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的作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继科的作文(共5篇)

张继科的作文 篇1

张继科,一个年轻的乒乓球运动员,1988年出生于美丽的山东青岛。父亲张传铭是山东青岛的乒乓球教练,同时也是个铁杆球迷,所以就把儿子取名为“继科”,与著名的巴西足球明星“济科”同音。本想着让儿子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后来看到中国足球队输给也门了,张传铭说“踢足球看来没有希望,就打乒乓球吧,打乒乓球爸爸可以教你一辈子!”就这样,父亲的决定,改变了张继科的命运。

张继科曾经说过,因为父亲的严厉,他小的时候没少吃过苦头,比如发烧的时候坚持训练,不完成训练不让吃饭,每天坚持长跑两公里等等。的确如此,从五岁起,父亲张传铭就为继科规划好了人生路线,那就是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个乒乓球运动员。

张继科的童年更多的是在乒乓球桌上度过的,小小年纪的张继科可以说在乒乓球上具有极高的天赋。12岁进入山东鲁能俱乐部,14岁入选国家二队,15岁就进入国家一队这个乒乓球的最高殿堂。那是的他,不论是国家级比赛还是省级比赛,总能拿到第一名,深受国家队教练的重视。然而仅仅在国家队里呆了几个月,年少轻狂的他就因为严重违反队规被下调回省队,这也是他出道以来遭受到的最大一次打击。被下调回青岛的那些日子是张继科最难熬的日子,堂堂国家队运动员因为违反队规而受罚,成为了他心上的伤。那时候的他每天都戴着一顶鸭舌帽,生怕别人认识自己,消极的训练,在球技上一成不变,这些危险的信号让父亲张传铭不禁为他感到担心。气馁的张继科动了放弃国内运动员的念头,想到国外发展,寻求更广阔的一片天空,可是被父亲拒绝了。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的与国家队擦肩而过的张继科,万万没有想到恩师伊霄给了自己一个重返国家队的机会。

在张继科被退回鲁能俱乐部的时候,伊霄是鲁能的主教练。看着张继科的表现,伊霄想出了让“摔盘子”的方法缓解张继科内心的压力。经过这件事情,张继科宛如一只雄鹰重新振作起来。直至20xx年,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张继科凭借着全国锦标赛男单第五名的成绩重返国家队,又过去两年后,还是全国锦标赛,张继科连胜“奥运三虎”:王浩,马琳,王励勤一举夺得男单冠军,成为了国家队的八名重点培养对象之一,201x年,张继科又蝉联了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在去鹿特丹之前,年轻的张继科从来都没有经历世乒赛单打比赛,但是他用自己参加锦标赛的经历去积极地面对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结果不负众望,新手张继科在鹿特丹赢得了自己“大满贯”道路上的第一个冠军——世乒赛男单冠军。在夺得冠军以后,张继科在一千多名观众的注意下将自己的球衣撕成两半,仰天大吼,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仰天长啸的狼。早在次之前,刘国梁就曾经给继科起了一个外号“藏獒”,他说继科身上有野性,但也有点控制不了自己,特点跟藏獒很相符。张继科很喜欢这个新外号,他说:“藏獒不就得有点血性吗?我感觉比赛人越多,现场气氛越高涨,就越能激发我的潜力,越到大赛我整体状态越好。”鹿特丹世乒赛至此曲终人散,张继科最后撕衣庆祝的一幕,永远定格为世乒赛的经典。

