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精选10篇)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1

2014年尾气检测

2014年01月31日

邢台胜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尾气检测质量监督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管理,确保各项监测活动满足管理体系要求,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特制定2014年度邢台胜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尾气检测质量监督计划。

一、监督目的确保公司检测人员相应工作能力的适应性和持续性,保证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监督对象

公司所有检测人员,重点是新进/转岗等在培人员、尾气检测操作人员、被投诉人员以及有特殊技术要求的人员。

三、监督依据

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2、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3、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

4、中心各项计划、监测委托合同等。

5、各检测人员操作规范

6、对客户的服务

四、监督范围

监督范围应覆盖所有监测工作的全部环节,包括合同评审、人员持证资格及资格保持、检验方法选择、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检测样品、消耗性材料采购、采样方法、检测报告、结果评价、数据库和计算机检测软件的使用等。

五、监督的实施

1、日常监督

质量监督员根据各自分工对被监督对象的某一操作全过程或其中某一完整的重点环节进行监督。

监督方式以随机的、预先不通知的动态监督为主。

监督频次视实际情况掌握,一般对每名被监督对象的监督不少于2次/年,如出现不符合数据和影响数据质量的不符合工作时应加大监督频次,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对新进/转岗等在培人员和合同制工作人员的监督应作为重点,适当增加监督频次。

2、特定目的的监督

在客户有特殊要求、客户投诉、方法偏离、新方法/新项目开发、新设备试运行、承担重要的检测任务等情况下,监督员应按照监督计划对上述工作进行相应监督。

(1)客户有特殊要求或客户投诉时,由质管室随监测任务单书面通知相

关部门监督要求。

(2)检测过程监督时,由实施监测的部门负责人安排质量监督员对检测

过程进行监督。

(3)新设备试运行(初期使用)阶段,由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安排质量

监督员对使用新设备的人员实施操作全过程监督和记录的检查。

(4)涉及影响较大的仲裁检测、验收监测、比对和能力验证及其它重要的监测任务,应对监测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监督由项目承担部门安排,其它由领导书面下达监督要求。

3、监督记录

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本室检测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每次监督都 应有记录,并对被监督对象在监督范围内的胜任能力作出适应性或持续性的评价,监督记录应该详细且真实的反映监督活动。

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应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及时处理和反馈,采取纠正措施,制定预防措施,并进行汇总分析,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五、监督有效性评审

公司对质量监督员平时的监督记录内容、详细程度、反馈方式提出要求并适时检查和指导,以使质量监督员的工作同样受到“监督”,进一步促进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

编制:

审批 :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2

科技监督是指对科技活动的监视、督促和管理。从对象上分,包括对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专家、管理部门等的监督,从性质上分,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等,从方法上分,包括专项监督、日常监督等,从执行主体上分,包括政府监督、公众监督、第三方监督等。科技项目监督既是科技监督的重点,也是财政资金追责问效的重要内容,对于政府转变职能,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现代科技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由专业机构具体实施项目管理,政府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监督和评估体系作为计划管理改革的三根支柱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美国实行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为主的多元分散型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科技项目分散在国家科学基金会、人口与健康服务部、国防部等11 个政府部门管理,并重视对财政投入的绩效问责,有较为完善的政府监督问责体制,对我国构建统一的科技项目监督机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2014 年占美国联邦研发资金21. 8% 的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国立卫生研究院为切入点,研究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模式下的科技项目监督机制,为我们提供借鉴。

