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鉴赏(精选9篇)
接着笔力一转,拨出雄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点明此诗是“游泳”之主旨,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阔。诗人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楚天”当然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空,这儿指武汉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一、语篇衔接手段中的同构关系
关于同构衔接,胡壮麟[1]认为,同构衔接与修辞学中的排比相似,它类似于修辞上的排比,所谓 “同构衔接”指的是相同或相近结构的重复。但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具体方式。但是修辞学的概念不等同于语言学的概念。同构关系可以是对文字和结构一丝不改的重复,也可以是替代掉部分或全部文字,但句法结构不变的重复[2]。同构衔接不能光指形式上的相似,也不能光指语义上的相似,而是要求形式和语义的统一。交替性同构是在不改变原结构和原基本词语的情况下,以同类词语置换原结构中的某一词语。交替性同构不会带来很大的语篇差异。重复性同构是指原结构和基本词语没有发生变化,重复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词语,起到强调作用。拼合性同构关系是指上下文各属同一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要合在一起语义语法结构才完整,以便去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3]。就英汉语言对比来说,大多数的同构衔接在英汉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很难达到统一的情况。无法一致的例子多见于交替性同构。本文将通过毛泽东诗词 《水调歌头·游泳》及许渊冲的英译版就交替性同构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
二、毛泽东诗词 《水调歌头·游泳》 和许渊冲英译版的衔接分析
毛泽东说: “诗歌像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精神创造。”毛泽东的鲜明个性和伟大人格,在他的诗词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主要在于其意象的新颖与独特。毛泽东偏爱壮丽、 博大的名词意象。《毛泽东诗词》语篇衔接手段丰富, 《毛泽东诗词》原文的语篇衔接手段大多都被传译到英文,因此就翻译而言, 英译毛泽东诗词中也鲜明准确的体现了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修正过的语篇衔接理论模式来考察其语篇衔接问题。毛泽东的 《水调歌头·游泳》[4]中多处体现了同构衔接。本文以此诗歌为语料,来分析语篇衔接手段中的同构关系在诗词中的体现与应用。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在毛泽东的这首词中,首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结构保持不变,是交替性同构。其中,才饮与又食对应,属于动词词类; 长沙水与武昌鱼相对应,属于名词词类。长沙水与武昌鱼实为古童谣中的两个意象,是同类词语之间的置换。于此同时这句词表达的语义也相近,都表达了作者愉快轻松的心情,所以体现了交替性同构。而在许渊冲翻译的英译本则是 “Having relished a cup of Chang- sha water,and then a dish of Wuchang fish”。原句符合汉语流水句的用语习惯,英译时并没有出现与汉语完全对应一致的同构关系,而是主要靠 “and”这种逻辑添加手段来实现衔接,将汉语和中文的语言表达细微区别贴切地传达出来,并且通过增加结构上的省略来一并实现衔接。“a cup of”和 “a dish of”的添加更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法,“relished”使读者能够领悟到原文的意味,措辞达意。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句也是交替性同构。这句中的不管和胜似相互照应,而且同属于介词词类,是同一类词语的置换。这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的不畏困难的世界观和乐观豪迈的气魄。而风吹浪打与闲庭信步虽结构相同,但词类有所不同,这两个词中的同构关系体现的不确切。英译中 “Braving wild winds and waves,I feel more pleasure than strolling in a yard at leisure. ” 没有出现类似的同构衔接,而是换用逻辑添加短语 “more than”来实现衔接连贯。这句译文与原文在词性、结构、行文上都有所差别,翻译过程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正如 “翻译者即反叛者”。这就需要译者创造性地寻找较为地道的表达,“Braving”、“wild”、“pleas- ure” 等词就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韵味,达到 “化境” 的境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属于拼合的同构关系,与此同时此句意思为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这句从侧面烘托了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桥飞架南北与天堑变通途为上下文各属同一结构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要合在一起语法结构才完整,读者才能理解其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在英译中 “A bridge will fly from north to south over there,turning the chasm into a thorough fare. ” 译文用动词 “fly”、“turn” 准确地翻译出了原文的意味,将建设桥梁的快速度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此处的伴随状语将前后两个短句进行逻辑衔接,也是中英语言在翻译时不同处理的体现。 此句英译忠实地再现了拼合性同构关系的语篇衔接,与原文所期望达成的读后共鸣相呼应。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这句同样也是交替性同构的体现,其中风墙与龟蛇相对应,属于名词词类; 动与静相对应,属于动词词类。风墙与龟蛇、动与静相互对照,是同类词语的置换。此句意思为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此句描写江岸山川自然景象,语义语法结构相同,表达了作者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了交替性同构衔接。在英译中 “Sails in the wind go past, Tortoise and Snake stand fast,Great works are on the make. ” 此句英译没有照搬原诗的交替性同构,而是运用了词汇 “go past”与 “stand fast” 来进行衔接, 避免了逐字翻译、 生硬晦涩的 “翻译腔”。 “past”和 “fast”则实现了修辞手法上的尾韵,既实现了衔接连贯, 又完美保证了诗的韵律。译文前两个短句为主谓结构,后一个短句为主系表结构,和原文结构相似,准确地译出了篇章层面的同构效果。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在这里,前两句反映了同构关系中的交替性同构衔接,动词词类更立与截断相照应,名词词类西江石壁与巫山云雨相照应,属于同类词语的置换。 此句意思为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又体现了拼合的同构关系,语义语法结构完整,要结合在一起理解,才能明确其内在联系,才能更准确的达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在英译 “Stone walls will stand across the river in the west,to hold back clouds and rains over Mount Witch's crest,until between steep cliffs emerges a placid lake. ” 中,前两句中没有按照原诗运用同构关系,而是通过语义衔接实现了逻辑的自然过渡,之后第三句和前两句之间体现了拼合的同构衔接,准确达意,恰到好处。同样,“west”和 “crest”压尾韵。从篇章层面来看,上一句中的 “past” “fast” 和这一句中的 “west” “crest”压同一尾韵,上一句的 “make”和这一句的 “lake”压尾韵。这两句形成了篇章的交替性同构,实现了音律对应的绝妙效果,可谓是上乘之作。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此句属于拼合性同构关系,而且此句句意为神女想必很安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神女应无恙与当惊世界殊为上下文各属同一结构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要合在一起语义语法结构才完整。在英译中 “Mount Goddess standing still as before would feel surprised to find no more the world of yore. ” 此句并无深层含义,适合直译,英译忠实地再现了拼合性同构关系这一相同的语篇衔接。
三、结束语
