22-01
微生态制剂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术语,又名促生素、活菌制剂、益生素等,是Parker(1974)提出的与“抗生素”相对的新概念,指从动物或自然界分离、鉴定或通过生物工程人工组建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菌并用于动物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它可以直接饲喂动物并通过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养物,因此微生态制剂常作为饵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畜禽微生态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等优点。由于微生态制剂的效果好、成本低、不污染环境,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这一类高科技产品。
1微生态制剂菌种
目前使用微生物制剂,多是由各种有益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制剂,按微生物的菌种类型,可以分为:乳酸菌制剂、粪肠球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和酵母菌制剂等。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43种微生物可直接用于饲喂。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底批准腊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酵母、噬菌蛭弧菌6个菌种生产微生物兽药;1999年6月公布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屎链球菌、乳酸片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链球菌、啤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等12种可直接饲喂动物,允许使用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此外,在国内外还陆续有新的应用菌种的报道,如环状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丁酸梭菌、芽孢乳杆菌等。
2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概况
2.1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用于哺乳子猪,可替代抗生素防治腹泻性疾病的发生防治子猪腹泻的微生态制剂添加到哺乳母猪饲料中,可以提高哺乳子猪日增重,减少红白痢的发生,提高子猪免疫力。
用于断奶子猪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营养物质吸收率及生产性能应用具有开胃健脾、理气消食作用的中草药益生元与猪源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两种益生菌,组成中草药合生元添加到断奶子猪饲料中,断奶子猪日增重较对照组子猪提高了183.9克,料重比降低了0.24,营养物质表观吸收率显著提高。
用由植物乳杆菌、乳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等组成的产酶微生物制剂饲喂育肥猪。
目前广泛推广的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也是利用益生菌,将猪粪尿、残留饲料等进行发酵产生更多的益生菌,猪拱食后达到饲喂微生态制剂的效果,同时改善了猪舍环境,节省了清除猪粪尿的人工成本。
2.2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用于蛋鸡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蛋用雏鸡下痢等疾病的发病率。用于肉鸡养殖中可以显著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并可对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行调节,降低肉鸡腹水症、脂肪肝的发病率。
2.3在养牛业中的应用
反刍动物的瘤胃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瘤胃内的细菌在瘤胃发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反刍动物的能量代谢恰恰主要靠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供能。微生态制剂在养牛中的应用主要利用了以上特点,在日粮中加入适量的微生态制剂用以优化瘤胃内的微生态系统,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效率,增加产奶净能,提高产奶量(产肉性能、肉质品质)。同时一些利用有益菌制成微生态制剂,防治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的产品也有推广。
3微生态制剂的推广情况
微生态制剂以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无毒、低残留等特点在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微生态制剂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添加剂的预防效果很好,而基层与农户往往把它看成抗生素类的药物,不按预防作用来应用,所以总感觉治疗疾病效果不明显,导致使其应用推广受到限制。例如,不同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明、制剂后处理技术水平较低、菌种易失活(不耐抗生素)等等。但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动物专用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研究将受到业内各界人士的日趋关注,并且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微生态制剂作为替代抗生素的新型饲料添加剂也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4结语
综上可见,微生态制剂虽然具有一定的“缺点”,但其绿色性和对抗生素的替代性都是明显的。为了解决抗生素添加剂使用留下的后患,我国政府部门必须要拿出象欧盟的决心,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禁止使用抗生素添加剂。微生态制剂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解决全部滥用问题,更不能解决疾病的治疗问题,疾病的治疗仍需要药用抗生素。要解决行业抗生素问题,显然单个企业做不到,必须依靠科技,大家联合,形成合力。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有关研制、生产和监督部门应根据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特点,制定统一标准,使其有章可循。抗生素添加剂是否退出历史舞台问题,任何一个时代在经历了鼎盛的发展后,都会选择一种新的方式前进。但是其中的方式选择或替代物的出现要被接受、认可或成长,它一方面受其前身鼎盛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新事物自身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这是绿色饲料添加剂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黄俊,韩铭海,陈小娥,余晓斌. 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应用效果研究[J].饲料工业,2003.
[2] 赵京杨,吕茂洲,苏海涯.微生物制剂添加方式对哺乳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2.
