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坚持“人本关爱,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培养“博学多思,健身强体,全面发展,自强不息”的学生。
二、工作目标
1、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对学生实施自信教育、成功教育。
2、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3、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新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模式。
三、工作原则
1、全员性原则。一是学校所有管理者都是育人者,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二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重视边缘学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更要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全面性原则。每一位导师既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也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思想心理的疏导者,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3、发展性原则。导师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
4、对应性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导师,每一位导师都要有关爱的学生。导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及认知基础,循序渐进,跟踪管理。
5、个性化原则。人才多样化,个个能成功,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个别化的教育,因人施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人本化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亲情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实施步骤
学校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1、组织领导。学校要成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评估工作。政教处具体负责导师制实施的日常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分工负责,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教育办公室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 组长:陈爱胜 副组长: 成员:
2、宣传发动。各单位要召开教师会议,组织导师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今学生弱势的根本原因,提高认识,减少盲目性。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校科学管理、增强学生“五自”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让学生人人有倾诉的老师,让老师人人有牵挂的学生”要成为全员育人导师制口号。
3、选配导师。成立全体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班级导师组,并向学生公布。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负责制,班主任是班级导师组组长,是导师制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任课教师要为班主任负责。召开“全员导师制”班级主题班会,参加人员为全体学生和本班全体任课教师,让学生充分了解“全员导师制”的含义、原则和方法。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弱势、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和学科教师的教育风格特点,尤其要特别关注家境贫寒、行为不良、心理封闭、学习困难、父母离异的特殊学生,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合理确定导师,将本班全体学生“承包”给任课教师,并填写《全员导师制导师分工班级明细表》。每位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担5-10名分包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诸方面个性化的指导工作。
4、阶段总结。每位导师根据分包学生的实际,制订计划,提出工作设想和目标,期末总结。班级每月召开一次导师会,互通情况。学校要做好工作计划,及时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协助班主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经验交流,推广典型经验。
五、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班主任导师的职责是:
1、负责本班导师与学生的选配和协调工作。
2、协调班内各位导师之间的工作。
3、与导师一道负责班级思想道德教育。
4、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查补薄弱环节,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领导班委会对班级进行“五自”教育管理。
(二)科任导师的职责是:
1、能热情诚恳、主动积极地接受学生的申请,或者学校的委托,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采取整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关心帮助分包学生。
2、从关心学生学业进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因人而异地制定指导计划,在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方面向所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并接受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特长的热情,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明确要求、悉心指导、定期检查。
4、关注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过程,通过与学生频繁而深入的交往,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成功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困难。
6、系统考察和评定所指导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工作记录,每学期提交一份工作总结。
(三)对学生的要求
1、经常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接受导师指导,按要求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2、积极主动地参与导师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服从导师安排。
3、每学期撰写一份心得体会。
六、具体实施
(1)摸底建档。导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联络,及时沟通情况,全面了解所指导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填写学生成长跟踪管理表。
(2)谈心交流。导师关心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给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提倡聊天式谈心,学生每2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亲切交谈一次,要用爱心换爱心,以真诚换真诚,不做居高临下的“说教者”,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进步状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多肯定优点,多提出希望,给予耐心、细致地指导,帮助学生挑战自我、改正不足,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心,在师生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3)家访。学校要提倡每学期实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每月与学生家长交流1次,通报学生在校发展情况,掌握学生在假日里的家庭表现,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并做好记录。可以采取电话、面谈、家庭通知书、书信等形式进行。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对学生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提倡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要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探索规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学校必要时对重点案例、特殊情况进行集体会诊,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5)记录。要求每位导师填写与结对学生的家访情况、谈话和帮助措施,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畅通班主任、任课教师、同班同学甚至家庭、社区等方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对被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作出合理分析和评价。每学期结束,导师要做好工作总结,上交学校。
(6)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都由导师和他的学生决定。除了每天正常上课的时间外,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或自习时间,由学生与导师集中交流,学生可将自己的疑难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导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排解苦闷,调节心理情绪。
