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大学师范专业好不好就业(精选11篇)
[四川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师资力量怎么样?就业前景好不好?]
★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评价好不好
★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录取分数线
★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招生章程提供参考
★ 师资之忧
★ 工艺美术简历表格
★ 工艺美术的发展
★ 工艺美术的美学要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 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 传统文化中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是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 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和毕业生的择业心理。[1]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观念:在工作单位上, 倾向于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性较强类工作, 对师范类外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则是倾向于进公立学校;在工作地点上, 当代大学生普遍选择一线城市、大学所在城市或生源地, 对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小城镇则置若罔闻;在工作性质上, 当代大学生更加热衷于传统办公室内的脑力劳动, 对于体力劳动存在偏见, 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 不愿意从事。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错误就业观, 高等院校党政领导、专业课老师、思想政治教师、学工队伍等应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课堂教育、理论宣讲、生涯教育、学生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多元化就业的观念, 劳动就是就业的观念, 诚信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终身学习、终身就业”的观念。同时鼓励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弘扬奉献精神, 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号召, 参加“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国家就业项目,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偏远的地区去, 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以第一课堂为阵地, 第二课堂为延伸, 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
师范类外语专业相关院校应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并把这些能力全部列入到培养目标当中, 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第一课堂 (即课堂教学) 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知识, 提升就业综合素质的最直接、有效阵地。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针师范类外语专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进行合理设置, 在开设外语精读、外语泛读、外语听力、外语写作、外语口语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也应分年级开设外语词汇学、外国文化、外国历史、外国文学等专业拓展课程增强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微格等师范技能实训课程, 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教师技能;同时, 更应结合目前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 合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逐步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生必修课行列, 增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师范类外语专业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教”与“学”, 尤其是长期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通过授课让学生不但学得外语知识, 更学会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严格要求自身, 规范教姿、教态、教学用语等, 用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去感染学生, 增强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行业的崇敬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 第二课堂是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有效补充。[3]首先, 加强实习实践在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就业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拓展各级各类教育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丰富学生的教学技能;建立高校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学工组成员实习监控体系, 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课堂掌控、实习进度、实习反馈等多方面监控学生的实习过程, 保证实习效果;通过实习成果展示、优秀实习生评选、实习生赛课、实习经验交流大会等途径巩固实习成果, 为学生们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同时, 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参加和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中学代课老师、英语培训机构兼职教师、社区英语服务、某地区中学英语学习情况调研等, 使学生提前做好职前准备。其次, 加强学生活动在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活动作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 更应当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积极的效果。通过开展外语翻译大赛、外语写作比赛、外语演讲比赛等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通过开展外语歌手大赛、外语合唱大赛、外语影视赏析、西方美食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开展说课试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模拟求职大赛、“三笔一画”等比赛培养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再次, 强化学术交流在外语专业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交流方面, 要同国外高等院校和相关境外就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 努力为学生搭建出国交流、实习的平台。通过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赴相关外语国家进行实习和实践, 拓展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 在锻炼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将来赴国外学习深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国内交流方面, 一方面积极组织师范类外语专业院校老师、学生赴国内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另一方面邀请校外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做好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 是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个人依据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制约因素, 对已经确定的职业起点, 结合职业发展的阶段, 提出相应的职业发展目标, 拟定时限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 并赋予确定的时间期限。从学生入校开始, 做好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学生确定职业目标, 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并最后顺利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 应分年级分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处于职业“自我探索期”阶段的实际, 通过开设师范类外语专业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概论等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 引导学生在大一年级就养成将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意识。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处于“拓展职业生涯视野”阶段的实际, 通过开设外语专业能力内容和培养之道、大学生通用技能的内容和培养之道、大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等课程, 帮助大二年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职业品质;同时通过招聘活动、实习、兼职、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各行各业, 以拓展职业生涯视野。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处于“缩小选择范围”期阶段的实际, 引导学生“与专业人士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 探索具体的单位和职位要求, 获得职业要求的相关能力, 或为攻读研究生而准备”, 同时对大三学生初步确立的职业目标进行调研, 并根据调研的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如在师范组中广泛开展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授课视屏观摩、说课试讲比赛、师范技能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 通过定期的交流与活动, 帮助师范组内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的同时, 帮助其提升相应的职业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和假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和见习, 直接深入工作一线, 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职业素养。针对大四年级学生处于“职业抉择期”的实际, 通过开设解读就业政策、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应聘礼仪等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做好求职的全方位准备, 保证学生顺利就业。[3]
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是外语教师市场重要的人力资源, 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社会竞争。学生的顺利就业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职业发展、学生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师范类外语专业相关院校应将第一课堂为阵地、第二课堂为延伸, 以及通过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摘要:师范类外语专业作为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师范技能精的未来外语教师的摇篮, 目前也存在着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第一课堂为阵地, 第二课堂为延伸, 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做好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于师范类外语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途径,就业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革华, 彭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与创新—一名辅导员的职业化践行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250.