在接下来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张继科不改“血性”继续崭露头角,在世界杯男单比赛中战胜王浩一举夺冠。然而关键的第三步——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的冠军让张继科成为中国男乒历史上继刘国梁和孔令辉之后第三位大满贯选手,也成为继瓦尔德内尔、刘国梁、孔令辉之后的第四位全满贯选手。在短短的十八个月内完成大满贯,在所有业内人士看来是一个神话。不错,连张继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成功比起别人更多了一种运气,但是最终决定的.还是实力。在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比赛中,张继科面对的是自己的同门师兄王浩——这位参加两届奥运会之后每次都是亚军的老将,张继科不负众望,艰难地完成了比赛,为师傅肖战,主教练刘国梁,还有父母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张继科说,在参加比赛之前你,国际上传有流言,说赢得了世乒赛的人赢不了奥运会。但是我觉得魔咒是用来打破的。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使张继科在比赛和训练中游刃有余。师傅肖战在面对记者的采访的时候说,刚开始决定要冲刺大满贯时,继科的心里多了很多的焦虑。他是一个好强,敢说敢做的人,一旦他认定的事情就算是多苦多累他都会完成。聪明勤奋的张继科和充满信心的肖战联手为国家乒乓球队创下了一个辉煌的奇迹。

张继孔简介 篇2

张继孔,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字洙英,号潜麓。十四岁时,补博士第子员,乾隆十九年(1754年)贡生。由州判职议叙直隶州同加一级。其父绍敬,字俨若,孝名昭著,友于兄弟,急公好义,不计资财。继孔继承父志,乐善好施,功在梓里。父子博得城乡两代善人之美誉。

继孔深痛生母早逝,常常伏墓号泣, 傍墓归来,泪痕斑衣。待继母如生母,以孝闻名于乡里。当时春秋祭祖,族人寥落,继孔痛心疾首,伤心风化颓废,悲悯背宗忘祖。于是,创修宗祠,且肃立祀典。不几年,族人始知木本水源,少长云集,祭祀成序,缅怀祖宗之风渐浓。

张继孔平生好善,热心公益,周恤施舍,不吝家积。文庙崇圣祠,仅存旧址,荒草掩径,人迹罕至。乾隆十年,继孔独立捐修,创建正殿三间,献殿三间,新筑围墙十余丈。修大门一座,面貌焕然一新,文士学子始有展拜之地。十五年,又在庙旁两侧,捐修学铺十间,其赁金做为贫寒生员三年乡试开销。乡里送匾表扬,县令程光鉴撰“张继孔捐修学铺碑记”,勒之于石。十八年,县令周泰元主持,在潜夫山重修潜夫祠堂三楹,高阔如往昔规模。此役,由幕客及地方绅士襄助,而总其成者,则为张继孔。时泾州张延福在《重修王潜夫先生祠堂记》中评说:“庙貌重新,明禋不替。将与严陵之钓台,诸葛之草庐先后争辉矣。”三十八年,捐川地四十亩,于东门外南山凤凰台上起修奎文阁。四十二年,以自己山川田地六百亩 ,献作公田,一半作为宗族丧葬婚姻之资助,一半作为书院办学经费。四十五年,又捐五百千文,贮在当铺,年息一分五厘。知县赵雯,将三百五十千文及历年利息,用于修书院卷棚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房三间,厢房十间,讲堂十间,共有房二十五间,易名中峰书院,将剩余经费一百五十千文仍存当铺,积到三百千文,作了后来维修书院费用。

张继孔推己及人,怜悯侨居镇邑者终老无地安葬,在东城郭购置墓地,施棺榇,予以安葬。乾隆二年,继孔劝民积贮,捐谷二百石入义仓。遇饥荒煮粥赈济饥民,若水患则出资治理。乾隆十七年,洪水大作,平地水深二三尺,城西、南河涨溢,淹没数百家。继孔出资赈灾,周济全部灾民。三十年,大饥,死伤无数,灾民逃遗一百二十六户,七百八十五人。并有县南开城、新兴、底堡、石人等村张、冯、周三姓,计约三百余口,俱属固原州民,去州甚远,未经编造,若去固报领,则粮已告绝。而镇原受隔属之限,难以补给,已有三户失赈,嗷嗷待毙。继孔除煮粥济急外,又专门上书黄道台,为灾民请求拨运泾粮,急拯倒悬。未得允许,继孔再次上书,陈述利弊,情词恳切,方得泾粮接济,灾民赖以活命。