七、考核评价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学生强调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定。在学习上看学生主动学习,有计划学习情况,学习进步情况;同时看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情况。
1、以学生成绩为基数,学校评价导师指导学生成绩情况和发展表现,成绩与导师工作评价、绩效工资挂钩。
2、导师的工作列入学校管理常规的一部分,导师的全部活动都要认真作好记录,导师按要求及时、认真地填写好《导师工作手册》。每月检查一次,量化赋分,纳入班级量化考核。
3、每学期,学校组织检查一次。
4、学校建立导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每学年开展一次优秀导师评选活动,学校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职、聘任的优先条件。
第一, 受传统教育、多元文化和普高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新生多是成绩不好的潜质生, 他们文化基础较差, 缺乏自信, 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 有不良习惯, 自控能力差。
第二, 农村留守现象使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又无处倾诉, 造成生理成熟与心理承受的落差、逆反, 增加了学生德育的难度。
第三, 职业学校学生流失严重, 招生困难。大量学生的流失又影响了学校声誉和招生, 加剧了新生素质的下降。
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传统德育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日趋专人化, 出现了两大分工:班主任、学生处专搞德育;科任教师只集中精力搞教学, 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 把德育推给班主任或学生处, 而忽略了教师职业与生俱来的教书育人职责, 造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 出现了“只会讲课, 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的德育职能日渐弱化, 加大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随着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 会发现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艰难。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 如何疏导, 如何教育, 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为此, 我校走细化管理和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 构建激励机制, 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教育管理新模式, 树立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德育导师的工作机制建设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模式, 即在博爱、责任、整合、优化的理念指导下, 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 使教师变成导师, 既教书、又育人, 既管教、又管导。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 优化管理, 形成德育合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学习自信心, 提高学习能力。
结构组成健全的人员结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为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组, 德育副校长任大组长, 学生处主任为副组长, 各班主任任小组长, 各班任课教师任组员, 形成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导师队伍;同时, 还配备了两名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辅导员, 从而形成全面、立体的德育导师结构。
工作职责德育导师在认真做好学科教学的同时, 还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心理疏导、习惯引导和学业辅导。导师工作主要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与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及时沟通, 相互配合, 形成育人合力。导师在工作中有三重身份:生活上像父母, 关心备至;学业、品德、心理上是良师, 鼓励指导;思想交流上是益友, 平等相待。
管理机制一是档案制度。为不断促进导师开展好工作, 学校编制了《衡南职专导师工作手册》, 规定了导师工作细则。二是师生谈心交流制度。导师每周至少要与受导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 并将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在《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上, 规定在一周内帮助学生解决所反映的问题, 并将解决的结果如实记录在《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上,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进行检查, 并对学生进行暗访。三是班级导师会商制度。班主任定期组织本班导师召开班级会商会, 共同分析本班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寻找解决方案, 并将相关内容写入《衡南职专导师工作手册》内。四是家校沟通制度。在节假日印发《衡南职专导师与家长互动表》, 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思想及取得的进步及时汇报给家长, 同时要求家长将学生假日在家的表现反映给导师, 听取家长意见和要求。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 建立健全导师工作评价体系, 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双线管理, 从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六个方面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衡南职专导师育人及专业成长手册》, 导师依托这一手册制定成长目标、计划, 记录成长过程, 描述成长轨迹, 展示成长成果, 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优、评职和晋级挂钩。
提升与发展为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 不断加强教师自我反思, 提高德育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建立了导师专业发展论坛制度。论坛以研究和解决导师育人和学生成长中生成的真实问题为主要内容。论坛方式灵活多样, 主要有: (1) 研讨式, 每周定期召开, 采用主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形式探讨育人中的问题; (2) 汇报式, 优秀导师介绍成功育人经验; (3) 论坛式, 名师主讲德育中的共性、热点和难点; (4) 咨询式, 导师就实践中的困惑、疑难问题, 与家长、同事、专家对话咨询; (5) 报告式, 聘请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作主题报告; (6) 微博式, 在学校主页开辟德育专栏, 导师开通微博, 在网上畅所欲言, 谈心得体会, 分享成功, 答疑解惑。导师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论坛, 结合德育实践, 内化为个性化德育能力和理念, 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德育导师制成效
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局面, 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 克服了以往德育只由班主任和学生处等少数人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改变了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 扩充了德育工作队伍。
转变了教师德育观念,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行, 教师从导“学”转向导“育”, 改变了以往“只会讲课, 不会育人”现象, 树立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同时,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了长足发展。
融洽了师生关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扩大到整体教育, 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增加了家校沟通全员育人导师制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加密切, 消除了家校对学生要求不一致的德育内耗, 同时使双方的整合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于导师与学生双方比较熟悉, 导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 并做出公正评价, 避免了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当然, 由于德育导师制还处在探索阶段,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德育导师的培养, 导师的素质评价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建设———德育的长效性难以纵向比较, 德育效果无法横向比较等等。
摘要:当前, 中职学校的新生整体素质较差, 中职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致使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艰难。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走“细化管理”和内涵发展之路, 构建了德育激励机制, 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新模式。
关键词: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模式,中职学校
参考文献
[1]齐延龙.全员育人导师制初探[J].考试 (教研版) , 2008 (3) .