[2]潘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微探[J].就业指导, 2012 (2) .
【关键词】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难 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稳增不降。据《青年报》报道,2016年就业再创历史新高,海归潮加上应届、历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毕业即失业”“就业难、难就业”等这些口号被广泛吹响。
作为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大都把进入教育系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人生第一理想职业,更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次,英语专业如今在各大高校几乎均有开设,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英语的重视,运用各种途径自我充电,使自己可以自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英语问题,而且运用能力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这更增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1];再次,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大改革,使教师不再是师范生所独享的职业,从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一职难求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看,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很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因而教师职业受到人们的热捧,报考人数、毕业生人数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但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对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考试并且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值,使英语学科重视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将会受到改革的威胁。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也更加倾向选择“985”“211”这类名牌学校毕业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对毕业学校、户籍、性别和学历也提出要求,这对于普通的二本类院校毕业生来说更加显示不出自我优势。加之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改革,非师范类学生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他们进入市场,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也大大增加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从师范类学校的培养模式看,英语专业学生质量低,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以培养英语教育师资为主,使毕业生毕业后具备英语教育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而我国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长期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脱轨,学科内容保守,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专业特点、规格的定向性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单一性决定了毕业生走向的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已形成师范教育的模式,而市场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由于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复合性较差,知识结构单一,毕业生难以满足除教育外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2]。大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只足以应付考试,与社会实际要求的水平差距较大,翻译基本功不扎实,专业能力训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胜任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3],比如笔译、同声传译、外企工作和商务英语等。因此,由于毕业生自身水平的有限,缩小了其就业的范围。
(三)从学生思想层面看,师范类毕业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进入教育系统,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公立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师范类院校英语專业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不愿意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私企工作,更不愿意去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向毕业生利益倾斜的就业政策,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援藏援疆”等,一些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感觉自己读了大学应该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点在省会城市或离家近的一线、二线城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公立学校、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有保障,一门心思地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结果往往出现一个岗位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竞争,结果失望而归,又错失了找工作的好时机,结果无业可就的情况。部分毕业生就业思想不够开阔,择业时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因此“有业不就”现象屡见不鲜。
二、解决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力度,凸显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教育部门都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标准,采用“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的考核形式来选聘教师。笔试环节考查应聘者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面试环节一般是说课,考查应聘者的口语表达及课堂管理、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特别是要强化实践环节,多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类似教师职业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锻炼学生教书与育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完美结合起来;多借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科学组织教育实习活动,利用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能力,争取使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或面试环节中展现师范专业优势,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师范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4]。
(二)调整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师范类英语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狭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并兼具外贸、旅游、秘书、法律、商务、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各大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调整专业设置,灵活开设与英语相渗透的其他课程,如翻译、旅游、外贸等选修课,实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高质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5]。
(三)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要想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较低。讲授这门课程的通常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大都照本宣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多是从网上得知,缺乏实践的检验,因而授课效果不佳。
其次,学校对这门课程重视度不高,安排的课时量少,大多都是学生毕业时临时性开设的,缺乏全程的统筹规划,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四年教育全过程。
最后,这门课程开设时段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都开设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学生大都忙着找工作,参加考试,根本无暇去听课,使这门课程趋于形式化。
三、小结
面对目前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毕业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毕业生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强化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准确地自我定位,全面提高就业的能力和技巧,争取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鲁绵茸,何树勋.商洛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06):73-77.
[2]高东洋.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潍坊学院学报,2006(04):131-133.
[3]李嘉玮,王婧,蒙倩.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5(09):70-75.
[4]张冬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50-51.
