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雪上加霜,“雪”“霜”各指什么?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艰涩是艰难苦涩,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独自等待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1.出示
①抓“忐忑不安”谈感受
②品“艰涩”,(平时用什么词来形容时间?)
补充沙漏资料:也叫做沙钟,沙漏是古代计量时间的单位,随着时间慢慢地流动,沙子也随之慢慢地落下。是一种对时间的测量装置。
③“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孩子们,就这句话,你还会关注哪个词?(坠)
能给它组个词吗?(坠落,坠毁)理解“坠”,(母亲的心情很沉重)两个小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母亲可能会……(让学生想象)(是啊,在这两个小时里面,母亲的心一直纠结着,一直忐忑着,一直自责着,你觉得她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吗?(愿意又不愿意,左右为难,进退两难,)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一直有两种声音在折磨着她,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9、艰涩的两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儿子看病回来了,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尾。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但聊胜于无。” 1.理解聊胜于无。
2、“路线图”指什么? 3.母亲剩下的是什么?
4.是啊,母亲剩下的却是两个多小时艰涩的等待,这两个多小时的——担心,——自责,——后悔,这份担心,这份自责,这份后悔,都源自于这份对孩子深深的——爱,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要求写出儿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尝试运用“雪上加霜、残忍、狠心、冷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把“自主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一步步地理解、感悟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2.过程与方法:
(1)以自读为主,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母爱,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
(2)培养学生锻炼自我,学会自立自强。
三、课文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爱,感受母亲的爱。
四、课文难点
学生通过探讨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爱。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释题
1.出示课文图片谈话导入。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答出:一位小朋友在医院看病。老师:平时,小朋友看病往往有父母陪同,他为什么一个人去看病?让我们一起去探讨事情的真相,好吗?)
2.“板题”,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学会看病”),老师板书课题:学会看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义。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刚才老师看到你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读情况,请看下面的生字词,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2)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估计大家也清楚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来告诉大家?)
(3)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指导。(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
(过渡:同学们,自学的第一步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们已经完成,第二步是进一步了解与感悟,请按下面的要求,进一步自学。)
1.学生速读课文。
2.按阅读提示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请同学们用“~~”划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
3.指名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出示对话内容,理解母亲当时的感情。并进行分角色朗读。(刚才你们都找得很好,老师也找出了几句,现在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来读一读,好吗?(从上面的对话描写中我们知道了妈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板书:做出决定)
4.指名读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5.品读句子(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①“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出于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我”让孩子独自带病上医院看病,但孩子走后却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②“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0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2、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好词语推荐给同学们,顺道进行词语理解。然后出示词语,认读。
打蔫儿 怔住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艰涩 忐忑不安 毫无疑义 谴责 拖沓 倚门 聊胜于无 雪上加霜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用这种方式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的事。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细读品味,感受母爱
1、示文中句子“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交流: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回答)
2、师:这真是位与众不同的母亲。那她到底是位狠心、冷漠的母亲,还是位尽责、爱子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心理和语言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你还可以在旁边写下你体会到的母亲内心的感情变化。
3、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重点的语句: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通过朗读,感悟母亲感情的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4、引导学生理解儿子对母亲的爱的体会,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学习。
师:文中的儿子能感受到这份母爱吗?他是不是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学生答)儿子也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儿子说的话,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好吗?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1.妈妈决定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2.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
3.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
5、师:儿子终于读懂了母亲的这份爱,这份良苦用心。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提问:“磨练他”在这件事情是指什么?为什么说“也是磨练自己”?