[2]刘顺传.“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下全员育人导师制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申立胜, 罗广才.全员育人的创新之旅[J].中国德育, 2011 (5) .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98%的学生住校。实行导师制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宿舍内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帮助和关爱,建立自然、亲密、和谐的导育关系。它包含两个“全体”: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育人;二是全体任课教师都做导师,每位导师都有责任宿舍,都要对责任宿舍里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我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确定导师及责任宿舍。根据导师自愿选择宿舍和宿舍学生自愿选择导师的双向选择原则,确定导师和责任宿舍,并予以公布。
2、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要对自己责任宿舍内的学生适时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
3、建立管理和评价制度,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比如:建立班级会商制度、师生谈心交流汇报制度和档案制度等。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行,为学生管理增添了新的内容,作为一名班主任和导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导师的适时点拨与正确疏导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我利用可能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尽量多与学生谈心、沟通,在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基础上,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
那是2006年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晚上,作为导师,我走进了319宿舍。窗外雪花飘飘,宿舍内暖意融融,我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春节里各自最开心的事情。当熄灯铃响起的时候,我轻轻闭门离开宿舍,偶然发现一个同学正面对着窗子凝视着远处……
原来,我忽略了一向沉默的张凡同学。我后悔自己忘记了一颗年轻而紧闭的心灵。张凡一向善于思考,经常出人意料地说出一些新观点,但他几乎不与老师、同学交往。作为他的老师,我一直没有走进他的心灵,现在我成了他的导师,应该尽快找到突破口,帮助他走出封闭的境地。
第二天,校园美丽的雪景令人陶醉,我引导同学们写关于雪的诗,同学们都很踊跃,唯独张凡望着窗外,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我点了张凡的名字,他眼睛仍是朝外,但很投入地吟出了几句:
唯有寒冷的包裹,我才洁白无瑕;
如果给我温暖,我会化作一滴眼泪渗入地下!
张凡的小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中午我找到张凡,首先肯定了他的诗精致、很有意境。然后经过一番交流,我了解到张凡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懂得不少道理。在生活中,他觉得身边的人都很俗气,没有大志,感觉自己是鹤立鸡群。到了高中,他感到与别人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就封闭了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对他几乎丧失了信心。他自己一点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不清楚自己在想些什么,自己像是虚无的影子。
面对张凡,我首先赞许了他积极的一面,并感谢他对我的信任。我告诉他,一个人勇于剖析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然后,我和他谈了鹤立鸡群感受的利弊,让他明白一个人只有客观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以后每次到他们宿舍,我都有意识地让张凡发表见解,有时还提醒张凡注意与同学分享快乐。渐渐地,他开始融入到同学之中,并成了班级中很活跃的一员。
事实证明,这种在“教室外”的交流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自然,管理更加人性化,有时,它能达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管理效应。
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外,导师制管理还要求我们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比如:我帮助学生设计、构思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高中阶段的大计划,以及短期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并监督他们执行。
实施方案
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进一步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根据上学期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特制定本学期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2.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
3.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的探究,独立地生活,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4.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学生。
5.培养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克服厌学和辍学心理。
二、本学期计划开展的主要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我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已形成自己的模式,在推进落实上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总的说来,形式多与内容、过程多于效果。本学期,要重点在落实上下功夫,重点监测育人效果。
1.改变原来的“一刀切”帮包模式,减轻导师的工作负担,重新结对,把“后进生”作为重点帮保对象。
2.修订导师量化细则,确保导师过程工作的真实性和育人效果的可见性。通过增加量化权重、拉大量化差距、加大奖惩力度不断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3.通过“五星学生”评价,积极培育“管理之星”,积极吸纳自主管理强、思想觉悟高、有管理特长的学生作为“校长小助理”、“班主任小助理”,拓宽全员育人导师制渠道。4.重点做好“五动”中的“家校互动”和“校社联动”,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5.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访谈、家长日志、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有效形式做好跟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7.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
三、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1)成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校长任组长,以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校委会成员任组员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导师工作检查、督促、评估。(2)建立导师业绩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的成长需要外在的引领和内在的驱动,坚持教学与育人工作双线管理,将教师的“教书”和“育人”业绩进行整体综合评价的新模式。建立一系列的导师工作检查、督促、评估制度,从办公室到班级,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素养、学业成绩、团队协作、综合素养等方面,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学生、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对每位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2.建立对“受导学生”的跟踪评价机制。
(1)自身评价。每学期结束由受导学生从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学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改正。
(2)小组评价。主要是由班级小组对其实施评价,评价情况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表上。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一天的作业、纪律、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首先由学生根据“我成长,我自主”学生自主发展评价表上各个评价指标对一周各个方面的情况完成评价,由家长进行监督执行。家长每周总评一次,写出监督意见和建议。
(4)导师评价。由导师对受导学生从思想、学习、行为、特长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建立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已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3.坚持不懈,长远发展。富有亲情化、个性化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校今后探索教育教学工作新途径的有力尝试,各年级要在认真抓
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推广,最终使“学生成长导师制”成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亮点。