[3] 虞泽鹏,谢启轮,唐举,方成兵.益生素对断乳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河北畜牧兽医,2002.
[4] 赵明娟,吴凌,夏成.微生态制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
[5] 李候梅,禹波,王栋梁,牛瑞燕,庞全海.增强仔猪免疫机能的因素[J].中国畜牧兽医,200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单机到成套设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自1995年后的十几年间,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始终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速度,出口创汇额也屡创新高,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平均增长率为21.65%,远高于国民经济9%的增长速度。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开发能力和经济规模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学研模式初步形成;形成一批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和技术创新等,使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未来几年内,包装设备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销量将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基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国内的市场对包装机械的需求量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大型包装机械,还是中小型食品包装机械,在我国国内的需求量都是比较大的。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食品包装机械和包装技术的前景十分乐观。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食品工业包装机械市场需求潜力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七章。首先介绍了包装机械的定义、分类及中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食品包装机械行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饮料包装机械、乳制品包装机械、茶叶包装机械、啤酒包装机械的发展。随后,报告对食品包装机械行业做了工艺技术分析和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预测了食品包装机械行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方向。
1、下列哪种酸味剂既可作果蔬护色剂,又可作肉制品的发色助剂:
A
柠檬酸
B抗坏血酸
C磷酸
D醋酸
柠檬酸——果蔬护色剂、酸度调节剂、腌制剂、香味辅助剂、抗氧化增效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抗坏血酸——果蔬护色剂、发色助剂、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增效剂
磷酸——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增效剂、香味辅助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醋酸——酸度调节剂、香味辅助剂、防腐、腌制剂
2、强酸在食品中一般不使用的范围有:
A
淀粉水解
B
赋酸
C
加工助剂
D
水解植物蛋白
酸味剂功能——赋予食品酸味;调节食品酸度以达加工工艺要求;香味辅助剂;抗氧化增效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作用;果蔬制品护色剂和肉制品发色助剂;腌制剂;加工助剂
盐酸作用——调节食品酸度以达加工工艺要求;加工助剂
*运用实例:去橘络、囊衣;水解大豆蛋白质;淀粉糖浆
3、可乐型饮料中常使用的酸味剂是:
A
柠檬酸
B
乳酸
C磷酸
D
醋酸
柠檬酸——清凉饮料、果加工、抗氧化增效、汽水、水果硬糖、果蔬护色剂、酸度调节剂、腌制剂、香味辅助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乳酸——清酒、冰淇淋、果汁、干酪、乳酸饮料、番茄浓缩物、果酒调酸和白酒调香、酸度调节剂、防腐
磷酸——清凉饮料、可乐、罐头食品、复合调味料、糖果、焙烤食品、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增效剂、香味辅助剂、络合重金属离子、防腐
醋酸——合成食用醋、苹果糖浆、干酪、酸度调节剂、香味辅助剂、防腐剂、腌制剂
可乐型饮料——富马酸、磷酸
4、下面哪个作用一般不是酸味剂在食品中的功能?