故里道路难行,交通不便,张继孔捐资筑桥,以通商旅。乾隆十年,他倡导百姓,创建城南二十里的小岘土桥。此桥是赴泾州的通道,竣工后大大便利了客商往来。三十一、二年,土桥被霪雨冲毁,他又组织民众筑起。十七年,倡导创建县西七里、直通固原的红砂石桥。四十二年,他倡导百姓历时两个月筑成县北二十五里处的大岘土桥。

度清霄张继先诗词 篇3

一更一点一更初。城门半掩行人疏。茅庵潇洒一事无。孤灯相对光清虚。蒲团安稳身不拘。跏趺大坐心如如。月轮微出天东隅。空中露出无名珠。

二更二点二更深。宫钟声绝夜沈沈。明月满天如写金。同光共影无昏沉。起来间操无弦琴。声高调古惊人心。琴罢独歌还独吟。松风涧水俱知音。

三更三点三更中。烟开雾敛静无风。月华迸入水晶宫。四方上下同一空。光明遍转华胥同。千古万古无初终。铁蛇飞舞如流虹。倒骑白凤游崆峒。

四更四点四更长。迎午迸鼠心不忙。丹炉伏火生新香。群阴剥尽回真肠。金娥木父欢相当。醍醐次进无停觞。主宾倒置情不伤。更阑别去还相忘。

《大脑》教学设计绩溪张继全 篇4

绩溪县上庄中心小学 张继全

《大脑》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的内容。在这里我主要从教材、学情、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流程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大脑》这一课是神经系统单元里的第1课,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认识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从趣味性、适合性、探究性等几方面入手,将人体器官大脑作为研究对象。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全面认识大脑的形态,第二部分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从大脑有哪些功能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脑所具有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充分的活动获得结论。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这部分内容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对大脑已经有一些模糊的初步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获取对大脑的初步认识。

二、设计理念:科学教学强调以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一)、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我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大脑的形态,知道大脑在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能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信息,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情感目标:

1、对探究大脑的活动充满兴趣,愿意参与。

2、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1、了解大脑的形态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2、通过体验活动明确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脑课件 水豆腐 1120克重的水果 两道思维训练题 小物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教师说一句,学生仿着说如:(我叫张继全,学生说“我叫----”„„„)然后提问:谁在指挥着你仿着老师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的引出大脑的课题。然后问:关于大脑,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

(二)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的形态

1、了解大脑的轻重,教师拿出一袋水果,让同学猜猜有多重。

让几名学生掂一掂,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感知一下大脑的重量。小结:人脑重1400克,而大脑的重量相当于脑重的80%,即1120克,也就是相当于这袋水果的重量。让不同的学生感受一下这个重量。

2、了解大脑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双手握拳,并拢一起,大脑的大小大约这样大。

3、通过与水豆腐对比,认识大脑的软硬;观察模型认识大脑的颜色。渗透保护大脑的意识。

4、出示大脑课件,学生观察大脑表面有什么特点,与核桃对照,认识大脑表面的沟和回,以及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在认识沟和回的作用时,将一张纸揉皱,观察它的表面积,再展开,体会沟和回的作用是为了增大大脑皮层的面积。

(三)游戏竞赛活动,体验大脑功能.1、提问:你知道人的那些活动和大脑密不可分呢?

2、小结:难怪有人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实在是太重要了,想检测一下自己的大脑工作效率如何吗?

3,游戏一:用筷子拣弹珠。师说活动要求,生竞赛师计时。

4、游戏二:在几秒内记住老师刚才说过的话。绕口令练习。

5、游戏三:在20秒内记住动物图的顺序。学生活动

6、小结:大脑具有记忆力。

7、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同记忆的方法

8、小结:每个人的记忆力不同,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9、游戏四:听声音辨动物。

10、游戏五:找规律填数字。

11、游戏六:见课件。

12、小结:人的大脑功能是无限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以及人的很多本领通过学习和训练都可以得到提高。读名言谈感悟。

(三)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大脑有了怎样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

1、大脑

位 置 颅 腔

轻 重 1400克×80%

大 小 双拳并拢 软 硬 柔 软 颜 色 表 面 功 能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篇5