(2)路线图在文中是指什么?——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其实也泛指父母叫给孩子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时的种种应付方法,这是父母的责任。
四、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啊,现在你们是株株幼苗,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不再有这份呵护。到那时,要想经受住生活的风吹雨打,现在就要经受锻炼。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自己的成长,成功,让我们的父母放心。
五、布置作业:
1、课文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这样一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文中的儿子是怎样学会独自一人去看病的?文章中没有写出看病的经过,你能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把他看病的经过描述出来?可以和同学进行表演,也可以写下来。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我们教材里还有她的一篇文章。《剥豆》自己读一读。你是否也能从母亲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妈妈 ———爱 —————儿子
︱ ︱ ︱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能力。
4.让每个个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母爱及自强自立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母爱揭题
1、师:母爱是黑暗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母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病寒,给我们带来温暖。
2、师:学完《母子情深》,我们有感而发,写了小诗寄托我们队母亲的深情。谁愿意读出来和我们分享?(学生朗读诗歌)
3、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前面我们感受了慈祥的母爱,鼓励的母爱,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另类的母爱。
4、打开书105页。
二、汇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汇报预习情况:我们还是照常现在小组交流预习情况,推向代表汇报。生汇报:(子、词、句、主要内容)
(1)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作者毕淑敏:出生新疆,是北师大的研究生,当过兵,是医生,也是著名作家,曾获很多文学奖。王蒙称她为“白衣的文学天使”。
(2)这节课,我理解了“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子生病了,当医生的妈妈让儿子独自上按看病,学会了看病的事。
2、读书一环节,重点汇报读几段:
A、请大家模拟当时的情况,把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同桌先表演一下。(1-20段)(同桌再演)母亲——残忍到心软 儿子——虚弱
B、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朗读这几段,你发现什么?段21,22,23,26,27。
------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
——刚才这两组同学的朗读的两部分内容,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出决定——一犹豫不决定。
师:言为心声,通过刚才的对话,你揣摩到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三、理清心理,感悟母爱
1、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
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在“深入探究,感悟母爱”这一教学板块中我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接着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划找的句子,并谈体会,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了相关的七个语段: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学生理解这七个语段时,将重点放在第一、四、五、六这四个语段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最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1、认识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培养学生锻炼自我,自立自强,能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父亲是你的阳光,母亲是你的月亮,你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滋润着人间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地泪花畅想未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请看大屏幕,一同欣赏一组画面。(播放课件)
师:欣赏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三名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生谈看法)我们就一起走进20课《学会看病》去了解这位母亲。(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请看自读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按自读提示自读自划,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
四、拓展总结
人到中年以后,很多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忘症状,有的人丢三落四,有的遇见熟悉的人,竟一下子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其实不必过虑,这种记忆减退是一种正常的大脑衰老过程,也有一些生活方式上的问题。
记忆减退是大脑正常的衰老过程
其实不必过虑,这种记忆减退是一种正常的大脑衰老过程。这种过程,有的人早一点,明显一些;有的人则晚一点;有的人六七十岁、七八十岁,头脑还十分清楚。一般说来,40-45岁记忆下降速度较慢,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25岁的年轻人相比,记忆力大约减退25%,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数减少和大脑血流量较少所致。
这种记忆减退仅仅是对于部分事情的遗忘,而不是对全部事情的遗忘;只是对近记忆减退,而远记忆保存完好;机械记忆困难,而理解记忆完好;记忆减退进展速度缓慢,自知力良好,并不影响正常行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反应,不算疾病,应平和对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顺其自然。
焦虑熬夜失眠损害记忆
记忆减退除了年龄以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记忆力 严重的情绪危机和压力会对记忆力造成影响,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轻微的压力比没有压力更能帮助人们发挥潜能,但压力过大,使人产生焦虑、抑郁,将严重影响注意力,进而影响记忆力。
睡眠与记忆力 拥有充足的睡眠、保持清醒和睡眠的自然周期是可靠的、促进记忆力发展的好办法。熬夜、失眠和睡眠剥夺会损害记忆力。
不良嗜好影响记忆力 适量的酒精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疲劳,但酒精对脑细胞的麻痹作用很可能导致暂时性记忆丧失。烟瘾大的人,记忆也受影响。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病人的脑部,血液供应常因脑血管痉挛而不足,以致影响了脑功能,使记忆力减退。调整饮食,少吃盐,并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
生活中如何防止记忆减退
医学发现,痴呆症患者脑神经细胞中铝含量是一般人的4倍。所以要避免使用铝制饮具;戒烟限酒;加强运动,多活动手指;保持好奇心,保持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兴趣,广泛接触各方面和各年龄层次的人,多与年轻人接触,对维护大脑功能十分有益;锻炼记忆,强化大脑的思维活动,加快大脑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保持心情愉快,家庭和睦。
(郭荣娟)
女性看病 学会沟通
女性朋友在看妇科门诊的时候,与医生交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如果掌握好了这些交流技巧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一个患者去和妇产科医生交流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门外汉,要虚心,以倾听为主,要学会倾听医生说话。
第二,你跟医生交流的时候,要以医生提问为主,不要以你叙述为主。因为,门诊医生每天要面对数十个之多的病人,平均给每一个病人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尽量节约时间。另外,一个外行人和内行人去交流任何一件事情可能会显得啰嗦,往往说不到点上,你如果说了很多和疾病没关系的事,那就占用了大家的时间。