A
发色助剂
B
一定的抗微生物作用
C
赋酸
D
增进抗氧化作用
5、对酸、碱、盐耐受性最好的增稠剂是
:
A海藻酸钠
B卡拉胶
C黄原胶
D
CMC
增稠剂
典型特性
海藻酸钠
能和
Ca2+形成热不可逆凝胶;凝胶时间和结构可通过pH、钙盐种类和磷酸盐缓冲剂和螯合剂控制;具有成膜性。
琼脂
热溶液冷却时能形成坚固的热可逆凝胶;凝固温度一般为40
℃以下,熔化温度一般在60
℃以上,随条件而改变。
卡拉胶
在水溶液中,k-型和i
-型分别需K+,Ca2+形成热可逆凝胶,l-不凝胶;在牛奶中三者都可凝胶
;能稳定蛋白质尤其是乳蛋白,因此特别适合做乳制品的增稠剂和胶凝剂。
果胶
HMP:
在pH
2.0-3.5
和60-65%
蔗糖存在时可形成热不可逆凝胶;
LMP:
在Ca2+存在时可形成热可逆凝胶;
甲酯化程度不同,凝胶快慢也不同。
黄原胶
低浓度能产生高粘度;溶液具有高度假塑性;粘度稳定性高(耐热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好);有很强乳化稳定和悬浮作用。
CMC
冷水可溶,能产生粘稠溶液,溶液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有假塑性;具有成膜性。
6、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合成增稠剂,一般不作凝固剂使用是
:
A
海藻酸钠
B
卡拉胶
C黄原胶
D
CMC
海藻酸钠——增稠剂、胶凝剂、乳化剂、成膜剂冷饮食品稳定剂、面包改良剂;属天然
卡拉胶——增稠剂、胶凝剂、悬浮剂、乳化剂、稳定剂;来源为海藻,属天然
黄原胶——乳化剂、稳定剂、悬浮剂、增稠剂、黏合剂;来源为微生物,属天然
CMC(羟甲基纤维素钠)——增稠剂、悬浮剂、稳定剂、保形剂、成膜剂;纤维素衍生物,属半合成7、常用于仿生食品的增稠剂是
:
A海藻酸钠
B卡拉胶
C黄原胶
D
CMC8、下面哪种增稠剂可形成热不可逆凝胶:
A
海藻酸钠
B卡拉胶
C琼脂
D明胶
热不可逆凝胶
海藻酸盐,高甲氧基果胶
热可逆凝胶
卡拉胶,琼脂,明胶,低甲氧基果胶。
9、要制作豆干、油炸豆腐等豆制品时,选用哪种凝固剂较好?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硫酸钙(南豆腐凝固剂)——质地细嫩、持水性好(含水量高)、有弹性,产量高,但易残留涩味和杂质,不适合豆干、油炸豆腐的生产
氯化镁(北豆腐凝固剂)——豆浆凝固快,硬度较强,含水量低,具有独特的甜味和香味;但制品持水性差、易破,制作较难,产量低。适合豆干、油炸豆腐的生产
氯化钙——豆浆凝固快,制品持水性差、易破,过量时苦味重
葡萄糖酸内酯(盒装灭菌豆腐凝固剂)——制品保水性好、质地细腻、滑嫩可口,并有防腐作用,适合机械化生产;但有微酸味和涩味,不适合豆干、油炸豆腐的生产
10、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嫩滑豆腐则使用哪种凝固剂?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酸类凝固剂(葡萄糖酸内酯)特点——产酸速度可通过温度控制,低温、常温释放H+速度慢,80℃以上快,故适合机械化操作
11、果蔬硬化常使用的添加剂是
: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提高果蔬制品的脆硬度——使用氯化钙、乳酸钙、柠檬酸钙等钙盐,原因是可使可溶性果胶成为凝胶状不溶性果胶酸钙
12、既可做凝固剂,又可做酸味剂、防腐剂、发酵粉成分的是下面哪种物质?
A硫酸钙
B
氯化镁
C
葡萄糖酸内酯
D
氯化钙
葡萄糖酸内酯——凝固剂、酸味剂、膨松剂、防腐剂、金属离子螯合剂
硫酸钙、氯化镁——凝固蛋白制作豆腐
氯化钙——凝固蛋白制作豆腐、提高果蔬制品脆硬度
13、属于食用合成色素的是()
A萝卜红
B柠檬黄
C菊花黄
D玉米黄
14、香精的调配可由下列()部分组成。
A香基
B合香剂
C修饰剂
D定香剂
15.以下防腐剂都属于安全性高的食品添加剂,从ADI看,从高到低安全性顺序正确的为:
A
①尼生素②山梨酸及其钾盐③尼泊金酯④苯甲酸及其钠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6.以下防腐剂比较适合用于面包的是:B
A尼生素
B丙酸钠
C尼泊金酯
D山梨酸钾
17.以下尼泊金酯类抗菌性就最高的是:D
A尼泊金乙酯
B尼泊金丙酯
C
尼泊金甲酯
D尼泊金丁酯
对比其他食品防腐剂,尼泊金酯有什么特性
①广谱抗菌剂——对霉菌、酵母菌与细菌都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前两者作用强,对细菌作用弱;
对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比革兰氏阴性菌强;
总体抗菌性比苯甲酸、山梨酸等酸型防腐剂强
②抗菌作用与酯基团有关:随着酯基团增大,其抗菌性增高
③酯型防腐剂——未离解的形式防腐效果最强;
抗菌作用受pH影响小,最佳pH4~8
④对肉毒梭菌有抑制作用
18.以下防腐剂其特殊的口味适合于碳酸饮料的是:D
A
尼生素
B丙酸钠
C
D山梨酸
D
苯甲酸
19.下列具有愉快酸味的物质是()
A.DL-苹果酸
B.酒石酸
C.葡萄糖酸
D.乳酸
20.用于制造淀粉糖浆时,用()水解淀粉
A.柠檬酸
B.盐酸
C.淀粉酶
D.葡萄糖酸
21.下列哪种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增效剂()
A.磷酸
B.乳酸
C.己二酸
D.盐酸
22.下列哪种酸味剂可用作腌制剂()
A.磷酸
B.富马酸
C.己二酸
D.乙酸
23、最适合面包防腐的化合物
A、苯甲酸钠
B、山梨酸钾
C、丙酸钙
D、尼生素
丙酸钙及丙酸钠——抗菌谱窄:对霉菌效果好,对细菌、酵母菌作用弱;
适合面包、糕点的防腐:能非常有效地抑制引起面包霉变和发粘的霉菌;对引起面包产生粘丝状物质的好气性芽孢杆菌有抑制效果;对酵母菌几乎无效;
酸型防腐剂:未解离的丙酸防腐作用最强,最佳pH<
5.5,酸性越强,防腐效果越好
苯甲酸及其钠盐——广谱抗菌剂:对大多数细菌、霉菌、酵母菌均有作用;
抗菌作用强:在pH<4时,最低抑菌浓度(简称MIC)为0.05~0.1%;
酸型防腐剂:未解离苯甲酸(pKa=4.2)的抗菌作用最强,最适pH2.5~4.0,随酸度增加效果增强,常用于保藏高酸性食品
山梨酸及其钾盐——广谱抗菌剂:对霉菌、酵母菌有强的抑制作用,对部分细菌(好气性细菌)有效;
酸型防腐剂:未解离山梨酸(pKa=
4.75)的防腐作用最强;最适pH<6,随pH增加效果减弱;
协同作用好:与其他防腐剂合并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对肉毒梭菌有抑制作用
尼生素——抗菌谱较窄:对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乳酸菌、链球菌属、杆菌属、梭菌属和其它厌氧芽孢菌)作用较强,对霉菌、酵母菌作用弱,因此常和其它防腐剂配合使用;