发布: 2008-3-02 16:45 |作者: 张继禹 |来源: 转自网络 |查看: 49次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

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代,再获新生。值今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将以其巨大的思想财富再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人类 21 世纪写下辉煌的一页,道教也面临着适应现代的文明发展、进行自我更新的时代课题。时代既提供了弘扬道教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弘扬道教的问题,这一点已成为一切关心道教命脉的人们的共识。道末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思考,虽不成熟,但愿坦心言之,以期与诸山高道大德、玄门新秀,以及关心道教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一、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道教恢复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教的现状远非尽善尽美,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道教徒的文化素质,普遍地有待提高,人才匾乏,难以肩负起弘扬教旨的重任;一些道教徒不注重自身道德素养和宗教修养,倾心于世俗名利,缺乏纯洁的宗教感情和虔诚的信仰,致使济世度人的功能微弱;教戒规仪不整、一些宫观管理混乱、散居道士管理涣散、道风不正,个别人还附和巫觋术数活动,背道向利、假道谋私,致使道教含垢;道教宫观组织和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联系,难以相互激发,彼此促进;„„对于这些问题,道教中的有识之士莫不深感忧虑。为此,中国道教协会和一些高道大德从各个角度探寻解决之方,开展了传戒授箓、召开先进表彰会等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教务活动中亲履实践,并著文阐述道教精义,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些努力,对于道教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透过道教现状的诸多方面,我们须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道教继承道家学说,对于解决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有一个传统而且优越的达思方法,即秉本执要。唯其掌握根本,然后能够对具体而且复杂的现状问题,取得一种整体的协调解决。这方面,需要我们道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并在探讨中达成共识。依愚之所见,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道教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间题。

首先,我们要弘扬道教,就必须正确确立道教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生长点,也就是认清道教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基础,摆正自己的位置。道教之所以立教行

教,根本宗旨在于济世度人,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世的变化发展、理解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否则,济世度人便失去了对象,虽有阐道之心,弘教之志,但由于走不出因循守旧、僵化闭塞的观念束缚,将自隔于现代文明社会之外。当然,不切道教实际或背离教旨而一味地追新出新,也是于教于世无益的。

其次,道教传统是历史形成的,悠久的历史使传统的内容包罗万象,每一种传统的形成,又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我们首先存在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其次存在一个如何扬弃的问题。理解当以辨识常道与可道、教理与教迹的关系为基础。道教有自己的根本义理和内在精神,这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根据这个“‘常道”建立起明服务社会人类,济世度人的教化学说,及因应历史现实而形成的教戒、教仪、教法,便是“可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道教传统,则可从道教繁富的传统内容中,把握住其不变的宗本。换言之,“常道”作为根本教理和内在精神是不变的,“可道”作为行教方式是因应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辨别道教的哪些传统是优良的,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哪些传统是结合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文明是应扬弃或革除的。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最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既有历史性的差距,又有价值性的结合点。历史性的差距是由社会文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的。长期以来,道教因循保守而停滞,在很大程度上未能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缺乏创造力,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差距,并通过努力予以克服,无需遮掩回避。价值性的结合点,则反映出道教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必然关系,也可以说是道教在文明中的生长点。通过教内外各方面学者的研究,道教对于现代文明的重大价值,日益为世人所认识,尤其是她站在“常道”的宇宙观的高度上,看待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育返朴归真的精神人格等等,都是激发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源泉活水。正确认识道教的内在价值,把握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完成弘扬道教之历史使命的契机。

总之,道教现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这个根本问题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因为对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信行教法没有重心,甚至本末倒置,便难免滋生出各种弊端。如若能秉本执要,则弘扬道教即有纲领、有目标了。

二、我们应弘扬道教的哪些传统

弘扬道教以适应现代文明,并为促进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道教徒的普遍愿望,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但是,弘扬道教既以适应现代文明为基准,我们就应该参照现代文明的发展,对道教进行历史的反思,体悟道教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根本宗义,用以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传续她的命脉。