枣庄市二十三中学
2012年2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全员育人导师制”
实
施
方
案
枣庄市二十三中学 2012年2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特色品牌创建
实
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抓出实效,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针对目前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制定《全员育人制度实施方案》。目的是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明确任务,加强管理,落实学校办学目标,推进我校争办高中示范校进程。
该方案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系统。
二、具体内容
1.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在教务处、德育处和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使每个教师成为几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
学校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地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教师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针对以往教师育人目标难以落实以及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动态流动、班级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学校提出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导师制,使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不仅有效地弥补了班主任难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的缺陷,而且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使教书育人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导师育人制,即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机制和重内容、重方法、重实效的原则,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德育不是光靠专职教师上课或班主任管一管就能解决问题,而是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三、具体办法
1.每学年教务处向各年级组提供各年级课任教师名单,由年级组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各班实际及本人任教班级,按照年级统一安排,分别选定1名困难学生,进行“学习扶贫”、“思想扶贫”;选定几名优秀学生,进行“学习排雷”、“心理解惑”。
2.每名导师带几名学生,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3.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4.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建立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5.学校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6.导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汇报,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要求年级组长在本年级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案例、问题“会诊”制度。
7.各年级组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四、目的意义
实施办法突出“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实效。”建立完整的导师制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和特殊案例“会诊”制度等。
德育导师制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改变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使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明确,真正落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同时该项工作也是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有力措施之一;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
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目前,各年级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即将落实到人。每个导师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与学生近距
离的优势,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老年教师要不断调整心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贴近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智慧启迪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获得做人与做学问的双丰收。学校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此项工作的透明度,开展导师与小组成员的互动及交流活动。
五、组织领导
1.成立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北林
副组长:崔晓宁 李明霞
成员:潘霞韩美芹王玉婷牟洪霞
2.职责:
(1)根据学校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和细则,召开有关会议及经验交流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思考学校德育发展方向,引领广大教师在全校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
(2)检查督导导师对所带学生的指导情况。
3.学校、班级不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对特殊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并针对难解问题,实行联合会议,集体解决。
4.实施步骤:
(1)2012年9月—10月上旬,各级部召开班级、备课组学情分析会。
(2)2012年10月底,制定“全育人导师制”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举行启动仪式。
(3)2012年11月,举行导师研讨交流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平等、尊重、关爱”的育人原则,构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此我校自2010年月起全面开展“全员育人导制”工作制度。为使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到同等的关爱和尊重,特制订如下考核方案。
一、明确职责。
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因此,每位导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1)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生活,爱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文明中学生。
(2)教育受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受导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班主任对受导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
(6)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并对受导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7)每位导师应为学生作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如活动记录、谈心记录、家访记录等,注意积累素材并撰写成功的育人案例,每一期至少一篇。
二、建立制度。
(1)摸底调查,建立档案。
调查各班需要导师辅导的各类问题学生,为他们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等,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2)家访联系制度。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3)谈心和汇报制度。
导师坚持每两至少与学生个别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学习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求受导学生每两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4)“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小组不定期举行导师、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导师育人情况汇报。
三、考核细则。
1.认真填写好受导学生的成长档案。(每位受导生记1分,共计2分)
2.对受导学生的家访作好记录,每学期对每个受导学生上门家访不少于1次。(上门家访每次记2.5分,封顶10分。)
3.做好受导学生的谈心记录,要有学生谈心后的认识反馈。全学期每位导师对受导学生谈心不少于10次,谈心一次记0.5分,封顶10分。
4.认真写好家访散记,每学期不少于1篇。(每篇散记字数250字左右,每篇记4分,封顶8分。)