对肉毒梭状芽抱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与pH有关;
活性受pH影响,因此抗菌性受pH影响,最适pH为2-5,pH越低,抗菌性增加;
二、填空:
1.防腐剂分为食品防腐剂和果蔬保鲜剂
2.酸型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丙酸、脱氢醋酸及其盐类
3.生物防腐剂有尼生素和纳它霉素
4、防腐剂按作用可以分为杀菌剂和
抑菌剂。
三、判断题:
1.尼泊金酯在水中的溶解性随着酯基团越大而降低(√)
2.食品污染后,使用山梨酸钾的抑菌作用而防止食品的腐败;
(×)
3.酸味剂可作为香味辅助剂,偏酒石酸可以辅助葡萄的香味.(√)
4.柠檬酸及其盐类在食品中的生产使用量无需规定.(×)
四、名词解释
1、食品防腐剂定义——能够杀死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物体
2、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五、简答题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①有利于食品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防腐剂可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
抗氧化剂可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
②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适当使用着色剂、发色剂、漂白剂、香精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
③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加工、贮藏等都有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可以通过添加剂(营养强化剂)进行补充
④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⑤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食品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面包加工中膨松剂是必不可少的;
在制糖工业中添加乳化剂,可缩短糖膏煮炼时间,消除糖缸中的泡沫,减低糖膏粘度,提高热交换系数,进而提高糖果的产量与质量
⑥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糖尿病人不能吃蔗糖,可以适量使用食品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甜菊糖等;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组成脑细胞的重要营养物质,对儿童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可在儿童食品如奶粉中添加
⑦有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食品厂制造罐头的果渣、菜浆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而后加入适量的维生素、香料等添加剂,就可制成便宜可口的果蔬汁;
又如利用生产豆腐的豆渣,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和其他助剂,就可以生产出膨化食品
⑧有利于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茶饮料、速溶减肥茶、鸡精、各种酱腌菜.2.请简述酸味剂的功能作用
①赋予食品以酸味——提供糖酸比、改善风味、掩盖某些不好的风味;主要用于饮料,果酱,腌制食品,配制酒,果酒等
②调节食品的酸度以达到加工工艺要求——果胶的凝胶、干酪的凝固;提高酸型防腐剂的防腐效果;减少食品高温杀菌时间;作复合膨松剂的酸味物质,使膨松剂产CO2.③作香味辅助剂——如酒石酸可辅助葡萄的香味,磷酸可辅助可乐饮料的香味,苹果酸可辅助许多水果和果酱的香味
④作抗氧化剂增效剂,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如磷酸、柠檬酸、抗坏血酸等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增效剂
⑤络合重金属离子——阻止氧化或褐变反应、稳定颜色、降低浊度等
⑥防腐作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低pH值条件下,难以维持生命活动,因而酸均有一定的抗微生物作用
⑦作果疏制品的护色剂和肉制品的发色助剂——如柠檬酸可作果蔬护色剂;抗坏血酸既可作果蔬护色剂,又可作肉制品的发色助剂
⑧腌制剂——如柠檬酸(酸甜芒果)、醋酸(泡菜)。
⑨作加工助剂——强酸(盐酸):在加工橘子罐头时,常用盐酸中和去橘络、囊衣时残留的NaOH;
加工化学酱油时,用约20%浓度的盐酸水解脱脂大豆粕。
用于制造淀粉糖浆,用盐酸水解淀粉
六、论述题
1、试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
A、食品添加剂危害性
①来自食品添加剂本身
②滥用带来的危害
③重复使用
④使用过期或不纯的食品添加剂
⑤伪造或掺假
⑥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⑦计量不规范
B、几个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指标
LD50——半数致死量;ADI——每日允许摄入量;GRAS——一般公认安全的;MNL——最大无作用剂量
C、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要求
①本身应该经过充分的毒理学评价,证明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
②在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加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或因不被消化道消化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不能在人体内分解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加入食品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③在达到一定的工艺功效后,若能在以后的加工、烹调过程中消失或破坏,避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④要有助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和贮藏等过程,具有保持食品营养,防止腐败变质,增强感官性状,提高产品质量等作用,并在较低使用量的条件下具有显著效果;
