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讲座
宁安市兰岗镇学校方勇
一、校本课程是什么?
1、起源:
20世纪70年代
欧美等发达国家
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2、定位:学校一级
①学校对课程的自行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②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
3、目标:
①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③解决各地域差异性问题。突出学校特色。
4、主体: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5、性质:①内容类似于第二课堂活动,实践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
②是必开课程。③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一部分课程,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国家课程中的兴趣内容。
如“传统诗词鉴赏”、“双语课程”。还可以是“美文阅读”、“古诗鉴赏”、“趣味数学”等。
2、学法指导。如“神奇的记忆”
3、历史人物。“马村的马白山”、“文儒的王文儒”
4、地理知识。“澄迈地理”、“福山地理”、“海洋知识”“魅力通安”
5、人文风味。咖啡飘香、白莲鹅、瑞溪牛肉干
6、环保知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生活与环保”
7、生活常识。“生活七彩桥”“洗衣做饭”
8、生活习惯与礼仪。“一日常规”“礼貌用语”
9、艺术与手工。“剪纸艺术”、“书画装裱”
10、益智活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 等等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学校:做好规划,统一安排。
各年级分别开发什么内容。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二)、教师编写:
1、选好内容。
2、进行编写。
①、正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摔跤,校本课程尝试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进一步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在政策上得以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 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以及体群字 (2000) 086号《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在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体传校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 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所以,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将摔跤这一竟技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之中, 使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是江西省境内最边远的一所山区农村学校, 江西省优秀传统学校、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拥有摔跤训练馆、体能训练室、健身路径等, 体育设施齐备。现有体育教师及摔跤教育员5人, 其中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先进个人1人。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理念, 确定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环境优美”的办学目标, 以开发摔跤校本课程为特色。实施“科研兴校、特色亮校”发展战略, 坚持科研与特色相互促进。高举教育科研大旗, 高奏特色学校建设主旋律。自2007年至今, 6年来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运动在新课程理念下,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 不断进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 旨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 形成麻田中心学校的特色。
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1. 对体育课程概念的认识。
什么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什么是体育课程?我国学者毛振明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 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基于上述概念的认识, 我们认为从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来分析, 从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考察, 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 体育课程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内所规定的各门学科, 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 应当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2) 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能仅理解为传统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体系, 还应包括技能体系和情感, 行动上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 (3) 体育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 还有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 (4) 体育课程应当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
2. 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摔跤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深受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它是绅士、勇者、智慧的象征。摔跤是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始逢勃发展, 并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学习训练摔跤的过程中, 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志品质, 树立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 学习文化知识,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能力、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通过6年的实践尝试, 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上, 引入摔跤这一体育传统项目, 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摔跤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普及与发展。基于这种思考, 我们把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 在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体育后务人才工程下, 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教育资源, 由学校内部展开的旨在增进学生健康,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摔跤后备人才, 使他们全面展、学有特长,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体育课程改造的过程。
三、摔跤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 构建3+1的课程结构。
学校在原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 以国家级体传校为依托, 设立摔跤专业活动课, 并将其排列到学校的总课表之中 (见表1) 。通过构建3+1的课程结构, 达到体育课与专业活动课的互补与结合, 使学生形成“基础+特长”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摔跤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 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 在专业课中是练, 在课余活动中是赛。以赛促教、以练保学, 在学中培养学生对摔跤运动的广泛兴趣及对摔跤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做到学中练、练中学、赛中学、赛中练。通过学—练—赛这一互动过程, 最终使学生打好基础, 提高兴趣, 形成爱好、发展特长, 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3.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在评价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 更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将摔跤专业课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的综合评价上, 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的过程。 (见表2)
四、体会与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尝试, 我们的体会如下:
1. 在农村学校开设摔跤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体育教育特色, 形成教育合力, 减少冲突, 使其利于课程开发。 (2) 如何使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增强课程意识, 转变课观念,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3) 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摔跤课程的正常实施。
2. 开展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征。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中我们在正确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 通过抓住摔跤这一独特性、使学校获得了可持性发展、学生得到了和偕发展。
参考文献