第三,要尽量简洁地回答医生的问题,医生的每个提问一定有其背后想知道的东西。医生问什么患者答什么,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四,如果你想提出某些疑问,一定要等医生跟你讲完了以后再提,应该遵循这种医患交流顺序。千万不要在医生给你讲解病情时随意插嘴打断医生的话。
另外,对于一个医生给出的处理意见,千万不要拿另外一个医生的处理方案去和他争论。因为,每个医生对于患者疾病的认识、处理方法一定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不可能两个医生看病完全一样,这不是计算机程序。至于哪一位医生的处理办法更好、更妥当,作为病人来说,需要自己定夺,但不要在门诊当着医生的面讨论两个医生治疗方案的不同,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残忍”“艰涩”等11个生字词,借助工具书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激发自身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磨练和深沉的爱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
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回忆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作何反应,由此以设疑形式回到堂内容,谈谈文中作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新的学习。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文,标记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2教师在ppt上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和写法。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谈谈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深入研读
了解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之后,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合作理解探究。
文中提到“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因为担心、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
2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为什么要说“磨练自己”呢?
明确: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作为母亲的作者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此作者说“磨练自己”。
3分角色朗读文并总结:读完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深沉的爱意;母亲是一个爱孩子、有智慧的人,她虽然和所有母亲一样关心着儿子的病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抓住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做到了“会”爱孩子。
拓展延伸
各小组分别讨论: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母爱的?哪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自谈谈感受,并派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值得记忆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小作文。注意学习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收上来,优秀习作放至班级“作文园地”展示交流。
六、教学反思
袋
鼠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歌曲旋律的亲切,舒缓,感受袋鼠妈妈和宝宝相亲相爱的情感。
2.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边唱歌曲边和老师做游戏的愉快。二. 活动准备
1.袋鼠图片,袋鼠快乐生活的视频。2.歌曲《袋鼠》的录音。三. 活动过程
1.复习歌表演《小老鼠上灯台》(引导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做了小老鼠上灯台的游戏,那今天呢老师又带了一位动物宝宝,我们一起看看他是谁呢?(教师出示袋鼠图片)。那刚才小朋友门卡闹的是哪位动物宝宝?(袋鼠)。好,现在呢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袋鼠宝宝,我们一起看看袋鼠宝宝他是怎么生活的?(教师播放视频)唉,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袋鼠宝宝他们生活得快乐吗?喜不喜欢袋鼠?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快乐的袋鼠宝宝呢?(想)老师也很喜欢袋鼠宝宝,所以呢今天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袋鼠》,我们先听一听袋鼠宝宝是怎样唱的吧!(播放录音)
2.学唱歌曲袋鼠。教师:听完这首歌曲,小朋友们都听到了什么?(袋鼠宝宝,乖乖„„)那老师再唱一遍,小朋友们仔细听听还有什么。① 教师范唱。老师唱的好不好听?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跟着老师学一学呢?(想)② 师幼一起学唱歌曲(可轻轻摇头)。小朋友们谁知道歌词“乖乖”和“相亲相爱”是什么意思?(请幼儿回答)幼儿:乖乖—袋鼠宝宝。教师:那你们的妈妈爱你们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说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理解相亲相爱一词)。
③ 教师和幼儿再来一起学习歌曲。四. 延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做动作,边唱儿歌。(动作里面可体现出袋鼠妈妈和乖乖相亲又相爱的感情。游戏可多进行两次)。五. 结束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教的儿歌小朋友们学会了没有?那回去呢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唱一下,好不好? 附儿歌: 袋 鼠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里面装着乖乖。
乖乖和妈妈啊相亲又相爱,相亲又相爱。
活动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效果还不错,幼儿表现很好,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有所体现,但是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不足之处还是比较多,主要有:1.教师自身设备—耳麦声音太大,听觉效果不太好。2.教师在课程导入部分准备的太多,不宜小班幼儿学习。3.在准备过程中把课前需要做的东西拿到了课堂教学中。如:认识代数和了解袋鼠的活动,这也是导致课堂导入太多的主因。4.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在事先准备音乐时没有和自己要教的音乐配套起来,导致幼儿听起来模糊不清。希望在这第一次的过程中多总结,多积累,快快成长,成熟起来。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 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 字词:“荡胸”、“决眦” “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 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美景。相忆:就是忆相,“相”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提示:语调 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思乡(板书)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钱塘——家住吴门
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
3、感官炼字鉴赏完了,那老师还想从意境给同学们鉴赏一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就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个风字就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举,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荷的阳刚健康向上的美。那么“风荷举”风举相结合更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所以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来看下片(齐读)
(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有种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我觉得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四)遥、久、旅都体现出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
——五月渔郎相忆否?问“渔郎”是否想起我。用了什么手法?——想象,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哪一句用了想象?突出什么呢?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五)这首词主题是思乡之情,那上片的景与下片情有怎样的联系呢?