2 制定多层次的法律,保障科技监督实施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美国科技项目监督体系的基础和保障,美国从法律法规、政府通告、政府规范、资助文件等制定了多层次的法律制度,主要有:( 1) 《总检察长法》、 《联邦会计和审计法》、 《单一审计法》、《公共法》、《政府公司控制法》、《联邦基金责任和透明法》等法律,是各级主体开展监督的法律保障; ( 2) 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局发布了 《教育机构成本准则》( A - 21) 、《联邦、地方和印第安政府成本准则》( A - 87) 、《联邦和州政府资助和合作协议》 ( A - 102) 、 《非盈利组织成本准则》 ( A -122) 、《内部控制的管理责任》 ( A - 123) 、 《联邦、地方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 ( A - 133) 等多个通告,成为政府机构开展经费监督、审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 ( 3) 美国政府问责署发布了 《政府内部控制准则》、 《政府审计标准》成为政府和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标准文件; ( 4) 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发布的资助通知,政策声明、合同指南等文件中有对科技项目监控的详细规定,明确了内部监督的实施方式。( 5) 《美国联邦法规》 ( CFR) 中涉及研究项目资助、财务利益冲突( FCOI) 等文件也是各级主体开展科技项目监督的重要依据。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美国制定了多层次法律制度,从不同内容、范围和重点明确了监督工作,成为政府监督工作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预算和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绩效评价、成本核算、经费管理、绩效评估等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环节都制定了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最后,注重各项法律制度间的协同,如 《单一审计法》中明确风险评估的程序和原则需遵循联邦预算管理局的A - 133 通告,法律和政策互为补充和完善,界线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科技项目监督体系

美国注重对科技项目的监督问责,在完备的法律框架下,建立了 “内外结合、分层分级”的立体化科技监督体系,覆盖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按照性质不同,将科技项目监督类型分为: 外部监督、内部监督; 按照主体不同将外部监督分为: 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和公众监督; 按照手段不同,将内部监督分为: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美国实现了对科技项目 “内部+ 外部”、“国会+ 政府+ 公众”、“日常+ 专项”三个结合的多元立体化监督( 见图1) 。这种监督体系对保障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和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1国会监督+ 政府监督+ 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是指建立在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之间不具有直接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的监督。美国对科技项目的外部监督包括国会、政府部门及公众监督三方面监督主体,独立于科技项目管理机构以外,形成了多层级的外部监督机制,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具体包括: 国会监督、政府监督和公众监督。

( 1) 国会监督。美国国会的参议院、众议院都有负责科技事务的委员会,通过听取联邦科研管理部门的各类报告,对联邦科研项目进行总体监督。另外,美国政府问责署( GAO) 是为国会服务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国会通过GAO实现对其所拨付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审计、评价、分析、调查等方式监管科技项目,确保联邦政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政府机构的高效公平运作。GAO直接向国会提交监督报告、法律决定等。

( 2) 政府监督。美国政府部门内设总监察长办公室,监督项目实施的合规性,通过受理举报、审计、调查和审查等多种方式,对其所属部门下属专业机构的科技项目进行监督。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隶属于美国联邦人口与健康服务部( HHS) ,HHS对NIH的监督主要通过总监察长办公室( OIG) 来实现。OIG主要负责项目的合规性监督,通过受理举报、审计、调查和审查等多种方式的检查,实现对科技项目的全方位监控,总监察长直接向HHS首长汇报,并同时向国会汇报。

( 3) 公众监督。美国科技项目管理注重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根据国会要求,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在决策环节、管理环节接受来自公众的评议和监督。例如,NIH实行国家顾问理事会制度,作为27 个研究所最高的学术咨询机构,国家顾问理事会对各所的资助决策及研究方向起着重要的咨询及监督作用。国家顾问理事会2 /3 的成员来自管理部门、相关研究机构和产业机构,1 /3 的成员为普通公众代表和公共政策、法律、健康政策、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实现对NIH决策的外部监督。此外,为扩大与公众联系的渠道,NIH成立了公众代表理事会,专门负责接受公众的评议和监督,并且在NIH及各研究所还设有公众联络办公室,使公众和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NIH的活动,实现多角度监督。

3. 2 专项监督+ 日常监督的内部监督模式

内部监督是指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其所管理科技项目进行的监督检查,根源在于其作为财产所有者具有对所管理科技项目的问责权利,措施包括寓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日常监督和独立于项目管理之外的专项监督。以NIH为例,日常监督是指NIH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是对项目执行全流程的持续监控,通过院外研究办公室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以及下属研究所和中心的资助管理管员( GMO) 、资助管理专员( GMS) 、项目官员( PO) 实现对项目的监控和动态调整。专项监督是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过程就某一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NIH成立合规和监督部进行专项监督。