透彻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必须对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的需求、社区的资源、教师的现状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的普遍参与。但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他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对于学生的需求、教师本人的情况都有深刻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作为一个教师集体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自然也就是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数据的主要采集者、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具体包括:
拓宽课程范围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或无意地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范围超越国家课程规定的界限。
适应个别需要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努力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
发挥创新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创新”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领会到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无论制定了多么严厉的实施条例,或者采取了多么严密的监控措施,都不可能扼杀或压制学校教师的创新意识。
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这个定义所反映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各方面人员参与并在特定现场展开的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策略。主要流程是:确立校本教育宗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等。
变革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
构建学校特色 学校要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关键要把握好校本和课程开发。校本强调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由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课程开发是属于课程范畴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践过程。
上述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办学理念,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它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就开发主体而言,可以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个层次。二是就开发范围而言,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就开发程度而言,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
过去一些学校在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然而许多“拍脑袋决定”或者说没有学生需要决定的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
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即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当前,大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从活动方式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包括:
1.课程选择。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普遍的活动,是指在众多可能的课程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2.课程改编。指针对原有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科上的修改。校本课程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3.课程整合。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关联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两类。4.课程补充。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杂志、声像材料、图画、模型的摘选等。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6.课程新编。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例如,特色课程、乡土课程都属于这一类。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无论哪一个都与教师直接关联,或是由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开发活动。教师都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从国际比较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名义下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然而它的基本理念是共同的,那就是:学校有条件的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的决策方式却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分权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国家或州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门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自主决定内容;另一类是中央集权国家,如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的做法,国家提供课程计划框架,并规定好大多数的课程内容,留出一小部分的空间给学校。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孰是孰非,只要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决策就是合理的。考虑到我国的教育学理论背景和实践传统,在现阶段,第二类决策方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则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而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于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形成这样一种理念: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只有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课程开发问题,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1.确立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中心。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生活基础。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响应阶段层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3.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浅谈教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
学校要教出好的学生,就要有好的教师。教师要成为好教师,就要从专业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育好人、教好书,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如何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更新校本研修理念是基础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指导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一流的质量靠一流的教师队伍去实现,一流的教师靠不断磨练去成长。我认为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从角色适应到经验积累,再到专业成熟。校本研修就是要回归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通过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出从角色适应到经验积累阶段,实现到第三阶段的跨越,成为专业成熟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课堂高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校本研修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同伴引领、快速入轨。对新调入单位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制度,快速完成角色适应,能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第二步是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多动脑筋,提出自己对教材、教案的修改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积累属于自己的带班、上课经验,成为研究型教师。第三步是专业引领、提升水平。教师要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类专业培训活动,通过他主和自主研修方式,将自己的专业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性思考,能研究自己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师。校本研修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只要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可,教师可按照安排外出参加校外各类学习培训,也可在校内观看名师专家讲座,参加学科课堂教学研讨、做课题研究、自主研修读书等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从学科原创教学走向关注教法研究,再走上学科教学高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学科教学中形成一定影响。