⑤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有害物质不得检出或不能超过允许的限量;
⑥对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也不应影响食品的质量和风味。特别是不得掩盖食品原有的品质;
⑦使用方便安全,易于贮存、运输和处理;
⑧添加于食品后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⑨价格低廉,来源充足。
D、食品添加剂选用原则
①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②具有毒性的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③不能破坏食品质量、风味和营养价值;
④不能用于掩盖缺陷或制售假劣产品;
⑤专供婴儿的主、辅食品,除按规定可以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外,不得加入人工甜味剂、色素、香精等不适宜的食品添加剂;
⑥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指标,用后不产生毒害物,可以进行分析测定;
简报
6月9-16日,XX县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卫生部门重点学校食堂和校园周边餐饮服务单位的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和其它自制食品,以及国家公布4家企业8个品种的涉“塑化剂”产品,要求各餐饮单位务必做好“公告、公示、承诺”上墙等规范管理工作。检查中未发现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和餐饮服务单位使用涉“塑化剂”产品的情况。共检查餐饮服务单位270户,其中餐馆98户、快餐店5户、小吃店126户、饮品店6户、食堂35户。目前,已为596家餐饮服务单位建立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备案,占全县餐饮单位总数的98%以上。
1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种类
根据2011年7月5日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定义,复配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便于食品加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物理方法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
复配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复配防腐保鲜剂、复配抗氧化剂、复配增稠剂、复配凝胶剂、复配乳化剂、复配甜味剂、复配酸味剂、复配膨松剂、复配凝固剂、复配品质改良剂、复配护色剂及复配消泡剂等。
2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复配原则
添加剂的复配一般要求遵循稳定性、协同增效性、适应性、安全性等原则。
2.1 复配成分的稳定性
复配添加剂的每一种组分都要具备相对稳定的条件或在复配产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复配产品性能更加稳定。
2.2 复配组分的协同作用
添加剂复配后各组分的特性起互补、协调作用,产生效果相加的效应。如:不同的甜味剂复合后能减少单甜味剂的不良味道,使甜味更加协调醇厚,在实际使用中应考虑到其增效的结果,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添加剂量以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
2.3 复配添加剂的适应性
加工食品大多是由多种配料组成的混合体,复配后的添加剂要适应食品形态上個体、液体.乳状等)、组成上、色泽上、口味上的差异。
2.4 复配添加剂的安全性
构成复配添加剂的各个组分及其应用时的添加量都要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
3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优势
复配添加剂与单一食品添加剂或普通食品添加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使各种单一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得以互补,从而使复配产品更经济、更有效。
(2)使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效力得以协同增效,从而减低其用量和成本。
(3)因为单一的食品添加剂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它的副作用,使产品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4)使食品添加剂的风味得以互相掩蔽、优化和加强.改善了食品的味感。
(5)使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得以改善,从而可以满足食品各方面加工工艺性能,使之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
(6)可以缩短食品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降低研发费用。
(7)可以方便采购、运输和使用。
正因为复配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上优势,所以复配食品添加剂日益为人们认识和重视。使用复配食品添加剂不仅解决了企业力量不够的问题,还为企业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和成本,例如繁杂的采购成本、储藏成本、运输成本、实验成本等[2]。