学制四年,授予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统计学与SPSS、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数学等。毕业后能在各级党政管理机关、军队、学校、医院、企业、社会行政机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群团组织等部门和单位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发挥其“社会工程师”重要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历背景的大学生社工正是社会目前所急需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社会工作者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仅北京市“社会工作师”的缺口就超过1万人,这与北京市所提出的“一校一社工”“一院一社工”“一街一社工”还相差很远。此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当前社工人才最缺乏的三大领域分别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
但是在人才极度需求的当下,待遇的步伐却难以跟上,因此大部分的人才就此流失。近日,北京市出台社工将有统一的薪酬指导标准政策,并发布《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纲要中规定将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多个部门设置专门的社工岗位,并逐步推行社工持证上岗制度。此次涨薪后,北京社会工作者预计最高每月能获得薪酬4000 元,一般为2000 元左右。上海的待遇与北京相当,广州、深圳的待遇稍微好一些,也基本上是3000多元,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文秘职员。
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并非一线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据了解,一个复旦大学[微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企业社会工作,月薪达到8000元,选择了会计领域的一个学生则拿到了5万月薪。而从香港回来的社会工作博士生,如果成为一个社工项目督导(督导: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内资浅社会工作者或学生,透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指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并确保对案主服务的品质),年薪可以达到60多万。笔者从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财经大学获悉,其首届社会工作硕士生26人顺利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学、琼州学院、铜仁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广州、深圳等地社会工作机构任职,2人到《社会工作》等杂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门就业,4人到研究所和企业部门工作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微博],复旦今年的MSW(社会工作硕士)中有近10名的跨专业学生,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统计学、法语等专业的学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导所说,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一旦开启,潮流不可逆转,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滞不前都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等待发展的机遇。
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各类学校进行面向外国人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语言文学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汉语及中国文学文化的课堂教学;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毕业生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具有较强的中文写作能力和标准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了解我国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语言翻译理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外礼仪、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综合性大学开设舞蹈专业对大量培养舞蹈人才, 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舞蹈人才的素质却并没有因为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足够引起我们舞蹈教育者的重视, 我们应立足于实际对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弊端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
一、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以笔者任教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专业为例, 经统计, 2006-2011六年的毕业生中, 29%进入各类舞蹈培训中心, 24%进入电视台、旅行社、文化传播等各类公司, 11%进入各艺术剧团, 8%进入中小学任教, 3%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毕业生在单位主要从事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笔者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专业部分毕业生进行了座谈, 了解到他们走入社会后有很多困扰, 尤其是工作初期。
在舞蹈培训中心、艺术剧团、文化公司等行业就业的学生表示在进入单位初期在工作、教学尤其是编导方面与单位领导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老同志的传帮带可以胜任工作。他们感觉在学校期间在对教学实践和舞蹈编创课程的重视不够, 建议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使以后的学生从事类似工作时, 能更快地适应。
在中、小学任教的学生表示,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师范类舞蹈学生相比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中小学舞蹈与音乐课合一的情况较多, 我们的学生声乐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因此希望我们在教学中能多增加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法和钢琴、声乐等音乐课程。另外, 中小学还经常要组队参加省市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 我们的毕业生对希望学校给予编创舞蹈的实践锻炼。
自主创业开始舞蹈培训班的部分毕业生表示, 他们走出校门从在校期间理想、浪漫一下接触到严峻的现实, 在学校学到的课程不足以使他们自己独自编创出一个完整的舞蹈, 对公司的管理更是从头摸索。建议学校加强在教学、编创课程, 多给在校生一些实践经验。
针对舞蹈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实际不足和用人单位对于舞蹈专业的实际需求, 我们需要加快教学与就业接轨的步伐, 按市场的需求去改革和设计课程,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适用的舞蹈知识, 掌握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加强我们毕业生的在就业竞争力。
二、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生源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具有较多的特殊性, 生源的问题是大多数学校都会遇到第一个难题。上世纪90年代末, 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 高校教育逐渐由精英向大众转轨。高校舞蹈专业考生可以享受的大幅度降分优惠, 导致了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学生大多数都是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普通高中生。他们进校时骨骼发育已基本定型, 身体的柔软度明显不够,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很多方面需从启蒙教材入手, 但他们面对的是大学课程, 因而存在基础差与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 由于基础不扎实或不够规范, 旧有的毛病纠正起来很困难。