5.教育案例分析或育人论文,每学期1篇。(案例或论文字数500~2000,500字以上记5分,1000字以上记7.5分,1500字以上记10分,2000字以上记12..5分。)
6.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的评价。(有书面材料反映,每位记2.5分,封顶5分。)
7.期末写好育人小结。(记3分)
8.受导学生如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另加分幅度不低于5分。
9.案例、家访散记、德育论文如被市级以上录用或获奖,按奖惩制度另加分。
10.创新育人渠道,如在育人过程中有创新的做法或亮点则酌情加分。备注:以上考核细则解释权在办公室、政教处,本考核细则自2010年9月起实施。
一、开展导师制的意义
1. 导师制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的本科教学常常会出现教书与育人分离的现象, 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授课, 课后学生和任课老师的交流较少, 而导师制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目前独立学院每位辅导员一般负责300至400名学生, 由于工作繁杂, 辅导员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及时和有效地掌握。面对学生人数多、个性特征明显的情况下, 辅导员“面”上的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专业方向不一定一致, 辅导员能在思想和生活上指导学生, 但在专业方面就有些爱莫能助, 所以导师制能有效弥补辅导员工作的不足。
2. 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 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但大部分学生知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 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多学生选课就易避难, 导致所学的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3. 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 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自控能力较差, 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导师能在学业上加强引导, 传授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科研技能。而且导师通过言传身教, 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导师制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二、实行导师制的合理时间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导师制的时间点有两种, 一种为大一一入学, 另一种为大三上学期。笔者认为这两种时间点都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首先, 大一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为大学学习、生活、交际等适应性问题, 具有一定的共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 大一学生所学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基础课, 专业课很少, 学生对专业知识尚不了解, 不利于导师开展工作。而如果大三才实习导师制, 学生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此时再想改变其陋习为时已晚。所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我院实行导师制的最佳时间为大二上学期。到了大二, 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环境, 并还仍保持学习热情, 同时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这时导师可以在专业上给与学生指导, 结合学生的兴趣帮助其选择专业方向, 为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科研习惯。
三、导师指导学生数量
独立学院一般师生比过小, 很多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8, 如果面向所有学生实行导师制, 那每位老师要指导的学生过多, 这样会给导师带来极大的负担, 而可能使得导师制流于形式, 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合理的指导数量应该是一个导师指导15名左右学生。北京林业大学田明华等研究也表明学生普遍不希望导师指导太多的学生, 过多可能会分散导师的精力, 影响对每个学生的辅导。所以独立学院试行导师制可以从每位导师每年级指导3~5名学生开始。
四、实行导师制的方式
因为不是面向所有学生实行导师制, 那就必然会涉及导师和学生如何配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自由双向选择的方式, 还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依序选择导师, 同时允许导师有一定选择权的方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等特点, 笔者认为可采取“抓两头”的方式, 大部分名额给成绩优秀的学生, 但也预留一些名额给不及格学分累计超过一定分数的学生。首先, 确定导师的人数及导师可以指导的学生人数, 并将导师的信息公开, 包括导师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对成绩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申请的学生, 让他们填写基本情况表, 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英语及计算机水平、兴趣爱好等资料, 并对导师公开学生信息。然后, 让导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选择过程中, 导师可向辅导员、班主任或者高年级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对于不及格学分超过一定分数的学生, 可以采取辅导员推荐等方式。这样一方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 也给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提高的机会。导师与学生配对时间可以固定为一年, 在学生成绩符合条件及双方自愿的前提下, 提倡延续导学关系至毕业。因为在导师制执行过程中会发生学生兴趣转移或者学生不服从导师安排等情况, 所以允许学生提出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提出更换学生。
五、导师的职能定位
对导师的职能定位直接关系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而过大过全的职能定位是导师时间、精力上所不能完成的。因为大部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所以笔者认为导师制的侧重点在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 科研指导为辅。而思想教育方面, 笔者认为如果导师做好了以上三方面工作, 那么导师会在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无形中将自己治学严谨的态度、思维方式、做事做人的方法渗透到学生头脑中, 而且学生也会信任导师, 有生活方面的问题也愿意同导师吐露心声, 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说教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1. 专业指导。
专业指导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 传授学习方法, 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 介绍专业课程, 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 了解专业方向。 (3) 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选择课程, 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督促学生按计划执行。 (4) 指定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或学习相关专业软件, 要求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5)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 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完成任务后导师点评总结。
2. 就业指导。
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和工作前景, 分析当前就业形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有机会, 导师可为学生推荐实习机会, 并给予实习指导。
3. 科研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科技文献和写作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了解学科动态、科研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听学术讲座、参加学科方面的竞赛、参与学校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等, 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六、保证导师制实施的措施
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何保证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做好宣传工作。
让学生和老师都对导师制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所在, 这样学生和老师才能很好地投入其中。
2. 成立导师委员会, 完善导师制相关制度。