(一)闭杨道教的根本教义,明体以达用

道教教义思想承扬于道家,博大精深,变化洞达,不但是道教徒,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历代高道学者以承扬这一思想智慧为己任,为她的丰富和发扬作出了贡献。但近代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教教义思想的承扬因缺乏活力而停滞。可喜的是,随着当代道教文化研究的开展又呈现出新的生机。我们当以前贤不懈探究的精神为榜样,总结前人和当今的研究成果,为道教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扬作出新的贡献。

道教教义思想的根本宗趣,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明体以达用,体与用的关系,也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我们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神仙的本性和历代师真的教化都是“常道”的显现。道教当通过对本体的阐扬,明确天(道)人(道)合一精神的现实意义。如太上之道,亘古常存,且有虚养万物的广阔胸怀,道性自然无为、清静素朴、柔弱不争,具有人类最向往和追求的伟大品德。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莫不以道为信仰追求,毕生奉道、信道、修道、行道,修行道的真品德,用以安身立命,济世利物,服务社会人类。当今之道教,就是要承扬和弘扬道的根本教义思想,并随社会的文明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教教义,从而建立起切合社会文明的教义体系,裨益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如阐扬“道法自然”的教义思想调整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们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以“清静寡欲”、“柔弱不争”的教义思想,平和人的心境,协调过度的利欲心态。在教内,通过教义体系的完善,端正信仰者的信仰追求,纯洁信仰情感,进而明确务道修道之阶次,以纠正忘本逐末及牵强附会等违背真道的一切邪行伪伎。真道精微,言简意赅,阐扬传统的经教思想,不能自喻高深,要使之通达易晓,否则,只能自束于高阁,难申度世之旨。教义的通晓申明,要切合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文明进步和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莫自格于世,成为桃源之愚公。我想,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弘扬道教的内在要求。

道教优良教义的发扬,要特别重视道德美德的发扬,以裨益于世教。道教以度己度人为目标,度己度人的教义思想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修道悟真、成就道真更离不开道德这个根基。神仙人人皆可做,但世上没有无道德根基的神仙,庙堂之上的神仙之所以为世代信众所敬仰,皆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精神可敬可信,世人才顶礼拜祭。道教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透过经教和行教歌颂真善美的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宽容和善,广结善缘,多做好事,以积功累德,做有道德、有修养的公民。这既是道教徒实现信仰追求的根基,也是文明社会的公德、中华传统的美德。道教导化人修道立德、宽容谦和、淡泊名利、诚信做人、利世济人、报国孝亲等道德学说,既有利于世教,更有益于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每个道教徒不但要身体力行,更当把道德修养作为修身、扬法、弘道的根本,修持不懈。从而尽快纠正当前道教活动中一些重利轻教的不正常现象,为端正道风、净化人心、申张真道、裨益世教起到积极作用。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二)弘扬道教的内在精神道教内容虽然繁富,但繁富中有其根本的思想宗义,并内含着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兼容并蓄而不失本位的文化精神等,这是道

教传衍和发展的命脉。经历代高道的不懈耕耘和发扬,至今仍是推动道教宏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

第一是爱国弘教的精神。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推尊黄帝,敬奉华夏之民族祖先,国之圣杰,并将其纳入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其根旨在以张扬爱国正气,树立热爱中华的高尚情怀,凝聚民族精神。在修持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护国安民”为目标,履行一个道教徒的责任,并将爱国与弘教连为一体。祖天师张道陵推尊黄老而力阐真道,长春真人进言爱民并广施济度等,都表现了一种爱国家、爱民族、弘真道的远大志向,而为道门所宗仰。先贤典范,既是爱国弘教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是对生命修炼不懈探索进取的精神。道教追求成仙得道,在信仰上追求逍遥无碍的神仙境界,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生命的健康和长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主张,相信生命通过保养和修炼,不仅精神生命可以升华,生理生命亦可脱胎换骨、神形兼备、永世长存。为此,历代修真之士对生命的健康和长存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修持理论和修炼方法两个方面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总结了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生命修持修炼的探索中再谱新篇。