(二) 教育内容学用脱节
1.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舞蹈教育仍在沿袭精英舞蹈教育的模式, 大多数院校的舞蹈学校以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为参照进行教学。北京舞蹈学院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的舞蹈类的最高学府, 它的教学目标与综合性大学的有很大不同, 因此沿用它的教材有专业性太强的弊端, 教材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 用这样的教材培养学生, 局限性大, 不能很好地适应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课的教学。
2. 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在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经过四年专业学习, 成长为舞蹈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基本功技术技巧、理论知识、编排实践等课程的培训, 因此, 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课程尤为重要。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技巧》《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芭蕾基训》《编导技法》《现代舞基训》;公共文化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公共基础》等, 由于专业课的课时小于公共文化课, 舞蹈专业学生每天达不到4小时以上的基础训练, 教学效果及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 教学模式单一, 重技巧轻理论
目前各高校舞蹈的教学模式是仍然停留在“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形式, 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弱化学生的作用, 限制压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学生被动地接受, 片面追求专业技巧的提高, 知识结构单一。舞蹈专业学生虽舞蹈技巧娴熟, 但由于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质对动作与技巧进行升华, 无法从内心与观众进行交汇。现在就业市场需求的合格舞蹈毕业生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深刻领会舞蹈的含义, 了解掌握其他相关艺术, 具备吸取、编创、鉴赏的舞蹈能力。
三、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改革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项科学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舞蹈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学生生源特点, 针对毕业生就业市场, 对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具有实用价值又要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理论素养, 让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适用的舞蹈知识, 掌握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在教学方法上要将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相结合, 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 加强基础训练
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学生, 大多数都是普高生, 进校时已经年近20岁, 从生理时段来说已经错过了学习舞蹈的黄金时间, 在如协调性、软开度、表现力等方面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差甚远。教师要运用有限的教学时数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生理身体条件, 灵活安排设置课程, 以学习技巧方法为主, 不设硬性指标。一要把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基础训练进行有机地结合, 训练学生的“开”“绷”“直”“立”。增强学生身体各关节的外开能力范围及灵活性, 逐步纠正入学前形态上不规范、成习惯的“毛病”。二要认真进行“身韵”训练, 科学地运用元素、短句、组合的方法, 细致地训练以往被人忽略的部位, 强调身、心、形的高度结合, 学生通过正确地控制劲力, 用规范的外形, 表现不同的感情, 达到培养舞蹈感觉, 增强表演意识的效果。三要根据生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多欣赏鼓励信任学生, 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
(二) 调整课程比重, 技巧、理论并重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大多技巧课占有大部分学时, 即以跳为主, 这是违背舞蹈教学规律的, 针对生源的现状, 要强调重视舞蹈理论的教学, 达到技巧、理论并重。舞蹈也属于艺术的一种, 也具有从实践到理论的特征, 虽然和美术音乐艺术门类相比, 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综合性大学拥有的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大多都开设与舞蹈关系紧密的音乐、美术、文学等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在抓好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适当安排能使学生艺术修养更加全面、实用且有深度的乐理、钢琴、声乐、美术欣赏、文学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内在涵养, 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 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博而厚重。另外, 舞蹈课的运动量远超一般的体育课, 从学生的身体状况来说, 可以考虑删除体育课;为避免学生训练受伤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应在一年级时就及早开设《舞蹈保健学》和《解剖学》等课程。此外, 在课程设置上, 可以充分吸收借鉴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 在保留汉族舞蹈教学的同时, 再以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舞为辅来进行训练。根据部分学生进入不同种类学校任职的现状, 掌握一定教学方法才称之为合格, 要增加舞蹈教学法的课程。
舞蹈是编导的艺术, 学生就业后经常需要独自编创节目或带队参加文艺演出, 这时临时抱佛脚, 东拼西凑, “借鉴”, 是不现实的, 必须能够独立编创, 符合就业单位要求, 有特色的作品。学校可结合舞蹈编导课和最能体现学生舞蹈水平、艺术水准、文化修养的舞蹈剧目课, 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赏析观摩各个级别的优秀舞蹈作品, 在实践课中让学生模仿优秀作品, 从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基础能力和主动学习编创的积极性。
(三)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舞蹈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 舞蹈演员艺术生命周期短暂, 过最佳表演年龄后大部分从业人员会被迫改行, 高校要改善学生纵向知识结构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照顾就业现状, 使舞蹈学生走出自己原有的专业圈子也能以冷静的姿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根据我国舞蹈就业市场的现状, 首先应做到专业课程分类清晰, 增加舞蹈门类, 为今后舞蹈训练方面的再提高打下基础。要在专业主修课和必修课之外, 增加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探索更深层次专业领域, 鼓励学生深造攻读舞蹈硕士学位。