4 国外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和管理情况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时间比我国长,目前都已经走到终端产品即以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为主的阶段。各类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加工企业都把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放在了第一位,而复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是食品添加剂课题的首选。在管理上,各国都注意到复配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在管理形式上,各国也不尽相同[3]。
美国的复配食品添加剂要由FDA批准才能使用;而英联邦和加拿大法规中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更为明确;(1)单项原料要有安全性评价;(2)所使用的单项原料符合法规;(3)混合物中单项添加量不能超过限定[4]。
国外对应用技术研发也十分重视,投入的技术力量约为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力量的二分之一。国外产品的型号比较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应用技术开发的早,复配化和制剂化技术水平较高,例如,日本正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约为1100种,批准投放市场的复配食品添加剂品种却达1252种[5]。发展复配食品添加剂,成了保障食品安全,推动世界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安全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5 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新国标的几点建议
(1)复配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中不应发生化学反应,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确保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经物理混匀,不产生新的化合物。
(2)各种成分均需拿出检验方法。标准规定,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制定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和检验方法。
(3)各单一品种的含量要标明。标准中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标明各单一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辅料名称,进入市场销售和餐饮环节使用的复配食品添加剂还应标明各单一食品添加剂品种的含量。
6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复配食品添加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其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也在大幅度提高。食品添加剂工业不仅会朝着“天然、营养、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复配”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有一批企业研究和开发复配食品添加剂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小,产品少,产量低。为了适应添加剂的现代化发展,新型复配食品添加剂开始进入市场,正在成为今后食品添加剂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要发展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产业,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各复配添加剂企业应结合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实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档次.政府和社会对复配添加剂企业的支持和扶助。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复配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管理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复配添加剂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档次。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复配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法规,规范复配添加剂市场,加强对复配食品添加剂企业的审批和监管,完善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制度.以便更好的指导我国复配添加剂的健康快速发展。
(3)高品质的复配食品添加剂成为市场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创新方面多下功夫,多开发一些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过程中,能显著提高食品的质量并赋予食品应有的特色,进而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国华,复合食品添加剂[M],化学工业出版社.
[2]胡国华,我国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第十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2006年.
[3]刘晓红,万剑啸,万新,发展复合食品添加剂有利于安全、高效使用食品添加剂[J],食品工业,2010,2(98).
[4]齐庆中,国内外复合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5(1).