第三是济世利人的精神。济世利人就是要于世有益、于人有利,这是道教徒的行为准则,背离这个准则,就不是一个名实相符的道士。《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祖天师张道陵在《想尔注》曾指出 : “仙士道人,百善当修,万善当备。”行善就是要求奉信道教者多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大众的事,像水一样利万物而处下。全真道祖也强调要行“真行”,真行就是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晋真人语录》)。中国道教协会于1993 年在京召开“先进表彰会”,表彰在修桥补路、治病救人、造林护林、施财济人等方面的事迹,也正是要弘扬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

三、弘扬道教首须自信、自强、自立

《道典论》中说 : 道士者,以道为事。所谓以道为事,其中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弘扬真道。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皆以弘扬道教为使命,并以此作为信仰的愿望和抱负,力尽责任。当今,道教的传统价值和现实价值已为我们所认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完成自己的弘愿。愚以为当从以卜几方面来努力。

(一)正确认识不足,扎实开展工作

对于道教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前文已直言略述,并就问题的根结表明了自己的认识。但这需要广大真正的务道之士面对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出差距,并敢于正视不足。检讨一下自己的修行是否符合道意,有无背离教旨的行为,从此都觉悟起来,对弘扬道教的问题多作一些思考,深刻理解道教传统和现实的价值,牢牢把握弘扬道教的根本宗义,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切合社会文明步伐,树立自信。在修持和教务活动中,把弘扬道教根本教义和内在精神扎实地贯彻其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对有违于道教优良教义和优良精神、不切合社会文明的道教活动不附和,力阐真道,正本清源。团结和引导广大务道之士勤于思考,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努力探究。不分宗派,不自尊自大,虚怀若谷,求同存异。共同为弘道之大业而努力进取,促进道教事业健康发展。(二)大力提高广大道教徒的文化素养

提高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中国道协在有关会议报告中曾多次郑重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各级道教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有紧迫感,要把它放到整个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这表明了道教界的忧患意识和远虑卓见。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徒的文化素养与这一文化载体的弘扬具有重大关系,换言之,即这一载体的弘扬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徒的整体文化素养。因为,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在这一载体中的影响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早在明朝就曾说 :文以彰道、道以文著。历代祖师以文彰道的精神使道教文化得以丰富发展,他们这一精神当足以激励我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抱负,时代也在鞭策我们,通过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阐扬教义思想、丰富发展道教文化。提高道教徒的整体文化素养,要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学识人才上狠下功夫,通过不同形式,培养道教学识专门人才。在培养教育人的观念上,不能固步自封,可在教内教外广纳师才,从文化上给受教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宗教上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提高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宗教素养。道教组织的负责人,在提高道教徒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上负有重大责任,不但自己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还要有甘当阶梯的精神,护植和造就可学之才,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文化建设上来,不计个人之得失。在文化建设中,有条件的宫观可开展讲道宣教的活动,即恢复讲经说法之传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广大道教信徒讲解道教知识,使信徒的素养得到提高。并注意增进与学者文化人士的联系。积极开展道教典籍的整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弘扬道教事业中的重大意义。

(三)摆正人我关系,倡导奉献精神

道教徒在爱国爱教的宗旨下,弘扬道教。首先要摆正修道行道与弘道的关系,即摆正人与我的关系。修道是要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养,修炼生命健康,以期得道成真。行道则是要按道真教旨修持行事,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广宣道教优良教化。修道是为“度己”,即以自己的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得到升华为追求;行道即秉行教旨以“度人”,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典范作用。影响人、帮助人,达到教化的目标。而修道、行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完成弘道之宏愿。修道、行道、弘道的信仰追求是高尚而纯洁的,容不得私己之欲,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于信仰、于社会人类有奉献的精神。在教务活动中,密切联系信众,关心信众,对社会人类有所奉献。积极引导广大道教徒爱国爱教,信行真道。传统的宗教活动等教仪形式,要通过更新让信众参与修持,凝聚起共识。

上一篇:总经理致辞格式下一篇:承诺书 自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