成立导师委员会有利于解决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让学生或老师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有地方反映申诉。同时导师委员会负责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这些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办法、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培养计划表、导师工作总结、学生学期小结、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其中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尤为重要。考核机制要合理可行并且被大部分导师接受。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考核既要考核工作结果也要考核工作过程, 并把考核重点放在工作过程上。而且考核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导师互评及导师委员会评价, 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全面、准确、客观。考核可每学期一次, 从导师的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履职情况、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考核。对于指导过程中主动性好、主导性强、指导效果好的导师加大奖励力度, 激励导师投入到学生指导中去, 并对这些导师在工作量、评奖评优、评聘等级等方面加以倾斜。并对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参加竞赛等获奖的优秀学生在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优先。
3. 过程监控, 定期开展导师之间的交流会。
导师汇报近期指导情况, 交流各自的指导方案、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 互相借鉴, 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 以实现在指导学生方面共同提高。
其他高校研究表明, 导师制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独立学院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克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使得导师制的实施得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 其学生具有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等特点, 导师制的实施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独立学院开展导师制的意义、开展导师制的时间、实行导师制的方式及导师的职能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导师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
[2]田明华, 田琪, 宋维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与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 .
[3]曹十芙, 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 .
[4]周志国, 吴平.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4) .
[5]王绍娟, 周西安, 倪鸿燕.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7) .
[6]罗国基, 周敏丹, 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三多”现象。大学、高中连年扩招,社会就业门槛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日趋困难,学校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生出现“三多”现象:一是特殊生多。特别是春季招生后,春季班学生90%以上都是特殊生,其他班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是特殊生。二是留守生多。越来越多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导致留守生越来越多。三是独生子女多。这些学生自律能力差,辨别能力差,法纪意识淡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好冲动,容易接受社会不良影响,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
2.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三虑”。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三虑”:一是教育难以到位。由于特殊生多,违纪学生较多,学生违纪反复性强,靠政教处、班主任等德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二是社会不良人员渗透校园,拉帮结派,干扰正常的学生教育。三是教师对学生管理弱化,师生之间存在代沟,特别是科任教师,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不多,难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动向,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确实难管,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少之又少。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全校每个班级成立了班级教育小组,教育小组由一名行政人员(含年段长)、班主任和若干科任教师组成,由行政人员或班主任任组长,全面负责指导班级的教育管理。开学初,政教处将包班教师安排到各班级,由包班行政人员或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分类搭配,搭配好后由教师采用抽签的方法确定指导对象。导师与学生形成“亲情”小组,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以“导”为主,以“控”为辅,“导控”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措施
落实对学生的“五个监管”:对“特殊生”的监管,对违纪学生的监管,对学生放学返家时的监管,对寄宿生的监管,对节假日留校学生的监管。监管工作可以弥补常规教育的不足,充实常规教育的内涵,是一种变换形式的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律意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文明督导队、膳食管理委员会、文明礼仪队等各种服务性团体,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活动,树立起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
1.创新了德育理念,探索了教育新路。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以导为主,以管为辅,导与管相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在它的指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提高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有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导师不断提高德育水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
3.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学生只跟班主任熟的局面,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管理上,而且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能换来更多学生的尊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同时使学生信任教师。
4.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德育导师工作制度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对其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对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指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强化了对学生的监管,杜绝了学生违法乱纪。导师在平时加强了对所指导学生的监管,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让信息员协助自己对学生进行监管,对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反馈和制止,基本消除了不良现象。
6.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的形象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因有不定期的导师家访联络制度,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导师工作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和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团支部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作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全员育人导师制评价制度09-22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分析10-12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计划10-28
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方案11-03
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方案12-06
科研导师制实施办法10-04
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11-27
新员工入职导师方案09-12
全员营销激励方案11-05
育人导师制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