关键词:保健食品 违法药物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33-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保健食品,用于满足人民日益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但是目前有不少的不良商家,出于自身的商业目的。通过在保健食品当中添加一些违纪的药物以达到快速见效的效果,但是药物毕竟不等同于保健品,尤其是个别药物存在长期服用容易导致慢性中毒、引起并发症等大量不良反应。属于国家明文禁止必须在医嘱下服用的药品。由于市场需求的旺盛增长,市场上保健食品的种类、数量的急剧膨胀,和我国现行陈旧的保健食品管理监督制度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市面上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规范保健食品市场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1 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现状
所谓保健食品,我国在2005年颁布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有明确的定义。其与食品与药品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又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一般而言,保健食品的被包含在食品类别之内,属于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保健食品也不等同与药品,它并不能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但是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疾病的预防,有着特殊的效果。最容易辨别的地方就是,保健食品审批的文件批号是“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而药品的则是“国药准”。目前我国明文批准可以申请的功能性保健食品大致可以分为6大项、27种功能性,并且每一种产品只能申报一种功能。6大类为别为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生殖保健产品、保健化妆品、保健健身及康复用品、促进人类健康的新技术发明产品等。其中保健药品这一项不等于一般的药品,其中允许添加的药物成分是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的,主要是指可以药食两用的中药共计84种。同样的,对于禁止用于保健品中的中药也有一份详细的名单。
目前,我国对于保健食品的申报、审批、检测和监督工作,只要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全面负责开展。原来保健食品可以申报的功能仅仅限制于22种,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到2003年扩展到了27种,其中第21项需要做人体实验验证,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必须将验证的实验报告提呈SFDA审核,并且提交保健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必须全部要通过GMP的认证,换言之,凡是生产保健食品的企业都必须达到药品生产的级别,国家对于保健食品的监管力度变得越来越严格。实际上,功能的限制成为了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限制,但是同时也为市场上杂乱无章,鱼龙混杂的保健食品品种进行了梳理和分门别类。直到2007年底我国一共审批上市了8900多种保健食品,国内生产企业有1640多家,年产值达到了1000多亿人民币。目前,市场整体的情况是,需求不断增大,监管力度开始收紧,管制文件陆续出台。申请审批变得困难,行业整体良莠不齐,市场监督管理和对于不法商贩的惩治的相关制度法规滞后。
2 我国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不断见诸报端,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国内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的专项整治,数据显示,仅仅在2012年中,市场抽查共计695批次,被检出添加违法药物的就有145批次,占比20.9%。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卖5种保健食品,就有可能有1种是违规添加药物的。此外,全国各地均查出了违法添加案件,说明了这个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无一个省市可以避免。从这几年的抽样结果来分析,减肥类、辅助降血糖类、改善睡眠类、缓解体力疲劳类、辅助降血压这五类保健食品是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重灾区。其中,减肥类产品中容易添加西布曲明和酚酞;缓解体力疲劳中容易添加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辅助降血糖类中容易添加的格列苯脲、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改善睡眠容易添加地西泮;辅助降血压中容易添加利血平、硝苯地平。对消费者而言,老年人是保健食品最大的消费群体,同时也是不良商贩主要蒙骗的群体。
些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保健食品危害很大。尤其对于一些患病人群,除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服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保健食品后还会干扰正常治疗,容易加剧和延误病情。并且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其违法添加药物的剂量无法控制,更谈不上产品质量,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副作用更容易出现。
3 加强保健食品监管的策略
(1)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屡禁不止的案件层出不穷,我认为主要的原因除了是监管不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严厉的针对法规出台。致使执法部门在查处和依例处罚上无法可依。在规章制度上,应该加强立法和监管,建议采取从严的查处,在美国企业一旦被发现添加违禁药物,企业就要准备倾家荡产,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外国的经验,对于敢于以身试法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严厉打击。(2)采取严厉的保健食品准入制度,对于通过审核和批准的产品,提供一个身份标识码,虽然现在有“蓝帽子”制度,但还是和普罗大众的理解存在差距,建议将所有准入的产品的审核资格在社会网络上公开,公众随时都可以查询。有利于规范市场的不法行为。(3)鉴于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资源有限,可以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作为社会补充的检验力量,对于验收合格的给予发放认证资质。提高社会监督的能力。这样而已及时有效对于一些流出市场的添药保健食品进行查验。
参考文献
[1]张文香.1996~2008年山西省保健食品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01).
[2]徐立民,武贵勉,刘月娥.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J].首都医药.2010(07).
[3]陈达松,王丹.127种保健食品包装标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事.2010(07).