成为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同行敬重和学生、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促进课堂优质高效是关键校本研修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为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主要靠课堂效率来体现。因此,校本研修教师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积极参加讲研讨课、汇报课、优质课和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要加强课前管理。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四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教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就是熟悉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实际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分类情况。研究教法就是通过听、看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法,取它山之石运用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中。研究学法就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合自身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追求各尽所能、异步前进。二要加强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教师要以“精讲精练、章节过关、主动乐学、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采取“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为:“三段”,即自主学习阶段、集体研讨阶段、合作完善阶段。具体为:自主学习阶段重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教师要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感受探究愉悦,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集体研讨阶段主要是引导探究问题,要做到引导和牵扶,突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习惯、思考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进行合作释疑,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从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点、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学定教”,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合作完善阶段是实现尝试性探究学习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小结、板演展示,在展示中让学生感受收获。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新知识、新环节、新方法、新收获。让所有学生在升华中感到自身学习的提高。“五环节”,即第一环节——明确学习任务目标。教师利用每节课最后五分钟时间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自主探究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第二环节——自主尝试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后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能解决的问题,自己想法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并学会发现新问题。第三环节——汇报学习情况。回顾总结尝试性探究学习情况,课堂上同学之间交流疑难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环节——问题研讨。分组讨论时,本组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再探究可采取查阅资料等形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第五环节——合作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训练题目,归纳、总结学习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最后达标测试,反馈矫正。三要加强作业辅导。课后要严把作业的落实关,实行分层布置、分类指导、多种方法批改。教师要对学科正式作业定期检查、假期作业及时检查、家庭作业随时抽查,并对检查的错误及时纠错,针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改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丰富校本研修内涵是保障教师师德和德育能力提升,也是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师德与德育能力提高方面,应从职业认同、人格修养、情感关爱、心理品质四方面入手,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对事业有进取心,对工作有责任感,对学校有奉献,对学生有爱心。教师通过职业道德修养,善于发现与体验职业生涯的尊严和乐趣,自觉爱岗敬业,乐于做教师。教师通过心理研究与调试,纠正心理偏差,保持良好心态,快乐工作和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教育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在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后教知识。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遵纪守规、社会交往都做不到,那么学生肯定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更谈不上课堂守纪、学好知识。因此,教师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自然、喜欢做事、乐于求知的兴趣,再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法、提高能力,实现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知识的轻松传递。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传授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学科学习,掌握学科特点,创建学科学法,形成学科习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让好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再次,教师要用真情去关爱不同类型的学生,课堂上坚持“按时、站立、微笑、协作、文明、优质”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行为示范、知识传承、方法传授、思想品德升华的乐园。因此,只有品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4年10月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性、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需要.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我国过去的“升学教育”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当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批“失败者”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担,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操作型和探究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
第二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并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4.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
第三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互补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的课程计划,并对国家、地方课程过于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的现状进行弥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注重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强调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强调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结合;注重改变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强调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建立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2.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原则。校本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3.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汲取学校在以往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学校、教师、社区的潜能,给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
4.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以达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目标。
5.立足长远发展的原则。确定教育内容与标准时,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负责,还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
第四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框架。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我校将校本课程分解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六大类选修课程。具体类别、课程目标及课程方向如下:
A类:品质教育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评价系统。涉及学科:科学、思想品德课等学科。拟开课程方向:
学习策略辅导、理想与前途教育、学习心理辅导、传统美德教育、自我监控、人格结构与行为表现