——风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也就是说风荷将“景”与“情”的联系起来。过渡自然,不着痕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就是整首词,我们再齐读一遍。
五、总结:全词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六、这首词我们就讲完了,那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属于哪个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或宫怨诗)羁旅诗。何为羁旅?长久寄居他乡。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那这样一首诗常会表达什么情感呢?思乡之情。除了思乡之外呢?还可以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看几首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壮志难酬)《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羁旅之愁,孤寂之感)《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抑郁不得志)《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之苦)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羁旅之愁,孤寂之感 ⑵思乡怀人之情 ⑶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通常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2015—2016(下)
年级:八年级 授课教师:黄临霄 科目:音乐 课题:《樱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初步了解日本樱花的相关文化。
4.学习和掌握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并用它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旋律创编
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樱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根据音乐的风格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印度、日本、朝鲜)在这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呢?(日本)
教师介绍日本的民俗风情
1.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的起伏变化。2.师问: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出樱花相关文化)1.讨论歌曲的音乐特点 2.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创编.3.教师给出4小节简单节奏写在黑板上,请学生随意组合都节调中的音符,感受都节调是构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的因素
4.总结形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是日本的民族音乐调式:都节调
用舞蹈形式表现音乐 教师进行本课的小结学生听讲 欣赏图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用U音轻声模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学生对歌曲进行感情处理.4.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讨论:a.音乐结构简单b.旋律自然朴素c.都节调式的运用 2.请学生把歌曲《樱花》中的各个音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且哼唱出来。(3 4 6 7 1)这就是日本的民歌调式,叫做“都节调式”。3.集体演唱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习简单日本舞动作,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演唱《樱花》。学生谈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感受不同风格的歌曲,一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音乐软件引发学生兴趣。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理解《氓》的故事梗概,识别赋比兴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读懂本诗,培养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2、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句子,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的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补充:“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2、默写,通假字
三、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听范读
四、理清思路结构
(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五、分析探究
(1)第一层:恋爱
提问: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4.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最后终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提问: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2)第二层:婚变
1、第三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3、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4、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5、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6、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3)第三层:决绝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A、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没有)从哪里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B、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六、总结及引导背诵
1、总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2、以下面的线索为提示,指导学生背诵。相见—定情—相送—约期—相思—结婚 桑叶起兴—呼吁
桑叶起兴—回忆婚后生活—回家被耻笑 回忆:昔日—现在—做出决定
七、布置作业
1、查找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2、将《氓》改成现代文,可以加入合理想象
八、板书:
恋爱 婚变 决绝
感情基调: 热情 幸福 怨恨 沉痛 理智刚烈 女子的性格: 温柔多情 任劳任怨 坚强 氓的性格: 老实 暴虐 三心二意
九、课后反思:
【学会看病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学会看病》优秀教案设计12-06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原文及教案01-2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会看病》教案01-31
学会看病读书心得05-28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后记09-21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梁萍).doc09-16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看病贵07-05
妈妈远行去看病11-09
地球看病记(500字)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