[4]佘遥,李锐,刘彬,刘泽龙,张凌霄,钟婷,于春媛,刘东红.北京地区保健食品品种现状调查[J].首都医药.2010(15).
[5]孙鑫贵,赵榕,张正,李春雨.减肥、缓解体力疲劳和辅助降血糖类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状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05).
第二十八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四十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四十八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摘要: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应用情况,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及其起因,并指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展望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方向.作 者:胡慧媛 甘小平作者单位:胡慧媛(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上海,41)
甘小平(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安徽合肥,230009)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58-02
供人饮用或者食用的原料和成品一般被称为食品,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食品的消费结构也变化多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对食品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营养美味等更高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概述
1.1 食品添加剂的涵义
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出了专门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1.2 食品添加剂的特征
简单概括,食品添加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它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和天然物质;(2)它是加入食品中作为食品的一部分,与食品共同被食客食用;(3)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同时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
1.3 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它给食品工业带来的以下作用;(1)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2)改善了食品的感官性状功能;(3)防止食物变质;(4)有利于食品的加工。
1.4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要保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就必须对其进行卫生评价。
1.5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性
食品添加剂除具有有益作用外,也可能有一定的危害性,特别是有些品种尚有一定的毒性,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2 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分类
2.1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复杂,具有多种可能性。
2.2 着色剂
着色剂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实质上就是被人们俗称为“色素”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其使用后会使食品提高感官性状。
3 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
近些年来,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逐年上升,这暴露出我国在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行业监管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将影响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危害人民的健康。
3.2 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的食品工业品种多样,为了满足消费者多种口味的需求,各生产厂家纷纷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双刃剑”性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在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饮食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安全隐患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较大的伤害。
目前,食品添加剂在被日常使用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非食品添加剂被一些企业违法使用;(2)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后的残留问题没有引起重视;(3)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3.2.1 使用超限量
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这方面使用超限的主要是甜味剂、防腐剂、过氧化苯甲酰等,现在我国密饯、酱腌菜、面粉等合格率普遍较低,其实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3.2.2 超范围使用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情况更为突出。GB2760规定食品添加剂允许使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在此明确规定扩大使用范围必须经过卫生部审批同意。然而,有不少利欲熏心的食品生产加工者却不按要求进行审报,随意扩大使用范围。
3.2.3 用伪劣添加剂
虽然说添加剂对人们的健康有一定影响,但如果合理正确地使用优质添加剂的话,其影响程度可降到最低。但遗憾的是,有的生产加工者却兜售、购买伪劣添加剂,其中有些是过了保质期的添加剂,它们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严重伤害。
3.2.4 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严重滞后
在我国,目前存在同一添加剂不同企业有不同标准的问题,品质参差不齐。有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批准使用多年,但国标或行业标准却迟迟未能出台。
4 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现状改善措施
要解决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大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坚决根治这一危害人民健康、扰乱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
4.1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尽快出台市场急需的国家标准,指导出台行业监管标准,为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2 各方应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构建食品安全营养评价体系
这里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一是各类医学院校在食品卫生、食品营养等方面有所研究,二是各类轻工业院校在食品的加工工艺和食品设备制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二者能够加强衔接,联办食品卫生等专业,培养专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生产、加工和监管等人才,相信这将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的营养评价体系,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大有裨益。
4.3 努力开发研究天然的食品添加剂
在今后的食品发展中,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将成为主角。政府若能加对大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力度,不仅有益于消费者的健康,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5 综述
对事物的发展,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对食品工业来说,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若使用不当的话,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将相当严重。从人类健康和产业进步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在生产、加工食品等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毋庸置疑,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和齐抓共管,未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开发研究和卫生管理水平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炳卿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1.
[2]胡汉潮主编.食品安全性与质量控制.第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3.
[3]杨小兵.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控制.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15 16.
[4]谭云.现代食品的安全问题.粮油食品科技,2003,11:29 31.
[5]钟耀广主编.食品安全学.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7.
【食品添加剂行业现状】推荐阅读:
食品添加剂讲稿10-25
食品添加剂综述11-26
食品添加剂标签标准12-08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论文01-02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05-25
高中化学食品添加剂教案12-28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09-27
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第一阶段总结10-21
安吉县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两年工作总结10-24
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