B类:文化素养教育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乡情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怀。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涉及学科:文学、历史、科技等。拟开课程方向: 中国文化知识选讲 C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学科:科学、社会、地理等。拟开课程方向:
江河周边环保问题调查、环保知识介绍、环保主题活动设计 D类: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 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认识科学发展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思考人类生存的意识,培养学生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涉及学科:数学、科学、社会、地理、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方向:科学发展史探微、航天技术、科学家成功因素分析、创新思维的培养、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小报、校园科技活动展示
E类: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教育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生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培养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拟开课程方向:
生活技能培训及竞赛、“校园之声”民族舞蹈队、书画技法、剪纸艺术、校园黑板报、校报、篮球联赛、乒乓球、广播体操比赛
F类:学科特长训练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涉及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方向: 各学科知识竞赛、电脑制作竞赛等
第五部分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及保障措施
1.校本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1)课程的评价目的:
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2)评价方法: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我们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法是:参与互动、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a.观察:学生是这一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进行综合评价。b.交流:通过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习的收获写成心得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评价。
c.社会评价: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把学校的学习拓展到社会,根据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请家长参与评价。
d.自我评价: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知识的多少,探究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现有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是新生的事物,教师对此还不熟悉,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文件,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的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初步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领导重视。我校的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的管理特征,在进行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校长非常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基于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校长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材,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校长经常参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在校长的带领与直接参与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实施和开发小组,制定了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在理论和实施两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之间合作是研究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在学期初,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4)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自任组长,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5)经费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确保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
(6)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7)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家乡名胜古迹》
系别:教育系 班级:07(1)姓名:李宗飞 学号:0708116
校本课程开发
题目:《家乡名胜古迹》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地观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历史。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曾不被人们重视的名胜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一名武威人,了解武威的名胜古迹及其久远的历史是必然的,并且自觉承担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查资料了解武威名胜历史古迹及历史。
2、实地观察武威名胜古迹并拍成照片或DVD。
3、学生动手写下自己了解武威名胜古迹后的感受。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名胜古迹。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 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一、《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英语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每个地区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加之学生熟悉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故土,在学英语时也很乐意学一些关于自己本乡本土的东西。所以,将英语学科教学与乡土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地处枫泾古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此旅游。而作为枫泾的小主人,学生在说和写的时候都苦于无法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我校围绕《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
二、《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建设过程
1. 调研阶段
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经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在许多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依然是学生对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重视不够,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欠缺,为今后的未来发展带来许多障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真实任务的策略,通过情景的创设或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努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但收效甚微。因为许多任务都是在教师控制下完成的,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不能得到发挥,而且学生对本土文化特色或特产资源方面缺乏系统了解,也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建设阶段
2008年起,我开始负责我校的师训工作和三类课程建设,围绕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了《枫泾英语》拓展课程,采取自主拓展的形式,每周一课时,配备了固定的师资,教学内容由执教教师自主设计,但一年多实践下来,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反思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自主性拓展课程的开展有难度,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课,导致生源不稳定;二是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单一;三是对课程、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有效评价。围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我们接受了专家的建议——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