( 1) 专项监督。NIH监督与合规部是专项监督的组织部门,联合院外研究管理政策办公室和院外研究办公室实施一系列的监督项目,包括: 主动现场访问、目标性现场审查、合规性试点检查、主动合规性检查项目四类,重点关注承担单位的合规性和内部控制措施,加强对承担单位的政策宣传和沟通。首先,由NIH根据资助类型、金额大小、单位性质、所在区域,每年主动抽查10 家左右的机构通过非审计或调查的模式进行主动现场访问,增进机构对政策和规定的理解,促进沟通,培养伙伴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另外三个专项监督项目重点是对承担单位满足联邦财务利益冲突法规( FCOI) 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合规性审查。NIH每年进行的此类专项监督项目覆盖资金总量占当年项目总预算的25% 。NIH通过专项监督项目,加强了与承担单位之间的沟通,进行了政策宣传和咨询,增进了项目实施的合规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2) 日常监督。NIH基于受资助单位内部控制和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覆盖项目申请到结束全过程的监控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实施动态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①年度报告。承担单位需集中提交反映项目整体进展和重要事项的年度报告,主要包括非竞争年度项目进展报告( 或研究进展绩效报告) 、多年资助进展报告、最终进展报告、财务报告、发明报告、财务利益冲突报告。各项报告将关键信息用表格形式进行规范,反映了项目最重要的进展。为减轻项目单位负担,对于部分资助类型和风险较低、资助规模较小的项目,可通过反映项目重要变化信息的精简报告代替多项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承担单位保证报告准确和完整的基础上,年度报告首先提交NIH的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审核,再由研究所和中心的项目管理项目官员和资助管理专员审查,在此基础上,决定下一年的预算,实现对项目的动态调整及处罚。

②审计。根据 《单一审计法》 和美国预算办公室发布A - 133 通告要求,超过30 万美元的项目每年接受一次来自独立审计师或政府审计机构的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时进行。审计基于对项目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关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务支出的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的及时、公平、准确; 以及资源分配的经济、合理、效率。为提高审计信息的交换共享,联邦政府建立平台汇总审计信息。对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审计报告须提交到联邦审计信息交换系统( FAC) ,对于盈利组织和国外机构的审计报告提交到国家外部审计审查中心,有效促进了审计结果的共享和应用。如NIH认为有必要,可以进行补充审计,审计结果是下年度获得拨款的重要依据。

如果审计中发现项目存在问题,FAC将同时向OIG的国家外部审计审查中心( NEARC ) 、政府主管部门HHS提供审计报告。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承担单位自行审计,承担单位必须对审计发现和建议采取适当行动,并在30 天内向审计官员反馈。如需回收资助金,按照审计官员和NIH财务管理办公室的指示进行。

③支出监控。项目承担单位通过财务系统监控项目全过程支出。NIH要求支出的类型和比例与项目批准的预算尽量一致,如果不一致,需做出说明。项目管理专员( GMS) 通过审查项目现金支出报告来判断项目支出进展是否过快或过慢。GMS重点关注非常规模式的项目支出,要求项目单位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支出的合理性。必要时,采取适当整改行动。

④结题。承担单位需在项目结束90 日内向中央结题中心提交结题财务报告、最终进展报告等。如有结余,结余资金须归还NIH或按照GMO和支付办公室的指示保留在项目单位。如果项目支出超出预算,GMO可按照标准批准超支预算。项目结题后,承担单位仍具有项目和财务管理责任,可能面临回收资金、整改等处罚。

⑤信息管理。美国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广泛使用信息系统。NIH设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eRAs commons) ,从指南发布、项目申请、到结题都在系统上完成,利于查找、获取和分析加工信息。另外,从监督的角度,联邦政府设立审计信息交换系统、中央结题系统,项目报告系统等,便于各级监督主体获得和共享信息,实施动态监控。此外,NIH对项目记录的保存也有明确的要求,便于实现痕迹化管理。

4 制定手段灵活、刚柔并济的处罚措施

美国针对科研项目的处罚措施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刚柔并济。首先,根据项目年度监控和监督结果,对项目实施动态调整。反映项目进展情况的年度报告、审计、支出监控报告等,都是项目下年能否能够获得拨款的重要依据,如相关报告提供不及时、准确、完整或项目进展情况不好,可能会导致对项目更密切的监控、暂停拨款、附加特殊条款等调整措施。项目的动态调整通常按年度进行,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处罚手段多种多样,刚柔并济。NIH根据承担单位违规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罚行动,包括: 密切监控、附加特殊条款、降低补助金、从前补助转换为后补助、等较为 “柔性”的处罚,也包括项目暂停或终止、回收资金、暂停或取消项目申请资格、民事诉讼等具有威慑力的 “刚性” 处罚。此外,除违规行为涉及公众健康或福利外,一般会在做出项目终止决定前给予承担单位采取适当纠正行动的机会。总之,项目动态调整和手段多样、刚柔并济的处罚方式,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处罚的威慑力,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