在突出专业的同时, 学校还要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例如可组织舞蹈比赛, 举办艺术节等文艺活动, 鼓励学生在校外舞蹈培训班兼课,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不足。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过于技术性和表演性的工作, 并不是综合性大学舞蹈学生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因此要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去向, 加大学生的表演教学编创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和毕业后社会上的用统一起来。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师, 除了要对舞蹈本体文化, 以及相关的知识有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外, 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表演功底, 能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用优美的动作打动和感染学生,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能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用现代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通过舞蹈的呼吸、动作和想象理解舞蹈的理论, 既要“会教”;应具有一定的编导能力, 编导能力的高低不仅是教师自身水平的直接体现, 也是一个学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要有带领学生编导出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舞蹈作品的能力。
学校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和需要, 从专业院校和优秀剧团引进高精尖人才充实本校的师资力量, 也可将本校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送到专业院校或剧团去学习、培训, 提升本校的舞蹈整体水平。学校要鼓励本专业老师之间、本校与外校之间的交流, 这样才能了解掌握本专业最前沿信息和成果, 不断提高教学方法和技能。舞蹈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地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 努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在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发展到今天, 我们应肯定以往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准确定位毕业生就业市场, 遵循市场规律, 改正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适合学生成长和就业的问题, 培养符合需求的新型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邢台学院学报, 2010 (9)
[2]陈亚芳.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刍议.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6 (8)
[3]黄午妍.准确市场定位突出师范特色—高师舞蹈课改革初探.怀化学院学报, 2009 (12)
[4]殷鹏.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甘肃高师学报, 2003 (1)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小学适龄入学学生人数的逐年下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200多所,约占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涌现出的一股新鲜力量。在师资水平、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如重点本科院校优越。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形式很不乐观。论文对新建本科院校物理学(师范类)近三年(2007级、2008级年和2009级)的毕业生就其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的毕业生对象为德州学院物理学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毕业生,共计247人;调查的单位为德州地区9个教育机构;调查时间为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 共发出问卷 247 份, 回收有效问卷 19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3. 8%。
2.调研方法
根据本次调研的目的和内容,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座谈交流法和文献法。对取得的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工作分别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招聘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1.毕业生工作单位类型情况统计
为了了解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类型情况(说明:该调查把正在读博士和硕士的学生归于已就业对待)把工作单位分成六种情况进行数据统计。
3.毕业生就业观念统计情况
为了了解调查对象就业观念及其影响因素把择业观念分为分成六种情况进行数据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比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师范类毕业生比较注重继续深造,这样一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造摆脱师范生的就业限制。考研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因为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只有继续深造才有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可以留到大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从图1还可以看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百分比比较高,且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表明鉴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师范类毕业生倾向于先就业,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先就业,再深造”的毕业生逐年递减,原因是考虑到就業后,学习时间减少,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复习考研。
三、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能够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非常少。鉴于目前困难的就业状况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开设窗口、搭建平台、拓宽道路,寻找更多的就业出路。
1.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的只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转变“师范类专业只能当老师”的观念,迫在眉睫,学校应该就当今的就业形式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树立多层次就业的观念,转变被动等待的就业观。
2.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应该随着社会的需求来转变,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获得教学技能大赛的学生当教师的比例比较高,这也说明高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学生的就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流于形式,没有能够让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必要的锻炼。因此应该进一步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习实训力度,通过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结论
论文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对其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在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又结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特点,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涂艳国, 李 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2] 邬大光.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与政策走向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1) .
[3]李盛兵. 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0,(4) .
[4]胡玲琳, 刘莉莉. 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刍议[J] . 教育发展研究,2001, (11) .