2010年4月,由我领衔的课题组在对《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先期工作做了认真的梳理后,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申报了区级课题《体验学习法在上海郊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该课题的特色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体验学习的理念来开发校本课程,再围绕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逐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发展的体验学习范式。课题顺利立项后,我们按照既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分别在三类课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订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其中《枫泾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成了课题组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英语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然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所以,为了让教材更符合我们的学情、教情和校情,我们聘请了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即“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本土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提高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师生发展,创建学校特色”。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枫泾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工作,课题研究最难攻克的山头终于被拿下来了,课题组所有的教师如释重负。
3. 实施阶段
教材有了,该如何去实施?这是摆在课题组教师面前的又一大难题。课题组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采取自主拓展和三类课程统整相结合的方式,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教学内容要分层,逐级递增,必须制订授课计划和写好总结,必须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必须有考核评价且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除此之外,我校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拓展课、探究课课型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小导游、英语节主题活动、知识竞赛、课本剧等,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育人,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的课程领导力得到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自立意识、自主学习、自主研讨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建设真正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本资源 挖掘开发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在各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推行中,但不少学校仍然常常感觉缺乏相应的素质教育资源。其实,资源并不少,稍做思量还是到处可以寻觅的,比如校名、校史、校舍、校园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校本资源,都是极宝贵并可大量开发利用的素质教育资源。
一、挖掘校名隽永内涵 培养新的时代精神
纵观我国一些名校,其校名就有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传承,这就是一种极为直观而易于利用的素质教育资源,大学如复旦、清华,中学如以平民著名教育家命名的行知中学、正风中学等。复旦语出《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日月的光辉,每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复旦大学取该校名,也即激励莘莘学子振奋精神、刻苦钻研、矢志不渝地追求学业完美,并给人类带来福祉。清华大学校名更是堪称标杆,极富精神的内驱力量和丰富的意境内涵。一指清丽华美。可指景物优美,《南史·隐逸传论》中说:“岩壑闲远,水石清华。”《文选·谢混诗》中说:“水木湛清华”;二指清贵的官品,也指这种官员及其门第。如《南史·到伪传》中说:“(王)晏先为国常寺,转员外散骑郎,此二职,清华所不为。”说明清华大学要求清华学子做到业精于勤,术有专攻,才能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并能做到勤政守廉,无愧于“清华”二字。行知中学校名语出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关于心理建设之学说,其中提到的“知行”思想有以下内涵:一是行在知先,行为知本;二是能行便能知,知与行可以统一;三是知难行易,人的认识、理论非常重要也很难创造;四是真知致行,科学的认识和理论能够指导行动,引导人们正确行动。其核心观点是“知难行易”。确如王阳明所言:“知是行主意,行是知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知中学的校名明确传达出了治学、做事须“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
南昌市珠市小学的合作校明远小学的校名,语出诸葛亮的《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示立志成才的人不追求名利,没有浮躁的物欲,耐得住寂寞,并以此表明自己的志趣,激励学子们求得学业与事业有成。江西省鄱阳县激扬小学的校名语出《尸子·尹治》的“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其意就是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它所蕴含的正是成语激浊扬清的真谛,弘扬的是人间的正能量。此外,还有江西婺源天佑中学,校名纪念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也鼓舞着师生不畏困难、努力创新、自立爱国。
上述学校的校名都有直观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学校可充分挖掘校名这一资源,让学生得到日常的素质教育。
二、挖掘校史丰富内容 继承优良革命传统
江西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百万的江西父老乡亲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夺得了伟大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一笔极其宝贵、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使之成为无价的革命传家宝,教育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比如由江西杰出教育家熊育钖于1901年创办的心远中学,即后来的南昌二中,早年就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新颖的课程结构、开放的办学风格、优秀的教学质量,开江西教育之先,与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中学并称为“中国三大私立新学”。南昌二中开办以来,培育了无数各界精英,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南昌二中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厚的印迹。革命志士方志敏就曾在这所学校就读。江西省共产党党组织始建者赵醒侬,也是在该校创办《红灯》党刊,播撒革命种子,传播革命思想。它就像灯塔照亮了革命航程,使人民备受鼓舞。南昌二中辉煌而又彪炳史册的校史,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它也像一座高耸的灯塔,指引着师生不断勇攀高峰,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又如江西弋阳的方志敏中学、江西永新的任弼时中学等,都无不有一部红色的校史。方志敏中学是一所德育特色学校,自从命名后便制订了《开展革命传统系列教育实施方案》,坚持至今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任弼时中学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任弼时同志故居,有永新烈士公园,有革命烈士纪念馆,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而且融入到了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生态建设之中。对于江西来说,特别是作为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学校都有厚重的革命底色和校史可供挖掘开发,如此,何愁沉睡的校史不能甦醒过来,鲜活起来,并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琼浆玉液,成为育人的助推器、成才的起跑器。
三、挖掘校园建设流变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曾经是祠堂或一座寺庙,但经过改薄改造工程,校舍都变得焕然一新,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英姿勃发,学校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校园环境幽雅,处处都可欣赏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景致,彰显出无限生机,其气势已不再是当年的破庙旧祠可以同日而语了。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把校园建设的流变和作为校本资源的校名、校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们融入到日常的素质教育中去,升华出属于本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导引,并使之形成全体师生共享的情感、理念、信仰,让学生在忆苦思甜中得到感悟和启迪,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就是要继承传播好传统,发扬光大正能量。
在挖掘校园建设流变内涵中,可以引申出我国社会和政治的变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支点,能为他们将来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做启发式的基础工作。比如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唯物主义,什么叫唯心主义,让他们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准备,为弘扬激浊扬清的精神做准备。
校名、校史、校舍无不都是校本资源,唯有深入挖掘,为我所用,素质教育才能渗透到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激扬小学)
【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推荐阅读:
如何进行对兼职人员进行管理09-20
如何进行质量分析07-14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07-21
如何进行一轮复习09-27
如何进行教案编写10-10
如何进行事物描写10-16
开学如何进行收心教育05-26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06-25
如何进行语文教学11-07
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