5 建立 “人性化” 的上诉机制

承担单位可按要求在收到处罚决定后30 天内针对终止项目拨款、项目支出范围、设置特殊条件、回收资金等处罚措施向NIH提出上诉。如果上诉内容不属于NIH司法管辖权范围,承担单位可向上级主管部门HHS的申诉委员会提交进一步审查要求,由部门申诉委员会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上诉。在上诉期间,NIH通常授予一定期限( 18 个月) 的资助替代补助金以维持项目的延续。

6 启示和借鉴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转变政府职能,需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实现对科技项目的监督。由此,我们可借鉴美国科技监督的模式,构建内外结合、加强统筹、注重结果应用的科技项目监督机制。6. 1 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制度,保障科技监督工作

借鉴美国多层次、全过程、相互协同的政府监督法律制度框架,我国应首先建立科技监督领域的纲领性法律文件,明确科技监督的地位,基本原则、统筹实施等主要内容; 其次,在重点环节建立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标准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最后,加强与财政监督、审计、纪检监察、科技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法律和政策的协同,夯实科技监督工作的基础。

6. 2 建立内外结合,强化内部控制的立体化监督模式

在我国新的科技管理体系下,政府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科研机构具体负责从立项、评审、过程管理、验收的项目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对超脱于项目管理的优势,结合科研机构熟悉项目实施的特点,加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的统筹协调,区分各级监督主体职责,分层分级实施科技监督。另外,要充分发挥项目单位的法人负责制作用和内部控制作用,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和协调,加强监督主体与项目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对科技项目内外结合、统筹实施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6. 3 加强对项目的监控和动态调整

美国科研项目管理机构通过对项目实施日常监控和专项监督,及时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实现项目年度动态调整,有效推进了项目实施并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我国应借鉴这种模式,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年度监测和专项审计、巡视检查、受理举报等日常监督,加强监督结果的运用,将各类监督结果作为项目和预算调整的依据,及时跟踪项目进展,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并反映在下年度的预算中。确保项目方既有能力拿到项目,也要及时组织和推进项目,并对项目结果负责,避免项目方重申请轻管理,重预算轻实施的现象,确保项目目标得以实现。

6. 4 建立统一的监督信息系统,促进监督结果共享

目前的科技计划管理提出要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国家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监督评估信息系统,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提交结构化的报告和数据,实现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痕迹管理,汇集项目管理和监督信息,对项目实施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在对项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项目进行重点监督。加强各类监督结果的汇交和共享,供各类监督主体使用,避免重复监督,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6. 5 制定刚柔并济的处罚措施,加强监督结果运用

美国针对科研项目的处罚手段多样,可根据项目违规的种类和性质不同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刚柔并济,易于操作,并具有威慑力。我国的科技计划管理应加强对监督结果的运用,建立奖惩并重、刚柔并济的处罚机制。根据违规性质不同采取适用性强,效果好的处罚措施,探索实施密集监控、前补助转为后补助、降低补助金、附加特殊条件等“柔性”处罚措施,及时防控风险,提升刚性处罚力度,违规必惩、违法必究,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GRANTS POLICY STATEMENT October,2013

[2]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Awards Management[EB/OL].[April2015]http://grants.nih.gov/grants/managing_awards.htm

[3]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Grants Compliance&Oversight[EB/OL].[April 2015]http://grants.nih.gov/grants/compliance/compliance.htm

[4]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27(01):17-22

[5]伍文辉李长健.科技发展权:政府科技监督体系建构的新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02):29-33

[6]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美国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R].北京:内部报告,2015:19-33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3

【关键词】 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信息化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对社会出具建设工程质量公正性检测数据,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提供全面服务的特定行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国家进行工程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控威慑作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检测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检测信息,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伴随着近年来检测报告为建设工程质量提供判定依据的重要性被广泛重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提升其检测工作质量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关系