[5]任亚杰.培养创新人才的机理分析——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可到政府的政策研究与制定机构(如科技部、农业部、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大专院校、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如北京社科院、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等)、国际国内发展机构(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行动援助、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国际计划、香港乐施会、世界宣明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等)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薪资待遇如何
截止到12月24日,131790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477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4132元,0-2年工资4705元,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287元,8-10年工资7325元,6-7年工资8570元。
填志愿如何选大学专业
1、轻易不学医
很多人都在讲“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虽然很夸张但是有一定根据。一般本科生学医要5年时间,而且普通本科生不容易到市区级别的医院工作,如果学生的情商低,出头的日子会更难。而且本科5年之后还有3年的规培期,也就是学医的学生8年之后才能正式参加工作,别人大学4年毕业后就能参加工作。
2、不要捡漏上“生化环材”四大类专业
虽然近些年很多人都在追捧捡漏上好大学,说实话捡漏也得看类型。虽然说比较建议学生捡漏某好大学的冷门专业,但是这个冷门专业不能真的没有出路,或者出路非常窄。就拿“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来讲,他们确实也能出头,但是研究生学历以及出国深造的经历,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
3、轻易不学艺术
之所以和大家聊轻易不学艺术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教育改革,近些年有政策表示要提高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艺考将不再是“易考”;第二个原因是艺考生的学生选择专业比较单一,即使以后进行专升本,转专业都是不能跨过艺术大类的。所以说轻易不要学艺术,除非真的有天赋。
4、选择管理类专业要慎重
俗话说“十个管理九个坑”,因为管理类专业比较看学生的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名校效应。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起码也得是本科学历起步,之后考虑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出国深造。但是现阶段专科层次的管理类专业确实是“坑”,当然他们想要升本的话,才很建议学管理类专业。
5、选科当中尽量有物理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作为体育院系的重要专业支撑体育院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育师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的产品滞销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气候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口径较窄,办学单位和招生人数的剧增势必形成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现就社会、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几个方面分析目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体育系条件的学校,为了争取招生名额,盲目申请体育教育专业,因而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对体育尚有爱好的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2.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课,技术课学时过多,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这与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相径庭的,离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要改变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当前流行的、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而且,尽管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中小学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都注重专项和外语、计算机水平,大多数学生因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
4.受用人单位的影响
面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学生诚信受到质疑,由于学生文明素养不高,面试技巧较差,加上自我包装(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中水分较大、签约后毁约、往届毕业生跳槽等现象,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从而影响学校形象和毕业生就业率。
二、应对策略
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综合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课程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提升毕业生的素养、充分调动其自主择业等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事实上,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是很好,但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这也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机构如能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部门表示,今年国家将从奖助学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以奖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试点。目前,中国农大、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外地生源去西部基层就业进行奖励的规定。政府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招生人数,取缔不合格学校的招生资格。
2.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学校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把不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根据现实而定,不能照搬照抄。打破陈旧、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现阶段优秀的体育人才。以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增设新专业领域,如哈尔滨有学校率先增设体育旅游专业,这就迎合了市场需求,从而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4.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
如前分析,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同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这样在面试中才能以实力获得机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否则,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5.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的素养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素养低下也是用人单位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其加强人生观、世界观、诚信的教育,提高其人格魅力;另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要尽职尽责,不能一有困难就逃避,盲目离职,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放心,从而改变就业难的现状。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 李英玲.辽宁省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104.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6.
[3]张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45.
[4]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9.
[5]许春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55-57.
生物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它与很多学科紧密相交,结合生成了生物医学、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很多边缘性专业。因此,很多院校的生物院系下面,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之外,仍设有其他专业,比如制药工程、医学工程等。接收生物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单位是各类生物制品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生物制药、酒水饮料食品、保健品企业;其次是环保生态部门,但吸收量不是很大。同学们在报考生物科学类专业时,可尽量选择牌子好一些的院校,在就业形势没有显著扭转的情况下,好牌子的优势显而易见。不过,一旦进入牌子一般的院校,也可以做好辅修双学位的准备。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建筑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建筑工程图绘制、建筑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CAD、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计价、建筑设备安装、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
就业方向:建筑结构设计所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安装公司从事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监理公司从事建筑施工监理;工矿企事业从事基建工作;建筑结构研究所从事科研、开发工作。
【综合类大学师范专业好不好就业】推荐阅读: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综合10-01
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8年07-07
师范生综合技能课程考核方案11-02
专业综合改革09-19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09-19
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报告10-21
大学综合成绩排名证明07-25
大学课程综合实践总结11-08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语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