衔接是语篇性标准之一。衔接手段与方式对于英汉语篇的连接至关重要,而同构关系作为语篇衔接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英汉语篇衔接与翻译不可缺少的理论指导。同构衔接的应用也常见于诗词中,对于理解和分析诗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毛泽东诗词 《水调歌头·游泳》和许渊冲英译版中同构衔接的分析与思考,自己也有些小的收获。第一,就英汉对比来说,大多数英汉中的同构衔接是一致的,但难免也有一些很难达到统一的的情况。而无法达到一致的例子多体现于交替性同构关系中。第二,最能显现衔接在同构手段上的差异的语篇是古汉语诗词的英译。原因在于汉语的意合性特别便于组合成同构的诗句,而要用形合分析性的英语再现同样的意义内容,就不得不舍弃形式,用词汇重复、省略、词汇语义衔接等手段代替同构衔接。第三,在汉语中的同构衔接中,动词以及动词词组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此诗出现的才饮与又食,动与静,更立与截断。这是因为动词及动词词组不仅很好的实现了衔接功能,而且也增加了诗词的气势与韵律。总之,在英汉语篇的连接中,应多使用包括同构关系在内的多种语篇衔接手段,同时也要注意英汉语篇连接的差异,更好的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衔接手段是在上下文中实现语篇连贯和构建语篇逻辑结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内在意义和外在行文的顺达流畅。哈桑和韩礼德最早系统地提出语篇衔接理论,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语法连接及衔接主要包括省略、替代和同构关系。衔接理论的运用也扩展到了翻译实践的层面。本文就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和许渊冲的英译版为例,对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同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同构关系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同构关系,语篇衔接,毛泽东诗词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4):84-89.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77,488-490.
[3]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996(1):1-3.
[4]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M].许渊冲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3):105-108.
[5]朱永生,郑立信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
逝。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
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题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注释】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
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
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
诗文赏析
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此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意点染奢华豪纵的气氛,以映衬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此处虽借鉴古人,而自抒怀抱,自具面目。首两句定下基调,下文分三层写开。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写朋侪相与之欢,并骑驰纵之远,笔墨极简省,而郊次春游时那欢畅自恣的场面连同游人的神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薄暮时分,词人和他的友伴们头戴鲜花,打马朝城里走来,经过桃叶渡时,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叶”是“桃叶渡”的省称,地处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畔,这里是借指游冶的场所。“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写出女子挽留之真诚与执着,是着力之笔,为下片抒写自己的恋情设下伏线。
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年的形象活脱脱如目前。“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暗写红粉情意,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了。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快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
过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诗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是很醒目的。
以下两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特强,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故没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旧月”。词人问道:飞鸿可捎来故人的音讯?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见证人,如今可愿传去心中的思念?它们把人的心绪带向遥远的故国,又触发物是人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私情,他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大众。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如〈摸鱼儿〉
赵介庵人才非凡,声名惊动了朝廷。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当年给皇帝掌理过制诰诏书,颇有文采,落笔万言,如走龙蛇。能赐福于人民,他把春天般的温暖带来人间。江山都等老了,他青春长驻,鬓发还象乌鸦羽毛一样乌黑。像刘晏那样会理财,使江南富庶,如钱流遍地,席间且不管这些,还是痛饮赏菊吧!
欣赏着歌舞,敬赵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倾江倒海一样痛饮,祝你长寿。听闻皇帝要出兵北伐,驱逐金人,洗净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赵介庵他日能到皇帝的身边,人们会钦羡地望着他乘坐飞车消逝于天地云间。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鉴赏
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情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鉴赏
这首词意境丰满。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欧阳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登堂遥眺,江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平,故取名“平山”。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平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从写景入手。“秋雨”二句,写雨后平山堂远望所见的景色。这时雨过天晴,长江对岸诸山愈加显得青绿可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达相当出色,句法也很奇巧。它重点是写“山色”之“碧”,而以“秋雨”和“晴空”作烘托,使之更加鲜明起来。雨水洗过的青山,去掉了表层的尘土,增加了滋润的水分,当然更显得青绿;而雨后放晴时,天空更兼秋高气爽,阳光就会更加充足,照耀着雨后的`群山,它的碧绿于是又加深了一层。这两句通过倒装,将雨后的山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蘋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蘋洲”是长满蘋草的洲渚;蘋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水调歌头·游泳鉴赏】推荐阅读: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doc07-03
水调歌头诗歌鉴赏题06-03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10-18
游泳作文400字 游泳记05-30
去游泳馆学游泳作文06-09
四年级关于游泳的趣味作文:学游泳07-22
游泳事件作文06-07
夏季游泳作文09-24
游泳课总结09-28
游泳快乐作文09-30