建设部早在2002年的工作会议上就已明确提出:各类检测机构要逐步推进检测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科学性和公正性。2005年9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成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中的第一个法规。200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6号,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预示着检测管理已逐步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关注,推进信息化管理、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是向社会出具准确、客观、真实的检测结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数据是评判建设工程内在质量好坏的最为基础的依据,检测报告不仅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有用,也对质量监督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鉴定、仲裁机构也需要采用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中时有弄虚作假,试样做假、漏检、少检的行为发生,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就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检测数据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检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作用。

2.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依靠管理信息系统高效、方便的管理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供全面的基础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既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也为各方进行质量控制、纠正偏差、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客观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检测数据的科学管理。

(2)检测数据报告信息化管理可以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控制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的监督手段,一方面维护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检测数据的客观全面性,遏制和杜绝施工单位随意抽撤不合格报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质监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建设工程的质量信息,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参建各方及时消除质量隐患,更好地实现工程质量监管的目标。

二、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国内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一些局部的检测技术处理上较好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检测信息管理方面则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绝大多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还只是简单地利用文字处理技术,既不能对检测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更不能让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部门的人员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工程质量情况。管理不到位也使得个人经验对检测工作质量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大部分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还没有采用自动采集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得到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数据(尤其是影响到主体结构质量的不合格检测项目的数据),导致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现有信息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为薄弱。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部,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信息管理人员都普遍缺乏现代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管理人员对相关检测信息所涉及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复合型人才的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不利于检测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3.国内现有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正在运行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开发,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一些早期采用FOXPRO或VFP等普及性平台所开发的非专业性软件也被应急使用,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更换系统,造成浪费。

(2)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接口,数据不能共享,形成各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试验机自动采集系统之间的数据障碍,造成数据管理不规范。

(3)没有建立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管理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提升策略

1. 加快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信息管理理念

(1)首先,在检测行业中树立“前端拉制”的信息管理理念,即从检测信息收集环节的源头开始,实施主动、有效的管理。应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基础性工作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相关业务环节,且在工程起步阶段就展开检测信息的采集、开发、分类工作,减少后续的重复性劳动,最大限度提高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内部的信息管理效率。

(2)其次,在检测行业中树立“信息再造”理念,充分发挥检测信息资源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中的使用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理念忽视信息资源潜在价值的发掘工作,一旦工程项目完工,检测信息数据和报告大都束之高阁,造成大量检测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充分发掘检测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立标准化、实用性、先进性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全面按照ISO/IEC17025标准,并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基本管理要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成熟的检测机构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运作管理模式。

(1)标准化。将程序化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章制度融入系统,使各项工作规范、科学,将有关标准或规范中的计算公式和处理方法以程序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根据检测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2)实用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改善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业务范围,将其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都得到具体的落实和体现,并以最为简洁实用的操作方式来实现。

(3)先进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工程中应当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开放性,确保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适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3.大力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而言,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质检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检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质量,应将重点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解决: (1)引进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检测机构人员队伍,能够起到优化检测机构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作用; (2)加强检测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主要有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外派学习、邀请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专家学者讲学、聘请信息化专家定期开展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业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机构的服务水平,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工作面貌。

参考文献

[1]孙晓杰.探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新模式.中国招标.2008(26)

[2]钟玉华,贺峥嵘.信息化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应用.广东建材.2007(12)

[3]郭林,黄俭.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施工技术.2004(12)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4

工 作 总 结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这个中心,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现将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基地、县城各超市等进行蔬菜抽样检测,共抽检样品288个,检测合格的产品282个,合格为97.9%。检测的不合格产品:黄瓜2个、番茄1个、辣椒3个(均为超市抽取的产品)。

二、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培训工作

在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宣传鼓励广大农民生产组织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作好农民生产组织和有关检测单位的协调工作,为他们的申报工作作好服务。2014年6月下旬已成功上报//////六个产品(梨、葡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复查换证材料。

三、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一是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生产基地是农产品生产的第一车间,因此管理好生产基地是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基地内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建立田间生产记录档案。二是我县通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普及力度,“三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生产能够按标准生产,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三是认真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有效载体。四是积极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检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批发市场”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厅、市局安排,2014年3 月31日完成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自查报告及网报材料,2014年5月20日完成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检查整改报告。

五、2014下半年工作计划

1、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

2、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力度,争取申报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3、加大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抽检样品400个左右,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

4、做好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工作。

农产质量安全中心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5

一、检测工作管理类

1、检测工作(程序)管理制度;

2、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3、试验样品管理制度;

4、委托试验及报告签发制度;

5、检测工作保密制度;

6、受理投诉、质量异议与仲裁管理制度;

7、检测试验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二、仪器设备与试剂管理

8、仪器设备购置及验收制度;

9、仪器设备保管维护与使用维修制度;

10、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及标志管理制度;

11、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12、仪器设备报废处理制度;

13、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三、人员管理

14、技术人员聘用及档案管理制度;

15、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16、试验检测人员培训制度;

四、试验环境条件管理

17、标准养护室管理制度;

18、试验环境条件管理制度;

五、质量控制措施

19、质量管理文件制定、颁发、修改与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制度;

20、试验室内部质量监督控制措施;

21、检测不合格项目台帐制度与检测不合格结果报告制度;

22试验环境条件控制与保障制度;

23、各项试验操作规程;

END

检测工作计划 篇6

一、检验检测任务

1、配合土肥站完成20xx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样检测任务,完成一般化验样,试验地、3414和定位监测土样的检测工作,并及时填写检验原始记录,整理和上报检测数据。

完成市级主管部门下达的240个农药残留检测任务,全部检测任务已于12月初完成,并上报检测数据,将有关材料及时归档。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项目建设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7

1 质量监督内容

质量关系到一个企业或单位的信誉问题, 更会影响其生存发展, 而计量则是质量的关键, 所以计量机构的质量监管工作是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计量机构是组织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并负责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管理和监督最高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机构, 质量监督则是计量机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质量活动。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明确了质量监督工作的内容, 包括:监督市场计量行为, 查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计量违法行为;监督管理计量检定机构、社会公正计量机构及计量检定人员的资质资格;监督对校准、检测、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计量认证工作等。质量监督工作对于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企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要积极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质量监督工作贯穿于合同评审、人、管理、证书报告等环节之中, 所以对每个环节都要做好质量把关。

2 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监督工作文件, 即工作方案, 是对监督工作开展的指导, 包括确定监督对象, 明确工作目标, 细化监督内容等。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保证“有法可依”、“有据可凭”, 所以要健全质量体系文件。

但是现阶段, 计量机构的质量文件编写并不完善, 有些机构文件太过形式化, 或者直接没有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制定, 直接参考国家总纲领性文件或者照搬其他机构文件, 导致质量文件不够具体,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格式》4个层次:《质量手册》是根据国家最高计量认证考核规范编写, 《程序文件》则是其具体章节, 这2个文件是根据各计量机构的实际情况而定, 是指导机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作业指导书》是为满足实际工作而编写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记录格式》则是统一和规范质量监督工作中的记录。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明确编写人员和编写目标, 还要经过反复核实, 并在实际中不断完善, 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程文件进行监督检定, 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施中进行文件编写、贯彻质量方针和目标、内部审核、对质量监督人员的管理等, 都是质量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这些工作并没有确切落实, 导致质量问题频出, 质量监督工作开展受阻。所以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要做好管理工作人员的选拔与培训, 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重视审核, 对于指导文件、准备工作的审核, 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 在工作进行中, 也要对其进行再审核,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多重审核, 确保质量;最后要对本机构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审, 总结该时间段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有效经验, 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现阶段, 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是被大多数机构认可并发展的科学计量管理模式, 不仅减轻了工作负担, 优质高效, 而且能为机构管理提供准确的动态资料, 指导计量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为计量自动化奠定基础, 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计量机构应当积极采用。

4 质量监督人员

现阶段的计量质量监督是一种人工检测监督, 所以质量监督人员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元素, 而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不高也成为质量监督工作开展中的重要问题。

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表现在职业观念不强, 对质量监督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在工作中没有真正按照计量规范要求监督计量机构, 而且监督员之间缺乏沟通, 影响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开展。所以要加强和完善计量机构质量监督工作, 就要关注监督人员的管理, 严格监督员的选拔与审核, 提高监督员职业平台;加强其职业观念, 深化对质量监管的认识, 端正思想, 严格实施, 要定期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培训, 掌握监督工作技巧;最后要加强监督员之间的沟通, 统一思想、目标、要求和操作方法, 经常组织召开监督员会议, 加强工作记录和经验交流, 共同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 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等。

5 结语

计量机构统一管理国家的计量工作, 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对于管理和监督计量工作有重要意义, 计量机构的质量监督是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质量的好坏与否关系到企业、组织单位的工作规范进行及其信誉问题, 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 因此受到关注。国家与各单位都应当重视质量和质量监督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永.提高计量机构质量监督工作在质量体系运行中的有效性[J].中国计量, 2006 (8) .

[2]张艳琼.谈计量机构运行和控制[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7 (3) .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8

【摘要】针对四川省各级水利质量监督机构现状进行了调研,主要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费不落实、质量检测难以推行等问题。为此,提出了落实机构编制和经费、规避同级监督、健全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培育质量检测市场、发挥信用记录作用等对策措施,以提升全省水利质量监督总体水平。

【关键词】质量监督;编制;经费;质量检测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与四川省委、省政府两个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四川省水利工程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和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增加,水利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水利质量监督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专职机构,代表政府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其自身能力建设是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现状

(1)为了全面掌握四川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总体状况,准确把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四川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以下简称中心站)于2013年4月以来对全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市、县质量监督机构组建、人员到位、经费落实和工作开展等情况。

(2)从调查结果看,四川省21个市(州)有18个市(州)成立了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或编办批准成立的水利质量监督机构,183个县(市、区)中有48个成立了水利质量监督机构(其中6个由所在地县级政府批准成立机构、7个由所在地县级水务部门内部发文成立机构)。通过培训学习,四川省共有736人取得水利质量监督员证书,各级从事水利质量监督管理的专职人员共计192人。据初步统计,由各级地方财政拨付水利质量监督机构的年度专项工作经费不足400万元。

2. 存在问题

2.1机构不健全。

(1)县级质量监督机构与所监督项目的项目法人往往同时隶属于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导致质量监督与项目法人的质量管理混淆不清,质量监督流于形式,不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而未成立质量监督机构的县(市、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则更难满足相关要求,既有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科室代管质量监督的情形,也有项目法人代管质量监督的情形,难以代表政府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

(2)从调查情况看,市、县两级水利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扯皮、推诿现象,影响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市、县两级水利质量监督机构普遍存在对各类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研究不深、具体制度有待建立完善、主动履职不充分的现象。

2.2人员难满足质量监督需要。从调查情况看,各市、县水利质量监督机构人员普遍不满足工作需要,而专职质量监督人员更为缺乏,未成立质量监督站的人员多为兼职。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对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的掌握度等,均不满足从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需要。

2.3经费未落实。

(1)2008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取消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收费,同时明确“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和停止征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或核发证照所需要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2)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对质量监督工作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导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向同级人民政府争取成立质量监督机构所需的机构、编制、经费等都存在较大困难。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以乐山市和广元市为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经费由市水务局统一安排。22个县仅有3个县安排了工作经费,最多的井研县也每年只有5万元,难以满足人员办公经费、购置必要检测仪器设备等质量监督工作需要。

2.4质量检测工作难以推行。

(1)质量检测是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支撑手段。水利部高度重视质量检测工作,中心站在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中也把质量检测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加强质量检测行为作出了若干规定。

农民夜校制度计划机构 篇9

为贯彻落实农民大教育工作相关要求,圆满完成农民培训任务,为“四好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制度。

一、主要任务

开展农民教育,每年开展教育培训600人左右。通过培训,使之达到新型农民标准。

二、培训模式

(一)组建教育培训机构。活水沟村农民夜校由活水沟村农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草池乡党委、政府农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

(二)组建师资队伍。根据培训内容,聘请帮扶单位领导、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驻村工作组干部、村致富带头人、县内各行业专家组成师资队伍。

(三)落实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时事政治、脱贫攻坚、技能技术、道德法治、文明新风等。组织教师围绕培训内容,编写书面教材,印制实用技术资料,购臵声像教材,并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力求培训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定期入村进基地开展培训,晚上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办好“田间课堂”,举办系统培训班等,每年对学员开展不少于20天的培训。

“农民夜校”培训计划

为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加快“四好村”建设步伐,现制定活水沟村“农民夜校”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民培训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培训标准,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同步奔康要求,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全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创新业、奔小康的综合能力。

二、目标任务

1、坚持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时事政治、脱贫攻坚、技能技术、道德法治、文明新风等培训。不断更新培训形式和内容,使所有村社干部、农民党员、贫困户接受培训1次以上,增强村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并能熟练掌握1—2项种养殖实用技术等。

2、全年举办时事政治培训4次,脱贫攻坚培训6次,技能技术培训6次,道德法治培训3次,文明新风培训4次,每次培训不少于2学时。办科技宣传栏4期,发放科技资料500份以上,培训600人次以上。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作为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2、充分整合资源。村“农民夜校”领导机构要充分利用帮扶部门、乡级部门、驻村工作组、县级相关行业专家等优势资源,把“农民夜校”办出特色。

“农民夜校”机构

校长:(第一书记)

日常工作负责人:(村文书)第一小组长:王现荣 第二小组长:邓友生 第三小组长:李显英 第四小组长:李福安 第五小组长:施继成 第六小组长:朱兆坤 第七小组长:林易章

“农民夜校”学员管理制度

一、按时作息。按时参加集中培训,课中不随便出入教室。

二、文明守纪。上课不讲话,不打瞌睡,不接打电话(上课前关闭手机或将手机铃声设为振动模式),不抽烟,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讲究个人卫生,不乱丢乱扔,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学点干净整洁。

三、努力学习。培训前合理安排工作或家务;培训中,集中精力,认真听课,认真思考;培训后学以致用,提高劳动技能,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四、爱护公物。爱护夜校公共设备设施,不乱涂抹、乱刻画、乱拆卸、乱搬动,损坏公物一律照价赔偿或恢复原样。

五、团结友爱。师生之间相互支持,学员之间相互帮助,不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制造或传播是非。

检测机构质量监督计划 篇10

(国家林业局2003年4月21日发布

为了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水平,保证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有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立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分为四级,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由同级林业部门设立。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为: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国家林业局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

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工作任务

(一)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国家林业局委托的全国林木种子、苗木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检验任务。承担省际间林木种子、苗木质量的仲裁检验,全国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林木种苗检验、加工、贮藏和种苗培育等技术的科学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二)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本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委托的辖区内林木种子、苗木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检验任务。承担辖区内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参与林木种苗检验、加工、贮藏和种苗培育等技术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三)地(市)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本地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林木种苗质量的监督抽查及检验任务。承担本地区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的地方标准及林木种苗技术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四)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承担本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参加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的地方标准及林木种苗技术研究。承担其他委托检验。

三、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备的条件

(一)人员

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有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3年以上经历,并具有高级以上职称资格。

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有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3年以上经历,并具有高级职称资格。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具备从事林木种苗检验工作3年以上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资格。

(二)基础设施

省级以上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有天平室、发芽室、软X射线室、净度分析室、标本室、贮藏室、准备室、档案室、生理生化室、水分测定室、遗传品质检测室、苗木检测室等。

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有天平室、种子检验室、软X射线室、生理生化室、准备室、档案室、苗木检测室等。

(三)工作制度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应当具有详细的《质量管理手册》、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内部工作文件(包括规章制度、检测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等)的制订颁发修改制度、技术文件的管理和保密制度、检测工作质量申诉的收集和处理制度以及检测标准等,并且对外公开。

(四)检测能力及设备配备

1、国家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备以下检测能力,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设备。

(1)全国造林绿化树种种苗品种鉴别;(2)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优良度、含水量、病虫害感染程度等;

(3)苗木质量检测:苗龄、苗高、地径、根系、苗木综合控制指标等。

2、省、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应具备以下检测能力,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设备。

(1)本辖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种苗品种鉴别;

(2)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优良度、含水量、病虫害感染程度等;

(3)苗木质量检测:苗龄、苗高、地径、根系指标、苗木综合控制指标等。

四、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队伍建设

(一)人员培训、考核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必须经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1、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负责国家级和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员培训、考核工作。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市)县级林木种苗检验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2、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负责国家林业局南方、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林木种苗检验员的发证工作。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木种苗检验员的发证工作。

(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考核

上一篇:江山多娇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